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姚炜是宣业系第二十世、懿公第十七世孙

姚炜《姚氏族谱叙》,洛阳三山《光绪己丑增修姚氏族谱》录文落款作“二十世孙中丞行台陕西道御史炜”,渑池民国《姚氏族谱》录文落款作“十七世裔孙中丞行台陕西道御史姚炜”。《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中没有提到宣业公,也没有先祖代次的说法。说明元代时家族没有确定宣业公为始祖。渑池民国《姚氏族谱》所录《旌贤寺顷田记》落款有“十七代孙姚炜”,《重修旌贤寺碑记》落款有“十八代孙姚堉”,都是以懿公为始。渑池谷水姚起为在康熙四十一年续修家谱时,署名“裔孙姚起为”,说明尚未定宣业公为始祖。道光十七年西韩村姚氏家谱序言中说“以前治乱不一,名字失传,难以备述。今故尊宣业为始祖也”。渑池芦苇沟姚文锦在咸丰五年续谱时,以宣业公为始祖定世次,署名“三十七代孙姚文锦”。一九八○年代从三山村传出的《重修旌贤寺碑记》碑文抄稿,落款署“二十一世孙姚堉”,但正文中仍然有(止中丞公炜)“迄今十有七世”的字样。由此推测:清朝中期开始尊宣业公为始祖。炜公祭拜懿公并续家谱,所撰谱序原文应是写作“十七世孙”。洛阳三山光绪年增修族谱,尊宣业公为始祖,为了与宣业世系相统一而更改了谱序原文。

二、勍公世次

旧谱皆以勖公为炜公先祖,近几年家族史研究结论否定了这一说法。炜公堂兄姚燧给炜公父亲所撰神道碑《中枢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简称枢公神道碑)说,南北朝时期的齐朝以前,先祖世系断断续续列不全。梁、陈、隋、唐时期世系可以谱列,《世录》中有记载。从五代十国时期的勍公开始,家族世系为:勍-汉英-衡之-居政-景祥-企华-玢-佺-锜-渊(仲宏)-枢-炜。辽代乾统四年《大辽国故閤门袛候姚君墓志铭并序》记载姚企晖的先祖:“其始祖唐梁公讳元崇……曾王祖讳汉英……曾祖讳衡之……祖皇考讳居任……皇考讳景初”。辽代天庆七年《姚璹墓志铭》记载:“公讳璹……乃唐开元梁文贞公之远裔也。皇祖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吴兴郡开国公讳景祥。皇考太子洗马……弟曰玢,起复登州刺史、知东上閤门副使。”两碑相互印证了汉英、衡之、景祥、玢是崇公的后代,也印证了燧公记载的家族世系是可靠的。
《旌贤寺顷田记》碑署炜公名为(懿公)“十七代孙姚炜”。炜公子堉亲自书丹《重修陕硖文献公旌贤寺碑记》,署名为(懿公)“十八代孙姚堉”。 按枢公神道碑记载,姚炜是勍公十二世孙。因此可以确定,勍公是崇公的玄孙,与勖公是同辈。

三、勍公出自彝公门的可能性大

崇公孙辈名讳皆加门框。彝公孙辈名皆亻旁,而异公、弈公之孙辈名为忄旁。目前所知,彝公曾孙辈勖、烈、成功、成则等人名字加力旁或刂旁,异公、弈公曾孙辈名则未见力旁或刂旁。由此推测,勍公出于彝公门的可能性大。崇公至勍公间的世系脉络仍待深入研究。

