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957|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园里春风细雨中绽放的杏花儿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397 天

连续签到: 289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19 11:46: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昨天下午下课后路过学校里的一处小花园看到几位青年教师和一群大学生们在那里拍照应该是摄影训练课)。' j, b$ b) D8 q, W- N
我仔细一看,原来有几棵杏树上面的花儿绽放了!于是停下车,来到小花园里用手机拍了几张杏花儿照,还下着小雨呢!和煦的春风里,绵绵的细雨中,那杏花儿绽放得愈加有精神儿!" F2 ~# U4 M$ X" D( [5 y

% k# C8 m$ s6 z, Z! O3 ^
6 u( {  n0 [* r+ g( _! k现在发过来几幅杏花儿的照片着杏花的谐音祝愿宗亲们每天高高兴兴兴高采烈幸福美满一生幸运!
, [# i8 L0 [8 x5 M, }
+ P# c( c- L- z0 S
' \# c" z3 d$ F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0 收起 理由
姚慕武 + 15 很有用,感谢分享~
姚宗豪 + 15 非常有参考价值~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4397 天

连续签到: 289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21:3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3-19 21:52 编辑
& R, z1 w4 h" z
姚先达 发表于 2015-3-19 17:40& l2 G. V; G3 d5 Y  Z+ g8 i
俗话说,杏花落,桃花开。过几天杏花开罢就该桃花开了。

