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5#

楼主 |
发表于 2011-7-26 16:23:15
|
只看该作者
伤 寒
& R% S% _( z9 N, g7 G& S% k 太阳阳明证% g% R8 D j0 X$ b9 u: c
陈××,男,成人,干部。1964年12月。. }" h( k4 X+ @$ N
初诊:患者出访归国,途经昆明,忽卧病,邀余往诊。. H+ z# l1 H6 _ o
自云因在国外,寒温失宜,至昆又感风寒。症见头疼身困,恶冷发烧,胸闷,脘腹作痛,小便短黄,便稀不爽,日二、三行。诊脉浮紧,两关兼滞,舌红苔黄腻。证属太阳阳明合病,表里不清,食积胃滞。治宜葛根汤加减:
4 L& ?9 }' U1 G/ _! k, ^1 l 粉葛根12克藿香梗6克烧神曲9克法半夏9克广陈
8 Y" i5 P" p1 `$ |" ?, @! c 皮6克 白茯苓12克 炒谷、麦芽备9克 焦山查9克 冲
7 f' y: G* j* ?* l- [$ o/ i5 S* P% ^3 _ 波蔻4.5克 净竹茹6克 生姜2片 小枣7枚 烧鸡金2个& j; p; W7 @7 S
复诊:服药得汗,寒热已罢,便爽溺黄,胸腹较舒。头眩身困,饮食尚差。脉缓微弦,舌腻退薄。此太阳阳明证罢,表里渐和,但脾胃未调。续拟下方:
5 B/ d! O! ~& ?$ p 藿香梗4.5克 西砂仁6克(冲) 陈皮6克 法半夏9克 茯
. M2 C7 Y$ V1 W5 V 苓神12克猪苓片9克炒谷、麦芽各9克甘草3克 净竹' e# m+ G3 V7 g' i* ~3 a
茹6克 烧鸡金1个 小枣7枚+ x" @8 Y% _2 @% r1 ^
三诊:各症消除,脉和,舌润,唯神倦乏力,消化尚弱。续拟调脾健胃,和中益气,病遂全愈。处方。0 u, O+ x4 Q- x2 G4 U% M
苏条参12克 漂白术9克 广木香2.4克 冲砂仁6克 茯
2 D# ]4 E7 ~& p 苓神15克 广陈皮6克 甘草3克 竹茹4.5克 荷项2个, v4 A3 P6 Q0 W& v+ {5 b1 c9 H3 I0 v
小枣7枚
$ \; M5 i4 G* O) u7 x [按]此例取伤寒法,而用药活变,非畏麻桂辛燥,实因人、地之异使然也。4 @# \: g$ S D" A, D) O1 t
大青龙汤证辨误0 L) {5 e' q: P' @0 z+ ?% ^, N+ {) L8 W
何××,男,四十九岁,昆明市人。1939年3月。* [/ ~4 k2 l( l2 N7 S* P
初诊:患者年近五旬,初病喘咳痰凝,早晚恶寒。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病不减,夜间烦躁尤甚。一周后,卧床不起,扶送来诊。症见头痛身疼,恶冷,午后热势较甚,无汗。大便秘,小便黄。烦躁不安,脘闷食少。脉象浮紧滑数,舌红,苔黄燥。此系表寒闭束,肺胃伏热不清,治拟大青龙汤加味。处方:
4 M) y, f% f0 k/ w4 {! `& X 生麻黄6克 桂枝木6克 光杏仁9克 生石膏9克粉
/ c# g- Q9 v3 R' x7 G 葛根9克 生甘草3克 炒枳壳6克 生姜1片 大枣3枚
8 p2 O: i8 t7 ?$ Z P2 u 二诊:上方服后得汗,头疼身痛顿减。恶寒已罢,热势退大半。但咳喘,痰凝带血,鼻衄。唇焦口燥,思冷饮,夜烦。大便不畅,小便短黄。脉弦滑,舌红苔黄。此表寒已解,伏热外现,肺燥,胃火熏灼。续拟清热、润燥、除烦,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 f" R3 M2 H# ^4 k 鲜京竹叶50片生石膏24克生麻茸3克光杏仁9克麦. o/ V; e$ |6 R7 J/ q7 c8 O
