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68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舜裔源流考(节选)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4 01:4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舜裔源流考(节选)
何光岳
有虞氏是黄帝支系的一个大族,起源于燕山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山东,支族繁衍。传到舜时,与黄帝族陶唐氏通婚。舜成为东夷——炎黄部落大联盟的酋长,舜被尊为帝。到下一个更强大和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时,有虞氏中有的留居于晋南及河南一带,有的南迁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西,有的西迁陕西、甘肃及四川、云南直至中亚,有的迁徙朝鲜,其支裔子族星罗棋布,繁衍昌盛,构成华夏族主体之一,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裔名人辈出,国外的华裔华人中也多贤达之士。
一、有虞氏的起源
有虞氏的起源,据《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是舜为黄帝之九代孙,但史学界皆以昌意、颛顼为黄帝族,颛顼又为楚国和祝融八姓之祖。罗泌谓舜在“五帝之中,独不出于黄帝,自敬康而下,其祖也”[1]。又《论舜不出黄帝》谓:“帝舜祖颛顼者,特推其位之所自传者祖之,非祖也。其宗尧也,亦惟推本帝业之所以受而取之以为配也,义也。……颛顼岂虞氏之祖哉,颛顼传之帝喾,喾传之挚,传之尧,是知尧亦祖颛顼矣。然则尧、舜之所祖为传位者,信也。”[2]指出舜乃继承颛顼、喾、挚、尧而为中原华夏部落大联盟的酋长,因而承袭了帝号,帝者禘也,《说文》谓为当做神明来祭祀,是大部落酋长的被神化而诞生的称呼。如帝颛顼、帝喾、帝挚、帝尧等,皆冠以帝号而受到大联盟部落成员的崇拜和敬仰,他们都不是什么父子祖孙关系,而是联盟部落中的小部落的酋长,一旦被大联盟推选为总酋长时,他们便以总酋长的身份来作为继承权力的象征,因为他已不仅是小部落的酋长,更重要的已成为大联盟部落的总酋长。如汉晋时期的西羌,联盟部落有大豪,小部落有诸豪,部落之下的氏族有小豪。非洲也有大联盟部落的大酋长,其下许多小部落也有酋长。尧舜时代的部落大联盟也是这样。汉代经学家郑康成,亦以舜不出高阳氏颛顼之裔,崔述《唐虞考信录》亦谓舜出于黄帝为非。《礼记·祭法》谓:“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国语·鲁语》:“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夏后氏乃黄帝、颛顼、鲧、禹之裔,自然以他们为祖宗而进行郊祭禘祀。但有虞之祖是虞幕和舜,被认为祖宗是对的,却也认颛顼为祖而亦祭颛顼之祖黄帝,这岂不出现数典忘祖的矛盾?其实古代普里路亚式的婚姻社会,当尧舜时,虽已步入父系社会,但仍广泛存在着男子入赘保留父亲、岳父双重姓氏,生下子女也分别依从双方姓氏的习惯,尚残存着浓厚的母系社会特征。入赘的男子,必须认岳父母本家的祖先亦为自己的祖先来祭祀。至今瑶族的中堂祖先神龛上还保留着双重神主牌,一边是父母亲的祖先,一边是岳父母亲的祖先,入赘的男子仍保留他本人父系的姓氏,但入赘后所生的子女则分别分成两姓,岳父母也把入赘女婿当成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可以继承财产。舜帝正因入赘于黄帝、颛顼族的尧为女婿,所以舜的子孙便把尧、颛顼、黄帝也当做祖宗来崇祀。童书业《尧同舜的关系和五帝同属虞代说》也说:“原来舜就是尧后,他自己不能迁自己和本家啊!”则也承认舜可以作为尧后,这是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后还长期存在双系制祖宗崇拜制度的缘故。
穷蝉不是颛顼之后,而应为少皋氏之后,因舜名重华,已含有重人的血缘名称,少皋氏有四叔,即重、该、修、熙[3],这个少皋氏乃是首位少皋氏之后,仍袭称其祖宗的名号,故重等乃少皋氏之子,重为句芒,句芒即句望,为舜之曾祖,则舜乃出于少皋氏。《史记》所载舜之祖系乃采自《大戴礼记·帝系》。《吕梁碑》载: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乔牛,乔牛生瞽瞍,瞽瞍生舜。中无句望一世。则穷蝉之父乃幕,而不是颛顼。幕即虞幕,为有虞氏之始祖。《国语·鲁语上》:“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则幕与颛顼同时,为有虞氏共认之祖,故不可能为颛顼之后。《郑语》谓:“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韩非子·储本》作“成物乐生”。所谓“能听协风”,即能够使鸟夷各族的风部落听从指挥,则虞幕为鸟夷联盟部落酋长无疑。朱芳圃指出:“按据《国语·鲁语》,可见自幕至于瞽瞍,世为虞君,而《史记·五帝本纪》谓自舜先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当系诬说。”[4]王应麟《困学纪闻》:“《左传》史赵云‘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则幕在瞽瞍之先,非虞思也。”虞幕当为有虞氏之始祖,其子穷蝉的一支裔则为有穷氏。
敬康没有什么作为,故其事迹流传不多。敬康之子句望,而《吕梁碑》无此句望一代。句望即句幕,以编织布幕作穹庐而得名。句则为发语词,如句吴、句越、句容、句绎、句漏、句町、句忍、句余等。而句望即句芒[5]。句芒即春神,《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墨子·明鬼下》曰:‘昔秦穆公有明德,上帝使句芒赐之寿十九年。’”《尚书大传》:“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日出榑木之野,太皞神句芒司之。”《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是句芒已迁居太皞之墟,榑木即扶桑、穷桑,在今山东曲阜,位于东方,东方为青土之青州,东方属木,故句芒为木神、青帝。《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大人赋》云:“使句芒其将行兮。”《正义》引张云:“句芒,东方青帝之佐也,鸟身人面,乘两龙。”按东方属春,句芒为春神,主发育生长,故能锡寿,而使国家蕃昌,子孙茂盛[6]。《吕氏春秋·孟春纪》:“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高诱注:“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梁玉绳《史记志疑》指出:“句望即句芒,乃少昊之子重,安得指为敬康之子,桥牛之父耶?”由此,可证句芒即句望、句幕乃少昊之子重之后,故有虞乃出于少昊之系,非颛顼之裔无疑了。《世本·作篇》说:“句芒作罗。”宋忠注:“句芒,伏羲臣。”句芒因迁居太皞氏伏羲故地,便误句芒为伏羲之臣。句芒移居山东,正是鸟群常麕集之地,故既以鸟类为图腾,也以制罗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也用作羽冠和装饰品。故句芒也以鸟为图腾。芒与茅,一音之转,《尔雅·释鸟》:“狂茅鸱。”郭璞注:“今鸱也,似鹰而白。”郝懿行义疏:“狂俗作。《集韵》以为鸱属,盖本狂茅鸱为说也。《大荒西经》:‘栗广之野,有五采之鸟,有冠名曰狂鸟。”是狂茅为猛禽,即句芒氏之鸟图腾。《广雅·释鸟》:“鸺、鹠、、鸱、也。”王念孙疏证谓:“与茅同,茅则声之转耳。范望注云:鸱,贼鸟,所在,众禽所避也。”襄二十八年《左传》云:“使工为之诵茅鸱。”茅鸱鸟每于阳春三月,农民播种时,在田野捕食那些喙食谷种的鸟雀,保护农田生产,备受农民欢迎,故农民在播种时节称为芒种,列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按茅与,一音之转。析言之为狂或,若茅,合言之则谓狂或狂茅,声转为句望。者,白色之名。《尔雅·释畜》:“面颡皆白惟。”与,声义正同。秦穆公所见之神,鸟身素服,正是狂的形状[7]。
句芒由于有益于农民,被当做句芒神来崇拜,即春神、木神、青神、东方之帝等,为历代崇奉的春神而进行祭祀。《元典章》载:“依春牛经式,造作土牛、芒神色相施行,其芒神貌象、服色装束及鞭縻等,亦就年月干支,为其设施。”刘侗等《帝京景物略》载:“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帜前导,次田家乐,次句芒神亭,次春牛台,次县正佐、耆老、学师、儒府、上下衙皆骑,丞尹舆。官皆朱衣簪花迎春,自场入于府。是日塑小春牛芒神,以京兆生,舁入朝,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毕,百官朝服贺。立春候,府县官吏具公服,礼句芒,各以彩杖鞭牛者三,劝耕也,退各以彩杖赠贻所知。按造牛、芒法,日短至辰日,取土水木于岁德之方,木以桑柘。身尾高下之度,以岁八节四季。”则明代北京城盛行迎春劝耕时,抬着土牛和句芒神游行于街道和郊野,以求句芒神保祐春耕顺利,知府、知县等大小官吏都以隆重的礼节迎句芒神,遍历皇宫,向皇帝、后妃、皇子请安。上仿下效,而府州县和农村也盛行迎土牛、句芒神,如《协纪辩方书·公规一》“岁时纪事·迎春”云:“先设春牛、句芒神于东郊,牛头东向,立春先一日,府州县官吏,彩杖鼓乐,迎春于东郊,祭拜句芒神。迎春牛、句芒神安置各衙门头门内。至立春本日,用彩杖鞭春牛,盖即出土牛送寒气之遗意也。”《清会典》也载:句芒神也,“顺天府以六月移文钦天监,定次年芒神土牛形式服色绘图,立春日进呈”。《建宁府志》载:立春先一日祀句芒神,迎土牛于东郊。《闽小纪》会城迎春,必于忠懿王庙前,乞土作土牛始成。《粤东笔记》载:广东,“立春日,有司逆句芒、土牛,句芒名拗春童,著帽则春暖,否则春寒。土牛色红则旱,黑则水。竞以红豆五色米洒之,以消一岁之疾疹。以土牛泥泥灶,以肥六畜”。《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六湖北《监利岁时记候记》云:“立春先一日,官师班春于庙,农人皆趋观焉。以土牛采色,占水旱等灾,以句芒鞋,占寒燠晴雨,啗春饼生菜,亲朋会饮,谓之春台席。”这些在地方志中多有记载,一直到解放初期,还有以纸印土牛及句芒神送到各家各户以求丰年祥瑞者,句芒神均画成童子,或在牛前,或在牛后,或手执鞭,或执牛绹,或戴帽,或穿鞋,每年各有不同。句芒的童子化,乃明代以后的事,因牧牛者多为牧童,而牧童更逗人喜爱之故。而土牛疑为句望之子桥牛的变形,然则所流传的牧童、土牛原来是句芒、桥牛两父子的神像。由于时代遥远而史迹被演变了,我疑由于句芒发明育苗而桥牛发明牛耕而受到后代的崇祀,每年立春时作为春耕之神来社祭。
桥牛,《大戴礼·五帝德》作牛,《路史·后纪十一疏仡纪·有虞氏》则作乔牛,《史记正义》说:“桥,又音娇。”是桥、乔、、娇古皆通用。桥牛疑为入赘于有氏而取部落之氏,有氏之女为黄帝轩辕氏之母,黄帝葬于桥山,乃有氏所居之地,则尚残存男子入赘女家也归葬女家的古老习俗。黄帝之孙极当也系入赘有氏者。据此,则有虞氏与黄帝轩辕和有氏早已有婚姻关系,所以桥牛之孙舜才能成为炎黄族与东夷族大部落联盟的总酋长。由于桥牛居于北方,故星象中北方七宿有牛宿,即俗所谓牵牛星,《诗·小雅·大东》称:“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王先谦《诗三家义疏集疏》引“胡承珙云:‘郭注:今荆州人呼牵牛星为担鼓。担者,荷也。鼓星在天汉旁,故曰河鼓,牵牛在鼓星之下,故谓之河鼓。’《天官书》:‘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明河鼓与牵牛异。郝懿行云:‘牵牛三星,牛六星,《天官》误以牛星为牵牛,故以河鼓、牵牛为二星。’”是牵牛与牛星有别。《礼记·月令》称:“季春之月,旦牵牛中;仲秋之月,昏牵牛中。”《尔雅·释天》:“河鼓谓之牵牛。”牛六星在河鼓、天桴南。牛之上为中道,是七曜所从起,《易经》也称:“日月五星,起于牵牛。”牛宿包含十一个星座,原星六十四颗,增星八十八颗,牛宿本星有六星,而河鼓(牵牛)三星也在牛宿之内,故牛、牵牛原为一个大整体。牛宿作为廿八宿之一,可见牛部落在北方是一个强大的古老部落,才被列为天上廿八宿之一。牛当以牛为图腾,从北方各新石器遗址中均有牛塑像和牛头、牛角的殉葬品出现,西南各少数民族也有以牛角、牛头挂于大门旁以示富有及权威者,正是牛图腾的遗迹。
牛之子为瞽叟,《史记正义》引孔安国云:“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叟。叟,无目之称也。”《五帝本纪》也谓“舜父瞽叟盲”,恐系因汉代的术语去解释上古的名称,有似臆断和望名生义。黄模《国语补韦》:“按《周语》先生春五日,瞽告有协风至,此云能听协风,即无违命之实也。《左传》又云瞽史知天道。瞽,史官名,非即无目者,以虞氏世为瞽史,故《尚书·尧典》言舜曰瞽子,又曰父顽,瞽以举其职,顽以言其性也。”所说甚是,盖瞽乃鼓大眼睛以细观天象,预报气候,有如今之气象台气象观测员、预报员之类,对古代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并非今之谓瞽为青光眼,所以各种字典、词典解释瞽为瞎、盲,乃循《史记》“舜父瞽叟盲”之误解,竟相沿两千多年而未为人们所觉察。而叟,各种经典解释都作长老,瞍则“有目无眸子谓之瞍”[8]。古代老人多掌管火烛炊爨之事,冬天又烧火彻夜以取暖,故目多盲,故以瞍作盲,直到解放前,农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大多目力不好,也由久坐火炉取暖及专务煮炊所致。而叟的籀文作麦,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持火屋下索物也”。所解甚是。因叟持火夜观天象,皆由部落中最有经验的长老担任,至今西南各少数民族如佤、怒、景颇、德昂、哈尼、布朗等族还有这个习惯。所以瞽叟之义即观察气象的长老。他是承袭其祖虞幕观察协风天象的职业。故朱芳圃说:“幕为虞之祖先,当即名望。考幕与望,古读同声韵,亦鱼阳对转。又《鲁语》以虞幕与杼、上甲微、高圉、太王并列,同为夏、商、周有功德之祖先,故祀典特隆。幕之功德,据《郑语》言,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盖农业社会,以风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而乐舞可以和风,使之应节而至。虞幕有此功德,故其祀典特隆。”[9]瞽叟正是继承虞幕观察协风天象者之名称。瞽叟之后有鄋、渠搜两支。老人偏瘦,故以瘦为假借字。老人有挖独木舟的丰富经验,故叫一只船为艘。老人善于观察野兽的足迹,指挥青壮年去狩猎,故叫獀。老人齿多动摇或脱落,每以汤泡饭菜而食叫溲。老人之妻叫嫂,而演变为兄妻称嫂。老人善于识别百草中之能食用、能医药,故叫。这些字皆从叟字分衍而来,都有其深远意义。

