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大支姚即将回归南昌

文/姚绍弦(南昌)

湖北松滋姚海峰宗亲,网名“湖北姚姓宗亲”。最近在几个网站发帖,宣传松滋姚家修谱事宜,可谓尽心尽责。据了解,以湖北宜都为中心的姚氏宗亲,分居在枝江、松滋、公安、宜昌、沙市、荆州一带,并且发展到了四川、河南等全国大部分省市,宗亲人数数不胜数。偶然之中,他把帖子发到了姚网上,立即引起了南昌姚氏的关注。卿芳老嘱我放下一切手头事宜,钻心研读海峰宗亲提供的线索;卿堂大叔为了在厚厚的三大本“南昌姚氏家谱”查找松滋发祖“相儒公”的名字,花费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我也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几经周折,终于有了眉目。可以确定,离开南昌故乡500余年的一大支超过7000人的宗亲即将回到母亲的怀抱。

一。“相儒”是什么时候的人?

海峰宗亲说,松滋姚氏宗亲现在有3000男丁,发祖叫“相儒”,从南昌到松滋已经300余年了。他们家族曾经出过大名鼎鼎的姚亚英,黄浦四期,民国时期曾任驻俄国使馆高官。
海峰说,“相儒公是明朝人”。一推算,即使是清朝人也不止300年了。后来,我从他发来的图片上看,原来是光绪年间的谱序上表述的“三百年”。谱序说,“我姚氏旧籍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始迁陆城清水溪。”
开始的时候,我与卿堂从清朝查起。后来又加了一百年,从明朝万历查起。卿堂大叔是带上老花眼镜查,我是脱下近视眼镜查。查来查去,一点影子都没有。
在与海峰不断的电话沟通当中,得知松滋有三支姚,都说是从南昌过籍的。据海峰说,有一支所在地就叫“万家乡”,几乎与姚姓同时来松滋的万姓人也是来自南昌。这就对了,万姓在全国是小姓,但是在南昌附近可是第一的大姓,居住在南昌周围的万家人肯定超过了20万人。反过来印证了松滋的姚氏宗亲同样来自于南昌。

二,相儒为什么离开南昌?

海峰宗亲说,他们家族里口口相传,他们祖先离开南昌因为是避祸。避的什么祸,没有人说得清楚。并且改过姓。家谱记载:“有明军务之累,易姚为傅者四五世”。什么原因改姓傅,依然没有交代清楚。
在松滋的家谱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始是时候,因为姓傅,人丁不旺,七代单传。六世祖叫应秀,“兄弟三人以冷骨疾殤其二。”不久,应秀公同样得了这种病,到了夏天,依然要穿很厚的衣服,甚至要烤火。就在松滋姚氏这一支的香火处于千钧一发的时候,有一位过路的过客,来到姚家找水喝,看见主人病重的样子,大吃一惊。问,“附近袁家垱庙后面的一座坟墓是谁的?”。回答说是应秀父亲显高公之墓。客人连忙指点迷津。说此墓犯了黄泉水,应该换一个地方安葬。主人于是留客人密谈。
改葬后不足一月,应秀公的病痊愈了。更灵验的事情在30年以后,复归姚姓的儿子不负众望,考取了县试第一,一举夺魁。从此以后姚家人书香不绝,人才辈出。后裔修谱建祠,姚氏成了松滋的大望族。

