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辉县姚枢墓
姚文献公姚枢

撰文:辉县姚勇       来源:中华姚网

春节居家防疫期间,通过查阅史籍文献和史学界相关专家学者的考证论文,利用近半年时间,编撰了《姚枢年谱》,以更正对枢公历史的错误论点,填补没有枢公年谱的空白。然而,仅凭一己之力,难免出现谬误和遗漏,敬请广大宗亲批评指正。

序言

姚枢(1201~1278),字公茂,号雪斋、敬斋,营州柳城人。先祖自后周使辽,遂居其地,以此为籍。因祖、父赴中原担任金朝官员,先后迁居汾阳、洛阳等地。金末,父姚渊调任许州(今河南许昌)录事判官,“乃徙家于许”。姚枢自幼读书好学,自期甚高,被闲居许州的金朝名士宋九嘉赞为“佐王之略”。

河南辉县姚枢墓

1232年,蒙古军攻占许州,姚枢北上燕京(今北京)投靠杨惟中,被举荐觐见太宗窝阔台。当时漠北无汉人士大夫,太宗“喜其来,甚重之”。1235年,蒙古伐宋,姚枢受诏从杨惟中随军南下,寻求儒、道、释、医、卜、酒工、礼乐等各类人才。攻陷德安(今湖北安陆),在俘虏中结识南宋名儒赵复,力邀其北上燕京授学,程朱理学始在北方传播。

1241年,姚枢担任燕京行台郎中,因羞于与贪官为伍,辞官隐居辉州(今河南辉县),诛茅为堂,置地垦荒,家庙奉祀四世堂,别室供孔子及宋儒六君子等像,潜心研读程朱之书。自资刊印《语孟》、《小学》等书籍分发民众,汲汲化民成俗之心。名士许衡、窦默从姚枢处得见“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书”,顿觉眼界大开,时常聚集,朝暮研讨,并协助姚枢在百泉湖畔开办“太极书院”,“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从学者甚众。百泉一时间星光闪耀,成为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有“宋兴伊洛,元大苏门”之说。

河南辉县姚枢825年清明祭祖

姚网小程序:姚商情报站,方便宗亲发布商情信息

姚枢的学识和名声,引起了时任藩王的忽必烈的关注,召至潜邸,向忽必烈上书治国平天下之谋略数千言。忽必烈闻其奇才,召为谋士,动必见询。姚枢奉劝忽必烈暂避锋芒,韬光养晦;在蒙宋交界屯田戍边,长期备战;在征讨中谏言不杀无辜,市不易肆,为忽必烈赢得了口碑与声望,最终得到了汗位,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融合的大元王朝。姚枢积极推行劝农桑、均赋税、罢铁官等政策,政绩斐然。他建议舒缓民力,藏富于民;置牧守,行迁转,军民分职;谏言反对滥杀汉人,废除滥刑,策成设立新律条,省并州县,核定官吏员数、品级、职务等,主持修订典章制度和各种礼仪,深得忽必烈器重,历任东平宣抚使、大司农、中书左丞、昭文馆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重要职务。1278年7月23日,姚枢薨于任上,谥号文献。

姚枢毕生致力于保存和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恢复和传播理学,以强大的文化力量教化和影响了野蛮残暴的蒙古统治者,使“以儒治国”的主流意识形成了元朝统治阶级统领和指导国家及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纲领。姚枢作为理学大师和一代儒臣,居功至伟。鉴于此,姚枢的生平列传载入了后世历代正史,成为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辉县姚枢墓

姚枢的侄子姚燧,三岁而孤,靠伯父姚枢抚养成人,师从硕儒许衡,成长为一代名儒,文坛盟主。当时孝子顺孙,欲弘扬祖宗德行,必须请姚燧为之撰文才可传之后世,得不到姚燧所撰文章,深为愧疚。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及其显行盛德,都是由姚燧撰文记述的。因此,凭着对伯父无人能与之比拟的了解,姚燧所撰的《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以“恐公事业不能详尽,不敢干他词臣,故惟自述。文不过华,质不至俚,而摭其实焉耳矣”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记录了姚枢一生的丰功伟绩,成为所有文献中的权威。正如明代刘昌在其《中州名贤文表·卷一四·跋》一文所云:“辉县有百泉焉,即《诗》所云泉源是也。泉上有湧金亭,苏文忠公所题。昌至辉课士毕,乃过百泉,寻苏门山孙登游啸处,见穹碑道侧。趋读之,则姚文献公神道碑铭,公之姪文公燧撰。《元史》文献公列传多取诸此。”

但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角度不同,史籍关于姚枢的记载也出现了诸多说法,让人莫衷一是,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本着对历史、对先贤高度负责的态度,编者依据《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为主线,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去伪存真,正本清源,逐步还原了姚枢的生平原貌,并以此编撰了《姚枢年谱》,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空白。因才疏学浅,谬误难免,望批评指正。

是为序。

姚汉英安葬两佛舍利

凡例

    一、依据《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谱中简称《姚枢神道碑》)为主线,参照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本年谱。