洛阳三山光绪己丑增修姚氏族谱姚炜谱序
姚氏族谱叙

尝闻古先圣贤有本始之论,此其说何也?吾将究其所自生,尤必朔其所自生者之所由生;吾将究其所自始者,尤必推其所自始者之所由始。所自生者,父母;所由生者,父母之父母也。所自始者,祖宗;所由始者,祖宗之祖宗也。窃思父母不可忘也,父母之父母岂可忘乎?祖宗不可忽也,祖宗之祖宗岂可忽乎?是知始生者,生生之源,百千万亿生生之所由出也。譬诸庶类,惟木亦然,枝虽万而蒂则一也;惟水亦然,派虽别而源则同也。况於人乎?况於人而可不知所本始乎?此木本水源之恩,人谁无之。而木本水源之思,又谁能有之耶?
余先祖文献公懿,父子祖孙历宦于陈、隋、唐,为社稷重臣,其盛德大业昭垂史册,余不敢复赘。但余奉命行台陕西,祭拜墓下,见祠堂颓圯,坟埏荒凉,赡田强侵,止有旌贤守坟寺一座,目击心惨。遂檄洛府,复给文牒,申励樵禁以遏匪人。仍令住持僧宗挥朝夕守奉。因询族众家谱何在。众言屡经改革,残缺失次。余幸以颠沛之余仅存一二,略书之以为后世知所宗云。
元泰定四年春二十世孙中丞行台陕西道御史炜敬书于公署

与陕州民国姚氏族谱序言比l较,除有个别字差异外,陕州谱落款为:元泰定四年春十七世孙中丞行台陕西道御史炜敬书于公署

姚正己1985年主修陕州姚氏族谱中,复印了民国姚振华经理的姚氏族谱《重修陕硖文献公旌贤寺碑记》


余以辨录故诣陕府。冒三暑,过崤陵,道经张茅镇,见一碣峨然于道。因曰:“唐相寺者。”询居民,则曰:“唐相崇,厥唯陕人。其卒葬于里也。去镇南不二里许,有寺曰‘旌贤’,以严守奉。”此其指道碑耳。时余怱怱就道,不果致奠去。暨十月辛亥,寺僧宗挥自旌贤寺来,持酒茗以告,曰:“惠昙传至于挥,十一世矣。膳田六顷有畸,金、元以来岁时无度,渐底荒凉。泰定四年春,文献公十七世孙中丞公炜,行台陕西道,谒墓下。感祖泽之涵濡,慨原由之漫漶,乃檄洛府,复给文牒,申厉樵禁。仍令宗挥守奉,以遏非人。今又十六年矣。”唯是乐石所派,载夫中丞之孚恭者,未有所嘱,敢起蒙以请仰。唯文献乃唐开元人,忠而无私,通而能谋。子文贞公,于玄宗初年启迪太平之治,上继房杜,贞观有光焉。其生荣而死哀,身没而道存者,果哉唐之贤相也。人言必百世祀。呜呼,崇岂直百世而已哉。如公者,开张此心,与天地对,所以神明其德,施于子孙者,迄今十有七世矣。中丞公又从而深长之,肆其祀,虽与天地并存,可也。伏念有唐诸陵含沫焉,岁时麦饭之祭无道,而问焉者岂少。悠悠文献灵山,一邱魅然独存。遣僧人从而守寺祀之,不与唐陵俱运同尽,自非懿彼遗德,没世而人不忘者,无能束人心于起敬起孝也。彼传名而秽行、人类而□心、多诬而忌人、自□而守用者,亦何于为□善耶。宜其殄死厥世斩然,而或不合者甚矣。心天难欺而人不悟也。嗟夫!姚姓系舜之后,自釐降以来,以迄于今,原非姚之甥也。一凡族于姚者,上述祖德不迷厥躬,人人如中丞之用心,无忘克甥,佛子杀字编天下也。使能或敬明德,以象其先贤,护惜膳田,无或窃负而走者。人人如宗挥之为佛子,无忘今日。世其不三代,人其不士君子之行哉。于是有可□者。若夫文献佐行业,先公世次,所以能大厥世者,一则具在唐史,一则开元三年胡皓之志碑在,无待重言不书。
至正二年冬十月之后,从仕郎、河南府洛阳县尹、兼管本县诸军、粤鲁劝农事、知河防事令河俞焯记。
至正二年秋,朝散大夫同知安丰总营事,十八代孙姚堉书丹并撰额
注:1、河俞焯,职务是洛阳县尹……知河防事令。我理解,沿河各县都有“知河防事”者,何俞焯是河南府管理黄河事务的“令”。
2、堉公职务录文错误,应为“同知安丰总管事”。管与营,很易录错。