三。峰回路转。

最早我企图在南昌家谱当中找到松滋发祖相儒公的名字,大致的时间,然后再分析出他离开南昌的原因。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于是我请卿堂大叔和我分头行动,耐心查找。几天下来查找的结果几乎让我们失望:一点影子都没有。
恰好在这个时刻,钟尧老提出了查清松滋姚与黄陂姚的关系?松滋姚与浠水姚的关系?接着他又提出了松滋附近三支姚是什么关系?这一连串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让我茅塞顿开。
那一头,海峰宗亲寻根问祖之心也是急如星火。他有时凌晨时节还给我打电话,沟通他获取的新信息。一有时间,他就与家族当中的长者请教,收集资料。据悉,松滋姚在晚清时期就是松滋的大旺族。由于民国时期出过国民党的将军,解放以后,家谱一直无人牵头修缮。最近地方志办经过核实发现,松滋姚的几位国民党籍将军从来没有打过内战,甚至提出过“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最后得以善终。长江对面的枝江有一支4000余人的宗亲,听说也是来源于江西南昌。有的人说与松滋姚有关系,有的人说没有关系,众说纷纭。当我提出希望看到他能够找到的附近所有姚氏族谱时,海峰宗亲马不停蹄,四处奔波,用最快的速度满足了我的需求。因此,一些谜底也就随之揭开。

四。冰山一角。

海峰宗亲提供的松滋家谱,以相儒公为一世祖。并且说,之前的祖先“莫可考”。家谱还记载了前面几代“征徭役由大江北徙大江南”。字派为“相朝姚天显,应有居必大。学传万世永,明德锡荣华。孙承祖佑启,贤良方正家。”
从这个字派的内容来看,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舜裔“明德”的文化。但是,我不解的是,为什么要把“姚”字加到字派里去?海峰解释说,祖先改了姓,又体现了复归本姓的情感。
当我拿到民国24年枝江“姚氏族谱”,反复查看。终于发现一处:
志显:生观赢、守赢二子。观赢字淑林,守赢字相儒。
原来枝江与松滋的发祖都是一个人,志显公。二支姚是亲兄弟的后裔。枝江家谱记载了松滋族彦姚亚英当年曾经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大学俄文教官。而松滋家谱却没有记载长江对岸枝江家族的信息。一水之隔,一水之憾!
相儒公的名字在枝江的家谱中找到了,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这个家族为什么离开南昌?又曾经发生了什么惊涛骇岸的故事?这些故事与枝江、松滋的民间传说是否吻合?家谱里面仅仅是露出了冰山一角。

五。阴差阳错。

湖北姚高才老先生曾经在“湖北姚氏概述”一文当中,有以下表述:“宜昌地区的姚家人,在枝江县姚家港较多,其一世祖姚志显,明万历42年从江西南昌蒿子坝积颂村迁来。。。”
我一直在关注这条信息,但是我很快自我否定了。因为南昌姚氏的“志”字派集中在明朝初,不可能在明朝万历时期集中出现。由于没有得到枝江一带宗亲的响应,我很快把这条信息过滤了。
等到松滋的海峰宗亲把枝江的【姚氏族谱】寄给我,我仔细研读,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家谱上记载,志显公是明朝景泰五年生人【1454年】,到万历42年【1614年】时他已经150多岁了,他怎么可能带领家人迁往湖北?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来,家谱记载志显公迁往湖北的具体时间有几处不同表述:
一说是嘉靖42年;一说是世宗42年;清朝人作了序言写成了万历42年;并且二次序言记载成了万历42年。
显然,高才老抄成了万历42年。从嘉靖42年到万历42年,一下子把年代相差了51年。
实际上,家谱记载志显公离开南昌是67岁,是1520年,明朝正德15年。他是嘉靖14年故去的,时年82岁。怎么可能嘉靖42年或者万历42年迁往湖北呢?所以,家谱上记载他离开南昌的时间全部推算错了。这真是一场标准的阴差阳错!
我这里没有任何责怪高才老的意思,是家谱记载出了矛盾。相反我还是要在这里特意感谢高才老,他化了许多时间把整个湖北宗亲的信息收集来了。如果没有看到他最早的文章里关于枝江姚氏的记载,肯定不会引起我的注意。

