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72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简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8 21:0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简介(1922-1968)
% _( z/ p+ b+ W* s& o 6 f/ ]% w" ^+ P/ x; B0 W
, k3 @: _) s+ U3 f. \
3 H4 l" B. z& |' V' s& ^
姚桐斌

/ C. j& w& b- z

. o( t8 G7 q* Y8 l0 Z2 k
姚桐斌
1922年生,江苏省无锡市人,男,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 Y* b/ e1 K2 L7 J+ @( c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逝世。 ) _& n5 L% h- _- {6 X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卧龙姚建中 + 3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21:11:25 | 只看该作者
23名“两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 j1 @. e% f) Y/ V2 A- T7 A: V, Q
6 q8 T+ @/ \" J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并指出:“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6 w/ p+ }7 D0 V0 Q/ ^" x" Z
“两弹一星”元勋:
) A3 a# b/ K) x5 B: u) N: L$ K1 H: w! I5 a0 g
钱三强,8 X( x  L6 ^7 A4 i! A
, d, b( v' k  {; g; d2 y( n
钱骥,( A! T' M' [, ?2 |: ?$ t
1 }: G! t: i% H& k  C
姚桐斌,+ y! o/ O& a! s* a9 E+ b6 w8 n; [
; t( V/ ]3 h0 S1 \+ l- Z$ h
赵九章,
2 ~4 c& ^1 E. z) [
3 h3 P2 S) V! n6 E邓稼先,* s8 t( f0 ~# Y* W
( C/ p( J; O, j" J* v1 B2 L$ w* F
王淦昌,
! x. d# ?. b% B+ ~
8 }& Z4 N8 o) f: _5 E& @彭桓武,
& N, X. D9 [& O9 N1 j$ G! p$ _1 `7 e5 d6 u' J2 |
程开甲,
, U* e- Q0 v* d4 r8 }, ~4 F2 ^2 D5 v5 n* x
黄纬禄,
$ L, C5 ]2 F. R, W
6 m  _( K- |% V6 C% v屠守锷,
2 p& I5 X: Z9 ?% W8 [4 z
* e3 \8 O; h4 e0 `# Z钱学森,
3 T- N6 Z' M/ g1 x) a+ h3 ~8 \; g) e1 ~' O
周光召,
# X4 r1 B( o( B1 B0 \
1 G: l- w5 \' A# R杨嘉墀,
8 h: i. H- }( Z) N: o, L+ q# w" H/ F2 t! @6 H9 E
陈能宽,$ O( Z6 ^. `8 y& u. O
5 _+ A6 \2 w+ g  n. ?. P6 g
陈芳允,4 q( D0 r" _  K& d5 Q

3 Z$ h1 n" |7 d: y吴自良,
+ l8 M5 L9 x7 L" @7 Y* g' ]0 h. @* @$ m# w7 j9 e& h' `) j7 Y1 C
任新民,$ A5 h  o$ t% p+ Q. u

- }8 d3 g+ d# w' g5 Y- L2 z孙家栋,
% a; N7 }4 w# D
6 n6 \6 b, l2 g' y( x9 _朱光亚,
! Y& _7 V- N: v& H* `4 A$ N/ C! z: C, C. |5 |
王希季,/ m6 y$ G4 `; ~