门冬9克天花粉9克炒黄芩6克焦栀子3克淡豆豉, ]5 T5 \, q G( u
2.4克 白茅根15克净枇杷叶3片鸡金2个(烧) 谷麦芽
: Z. ]! \7 s! S! c 各9克(炒)
4 Z/ F8 i) p( L" e& u/ R 三诊:上方服二剂,脉转和缓,舌红润。痰血及鼻衄已止,仅有微咳,其余诸症平息。此属病后气弱阴虚,肺胃余热不净,心神不足。宜续养阴润肺,化痰止咳。处方:
4 `; o M7 h- p* g, T 白元参9克大寸冬9克炒知母6克天花粉9克炒杭
: `2 C/ o* p) L7 S; p 芍9克净杷叶3片炙冬花9克炙紫菀9克生甘草
4 q5 p& Z' N3 j, }/ _4 u8 v 3克竹茹6克粳米16克广枯络9克
$ q G' [% G& o3 Y- ^ [按]病本太阳伤寒,兼有里热,投桂枝厚朴杏子汤,致表寒未除,引动里热化燥。乃转用大青龙汤治之,表寒解,肺胃伏热外观,再以竹叶石膏汤加栀豉、元麦等方药,清热养阴,使肺胃热除而病瘳。6 A& e8 l: I; l" B- F, k
伤寒痞逆
[# ^9 B# r& o; T. N/ { 周××,女,五十二岁,昆明市人。1954年6月。
5 a! j5 K$ t/ q( G6 N0 G 初诊:病已半月,症见头疼身痛,恶寒发热,胸满胁痛,饮食不思。曾服发表、消导、攻里药,病不解,反结心下。烦躁,干呕频作,便秘溺黄,腹胀且鸣,昼夜呻吟叫号。
4 P+ K8 X- r4 X" H8 Q: ]: v) _# e 诊脉弦滑而数,舌苔薄黄。余谓此属伤寒太阳证,下之过早,而为痞逆。本仲景半夏泻心汤主之。处方:
* V- L; C2 I" ^: b 法半夏12克 党参15克 川干姜9克 云黄连3克(炒冲) 炒) D! y- [5 P! m I N
黄芩6克 甘草3克 大枣5枚2 K) N" {+ {2 e" r4 z
二诊:药后,呕逆减轻,发热渐退,夜能安卧。尚感胸闷暖气,腹中作鸣,便秘未通,溺短黄。脉细弦带滑,舌苔薄黄。此胸痞渐散,湿邪郁热不清,续用原方加减:) P7 t1 H% Q0 m# s: M: M4 ^
法半夏9克 川干姜6克 黄连3克(炒冲) 炒黄芩3克
1 O( c/ D6 j9 w, N. y2 |9 B1 x 党参3克 波蔻6克(冲) 烧鸡金6克 生姜6克 小枣10枚' x; P9 }/ G0 L& d
瓜萎仁9克(冲)9 f1 }4 b+ j U3 D' B
三诊:上方服二剂,呕逆腹鸣已止,胸中痞闷减轻,烧热全退,大便已通,小便清长。能进食,脉转缓和,舌淡润。此痞积散,热清湿化,改拟下方调治:, w3 F% U/ p# m7 {3 G3 D
苏条参12克 法半夏9克 广陈皮6克 金石斛9克 云茯, ]2 @( l! S1 r; B3 Z
苓12克冲波蔻6克生苡仁12克 生甘草3克 烧鸡金6克! M* I# r% A9 ~# ]! ]5 _; W4 `
生姜2片 小枣10枚
6 @* I o) T# q* C8 \& m! e [姚按]半夏能和胃止呕,以千姜之辛温开之,芩连之苦寒泄之,参、枣,甘草、甘缓以和之,则痞逆消而胃气复。: B# E1 U6 {; R: S. C4 Q$ H
妊娠伤寒5 |4 T I2 `7 n9 ]; g$ s; D( K