, |4 A6 N& }8 N$ r
杏坛  转自百度百科
       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 u' k0 `! y- e
研究考证 初步结论
6 b& W" G. B* W) l
6 D( G' a4 A8 [+ k
  O8 F6 b: F  m6 i6 R# z
& [! r/ m5 c9 b6 _1 m: y4 _4 S' W8 G
1
基本信息编辑
基本概况
' K2 H+ b) ?9 D: H/ M  F2 v' g0 J; Q2 ]# ^# E2 v
       杏坛在山东省典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代隆庆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题匾。此杏坛方亭重檐,黄瓦朱柱,十字结脊。亭内藻井以细小斗拱装饰,彩绘金龙,绚丽多姿。亭下有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碑及乾隆“杏坛赞碑”。亭四周有石栏围护,四方有甬道可通。亭前石炉,雕刻精美,是金代文物。亭四周遍植杏树,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开,灿然如火。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题杏坛》诗云:“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 k; ^5 X% V" n* K9 {       杏坛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而建造的纪念物,位居殿庭之中,重檐。内用斗八藻井,瓦用黄色琉璃,彩画用金龙和玺,规格很高。金代始建,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隆庆遗物,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
; U: h; X4 |' c2 ]$ h3 q5 F# I2 C0 h7 l* b. b
2
历史典传编辑
       《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说:“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本来,按晋人司马彪的注释,杏坛只是指“泽中高处也”,清代顾炎武也认为《庄子》书中凡是讲孔子的,采用的都是寓言的写法,杏坛不必实有其地。
+ e8 R/ `# Y- ^$ }( x       但一种流行的附会说法却以为杏坛就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宋时,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增修祖庙,“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取杏坛之名名之”。故现在的曲阜孔庙实有杏坛。
- n! K8 E2 h8 }5 z6 }       由此可见,“杏坛”实际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在也多指教书授人的地方。
+ ^- }: [% E  a3 f, y嵩阳书院杏坛 清朝中州著名学者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孔杏坛讲学旧说,在地除地为坛。讲学期间坛上古杏树一株,传为耿介手植,今石护坛,周匝平台栏杆,恢复旧貌。孔子讲学图, O8 C) J& p5 r% y9 M; _
1 b# E. B; l8 s# {/ R
       孔子杏坛讲学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
( Q% f* z' Y3 O" W+ w( d徒讲学,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殿堂,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这一天,孔家小院热闹非常,孔子带领一群青少年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孔子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此后,孔子每日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大凡都有道德、学问的追求,即使处于困境,仕途不达,亦能保持操守, 《孟子·尽心上》 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e* o1 }( ?- d8 `; _* [5 p* K0 X5 S       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南亚诸国。6 K$ ~* S0 e4 c0 r, x& U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该坛建于宋代,四周环植以杏,故名;金代又于坛上建亭。明代后期重修,即今日杏坛。
' a# v/ M4 V1 F: V) z% n4 ]( g
研究考证       “杏坛赞”御碑孔子杏坛设教之事,后世颂者虽众,却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以及《左传》、大小戴礼记》,这些与孔子相去未远的先秦诸子文献之中,甚至连“杏坛”之名都未曾出现过,令人颇为费解。那么,杏坛设教之事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揆诸史记,记此事最古者,当属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作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东家杂记》,其中有《杏坛说》一文,略曰: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之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歌曰:“暑住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8 [% J) I8 ]( g. J7 _       但细细玩味这段文字,其中疑点颇多:文末孔子所歌为七言绝句,这种新体诗肇始于南朝齐梁间,孔子之世绝不可能有,此其一。春秋交战,都是车兵,一部《左传》说得明白。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有骑兵,此时已入战国之世。臧文仲为春秋鲁人,孔子何以有“战马今何在”之叹?此其二。第三,果如其说,杏坛则为臧文仲所首创,孔子只不过因其地,袭其名而已矣。据此三“杏坛赞”御碑) R  j. S* m8 r$ O
点,可知此文当是出于好事者的伪托,不可据信。
8 w8 }3 c0 d& ?- a2 K5 y3 o
       “杏坛”一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庄子·渔父》篇:
: A* Z+ X, D. F' T9 R7 G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孔子)乃下求之,至于泽畔……
8 v5 ^. `" [2 {3 K       司马彪注云:“缁帏,黑林也。杏坛,泽中高处也。”( J6 e6 q# |% U4 w
明末顾炎武考证认为:《庄子》书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明矣。今之杏坛,乃宋乾兴间四十五代孙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因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耳。9 R6 C8 y2 I1 j. ?7 ?
       顾炎武以《渔父》为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并进一步考证认为,最初坐实杏坛之地的,乃北宋孔道辅。今曲阜大成殿南,本为讲堂旧址,汉明帝东巡过孔子宅,曾御此说经。孔道辅扩修祖庙,不欲毁弃,即以瓴甓为坛,环植以杏,而成杏坛。顾氏之论,除去定宋乾兴年间建杏坛可商之外,其余可谓正本清源,实属不移。" E0 m8 _+ G, C
       那么,杏坛究竟建于何年?《曲阜县志》指为道辅建于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也指天禧间建杏坛说:
' V1 ~7 |. G3 @5 Y杏坛在宋以前,本为殿庙旧址。宋天禧间,四十五代孙道监修祖庙,移殿于北。不欲毁其古迹,因庄子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语,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 r, a* o( l7 J4 e' J       再对照《阙里志》所录孔道辅墓表原文,杏坛初建之年可定于北宋天禧二年。' V! t" O- F, {
) `- v/ n+ ~0 R7 c' s4 a( E
( b9 }+ s: ]$ w2 w1 F
初步结论
       孔府杏坛建立过程作如下推算:杏坛在宋初以前只是偶有其名而无其实。直到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时任大理寺丞、宰曲阜、主祠事的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上书,以孔庙卑陋不堪,不足以称“衍圣公”之威仪,请加修崇。朝廷即“命道辅监督工役”,“诏转运使以官钱葺之”,并准其所请,用当时建造泰山封禅行宫的剩余木材,“皆橡樟梗梓之属”,对孔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建庙门三重,次书楼,次唐宋碑亭各一,次仪门,次御赞殿,次杏坛,坛后正殿,”直到天禧二年完工,“自是殿宇益加洪丽”。孔道辅因“增广殿庭”的需要,将大殿北移,作为正殿,即大成殿。因《庄子·渔父》篇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一语,将原讲堂旧基重新改造,“瓴甓为坛,”并在四周种上杏树,名曰“杏坛”。至于此,杏坛始有实物,而孔子杏坛设教之说,当肇于此。
& ?) Z9 e+ v7 d2 ^# r8 K
) o# c' h& ]7 ]- x$ d; `8 f
3
古人咏句编辑
石香炉无杨奂《谒圣庙》诗云:“会见春风入杏坛,奎文阁上独凭栏。”
, w* s  c) C2 V! \* m7 }李杰《庙陵诗》有句:“文庙地灵松柏古,讲坛春暖杏花香。”
8 V5 \1 }0 @, `/ u' t- E陈凤梧《恭谒阙里朝廷,行释菜礼,敬用纪事》诗曰:“杏花香散坛前雨,桧树光凌殿外云。”
. a( Z; ], o2 R) [2 w4 [+ F' d& _$ [4 ~: }' Q郭正域《谒圣庙恭记》诗有句:“坛上杏花红,林前洙水黑。”
3 @# d" @8 K4 N( R8 T8 w明姚文炤《谒圣庙》诗有句:“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 c/ B  y1 ^3 G+ ~4 ?! Q8 `
明郑威《谒林庙》诗云:“春回古桧花开杏,道咏元和天地通。”, I( t3 e: `- W# V
3 Z1 k; V: ~/ U' e5 J  _& [6 N2 Q1 J
4
词汇区分编辑
       杏林,指中医学界的代称。
" }: t) x: O& ^! R$ U       地方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
6 B6 g& p$ C6 I6 ?9 u4 k0 ?; M+ a       基本概况
       杏坛镇位于顺德西南部,距顺德区政府所在地大良街道约13公里,距广州市约50公里,香港80海里,澳门108公里。全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辖下24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2009年常住人口约12.8万,流动人口约5万人。镇内绝大部分是江河冲积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知名水乡,水乡文化氛围浓郁,荣获 “国家卫生镇”、“中国民俗文化之乡”、“广东省教育强镇”等称号。, d5 ?" ]$ L+ d3 E0 [6 `, h# T1 U( C" {