& F- K7 n9 O2 b7 j8 v/ G) E王大珩,2 J$ k7 j8 {( c: m; X) q# M: F

7 ]# C3 }3 {' i' Q于敏,# X0 r/ h9 U9 b5 F
3 M% r% t$ q6 R0 b3 x2 }1 L/ C+ t
郭永怀。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21:12:50 | 只看该作者
姚桐斌,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两弹元勋之一。文革中遭到红卫兵毒打身亡。英年早逝。令人扼腕!2 F& U) e: L, e: q' M
7 {3 D- p; n# K7 p' U# Y3 L
以上是姚桐斌身故的大概描述。显然是文革罪证之一了。但是,我们要不要较较真呢?我们知道,文革中的红卫兵有两派,一派是保守派,一派是造反派。保守派是当权派和支持当权派的群众。通常涉及文革事件,都对此不做深入解读。为什么呢?因为文革中的保守派和文革后上台的人基本是一伙人,是有很深渊源的。既然否定了文革,那么文革后上台的人一般不愿意把自已同文革中保守派相连糸。更不愿意把自已与文革中的暴力事件相联糸。天长日久,年轻一代已经不知道,文革后上台的许多人,都曾是红卫兵,都曾是红卫兵中的保守派。文革中的保守派,其本质是用文革的手段对抗文革,群众起来造反[批判,提意见],保守派就用你左我更左的手段打击造反派,以及支持造反派的人。指称对方是资产阶级右派,自已才是无产阶级左派,实际上是形左实右,用左的面目出现打击群众。搞乱工厂学校,搞乱全社会,以达到转移斗争方向的目的。
! @8 \3 H2 v5 d; \8 H1 w6 Q$ J- J$ U( @& @8 ^  [; j
那么姚桐斌又是哪一派红卫兵打死的呢?正是文革中的保守派!隶属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 的保守派,名为‘无产阶级革命派”简称“915”!当时姚桐斌就在这个单位工作。1968年6月8日,姚桐斌象往常一样,按时上班。 几名职工模样的人他走过来问,姚所长,你表个态是否支持我们915战斗队?姚桐斌对他们说:“ 我还有工作”说完,他转身回办公室了。. x1 y- v0 x  M9 [& ~# L
9 n! s+ c7 e+ s6 E
中午12点下班时,姚桐斌准备回家吃午饭。有两位七O三所的技术人员,见到姚桐斌,急忙打招呼:“姚所长,您还在‘抓革命、促生产’啦!外面都有人在武斗了,您还是等一等,先别回家。”姚说“ 武斗和我们有什么关系?”随后回到家中,姚桐斌还未坐稳,一伙人冲进来。接着就是一阵噼叭的耳光。他们对姚桐斌拳打脚踢,七机部某厂高某,七机部在永定路二院下属某 电工于某, 两人各执一根暖气管, 向姚桐斌头上猛击,姚桐斌当即被打倒在地。一位邻居发现了地上的姚桐斌,立即跑上楼找他家保姆。他们请求 允许他们将姚桐斌送到医院抢救,但是未被允许,下午三时,姚桐斌死在了家中。' V1 H- r' A9 c: i0 ]
+ t4 r2 Z2 A7 t; Q
姚桐斌被打死的消息,迅速传开,造反派群众气愤不已,直接找到了七级部分管领导杨国宇,“姚桐斌是周总理从德国要回来的材料专家,被你们无故打死,你管不了,我们抬走,到天安门游行,向世界公布。”[请注意这里的用词]杨国宇此时已将姚桐斌被打死的消息向中央做了汇报,周恩来闻讯极为震惊,立即与国防部会商,派出粟裕乘直升机赶赴现场。整个国防部直属工厂全部进驻了部队,多名参入打人者被抓捕,主犯后来被枪决。  p# H  L, s3 s4 Q, B7 I; W

9 q4 c, @1 ]2 Q然而操纵骗动这起杀人事件的当权派们却没有受到追究,而只是拿两个“混进人民队伍的阶级敌人”当了替死鬼!文革中很多像姚桐斌这样的优秀科学家倒下了,当某些人把文革暴力一骨脑扣到毛泽东头上的时候,是否也想过,究竟谁才是文革暴力的操纵者?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21:16:41 | 只看该作者
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已有35年的历史,在这一尖端技术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航天技术的组成部分,航天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工作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抚今思昔,我们特别怀念我国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姚桐斌同志。# v- D( @: [$ Z

