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两《唐书》为后晋刘眴等所撰《旧唐书》和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所撰《新唐书》的合称,为正史廿四史中比较厚重的两部,是研究唐代历史和社会最权威的百科全书。两《唐书》中先后出现的姓氏大约1500个,姚姓则为其中之一。书中所涉及的有姓名可考的历史人物,约40000人,其中姚姓人物136名,约占总人数的5/1500 。以比例言,姚姓人数较姓数,总体优势增高到五倍。值得注意的是,两唐书中与姚姓有关的隐性数字还有许多,试举例于下。
N r9 Y' @# D G
7 t6 q2 m' O/ P1 [2 ]1 ~ ! }' Q8 G& ?3 s6 f4 C) H
1、
! i; q& r! @4 p- k/ j4 C J O) a" u5 R1 {. a
1、
# Q( g: Q% q, }, d5 H二相。
$ j* K3 o# G) J. [
) H- c( R4 q+ D% F) Q+ t 3 \7 @5 d3 v% _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唐代宰相共369人,分属于98姓;姚姓宰相二人:姚璹相武则天;姚崇相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相四朝者仅三人,姚崇居其一。史称唐有“房杜姚宋”四大贤相,姚崇备位其中。在中国王朝史上,最称强大者莫过于大唐帝国。在有唐288年中,最繁荣昌盛阶段为开元盛世。而盛事的最主要奠基人,则是开元初宰相姚崇。毛泽东同志在点评《新唐书》时,着墨最多的历史人物就是姚崇。他称颂姚崇是“大政治家、唯物论者”;他赞美姚崇施政意见《十事建言》是“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 ^3 h$ ]5 D9 N6 q! q
$ r0 ?- B6 J' B4 X
; H, U1 F0 n; K( \0 O
姚璹为唐初开国功臣姚思廉的孙子,有良好的政迹,曾被武则天表扬说:“卿早菏朝恩,委任斯重。居中作相,弘益已多;防边训兵,心力俱尽。岁寒无改,始终不渝。”(《旧唐书》卷89《姚 璹传》)8 B. i8 I5 a$ a' a$ i
7 o1 R' K/ U9 ?* M1 ]7 X 5 y9 P0 A; h) I. }( A/ D/ b
2、
. x# Z$ c. q" q5 I% N: V1 I: q三功臣
+ \' t7 @4 E1 F
% i8 C8 a1 V0 b! a/ c/ ]- _/ E # J# L0 J/ Q) ^
据《新唐书·忠义传》等记载,唐代姚姓出身的功臣有三人:姚思廉、姚訚、姚怀。/ t' ]3 [" T7 @2 ~
! Q+ f/ p1 W5 W. X- E! F s
. u4 P# U& c! w( z% h
姚思廉在建唐之初就受到重用,为唐太宗的弘文馆十八学士之一。史称其“以藩邸之旧(按:武德时于秦王李世民),深被礼遇,政有得失,常遣密奏之“,思廉则“直言无隐”。贞观十一年(637)卒,赠太常卿,陪葬昭陵。(《旧唐书》卷73《姚思廉传》)
. J! {; \- L6 u5 v2 M! C% P2 }
2 {& L0 Q% O# ?7 J; a' M3 B7 {5 P 4 }- D1 |* j2 M9 D+ g: Z+ F
姚訚,姚崇弟姚元景的孙子。至德二年(757),即安史之乱时,姚訚以城父(县治在今安徽亳州东南)令的身份,与睢阳郡(治今河南商丘南)太守许远、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守睢阳城,在无粮草、孤立无援的极端艰险条件下,坚守城池将近一年。城破后,姚訚等宁死不屈,与张巡等36人慷慨就义。(《新唐书》卷192《忠义传中》)6 Z+ G6 K* M" o+ L9 x' A" j1 y5 b& w) N
( u4 k3 j1 I* X5 [6 T0 n
3 q5 ^( @. W+ `+ D姚怀。据《旧唐书》卷11《代宗纪》载: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二月,“封华州牙将姚怀为感义郡王”,“以斩(周)智光之功也”。按:周智光为代宗时的同、华二州节度使,大历二年(767)反叛,劫夺漕运物资,同华路断,隔绝京师往东通道,使朝廷面临生死存亡危机。牙将姚怀为救天子于水火,遂斩周智光父子首级献于朝廷。姚怀以殊功破格封为郡王爵位。7 M- a5 C9 J/ M1 i
( }$ |. p, a, L: C# [
g& M: M! U& }3、% e3 B3 c: l# {3 M4 U( K6 _
四新籍。
) _1 o* [: m6 v, `7 z( B
9 ~! z& [7 e8 G
, P) }7 s: j5 z8 |# x1 X姚姓的传统郡望为吴兴(治今浙江湖州市)和南安(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但由于后秦灭亡和全国政治中心统一为关中,尽管姚姓羌人仍主要分布于渭北地区,但他们已不以南安为郡望;尽管姚姓宰相家族的人仍往往以祖上来自吴兴武康(县治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千秋镇)为荣,但在两《唐书》人物列传中,他们已拥有新籍贯。
' T2 l D1 Y; u! i% {) f
; H0 G1 U! {6 N6 }# z; p0 g ) p: q+ K! }. U o& y9 R