2 e7 o( w% @$ {" s
. S, _& N7 e1 h0 C. W& c

6 r  l8 V; i/ ]$ V% r" C
& w6 ?  o6 P+ V9 h$ t8 L% h9 a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姚宗豪 + 10 非常有参考价值~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397 天

连续签到: 289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4:05:52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3-19 12:58. G: `/ y: \* m' m
谢谢绍弦弟对这一组杏花照的关注和褒扬,尤其是绍弦弟对“杏林”典故的一番表述,让我的这个帖子大为 ...
1 e/ s# A& p; E# ?8 N* }) L: ?
古人吟咏“杏坛”的诗句' m2 `2 H" I7 }0 x/ m/ @) b

+ W0 t2 z, L. N  S石香炉无杨奂《谒圣庙》诗云:“会见春风入杏坛,奎文阁上独凭栏。”
( ^: k  g" Y, V" E+ f/ q1 L& s# r李杰《庙陵诗》有句:“文庙地灵松柏古,讲坛春暖杏花香。”
$ e" q( `( n. i陈凤梧《恭谒阙里朝廷,行释菜礼,敬用纪事》诗曰:“杏花香散坛前雨,桧树光凌殿外云。”, a6 i4 K5 O- J. Q
郭正域《谒圣庙恭记》诗有句:“坛上杏花红,林前洙水黑。”
8 ?( ~3 K! E3 R: V9 f3 p8 K0 o明姚文炤《谒圣庙》诗有句:“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
/ v# ^* P9 {# C8 f9 u明郑威《谒林庙》诗云:“春回古桧花开杏,道咏元和天地通。”0 V% f% I) {; v9 ]
1 {" I0 _3 x&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姚宗豪 + 10 很有用,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4397 天