# K+ I' ^/ f2 R2 d$ n% P; h+ f- O炽热的爱国者
) E  |8 v" e+ y4 ^) q8 ]& c
5 |) M7 K' n! h  F
( Z" L* D; k2 }* p- y3 H/ _ : E: ]4 I% A% u# q( B
  姚桐斌江苏无锡县人,1922年出生,幼年家境贫寒。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边逃难、边谋生、边求学,立志读书救国。1945年,他毕业于当时迁贵州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随后到当时迁北碚的矿冶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47年,他公费留学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1951年获博士学位。
6 e% c4 R$ v$ p" M! M/ l- y$ C+ D2 x. F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姚桐斌等同志从万里之外向国内发了电报,向毛泽东主席致敬。收到祖国寄去的报纸、期刊、影片后,他们就在华侨和英国公众中广为宣传,扩大新中国的影响。姚桐斌的爱国活动,引起了英国政府的不满,1953年他不得不离开英国,去西德亚亨工业大学任研究员,并在其它几个国家的大学讲学。同时,他一如既往地宣传社会主义祖国。5 |4 n- K% [$ t$ d- b9 l7 |3 v

+ T3 N1 [# \; p6 W! L( k  后来,姚桐斌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_! q9 p# h# P9 M$ }- ?
" y5 {) d# s9 `! r
  1957年底,姚桐斌怀着“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回到了祖国。3 r" z, _2 g- `7 v9 v
7 u/ E2 p; N  R7 Z1 U/ g0 {
  当时,聂荣臻同志通过国务院专家局指名要他到导弹火箭研究院去工作,姚桐斌欣然同意。1958年1月,他应调来到一个仅有12名青年科技人员和只有办公座椅的航天材料研究组工作。同志们问他:为什么不去高等院校当教授或知名的研究机构当研究员?他说:“我回来不是为了名誉和地位,而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到了这里,我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 I$ {. o* a+ r/ w. d% r
$ w; z) \' h/ ^) C7 @
  从回国的那一天起,姚桐斌就努力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党的方针政策。他说:“我从国外回来,第一件大事就是补习政治。”他特别注意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学习辨证唯物主义。他有一本厚厚的哲学笔记和剪报,每有新的体会,就在原先的笔记上加以补充。在哲学学习方面下这样大的功夫,这在科技人员中是不多见的。他还特别注意学习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政策和国家领导人对航天技术发展工作的指示。当听了聂荣臻同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报告之后,十分兴奋,当即表示,“只要我国科研事业能够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 m" M! U$ [9 i0 `! Q
( e! I: Z5 l: h3 E, j* Y4 _& a8 o
  1963年,姚桐斌出国参加了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他遇见了几个英国和德国的冶金专家。在交谈中,有一位专家好奇地问他:他为什么舍弃我们那些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而回中国去。他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会强盛起来的。”还有一个会务工作人员竟借机向他发泄对中国的不满。姚桐斌理直气壮地当场同这个工作人员辩论起来。最后,姚桐斌说,他的问题都是来自你们的报刊宣传,我的回答却是来自我自己的所见所闻,这就是我同你存在分歧的根源。在回国途中,他对同行的同志说:“外国人总是瞧不起我们中国人,这是历史的偏见。我们一定要发愤图强,将来拿事实给你们看。”9 m6 ?& e( ~1 N6 u* }

( h! f  K# I* Y8 z" y! }6 I9 ]  姚桐斌是一位冶金学家,他在国外长期从事液态金属凝固过程中的专题研究。但是,为了适应航天新技术和研究所新工作的需要,他以高度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边干边学,迅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从事技术领导和科研管理工作的能力。他经常收集和钻研大量文献资料。积累了数百张资料卡片,撰写了许多科技论文。他的事务繁忙,只能白天工作,夜晚学习和写作,十年如一日。有一次,他去北戴河休养,竟随身带了一箱书刊资料,被同去休养的钱学森同志看见。钱学森同志笑着说:“那有你这样休养的?”
7 W: G% [1 \) H' I
5 N" T, T; n8 B4 `6 L  在“文革”期间,他对所内的的无政府状态和科研生产秩序混乱深感痛心和惋惜。但是,他不愿随波逐流,仍监守岗位,照常工作。他对人说,“文化大革命过了以后,我们还要大干一场”。但是,“文革”尚未过去,他却于1968年6月8日被害,这时他才46岁。惨案发生后,周恩来总理极为震怒,指出,这是严重的政治事件,为党纪国法所不容,一定要查明凶手,严肃处理。后来,经中央批准,追认姚桐斌同志为革命烈士。  s- V; u* D( y) H
1 R$ O- c/ x6 I7 x$ T0 c% x+ b/ A
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的奠基者/ o8 j' a7 M5 h( c6 N  T. j