陕州老谱中,碑文录文以姚炜为十七世,是指姚炜是姚懿的十七世孙。因为元代没有宣业系之说,宣业系是在清道光十七年之后才确立的。姚炜、姚堉在姚懿墓前立碑,当然要称自己是姚懿的几世孙。但是,洛阳三山修谱时,已经确定了宣业系,他们擅自更改碑文中的“十七世”“二十世”为“二十世”“二十一世”,以与宣业系相合,才产生了两地家谱记载的差异。

姚正己族谱复印的民国版《旌贤寺顷田记》碑文

河南省陕州登己酉科举人辛璋撰文
凤阳府颍州将仕郎佐致政吏目甘棠张暄篆额书丹

陕之东张茅镇西南隅不二里,有唐贤相旌贤寺一所。其地山明水秀,林木森郁。右二陕,左二陵,名山朝拱,涧水盘环。背依梨山葱岭,四山环绕,坚完吉善,诚为形胜之地。历代相传为唐人所创,有唐贤相姚公懿佳城。拜碑名题记,予拂尘读碑,始知源渊之所自矣。昔有虞唯舜,其姓唯姚,佐唐有大功,累官至嶲州都督。考以官历陕圻,遂晋家族于硖石镇东北重岗之曲,将以道德幽栖,高尚其事。殂殁藳葬于此。开元初,以持制追赠,始具礼葬焉。谥曰文献公。遂立寺,命僧惠昙严守,仍给膳田六顷,为香积厨资。泰定四年,裔孙中丞公炜,拜谒墓下,命僧宗辉守奉。传数十世,景泰年,河南大参隆睹公之茔,深为悼惜。虑其世远人亡,此地为强豪所并,乃立祠于寺门外之东轩,勒石为识,命僧人法顺守奉。天顺年,弘农指挥同知李弘谒寺,乏人修焚,存心乐善,推举僧人法鏸晨昏守奉。鏸,前郡守袁公裔孙,依祖于任,殂殁。命僧承元以来,百废俱兴,惜膳田,保茔□,岁时致祭,守奉卅余年。州牧辟之为僧正,命弟子弘睿克笃前业。其寺由唐、五季及金、宋、元以迄于今千百余载,其间有遭兵燹,而此茔依然如故。但寒暑屡更,门墙崩摧,殿宇疏漏,风雨所败,因缘既久。其不至梵宇倾圮,而神像朽坏者,几希矣。弘睿承命,慨然发志,不畏山河险阻,躬诣宝鸡山,择采良木,顺中流转运是寺,劳心焦思,罄竭精力,构工创建正殿廊庑山门,装塑圣像,金碧荧煌。倾者复兴,圮者复举。费出自己,工构于人。累代宗风,至此为益振矣。功竣落成,勒诸石者,自古为然。窃维惜礼所以存羊,爱甘棠即爱召伯也。后之贵游名宦,仰先哲而慕遗英灵者,可以义起。睿一介沙门,能追遗辙而为复兴计,乃僧中出表表者。而又冀后人传此绪于无穷也。因其请,是为记。

荣禄大夫陕西行台中书平章政事十七代孙姚炜
朝散大夫签河南河北道肃政访事裔孙姚绂
明弘治十三年岁次庚申季夏吉旦立

陕州姚起为《家谱序》

尝思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不追其本,则末何自而生。不溯其源,则流何自而出乎?如此,则木本水源之意,于祖宗而可忽乎?故余与族众同商曰:“吾族家谱自炜祖抄续以来,数百余年,今不抄续,再迁数世,使后世子孙欲追祖宗之本而不及,遡祖宗之源而不能,是谁之咎耶?”族众咸曰:“时则可矣,不容不续。”余遂约族众,问名讳,分支派,溯原源,不越旬而家谱续明。族众咸悦。
康熙四十一年正月下浣裔孙姚起为敬撰

