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6405|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系列)讲座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320 天

连续签到: 281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5 15:08: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11-27 17:37 编辑
1 u" Z. N6 F! `6 Y* L1 {. Y8 S* B
/ R( H5 W5 T1 M4 _0 V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系列)讲座
% u3 J6 c. n/ K! u$ O; X# V0 k7 h

) G5 p) z4 ]8 K5 E) i* D
山东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姚先登
; Q  C% x* X1 T8 N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滨河路2号,276000,qq:83516369)

4 M! A- j, P2 J, B% m3 ]' M0 h$ H5 q7 j! c- _# i5 Y
从实质上讲,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而近年来我们的认识逐步清晰起来,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精神”、“和而不同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三教合一精神”、“中庸之道精神”等等。这些伟大的精神,其实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一贯坚持的精神,当然也是我中华姚氏一贯坚持的精神。下面我将要逐一进行系统的讲解,以此与姚网亲爱的宗亲共勉,希望得到中华姚网广大宗亲的支持与认可,同时更希望得到宗亲们的批评与教正。
8 |" E) f1 n, h8 w3 \# T6 Y  `5 r3 \1 o0 @% F' L+ y' M( ?5 A
我国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当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或中华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大精神(众所周知,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是我们以为只有这两大精神还是不够的,而最起码还应该包含“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三教合一”与“中庸之道”等更多的精神,才可以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大致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阐释。
; \/ o: ?4 B2 y8 |" z

: \: z# R* |7 z# s% |: a0 n' N: _* l1 u' M

" i. x) q4 l" F- E2 x4 i
) _/ s1 i6 |- W% X- |4 m! h0 A, c
一、自强不息精神
: g" I/ v" q/ p
孔老夫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勤奋著述。王夫之的儿子王敔在《姜斋公行述》中称赞他父亲说:“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赭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纂注。”这些思想家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都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由于人们的践履,才使我们时时感受到其深邃的理性与永恒的魅力。

) `* q+ k( B0 m, M( l* W! U- y2 h7 W0 i
哲学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经把“自强不息”概括为中华民族精神之一。从根本上说,民族精神是民族的人文精神、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在该民族心理上、价值层次上的浓缩、积淀和结晶。因此我们说,“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8 x0 h$ O& P- e. a

6 h: W5 ~( m$ h/ r) M(一)“自强不息”的含义
* c1 y! n" C% y
# d. Y" b1 U2 j“自强不息”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孕育和发展出来的,典出于《周易》之《乾卦》,其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意为“宇宙天体的运行刚健不已”,这代表了古人对天体的深入观察和深刻认识。所谓天体,是指日月星辰等,太阳与月亮轮流出现,白昼黑夜循环交替,春夏秋冬四季运行,等等。宇宙天体周而复始、不知疲倦地运行着,没有谁要求它这样做,也没有谁给它力量,其动力完全来自其自身的生命力,而且这生命力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
4 s, E' W! M4 }, E3 t3 o4 P' O' J, n; h; g
相应于此,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也来自于自身,来自她的民族成员对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不懈努力,来自对民族自立、自尊、自强的强烈渴望,来自对至善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相应于此,君子处世也应该像天体一样,奋发图强,不断进取,永不停歇。人活着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否定和超越其现实生存境况,不断开拓人生新的境界。
1 Y. y- ]( F1 V4 @( Q$ ?
! x) q+ W1 m# B' ^: R9 F6 k8 a“自强不息”精神表达了中华先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关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质。可以说,“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底,是支撑中国人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的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中国人民的传世之宝。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并成为后世奋发有为之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
  y1 ^1 v8 _; M: F! t: n# N9 `- P  B4 F: `" M- P
(二)“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 [: H4 D/ e5 y

9 D5 i/ n& g5 T8 W2 w4 X, Y“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而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孔子反复强调的“求诸己”,也就是强调人要自强。所谓自强不息、求诸己,主要包括以下内容:7 w- }1 q- \1 M" Y" _