李××,女,三十岁,家庭妇女,住本市大兴街。1932年春。
1 W5 A* L1 ~) P6 Y# S R 初诊:结婚十年不孕,经余调治,已妊八月。近因感寒,头疼发热,身痛恶冷。服双解散、桂枝汤,恶寒稍减,而现壮热,口苦思饮,便秘、溺赤。胎动不安,入夜烦躁谵语,病情转急重。证见颜面潮红,口唇干燥,前板齿焦,咳嗽痰浓带血,谵妄烦躁不安时。脉象浮、洪、滑、数,重按有力。
+ A, j* |. W4 c5 V舌苔干黄,尖红少津。3 ?6 Q$ ~/ q6 q
此属妊娠伤寒,太阳未罢,转传阳明,肺胃两燔,气津受灼,病情严重,宜防热极风动,痉厥早产。法当清热泻火,兼解肌表,养胃益阴,以护胎元。方宜仲景自虎汤加味治之:+ W8 a6 R$ `4 S/ f+ w! t8 h
生石膏30克炒知母6克粉葛根9克炒黄芩6克焦栀1 ^6 L; s+ L5 H& o# Z, w
子6克 淡豆豉6克 生甘草3克烧鸡金2个白粳米15克2 M6 i, j+ [1 J7 ^7 N
净竹茹6克' Y9 E. j1 T# g; z- }
三日后复诊:上方已服二剂,脉转弦数而滑。舌苔较退,略布津液。壮热减,神识渐苏,烦躁谵语渐平。咳嗽痰浓仍带血,二便虽通不畅。胎动不安。此太阳症罢,阳明热邪逼胎,阴虚肺燥。续宜清热润肺,益气生津。原方化裁。7 G# \+ a6 w5 w8 ?+ g& l
白元参9克 大寸冬9克生石膏15克 炒知母6克炒黄2 Y! u/ D8 q# C; N, |5 z
芩6克炒杭芍9克 云茯神15克生甘草3克净竹茹6克
8 n9 G& n, m/ l! S5 a 冬桑叶9克 白粳米15克0 j6 S5 L$ @* O0 z) |% L
三诊:上方服二剂,烧热全退,神识已清,咳嗽轻减,痰血已止,二便通畅。能进少量稀粥,自觉精神倦怠。胎动未安,腰酸,时出自汗。脉细弦而滑,舌苔转润。法当养血滋阴、固气安胎。处方:: Z) X+ ^. A1 s* Q3 d+ F
白人参6克(另煨兑服) 净杷叶3片 麦门冬9克 当归身12克
! f: R) C" l! I4 i9 y) _- \ 炒杭芍9克 菟丝子12克 炒黄芩6克 广桔络9克 桑寄
8 n8 s8 \. F | 生12克 生甘草3克 浮小麦15克 小枣10枚' W: e" n0 N" g6 x6 N1 S
连服五剂,病遂痊愈。足月顺产一子,母子均安。
0 b6 ^3 Z0 p |5 c8 S, K- d [按]“有故无殒”虽经有明训,然而临此险证,能明断病机,直驱其邪,实属难能。况邪去正虚,复以养血滋阴,固气安胎。可见,承先启后,策乃万全。
# n4 C. U# P z C h1 e8 O 少阴中寒% R/ }$ t7 @% w( ~* g3 l; w
张××,女,四十岁,四川省人。1939年冬。
0 h9 P( V; b& e- M7 Z 初诊:患者系卖饼小商贩,平素操劳过度,身体虚弱。
- o" n% s$ y. V0 S9 n% S9 @4 w2 U时值冬令严寒,又兼雨雪,因外出营业受寒。上午发病,下午即不能行动,由家属背来就诊。% Q+ l% @' b; x' B% F/ r5 E
症见脉象沉细而紧,舌质淡,苔薄白。恶寒发热,神倦纳呆,头疼身痛,四肢厥冷,咳嗽不宣。此属寒入少阴,兼肺胃不清,治宜温经散寒,和胃化痰。拟麻辛附子汤加味治之:( w7 j# s! p' T+ d) }( b" ]+ R
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煎透) 麻茸6克 细辛2.4克 法半夏6克