六。政治漩涡。

从枝江家谱上记载的志显公的行传上得知,志显出生于景泰五年,【1453年】,67岁离开南昌,故于嘉靖14年,时年82岁。这是有碑文佐证的。基于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对于后来许多事情的判断提供了去伪存真的依据。
枝江宗亲对于发祖的传说众说纷纭,是因为他们对于发祖离开江西南昌的时间节点江西发生了什么具体事件一知半解;或者说家谱上留下了许多该说而没有说明白的词语,使得后裔一直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原来,志显公确实是一个十分了得的人物。他20岁时考取了生员,得到了宁王朱宸濠的青睐,被宁王招为幕僚。当时,王阳明以名儒的身份巡抚江南。志显公不仅与王阳明有密切的接触,还得到了王阳明的器重。后来,宁王企图谋反,志显把这个消息秘密地告诉了王阳明。他因此离开了官府,“弃职家居”。宁王之乱平定后,知府伍文定把这些事情上书了朝廷。
如果不把有关事情与人物搞明白,显然对志显公离开南昌的原因就不能把握了。
A.王阳明的江西平叛。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浙江余姚人,曾任兵部尚书等要职,晚年奉旨南巡,途径大余青龙赤江古码头,病故于船上,后人在此建亭以示纪念。亭中是一座大理石碑,碑西面阴刻“王阳明先生落星处”、“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手书”。该亭距县城13公里,每年都有大批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学者前来凭吊。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14日,明王朝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武宗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3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其《又重游开先寺题壁》云: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还有一首《龙潭夜坐》云: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的真实面目。
附:《记功碑》全文:
正德,已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

B,伍文定
伍文定(1470-1530),字时泰,号松月,松滋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精敏善决狱,被称为强吏。魏国公徐俌夺占民田,文定勘归于民。刘瑾受徐俌重贿,兴大狱,文定遂入诏狱,斥为民。瑾败,起补嘉兴。宁王宸濠反,各州府尽逃散,伍亲斩数人以稳军心,他迎王守仁军入城。丙辰之战,身犯矢石不动。中官张忠、许泰至南昌,欲冒其功,而守仁已系宸濠赴浙江,张忠大恨,文定出谒,遂绑缚,文定大骂不已。以平宸濠功最为卓著,擢江西按察使,不久迁广东右布政使,未赴,而世宗嗣位。上张忠、许泰罪状;又请发宸濠资财,还江西,以资经费;并矜恤因弹劾张忠而陷囹圄,以及宁王府宗人不预谋者,以清冤狱。世宗嘉纳,进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嘉靖三年(1524),讨获海盗董效等二百余人。嘉靖六年,召拜兵部右侍郎,其年冬擢右都御史,代胡世宁掌院事。云南安铨、凤朝文起事,诏进文定为兵部尚书,提督云南、四川、贵州、湖广军务,督军讨伐。嘉靖八年,四川巡按御史戴金疏劾文定,尚书方献夫、李承勋亦诋文定好大喜功,伤财动众。文定遂于同年三月二十四日致仕。嘉靖九年七月卒于家。年六十一。天启初,追谥忠襄。

七,贵人相助。

从枝江家谱零零碎碎的记载当中,隐隐约约的表现了志显公卷入了这场“宸濠之变”的政治漩涡当中。毕竟他曾经是宁王的幕僚,又向王阳明告发了宁王的秘密。事后,他回到“积岭村蒿子坝”与二个儿子“躬耕于野”,“设塾授徒”。
“宸濠之变”对整个江西的影响可谓大矣。正德年间,江西四处发生了农民起义。“蹂躏村落、乡里为墟”。这个时候,有人在皇帝面前推荐了志显公,应“荆王之聘”,志显公觉得南昌是“不可居也”,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志显公带着二个儿子、三个孙子,在他67岁时,依然背井离乡来到了荆州。
家谱里没有提及推荐志显去荆州的人是谁?也没有提及“荆王”是谁?后来官至吏部尚书的伍文定正好是荆州松滋人,是不是因为他的关系,家谱里没有提及,留下的都是未解之谜。
可见,志显公不是一般的流民。他在67岁的年龄在荆州估计依然从事官府的幕僚。他有相当的钱财,购买了一大片土地,并开挖了一条水渠。今天枝江的“姚家港”就是因为这条水渠而得名。家谱里说志显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我觉得,志显从离开南昌,到荆州一路都有贵人相助。如果没有贵人相助估计是不能办成这些事情的。只是我们无法从家谱里零零碎碎的记载当中知道这些贵人的名字和具体情节了。