+ Q2 n' E* r6 a' R6 w* ~0 ~首先,“自强不息”要求自主。要把争取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放在自己努力奋斗的基础上,确立靠自己不靠别人的自主观念。这里的自主,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当然,我们说的自主绝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自身,主要责任在自身。在争取自身利益上,友谊和援助是次要的,是辅助性的。而且只有做到自主,才能赢得友谊和援助。
+ w* F0 U# W! x( r, r6 Z5 g% b
! |3 I7 r! i% g4 w9 y其次,“自强不息”要求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能自主自立,才不会对别人抱有幻想。信心就是力量,力量来源于信心。怀有信心才能够自立自强。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的。但是,自信不是自高自大,不是孤芳自赏,不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是对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的信任,是对自己会做得尽可能好的信任。自信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宣誓式的决心。坚持对自身潜力的开发依赖于自信心的支持,自信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必备要素。  W" M+ S7 t' V$ {
* C, `  d6 u' a; h' l6 S/ T5 Z( l1 k
第三,“自强不息”要求自勉。自己勉励自己,自己鼓舞自己,自己激励自己,也就是自己激发自己的积极性,自己作为自己的动力源,自己来开动自己。无论是自主、自立还是自信,必然要落脚到行动上,落脚到积极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上,落脚到充满希望、精神激昂的人生开拓中。有为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开拓行动,昂扬的奋发向上精神,才是“自强不息”的真正含义。不悲观、不颓废、不自弃,调动自己整个生命中蕴含的活动能量,去创造最美丽的人生。
) j8 c3 I& e. y0 Z
, s& O, r- @4 R* [- h5 j1 p第四,“自强不息”要求自责。所谓自责,就是敢于自我责备,勇于承担责任。要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精神,如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和“见不贤而内自省”。如此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自己的现实生存境况。在现实生活中,有成与败、得与失、荣与辱、幸不不幸。“自强不息”精神把成败、得失、荣辱等归因于己,从自身方面找原因。自强不息的人,必是勇于自责的人;勇于自责的人,才能做到自强不息。
5 H2 p6 D! {6 N2 n8 n1 H. a. n' t0 R" a1 a5 t" ?: ^  J0 o% v& K
第五,“自强不息”要求不止。“自强不息”是说要像天体四时运行那样,永不停止。这是一种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所谓“自强不息”也就是不断地有新的追求,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艺,不断地获取新的成就,永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人的一生,只有不断地追求新的创造、新的发展,才能获得新的进步和新的成就。也只有在这种新的追求中,人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才能感受到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乐。
; o2 t! ]9 P$ v4 q, U0 }
1 y  R5 q5 i" _$ w. i. j“自强不息”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是人的德行日趋完美的过程,“自强不息”精神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崇高人格境界。“自强不息”的精神适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唯有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得以创新和发展。
) _* M9 ?8 f" X
! C" i: ?( ]; d$ n' t

7 A' ?$ U. o0 U6 w0 C" |4 X- t& n) h" P( H" k6 ~
3 D- w2 K- K0 a

, [( [& n) i# E' y# V, X) X( s9 A

091016文房之宝.jpg (119.83 KB, 下载次数: 228)

091016文房之宝.jpg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50 收起 理由
姚宗豪 + 10 写得很好,赞!
吉林姚庆财 + 10 我喜欢听课,又怕上课睡觉!哈哈!
姚先达 + 15 很有用,感谢分享~
宝贝姚卿 + 15 写得很好,赞!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4320 天

连续签到: 281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15:27: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11-28 09:31 编辑 ' P" z4 w. c7 X) I8 I+ L! I
* c0 D$ Q7 T; i5 q- M
(三)“自强不息”精神的影响& H( u. i# Z% [3 U0 i8 G0 b; t3 W' E