9 u: |, C% F7 T 广皮6克 炒厚朴9克 生甘草3克 生姜2片 小枣9枚
. c# |% ^ ^# ^4 e0 u 鸡内金1枚(烧)0 e# Y5 @0 ?! R
二诊:上方服后,夜得微汗,身痛顿减,四肢温暖,烧热恶寒已罢。天明时能进稀粥,咳嗽有痰,咳时胸胁牵痛。
2 @+ U. O. Z; V. N自汗,头眩。脉转缓滑稍弦,舌淡苔白。此少阴寒邪散后,营卫未和,肝,肺气滞,伏风未净,脾胃不足。拟方:
% a) ` @8 {9 S 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煎透) 法夏9克 广皮6克 桂枝木6克* Y" t+ K c3 w0 h; M% L7 V1 X
茯神12克 炒杭芍9克 炙麻根4.5克 甘草3克 烧姜2片- [1 p2 N! b9 T
大枣3枚
( u3 P" ]# l# Y3 O" k$ o5 b 三诊:诸症渐愈,脉缓和,舌粉润。饮食增加,惟感睡眠欠安,神疲。乃阳虚脾弱,心神不足之候,以下方调理;
& V0 Z. |+ j6 j, _ 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煎透) 白术12克 炒杭芍9克 茯苓12克$ \* F: g h2 j9 F2 m9 N
法半夏9克 广皮6克炙远志6克炙甘草3克烧姜2片
# R+ P$ M0 O0 y( z" i3 | 大枣3枚4 h/ x8 Z w' K7 I
[按]少阴中寒,麻辛附子汤疗效甚捷。此案兼见肺胃不清,故加和中化痰之品,标本相须,是使用经方灵活化裁突出之点。& k7 }( p# ?" Q) k* i- Q0 [$ {" ^- n
少阴中寒伏湿化热(急性肾炎)
( o* F6 l; \( T. S* X1 Y$ g$ N; v 丁××,男,二十一岁,高温操作工。1957年6月。( p$ t8 ]0 F: ^0 j$ j
初诊:患者因劳累过度,大汗淋漓,适天气炎热,骤行冷水淋浴,当晚即感身疼,恶冷发烧。次日腰痛尤甚,无汗咳嗽,面足浮,溺短黄。脉沉细而紧,苔白腻。症属汗出水激,邪中少阴,寒湿相搏,玄府郁闭,膀胱气化失司。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处方:
( k3 K3 @& T* M; V 川附片18克(开水先煨透) 北细辛2.4克 生麻黄6克 川独6 q3 A, R9 G# I9 D+ M5 t2 v
活6克 桑寄生15克 生甘草3克 生姜2片 小枣7枚
8 P; r7 [: T( Q 二诊;上方服后,得微汗,烧退,恶寒已罢。腰痛,不能转侧,仍咳,纳呆,溺短,便秘。西医诊断:“急性肾炎”。脉弦滑,舌质红,苔黄腻。此寒邪已解,湿气化热。
4 Q' s. Z O7 I0 U6 q" S: p法当清热祛湿,通利三焦。处方:0 F1 b% e+ P5 ^, r5 W6 f' c
汉防己6克 白茯苓15克 川独活6克桑寄生15克猪苓
$ ^ Y& k, I0 M) M8 S 片9克 炒泽泻9克川秦艽12克炒续断9克法半夏9克( j' W5 _7 w1 X2 T* h7 k" L. W( R
光杏仁9克木通片9克焦黄柏2.4克伸筋草15克
- \7 q' T# k! K* M( K$ o' \ 三诊:上方连服四剂后,咳减,大便通畅,小便清长,腰背肢体困重减轻,思饮食。脉滑缓,苔薄黄。湿热渐化,仍宗上方加减。
4 p0 {0 q0 z& c9 O! I8 z9 t1 a1 j 生苡仁15克 光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汉防己6克 自茯