) A/ y( c5 Y- u# z9 h& }0 n* Q# ^! e9 R5 \: N8 Z; X
; f' {; J' b4 }6 w4 s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01:43:26 | 只看该作者
二、有虞的名义
6 R9 X( @. }$ Q7 B
2 r1 j8 y1 O) k) ?
( I9 }) K2 ^3 l+ _( V( b& t! ]8 }6 [. V' ~3 N# H0 M/ y
虞乃吴之衍生,《说文》谓吴乃大口,即大声喊叫之状。商承祚说:“古文从之字,为省如處之作处其例也。今卜辞有作吴,疑即虞字。《吴方尊盖》虞作吴,亦省与此同。”[10]孙海波说:“按古虞吴当为同字,非省虞作吴也。契文作吴,实象人形,与子略近。许书训吴为大言,解为从矢口,与此异。”[11]叶玉森曰:“疑亦虞字,古之虞人,乃掌田猎之官。猎时或被虎首以摄群兽,故其字从从大,大乃人形。”[12]李孝定认为:“按叶说以虞人为虞之初义,虞人乃周制。先哲造虞字时,未必有之说,宜存疑。”[13]其实,叶说甚是,自古至今,山区猎兽者,常戴虎头大喊大叫以威吓野兽,把兽驱向围猎的圈套里,然后埋伏的人群用罗网、绳索、套筒、陷阱和弓矢、刀枪进行捕猎,往往可一举打尽。虞幕之称有虞氏,正是实行这种围猎方式而得名。* j& h6 X7 z$ M! u0 T) w) \1 m

2 h0 |* P: u4 D( g* v4 \- V虞人乃又崇奉一种驺虞的仁兽为图腾。《说文》:“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毛诗传》、《广韵》同《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驺吾即驺虞,生于北方,即虞幕所居之地,其地多驺虞也以之为图腾。《尚书大传》云:周“散宜生之于陵氏,取怪兽,大不辟虎狼间,尾倍其身,名曰虞”。是虞即驺虞。《淮南子·道应》云:“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鸡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贝百朋,玄豹、黄罴,青犴、白虎,文皮千合,以献于纣。”首列驺虞,其贵可知矣。驺虞到商末时已成为极稀少而珍贵的兽类,到汉朝末年已不见于记载,可能驺虞已绝灭了。
3 Z3 F2 F7 b+ ~9 n! `) u) P$ @( d5 m  |: |1 E, |
《墨子·三辩》:“周成王因先王之乐,命曰驺吾。”即因其祖父周文王被商王囚于羑里,散宜生以千金购得驺虞以献纣王,周文王获释后,其子周武王便灭商而得天下,故周武王之子成王为了纪念驺虞之功,而作《驺吾》之乐舞。故《周礼·春官·钟师》贾疏:“异义曰:驺吾义兽,白虎黑文,食身死之肉,不食生物。”驺虞又作驺牙,牙为吾一音之转。《汉书·东方朔传》:“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礼记·乐记》:“右射驺虞。”又《射义》:“天子以驺虞为节。”《乡射礼》:“奏《驺虞》间若一。”而《贾谊新书·礼》却把驺虞分而为二,说:“驺者,天子之囿也;虞者,囿之司兽也。”则汉代对驺虞的形象似乎已不太清楚了。《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兽部引郭璞的《驺虞赞》云:“怪兽五采,尾参于身。矫足千里,倏忽如神。是谓驺虞,诗叹其仁。”《诗·召南·驺虞》:“于嗟乎驺虞。”则驺虞已成为诗歌乐章来歌颂和追念。《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囿驺虞之珍禽,徼麋鹿之怪兽。”《汉书·司马相如传》亦同。这不过是文人追念这种珍奇兽类而已,并非汉代苑囿中真的养有驺虞。纬书如《元命苞》、《演孔图》、《援神契》、《河图括地象》并以驺虞为兽。而《尔雅·释兽》不载驺虞,大多学者认为《尔雅》当为战国或秦汉时所作,作者当时已不知驺虞这种兽类了。《西京赋》云:“围林氏之驺虞,扰泽马与腾黄。”则为借古人之语而言,非真亲见者。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卷下引《中兴征祥说》云:“驺虞,仁兽也,其尾三倍,状如虎而白色,啸则风兴。皜身如雪而无杂者是也。近代所谓白虎者,皆斑而虎文,《尔雅》所谓彪虎耳。”是辩别驺虞与白虎不同,又辩驺虞非仁兽说:“夫驺虞,虎也,搏杀援噬之类,又其修且硕,如此安能日得夫兽之自死者而食之。”言之有理。章太炎谓:“《汉书·地理志》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所属有驺虞县,岂古有囿于此,而武帝因以名县欤,抑武帝置囿于此?”[14]则当以汉武帝以驺虞为囿名以养珍禽异兽,其实并无驺虞,如司马相如所说,后以命名其县。驺者即趋,因虞善走,故加驺字。
+ T6 b/ ^# f- m$ H6 L
- F* O7 E. w  _4 t有虞氏的神树为梧桐,梧即吾与虞音通,故虞称我为吾,以后普及全国。舜之裔殷人也以梧桐为社树,以梧桐木为棺,商王有桐宫、桐门。
& m7 k- J, ?* t# u# W) v+ h2 d4 j% M! [' P9 S1 h
周代则以虞为官,以管山泽苑囿。“《舜典》益作朕虞,周有山虞、泽虞,大田猎,莱山泽之野,则虞者虞人也。《韩诗说》云:掌鸟兽官,意盖近之。”[15]《周礼·太宰》:“虞衡作山泽之材。”又《载师》疏:“虞衡掌山泽之官,主山泽之民者。”贾疏:“案地官,掌山泽者谓之虞,掌山林者谓之衡,则衡不掌山泽。而云虞泽作山泽者,欲互举以见山泽兼有川林之材也。郑既云虞衡掌山泽之官,复云山泽之民者,欲见虞衡是官,非出税之人,以山泽之民无名号,故借虞衡之官,以表其民。所任者,任山泽之万民。山虞泽虞之官,非是以任出税之物,但主山泽之民也。”《史记·货殖列传》引《周书》云:“虞不出则财匮少。”故孙诒让《周礼正义》云:“案:贾说是也。山林川泽之民,属于虞衡,故名其民职曰虞衡,亦通谓之虞。”《国语·晋语》:“询于八虞。”贾唐云:“周八士皆在虞官,按官以虞名。”* o6 @1 k9 o& M0 f# e

5 N5 ?; W4 ]. h有虞氏因功绩显著而被尊为天神,《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又《大荒东经》:“大荒中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则天吴位于东方,正是有虞氏迁居发达之地,虞即吴,称天吴,犹天齐、天鼋之类,被神化了。左思《吴都赋》有“揖天吴与阳侯”。木华《华赋》:“天吴乍见而彷佛。”嵇康《琴赋》:“天吴踊跃于重渊。”谢灵运《游赤石诗》:“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文选》李善注:“天吴,水伯也。”天吴之神,在汉晋时仍广为流传。天吴亦即天虞,《山海经·南山经》:“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又《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人反臂,名曰天虞。”郭璞注:“即尸虞也。”尸虞即夷虞,则天虞人所居之地叫天虞之山,由于系东夷族,又称为尸虞了。又《中山经》:“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按愚虞通假同音义,天愚神乃天虞部落酋长被尊奉为神者。
6 e* ?* Z1 k3 Y' n4 N2 x) u( O; m* S
以后吴女乐舞叫娱,狂欢后失言叫误,大喊叫为俣等,皆由吴人习俗而衍生的字义。今词汇中有“不虞”,意为没有虞,无防之意,则虞原为可怕的猛兽而不是仁兽,所以用以看管山泽之民,犹古《泰誓》之苍兕,以兕名官。/ W( h' |& L4 ^: _

