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01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辰州)姚氏族谱(卷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4 22:4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支先祖良能、良德、良珊三公于大明永乐14年自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滥泥湾迁湖南辰辰州府,为便于区分暂将本支称为辰州姚氏,现将本人搜集到的本支族谱打印输出与众宗亲共享。(标点、拼音系本人加注,不当之处请各位指正!)
- x) _- p: \, g% {( s1 \; N# A  @3 |) T9 N) ~7 l
, H% b/ q, z- g2 j/ ?) W7 d
  敦 伦 堂 梓 行8 L! [! @8 ^: s3 a# [  y) S
姚氏族谱/ y& X  x  _+ a
版藏龙溪凹上姚氏祠内
8 ?  N  B+ {5 E$ b' ?# S
. a& X. N0 o/ I, F3 T: t$ d) _0 F4 K

: i0 V% W0 Q* Z' [ ! Q( D5 z$ G9 d8 Y1 f  p
# A3 c$ D! R) b' r" V
圣祖仁皇帝圣谕十六条之第二条:笃宗族以昭雍睦。
/ M4 u9 A' ?, n1 X+ Y5 y; z! o' e5 t0 x, P* ?
世宗宪皇帝圣谕广训十六篇之第二篇:书曰:以亲九族,九族既睦,是帝尧首以睦族示教也。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明人道必以睦族为重,夫家之有宗族犹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虽远近异势,疏密异型,要其本源则一,故人之待其宗族也,必如身之有四肢百体,务使血脉相通而疴(kē)痒相关,周礼本此意以教民,着为六行:曰孝、曰友、而继曰睦、诚,古今不易之常道也。/ ^! ^! o" M" ]; \( F2 f3 u( o
$ E* n! R: X7 u8 f: ?% |& G" x
我圣祖仁皇帝既谕尔等以敦孝弟、重人伦,即继之曰:笃宗族以昭雍睦,盖宗族由人伦而推,雍睦未昭及孝弟有所未尽,朕为尔兵民详训之,大抵宗族所以不笃者,或富者多吝而无解推之德,或贫者多求而生觖(jué)望之思,或以贵凌贱而势利泊其天亲,或以贱骄人而忿傲施于骨肉,或货财相兢不念袒免之情,或意见偶乖顿失宗亲之义,或偏听妻孥之浅识,或误中谗慝(tè)之虚词因而诟谇(suì)倾排,无所不至,非惟不知雍睦,抑且忘为宗族也。而兵民独不思子姓之众皆出祖宗一人之身,奈何以一人之身分为子姓,遽相视为途人,而不顾哉。昔张公艺九世同居,江州陈氏七百口共食。凡属一家一姓当念乃祖乃宗,宁厚无薄、宁亲无疏,长幼必以序相洽,尊卑必以分相联,喜则相庆以结其绸缪,戚则相怜以通其缓急,立家庙以荐烝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即单姓寒门或有未逮,亦各随其力所能为,以自笃其亲属,诚使一姓之中秩然蔼然,父与父言慈,子与子言孝,兄与兄言友,弟与弟言恭,雍睦昭而孝弟之行愈敦,有司表为仁里,君子称为义门,天下推为望族,岂不美哉?若以小故而隳(huī)宗支,以微嫌而伤亲爱,以侮慢而违逊让之风,以偷薄而亏敦睦之谊,古道之不存,即为国典所不恕,尔兵民其交相劝励,共体祖宗慈爱之心,常切水木本源之念,将见亲睦之俗成于一乡一邑,雍和之气达于薄海内外,诸福咸臻,太平有象,胥在是矣,可不朂(xù)欤(yú)。, S) v' J$ ^7 @! Q