' [% e: w6 U' l0 y8 u 苓15克怀牛夕9克川续断9克木通片6克 桑寄生12克
, f4 V) W8 S. c, G" i w$ ~8 S, j; V 青木香3克芦根12克生甘草3克* r( C. w) C" G
四诊:上方连服四剂,食神俱增。咳止,颜面足部浮肿消失,腰痛大减。脉细缓,舌粉润,苔退。湿热已化,肾气未复。拟下方调理:: ?' H3 \& r+ b) n& {
细生地12克淮山药12克 自茯苓15克粉丹皮6克炒泽
! `; w4 z) r/ l; y) K0 C3 z 泻9克 山萸肉6克 怀牛夕9克 车前仁9克(布包煨) 桑
* d: `5 H; @/ b2 S 寄生12克" O6 \& m4 [3 X) @/ n, {: s
上方服将十剂,经西医尿常规复查,全部正常。一月后恢复工作。: X3 |0 N; Z9 G- Y5 v' w) k% s' K
[按]高温劳动,消耗汗津,气阴素虚,又兼伏湿,当外寒直中,搏于肾府,投麻辛附子汤,先散其寒,而后阴亏湿气化热。随即顺风转鸵,改行淡渗通利,湿热尽。再拟六味以复肾阴,病旋霍然。" G1 U% p5 j* f/ J
伤寒误治邪陷少阴
, \! a# m& ]$ F6 }8 P n j 杨××,女,十三岁,住昆明市青龙巷。1946年4月。
( A: m8 S: a, g2 K4 W( p2 b r+ n& ~! k 初诊:患者烧热月余不退,曾服双解散、小柴胡汤、银翘散、加味白虎汤等方药,病势愈趋严重。家属惶恐,深夜冒雨前来约余往诊。
5 a# ]6 A% l' k- r 症见神识昏蒙,唇干齿焦。腹泻,下利清谷,小便短少。干呕,肢冷,自汗。脉象沉细而数,舌质淡苔黑润。乃伤寒失于汗下,由表传里,邪陷少阴,症现表热里寒,真阳欲绝之象。急为拟下方救治:2 z2 f' h3 ^8 w5 t7 b$ z: u9 M9 n
川附片60克(开水先煨透) 川干姜12克 大葱白2个 法半% r1 K+ P* G/ y; }) R* t
夏9克 砂仁9克 茯苓12克 上肉桂3克(开水冲兑) 甘# a8 G+ @ f) A9 _# ]& `' ~! D
草3克
]. O4 `4 m7 m. F( n- x' d 二诊:上方服后,神识较清,发热渐退,手足转温,仍肠鸣,下利清谷,小便稍长。时作干呕,自汗。脉沉细,舌黑苔减退,此阳回寒散之兆。续用下方:7 ?8 D' m6 O* T, {! t! h9 H( j
川附片45克(开水先煨透) 干姜12克 白茯苓12克 上肉桂
+ Z4 \/ A. T" }: S3 t6 Q2 ]" H 3克(开水冲兑) 砂仁6克 甘草3克 烧鸡金6克 大葱' a( ]9 Z' V* |+ |) x5 w
白2个' x- U3 U5 F Z( @9 \) J) J
三诊:上方服二剂,烧热全退,汗收厥回,神识清楚。
8 w5 o) z7 z+ i* I+ U2 b& a5 c干呕、下利已止,思饮食。舌转粉润,脉和缓无力。此少阴寒邪散后,阳气已回,脾胃虚弱。再拟下方调理:
2 g. x! E5 L; z0 X4 T6 g: F0 [ 米炒党参15克 焦白术12克 茯神15克 砂仁6克 川附
) s7 ~& w$ U& z% g3 `! G# q" i 片30克(开水先煨透) 上肉桂3克 广陈皮6克 炙甘草6克9 A5 k! w: z5 _+ u7 K
烧生姜2片 大枣3枚3 D8 g% O0 Y# D2 \* u2 @3 |
