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男子出嫁” 与“子从母姓”的传说 翦伯赞 依据许多传说的暗示,中国确曾有过母系氏族社会,而其时代,则在传说中之“神农皇帝”或更早的伏犧时代以至“尧舜禹”的时代,亦即中国历史上之蒙昧末期以至野蛮中期的时代。 第一,男子出嫁的外婚制的传说之存在。 《国语》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嬛、俊是也。” 《世经》云:“祝融之子分为八姓:己、虎、彭、姜、嬗、曹、斯、芋。” 《世经》又云:“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司空氏、随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冀氏、穀氏、蔷氏、狸氏、傅氏。” 《世经》又云:“舜之子孙分为十二姓,胡氏、陈氏、袁氏、咸氏、舀氏、庆氏、夏氏、宗氏、来氏、仪氏、司徒氏、司城氏,皆妫姓也。” 《史记·夏本纪》云:“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以上的传说,都暗示着同一历史内容,即黄帝、祝融、尧、舜、禹的儿子,都由本族出嫁外族,故各以所嫁之族而得姓。所谓“分封”,就是“出嫁”,所谓“以国为姓”就是以妻之氏族为姓。至于“黄帝二十五家,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我以为其未得姓之十一子或系女子,皆留本族故未得姓。而得姓之十四人,仅有十二姓,则系其中有三人同嫁一族。 又《史记·五帝本纪》云:“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这里,并不是“尧子丹朱不肖”、“舜之子商均亦不肖”,所以尧舜才不以王统传子,而是尧舜的儿子,依照母系氏族的婚姻体制,必须出嫁他族。在他们出嫁他族之后,当然享有其所出嫁的氏族之共有土地,所以他们之“皆有疆土”,乃是母系氏族的规律,与舜禹之“封”“不封”,毫无关系。因为通婚的诸母系氏族,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所以丹朱、商均出嫁于他族以后,对于其母方氏族,也是平等的地位,这就是“以客见天子”与“天子弗臣”的内容,实际上与所谓“敢专”“不敢专”,也毫无关系。 其次,在家从母,出嫁从妻的传说之存在。 《史记索隐》皇甫谧语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河之南,寄居于伊长儒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后嫁陶唐氏,故又改姓陶唐。如此,则尧乃初从母姓而后从妻姓。 《史记正义》云:“瞽瞍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虚,故姓姚。”由此则知瞽瞍原为妫族之子,嫁于姚族而生舜,故舜在未嫁时,不从父姓妫,而从母姓姚。其后舜嫁有虞氏,又改以妻姓。如此则子亦初从母姓而后从妻姓。 《史记索隐》引《礼纬》云:“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而契姓子氏者,亦以其母吞乙子而生。”如此,则契在夫嫁时皆从母姓,以后禹嫁夏后氏;契嫁商氏,又各改从妻姓;则禹与契亦先从母姓而后从妻姓。 此外传说中谓舜与象为兄弟,而舜为有虞氏,象为有庳氏,也是各从妻姓的说明。 《史记·五帝本纪》云:“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禹为夏后,而别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这里自黄帝至舜禹,是否皆同姓,姑且不论,假使他们“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则所谓“国号”,并非“国号”,而为氏族的名称,同一氏族的男子,嫁到各不同的氏族中,当然要异其氏姓,这与“以章明德”,毫无关系。 又如前文所云“禹为夏后而别姓姒氏,契为商姓氏,弃为周姓姬氏”,则禹、契、弃有氏而又有姓。按《左·昭四年》释文有云:“女生曰姓”,又《顾亭林文集·原姓篇》有云:“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是故氏也者,所以为男别也,姓也者所以为女防也”(卷一);如此,则所谓氏者,即男子之母姓,而姓者,即男子之妻姓,前者标明男子所自来,而后者则标明男子之所属,故禹、契、弃有氏又有姓,所以表明其从母从妻。正如今日的女子,从父从夫,故有姓有氏。 (翦伯赞:《中国史论集·论中国的母系氏族社会》,《民国丛书》第二编第72册,上海书店据文风书局1947年版影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