% @; P# j9 _! `- P# }, A6 @* [; o ; j0 r5 P' o% M, J
万岁爷意思是说,人生在世都有个九族,怎么叫做九族呢?我自己是一辈,我的父亲一辈,我的祖一辈,我祖的父亲一辈,我的祖的祖又一辈,是我上头,共有四辈;我的儿子一辈,我的孙子一辈,我的重孙一辈,我的元孙又一辈,是我下边,也有四辈,连我自己算着共是九辈。这九辈儿的兄弟们,各门各户的,便是我的族人了,这个叫做九族。人人都有祖宗,怎么叫做祖宗呢?我最上头是老祖,再亲近些就叫宗。你们这些人,那个不是祖宗传下来的?那个没有个九族呢?当初山西平阳府有个圣人叫做尧王,这个尧王,最是疼爱他族人的,古书上说的好人,若果然尊敬祖宗,再没有一个不疼爱族人。为什么族人我要疼爱他呢?这些族人虽然有亲门儿的,有远门儿的,究竟都是我一个祖宗传留下来,或有几十丁,几百丁,却总是一个人,就如水有分派的一般,你看一股泉流将下去分作几十条,究竟都是这一股儿泉的水,并不曾有两股;又如树木有枝叶的一般,你看一棵树长将起来千枝万叶,究竟都是一个根儿上发出来的。既然这些族人,都是我祖宗一个人,祖宗就是一个身子,我和这些族人就是两手两脚,手上的十个指头,脚上的十个指头,头上的耳朵眼睛嘴鼻子的一般了。你们想一想:假如我身上有一处儿生个疮,或者闪了手跌了脚,浑身上难道受用么?你们若是在族人面前陷害他、搕骗他,叫他不得受用,难道你就得受用么?所以人要着实疼爱族人,就如我一个身子有一处疼便是处处都疼,一处痒便是处处都养,这纔(shàn)是和睦宗族哩!古来的书上说:教民六行,孝友、睦姻、任恤,说个孝又说个友,底下就说个睦字,所以我圣祖仁皇帝,既然谕尔等敦孝弟以重人伦,随即又说个笃宗族以昭雍睦,这个宗族就从人伦来。人若是不和睦宗族,就是不孝不友了。万岁爷所以详详细细说给你兵民听,试想你们族人所以不和睦的缘故,或者是自己有钱舍不得照着人,或是自己穷向人求借,他不肯借便怨恨他,或是自己有个前程便倚仗着势力,妆出乡宦的样子唬吓人、欺负人,或是自己没有前程就气恨人,看见族人做了官、进了学,偏要说他不会做官怎么样要钱,做秀才的怎么文章不好,或是族人捐了监生、捐个官,也是你们门户好看,偏要嫌他铜腥味,或者是为钱财起见,全不顾骨肉的情分,或是各自任性不管一家的和好,或是听信家中女人的说话,或是被旁人暗害挑拨,你一家子不和,从此争争兢兢、胡吵乱闹,不但不和美,竟全忘记是一家子了。你们若是肯望祖宗上看一看,知道这些族人都是我祖宗的一个身子,断然不至把族人看做路人相待了。当初有个张八艺,是一辈古人,他家九辈子都在一个院儿住,又有个江州陈氏,他家族人多的紧,竟有七百多口都在一搭儿吃饭,他家有百十个狗也都在一搭儿喂养,若是一个狗不来吃,那些狗都不肯吃。你看这个陈氏,因为他一家子和睦,便把狗都感化过来了。如今的人,若是不和睦宗亲便连狗也不如了。你们但凡是一家子,便都要看你们的祖宗面上,都要大家和美,这个和美却也是难讲的,你偏见出我的过犯来,我偏见出你的过犯来,谁肯说谁的难做处,只管的争长竞短,一日一日,只有把情分冷淡了,甚至成了仇打官司告状,大家弄的光光的。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要紧呢?如今要你们和美,只是一个忍字,又叫做吃的亏,你说你是吃亏,却不知正是占便宜喱!不拘什么礼,宁可他与我薄些,我给他厚些;不拘什么礼数,宁可他们待我疏慢,我莫待他疏慢。一家子大是大,小是小,上是上,下是下,彼此情意都成了一个人,有喜事呢?大家都来庆贺,有死丧的事呢?大家都来帮助,或者立家庙大家都来祭祀,或者家中设馆教我弟侄子男,或者置买义田周济一族中穷苦的人,或者修家谱联络疏远的族人,都是有力量的人做得来的,就是没有力量的人也各自随分量力的做去,大家都和和美美的,年纪老的见了年纪老的呢?就劝他疼热儿女,年纪小的见了年纪小的呢?就劝他孝敬爷娘,同时一辈儿的见了呢?你劝我敬哥哥,我劝你爱兄弟,这岂不是宗族和睦了?便是个个人都成了孝子悌弟,就是官府们也敬重你没几分哩!你们若是为些小的嫌疑便伤了和气,只顾相争相害,王法就要处治了。你们常想想:都是祖宗一个人传下来的,就如水一般,千条万股都是一个源头,就如树一般,千枝万叶都是一个总根,为什么不和美呢?你们若是大家都和美了,和气就能长福,你们的家道只有兴隆的,你们的生意只有茂盛的,天下也都太平了,你们可不大家勉励么?3 `+ K" ^( v4 M$ F