二、本年谱所涉及的人物直书其名,不取字、号、官号、谥号,文献原文内容照录,以不同字体以示区别,难懂者可在文中予以注明。

三、本年谱所涉及的事件,皆言之有据,不作揣测之辞。

四、使用国家颁布的标准简化汉字,个别人名、地名没有简体字的,原字仍照录繁体字。

五、本年谱以编年法纪事,采用公历、农历、历史纪年与干支纪年相对照,月份用中历与干支结合。事迹可考见年月日者,置前。难以确考者,分别系于年、季、月、日之末。人物年龄按传统虚岁计算。

六、所用材料之征引,避免繁琐,能证明事件发生的原委及时间即可。与谱主有直接关系的置前,疏者置后。

七、编者自己的观点,以“按”字区分。

谱前

一、籍贯

1、祖籍柳城。

所有文献资料均以“柳城”为姚枢祖籍,但是近现代史学界在对其的古今地名考证时,出现了“柳城(今辽宁朝阳县)”、“柳城(今广西柳城县)”、“柳城(今云南永平县)”和“柳城(今河南西华县)”等不同的解释。

据《姚枢神道碑》云:“汉英,周广顺初,太祖遣使辽,见留,事世、景、圣三宗,加安时制节宏化诩亮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枢密使、检校太师兼政事令、上柱国、东阳郡公。”

姚枢五世祖姚景行列传也记载了此事。《辽史·列传第二六·姚景行》:“(景行)始名景禧。祖汉英,本周将,应历初来聘,用敌国礼,帝怒,留之,隶汉人宫分。及景行既贵,始出籍,贯兴中县。重熙五年,摧进士科,为将作监,改燕赵教授。不数年,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知兴中府,改朔方军节度使。大康初徙镇辽兴卒,遣使吊祭,追封柳城郡王,谥文宪。”

2017年前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契丹博物馆征集到了姚枢六世祖《姚企晖墓志铭》曰:“曾王祖讳汉英,为郭周使奉书币来,求好于我,天授皇帝嘉其远业,繇是留而不遣。至天顺皇帝嗣位,宠顾益厚,以枢密使兼政事令委之。及年,至以霸州节度,延寄其任,遂家于霸州,今升为兴中府也。”

另据姚燧门生刘时中编撰的《牧庵年谱》(后文同)载:“其先柳城人,今兴中府,即古营州慕容皝所都也。其族大以蕃。先生《送冯雪崖序》亦云:九世祖东阳郡公有孙尝王柳城。今其地有姚山馆、姚家陀,犹以吾姓姓之,坟墓咸在焉。然其后皆不读书,举为鲜卑人矣。”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柳城县:西汉置,属辽西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西南十二台营子。十六国前燕改柳城县为龙城县,治所即今辽宁朝阳市。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废。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龙山县置为营州(后改置柳城郡)治。治所即今辽宁朝阳市。

以上所述“霸州”、“慕容皝所都古营州”及“兴中府”等,均为辽之领地“柳城”不同时期的地名沿革,即今辽宁朝阳。而广西柳城县、云南永平县和河南西华县等,虽然在一定的时期也称为“柳城”,但结合前后内容,确系原作者的误读。

2、曾迁居汾州、洛阳、许州等地。

《百度百科·姚枢》:“姚枢的祖父和父亲先后担任金国中下级官吏,其家辗转回到中原。姚枢生于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金末,他父亲姚渊调任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录事判官,乃徙家于许。”

《三贤堂记》(姚燧《牧庵集·卷七》,后文同):“吾姚氏营人,先公(即姚枢)生于汾(今山西汾阳)。”

《元史》、《新元史》等记载:“姚枢,字公茂,号雪斋,柳城人,后迁洛阳”,说明姚枢家族确有迁居洛阳的情况。

《姚枢神道碑》:“闻将迁关中考康懿公(姚枢父姚渊)录事判官于许”,即为姚渊调任许州录事判官之时。

但是,关于姚枢祖父姚锜和父亲姚渊在汾州、洛阳任职的记载,仍需进一步考证。

名垂青史的大辽功臣、宰相——姚景行

二、家族世系

1、家族世系

刘时中的《牧庵年谱》引用了《姚枢神道碑》的记载,详细说明了姚枢单线世系的传承情况:“惟本五季梁、唐六镇节度使勍;勍生金吾将军汉英,汉英周广顺初(公元951年),太祖遣之使辽,见留,事世、景、圣三宗,加安时制节宏化翊亮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枢密使、检校太师、兼政事令、上柱国、东阳郡公;汉英生中书门下平章事、北面宣徽使衡之;衡之生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政;居政生太师、左金吾卫上将军、虔州节度使景祥;景祥生太子洗马企华;企华生金东上閤门使、金州团练使玢;玢生閤门祇候、武德将军佺,佺生武德将军、获嘉令锜;锜生安远大将军、庆阳安化丞渊,后更名仲宏;仲宏生公及弟桢、格。枢生今行河南省左丞炜;桢生故江东宪佥燉;格生先生,讳燧,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同修国史,谥曰文。”

