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舜帝后裔与姚氏宗祠“衍馨堂”
     飞檐微翘的构造、风格别致的壁画、寓意深远的对联、层楼叠榭的高堂……位于新桥镇大楼村元地自然村的“衍馨堂”,继承了古祠集文化、书画、壁雕于一体的古建筑风格,于古色古香的韵味之中,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日,记者有幸跟随一个对玉城古迹文化颇有研究的团队走进“衍馨堂”,倾听专家和村民讲述“衍馨堂”背后罕为人知的故事。

一座古祠堂:已有270多年历史

        坐落在新桥镇大楼村元地自然村的姚氏宗祠——衍馨堂,建于乾隆廿一年、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总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为头座、二座和三座,全部采用青砖碧瓦和木构件,堂内有100多幅壁画和35平方米木雕,至今仍保存完好。屋顶灰雕共22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整的有160多平方米。祠堂坐北向南、四周环境优美,美景满目。北有风景秀丽的丽江,南有被村民们称之为笔架山的马鞍山。在祠堂的后面,还有1000多平方米的竹林,以及两棵具有300多年历史、根部直径4米以上的古榕树,至今枝繁叶茂,生长旺盛。西面还有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青石古拱桥。以前,整个村庄四周均有4米多高的灰沙城墙包围,有4个炮楼和4个城门。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几百米城墙、2个城门以及4个炮楼。这些建筑在清朝时期都起到了保护本村及周边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


两个帝旗墩:村民以此为豪


        已有270多年历史的“衍馨堂”,至今见证着姚家厚重的人文历史。一踏进“衍馨堂”大门,便可见两边墙上挂着古时留下的牌匾,匾上刻着先人“乡举人、举人、太学弟”之类的官职、学位及受封者姓名和年代等信息,分别为:姚绍禹–雍正–乡进士、姚善基–嘉庆–进士、姚建基–道光–进士、姚寿璋–道光–太学府学位。村民姚老伯说,他小时候在宗祠看见的类似牌匾远不止这几幅,有些已毁于文革时期和“四清运动”时期。在清朝时期,姚家出过5位举人和进士数名,其中姚绍禹为雍正壬子科第十四名武举,姚文全官至江西吉安府御千总,民国时期姚光祚系黄埔军校第九期学生(上校军衔),以及玉林手工业创始人之一姚美南(其事迹在玉林市志有记载)等,解放后亦是人才辈出,每年都有好几个学生考上全国大中专学校或重点大学。

        据姚氏第十八代子孙姚德初支书和姚光尊老伯等介绍,“衍馨堂”为当地元地村和塘平村的第十世祖姚绍禹所建,村里的姚姓后人实为舜帝后裔,姚家人也因此引以为豪。与许多古宗祠不同的是,“衍馨堂”前广场上多了两个位杆墩,据说这是清朝时期用来立帝旗的,因姚家有舜帝这位先祖才得封赐此旗。在当时,凡路经“衍馨堂”见帝旗的,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坐轿的须下轿,骑马的须下马,一直步行到看不到旗的地方才可再上轿骑马。


        祠堂中的对联多为缅怀先人创业之艰辛与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语句,其中“有福人必知敬祖,无私者方可处家”等祖训,已印烙在全村1000多人心中。对于宗祠大门前的对联“歴山绵世泽,麓水振家声”,对玉城古迹颇有研究的李鼎和对“歴山、麓水”的解说和姚老伯的说法相似,即表明歴山(今福建骊山)是舜帝先祖的发源地,历经迁徙在此落地生根,麓水则正好与经过新桥镇的丽江相对应。

先人教诲:作为警世忠言


        元地村姚支书还向记者透露,姚家十世祖姚绍禹当年虽考上武举,但他却放弃走官道,而拜了一位有名的地理先生为师,从此专心研究地理风水。临终前,他终于觉悟出,死后墓地的风水,并不能改变后人的命运,唯有勤学苦耕,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因此,他在临终前命后人为自己刻碑留嘱中就有一句:“勿以一冢枯骨求富贵。”意思是告诫后人不要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先人所葬之地,而应勤学苦耕,靠自己的双手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后人也谨记先人教诲,并以此作为警世忠言,世代铭记于心。


        如今,村里的姚氏后人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婚嫁、挂灯等之类的喜事,都会到“衍馨堂”拜祭先祖,祈福平安。而此前,由于历经多年的风雨,祠堂里的木料大部分已出现腐朽,且部分壁画和壁雕已残缺,为了保护好这座祖上留下来的古祠堂,姚家后裔先后集资38万元,历时三年进行修缮。目前已向玉林市文体局申报古文物建筑遗产保护。


长按图片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姚网微信号

长按图片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姚网微信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