[按]伤寒误治,失其汗下之机,反以凉遏,无异雪上加霜,乃见邪陷少阴,表热里寒之危候!本例执仲景法,投白通化裁,拨霾回阳,反掌收效。
6 u9 g" m( H5 a) l5 q; m3 B" F 伤寒少阴热化证! k5 L8 g0 d U' v, a5 X
李××,男,十八岁,学生,昆明市人。1938年秋初。
& ?9 B# ]( a; r7 @ 初诊:患者烧热月余不退,初期烦渴饮水,继则神识昏蒙,住某医院,诊断为肠伤寒症。经治疗无效,病危笃。家属惶恐,延余诊治。症见高烧、神昏、谵语,溺赤失禁,便下黑色清水,腹部硬满灼热。脉细弱欲绝,舌绛,苔干黄,中心乌黑有裂纹。1 ^- C _9 _- }, G
此伤寒失于汗下,病入少阴,邪从热化,热结旁流,阴液耗伤,病情危殆!因家属求治情殷,余又详诊其脉,但觉其脉根未绝,尚有生机,考虑再三,勉拟仲景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昧,希图挽救。症属重险,慎防不测。处方:( k* d2 A2 x+ j: |
东阿胶30克(化服) 炒黄芩6克炒黄连2.4克 生杭芍30克4 Z6 O" G9 Z; O4 E
焦栀子6克 生大黄9克 生甘草3克 玄明粉9克 鲜鸡3 C5 ?! d- I, V0 X4 t
子黄1枚(分三次兑服)
4 { e3 \6 [( L% e1 R 二诊:上方服后,效果不显,家属焦虑,于深夜邀余再往复诊。脉仍微细,舌苔黑裂稍减,但黄厚而干。壮热,神昏,谵语,烦乱不休,循衣摸床,扬手掷足。此仍属黄连阿胶鸡子黄症,邪热未除,故病势不减。续用下方,背水一战。处方:
. f% A1 l) v; `9 e6 ~* `* M7 k 东阿胶30克(化服) 生地黄30克 生杭芍30克 野黄连3克
: J, [2 A4 m9 A4 [, G 焦栀子6克炒黄芩6克生大黄9克生甘草3克玄明8 A; B y" F- z
粉9克 细枳实4.5克(炒冲) 鲜鸡子黄1枚(三次兑服)
1 ]3 @6 v; E, |7 q' w 三诊:上方服后,便下乌黑,中有硬结燥屎多枚,小便有知。神识稍清,谵语烦乱较平,壮热略减。脉转细弦而数,舌苔黄厚而干,中心乌黑逐退。此腑积得通,阴液渐回,心神较安,病趋好转,仍守原意出入。处方:
" B; P" t3 l+ r: X2 r4 r 东阿胶1 8克(化服) 大生地15克京元参9克 大寸冬9克7 B: Y: r, R( c: l- N+ p6 D
生杭芍15克 野黄连2.4克 焦栀子6克 炒黄芩4.5克 生
# D) {3 B) C5 u 甘草3克鲜鸡子黄1枚(三次兑服) 自粳米30克(煎汤代水煨药)+ _; n. O, z6 W% G. W1 i+ @4 B
四诊:上方服后,壮热烦渴轻减,下利已止,神识渐苏,脉弦数,舌红,苔黄厚退薄,有津。但耳听不聪,此病已脱险,真阴未复,续用下方二剂,滋养调理。处方,
4 \; B& f) ~7 R- ^% I 东阿胶18克(化服) 大生地15克 京元参9克 大寸冬9克) n1 o( g& K6 u
生杭芍12克 野黄连2.4克 鲜石斛9克 生甘草3克 鲜鸡 V- D0 H8 U! g' c7 S- Z/ l! O" T# W
子黄1枚(三次兑服) 白粳米30克(煎汤代水煨药)
$ y3 Q) t- u3 Q2 a0 U6 q" E 五诊;脉缓和,舌润,苔退。神识清楚,热净身凉,可纳薄粥,夜能静卧,并可起坐。听觉仍差,形体消瘦,此病已脱险,势趋稳定。仍宜滋养调理。处方:
( Q" b/ d6 F' [ m. Z; Q 干地黄18克 京元参9克 生杭芍9克 白茯神15克 金石
