尊敬的老战士姚志坚

文/姚文英

写姚志坚老人前,我采访了老人的儿子姚振东。从姚振东那知道他父亲姚志坚平凡且不平凡的一生。

姚志坚老人生于1932年5月生于泾阳县中张乡张白姚村,1949年4月在三原于右任创办的民智中学就读时受当时进步思想及其父姚福德的影像,思想活跃,积极上进,后在他父亲的支持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尊敬的老战士姚志坚
尊敬的老战士姚志坚



参军在当时乃至现在,是每个热血青年、有志青年保家卫国的必选途经。姚志坚像无数个有志男儿一样,投身部队这个大熔炉历练,并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他聪明好学,军校学习及服役期间,积极活跃,思想进步,业务精益求精,很快得到组织的重用,也加入预备党员的行列。1949年至1956年姚志坚历任军需学院,粮款员,军需员,审计员,会计,采购员。1956年4月复员回乡。

姚志坚,除了过硬的业务外,他还爱好文艺,口琴,小提琴,二胡等他都特长,这些乐器在他手中像温顺听话的孩子,任由他从指尖、口中淌出美妙的旋律,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复员回乡以后,他经常会给战友及群众表演,起到很好的鼓舞作用,也给军营及乡村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姚志坚平时还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在军校的学习笔记至今保存完好),他办事认真细致,做会计管账几十年从未出过一分钱的差错,因而得名“铁算盘”的美称,并多次聆听过彭老总和习仲勋老一辈革命家的报告,受益终生。

尊敬的老战士姚志坚
尊敬的老战士姚志坚



1949年4月,姚志坚随军队到达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军训,后参加了扶眉,解放咸阳,解放宝鸡,解放兰州等战役,据姚志坚老人儿子姚振东讲,他父亲曾给他讲过,解放咸阳、宝鸡时几乎没打枪就解放了,唯有扶眉战役伤亡较大,整个沟几乎都是尸体填平。

解放兰州时,有次跟马家军交战,部队被马家军包围受困,彭德怀老总临危不惧准备与敌军决一死战,后被警卫员强行架走,才得以脱离险境,之后姚志坚也随大部队转移到新疆等地。

战争时期,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部队的生活是多么样的艰苦,可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军队凭着一种信仰,用小米加步枪打下一个新中国。

朝鲜战争爆发,姚志坚主要从事军需物资的后勤保障工作,负责粮款发放,物资记账,军需采购等重要工作,因姚志坚之前所在的《武威军校物保部》,隶属西北军区后勤部管理,后勤保障是战事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尊敬的老战士姚志坚
尊敬的老战士姚志坚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姚志坚的父亲姚福德,姚福德先生解放前后是一名进步的开明人士,是我党与农工会的一名联络员,为家乡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出身世家,正好为他的联络员身份做了一个掩护,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却被定为“伪保长”,近代历史中像姚福德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他们背着一个被历史认定的一个“伪名”,受着巨大的心里压力,活的战战兢兢。

姚志坚正是因为他父亲姚福德身份的影像,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复员后的姚志坚,又重新拾起学业,进入石桥中学继续学习文化知识,1958年被宝鸡运输公司保修厂招工,从此踏上另一个人生旅途,并在工作不久,便加入陕西省工会联合会(证号:0483340。I960.6.12日发证)。

后因运输公司解散又回到村上当会计,参加过村、乡、清算查账工作,由于他工作一丝不苟,账面精细,是附近有名的“姚会计”,直到人民公社解散。无论人生如何艰辛,无论处境怎样变换,姚志坚始终坚信,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农业社解散后,他又带头开垦荒地,把荒草滩变成了甘蔗田,在扭转了贫困家境的同时,他又带动一帮乡邻种莲菜,辣椒,帮扶大家共同走向富裕。89年简阳国光生产的防落素,坑害不少农民种植的辣椒减产,找到桥底农技站长郑敏生,郑敏生派他前去成都交涉,姚志坚圆满完成了郑敏生站长交给的任务。(当时是姚志坚和儿子姚永民一道去的四川)

晚年的姚志坚,常用诸葛亮的一句话:“春种秋收,莫误农时”来告诫警示后辈,就是生病期间,也要拖着虚弱的身体迈着苍老的步伐,田间地头走走看看,儿女们怕他身体虚弱出门有闪失就劝他不要去,可他说:“我到地里转转看看就放心了”。

原本,从部队回到家乡政府完全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工作,可姚志坚老人一再坚持不给国家添麻烦。他常对后辈们说:“人要知足,虽然比不上抗日军政大学同期学员白清才(后任陕西省长),但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是幸运的。”兰州军区后来两次派人家访,要给他改善居住条件,他对妻子及儿女说,“不要让国家政府再操心了,眼下生活他已经很满足了。”

2018年元月8日,一个老兵在新世纪的飞速发展中,平静离开人世,老人临走时唯一的遗憾就是多年的预备党员未曾转正。风风雨雨一生坎坷,但又风风光光一生光荣。他用一个军人的勇敢,用一个农民的善良,用一个父亲的榜样,留给后辈无尽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姚文英,笔名予含。陕西省诗词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泾阳县作家协会会员,泾阳县泾河文化研究会理事,泾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陕西作家摇篮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中国应急管理报》《陕西工人报》《三秦都市报》《陕西农村报》《咸阳日报》《西安群众艺术》《秦都》《秦商》《道林》《作家摇篮》《咸阳女性》《泾阳故事》等刊物,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多家网络平台。

扫码访问姚网小程序
扫码访问姚网小程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