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10 07:46:17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0-10 07:45
g; @9 v9 l8 o+ O: T【壹】“始迁祖”& u6 p$ m4 \$ e
! |9 [, a6 Y) w! [( G7 z
———————————————————————————————————— + G$ i4 d: ^* J2 j. J# z! o& Q
【贰】庠生
% I5 K1 F2 }7 Q; ?; N
7 U9 ~4 V( N8 e6 h! f/ \————————————————————————————————————
/ d+ m- l; `: E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0 U% \- b; ~8 F/ h" t# e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
+ L7 k: l+ q$ n庠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
5 ?$ Y9 T8 \" Y, l" }" J7 y$ F, A“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P9 F2 e8 p4 o5 M/ H% i B
————————————————————————————————————
" D" P/ M( d( r. B1 l3 u/ M7 |; \0 Z& i) S
庠,念“响”。6 C3 u9 g% k$ h4 d% U3 j
8 \) `" S2 l2 j+ H1 a \ 家谱中出现得最为频繁的两个学位称号,一个是“庠生”,一个是“太学生”。
! F, f$ `, C6 P4 Y7 p* ~8 V8 l; Z& f* ` L
为了搞清楚这两个称号的差别,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p1 e8 \3 n% p+ x
! {. q# u5 X% P1 Y) ] \, r7 J6 T8 ~9 I! a3 Z
首先,清代的行政区划,分为省、府、县三级。' F0 {5 e- q; b$ H" h9 j9 O5 t
5 C0 Y$ r4 }! J3 m# b 省,就是河南省;, q Y/ X- P0 A: X* _4 |6 I
府,就是南阳地区,过去叫南阳府;4 Y8 M' h5 Z% x$ c. S& p, `' O
县,就是唐河县,明清时叫唐州或唐县。# |/ u% }! V; W r1 ~5 A
$ o/ l8 a1 C6 k0 M
比“县”高级一点儿,还有个“州”,其实就是县级市,就像现在的邓州市。
5 B$ x) d: ]" T$ p/ k; s. d$ @7 l' ~0 ?4 c
5 U% G' q2 a& L, ^
然后,清代的教育机构,也分为三大级别。4 R( K% X y$ K) {: |
5 T! i* z0 J3 M7 K 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在过去,有三种不同的办学形式:私塾、社学、义学。. H# _7 ?0 {$ U! Q
私塾,相当于乡村小学,私塾先生就相当于民办教师;% d8 o6 G+ \& }" |$ b
社学,就是正式编制的公办小学,相当于现在的一小二小三小四小;. f$ e3 z4 A' w+ J
义学,就是社会集资办学,通常接受孤儿和贫困生,相当于现在的希望小学。! U$ ?$ m# w* ?8 X: d/ v3 j" `
在这些学校里上学的,叫童生。+ ~! w, i0 v0 y' B! v& D0 b- V
$ M3 F9 @9 B( |: {" z4 B8 z
现在的高中,在过去,叫做府学、州学或县学。
Z% X6 [1 s$ V: l# x0 ?% d" n/ M' S& ~ 府学,就是地区公办的高中,相当于南阳一高;
! }7 x! ~- `0 V/ i 州学或县学,就是市里或县里办的高中,相当于唐河一高、四高、十九中;
+ h8 t' @ u$ p# K9 c 在这些学校里上学的,叫庠生,就是秀才。 D8 {1 S! x& Z3 G
! v# Y) [' S- D# Y9 [" g 现在的大学,在过去,叫国子监。
. Z* [3 K' e1 Y1 Q1 x8 g& |5 w+ ] 在这些学校里上学的,叫监生,也叫太学生。
& r# y" {# J- u9 m! Y$ E( }$ v) c! I1 T+ W9 G
+ e5 `: I& R, `
/ I, F+ |: G- o H 在私塾、社学、义学里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叫做“童生”,他们要参加“童生试”,通过了,就能去县学、州学或府学念书,成为一名“庠生”。正式称呼,叫“生员”;俗称,就是“秀才”。+ D4 w" y; e) J. \( Z
- @% \* @* P6 H# z! y 咱们初中考高中,叫做“中考”,考一场就够了,合格了就可以升高中了。但是在明清那个时候,一场不够,要考三场,分别叫“县试”、“府试”和“院试”。- U s) e( W- c: T# P9 r" t
, U5 {9 G7 c4 `# {$ C( O- _ 县试在县里考,由知县主持。知县,就是县委书记。 v5 S% n+ n2 i$ c& s: t L. |! j
府试在府里考,由知府主持。知府,就是地委书记。
2 _# {: P0 I4 f9 s" k, Y1 G 院试也在府里考,但是,要由学政从省里下来监考。学政,就是省教育厅厅长。) c7 Q0 D" p+ E" W! P8 o; W
+ `7 M+ V$ @& o! a, ?9 i6 N8 V$ p
三场考试依次通过,你才能去上高中,这难度,可比现在高多了。/ s( Y# c; ]9 b6 _( t" g' O( \
6 F7 K h; {1 ^) O# P) C
! D# K- W/ ^/ h+ t 然后,咱们现在的学校,有统招生、有扩招生、有自费生,在明清那个时候,同样是“庠生”,也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名目的,按你的考试成绩来划分。. p0 ^. F4 I( h0 z! |, r1 e# Z
8 ?# n( T& s0 z 第一等的,国家不收你学费,还每年给你发几两银子的助学金,这叫“廪生”。廪,念“凛”。9 O+ {% h9 a& c+ [2 V/ s6 y
& D2 R( s0 {1 M w4 K/ ? 第二等的,叫“增生”,全称“增广生员”。增广,就是扩招的意思。
: x' Z8 x8 q9 e, r- h. t. R2 y' B
: C: G7 v! i7 h( {! o6 S 第三等的,叫“附生”,全称“附学生员”。附学,就是额外录取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自费生。7 d! c0 `+ |7 |# r, K8 f# L8 n
: b4 F- d3 P% ~& M( \9 Q& h6 K: j" c5 ]2 I, t7 s i. W8 M3 |/ k6 b
+ h0 A4 l V, ?/ a H
现在国民经济进步了,教育事业发达了,高中生满大街都是,不值钱。但是,不说明清,也不说民国,单是三四十年以前,高中生都还是相当稀缺,所以说“庠生”相当于“高中生”,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 V* X2 L! q2 B- k) K' Y! I( I
2 A- @# U- O# `% M% L
/ F5 `( @5 ]% Y; F% Q. i) j 这位姚琯前辈,就是一名庠生。5 E; o L& I7 ]3 [; l5 v
琯,念“管”。% e! W2 S. p6 v
: @# Y' j0 k9 C8 p0 Z5 e3 {- n3 W' m" y/ ^: U
) E$ ~4 _4 N n! v
( s5 O* w7 o) W: X. [% `& }$ E![]()
! a) ], x1 F* ]( m7 _1 a6 K# a
Y6 a- P, U" q0 q( k5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