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21 08:40 编辑 ( Y- A: Q. M* q" s( X
+ }: j! r4 i- B, X% N6 q( O, {0 D* F$ K5 }0 C9 q# B
走近白龙庙 白龙庙是山峰小学所在地。爷爷二月二龙抬头的当天出生,最后又在白龙庙病逝。按迷信的说法,爷爷是不是就是龙的化身?不过没有迷信之说,想来也很有趣。 山峰是老家紧邻的一个村,位于师岗镇的最北边、紧邻老家付湾村的东北部,山峰村440多户2500多人,分布在24个自然村庄里,人均二亩地。1956年建立高级社时因其北部有寺山且地势较高,取名山峰。过去每年春节翻山进城走舅爷家,时常要路过那里。只是进城大约一年一次,所以去那里的机会不多,农闲放电影时也时常趁夜去那么一两趟。 在爷爷那个时代,姚家有两位女婿当村支部书记,一个是路家岗的姑爷路德山,一个则是山峰王沟村的姑爷王永志。 山峰小学所在地——白龙庙 说是“走近”,是因为山峰远没有山南村那么亲切,山峰人远没有山南人的厚道,心理上的隔阂,让人难以融入,而且当地的民俗民风、经济社会发展也没有山南那么熟悉、自然、亲切。 山峰小学有学生290多人,处在四邻不靠的高岗上,晚上上过晚自习后,大多教师都回家去住,学校只有另一个教师(教导主任)住在爷爷对面一排的房子里。爷爷生前最后几年的岁月就是在这里度过。爷爷教学时,爸爸也曾去过山峰小学,具体什么事情,已经记不得了。爷爷当时住在西北的一间瓦房内,屋内简陋朴素,只是隔墙上由爷爷书写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几个红底黑字让爸爸记忆深刻。 上世纪几十年代初,市场经济已经风起云涌,人们的心思远没有过去那么纯净,计较工资、计较报酬、计较各种,作为唯一一名公办教师,管理该村的六七名民办教师,而且要协调村里给发工资,支持学校办学经费,确实够难的。好在有那么一位姑爷王永志在本村当支书,也算有了一定的靠山。 为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爷爷常常是周日下午就去学校,直到周六放学了才能回家,为当地的孩子们成长教育操碎了心。 然而,就是那么一个青年教师不服管理,时常闹出点事来,爷爷常为此事操心。 2017年的山峰小学大门,两侧标语是“使进者自信,使出者成功” 那时爷爷的工资已达220元左右,按规定享受着副食补贴、交通补贴、教龄津贴、洗理费、书报费等等,而民办教师工资是六七十元,而且常常放不下来,所以爷爷的工资让人眼红,爷爷的付出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因为爷爷是校长,是唯一的小学高级教师,孤掌难鸣啊!而且,由于教师工资由乡镇统筹解决,常常一拖就是半年(1992年1月才统一收归县财政),爷爷为此苦恼着、无奈着,1987年春节过后,爷爷在给大学上学的爸爸写信,透露着人生的无奈与艰辛。 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家里五个孩子中只有两个参加工作,还有三个儿子在上学,而社会环境上又处于经济转型、社会教育缺失的年代,只能在苦难中挣扎,在磨砺中努力中去努力适应、适应…… 郁闷、彷徨、无奈……这是爷爷当时的思想状态。就在爸爸毕业的第二年,进入腊月,爷爷从师岗街买回一袋面粉准备过年,在用自行车带着回家的路上,感到呼吸困难,回家告诉奶奶,勉强过了春节,随后到县医院检查,才发现是“左侧中心型肺癌晚期”,对于全家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当时,四爹、五爹尚在上学,爸爸刚刚参加工作,一家的支柱就这么塌了。 对爷爷的打击,还有一个,就是老爷的去世。老爷名讳宗禄,生于1910年,卒于1990年7月5日,享年80岁,曾经在公社木业社干过,是一个好木匠。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毕竟是亲人,令人难过至极。爷爷与奶奶一起共同承担了为人子、为人媳的义务。 爸爸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分配了一间住室,九一年二爹也借调进城,在教育局成人教研室工作,也分了一间住室,爷爷奶奶来县城看病,起初是由二爹在黉学门口租赁了一间房子,吃住在里边,只是有点阴暗潮湿,几个月后,退掉那房子,一块住进了爸爸所在畜牧局院里。 1990年2月20日是,在山峰小学门前的操场上,爷爷留下了工作中的最后一张照片,一个人坐在凳子上,目视前方,瘦削的脸庞上挂满了慈祥。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为了当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爷爷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2F15.tmp.png
1990年2月20日爷爷在山峰小学操场上留影 当再次来到山峰小学时,孩子们正常上课,翻修一新的校园大门紧紧锁着,楼顶上一如当年爷爷的座右铭,不过换成了“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大幅标语,字的背景映照着政府扶贫的“光伏发电项目”,似乎在验证着不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地方仍然贫穷道理。 年轻的教师们已经不记得,二十五年前,在这块辛勤耕耘的土地上,在这孤零零的山岗上,有一位老校长、老教师,心情郁结地离开了人世。山岗下分散着零星的自然农户,家里除了上学的孩子,就只有老、残、病人守在死气沉沉的村庄。爷爷当年的学生们早已在外打工、谋生,而他们的孩子都留在村里,依靠学校教师培养成长。他们对待教师就像是一个很平常的谋生职业,远远失去了传道解惑、培养人生的尊重。乡村教育的低迷,乡村教师的寂落,反映了一个时代价值的取向。一个不重视教师的民族,希望在哪里?一个不重视孩子教育的时代,前途又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