八。历尽劫波。

正如枝江一带的宗亲对于发祖志显公的传说,他是一个非凡之人。
家谱里记载:“世宗大深嘉异,屡书征辟,公见严分宜父子擅权,辞不就”。“宸濠之乱”前后,江西政坛局面错综复杂,暗流运动。当时的朝廷有“显官半江西”之说,江西人严分宜与夏言互相倾轧,勾心斗角,劫波频繁。这个“严分宜父子”就是严嵩与严世藩。
但是,志显公能够得到世宗的“屡书征辟”,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谱在记载这件事情时是一笔带过。严嵩父子擅权是在志显公年龄比较大的时刻,他成了“持不同见政者”。这是否与后裔几代改姓有关联,不得知晓。这里也留下了玄之又玄的未解之谜。从后来志显公家族繁衍生息的发展线路看,这个家族确实是历尽了劫波。

九。湖北有多少南昌姚?

这个题目是去年我曾经在姚网里发过的帖子,因为经常有湖北的宗亲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把曾经发过的帖子复制如下:
南昌姚在湖北的分布
历史上的交通要道以水路为主,如果把鄱阳湖与洞庭湖比作二个水桶,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就是连接中国最大的二个淡水湖的扁担。武汉号称“九省通衢”,是名符其实的“大武汉”。江西在历史上就是武汉“九省通衢”中的九省之一。但是,因为有了鄱阳湖,江西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九省通衢”经济区中的比重绝对就超过了九分之一。民间留下的一句名言是“装不完的吴城,卸不完的汉正街”。吴城曾经是鄱阳湖靠近南昌的一个大码头。从这句名言,我们可以看到江西与湖北的各种密切的关系。
可以判断,历史上的南昌姚氏正是通过这样一条黄金水路,加强了与湖北的联系。以黄州为中心的南昌姚,分散到了武穴、黄梅、浠水、蕲春、罗田、英山、麻城、红安以及河南的光山、罗山、息县;还有以黄陂为中心的大悟、孝南、孝昌、孝感等地,细细一看,除了武穴,其他的地方都是环绕在大别山的广袤的怀抱里。
这次发现的南昌姚在武汉的上游的6·7个县有分布,加上已经确认的襄阳,随州,荆门,公安等地,应该说,南昌姚在整个湖北省的相当大的地区存在这已经是确切事实。随着姚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访问姚网的湖北宗亲越来越多,南昌姚在湖北的具体分布会越来越清晰。
借助长江水系的联系,经过“洪湖水浪打浪”,鄱阳湖与洞庭湖就这样有机的密切联系起来了。我相信,历史上寓居湖南岳阳、常德等地区的南昌姚一定会不断浮出水面,一定会回归南昌大家庭.
我写上述帖子的时候,正好是以洪湖地区为中心的赤壁等地的3000以上宗亲成功地认祖归宗。我当时有一个判断:当今散居在湖北各地的祖籍是来自南昌姚的人数应该会超过南昌本埠的人数。现在看来,印证了我的预言。我曾经与卿堂大叔一起做过初步统计,南昌家谱上记载的南昌姚曾经到过的湖北历史上的县市,基本上覆盖了湖北一半以上的地区。这次确定了枝江、松滋为中心的南昌姚的回归,不仅扩大了南昌姚在湖北地区原来的版图。它的更大的意义,还为寻找历史上南昌姚逆长江而上,到达重庆、四川等地的宗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思路。

长按图片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姚网微信号

长按图片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姚网微信号

姚氏世界,尽在掌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