8 o; A0 n+ h% { 斛9克 生苡仁15克 大寸冬9克 生甘草3克 野黄连2.4克/ e7 h& t5 J$ Z1 \
东阿胶15克(化服)
4 K {$ C. v/ T, j/ h5 p- h 六诊:上方连服三剂,食眠增加,二便正常。已能行走,肌肤润泽,脉缓舌润,病已全瘥,再拟下方调理善后。2 b7 T: R% c6 r i4 P
干地黄12克 淮山药12克 白茯苓15克 粉丹皮6克 山萸
h) S. x; Z7 b! ~+ Z' f% \ 肉4.5克 炒泽泻9克 金石斛9克 建莲子15克(去心)6 R( A; n+ L( B/ G% ?3 j: p( `
上方连进多剂,体力日增,听觉恢复。患者至今健在,与余往来未绝。
+ e9 J8 i! Z4 S$ ?6 W# o7 ?; M [按]少阴热化症,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育阴清热,正法也。本案又兼热结旁流,能于一派危象之中,察其脉根禾绝,而加入承气,急下救阴,逆流挽舟。1 `, f2 l3 j: D+ b* g6 s9 r- x( m
厥阴伤寒
: }6 n; K5 p7 B @$ c3 E 陈××,女,三十四岁,昆明市人。1940年3月。, a( q+ }6 N1 Z" {- a1 h! D
初诊:始因伤食感寒,发热恶冷身痛,经服发散消导之药两剂,虽得微汗不彻,后即气冲上逆撞心,疼痛甚剧,昼夜烦躁不宁。颜面潮红,咽干喉痛,呕吐痰涎甚多,吐甚气即上冲,四肢厥冷,昏厥不省人事,已十余日。屡更数医,或谓汗出未彻,病仍在表,当以汗解,或谓气逆呕吐,此里寒积滞,当再消导宽中和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延余往诊,脉弦细微浮,舌苔黑,边尖俱红。根据临床症状,此系伤寒厥阴症,阴盛格阳,兼有太阳未净表邪,治则当平肝和胃,回厥止呕,急以仲景原方乌梅丸三丸,加生姜三片,大枣三枚,煎化分次灌服。5 R* R$ v( ^8 I/ x% i+ N
二诊:昨方服后,呕吐渐止,气撞心痛较平,仍不时烦躁。肢冷,厥逆,面赤,咽干。脉舌如前。此肝胃稍安,冲气渐平,厥阴伏寒尚盛,格阳于外,改用下方:
B5 ~4 O f7 \# e }: L8 k 当归15克 炒杭芍12克 桂枝9克 附片24克(开水先煨透)2 ^4 R5 s" c C3 l' }( E$ u
细辛3克 甘草3克 通草3克 法夏9克 云连2.4克 吴* l' ?; M8 c$ K4 \
萸3克 生姜3片 大枣5枚(每服点清酒十余滴为g1)
5 l0 {1 \, t# O$ A: D 三诊:上方连服两剂后,呕止厥回,心中冲气疼热由缓解而逐渐消失,烦躁及痰涎亦减,面转黄瘦,稍能饮食。脉转缓和,舌黑全退,苔薄白。此厥阴寒邪已散,肝胃渐调,患者唯感头昏神倦,嗜卧。拟方仍守原意出入;- `2 |' ^5 l8 p' ]% L
桂枝9克 当归12克 杭芍9克炒云连3克吴萸3克 党7 f0 K2 k0 u7 I3 ]- C( m
参9克 法夏9克 砂仁6克 茯神15克 甘草3克 乌6 Y: @7 ?: [% M6 T
梅3枚 生姜3片 大枣3枚
7 ]$ W" q, O4 E& k- ^2 W) |1 J 上方服十余剂而愈。