$ a: O: M: P  e  H 2 @2 b/ E4 W1 ^+ `8 D: p4 z

* y$ {8 Y) M2 ]三、有虞氏妫姓的名义
( m  e- ^- @) l4 f, g% z4 G" J
6 B: J/ o6 n% g* I4 a
: p, `( a; ~4 Z: ]1 {/ q, e: k. s* c) o. ~% R' ~, W- G
妫姓本是有虞氏之姓,即瞽叟时业已为妫姓,故瞽叟之长子舜、次子象皆为妫姓。后来舜自妫姓部落分出,另以姚为姓,而有象氏仍继承其父为妫姓。故并非舜帝因居妫汭才成为妫姓,且舜之妫姓亦不能传给弟象,因此,象的妫姓乃继承其父瞽叟之姓,亦是以少子身份继承其父亲的财产而承父姓。舜则是因入赘于尧而另立锅灶,自妫姓氏族中分离出去的新氏族。2 f: p( F+ k0 W" G
! e; w0 D# e: u
吴式芬曰:“徐籀庄说:妫本舜后氏,至陈乃为姓。《说文》: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左传·昭公八年》: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注:赐姓曰妫,妫从为从女。《书正义》:“妫水在河江虞乡县历山西,汭为妫之水厓,故字又从午。”[16]徐同柏亦全此说[17]。林洁明谓:“《说文》:‘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以女为声。’金文字或不从女。段注:‘虞舜既姓姚,则妫当为舜后之氏,姓统于上,氏别于下。’按古代氏族社会,姓为同一图腾者所共有,氏则为其中分支。舜后居妫汭,因以为氏,此即图腾地域化之结果。”[18]他们都把妫当成舜居妫汭之姓,或舜之后的姓,其实都弄错了。虞乃有虞氏之部落图腾之姓,妫乃瞽叟之氏,传到瞽叟之子舜、象,则以妫为姓,舜别以姚为氏了。从舜后裔陈侯所作青铜器铭文,皆以妫为姓,如《陈侯乍妫媵壶》、《陈侯乍王妫媵殷》等。妫也有不从女旁者,如《陈子匜》等。以后有虞氏迁河南,最后仍留有其裔于陈国,故河南称为豫州,豫即手牵象的象形字即舜之弟有象氏。6 f. c0 {" R& a, J
1 F/ r7 h- Z. q$ ]4 L, j* ?% }9 R
故有虞氏所居之地,称虞、称妫,而妫又作沩,以表示妫人所居水旁之名。有虞氏也与东夷各族及其祖少皋氏一样起源于燕山。唐初于清夷水旁置妫州,在今北京市延庆县境的妫水河,《括地志》:“潘,今妫州城是也。”又说:“妫州有妫州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舜厘二女于妫汭之所。”又在蒲州河东县下却仍沿承旧志记有尧、舜都、历山、陶城、妫汭水等古迹,两处并存,以供后人决疑,《旧唐书·地理志》、《通典》所记略同,盖亦沿袭《括地志》者。《水经注·漯水》之清夷水即唐之妫水,有虞氏妫姓为东夷族,故清夷水、妫水实即标志着东夷人妫氏之居地,唐代改革南北朝以来地名紊乱、重复、错置的通弊,请诸学者厘正定名,其改怀戎县为妫州,则当有实据,何况妫州正以妫水为名,妫水或系清夷水之支流。《旧唐书·地理志》妫州条:“贞观八年改名妫州,取妫水为名。长安二年移治旧清夷军城。”《新唐书·地理志》怀戎县:“妫水贯中,北九十里有长城。”则妫州城与怀戎县(即清夷军)显系两地,因妫州辖清夷军,而清夷水与妫水是两条水,怀戎即怀来县。《辽史·地理志》西京道可汗州:“五代时,奚王去诸以数千帐徙妫州,自别为西奚,号可汗州。太祖因之。有妫泉在城中……统县一,怀来县:本怀戎县,太祖改。”可证妫州置于妫水之源的妫泉,妫泉在妫州城中,故谓妫水贯州境,是州城饮水的主要来源。辽太祖改怀戎县为怀来,则因中原视四邻诸国诸族为戎夷,因讳戎而改戎为来。王北辰便以妫水为后来之名而否定[19],是过于武断。他以妫水在山西永济县,殊不知延庆之妫水乃有虞氏妫姓的发源地,山西永济县之妫水,乃舜帝移居后而产生的移殖地名。
8 J+ U& h% @% e( C2 z2 ?6 ^8 x" r2 Z# P( x0 S9 P) }
舜帝都潘,即《帝王世纪》的妫墟,《魏土地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一妫州怀戎县:“厉山,后魏《舆地图》、《风土记》云:‘潘城西北三十里有厉山,形如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祠,瞽瞍祠存。”《魏土地记》即《舆地图》和《风土记》,其谓西北三里有历山,仍系三十里,历山、厉山乃一音之转,以历山为是,因舜所居历山,分布于许多地方。《水经注·漯水》阳关水“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又北径潘县故城,左合潘泉故渎,渎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一舜都蒲坂:“或言潘,潘,今上谷妫州城是也。”《清一统志》卷三十四宣化府:“按今延庆州西北二十里亦有历山。”而《隋书·地理志》谓怀戎有历阳山。《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怀来卫:“天宝初改妫川郡,废潘县,汉置潘县,北魏属广宁郡,太和十六年,祀舜于广宁,以舜都潘也。北周始改为怀戎县。城东南有妫川,今称妫河、妫川河、妫水。汉又置夷舆县,在今延庆县东北。”潘县在今河北涿鹿县保岱乡。是自古以来,皆承认舜最早的都城是潘,怀来、涿鹿、延庆三地相连,据此看来,则有虞氏发源于延庆之舆夷,舆夷即虞夷的同音字,后分布于妫水而建立根据地于潘。
! o" O/ v9 H1 l' r8 f( s2 \- u6 I7 t0 l) V3 q! p
有虞氏以后自潘南迁,经豫北而至山西永济之妫水。* V1 R$ {. i) o( P& i
& O. b& o* c8 l, e$ X
: q4 ~$ d* d9 G6 Y, f2 V0 z* p/ f

3 [1 x' o8 p- H' }: r9 [& M/ w. ^四、虞舜的史实& `: [# _) G7 ~) C7 A

+ H% w8 x+ Y% F- n5 U( s
* d& y5 r- J4 T! Y5 O
8 @$ {/ I; p; u$ _帝舜与帝俊、帝喾原皆不同,但有的史学家或认为即一人。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说:帝俊本亦即帝舜,郭璞以俊为舜字,盖见《大荒南经》称帝俊生三身之国,姚姓。而舜在古传说中为姚姓耳。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通纂》、《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等书,乃以舜与帝俊、帝喾为一,其证有三:(1)尧“厘降二女于沩汭,嫔于虞”。《列女传》云:“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大戴礼·五帝德》云:“依于倪皇”,又《帝系》云:“帝舜娶于帝尧之子,谓之女匽氏。”《系本》作女莹,《古今人表》作。娥皇倪皇,自即帝舜所妻之娥皇、羲和,女匽即女英、女莹或,乃女英之音变,女英女匽,当即常羲常仪之音变,古音英常同在阳部,而匽与羲仪,则歌元阴阳对转,是则帝俊与帝舜当为一人。(2)知帝俊为帝舜,则帝舜实即帝喾,故《礼记·祭法》“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而《鲁语》则云:“殷人禘舜而祖契。”(3)《楚辞·天问篇》叙舜事于夏桀之后,于殷先公先王之前,曰:“舜闵在家,父何以?尧不姚告,二女何亲?厥萌在初,何所意焉!璜台十成,谁所极焉?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舜服厥弟,终然为害。”于二女之下,复言璜台,璜台则当是简狄事。《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娥之佚女。”言简狄之下,复言女娲,而均系于舜事,盖传闻异辞,淆混不分,有时为二人,有时为一人,故此并叙述而质问。象事又叙于殷之先王先公间,下文于上甲微之次,成汤之前,复夹以象事四句:“眩弟并谣,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王逸《楚辞章句》以此为象事,而王国维疑之,以为所叙“当亦记上甲事,书阙有间,不敢妄为之说”。然知舜即帝喾,则象事叙于此正得其当,且此言“后嗣逢长”,盖承上有扈若有狄而言。把三者揉合为一,似尚少证据。  X  {' K- P* w- O0 T

- s0 |" T# k0 V4 k4 |  |徐旭生认为帝喾为黄帝族,殷人禘舜,与喾无干,并引《山海经·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皆喾、舜并列,且《史记·五帝本纪》亦分列喾、舜,喾在前而舜在后,而《帝王世纪》及《路史》等亦皆如此,故可排除帝喾即帝舜之说。而谓帝舜即帝俊,因皆姚姓,似也不可靠,但可认为帝俊为帝舜之后,则比较切合事实。. [% ]; @3 `1 M5 E. U$ }% O

+ c# v' Z. N: S8 A+ ]$ I《孟子》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尚书大传》作“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墨子·尚贤下》则作“灰于常阳”。诸冯在山东菏泽市南五十里,相传舜生处。刘藻《曹州府志》卷四《舆地志》载:“姚墟在濮州东南九十里,《援神契》曰:‘舜生姚墟。’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后世称为姚城。’”是姚墟即诸冯,因舜生于此,而以姚为姓。又载:“雷泽城,在(濮)州东南六十里,本汉成阳故城,古之伯国也。”隋置雷泽县,即《尚贤中》所说的“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毕沅注:“服与蒲,音之缓急,或作蒲州府。”《水经注·沁水》、《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引《墨子》并作泽。朱起凤《辞通》则以服泽即负夏云:负服古读同声,泽字古文作臭,夏为臭之误字,赵岐于“诸冯、负夏皆地名”下而申言之曰:负海。是则负夏即服泽,可以了然矣。又谓《帝王世纪》说“舜迁于负黍”乃夏字作黍,盖转写之误,《皇王大纪·国名记》亦讹为黍。负夏为春秋卫国地,《国语·周语》:“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韦昭注:“四者皆阨塞,与山戎众翟接者。”《管子·小匡》:“筑蔡、鄢陵、负夏、灵父丘。”房注:“皆邑名。”朱起凤谓“培、负声之近,培尾亦作负尾,是其类也”。是负黍、培夏即负夏,而服泽即负泽,因负夏南临雷泽,或系雷泽北面的一个小湖,在今河南濮州市东南,与菏泽市相邻。常阳即成阳,亦即隋雷泽县。晏即晏堌,在单县城南。则菏泽诸冯、姚墟应系舜之生地,诸城之诸冯系舜曾迁居之地,而《读史方舆纪要》谓山西垣曲县东北五十里有诸冯山,为舜生处,这也可能是舜由菏泽诸冯迁此,最后建都蒲坂。雷泽、负夏实相邻,故《书·禹贡》有“雷、夏既泽”。( p: r3 \. x# n2 ~

