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4345 天 连续签到: 284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10 19:05:27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10-10 18:48
+ `2 @# K; D: A: A* e6 t/ Q四、民族编辑
' p! j1 j2 `! w; t e% `% l
$ n3 x& @+ g# P. }: G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 ... 4 h9 q, z# T0 d& ]
五、政治[url=]编辑[/url]9 U+ {6 e( E( ]$ v" i7 ]
* U3 Q, M" g* \9 B' U2 R; H
: D% L" L; `7 s1 k% _3 h禅让和世袭原始社会以氏族部落构成。后来逐渐出现中央政权。尧、舜、禹时代采用禅让制继承统治权。史学家认为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商周都采用分封制,诸侯贵族的权力很大。秦朝将行之已久的郡县制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的主体架构,皇帝取代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38] 自秦以后,中国主要采用 宗法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各个朝代又有较多差别,如西汉的中央集权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主流)。通常的情况是一个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励精图治,国家处于上升阶段。之后开始守成,社会矛盾逐渐积累。在王朝的末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通过大规模的战争结束旧王朝,建立异姓的新王朝。或者是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导致旧王朝的覆灭。[39]
* R# s. J9 V5 n/ r% _古代中国的政治是人治与法治并行。
m, [; Q3 h" k" _6 _+ M宗法制和政府中央集权强化了统一的国家观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了国家在统一和分裂的状态间不断循环的历史。) Z" @% y3 ?; l- d2 A
- x3 b j+ x" ]5 {- V
三公九卿, h( r( y! e6 n& }2 ]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40]& X9 Q9 D# n& p; \- C
$ q6 C T k) G/ `: |6 ]
九品中正制
# m3 o9 D, ^% _. _6 J九品中正制是继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大体上应该是在东汉末年曹操家族掌政的时候萌芽的。曹操在汉末群雄割据,不拘一格起用人才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同时,曹操也从汉代的选人制度中发现了察举不实和过分注重品德的弊病,因此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曹操曾数次发布求贤令,他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起用他们来治国安邦。这无疑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有力纠正。这一指导思想的改变,带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人制度创造了条件。[41]
' q/ q( R: V! ]. D, [4 k6 [九品中正制的初期,确实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但由于中正官大多由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人士担任,于是品评的标准逐步转向由家世(门第高下)来决定,豪门大族把持了人才选拔的大权,渐渐形成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腐败现象。[41]1 v S; h) @7 }5 x
* l$ Q3 E" l; W9 R K5 |/ p
三省六部 W! C- T( L1 T/ P, R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42]; x0 \1 {0 Q! Z0 B, r5 n z2 r
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又称“六曹”。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后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42]3 e; x4 E1 e b8 a! z
六部的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清末,新设外务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废。[42]8 W$ w# {4 M( C# D
, y: C, O2 D9 J5 ~$ K- y内阁参见:明朝内阁制度, h/ a- U( J, U' X3 p+ g, t
: {4 o$ \) ?* {7 z军机处$ C' u3 r, @ { U, Q, {
军机处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在成立时间上,学术界尚有分歧,有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说。大部分学者认为,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用兵,为方便皇帝随时召见大臣研究军政大事并能保守军事机密,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作为临时军事指挥机构。雍正十年(1732年)军机房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43]% q8 f6 c$ P" U$ d3 z
* x8 [4 U) |& F' G民主共和清朝末期,满清统治者受到内外压力,中国出现了立宪与保皇之争。清朝统治的结束后,中国告别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开启了共和的大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北伐结束后,时任东北领导者的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得到了统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实际控制了一些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国共内战后,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大陆地区的控制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g$ O: `2 F, N0 I9 v4 J
' N- X L% @ L! W5 G
8 Y6 h0 I7 o) C' Y/ S
5 H3 \; G6 W+ Z3 X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