- S* Q1 e* c. Y5 B/ [: f# k6 [ [姚按]本证是伤寒,误用发表消导,病入厥阴,势已垂危。若因咽痛面赤烦躁,再服清凉,必致于死,即用一般普通方剂或纯用辛温助阳,亦恐难于挽救。余在诊治本病时,根据临床脉症,认为是病入厥阴,势已危殆,急以仲景乌梅丸原方调和肝胃,安中止呕。继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回阳救逆。后以当归建中加人参左金等药加减,使病转危为安,遂获全愈。
# W, m! W- F, p1 e9 Q6 T& }2 d 蛔 厥
$ C/ y: G( w7 I, a0 Y 张××,女,四十三岁,昆明市郊区。1939年秋末。 z/ Z7 C J3 f' Q/ j q' H; \
初诊:患者烧热十余日,胸腹胀满疼痛,呕逆不食,泄泻,耳聋。数日前,服汗下剂后,吐蛔三条,泄利更甚,日廿余行,病转剧,深夜约余前往诊治。
( f' x4 K d, p( `8 T 症见脉象细弱无力,舌质淡、苔白夹黄、中心干黑。神识昏迷,呼之不应。发热,肢厥,吐蛔,下利清谷。审因辨证,此伤寒,病入厥阴,误服汗下,上热未退,下寒弥增,中焦不运,蛔无阳温,与呕俱出,症属烷厥。急拟乌梅丸方煎服。
" g5 A! C3 |, @: Y5 Q% q 黑附片30克(开水先煨透) 北细辛3克 桂枝木9克 川干姜
# J+ J' a4 W! i6 O) l$ f8 u% D$ G+ _ 9克炒川椒2.4克炒云连2.4克焦黄柏2.4克全当归12克5 U7 {0 H' ]/ j; N& q
上党参12克 烧乌梅lO+; @1 F5 E$ C- ?& t5 B2 v
二诊:上方服一剂,神识较清,肢厥转温,吐蛔已止。* n5 k# k* s2 U2 {& Q
但发热,呕逆,不能进食,胸腹时作胀痛,下利清谷仍频。
- N+ c) p8 s6 r* k: y诊脉虚数,苔黑渐退,仍宗原方加减。+ s) c5 u7 E* u
黑附片30克(开水先煨透) 北细辛3克 川干姜9克 甘草
1 s; r7 u, ?: V) x. L+ X5 M 3克 桂枝木9克 炒杭芍9克 白茯苓15克 当归12克, w' \- e) F, J& c. R G
炒云连2.4克 炙吴萸4.5克 烧乌梅10个4 h0 K- B& u% V+ f" f2 Q
三诊:上方进二剂,烧热减,下利日仅二、三行。神清,纳少,呕逆及胸腹疼痛已止。脉细而弦,苔黑全退,呈现薄自。此蛔厥已平,土虚木克,再拟温运,扶正祛邪。
, `% [. J6 E% t( i9 V 黑附片30克(开水先煨透) 上党参12克 白茯苓15克 炒杭
7 B$ }4 a, [. y3 @% O4 d 芍9克砂仁9克(冲) 北细辛1.5克炙吴萸6克 炒黄连
3 F* E) E: J4 W$ d# w 2.4克 桂枝木6克 生甘草3克 川干姜9克 炒老米12克
& O' U# e. C$ \ 四诊:烧热全退,下利已止,思饮食。脉缓和,舌粉润。病势渐愈。继拟归芍六君煎调脾健胃,温养气血。3 K ]2 q3 S& m& }! N
党参12克 白术12克 茯苓15克 当归15克 炒杭芍9克
' x/ J1 a9 D& R 砂仁6克(冲) 陈皮6克 烧姜2片 大枣5枚 甘草3克+ c( k: h+ Z! R( z B3 H
(嘱兼服桂附理中丸十丸,日二次,早、晚各一丸。)8 q0 `; m( y! f: H" `& b% ~% D) s
[按]病入厥阴,神昏,吐蛔,发热,肢厥,故名蛔厥。
/ b4 ` k3 \- r6 X: q( X连进大剂温运回阳,救逆安蛔之剂得效。可与十九案互参,愈证六经理法善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