/ h, x* t2 S# R) ?) d8 B' U3 g  1958年底姚桐斌所在的材料研究组扩建为材料研究室,姚桐斌任研究室主任。
8 b0 [+ ?; L3 t8 z/ Y1 b- Q$ r0 R! o# q9 h/ ]8 \4 b4 N! F; {
  航天技术是集合近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研制一枚运载火箭需上百种上千种材料。其中,有些可以在国内订货,有些需在国内试制,有些需在国内研制,有的甚至需在国内探索研究。
' D$ L8 c1 g7 Q& j7 d3 |* }# w( k1 Z: i" W: `4 b, ~6 h/ j
  姚桐斌组织所内科研人员学校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型号产品的基本知识,研究国外航天材料应用和发展动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航天材料近期试制计划和中长期研制规划。姚桐斌亲自向聂荣臻同志汇报了材料试制计划和中长期研制规划。姚桐斌亲自向聂荣臻同志汇报了材料试制计划和研制规划工作的情况。此后,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委联合召开了一系列材料工作会议。姚桐斌等同志在会上作了报告和交底,受到了与会单位的赞同和支持。在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方针指导下,航天材料近期试制计划和中长期研制规划内的项目大部得到了落实。从此,全国规模的材料科研生产协作网形成了。当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上天的时候,它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已全部为国家材料。姚桐斌致力的国内材料科研生产协作网不仅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且以促进了国家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技术和国家材料科学的发展。* j. Y+ v2 i, W
  J! F# a% m8 t/ k6 Y
  1960年,航天材料研究室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所,姚桐斌任所长。遵循聂帅的有关指示精神,姚桐斌发表了“火箭工艺的研究方向及理论问题”的长篇论文。他写道:“火箭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围绕它的各门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其中除了对与设计有关的学科以外,尤其要求材料、元件和工艺的配合”。“工艺是从设计构思向产品生产的一座必经的桥梁”。“材料和元件的改进,都离不开工艺的研究和更新。1962年,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强、模拟性强、实用性强的科研生产联合体,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国内材料科研生产技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d2 T2 @1 s% q% v1 h
4 y( B* B5 A" W4 t" K  在所内材料及工艺应用性研究工作中,姚桐斌力主“远近结合”的方针。他列举了原苏联和美国火箭技术发展的经验后说:“研究与发展所需的周期较长,设计与生产所需的周期较短。如果研究与发展能创造充分的条件,设计与生产所需的周期即可大大缩短。”因此,他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地安排当前研制与预先研究,要“做到今天、准备明天、想到后天”。他要求材料及工艺工作先行,要走在新型号研制工作的前面,反对“现炒现卖”。要加强预先研究,要留有技术储备。在他领导下,从1960年到1964年,所内共开展研究课题500余项,其中半数为预先研究课题。许多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性研究工作,都是在姚桐斌极力坚持和支持下才得以开展或完成的。这些课题的成果,有的很快就在当时研制的运载火箭型号中获得了应用,有的在稍后的新型运载火箭和卫星型号研制中获得了应用。其中,许多成果填补了空白,居国内技术领先地位;不少的成功转用于民品,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d9 L, o' s/ |0 q( e  K+ ~% f3 O% w/ {& b9 G
  姚桐斌经常深入到所内课题研究工作中去。对重大课题的方案,他一定要与课题承担者反复讨论后才最后敲定。1959年,铜合金棒材断口缺陷问题久攻不克,他指导课题组利用真空吸注法解决了这一难题。他曾亲自主持、指导过几项重大课题的研究、研制工作。1960年至1964年,他担任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的总负责人。这种钎料合金的钎焊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良好,据说在国外航天结构上已获应用,但当时此类钎料合金在国内却是空白,而原苏联对此种合金的成分也实行严格的技术保密。为此,姚桐斌和课题组人员自力更生,立誓要研制成这种合金。经过他的深入指导,同志们群策群力,刻苦钻研,反复试验,终于解开了这种合金的秘密,确定了合金的成分,制得了成品,实现了转产定型,并使其成功地应用于我国以钎焊结构取代老式焊接结构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产品生产中。
' p% ~7 q1 ?0 U- Y# u
! ^/ {0 o; t8 L- V+ M; ^) Z; A  鉴于姚桐斌同志在发展我国导弹火箭事业的突出贡献,他成为国家1985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之一。
4 m- ~! Z6 _1 d9 V: F
8 n6 _7 r* ~. R3 `) F文明科研的倡导者
- ~6 h8 i) J. T) s" m* ~2 U( `' C5 Q- ]
  聂帅曾指出,从事航天技术工作的人员,要按科学规律办事。要有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格的工作要求,严密的工作方法。姚桐斌言传身教,始终不渝地按“三严”的工作作风就是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一种基本功。不掌握好这种基本功,就不可能作一名好的科研人员,也不可能作好科研工作。7 C1 p! V, s1 T( g# x  H9 U