, m3 h: s4 A( G: I姚墟又作姚城,亦叫洮城,《清一统志》卷一四四曹州府:“洮城,在濮州南,《春秋》僖公八年,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欵于洮。注:洮,曹地。《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自洮以东南傅于济。《水经注》瓠子故读东径洮城南,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洮城,或谓之洮也。”而菏泽南有桃园,古产桃,姚地即因产桃而得名。又载:“历山,在濮州东南七十里,接菏泽县界,《水经注》: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池,泽之东北有陶墟,郭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连属,滨带瓠河也。郑元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曰: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元和志》历山在雷泽县西北十六里。《史记》曰:舜耕历山皆让畔。罗泌《历山考》历山有四,雷泽不闻有二。今曹、濮间有豢龙井、定陶城皆其踪也。旧志:历山之东有再熟、成都二乡,‘取一种再熟,三年成都’之义。”而陶邱即在定陶县南七里。由于诸冯、负夏、雷泽、姚墟、洮、历山、成阳、陶等地皆集中于菏泽和濮州一带,故历代各家皆认为乃舜所生之地。明万历时,在濮州东北五十里历山上建帝舜庙,以春秋上戊日致祭。在菏泽东北六十里故雷泽城西下有尧陵,濮州东南三十五里有尧城,东二十五里有偃朱城,即舜避尧子丹朱之地。则舜入赘于尧,并娶尧二女为妻,则尧、舜原亦系邻居,才得以就近通婚。而济南市南亦有历山,一名舜耕山,古有舜祠,因隋刊石佛像于此,故又名千佛山[20]。《水经注·泺水》:“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酉阳杂俎》亦载此历山。曾巩《齐二堂记》亦谓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然天下历山十有五,在山东者五,历城而外,如濮州、费县、蒙阴县,沂水县之历山,志乘多以为舜耕,窃谓在濮州者是,以其近雷泽、陶邱也[21]。《元丰九域志》云:“历山有三,济南、濮阳、河中,今秦地池阳、澧阳、潘城、始宁等处皆有之。”而翼城南靡笄山也叫历山,山下有舜耕坪。其馀历山或以舜之亲耕,或为舜的后人分布,当有其根据和来历的。如济南因有历山,古称历下,又置历城县。《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又如舜之领导东夷,善工施教,发展了东夷文化。
; [8 F0 L( }+ \' r* e" y
. X- M! g7 ]- a6 O$ D关于舜的特征,《宋书·符瑞志》云:“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握登,疑为古登人即邓人之女,在群婚制尚未根除的情况下,还残存着先怀孕后结婚的现象,至今仍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残存着。还有结婚后不落夫家而可与一些情夫同居的风俗,在百越民族中也是广泛存在的。由于舜也系这种婚姻制度的产物,故遭到其父及继母、弟象的歧视和排斥。《真源赋》说“舜字仲华”,则仲重音通。《孝经·援神契》:“舜龙颜重瞳大口,手握褒。”舜矮(《荀子·非相》)且霉黑(《淮南子·修务》)。《洛书·灵准听》:“有人方面,目衡重华,握石椎,怀神珠。”《白虎通》:“舜重瞳子、是谓玄景,上应摄提,以象三光。”《元命苞》:“玄景作滋凉。”《淮南子·修务》:“舜二瞳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春秋繁露》:“舜形体大上面圆首,长于天文,纯于孝慈。”《荀子》:“尧、舜参眸子。是尧亦重瞳。”《帝王世纪》:“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有圣德。”据此,舜因重瞳故名重华、仲华、玄景、重明,皆因其二目有四个瞳子而得名,项羽也有重瞳。《路史》谓目瞳重曜,故曰舜,而原目重华。陈冠宇《全史会通》卷四说:“《书大传》言:舜四瞳子,则两目重矣。故《春秋演孔图》云:舜目四瞳,谓之重明,故目好动而曰舜,或作瞬。”都君之号则为大部落联盟酋长之称,舜“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都君即都邑之君王。如历代之都察院、都御史、都督、都官,乌蛮之都鬼主、都主,苗族之都寨主、都长等。
1 v1 F" |6 Y& P! z4 P( Q1 ?
9 \$ |1 f( e% W舜成长时遭到父母的虐待,他“家本冀州,每徙则百姓归之。其母早死,瞽叟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顽、母嚚,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年二十,始以孝闻”[22]。因瞽叟爱后妻子象,常欲杀舜,舜便躲避,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又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23]。他“好学孝友,闻于四海,陶家事亲,宽裕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亲”[24]。他被逼不得不“去耕历山,三年大孰”[25]。又作“什器于寿丘”[26],寿丘在今曲阜县东门外。《尸子》说虞舜灰于常羊,什器于寿丘,就时负夏,未尝暂息。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傅虚卖贱,于是债于傅虚,以均救之。干宝《搜神记》也说“虞舜耕于历山,得玉历于河济之岩,舜知天命在己,体道不倦”。瞽叟夫妇和象还尝命舜涂廪挖井而欲焚烧填土来杀舜,都被舜巧妙地化险为夷了。且其妹婐(又作昼婐)也常解救舜。《说苑·建本》亦说舜遭其父母毒打,“小棰则待,大棰则走”。《孟子·离娄上》说“舜尽事亲之道”。
+ o; y, n$ x& U7 g) s: m$ W+ y) t2 a8 V4 P' W" R& g
舜对本部落的治理卓有成效,他曾籴于平阳市,牧牛于潢阳[27],《淮南子》说:“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塉埆,以封壤肥饶相让,渔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当此之时,口不设言,手不指麾,执玄德于心,而化驰若神,使舜无其志,虽口辩而户说之,不能化一人。”《尸子》云:“舜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利,其渔雷泽也,旱则耕者凿读,险则猎者表虎。故有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刘勰《文心雕龙》云:“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舜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领导百姓发展生产,受到部落的推崇。舜还浚井得银钱以给父母[28],但上古用贝,银钱尚未产生,乃传说之演变。舜还获得各氏族首领的大力支持,如《尸子》说“舜事亲养兄,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识(有作东不訾)、秦不空(有作秦不虚),皆一国之贤者”。又有灵甫,共七人。《鲁连子》也谓“舜耕于历山而友益,陶于河滨而友禹”。其中雄陶有作雒陶者,疑为有雒氏酋长,方回疑为方人酋长,秦不空疑为秦国始祖,灵甫为令人酋长,益为少皋氏酋长,禹为夏酋长,则说明舜已由许多部落联盟推选为都君,即大酋长了。
7 e) l2 Y# r, Q2 p' b0 I. b8 j# Z0 x$ r9 Q, f
由于舜的势力的膨胀,陶唐氏帝尧的部落联盟也并入了有虞氏。尧以二女娥皇、女英嫁与舜为妃,《尸子》说:“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尧闻其贤,征之草茅之中,与之语礼乐,而不逆;与之语政,至简而行;与之语道,广大而不穷。于是妻之以媓(娥皇),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新论》说尧之知舜,不违桑明。《史记》说:“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淮南子》也说:“尧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任以百官,以观其外;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吕氏春秋》云:“尧传天下于舜,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请北面朝之。”尧又试舜五典。舜又任用高阳氏才子垂、益、禹、皋陶等八人称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用高辛氏才子稷、契、朱虎、熊罴等八人称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由氏族社会分裂为家庭制度基本得到确立和巩固。然后又把所谓危害部落联盟利益的浑沌(兜)、穷奇(共工)、梼杌(鲧)、饕餮(三苗)四个部落驱逐于四方,使有虞氏部落更加强大,更加安定。尧又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论衡》说“试之于职,官治职修,事无废乱;使入大麓之野,虎狼不搏,蝮蛇不噬;逢烈风疾雨,行不迷惑”。《列女传》亦谓:“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这些记载都多从《书·舜典》衍出。原文谓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于是尧命舜代行天子之政,进行巡狩。后尧因其子丹朱不肖终于禅位于舜,筑坛于河洛,尧率群臣沈璧于洛,在正月上日,舜登位为天子。这便是历史上盛称的禅让制度。在禅让时,仍发生了一些争夺继位的纠纷,《韩非子·说疑》谓是“舜逼尧,禹逼舜”。《十过》说“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史记正义》引《竹书纪年》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是舜逼夺尧之位,非禅让之实。而《孟子·万章上》云:“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舜在夺位时,遭到尧的同族鲧与共工的强烈反对,《韩非子·外储》云:“尧欲传天下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杀共工于幽州之都。”《吕氏春秋·行论》云:“尧以天下禅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欲得三公,怒甚猛兽,召之不来,帝舜于是磔之于羽山。”这本来是一场鲧、共工、丹朱与舜争位的权力之争,但理学家林少颖却以“程子谓共、兜之徒,当舜登庸之始,仄陋之人,乃居其上,此凶乱之人所不能堪者也,故其恶彰,而舜诛之”[29]。舜之先除去他有势力的反对派兜、共工、鲧、三苗,列为四凶,而用服从他的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垂、益、彭祖,以扩大势力和巩固地位,其中皋陶、契、伯夷、夔、垂、益都系舜的同族东夷族,其余都属炎黄族,这场争位的斗争,正暴露了东夷族与炎黄族争夺中原肥沃地区的统治地位的政治斗争,以舜为首的东夷族终于获得胜利。故登位三年后,“让丹朱,天下归舜。”《竹书纪年》亦谓“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位。”开始舜与丹朱搏斗时,似乎丹朱占了上风,逼使舜退避。后来,舜消除了四凶的后顾之忧后,便全力打退丹朱的势力,使丹朱成为有虞氏部落联盟的属部,可说是一个大胜利。所以,舜即位后,便居冀[30]。年已八十一岁[31],都于蒲坂。《史记正义》:“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宋永初山川记》: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并引《括地志》曰:“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当然舜善陶,其所迁居之地皆可作陶。《帝王世纪》说:“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括地志》曰:“妫汭水源出蒲州河东南山。”《尚书集传》也说:“妫,水名。在今河中府河东县,出历山入河。《尔雅》曰:水北曰汭。亦小水入大水之名,盖两水合流之内也,故从水从内。盖舜所居之地。”据此,妫汭乃在今山西永济县。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一:“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阳府蒲州。皇甫谧云:‘舜所都,或言平阳。’”《广弘明集》引《汲冢竹书》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也可能舜是在平阳夺了尧之位后才迁到蒲坂的。即今永济县东三十里虞乡。汉成帝曾幸河汾,登历观。扬雄《上河东赋》云:“登历观而游望兮,喜虞氏之所耕。”《清一统志》卷一百一蒲州府,谓“则以舜所耕之历山为在河东蒲坂,其说旧矣。然曾巩之辨最为明析,蒲坂之历山,未必即舜耕处也”。也以舜之历山在曹、濮间。但曹、濮之历山乃舜之生长地,而蒲坂虞乡之历山、妫汭乃舜晚年立国之地,把地名也同迁至此地。在襄汾县东北十五里有陶寺遗址,遗址面积很大,南北宽约一千五百米,东西长达二千米,总面积为三百多万平方米。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可以说,尧舜时代与陶寺遗址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32]。) v% R& B" K% b' g4 V- u
$ `( w7 ~4 x6 d- D1 ]' C8 K/ N
舜在巩固天子地位之后,便着手革新政治。《古今注》说:“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又“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使蛮夷率服。又命禹为司空去治洪水;命稷播百谷;契为司徒,敬敷五教;皋陶作士,以五刑治寇贼奸宄;用垂继共工之职,以益为虞,以管理山泽的草木鸟兽资源;伯夷管理东夷宗族;夔典乐,律和声,八音克谐;龙作纳言,管谏诤;用羲和四子,顺天文,授民时。对二十二位大臣进行了具体分工,国家制度基本形成了雏形,而疆域也大为扩展,“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岛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他又立诽谤之木[33]。西王母亦来献白环及佩[34]。息慎氏来朝,贡弓矢玄都来朝,贡宝玉命禺征有苗,有苗氏来朝[35]。羽民又献火浣布[36]。在工艺农业技术上也是一大飞跃,如“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又有六律五声八音,《礼记·乐记》谓“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淮南子·泰族训》说:“舜为天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尸子》云:“帝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又说:“舜作箫,其形参差象凤翼,长二尺。”[37]“箫韶九成,凤凰来仪。”[38]《吕氏春秋》称:“舜立,仰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十二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而《古乐》则谓:“喾作九招,舜令质修之。”《春秋繁露》说:“舜时,民乐其昭尧之业也,故韶,韶者,昭也。”章太炎谓:“舜南巡苍梧,地本属楚,其歌南风,盖即在南巡时。厥后楚之《九歌》九章,当即南风遗音,故有《湘君》、《湘夫人》等篇,既用舜律,而又咏舜事也。且夷乐亦惟南音最合。”[39]把箫、《南风》、《九韶》乐舞看做是舜帝所创。“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40]又《齐俗训》说:“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祀中溜,葬成亩,其乐咸池、承云、九韶,其服尚黄。”又制銮辂[41]、瓦棺[42],《管子》亦谓:“有虞之王,烧兽薮,斩群害,以为民利。封土为社,置木为闾,民始知礼也。当是其时,民无温恶不服,而天下化之。”舜又勤劳俭约,励精图治,《韩诗外传》说“舜甑盆无膻,而下不以余获罪;饭乎土簋,啜乎土型,而农不以力获罪;麑衣而领,而女不以巧获罪;法下易由,事寡易为功,而民不以政获罪。故大道多容,大德众下,圣人寡为,故用物常壮也。”《吕氏春秋》说“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见尽有之也”。《尸子》说“舜南面而治天下,天下太平,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舜贵为天子,且与民同辛苦共患难,深受人民的爱戴,促使社会向前大为发展,而得到后人广泛的称赞和歌颂,帝舜的时代,“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已经有了奴隶制的萌芽”[43],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个大飞跃阶段。舜的治国方法也是当时最先进的,《新书》说:“帝舜曰:吾尽吾敬以事吾上,故见谓忠焉;吾尽吾敬以接吾敌,故见谓信焉;吾尽吾敬以使吾下,故见谓爱焉。是以见爱亲于天下之民,而见贵信于天下之君,故吾取之以敬也,吾得之以敬也,故欲明道而谕教,唯以敬也。故欲明道为忠,必服之。”这话虽出于汉代贾谊之书,但当有所依据,或系当时的传说或更古老的记载。舜还对四邻的强大部落进行讨伐,他“能理三苗,朝羽民,徙裸国,纳肃慎,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44]。当时尤以南方的三苗最强大,故舜曾多次征伐三苗,“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45]。“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46]最后还是“舜却三苗,更易其俗”[47]。但还有一部分三苗人依然继续抵抗,一边向南逐渐退避,舜后来南追,死于苍梧之野。《书·舜典》说:舜“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表露天下大治和人民康乐的喜悦气氛,于是舜于“维元祀,巡狩四岳八伯,坛四奥,沈四海,封十有二山,兆十有二州,乐正定乐名,元祀代泰山,贡两伯之乐焉。东岳阳伯之东舞侏离,其歌声比余谣,名曰皙阳;仪伯之乐舞哉,其歌声比大谣,名曰南阳,中祀大交霍山,贡两伯之乐焉,夏伯之乐舞谩彧,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初虑;羲伯之乐舞将阳,其歌声比大谣,名曰朱千。秋祀柳谷华山,贡两伯之乐焉,秋伯之乐舞蔡俶,其歌声比小谣,名曰苓落;和伯之乐舞玄鹤,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归来。幽都弘山祀,贡两伯之乐焉,冬伯之舞齐落,歌曰缦缦,并论八音四会。归,格于祢祖,用特,五载一巡狩,群后德让,贡正声,而九族具成。虽禽兽之声,犹悉关于律。乐者,人性之所自有也,故圣王巡十有二州,观其风俗,习其性情;因论十有二俗,定以六律五声八音七始。著其素蔟以为八,此八伯之事也;分定于五,此五岳之事也。五音,天音也;八声,天化也;七始,天统也。”[48]故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可见舜时的规章制度、政治设施和行政组织已很完备,他花了数十年的精力去改革部落氏族制度,制造了一些为人民必需的用品器具,发展了生产,提高了经济生活,团结了松散的部落大联盟,打败了四邻的强悍部落,开拓广阔的疆域,继承了帝尧时期所建立的不巩固的由部落大联盟过渡到国家的事业,大大地完善了国家机制,使中国第一个国家模型得以巩固和发展,为夏朝的奴隶主世袭王朝的建立打好雄厚的基础,为中华民族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以上一段叙述,从其分工明细,场面壮阔,万乐齐奏的庆功联欢会上,都可看到有虞氏舜帝的成功经验和伟大业绩。
7 J% x8 y( M5 Y* C& R& o0 f, O( d3 W0 j) v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01:43:49 | 只看该作者
五、舜南迁及其葬地! @; M, K; r4 I; F/ \" a
/ g3 {5 q  g# W! v7 H! z) o5 f
; R1 x! _1 _& s  u1 B
( F( T$ U$ a8 J  c6 u7 X1 x: p
舜帝与二妃娥皇、女英南巡事,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播,可说是家喻户晓。《书·舜典》谓“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乃死”。《史记》说:“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集解》引“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礼记》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山海经》曰‘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皇甫谧曰:‘或曰二妃葬衡山。’”《帝王世纪》说:“舜以尧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甲午征用,七十九年壬午即真,百岁癸卯,南征崩于鸣条,殡以瓦棺,葬于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山海经·大荒南经》谓“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又《海内南经》谓“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又“兕在舜葬东,湘水南”。《海内经》谓“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又《海内东经》:“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论衡》说:“舜葬苍梧,象为之耕。”《淮南子·齐俗训》说:“昔葬苍梧,市不变其肆。”《礼记·檀弓》:“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列女传》:“舜陟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水经·湘水注》:“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径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下,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后汉书·郡国志》零陵郡,“营道,南有九疑山,营浦”。刘昭注:舜之所葬,《营阳郡记》曰:“山下有舜祠,故老相传舜登九疑。(营浦)县南三里余,有舜南巡止宿处,今立庙。”《述异记》云:“会稽山有虞舜巡狩台,台下有望陵祠,帝舜南巡,葬于九疑,民思之,立祠日望陵祠。”以上诸说,皆以舜南巡后死葬于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六十里。《名舆胜览》说“亦名苍梧山,其山有朱明、石城、石楼、娥皇、舜源(亦名华盖,最高)、女英、箫韶、桂林、杞林九峰,又有舜峰,不列九峰之内”。因为舜所葬处,被道教列为第二十三洞天。《元和郡县志》说娥皇峰下有舜池,池傍春日百鸟生卵,取之则迷路。汉孝武帝曾望祀虞舜于九疑[49]。汉蔡邕作《九嶷山铭》歌颂虞舜圣德,是在汉以前多认为舜葬于九嶷山即古苍梧山。唐元结《九疑山图记》谓“舜登九疑,已而悲从臣,有作九悲之歌,因谓之九疑”。宋黄表卿《九疑山赋》亦歌颂舜之登此山。明邓云霄《九疑山记》谓舜源峰下有舜祠,瑶长率男妇百余人伏谒道旁。蒋《九疑山记》亦谓有虞氏征三苗至此。《太平寰宇记》说舜陵一名永陵,自古禁樵采,置守陵户。清代遇大庆典,遣官致祀,祭告文恭载祀典文[50]。则自汉至清被历朝帝王尊为帝舜的陵墓而备受尊崇和祭祀。《路史发挥》罗苹注:“而今泠道(宁远)乃有舜庙,徐俭碑谓是舜之所都,而营浦南亦记有舜巡宿处,而道州学西有舜帝庙,营其宅,盖不胜纪。如营道庙在太阳溪,溪今不知处。汉以来庙九疑山下,至唐不存。元结建之州西,置庙户,刻表来力,并状僖宗时士胡曾、权延,唐始复之九疑。国初(宋)王继勋奉诏修,岁春秋降祠版,盖皆其后祠之。”
2 h9 h: }' W. `
& G( X! {/ K0 I' J% R" ]7 U余廷灿《舜陵考》曰:“舜陵本始于《尚书》,详核于《礼记》,杂见于《墨子》、《离骚》、《史记》诸书,《书·舜典》曰陟方乃死,《礼·祭法》则曰:舜勤众事而野死。《檀弓》又曰:舜葬于苍梧之野。《墨子·节葬下》则曰:舜道死南纪之市。《史记》则曰: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朱子注《离骚》九疑,亦曰九疑舜所葬。又《通考》、《十三经》古注、《汉书》、《汉纪》各注,暨《竹书》、《山海经》、《淮南子》、《风俗通》、《世纪》、《皇览》、《舆地考》,俱各往往称舜南巡崩,葬苍梧九疑。盖历三千年无一异辞者。自唐昌黎韩子孤据《竹书纪年》云:帝王之崩曰陟,因谓陟曰上昇,如舜南巡,则地势东南下,宜言下方不应言陟方,乃断陟为读,而以方乃死为释文。蔡氏传《尚书》采其说,后儒又援《孟子》卒于鸣条一语,遂置经传中确然可据者不信。……舜陵在九疑之舜源峰,如淳云舜葬苍梧冯乘县,尔时九疑正苍梧之野,苍梧之野即九疑。《书》注释云:九疑一名苍梧山。应劭云:舜葬苍梧、九疑是也。惟文颖云:九疑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则犹主岭外苍梧郡言,殊未深考者。湘乡萧副车智湖作《舜陵考》,征引甚博,予以古文法著其援据之正,断制之确者。”[51]萧智湖《舜陵考》谓:“古文《家语》孔子曰:舜陟方岳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礼·檀弓》曰:舜葬于苍梧之野。《离骚》特及苍梧九疑曰:就重华而陈词。朱子注亦曰九嶷舜所葬也。史鉴《纲目》载秦始皇巡行云梦,望祀舜于九嶷。古志三代祀舜于大阳溪,秦汉建祀玉琯岩前,大阳距九嶷三十里,庙今曰白鹤观,玉琯岩在舜源峰左,龟跌文础现存,载考《山海经》、《史记》、《风俗通》、《淮南子》、《皇览》、《世纪》、《舆地考》、《寰宇记》、《元和郡县志》、《十三经》古注、《国语》、《汉书》、《汉纪》各注称舜葬苍梧九嶷无异词。自唐元结有‘无死于空山,来而不归’之惑,韩昌黎并欲改陟方句读,且因康成注有昇道南方之语。……而后儒之疑议不释者,特以孟子卒于鸣条语……《舆地考》云:今安邑鸣条陌未闻有所谓舜陵者,颇疑孟子之误,固未绎孟子鸣条之言初未云崩云葬也。况诸书野死与《虞书》合,苍梧九嶷诸家之言尽合,诸书颇多出在孟子前,史公尧舜纪亦多采用孟子,著者又多北人,讵舍其近之信而有征者,特于数千里外此不根之论?汉初《白虎(通)》、《石渠》诸巨儒,无一核而正之,而俟唐宋之纷纷疑议哉。苍梧本山名,去衡不数百里,今道州有有庳亭,或云象所封地,因谓舜念弟过有庳,即崩葬其处,诚未免臆断。《竹书》曰舜南征不返,《淮南子》曰舜南征三苗而遂死苍梧。《世纪》云舜使禹摄政时三苗叛,舜南征崩葬于苍梧。康成旧注多主之。……今九嶷瑶歌有盘王子孙在山好之语,知犹三苗种也。……神农葬茶陵,禹葬会稽,人咸无议,胡独于舜疑之。……《山海经》纪舜葬凡数见,皆指苍梧九嶷,又云帝喾、帝尧葬岳山者,岳本山之总名。……载考舆地沿革,汉武帝始析长沙置零陵郡,是以舜陵得名。……舜陵实在九嶷之舜源峰,今祠庙在其麓,云葬女英峰下者亦误。《墨子》舜道死南纪之市,其出或斥为后人伪作。《吕览》纪邑九嶷、海州苍梧云云,更为附会可无论矣。”[52]郑敦曜《舜葬苍梧考》说:“《檀弓》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义疏:孟子言舜卒于鸣条,今安邑有鸣条陌,陈留平邱有鸣条亭,与此记苍梧之说不合,欲以孟子一语为确,究不能定其为何处?……《路史》、《竹书》皆言舜葬苍梧,太史公曰: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归葬于零陵之九疑。《山海经》云:舜之所葬,在今道州零陵县界。《纲鉴》注云:苍梧山亦名九疑,今道州宁远县。习凿齿云:虞舜葬零陵。《元和郡县志》云:九疑,舜之葬也。是舜葬于楚之道州九疑明甚。独《吕览》以为舜葬于纪城九疑山下,今淮安海州有苍梧山。义疏谓纪城九疑,距安邑、陈留皆数千里,海州距陈留亦千余里,与鸣条仍不合,是其说误甚。夫古今地名同异,多不可考,苍梧之野,未言其野何名,今安邑、陈留、平邱之称鸣条者,已不一其处,或苍梧之野,亦名鸣条,特书无征,不敢率合耳。要不得谓孟子独是,群书皆非也。……按九疑之陵,前人有疑弟象之国所崇封者,特无援据,且不知舜实躬临弟象之国耳。……舜亲爱弟,禅禹之后,自携二女以访弟象于有庳也,卒于南巡,而弟象为之崇封于九疑矣。宵明、烛光从征不返,留于象叔之国矣。斑竹之泪,黄陵之墓,所由来也,复何疑哉!”[53]陈其扬则谓道有鼻亭,乃舜“帝陟位以来五载一巡狩,五月至于南岳,其时象扈从偶至,或遂卒于此。……(舜)葬于九嶷固有之,倦勤已十七载崩于苍梧者谬耳。立庙貌其死所者帝之爱弟也。永厥庙之明禋者,民之爱帝以爱其弟也。故鼻亭所由以不替也。扬尝过鼻亭,庙貌巍然,村人敬畏,然荒墟绝徼,必非帝封弟之国可知也,故曰道州非封象故国也”[54]。陈氏则以为零陵道州为象之国,又疑荒远非舜、象之所至。近年在宁乡黄材发现商代大面积遗址,醴陵有商代象尊,岳阳有商代大尊等,则说明古代中原民族早已南迁至湖南。王万澍则说:夏后及群臣诸侯来葬帝于何之九嶷山,时何侯为主地诸侯,玉琯岩有何侯宅,宅前为岩,汉哀帝时零陵文学奚璟游于岩中,得玉琯十二枚献于朝,《风俗通》谓西王母所献于舜者也。岩前有舜帝祠,传者谓葬帝时,夏后与诸侯之所宿也。三峰石深处有冢,有铜碑额,字不可识,传为舜冢[55]。1954年,在永州市西三十多里黄田铺的山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宗教纪念物石棚,由三块石头顶起万斤大顶石,棚内空高11米,坐东北朝西南,象征着石棚的主人是由东北向西南迁来的,我国只山东、辽宁有三处,朝鲜、日本、西伯利亚多有发现,这种石棚正是与东夷族的宗教祭祀有关,或系舜帝南迁时而传播来的东夷文化特征,在南方各省几乎再没有发现了。而玉琯岩所出土的玉琯箫,有些学者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是我国最古老的玉箫,可能为舜的遗物。则舜南巡于九疑山是有可能的事,至少也是舜的子孙所迁,也奉舜为部落之名,如叔均即商均,也葬在九疑山可证。随同舜南迁的,有东夷之同族何侯居于道县,渌图居于醴陵之渌水,冯夷居于古冯乘县即今江永县,有象居于道县有鼻亭,重居于衡阳县之钟武,攸人居于攸县之攸水。且汉置洮阳于洮水之滨,在今东安,即战国楚国《郢君启节》里之洮邑,乃舜之裔姚人所迁而得名。此外,古代中原部落南迁的,如广西全县的应阳为应龙所迁,衡山的赫胥峰、祝融峰、朱明峰、嵝峰和娄底为赫胥氏、祝融氏、朱明氏、娄氏所迁,耒阳为神农氏揉木为耒之地,炎帝陵又在县(今炎陵县)。黄帝之裔资氏居于资水,扶夷居于扶夷水,云阳迁居茶陵云阳山等,都说明湘南、湘东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大批中原先进的炎黄族、东夷族不断南迁至此。舜、象、商均的南迁,乃被夏禹所驱逐,也是报了舜杀其父鲧之仇,且又恢复了炎黄族重新主宰中原部落大联盟的统治权。4 _8 \& Z' F# Y. y$ A

