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第四届吴兴姚氏始祖姚平公冬祭典礼的通告(中华姚网)

姚姓人中多有谈及“吴兴姚”这个话题,但对吴兴姚的来历,地理位置,以及吴兴姚的现状都不够完全了解。本文试图进行引证说明,让大家对吴兴姚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一、吴兴姚的来历

吴兴姚,本属虞舜后裔,自夏至周,世袭王侯,姓氏几变。舜本姓姚,在夏曰虞,在商曰妫,在周封陈,在齐曰田。秦统一中国,又有田姓曰王。舜帝69世孙姚平始居江南,复本姓,成为吴兴姚开基之祖。

姚姓出自上古帝舜,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分支甚多,形成了多支多派。据唐代《元和姓纂》记载,姚姓主要有两大支。一是出自江南吴兴郡,二是出自陇西南安郡。又据《辞海·历史地理》记载:“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治所在乌程。辖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带。”“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188)置,治所在甘肃陇西渭水东岸。辖今陇西、定石、武山等地。”

江南吴兴姚是以汉代谏议大夫姚平为代表的姚姓大家族。陇西南安姚是以羌族首领姚弋仲及后秦王朝为代表的姚姓大家族。后来这一支除少数人迁江南外,大多数转移川、黔、滇大山区。南安姚是舜帝少子的后代,吴兴姚是舜帝长子的后裔。本文不谈南安姚,只谈吴兴姚。

据《姚氏百世源流考》汉昭帝时大司农田延年坐事,其子田渊“避走吴郡,自念田本妫氏可安也,遂复姓妫,“居霅溪之涯”。其子名曰妫徵。“徵子平,聪慧好读书,游学四方,闻京房以易高天下,师事之……叹曰:妫源于舜,本姚姓。”妫平即改为姚平,居吴兴(今湖州),在此扎根,成为南方姚姓开基之祖。《嘉泰吴兴志》曰:“吴兴郡四姓,姚、沈、邱、钮。姚氏之居吴兴也久。”可见自汉以后,姚姓在湖州成为一大姓氏。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曰:“昔相传江南无二姚之语,即所谓吴兴姚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新莽时期、姚平之孙姚恢,为避莽乱“过江居吴郡”。“五世孙姚敷居吴兴武康”。这是吴兴姚先祖第二次过江,避居吴兴。以耕德为业,隐德不仕,从此奠定了姚氏在南方发展的基础。

武康郭肇吴兴姚始祖--姚平公祭祀典礼
武康郭肇吴兴姚始祖–姚平公祭祀典礼

二、吴兴姚根基探踪

吴兴姚的根基究竟在那里?本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历史地名变移频繁,把简单的问题弄复杂了,难以直接回答。首先说吴郡与吴兴郡的关系。

据唐初大学士姚思廉《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记载。“居霅溪之涯。”由此可见,吴兴霅溪是吴兴姚的根基所在。然而,汉代有吴郡、尚无吴兴郡,也可称为吴郡姚。《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过江居吴郡。”此吴郡与吴兴郡实为一地。据《辞海》历史地理记载:“汉代改会稽郡为吴郡,吴宝鼎元年改置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湖州)”。唐代曾改苏州为吴郡,但此吴郡与姚姓无关。

汉代,姚姓先祖曾两次过江到吴兴。一是汉昭帝时的姚平的祖父,二是新莽时的姚恢。平公所居当在乌程县。“吴兴郡治乌程。”由此可见吴兴郡,乌程县,行政机关同为一城。《大清一统表》云:“秦置乌程县,后汉置吴郡,三国为吴兴郡治。隋仁寿二年为湖州治。明改湖州府。”1912年,乌程与归安并为吴兴县,现为湖州市吴兴区。那么霅溪在何处?《湖州志》记载,东苕溪,西苕溪流进湖州城汇合于霅溪。可见霅溪在湖州城内(城内现有霅溪公园)。据上所述,吴兴姚的根基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霅溪边上。

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第二次过江居吴郡的姚恢,是平公的孙子。他到吴兴后,定会来到霅溪老家。从渊公到恢公已经五代人了,这里一定会有他们经营的家园。而且还会有叔与伯的同族亲人。姚恢曾任青州刺史,其父姚丰在新莽时已封侯爵,家族积蓄比较丰厚,他不满足霅溪这个不大的家园,恢公可能到湖州附近的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购置地产,再建家园。恢公不久移居武康。因而《太平寰宇记》称:“姚恢,东汉武康千秋乡人。”《吴兴备志》也称:“姚信居吴兴武康千秋乡。”(千秋乡,在今德清县武康镇余英溪南岸、石城山在其南三里。)又据《嘉泰吴兴志》记载,在武康南三里石城山上有姚恢,姚皓,,姚信以至僧坦,察、最、思聪等10几代人的陵墓都在石城山上。在武康,经过几代人的隐居耕读,恢公的五世孙姚敷出任东吴武骑常侍,六世孙姚信为东吴太常卿,继而世代为官,由此,吴兴武康成为南方姚姓发祥地。至隋唐,以武康人姚思廉,姚崇为代表的两大家族,一居京兆,一居陕郡,几代人在朝为将为相,名载青史,为吴兴增添光彩。至今似乎人们只知有武康,而忘了吴兴。武康本属吴兴郡,于是统称吴兴姚。(武康镇东五里灵溪边上现有姚氏故里。)