连续签到: 289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5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3-19 13:18 编辑 * Q0 C& x9 r2 C6 J
姚绍弦 发表于 2015-3-19 12:15
2 \7 x! L: n" j- M好漂亮的杏花!洁白无瑕。
# Q! A/ S  q. j5 a& H2 A      “杏林”是中医的代名词,据说与江西庐山有关。相传东汉末年有个 ...
5 l" h) h$ \' O, |6 s. e
    谢谢绍弦弟对这一组杏花照的关注和褒扬,尤其是绍弦弟对“杏林”典故的一番表述,让我的这个帖子大为增色!“杏林”的典故原来是出自江西庐山啊?今天我终于全面了解到了关于“杏林”的知识,多谢绍弦弟!
8 r- t3 F5 `( y' `; A  Q0 X% F$ O4 R. ~/ S, f
    说到“杏林”,不禁让我又想起了“杏坛”。杏坛,坐落在孔庙内大成殿的前面,坛的周围栽植着许多杏树,相传是过去孔子讲学的地方。其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故事。杏林,指代中医学界;杏坛,则代表着教育。
% D, r" S7 _& T9 \( P$ _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收起 理由
宝贝姚卿 + 10 非常有参考价值~
姚宗豪 + 10 写得很好,赞!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发表于 2015-3-19 12:15:46 | 只看该作者

4 M6 U% k7 ~# }/ u: y0 u# S, y. i     好漂亮的杏花!洁白无瑕。( n  X0 s' M1 h
      “杏林”是中医的代名词,据说与江西庐山有关。相传东汉末年有个叫董奉的民间郎中,在庐山南麓为乡亲治病,从来不收诊费。病好了,要求病人在他家附近种五棵杏树。经久流年,董奉家附近的杏树竟然成了一大片杏林。据说超过了十万棵。于是,“杏林世家”成了中医世家的代名词。
$ s! O, N: s7 b    南昌家谱记载了许多名医,都以“杏”作为自己的名字,应该与这个说法是有关系的。
$ S1 ~1 \% P5 r

签到天数: 4397 天

连续签到: 289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1:49:21 | 只看该作者
: j5 G/ Q: F" s$ k/ c$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0 收起 理由
姚慕武 + 15 很有用,感谢分享~
姚宗豪 + 15 非常有参考价值~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4397 天

连续签到: 289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1:51:10 | 只看该作者
: ~. |5 _, Z9 B" W
+ B# S; `  x; V" Q1 n+ L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5 收起 理由
姚慕武 + 10 很有用,感谢分享~
宝贝姚卿 + 15 很有用,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4397 天

连续签到: 289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1:52:33 | 只看该作者
  S. B# k) r% }; I
. B% e8 c! |3 H- m* v# I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5 收起 理由
宝贝姚卿 + 15 很有用,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4397 天

连续签到: 289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1:55:40 | 只看该作者
+ ^. H4 K* m! w' d: d* e* M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姚宗豪 + 10 很有用,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3815 天

连续签到: 2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5-3-19 12:04: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5-3-19 12:06 编辑
: E4 ~3 }: e! O" d! w! j0 G& Q& E% x/ i& m* t) `( U
         先登{教授}宗亲;校院里的杏花绽放更美艳,您的手机攝影技术太''潮''了!

签到天数: 4397 天

连续签到: 289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45: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3-19 12:48 编辑 $ j. q5 b4 a3 D+ J) b4 S0 [
姚敬文 发表于 2015-3-19 12:04
$ R$ R& F' M* R/ ]1 @: y先登{教授}宗亲;校院里的杏花绽放更美艳,您的手机攝影技术太''潮''了!

% ~2 w0 G% k% ?1 ]7 ]: b9 z2 ^谢谢敬文老!您老又在夸奖我了不是?我用手机拍照时其实没有什么摄影技术可言不过是对着拍摄对象随意地拍罢了我拍摄的这些照片只要宗亲们看了别笑话我就阿弥陀佛啦!哈哈!
5 a4 B9 L$ Q# L) o4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26 08: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