- G2 _" f2 R$ p雍正丙午年仲夏河东陕西都转运塩(yán)使司运同臣王又朴稽首顿首恭衍。
, P& i  x# e" Y  a8 Z% `- D) ^3 O5 e2 v, W0 K7 u* ~' _+ I. K
嘉庆乙丑仲春谷旦" B- z3 b; m: Z$ ^* q  \+ A
- y+ N* V" a6 M+ r5 J: m
云南总督   
) o6 d/ h( E8 q% A" W7 c
" k. P/ l7 w* R% B4 v云南巡抚   
0 l& F' F# x: K6 V$ N" I, F9 G
+ i; C* T" p$ }贵州巡抚   
# p# Z6 J& O; @7 ?+ N6 a, `8 u3 V  E8 G3 b. e5 y% R! j$ `+ w
恭同校刊9 I; t' o( r( a

: ^  V& O# t5 Z  P' q! c 4 e, P8 {7 O+ B: m7 l1 ~1 e1 x
邦劣陋不学而胜嗜敦伦笃族甄陶。
; \  q; W8 }  z7 e5 L, {( J/ h9 O. p, B7 t9 L- x
圣谕首二两条恍于素性有勃勃焉,䌷绎第二条之笃宗族以昭雍睦,即尽首条敦孝弟以重人伦也。
$ D# ^' m6 K( z, T4 O9 v" a7 v/ s; I" H& d% D7 i/ v( V
圣谕广训有曰:宗族由人伦而推,雍睦未昭即孝弟有所未尽,可见先贤建立寝庙序昭穆、明礼让,用笃以敦行是道也。我族幸际昌明日用周旋,皆睿虑所详浃久道而不知为之。
% i4 D, j. W& [/ j" ^& M: {4 U: [8 M& v& @2 L
恭录圣谕第二条冠于篇首,阖族有感激,不鄙建祠一举为任性之举焉,则浸渍于圣泽者渥也。
; p8 W/ \. H1 C  @9 t* V7 C  N6 e. E/ T. ]
, l: j! w; L) B$ |4 S  D# R

( d' A) }) c$ A! ~/ U/ k. H乾隆戊戌孟秋上浣十七代孙永邦学士氏沐手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22:53:50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22:54:42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22:55:39 | 只看该作者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5#
发表于 2011-1-6 00:17:14 | 只看该作者
此皇帝亦和蔼可亲也,言辞恳切,教诲谆谆。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1-1-6 00:58:0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之后,有这样的感觉:从“万岁爷意思是说,”到“你们可不大家勉励么?”这一大段,不像是对上边原文的直接翻译,感觉是作者用阐发试的理解所作的说明文。
* A3 `, E, Q7 I本人水平不高,才有如此疑惑。

签到天数: 4106 天

连续签到: 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发表于 2011-1-10 16:58:46 | 只看该作者
本人水平有限,不便参与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9:5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源盛 于 2011-2-19 19:54 编辑 ' C. Y& s4 p% e% X- T
- ]" }) l" S: |6 u0 v! Z
姚氏族谱目录(卷一)
1 n  [+ n0 v: |* I! {
1 y2 Z/ J, b1 d( d' v/ {/ Y! O% z姚氏建祠序  文贤撰: l2 g7 Q" o5 P) H% P& C. A, i