7 e7 P( }+ M3 ~1 J) p  姚桐斌指出,研究工作过程应该分阶段、按程序、循序渐进。实践经验表明,分阶段和按程序虽可视为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但它确实是研究工作进展的客观规律。无视这一规律,研究工作过程中就可能打乱仗,来回折腾,欲速而不达。
, A7 G( _" ~; [5 ?
; L( x4 }$ A- r9 S  在关于准备阶段的论述中,姚桐斌特别强调,要重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要掌握前人已作过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果。要反对“闭门造车”,盲目重复前人的工作,和无视前人已提供的有益线索。他规定,在开始课题研究工作以前,必须写出文献资料总结报告,将它作为一项阶段性任务指标来要求和考核。# A  y4 D9 G# u

- v( t) v4 v  B7 ?$ H' ?  在关于试验研究阶段的论述中,姚桐斌特别强调两个环节:一是要认真细致追寻重要线索,解决主要矛盾。他说,什么是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反复寻找客观事物“蛛丝马迹”的过程。只有弄清楚难题所表现的各种现象,才有可能找出主要矛盾,使问题迎刃而解。二是要有条理、一丝不苟,实行“文明试验”。他说:“试验操作不文明,不仅容易引起试验时的质量事故,甚至会造成设备仪器的损坏及人身安全等问题。”他要求试验室和办公室一定要“干干净净、安安静静”。1964年,一个工厂的电解锰的生产现场环境差,电解锰的质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科研生产工作。姚桐斌运用文明生产这个武器,只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帮助这个工厂彻底解决了电解锰的质量问题。$ j1 j. Y+ F0 v8 e  i
, ]4 g% K( ?0 Y2 z/ R
  在关于科研总结阶段的论述中,姚桐斌特别强调试验结果的整理和科研报告、技术文件的编写。他认为,这是将实验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他总是细致认真地批改他主管的各课题的报告和技术文件。对一些不合要求的报告,他一次、两次地退回重写。9 p5 ^% f$ L& `: H$ L) x
! ~( x$ \& Y  C8 u$ ^! T7 ^
  为了更深刻的帮助大家认识“三严”作风的重要性,姚桐斌亲自领导和组织了一个科研作风展览会。其中有大量的关于科研作风优劣的实物事例,对全所同志震动很大,教育很深。
# R: a2 N  B9 j" z$ X% l$ F3 ?1 D  w. ]! K
  姚桐斌在研究工作方法和“三严”作风方面的言传身教是留给全所职工的宝贵遗产。他的《研究工作方法》一文至今仍为许多同志所珍藏。9 z  z7 N5 _2 |9 w
& e/ m1 u: M/ T+ E$ Y
  * * * *  `% ~  X2 p  e5 l- ?( E5 N' |" r