重归吴兴故里——四省宗亲纪念姚平公开基吴兴2090周年
重归吴兴故里——四省宗亲纪念姚平公开基吴兴2090周年

三、吴兴姚的分支

吴兴姚,自西汉后期南渡荆吴,扎根吴郡,渐成大树,枝繁叶茂,不久成为吴兴旺族。树大必分支,人多必分家。吴兴姚自东汉起,不断分支,至隋唐时期,逐步发展到浙江以外的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福建、广东、山东、辽宁等10多个省,元明以后,发展的地区更广。根据现在姚姓资料看,清代以后,吴兴姚几乎遍布全国,并形成四大支派。

其一,吴兴本支。历汉魏两晋南北朝,吴兴姚分支虽多,但在吴兴仍有主支植根本土家园。如西晋隐士姚馥,《绘图宝鉴》记载的姚昙度,《宋书》记载的寒人姚吟,学识渊博,拒任不仕。还有诗人姚翻,一首《采桑》诗载入《南北朝诗集》、又据《湖州府志》吴兴有晋散骑常侍姚藏,晋姚韫南北朝时有姚璇、姚寿、姚钦、姚文、姚祥等六人皆官至给事中。还有泰州刺史姚志。唐宋以后,在吴兴地区的乌程、归安,以及上虞、山阴、慈溪等地,姚姓人才济济。如湖州刺吏姚絪,后梁宰相姚泊,淳熙状元姚颖,嘉庆状元姚文田……等,都光耀门庭。在吴兴明代还有以理学著名的姚舜牧家族在从教从政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吴兴姚姓中,尤其值得说明的是东汉开国大将姚期。其父姚猛曾任桂阳太守,因得罪上司,从吴兴潜往河南颍川,隐居郏县,改姚为铫。据《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刘秀登位后,封姚期为安成侯,长子姚丹次子姚统均封侯爵。其孙姚舒,曾孙姚羽,玄孙姚蔡均世袭爵位。

其二,武康支派。武康位于莫干山下。原为乌程余不乡,吴黄武元年析乌程置永安县,晋改永康,又改武康县。这里山明水秀,风景宜人。东汉初期姚恢从乌程霅溪迁武康,广置地产,大兴家业。《太平寰宇记》中有姚恢在武康与沈家争购柯田山宝地的故事。姚恢得意的是买到了武康城南的石城山,最后,姚恢的墓修在此山之上。姚恢与子孙在武康隐居,直到五世孙姚敷,崭露头角,其子姚信官至选曹尚书。并著有《昕天论》《士纬经》传世。其后姚陶任宁浦太守,姚奋为晋太傅,姚渠任九江太守。从此武康姚姓大显家声。南北朝时期又有武将姚宣业,太医姚僧坦(垣),在北朝为官。隋统一天下后,这两家入京为官。此外在武康,南北朝时仍有达人不断出现,如书法家姚怀珍,《浙西名贤录》记载的隐士姚仲翁,南朝宋国将军姚耸夫。北宋时有天文学家姚舜辅,进士姚舜仁,他们的后代仍在武康繁衍发展。

其三,万年支派。陕西万年县,原属京兆府,治所在长安城内。据《新唐书》记载:“姚思廉,本名简,以字行,陈吏部尚书察之子。陈亡,察自吴兴迁京兆,遂为万年人。”《南史》六十九卷记载:“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吴太常卿之九世孙也。”入隋后,迁长安,居万年县。至今长安县崇义乡,南姚里仍然有姚思廉后裔居住在这里。姚察长子姚思廉,为唐散骑常侍,弘文馆大学士,继承父业,撰成《梁书》《陈书》。思廉之孙姚璹,武则天时为宰相。璹弟姚珽为户部尚书。思廉公八世孙姚顗为后唐宰相,其间代代为官。

在长安附近的华州下邽县住着一支姚姓人,称为华州姚。他们是姚察的弟弟姚最的后裔。与万年姚属亲兄弟分支。代表人物有寿州刺史姚慎盈,领军卫将军姚发,尚书右仆射姚仲南,兵部郎中姚康。