; h- s! s9 C6 p. i( M而不同意舜葬苍梧九疑的学者亦提出一些质疑,如梁玉绳《史记志疑》说:“案舜葬苍梧之言,著于经,见于史,复述于诸子,《国语》、《祭法》并传勤事野死之文,竟若确有可征者,然俱妄也。……《史通·疑古篇》辩之曰:苍梧者,于楚则川号汨罗,在汉则邑称零桂,地总百越,山连五岭,人风婐划,地气瘴,虽使百金之子,犹惮经历其途,况以万乘之君,而堪巡幸其国。且舜必以精华既竭,形神告劳,舍兹宝位,如释重负,何得以垂殁之年,更践不毛之地乎?《墨子·节葬下篇》、《吕览·安死篇》言舜葬纪市,纪与冀同,即指鸣条。高诱注云:九疑山下有纪邑。(《困学纪闻五》引薛氏云:舜葬海州苍梧山,近莒之纪城,俱谬)言帝葬苍梧,则自汉失之,苍梧非五服,在虞乃无人之境,岂巡狩所至耶?舜已耄期,倦剧释负而付禹,则巡狩之事,禹为之矣,复躬巡狩于要荒之外哉?”梁氏以湖南古代为炎荒无人之境,非舜帝年老所能至,乃书斋学究不懂原始社会及考古学所致,故理由极为单薄,不免寡闻误识。罗泌《辨帝舜冢》引“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负夏、鸣条皆在河南北,故葬于纪,所谓纪市也。今帝墓在安邑,而安邑有鸣条陌,其去纪才两舍,帝祀言河中又舜冢信矣。而《竹书》、《郡国志》等皆言帝葬苍梧,则自汉失之。至郑康成遂以鸣条为南夷之地不已疏乎?……泌尝考之,象封有鼻,故墓在于始兴,义均封于商,故女英之冢在商。其余支庶或封巴陵,或食上虞,采西城,邑池阳,与夫怀戎、衡山、长沙、无锡,故其墓或在江华,或在巴陵、上虞。……则九疑之陵,或弟象之国所封崇尔,不然,商均窆也。《大荒南经》云:赤水之东,苍梧之野。舜子叔均之所葬也。而《九疑山记》亦谓商均窆期阴,岂非商均徙此,因葬之,后世遂以为虞帝之坟邪!尝又讯之《大传》、《符子》之书,虞帝逊禹于洞庭,张乐成于洞庭之野,于是望韶石而九奏,则帝尝履洞庭而乐韶石,亦既逊位而归国矣。”[56]罗氏之说则颇有道理,然则安邑鸣条可能为舜墓,而零陵九疑可能为舜九子[57]中的一子继承为舜之称号者之墓,与其兄弟商均同葬一山,此两处墓应为舜之二代人之墓。但舜之后仍可以帝舜为号,全国舜陵,仅只九疑山这一处,且历代帝王文士所祭祀歌颂,列为舜帝之陵,亦无可非议了。% J& @9 r2 c' b7 `4 D2 {
. L! k2 E' M9 m! {
从舜族南迁来看,河南虞邑乃舜的一支有虞氏所居,《左传》哀公元年,夏少康为了逃避寒浞之子浇的迫害,投奔有虞氏,任庖正,“虞思于是妻以二姚,邑诸纶”。最后少康在有虞积蓄力量,终于灭浇,复兴夏朝,就是依靠有虞氏的支助,虞思二女为姚氏,则系舜之后无疑。杨向奎说:“杜预注谓:‘梁国有虞县’,意谓虞县即古虞地。今按,虞县即今河南东部尖端之虞城县也。”[58]则虞国仍继承虞幕、虞舜的“舜图腾是仁兽的驺虞,于是虞图腾地域化而虞地得名。”[59]《吕氏春秋·勿躬》有“虞姁作舟”,而《墨子·非儒》作“巧垂作舟”。则巧垂或系虞姁之别名,虞姁则为舜之后,恐系迁虞邑者,当在夏初,为虞思之先辈,虞邑古近濮水,水泽纵横,需舟楫交通,故虞姁作舟以便民,地近于舜帝居地之雷泽。到商代虞国中绝,周武王封其姊夫胡公满于陈,胡公满即虞遂之后。" D- X3 K  I5 [7 B