0 S/ v5 O* A/ ~8 g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怕吃苦、积极上进、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并将其凝聚为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巨大精神动力。
8 q& E0 q8 i& T. ^% [2 e  x; Y8 \/ l3 B0 T  o* Y3 E, s6 M
论者认为,“自强不息”精神始于“三皇五帝”时期的尧舜时代,尤其是虞舜大帝在建立部落联盟、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到了商周时期,“自强不息”精神得以传承与发展。那时,以尊神重鬼为主要特征的殷商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人们的体力智力的提高,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划时代意义的“天命有常、惟德是辅”的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上帝赋予的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帝只辅助有德行的人。春秋时期,孔子摆脱了“天命”思想的羁绊,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认识到了某些事物的规律性,提出了“知天命”的科学思想。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他对自己一生实践的总结,也是他一生“自强不息”的写照。
  ^( z+ s  A( ^  o0 z  O* q1 L2 N- H2 T( p/ H0 ]. P9 Y! \
孟子全面继承并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之《告子下》)是他提出的重要命题。这一著名论断的价值在于充分肯定了人作为行为主体的力量。他把“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痛苦磨练视为人生的必经之路,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艰苦过程,才能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还强调人的价值是在矛盾冲突中实现的,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便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人的修养和艰苦磨练是分不开的,在充满艰难险阻非常人所能忍受的逆境中,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2 Y1 e2 q5 d1 H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做也。”而司马迁本人则以这些人为榜样,虽身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著《史记》。( J& p+ R: `, K) U# q6 X

* r; X  [+ ]4 k- H0 ^从岳飞在《满江红》中对后人劝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到蒲松龄落第不落志,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自勉联,终成《聊斋志异》;再到曹雪芹虽沦落到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字画以维持生计,但仍坚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完成了文学巨著《红楼梦》,等等,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始终。这些具体事例,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典型反映,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历来所崇尚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韧不拔、志存高远的品格。因此说,“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史的凝聚和总结。
3 ]& N( E4 C9 t  N9 d
! M/ L, D' Z9 u# C' \3 m# C“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发愤图强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每当中国处于危难之时,中国人民总能靠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渡过难关。特别是晚清以来,中华民族饱经磨难、历尽沧桑,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进行了英勇无畏、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一部中国近代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史。待续$ f! A" H4 U: {6 p& j! G* ~
5 }! t4 D3 ^) `; m& J

" ~  n8 G+ U, a' t* D
6 V7 o  l" B+ g" s7 |- p7 p
& s5 I- a1 _# ^# D: a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30 收起 理由
山东姚宗旭 + 10 很有用,感谢分享~
宝贝姚卿 + 10 非常有参考价值~
姚宗豪 + 10 非常有参考价值~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八品县丞

推荐
发表于 2015-11-30 15:31: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yq666666 于 2015-11-30 15:56 编辑 ) d3 p$ k0 E1 b2 U; f% S! U2 @
# a0 \% d4 [$ v
先登宗亲:2 P% _3 Z9 |3 R7 `
你说错了,是我比你大,是我这长相把你骗了。我的年龄与外相一直是一个问题,在哪儿都招来美丽的麻烦,常被人“小看”。
, w$ }4 H; t  X6 r8 [在宗亲间的称谓一直是个问题,因为同宗是要论辈份的。可我们因不查不清辈份高低,所以,我从不敢称兄道弟。这也是咱们姚氏文化在今后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把辈分搞清楚,像孔孟曾等家族一样,一看名字的中间那“字”便知其辈分。我与湖南的姚郑宝是同一个世祖,我那天匆匆数了一下辈,发现我居然长他一辈,于是他称我为叔我还真不好意思了。我老家是湖北省建始县,我们那支姚族人家“先”字辈是我的祖父辈,而且在我们族里好像还真有一位与你同名的人呢。知道吗,我称呼你时我有巨大的心理障碍。虽然你那个“先”字不是我们那个族的“先”字,但我总不敢乱叫的。嘿嘿!
- e& A/ R) }. G0 g1 m) i永庆谨上& N8 [2 Q' p1 w- Y9 {% C5 S5 o  L

签到天数: 4320 天

连续签到: 281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0 01:07:03 | 只看该作者
yyq666666 发表于 2015-11-29 16:59
3 g" c3 a, m% o* J! ^如此宏论,只能聆听,不可妄议。哈哈,先登宗亲你可了得!中华文化,我们向来只敢查辞海、读圣书,今闻有 ...