但是,元代王构的《翰林承旨姚燧父桢赠官制》(见《元文类·卷十二》)云:“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姚燧父桢,名门甲姓,伟望通才”,又提出了姚燧之父为姚桢的说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范畴。

但是,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杨新勋却不同意王构之说。他发表在《文献》1998年第4期的《姚燧籍贯家世考》云:“《元文类》有王构的《翰林承旨姚燧父祯赠官制》,称其父祯,王德毅等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袭此说。对此,我倾向于前者,原因有四:(l)姚燧与刘致关系非同一般,而与王构则因观点分歧多有不合,刘致的记载更可靠些。(2)《姚燧年谱》称祯有子燉,若燧也是祯子,则与燉为亲兄弟,二者曾同在太原师从许衡,对于学友,姚燧文中多有提及,但却很少谈到燉,其他文献也鲜载二者关系,令人生疑。(3)《元史》也称格为燧父,可能当时另有他据今已不存,而今存的王构之文,《元史》却没有采取,因此不应轻易怀疑《元史》记载。(4)王构之文借《元文类》流传至今,历来治元史者想必对此并不生疏,却多不取此说,而以格为燧父,所以也不能草率地定祯为燧父。当然确定格即燧父还需进一步论证,尤其要有确凿的证据。”

燉生埭(守中),燧生埙、圻、城。

《百度百科·姚守中》:“姚守中(约公元129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洛阳人,姚燧之侄。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在世官平江路吏。”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姚钟尧在《姚氏宗亲网我编撰了姚枢家族世系表》:“姚埭(即姚守中),姚燉子,平江路吏。作杂剧《汉太守郝连留钱》和散曲《牛诉冤》等。”

《元史·卷一七四·姚燧》:“姚燧,字端甫,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子三:埙、沂、城。”

另说姚燧还有一子,名埴。

《秘书监志·卷九》(元王士点、商企翁):“姚埴(字贡夫,大都人,牧庵先生鲁国文公燧之子。至正元年二月十八日自同知息州事、以承务郎上)”

2、家庭成员

《姚枢神道碑》:“四夫人:惟王氏先公卒;继宋氏,后公七年卒,公赠少师,赠吴兴郡夫人,及公国鲁,与完颜氏、李氏,皆从封鲁国夫人;后公三十四年,完颜亦卒;故三夫人皆祔。炜,李出,今中奉大夫、河南北廉使,其忠厚清慎,有克继先烈之誉。二女,姊,宋出;娣,完颜出。姊卒,娣继,皆嫁为开府忠武公中子杞、淮东肃政廉访使妻,皆卒。孙尚孩。”

按:开府忠武公即元初名将史天泽。

《百度百科·史天泽》:“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七日,史天泽在真定病逝,享年七十四岁。忽必烈听闻讣讯后震惊哀悼,派近臣追赐史家白金二千五百两,并追赠史天泽为太尉,谥忠武。后代:湖广行省平章政事格、卫辉路转运使樟、行省右(左)丞杠、淮东道廉访使杞、同知澧州梓、同知南阳府楷、构。”

炜生堉。

《秘书监志·卷九》:“姚堉(字载夫,大都人,雪斋先生鲁国文献公枢之孙。至元后四年闰八月初十日自资成库提点、以奉议大夫上。)”

《清道光·辉县志·荫袭》:“姚堉,炜之子,袭父平章政事,累迁内台御史,礼部侍郎、淮东廉访使、大都路总管。”

姚网小程序,手机扫一扫访问

三、家族源流

《姚枢神道碑》:“惟姚氏为神明之后,历三代、秦、汉、魏、晋、宋、齐,传次或绝或续,与梁、陈、隋、唐可谱究者,别载《世录》。”文中《世录》已经失考,但姚燧在《宋太常少卿陈公神道碑》(《牧庵集·卷一三》)中,详细记录了姚氏家族的源流传承。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伟在《辽代〈姚企晖墓志铭〉与蒙元姚枢、姚燧家族》一文中,记录了姚枢家族两位先祖姚企晖和姚璹的墓志铭,即姚企晖“其始祖唐梁公讳元崇”,和姚璹“乃唐开元梁文贞公之远裔也”,表明其家族上溯源于陕州姚氏宣业系(即唐相姚崇家族)。

另据陕州宣业系渑池民国《姚氏族谱》所载“元泰定四年春,十七世孙中丞行台陕西道御史炜敬书于公署”的《姚氏族谱叙》中,称姚崇之父姚懿为先祖。

综上所述,姚枢的柳城姚氏家族系源于舜帝—吴兴姚氏—陕州姚氏的嫡亲传承关系。

推荐阅读:

1、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2、文明姚网“九不发”

3、姚儒(明)《教家要略》全文

4、三十九条《姚氏家训》及释义(完整收藏版)

5、尚明说姚(1):序

6、尚明说姚(2):始祖舜

7、尚明说姚(3):五姓同源

长按图片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姚网微信号
长按图片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姚网微信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