4 u1 u, w& M9 H. q/ F' n舜的南迁路线,从一些古地名中也可探索到其遗迹,《春秋》僖公八年,周、鲁、齐、宋、卫、许、曹、陈会盟于洮,又三十一年,“分曹地自洮以东南傅于济”。洮乃曹邑,在今濮州南,与舜之生地诸冯、姚墟近邻,即《水经注》“瓠子故读,东径洮城南”。延津县北有桃城,《史记·春申君传》:“拔燕、酸枣、虚桃,入邢。”注:“徐广曰:‘燕县有桃城。’”而山西闻喜县东南有洮水,近舜都虞乡。即《左传》昭公元年,“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此洮水与濮州洮都因舜迁居而得名,实即姚水。
8 D6 F6 N! c& O$ K. e5 P) p3 Y" k/ f- h  s
姚氏当以桃树为社树,《春秋》襄公十七年,“齐侯伐我北部,围桃”。《公羊传》作洮,则桃、洮相通,在今山东汶上县东北四十里桃乡,即《水经注》“汶水西南径桃乡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桃墟即杜预注:“卞县东南有桃墟。”又“泗水出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即《春秋》庄公七年,“谢息纳季孙之言,以孟氏城邑与晋而迁于桃”。杜注:“鲁国卞东南有桃墟,世谓之陶墟,舜所陶也。”卞县即今泗水县。桃丘在山东东阿县西南桃城铺,《春秋》桓公十年,“公会卫侯于桃丘”,杜预注:“桃丘,卫地,东阿县东南有桃城。汉封功臣刘襄为桃安侯,邑于此。”汉于滕县东桃山置桃山县。栖霞县东有桃村,都与舜曾辗转迁徙有关。3 P6 w: S# [  O7 Z- X! V0 c
, J3 d$ G+ W' m5 H. k' Z& `
山西夏县桃沟,近虞乡,疑即洮汭。河南阌乡西有桃林塞,即《书·武成》周武王“牧牛于桃林之野”,《左传》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杜注:“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山海经》:“夸父山北在林焉,名曰桃林。”《太平寰宇记》:“自灵宝以西至潼关,皆桃林地。”《通鉴地理通释》:“自潼关至函谷,俱谓之桃林塞。”这片原始桃林,著名于世,塞上有桃原。《水经注》:“武王伐纣,天下既定,散牛桃林。又皇天原西名桃原,潘岳《征西赋》云‘咸征名于桃园’者也。”汜水县东南十里有桃陵,唐至德初张巡守雍丘,击贼众于白沙涡,退至桃陵,这些地名当与姚舜之裔分布遍种社树桃树有关。周原甲骨文有“出兆口”,王宇信说是“当为地名”[60]。即载周文王出桃林往商之地。
% r6 B  |2 s5 m- Z( \' O; E7 q/ L3 A: W0 T: k  C
姚舜后人南迁留下许多地名,如潢川县东北六十五里有桃庄、湖北黄陂县北有桃家集,谷城县南有桃儿湾。  q2 m6 d( g4 g+ r" ~
7 ^' x" U0 r; U! I. F
同治《松滋县志》卷二载:虞氏渡,在县南六十里,世传虞舜南巡过此。南宋时有虞渡寺……今北岸巨碑有“虞渡古迹”四字。卷十一《艺文志下》:谢德超《题虞氏渡》诗:) q( W4 i8 A* A