万年支派又分出光州姚与莆田姚。那是姚察公的曾孙姚敬文,因其弟姚敬节从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称帝,不久被镇压,敬文公携子及侄姚义,避走光州,潜居豫皖交界的固始县。敬文的七世孙姚天明唐末随王审知进入福建,王审之称闽王后,姚天明便在福建莆田择地定居。据明代《姚氏重修族谱序》云:“姚氏,莆田望族也。自唐奉礼郎天明公由光州固始来福莆,接境韶溪。”南宋以来涌现不少精英人才,如:姚安仁、姚廷槐,姚宗之,姚思永,姚鸣凤……等十三位进士。光州的代表人物有郢王府司马姚行表,太子司议郎姚崇桂,苏州刺史姚宏庆。

浙江剡水(今嵊州市)有一支姚姓,其一世祖姚孟端是万年姚察公九世孙。因避唐季之乱,由汴州迁剡水。仅宋代九世之内就有12人取得进士功名。其中姚舜明官户部侍郎。姚宪为宋孝宗时参知政事。万年姚的发展主要在陕西、浙江、福建及广东、湖南、湖北、河南部分地区。

其四,陕郡支派。“陕郡姚”公认的一世祖是北朝征东将军宣业公。因其在北朝为官而居陕郡硖石,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县张茅镇。

据《姚勖墓志》记载:宣业公祖父姚仲和,“入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峡石。”这一支姚姓家族,突出代表人物姚崇,历唐三朝宰相,功绩卓著。另有监察御史姚闳,秘书监姚合,谏议大夫姚勖,名载青史。姚崇性孝,因峡石道路崎岖,为奉养母亲,全家迁居洛阳。《姚崇神道碑》记载:“姚姓,有虞之后,远自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自此,洛阳又有了一支姚姓家族。

陕郡姚到了后唐五代时期,又分出两支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大家族。一是据姚燧《中书左丞姚文献公(枢)神道碑》姚懿公的八世孙姚汉英,任后周金吾大将军出使辽国,辽王以违礼为由,强留汉英居辽,由此落籍柳城(今辽宁朝阳)。这支姚姓人连续10代文武双全,官居朝中要职,尤其汉英公曾孙姚景行,曾为辽国宰相,为推行汉文化,实行宋辽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至姚枢,为元初中书左丞。不久枢公移到河南辉县隐居,姚燧回籍洛阳。汉英公后裔多数定居朝阳,成为关外一大姚氏家族。

据姚振宗《姚氏百世流源考》姚崇公的七世孙姚余庆,任冀州观察使时,正值唐末动乱,遂定居冀州。直到九世孙姚镐,宋大观年间进士,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崇政殿大学士。宋高宗南渡时,扈驾随行,徙居会稽县雷门乡长乐里(今浙江绍兴马山姚家埭)仍以诗书传家。其裔孙姚士谦在南宋淳祐年间创建了“姚氏宗祠”。这个家族代表人物还有清康熙时期的一品大员兵部尚书,福建总督姚启圣,为统一台湾功绩卓著。山东巨野有一支姚氏家族,据清代大学士钱大昕撰《姚氏宗祠记》云:“巨野姚氏出自唐宰相姚崇家族,元始初由陕州迁来,已而宗族益盛,簪缨之甲于齐鲁,遂为巨野望族。”明清以来,登科举者不可胜数,明有沁州刺吏姚梅源,清有武昌守备将军姚锡年。

此外,陕郡姚在元代以后,派生出许多分支,在中原及南方,许多省地都有相传为姚崇家族的姚姓人,只是世系无法厘清,但均以吴兴姚为自豪。清代桐城姚为其一例。自明以来,英俊接踵,人才辈出。虽谱载出自陕郡无误,但其上溯宋元,世系人物都有几代不显。这是现在常见现象,只要符合义理,不是附会,当是吴兴大树的一枝。

纵观两千多年,“吴兴姚”横向发展,现已遍布全国,其分支何止数千。由于历史上的改朝换代,社会动荡,人员迁徙流离,许多家族因文献散失,年久失忆,无法弄清本支先祖来历,只有因时随地,再立祠堂,新修家谱,在谱序中概述大略,然后以本地本支始迁祖为一世祖。或追记到清初,或明初,或是元代、宋代,很少有家族能准确无误的追溯到隋唐,或者汉晋时期。通常修谱以源流显示本家族历史。源流只是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不一定都属嫡传。其实许多流源不可信,牵强附会难免。从而可见许许多多的分支远离吴兴姚这棵大树,而飘散五湖四海,远山僻地。有的远涉香港、台湾、南洋等地。吴兴姚不仅是中国姚姓主流,也是舜帝后裔的一支主流。明德奉孝,行善尚俭,是姚姓大家族的优良传统。

主要参考资料:《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嘉泰吴兴志》《湖州府志》《历史地理》《古虞姚氏宗谱》《姚氏百世源流考》《姓氏书》《太平寰宇记》《姚牧庵文选》。

姚博源 2019年初冬

长按图片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姚网微信号
长按图片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姚网微信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