$ c; {& a* q8 c. W( {  姚桐斌同志离开我们虽然已经20多年了,但受人尊敬和怀念的人是永远不会死的。姚桐斌同志与我们同在,与我国航天事业同在。我们要记住他所做出的贡献,要学习他的高贵品质,要把他留下的好作风发扬广大,让它在伟大的四化事业中,开出更鲜艳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2 [. G1 F$ o# n& w( R* D: K
& E) Z2 Y7 h7 _
  选自《人民日报》1992年1月26日第五版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21:19:19 | 只看该作者
一颗“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姚桐斌,1922年9月6日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由于家境贫寒,姚桐斌读完小学后,父亲不再让他继续读书,只是校长特别喜欢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数次到姚家劝说,父亲才让他上了无锡中学,成为该镇第一名中学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无锡先后沦陷,不忍在日寇铁蹄下生活的青年学生,纷纷逃离敌占区。姚桐斌也约好几位同学,相机越过日军的封锁线。1939年冬,国立十三中在江西省吉安县公开招考江西及江浙沿海各省流亡学生,姚桐斌以优异成绩考进该校高中部。由于他学习用功,在江西全省会考时,获得总分第一名,报考五所高校均被录取。姚桐斌选择了当时已迁往贵州平越的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5年,姚桐斌以全班总评第一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并被分配到经济部重庆北碚矿冶研究所。   1946年,一心深造的姚桐斌,赶上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公费留学考试的机会。考生云集,角逐激烈,姚桐斌又以优异成绩取胜,他选择了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师从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该校终身教授弗·康德西博士(V Kondic),研究液态金属凝固过程。这里学术气氛浓厚,科研和工业生产紧密联系,是姚桐斌最为满意的,但生活费用的重压也无情地向他逼来。在国民党政府终止了他的学费供应后,他便把到手的两年的费用匀作四年使用。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表达了包括海外侨胞在内中国人的心声。新中国宣告成立后,姚桐斌和一些爱国留学生发出热情洋溢的贺电。祖国自然不会忘记这些海外游子,姚桐斌不断收到寄自祖国的报纸杂志、影片资料等。社会主义祖国的每一个进步,都使姚桐斌激动不已。从此,宣传祖国的每一个进步,也成了姚桐斌的自觉行动。   英国虽是较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西方国家之一,但其政府内敌视新中国的官员大有人在,姚桐斌的作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1953年的一天,姚桐斌接到伦敦警察厅(Scotland Yard)的通知,约他去“谈话”,实际是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限期离开英国。   这时,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E.Pivowarski)听到此事,邀请姚桐斌去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让他在自己领导的研究所工作。姚桐斌1953年赴慕尼黑大学进修三个月,提高自己的德语听、说能力。   在联邦德国的四年中,姚桐斌除了要处理大量的社会工作和完成众多繁忙的教学工作外,他专心致志研究金属液体理论,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他的研究成果,在联邦德国《工业通讯》、《铸工》等杂志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在此期间,姚桐斌思想上也有一个飞跃,由一名爱国者变成一名共产主义战士。1956年他在瑞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姚桐斌应召回到祖国。  一种为破“千重关”锲而不舍的精神      1957年底,姚桐斌带着报国的激情应召回国。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都曾希望他去工作。但他最终还是服从工作的急需,到了国防部成立不久的第五研究院(七机部前身),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1958年1月姚桐斌来报到时,这里只是一个仅有12名大学生的航天材料研究组,办公室是当年袁世凯练兵的营房。