这些新籍贯为:其一,陕郡硖石县(今河南陕县东南)。《旧唐书》卷96称:姚崇“陕州硖石人”。按,前云两《唐书》中有姓名可考的姚姓人共136人,而《宰相世系表》载有姚崇家族62人,占总人数46℅。# U$ H4 X ^8 ^3 S8 Q! p0 @
8 `; ^+ D% L* a
4 w7 d) s# L- Z" ^, k7 l& V' [其二,雍州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旧唐书》卷73称:姚思廉“雍州万年人”。其孙姚璹相武则天,因此,这支姚姓人亦为宰相门第。《宰相世系表》中载有姚璹家族36人,占总人数27%,位居第二。2 n/ O5 T% D" A3 Z. e6 C7 b
5 ^, ~$ E' v( r 7 w' u6 i6 W* I/ ~' g
其三,华州下邽县(治今陕西渭南下邽镇)。《旧唐书》卷153称:姚南仲“华州下邽人”。按:《宰相世系表》将姚南仲列入宰相姚璹家族之中,是否为万年县徙下邽县,则不得其详。姚南仲于德宗时官至尚书右仆射,贞元十九年(803)薨于官所,赠太子太师。南仲家族人数不详,仅在《宰相世系表》上反映出:曾祖姚绩,曲沃(治今山西曲沃县)令;祖姚玄,宋城(治今河南商县南)令;父姚发,右领军卫将军;子姚衮,太仆寺主簿;孙姚康,兵部郎中、金吾将军;又有弟姚亮,不仕。南仲家族七人,约占总人数的5℅。
3 k- @$ [: h# A6 M2 C' N8 ^7 [& X+ @- r/ L6 y& y$ V: b U- q3 @8 E! r* x
0 o; S* ?" E( R, j3 ^
其四,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新唐书》卷225中称:姚令言,“河中人”。德宗时的泾原节度使,因卷入“泾原兵变”和“朱泚之乱”等国家重大事件而未能善终。姚令言家族人数不详。136人中,尚有22℅的人籍贯不详。1 s4 w' N$ L: O8 @7 V2 h
' N% A6 j- [- `! {6 o : X7 t$ K" C0 `' }6 f# k$ Y
综上可知,两《唐书》中有姓名可考的姚姓人物中,硖石籍和万安籍出身的占据百分之七十以上。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硖石姚氏仕唐任宰相以下京官者18人,任都督、刺史、县令等地方官吏者32人;万年姚氏任京官者14人,任地方官吏者8人。表明80℅以上的姚崇族人、60℅以上的姚璹族人都置身于唐朝的官僚阶层,其对大唐社会的影响,可谓大矣!
5 _) f( k% r2 _1 ]/ C6 [- p
1 l" ]: I7 B6 r p1 c & }* l$ M0 y2 l
4、$ t' J) T- }& u% R2 y6 a/ o
一门五杰,史学世家* q( p, S: B7 ?5 r y" ]6 G
9 t( ^) ?7 {& c" }0 g
, N8 m3 B' ^* C2 O( g姚思廉家族为隋唐时代典型的史学世家。其父亲姚察撰有《汉书训纂》三十卷,叔父姚最撰《梁昭后略》十卷。入唐后,姚思廉继承父辈遗志,撰成《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卷。其孙姚珽,“少好学,勤苦自立”,先后任定、汴、沧、虢、幽、秦六州刺史,睿宗时,官至户部尚书。珽因为注《汉书》者,多剽窃曾祖父姚察《汉书训纂》中的研究成果为己有,遂撰《汉书绍训》四十卷,以捍卫和发展曾祖父史学成就。姚珽的兄长姚璹,虽贵为宰相,日理万机,仍不忘家学。“以为帝王谟训,不可暂无纪述”,“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璹始也。”姚璹曾撰《时政记》四十卷。自姚察以下,一门出了五个杰出的史学家,可谓“一门五杰,史学世家”。
1 ~" c2 d0 ?1 i2 H; P6 E, n2 m# ` s a$ U$ J
& B2 ~3 A$ A: t" w0 R6 z: L
其实,姚姓的史学成就,并不只是姚思廉“一门五杰”。唐宣宗时代的太子詹事姚康更是了不得,其撰写的《帝王政纂》十卷、《统史》三百卷,史称:“上自开辟,下尽隋朝,帝王美政、诏令、制置、铜盐钱谷损益,用兵利害,下至僧道是非,无不备载,编年为之。”(《旧唐书》卷18下)姚康还撰有《科备录》十卷。此外,姚汝能还撰《安禄山事迹》十卷;姚恭撰《年历帝纪》二十六卷。等等。
) r! R) z9 l5 @: Y0 _9 x0 b* D
: r) i# F+ Z1 k& I: w8 j p' K) t1 T7 O) }
史学以外,唐代姚氏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如姚崇为了给开元盛世奠基,他亲自参与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典章制度,其撰写的《开元前格》十卷和《式》二十卷,是指导开元初年法制建设的最主要著作。又,姚姓官员、学者,大都是文学家,他们为后人留下数量可观的诗文集子。如《姚崇集》十卷、《姚璹集》七卷、《姚南仲集》十卷、《姚合诗集》十卷、《姚合极玄集》一卷、《姚合诗例》一卷、《姚鹄诗》一卷。等等。" j- [+ Z* }$ s5 `) z
/ G; U# I) x; E( v 7 a+ `" l8 \7 d: e% ?/ O4 T0 i
1 C& v, ?$ r$ Q6 o4 Z
; `4 _+ Q1 ~& v# I2 O
9 e& f' g( c7 c8 Z# ~- j w ~'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