$ a/ E3 U1 c0 F0 G. t8 Y述一龙公原序% z* B, l: C& o

$ l7 }* _6 Z7 r, c, i$ W述大玙公原序* t8 S0 T6 G" s9 W, l
, r! S; X4 S& ^* ]
述贤荐公原序
4 u4 q! D: D/ A6 u; U+ ^! d; r  v
5 T& l2 w/ D! x5 _, \述原序  张佳晟撰' [% }! H! ]( L! R
  x( Z1 w+ Q; k6 z
述原序  沅陵县沈会纯撰# B$ T! ?4 I/ M+ t
. K2 S. P/ T1 G
述原序  张世珍撰
) f3 N9 X/ [% |9 M9 v+ w
$ E( _: z3 W- {: H国宁公族谱序
+ G! K" A7 L* q8 g
% m9 u7 r. J) V) w/ c3 k续派序
- K+ a! v) ]. P* L
: l+ K2 Q  d' S祠谱序  通撰8 d9 D! w' ?; A6 o( [

) @' y' N$ q# T总  序  文贤撰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9:54:04 | 只看该作者
姚氏族譜目錄(卷二)' _- R- M; |- l
" `6 g7 G1 L% }8 K! q
姚氏孝義傳家
/ I' L. I! V& _9 N% h4 |9 N0 z
# |2 b# s  C3 h; i+ S* D
訓詞# W% _5 o1 h# J/ @
3 D/ ]0 B( G, j- _& Q! ^
姚姓教戒家法/ S8 t& @: Y; m9 Q
  y( Y" Z/ Q! Y3 ^3 X2 C
孝父母
; j0 m; W: H- |; o9 k

& ^# P* M+ {" `; Q; ^敬兄長
* M6 ~, Y. D) k  P9 f1 ?

7 s( }' C* c; B親九族5 y2 q1 m$ z& b& `" i2 p( {

1 |0 o. z' n, q. _1 h: ?戒不孝( z; C; D+ K0 C4 h

1 q5 q. q4 |* F篤戚屬1 Y* @6 P' R+ H# d" q/ _" n

) \3 @8 y& n; }和鄰里4 k- \2 `7 n0 t. A
! Z& P4 l7 K  M! F  ~
戒爭訟$ ?0 Y# W9 O' o

; x! u% l, x& O: ~/ Z戒奢侈' w8 M) `# l1 j4 U' ]" C

; q0 z8 L: h6 H* u戒淫欲5 Y9 h7 `1 e. {
# m+ N# g" x8 [# J" k# G5 v' z2 ^! ]
重農桑
( K! S2 B; ~2 q1 l4 r3 S5 j

3 y& t8 Q: B/ O. z/ c9 F; ]4 m正學術# C; {3 \9 v/ X8 G3 H

5 e+ g& f6 R/ r8 v8 g! W嚴婚姻, L& y& N+ M- w& b
9 L$ B! U& T. B" s3 w5 x
明嫁娶0 e  Z! c; I8 L& I3 B( r

! y9 n+ _! G+ j6 H. r詳喪祭古制
' V" K& S! h$ y4 z" M5 r

+ P" G5 N+ g. [. |0 U3 H: n本家九族五服正服之制
1 W' G; W$ r7 b' x5 @. ~
1 }' o& @3 p  n) O
報服9 {6 G0 W8 d/ `$ B0 a# {7 b
% u. h$ I) h5 ^
妻為夫族服制
; T" {) ~( w) i6 p

2 @! U7 ^# I; H7 X9 r妾為君族服制
! {3 M! A! T4 d8 @
" Y8 I: F/ m& h1 V% c* j
嫁女為本宗服制
/ L) X# z/ K" y/ Y% c
9 D: c* ]3 C* e
母黨服制% H: ?0 {& w: a; h) |
3 Q' G5 v" ?( ^1 r) S5 }
妻親服制
9 P. Q. Z5 K0 n
) ~2 \. M% D. R4 p
三父八母服制$ ^% x" z, m7 p5 z" M: c6 @

% E0 f, t. V, ]) r里祠堂: U) b) L5 j1 z% S

% d+ F9 c$ d7 U* Z3 z) z- P振戶族紀綱家法2 J. f! s) R% ^9 X
$ M+ F4 P' i3 \. s8 `& a
姚氏族議規例
0 ?1 n2 k8 p8 P5 c) Z9 O

2 C1 I( P% a0 d闔族始祖
; a. v5 \+ K6 r+ @0 t5 X1 P5 l

. K# [; `( @' {歸里聯派5 M) w  g! i( `
4 Q) p- _6 |9 {7 Z- s: N
同宗分支
4 b$ D; f! n0 d$ b. \+ U