* s+ r+ `3 z* K( N  ~1 d& }虞帝昔南巡,光华映此川;. M7 \, c& _2 T
! W4 W/ c0 t1 e
二妃随之往,环珮何娟娟。
7 d/ y% m4 ~! O( }: j% s9 q# c7 r/ a* P: b1 X
众兹望九嶷,竹染泪痕鲜。
' b' ~3 z- H: r7 m) I- k. L2 ^
( l0 `+ a  ?& \  |1 R今欲寻遗迹,漠漠潇湘烟。! ?# Q& |3 Y6 }1 P6 U' A

4 ^3 S, \1 {' W9 k" ~; M7 K  F7 b0 @$ S湖南岳阳市君山有二妃墓,西有苍梧台及二妃采桑湖。湘阴有哀舜帝不返之哀江、哀州,又汨罗县有黄陵山、黄陵庙及二妃墓。平江北有冬桃山,临湘南有桃林,宁乡有沩山、沩水,桃江县有桃花江。湘潭有舜帝奏九韶之韶山。又河南渑池县也有韶山。衡阳有舜庙,《水经注·湘水》:承水至重安县,径舜庙下,庙在承水之阴。杜甫《望岳》诗:“巡狩何寂寥,有虞今则亡。”后来南岳的安上峰,还保留了舜的一些遗迹,如舜庙、舜溪、舜洞、舜井等。周寅宾认为《竹书纪年》记载:“(帝尧)五年初巡狩四岳。”这就是说,尧登位后的第五年就南巡至南岳。《尚书·舜典》明确记载:“五月,(舜)南巡至于南岳,如岱礼。”即是说舜往南方巡狩,到了南岳衡山,用如同祭祀东岳泰山的典礼祭祀南岳。《竹书纪年》和《资治通鉴前编》两书,还具体记载了舜这次祭祀南岳的时间是尧在位的第74年。《资治通鉴前编》还记载,舜登位的第六年,又南巡至南岳。《符子》、《路史》等书记载,舜登位后的50年,禅位给禹以后,他又巡视南岳,后来死在湖南的宁远,葬在九嶷山。(《南岳史略》,载《湖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宁远县大阳溪有舜宫,古祀舜处。广东韶关市有韶石,传为舜奏九韶处,与有鼻亭相近,韶州、韶关皆因此得名。新宁有桃盆洞。战国时楚国《鄂君启节》中有“庚阳”,汉置洮阳县,在今广西全州县北三十五里黄沙河。湖南江永县西南四十里有桃川镇。临桂县东北有舜庙。江西虔南县西南有冬桃山,桃江水发源于此,东北注贡水。乐平县三十里有桃林村。多于方志上见到,都可看到舜裔南迁的地名遗痕。有一支舜人则由东面沿海南迁故安徽繁昌县西有桃冲山,太平县西南九十里有桃坑口,江苏宜兴市西北九十里有洮湖。浙江上虞、余姚也与舜裔南迁有关。《太平寰宇记》卷九八明州,“古舜后,为余姚之墟”。《路史发挥》罗苹注:“荆湖之浙,虞帝之迹,偏所在有。《风土记》上虞有舜冢,《郡国志》云:上虞东有姚丘,舜葬之所;东又有谷林;云舜生之地;复有历山,云舜耕于此,而嘉禾降之。又越(州)之余姚,《余姚山记》以为舜父所封,而《封土记》乃云舜支庶之所封。又会稽山有虞舜巡狩台,台下有望陵祠,云民思之而立。《风土记》云:舜东夷之人,生于姚丘妫水之汭,损石之东,今姚丘山在余姚西六十(里),上虞县之东,本作桃丘。又始宁界有舜所耕田,故宁乃故上虞之南乡也。今有吴北亭、虞滨皆在小江里,去县五十(里),对小江北岸,临江山上有立石,谓之损石,俗呼公崭。又余姚有渔浦湖,《舆地》《寰宇记》以为舜渔于此。沈稷谓湖在今上虞。”5 |: C, p2 I) ^) I
" f5 P, ?: g! Q1 \$ A+ ~

+ m* W2 U' i/ G( G/ ^# D) N
; i) t8 ?- r9 _8 _六、舜二妃的葬地和商均事迹
8 n) J! y1 ?; ?/ m: k$ {
/ ^$ X! j( k! |9 O+ N / x/ \  e/ E3 K$ b- y
/ _- S# h/ z; Z
舜之二妃为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又有第三妃登北氏。《帝王世纪》说舜“有三妃,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登北氏生二女霄明、烛光。有庶子八人,皆不肖”。而《北堂书钞》卷二三引:舜纳三妃而生九子,则其嫡长子为商均。登北氏,或系邓人之女,与握登皆系同母族。《路史发挥》谓舜之诸子散居各地,“其之巴陵者,登北氏,盖从之。故其墓在于巴陵(注:黄陵也,登北氏,帝之第三妃),帝之三妃,不得皆后于帝死,育既葬于陈仓,则其先死矣(罗苹注:育即娥皇,《汉志》陈仓有黄帝孙舜妻育家)。既黄(皇)、英各自有墓,则黄陵为登北之墓审矣(注:世以湘阴黄陵为舜妃墓,而临桂县城十余里,有双女冢,高十余丈,周二里,亦云二妃之葬,俱谬。今江华太平乡有舜寺,湘阴有大小哀洲,《图经》以为二妃哭舜而名,亦妄,特舜女也)。惟登北氏后徙巴陵(岳阳市),则其二女理应在焉,故得为湘之神。”又《余论》谓“岳之黄陵,癸北氏之墓也,湘之二女,虞帝子也,历世以为尧女舜妃者,由秦博士之妄对始(《史记·秦始皇本纪》博士对始皇说湘山上二妃墓为娥皇、女英)。癸北氏,虞帝之第三妃,而二女者,癸北氏之出也,一曰宵明,一曰烛光,见诸《汲简》、皇甫氏之《世纪》,《山海经》言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者也,若《九歌》之湘君、湘夫人,则又洞庭山之神尔。而罗含、度尚之徒,遽断以为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而以黄妃为二妃之墓。郑玄、张华、郦道元辈,且谓大舜南巡,二妃从征,溺死湘江,神游洞庭之山,而出入乎潇湘之浦。为是说者,徒见《尧典》有二女之文,即以为尧之女,而舜之妃,不复致考,厥妄甚矣。……然则湘祠为虞帝之二女,复何疑邪!沈存中云:陟方之时,二妃皆百余岁,岂得俱存,而且谓之二女。……唐世记录,张尚书牧弘农,鞠盗,有尝发商州尧女墓者,多得大珠镠金宝器玉碗,厥事甚显,公独怪其史传蔑记为疑,微达识之义矣。”则认为君山二妃墓乃舜二女宵明、烛光之墓,而癸北即登北,癸登籀文易误,癸北氏则葬黄陵山。洪亮吉说:“孔颖达《礼记疏》,引舜妃癸比氏应从《山海经》作登比,以字近而讹。郭璞注《山海经》云,一曰登北氏。按此,北亦以字近而讹。”顾炎武《日知录》谓《楚辞》湘君、湘夫人,亦谓湘水之神,有后有夫人也,初不言舜之二妃(注:王逸章句,始以湘君为水神,湘夫人为二妃)。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舜帝只二妃,三妃为误,其实古代部落大酋长均有多妻,又岂止三妃而已。
) M: O6 W' k9 O( g8 B
' A/ ^$ \: f" }. P* G+ V3 T! Z. y* h  T  h韩愈《黄陵庙记》说:“湘旁有庙曰黄陵,自前古立以祠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者,庭有古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考《图经》荆州牧刘表景升所立,题曰‘湘夫人碑’,今验其文乃晋太康九年,又题其额曰‘虞舜二妃之碑’,非景升立者。秦博士对始皇帝云,湘君者尧之二女舜妃也。刘向、郑玄亦皆以二妃为湘君。”也认定黄陵山庙为舜二妃之墓,应是癸北氏之墓才对。自唐时为湘灵庙……清祀二妃,仍曰湘妃庙,六月十四日致祭。”[61]张文谮诗:“重瞳陟方时,二妃益老人。安肯泣路傍,洒泪留丛筠。”传说二妃泣血涂在竹上,变成斑竹,其实斑竹分布于江南及东南亚各地。王夫之说:“孟子言舜卒于鸣条,则《檀弓》卒葬苍梧之说亦流传失实,而九疑象田,湘山泪竹,皆不足采。安得尧女舜妻为湘水之神乎?”[62]
# y9 l2 v$ m) y  K: ~6 l
+ W! h+ N7 I' r1 v! S  n2 w% W$ E而舜子商均,本曰义均,见于《山海经》,以其封商,而为商均。商正今之商州[63]。商均后随舜南征而死葬于九疑山。《史记》谓商均不肖,《淮南子·修务训》谓商均“沈巉耽荒,不可教以道,不可喻以德,严父弗能正,贤师弗能化者。”
8 \6 A! u* B: j7 A# R. H9 v5 T' x9 Y1 v- a' X9 J
其实商均并非那么无用,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谓:“《海内经》云:义均是始为巧倕。义均即商均(见《今本竹书纪年》),义均又即巧倕,是商均又即倕。《书·顾命》云:‘垂之竹矢。’《荀子·解蔽篇》云:‘倕作弓。’是商均古亦有作弓矢之传说,与羿、少皋并同。”又谓“羿、契与少昊、商均四者,同为殷人东夷后土一神之分化,或即毫社之神也”。据此,更可见商均是一个很有才能之人,且有“虞姁作舟”之技。姁与均疑字近而讹,姁即均,因《墨子》则作“倕作舟”,商均即倕,故虞姁即商均,商均竟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能人。其不能继承舜任部落大联盟的酋长,则因当时乃尚属选举制度。故舜曾让位于许由,以许由伯阳为师[64],又以善卷为师并欲让位于他[65],又以务成昭为师,又欲让于蒲衣子[66]。《庄子》说舜曾让位于友人北人无择、石户之农和子州支伯,但他们都推辞了,最后不得已才选了治水立大功而又备受人民爱戴的禹来继位。由于商均势力强大,禹不得已才避于阳城,即夏人的根据地。后来才把商均赶向南方,禹当上华夏部落大联盟的首领,开创了奴隶主世袭制度的夏王朝国家。舜让禹之事,《韩非子·说疑》认为是“禹逼舜”的结果,所以舜只得与商均南迁。《汲冢周书》说“舜放尧”、“囚尧”和“禹黜舜”。实际上是部落联盟过渡到国家的必然产物,即由民主选举、禅让贤良转变为争夺领导权的权力斗争,在国家形式即将诞生之前的一场阵痛过程。这场斗争中,黄帝族的嫡系夏人获得重大胜利,而东夷族有虞氏则惨败而纷纷向四方退避,但其主要部落则是向南、北、东迁徙,只有少部分留居在中原地带,有许多部落已融入夏族。
, [. z% Q# A: ]* i: a$ c8 [# o- _. W7 @' A7 W
- v+ ^  W7 g" e
7 [4 c. N* |% _
七、帝俊事迹与鸟图腾崇拜7 k+ l5 \! }# I
1 R( r9 M# M- c4 H. j
2 ^0 k/ d8 {7 ~( \0 e) s# X% j2 h