到1960年,这个材料组已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所(即七○三所),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   摆在姚桐斌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真可谓困难层层,关隘重重。但他深信,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为破前进道路上的“千重关”而殚精竭虑。   作为中国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姚桐斌,其卓越贡献,自然首推他为火箭所需新材料的成功研制。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材料工业水准很低,连一些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火箭材料的研制均从零开始。   有一种高温钎焊合金材料,即使在中苏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其成分和工艺,苏方对我也严格保密,只是对我们说:中国需要时订购好了。1960年中苏反目,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像这种高温钎焊合金材料,想向苏联订购也不可能了。这种材料的研制,一时成为我国发展航天材料工业的“拦路虎”,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姚桐斌带领七○三所的同志,与有关单位共同协作,当年便确定了这种材料的成分及其比例,经过反复分析试验,很快生产出了高温钎焊合金。后发现质量不稳定,姚桐斌又亲临生产第一线,找出原因,提出建议,先后用40多天时间,使问题得以解决。为此,18年后,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七○三所和上海合作单位获得重大成果发明奖。   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3000℃以上的高温,容易烧坏零部件,引起事故。为此,姚桐斌等立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科研课题。刚提出时有人曾说是“胡子课题”(意即等白了胡子也不会出成果)。姚桐斌坚信自己的主张,在他的支持下,几位工程师默默地进行研究,他们终于获得成功。将他们新研制的材料和工艺用于新型号的火箭上,使火箭发动机的高温大为降低,同时还提高了比推力,增加了射程。   众所周知,火箭结构越轻,就飞得越高,越远。姚桐斌建议立足本国资源,立项研制重量轻、强度高的钛合金气瓶,取代当时使用的钢气瓶。这项研究成功后,每个气瓶即可减少重量7公斤以上。而火箭的最上一级每减轻1公斤,卫星的载荷则可增加1公斤。其经济的、科学的效益是何等可观!   重视预先研究,是姚桐斌对火箭材料工艺研究工作的又一贡献。姚桐斌认为,搞火箭材料的研究,不能只考虑现有型号的火箭材料,必须有前瞻性,搞好“预先研究”,即他常说的:“做到今天,准备明天,想到后天”。   但是,姚桐斌的正确主张曾被批评为“学院式研究”,他的某些预先研究项目被“砍掉”。然而,他出于对火箭技术发展规律的认知,本着对事业负责的使命感,他反复解释“材料先行”的主张。他说:“搞材料的如同开饭馆,不能等顾客点肉菜时才去养猪,点炒鸡蛋时才去养鸡。”   据航天材料所后来的统计,由姚桐斌主持论证立项的预先研究课题数百项,有80%已用于各种型号的导弹和火箭。可见姚桐斌对型号设计要求研究之透彻,对某些材料和特种工艺发展方向把握之得当。      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      姚桐斌到底有多么深厚的天赋和巨大的潜能?他的一位当年的同窗好友,以后成为冶金专家的同志读了1992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怀念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姚桐斌同志》的文章后,才第一次得知姚桐斌的具体工作及其贡献,这使他惊讶和激动。他说,姚桐斌回国前研究的是融溶金属,这个领域不是很宽的。尽管得力于多年的刻苦学习,他有十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为了适应新的任务,他必须知道的新东西实在太多了。这位同是科学家的同窗老友不禁感叹:姚桐斌“一般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他“有超人的毅力”,“有超凡的智慧的头脑”。   就是这样一颗智慧的头脑,被两个愚蠢的家伙,以“革命”的名义惨无人道地击毁了。行凶者一个是七机部下属二一一厂的炊事员高某,另一个是从七机部在永定路下属某所调来武斗的电工于某。他们一个用切过肉、砍过骨头的手,一个用整天熟练操作榔头的手,各执一根暖气管,向姚桐斌头上猛击,姚桐斌当即被打倒在地……   正如姚桐斌的挚友董先生事后致姚夫人彭洁清女士信中所说:“这种事情,只可能在那无比荒谬的年代才发生。一个具有巨大科学才能的头脑,一颗怀着对人民无比忠诚的赤心,就这样无缘无故被那群无知无耻之徒轻易地毁灭了,多么可惜,可悲,可恨!”   正是这样荒唐无比、野蛮至极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时至1968年初夏,两个对立的群众组织,武斗时有发生。许多人不能上班,有的车间处于瘫痪状态。姚桐斌多次同干部商量避免生产停顿,但无济于事。姚桐斌不愿意随波逐流,每天到办公室工作。他不止一次地对妻子说:“光拿工资不做事,于心不安。”   