: j, P" {* D. Y. n9 _3 I& J  r/ I  ]永庆老弟,请允许在下这样称呼你,因为看你的面相,肯定是我比你年龄大了,而且毫不客气地说,我比你大了许多许多岁,我的这个所谓“讲座”还请弟弟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包括批评)。愚兄在此先谢谢啦!

签到天数: 4320 天

连续签到: 281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9:29:13 | 只看该作者
姚荆州_xKppp 发表于 2015-11-25 23:03) A: n! s. V% r6 I$ ?0 Z3 k$ a$ 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典
0 U! \, I4 p( z3 j" f期待后续,持续关注。姚惟元
$ b  _+ W' ]( K0 v  r  j, R
多谢惟元宗亲的关注只是起了这个题目发帖以后觉得太大太宽有些担心。要是讲不好都是一家人请宗亲多包涵为盼
2 h2 g" c+ W, `8 C/ P0 k8 C& d2 O% z$ e# Y, Q) G"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姚宗豪 + 10 写得很好,赞!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八品县丞

推荐
发表于 2015-11-29 16:59:19 | 只看该作者
/ Q8 n4 c0 j) f/ ]  g
如此宏论,只能聆听,不可妄议。哈哈,先登宗亲你可了得!中华文化,我们向来只敢查辞海、读圣书,今闻有你在此设坛讲座,我就乖乖聆听是了。好在是本家是先生传道,我就少了学费了。: @& y, G6 O+ @. j( x# `& H
4 e  z& a+ N  a3 r
. S' T9 j* ]$ {7 ^% ~  F
学童永庆报道来了, U& N' ~- c; v( G8 e& n

1 f8 }: a7 j6 R0 p  @& C
& e# a; J% \, B( S0 G) n) J

签到天数: 4320 天

连续签到: 281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15:2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11-27 15:33 编辑 # H0 {$ ^& a0 ~) H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11-25 15:27) S) X- C( y! a. @
二、厚德载物精神
" R% E: o* `3 e2 A" ~
二、厚德载物精神
4 q4 S) K- {' G7 ^  s" y, G

1 L  c/ e9 b# K: L8 Q5 k$ U" C* g三、和而不同精神
  t8 ?$ `2 B6 \1 u7 D- L9 Y2 `( p) @2 o/ q0 ?

签到天数: 4320 天

连续签到: 281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15:28:51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11-25 15:27+ v( W) D1 ~7 _# g& L* |# ?
三、和而不同精神

. n( i5 t* H3 O' s: ^3 M7 h4 }四、天人合一精神2 `  Y7 Z7 k' w! c9 t* C

签到天数: 4320 天

连续签到: 281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15:29:51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11-25 15:28  @' r; ~6 E/ k6 R1 \
四、天人合一精神
! Z# a* D* u, o) R8 @8 {
五、三教合一精神! m/ p1 V0 v: w8 C& s

签到天数: 4320 天

连续签到: 281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15:30:47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11-25 15:29$ w: w7 V9 H' V# v
五、三教合一精神
# w7 e2 f& X/ T5 x9 x5 E1 L" V1 n; J
六、中庸之道精神( |, y; V1 B9 P

签到天数: 4320 天

连续签到: 281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16:55:31 | 只看该作者
姚孝中 发表于 2015-11-25 16:28( K* m+ B9 F, |  Y1 a. x7 l
好贴
( y; _6 F5 ^! i2 h6 S+ ~
多谢孝中弟关注与支持请提宝贵意见有时间我将逐次地、认真地把这个讲座做下去……
$ t% q* A. i; z7 F7 F! p

签到天数: 4303 天

连续签到: 30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9#
发表于 2015-11-25 17:51:3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先登二哥的好帖子!!为弟给您点赞!!

签到天数: 180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0#
发表于 2015-11-25 18:30:33 | 只看该作者
找个板凳坐下听课!!!别给我讲睡着哦
- X9 k$ z# P8 E3 c: m
/ n( j5 h3 |/ z7 U: f5 T0 T5 S/ i1 O;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10 14: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