陕州姚荣甲《续修宗谱序》

吾族家乘相传已久,每经三二世一修。自四代祖文献公至于今,千二百余年,踵而修者不知更凡几手。然其初合而一之也,及其后则分矣,又其后则益分矣。唐季、五代、宋、元之间,支派之别不可胜纪。明洪武初,二十二代祖讳才,公后分为恭、宽、信、敏、惠五支,至是则各立一谱。支分为五,谱亦分为五谱矣。吾谷水村系宽祖后裔,迄于今又几二十余世。百千万亿合为一谱,前人之用心于此者,其苦已极。今欲仍旧修之,则支日繁多,兼有迁徙异乡无可稽访者良多,欲尽纪之,势有不能。余因邀族众而商榷曰:“今日者宗谱之修,合之难,不如分之易。非私也,亦以支近则易于考据,可无遗漏之失耳。况修谱之举,世系、区支、派总,不忘所自始也。诚各支各为一谱而续之,则所谓分者,不过分其谱,亦何妨于分乎?”维时族众佥曰:“可。”余乃从而续之,以为族人开其端、立其则。庶工省而操笔者,可不劳而竣厥事。若夫续之又续,长此不已,俾千万世下,凡祖文献公者,莫不知所自始焉。是又所望于后人也。
三十七代孙姚文锦依旧抄续
三十八代孙丙午科举人嵩县教谕姚荣甲敬撰
咸丰五年岁次乙卯春三月

由陕州两篇谱序可以看出,陕州确定宣业系的时间是在康熙四十一年之后,咸丰五年时已经确立。
韩西村道光十一年序言说“今故尊宣业为始祖也”,说明当时刚刚确立了宣业为始祖。

光绪己丑洛阳三山增修族谱的第二年,鲁庄姚氏修谱,姚霁南写的谱序:
谱序

姚姓乃古帝虞舜之后。舜生于姚墟,因以姚为氏。让位之后相继而世长侯国。初封于陈,改姚为妫。又盛于齐,易妫为田。姓虽屡变,要皆姚之宗脉,一本而万殊也。迨秦兼并天下,子孙始为庶人。传至隋,时官任征东大将军讳宣业,仍复本姓而姓姚。姚姓宗谱幸赖造端于是也。自隋至明,计二十有二代,宦游相接,人文蔚起。二十二代祖昆仲二人,生子兄弟五人,明初迁民分处洛阳、陕州、孟津、巩邑、襄县等地。来巩者,侄负叔相偕而至。侄即村北北茔始祖,讳敏也。叔即村北南茔始祖,讳钦也。南茔八代祖婚配回教,婿就妇家,母子情重,故姚姓有大教、回教之别。巩城南姚氏茔中石桌刻字云:“长子居白庙,次子居鲁庄,三子居城内。”未志其名,仅注其地,疑于旧谱残缺处遗其瓜蒂耳。今特依旧谱的有可据者,增而续之,与三山原谱后先相承。彼同姓而有支派莫辨,姑置之以俟参考。
光绪丙戌季春之月裔孙霁南谨志
民国癸亥孟春之月谨增修

其中说:“与三山原谱后先相承”。他修的谱,为了与三山的谱一致起来,竟然把康熙七年姚墀公修的老谱弃之不用,墀公所撰的先祖行传都未录入。

所谓续修家谱,我理解,“续”就是把老谱核心内容全盘托下来,添上新增殖的人丁,即续源流、续文化、续人口;“修”就是修正原谱中明显的错误。家谱最重要的两个内容,一是源流,二是行传。鲁庄霁云公续修族谱,只添续了五十年来新增的两代人名讳,但未将老谱中先祖行传内容抄录下来,显然是重大失误。
我看当今修谱,重于“编”的多,“修”的少,轻视源流方面的“续”。随意编撰,无确证攀附,遗害无穷。个别人为了攀附,竟故意埋古碑、毁老谱,真让人无语!

本文作者:姚义宽

出处:中华姚网

扫码访问姚网小程序
扫码访问姚网小程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