楼外的武斗,无法阻止姚桐斌头脑的思维,他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他的科学研究,何况中央对于火箭、空间技术研究的要求一直没有放松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已列入议事日程。   1968年6月6日,姚桐斌兴致勃勃地带领七○三所的几位主任,去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孙家栋主持的防热方案讨论会,并提出和讨论了卫星防热系统等研制方案和任务。   姚桐斌常常以一个学者的单纯,去观察那诡谲莫测的政治形势。他多次给妻子和同事说:“文化大革命后,我们还要大干一场。”   然而,“大干一场”的机会再没有给这位善良的忠心效力于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家。就在姚桐斌出席空间技术研究院防热方案讨论会后,屈指没有48小时,一幕人间惨剧发生了。   6月8日,七机部两派发生武斗,姚桐斌照样去上班。中午有人听说他家附近形势紧张,劝他留在办公室,但他惦念孩子,还是回家了。就在这一刻,号称“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几个人闯进家来,拳打脚踢将他推出门外,在拖往“总部”途中,两个狠心的家伙抡起钢管,猛击姚桐斌的头部,“造成重度开放性颅脑损伤,引起死亡”(见法医鉴定书)。   听到姚桐斌被害的消息,周恩来总理震怒,责令公安部长立即查明此案,并指示有关部门,开列一张有贡献的科学家名单,加以保护,必要时用武力保护。据梁思礼院士回忆,姚桐斌被害后,七机部军管会对六级以上高级工程师采取了保护措施。他说:“我当时是五级工程师,在七机部二分院也属保护之列。二分院地处永定路,我们的办公区大院已经封闭,有解放军战士看守。……在‘文革’中像我这样出身的人,父亲梁启超被认为是‘保皇党头目’,我又在美国学习、生活了8年之久,多亏周总理指示予以保护,否则必然吃了大苦头。”   人间正道是沧桑。1976年10月万恶的“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随之宣告结束。   姚桐斌的夫人彭洁清女士,以一位受难者妻子的名义,以三个孤女母亲的名义,为姚桐斌喊冤叫屈、伸张真理的义举终于得到回应。   1978年3月18日,在我国科学史上的空前盛会——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那天,七机部为姚桐斌在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举行追悼会。   1979年4月,北京市中级法院以行凶致死人命罪,分别判处于某有期徒刑15年,高某有期徒刑12年。   1983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姚桐斌颁发京烈第080040号《革命烈士证明书》。在牺牲时间、地点和原因一栏中写着:“1968年6月8日无辜遭坏人毒打,不幸牺牲。”   1999年9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授予姚桐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0年9月,姚桐斌半身雕像在七○三所揭幕。   在中华大地上,人们欣喜地看到,“科教兴国”战略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开始形成;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已提到议事日程。让我们记取历史教训,永远告别那“无法无天”的时代,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永远沐浴在社会主义的民主和自由的阳光下。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1-1-29 00:30:42 | 只看该作者
国家栋梁,姚门英才,不幸早逝,令人扼腕!:'(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7#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0:40:14 | 只看该作者
姚门英才,不幸早逝,令人扼腕!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1-2-1 21:09:15 | 只看该作者
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我祝福咱姚家人春节快乐万事吉祥!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9#
发表于 2011-2-8 19:38:09 | 只看该作者
呼吁有识之士为——两弹一星元勋的——姚桐斌著书立传!!

签到天数: 18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四品道员

10#
发表于 2011-4-30 20:39:21 | 只看该作者
可惜哦!国家栋梁,姚氏精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23 22: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