( ~) k$ v8 |- }* K: j7 K世系字派
! T' n! @' q; C
3 G; C1 U( K% \8 `/ ]
本派詳略. _# c6 M9 V6 b3 M& g

4 _: F" W3 h7 c/ r1 B$ Z$ A五世起提0 i$ [% [. y9 a7 W4 P, P& X0 v

/ M4 }; Y* E) _2 M7 ^子嗣分辨
& B2 S# V/ A# y2 x  e* P+ E( t. F$ f2 C" t

' q' `# N- u  r0 C: Z2 ^& l過繼隨母
9 E2 i4 `6 S) e6 U2 u, y

: N5 h/ k$ u( Z& u1 B% d嫡庶分辨- j& I5 W* q7 |5 t1 G+ b. j: ]
- P$ ~* \( G) a! r# ~* B1 V4 k" V
歸宗復姓4 t' X' z2 M2 P+ p

/ z, j& E. l" X2 Q% t6 p" P/ v慎藏家譜
, D9 r. n# v0 r8 J1 x" N
" J2 {* q8 g: B1 R$ G
家禮集成
$ `% s4 x; ]1 y7 {1 A' y2 ^

- ?8 h$ a  _1 k8 ~! @, t6 w祠堂
( M0 ]9 J! `, {
1 G6 B- }' M/ }# j- u
時祭$ M; X5 i4 s2 C! h* m

$ P1 \9 \1 y  v( K; g+ V6 U4 t! g贊唱儀節$ f, r  s" H* _! S

) W- s  ]5 g# \2 N0 {" I6 X正寢時祭圖5 m3 }" k* L/ {% O" A0 P- O* }
2 ]- j4 W! M- V8 S- z$ k& p/ {, `
冬至祭始祖 注
$ U; p, Z5 \: }9 q4 y3 N- N
9 P! I) J/ n8 [9 p, T$ F
立春祭先祖 注
# P- ~& E8 \2 E  l0 G4 u4 T

- l1 X0 m+ a/ T# d8 h3 a& w春秋二祭儀節
9 ]2 S. I9 J8 T! I

9 X5 i5 R3 f, K- ^2 V$ z  t陳設圖
5 |2 J( ?6 j) A/ s" h( j  s
/ k/ i6 f8 V0 i% A8 m5 h1 W8 b' c
訂派小序; E+ \5 [$ N3 I; `3 @0 Z
4 Z* b6 W$ C- C* Q+ \+ Z7 J
先遺老派; G! m3 I$ F; [

. l8 V9 q% G& J" G( {4 D8 o' E后訂原派- q8 g4 U# W( s* n3 `
9 c1 h4 ]3 }& o
又后更派
. W/ I8 |3 b' U

4 R/ v) D3 d- m合續新派
, q! W" f3 [# v1 j& E* c! f% m
5 W$ h0 F8 Z5 y, X
承接橫圖 附註釋+ S: v$ j" H* s

! T9 r4 t- |, _& f+ i世譜圖說
+ f* L: n0 z) ]3 g0 }/ r6 C
7 i' L' V) q: h) e8 p
世譜橫圖1 i4 h' U0 o& R& T. B
, Q, K; W- O1 |% ]5 S2 i
良珊公裔衣冠錄$ y, D: B& k) t5 M+ O, ]

( R* K4 M- z; z% a  `良能公裔衣冠錄
4 d$ m; U' k2 ^" h5 H0 x! h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0#
发表于 2011-2-19 21:04: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1-2-19 21:05 编辑
2 p% f) \# K8 F/ B( a
学习之后,有这样的感觉:从“万岁爷意思是说,”到“你们可不大家勉励么?”这一大段,不像是对上边原文的直接翻译,感觉是作者用阐发试的理解所作的说明文。
4 u1 N# Y* Q2 `2 G/ K8 }" ^: v' Z+ |本人水平不高,才有如此疑惑。
' T4 x: f( n2 ]8 x* K" T+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1-6 00:58
! O: i4 A( d# ?; `: U* i
的确不是原文的直译。有很多句子没译,有的一大段却是对原文中某一词的阐释。如“九族”。翻译讲究的是信、达、雅。信即忠实于原文,楼主所录译文连最基本的“信”也没做到。倒很像是读后感之类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12 14: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