5 E9 f1 \9 ~4 Z  P  e帝俊当为帝舜之后,即九子之一,故为姚姓,后人也误帝俊与帝舜为一人。章太炎《文始》云:“舜,秦谓之藑,舜可读如俊,夐亦可读如洵,《毛诗》吁嗟洵兮,《韩诗》作敻。”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谓:舜俊音近,故义亦相通.《礼记》《中庸》“其斯以为舜乎!”郑注:“舜之为言允也。”允夋古音均同。《洪范》“俊民用章”。《史记·宋世家》引作畯。《盂鼎》“正厥民”。《秦公殷》“在天”。即畯。《说文》:“行夋也,从父,允声。”《中庸》郑注言:“舜之为言允”,犹谓“舜之为言夋”也。又《说文》“梭,推也”。“舜,推也”。《风俗通·王霸篇》引《大传》:“舜者推也。”郭沫若《中国史纲》也以帝舜即帝俊。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则引王国维说:帝俊必为帝喾。《山海经》中都有帝舜、帝俊并列,所以帝俊不能是帝舜,夋者帝喾之名,《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曰:“帝喾名夋”,《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曰:“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山海经》说帝俊之子中容、季厘,即《左传》之仲熊、季狸,所谓高辛氏之才子也。有子八人,又《左传》所谓“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也”。《诗·大雅·生民》疏引《大戴礼·帝系篇》曰“帝喾下妃诹訾之女曰常仪,生挚”,《家语》、《世本》,其文亦然。王氏因此说常仪即帝俊妃常羲。又说:“曰羲和,曰娥皇,皆常羲一语之变。”卜辞有“癸己贞于高祖夋”。这个字又写作,卜辞中有不少关于祭这位高祖的文字。王氏说:这“二字象人首手足之形,疑即字。《说文解字·父部》‘从父,允声’。考古文允作,或作,本象人形。字复于人表下加文,盖即字”。龚维英说:《淮南子·精神训》言:“日中有踆鸟。”踆鸟的夋即帝俊的俊。(《从殷商玄鸟图腾的衍变论图腾和生殖器崇拜的兴替》,载《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2期)而夋为帝喾之名。他以《大戴礼·帝系篇》契为喾子及《礼记·祭法篇》“殷人禘喾”《国语·鲁语》“商人禘舜”,说是舜为喾的误写。) W1 `$ w) r) Q

( V: v& L( R- l7 o徐旭生既同意王国维的帝俊不是帝舜乃系帝喾的看法,同时又不同意王氏怀疑《礼记》与《国语》的矛盾。
5 J; e6 q$ Q( Q* ~- ~% E, b# v% \8 `
其实,帝喾为黄帝之后,甲骨文夋字又易于误为喾字,以致皇甫谧等古人把喾、俊混淆不清,原来“殷人禘喾”乃系“殷人禘俊”之误,两者并没有矛盾,因俊即舜之子,为九子之一,其后为契即商人之祖,故商禘舜禘俊原系祭祀其祖先,若以喾为祖则属“数典忘祖”,“神不歆非类”。其说常仪即娥皇,也弄错了,明明常仪为喾之女,娥皇为尧之女,常仪在前,娥皇在后,其间相距一二百年。《海内经》虽把三身、义均及禺号、潘梁、番禺、奚仲、吉光列为常仪所衍生者,但三身、义均乃帝舜、帝俊和娥皇之后,亦见于《大荒南经》。《海内经》说:“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即商均,三身或系三妃之误写,义均为舜长子,与帝俊应是兄弟辈,可能为古人抄书时排列秩序混乱所致,帝俊之后因继承商均国名(因商均已南迁宁远,曾经湖北,故有均水、均山、均县、均州等地名,均之子陵,今安徽有陵阳),其后裔便因商为国号,亦如太伯、仲雍兄弟相继为吴君,虢仲、虢叔同为虢君一样。帝俊这一支是留居于中原的,故《大荒东经》说帝俊之后有中容、晏龙、幽司、思土、黑齿。思土即虞思,幽司则北迁幽都,今北京古叫幽州即此,今怀来为妫州,有妫水、舜庙、舜陵,县南三十里有桃花岩,辽河上游支流有洮儿河,清代于洮儿河畔置洮安县、洮南县和洮南府。日本的俊田等地名,都与姚舜之裔北迁有关。而禺号、潘梁、番禺、奚仲、吉光乃黄帝之后,亦即喾之后。可见《山海经》有混抄之处。
$ B1 @. v1 Q8 N3 ~8 c0 g
7 n4 K# c* c4 H2 l徐旭生又指出:“所以我们认为高辛氏才子,仲熊、季狸的名字虽与帝俊所生,中容、季釐名字偶合,但不足证明帝俊之为帝喾。王氏所说羲和、娥皇一语之变,固属不误,但他说此二名全自常羲转来,就很牵强。羲和为十日母,常羲为十二月母,均见于《大荒经》中,明非一人。并且娥皇为帝舜妻,又与帝喾说相抵消。”所说甚是。6 O5 {  r* O" f8 ~
/ U) o5 @4 R( ~; U
娥皇亦被商人奉为祖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以卜辞中之,即娥皇,亦即羲和,例如“□卯卜,贞,求娥,于妣乙”(《龟甲兽骨文字》一·二一),并谓“于犹与也,求年娥于妣乙,犹言求年于娥与妣乙也。”娥古与义通,则义均似又系娥皇所生,非女英之亲生子。
9 n  h5 U; Z- C: z6 a9 A$ I5 G" I) Q* n2 f0 {. v9 u0 F
丁山《殷商氏族方国志·我氏》引卜辞:“我氏六”(院5、0、0159甲翼),“我氏”(甲编2172),“我来卅”(院十三次、甲翼),“我……在”(燕大、583、甲翼),“我来二”(院十三次、背甲),“我入六,在丙寅〈田〉(仇)氏,四夕”(院、4、00052背甲)。从这类刻辞看:“我来”,宜是我氏来夕省文;“我入”,也该作我氏入夕解。我氏入夕,与哀公十四年《左传》所谓:“子我夕”,不但职务相同,而且名字也相合,这才是无巧不成书。我氏事迹,卜辞也时有所见:“辛己卜,我贞,我有事,今夕”(前、8、3、3),“丙戌卜,我贞,我‖不只”(前8、14、4),“丁丑卜,韦贞,使人于我”(续、5、16、7),“甲寅卜,贞,我作邑○丙辰卜,贞,我作邑”(续、5、17、1)。“我有事,今夕”,谓,今夕我氏入视事:“我作邑”,谓我氏筑其邑城;“使人于我”,谓王使人至我邑去;凡此我字,非甲翼刻辞为证。几乎都误读为你我之我。我,孳乳为仪。《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说者皆以今之开封的浚仪故城当之。按:《春秋》僖公元年书:“齐师次于聂北,救邢。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城邢。”此闵公二年《左传》所谓,“邢迁如归”也。杜注谓本居广平襄国县。夷仪,《后汉·郡国志》谓属东郡聊城。则所城之邢,实古夷仪地。夷仪,殆即商代我氏所居矣。
7 ~3 r$ v3 a" i. V4 o& [- o: P4 z+ p4 w& q" K5 r# J
我字,王国维说:“我字疑象兵器形,训余为义。”[67]李孝定谓:“契文,我象兵器之形,以其柲似戈,故与戈同,非从戈也。器身作,左象其内,右象三铦锋形,王说是也。”[68]叶玉森认为是“本杼之初文,象杼,象引出之丝,予、杼古音同,乃假借为训我之予也。”[69]林义光谓:“《说文》云:我,施身自谓也……本义当为施,《广雅》羲,施也。”[70]盖我甲骨文作,似树木杆,系丝架于上,用杼以织施幅,今藏族、普米族织普鲁犹有用者,故娥人以善织施幅得名,而后形成部落,商代的我氏乃娥皇之后,即舜帝九子之一,则娥皇有子。我人自称为我、予,以后衍生为自称为我。而杼即梭,梭即夋,似织布之梭乃娥皇之子帝俊所造,我器之,被《山海经》说是:“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垂。”帝俊妻娥皇似应为帝俊母娥皇,三身或即以三人拿着长长的丝带帮助织长施幅,故误作三身人。如我、义、羲、夋原是一个家族,即母子关系,致使这四字互相通用,并非偶然之事。而娥则衍生为美好女子之词,古来至今中国女子亦多以娥为名。古娥人以蚕蛾咬破茧而以茧取丝,故叫蛾。夷仪即因义人、羲人、仪人为义均、娥皇之后,属东夷族,因曾居于此,故称夷仪,又名浚仪,也因与帝俊居此有关,今河南有浚县、浚水,乃帝俊所在地。《诗·鄘风》“在浚之城”,为春秋时卫国之浚邑。又《邶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陈留风俗传》:“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而后人于商末时因受周人之逼,分别向四方迁徙,今山东费县西北有浚河,发源于聪山,流入大沂河。汉置浚遒县于今安徽合肥县东。而汉太初二年,赵破奴击匈奴,出朔方北二千余里,至浚稽山而还。胡三省《通鉴注》说“匈奴有东西浚稽”。在今蒙古士拉河及鄂尔浑河之间。唐于今乌拉特旗置浚稽州,这些地名,与帝俊之裔的迁徙有关。* r  q; p. l% y- x8 G
! M* Y9 `: p. x
商承祚以夋狻本一字[71]而认为出于兽图腾,但早在幕、舜时已由兽图腾的虞、獏、象、为转变为鸟图腾、如、等。舜又以舜草为图腾,也转变为鸟图腾,如《山海经·大荒南经》说舜时“爰有歌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书·益稷》说舜“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宋书·符瑞志》:“舜即帝位,蓂英生于阶,凤凰巢于庭。”《洛书·灵准听》:“舜受终,凤凰仪,黄龙感。”《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孝子传》云:“舜父在家贫厄,邑市而居。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哺已,言鸡为子孙,视之,凤凰。《黄帝梦书》言之,此子孙当有贵者,舜占犹也。”王嘉《拾遗记》卷一载:“舜葬苍梧之野,有鸟如雀,丹州而来,吐五色之气,氤氲如云,名曰凭霄雀,能群飞衔土成邱坟,此鸟能反形变色,集于峻林之上,在木则为禽,行地则为兽,变化无常。”故舜亦为兽图腾的为、象、虞、獏,也层化为鸟图腾的凤凰、鸾鸟、鸡、雀等。由于舜与华夏族通婚,故其妫姓又添上了华族图腾色彩,“如古花字,按正文,百草含葩。李善引《说文》曰:“,古花字,本误作,音为诡切,非此之用也。、花二字,《说文》所无,盖为葩之误,当云,古花字本误作,音为诡切。《琴赋》众葩注云:古本葩字为花貌。郭璞曰:葩为古花字。”[72]但《说文》无字不等于古无字,甲骨文、金石文中有许多字为《说文》所无,也有许多古字,未见于甲骨文、金石文,这是不足为怪的。与葩原为二字,笔画不同,难于误写,我疑字乃舜族融入华夏族之图腾标志,故有二音,一读为,一读华或花。而舜又作,为鸟。
0 t' K( `9 i1 {: B
, F' h; u- ~; E9 d4 d舜既亦演变为鸟图腾,而其祖句芒亦鸟身人面[73],而幕也演变为、。故帝俊亦由狻兽图腾演变为,亦作俊鸟,《尔雅·释鸟》:“桃虫、鹪。”郭璞注:“鹪,桃雀也,俗呼为巧妇。”《说文》:“,桃虫也。”《集韵》也同。《诗·小毖》传:“桃虫,鹪也。”鹪即俊鸟,又叫桃虫,正因俊姚姓,桃即姚氏神树,故俊鸟又叫桃虫。《广雅·释鸟》:“鹪明,凤皇属也。”《史记·司马相如传》:“犹鹪明已翔乎寥廓。”《楚辞·九叹》:“从玄鹤与鹪明”,注:“鹪明,俊鸟也。”又云:“抚朱爵与。”则鹪明即俊鸟、鸟、,《山海经·西山经》有鼓化为鸟,《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引《汉书音义》曰:“,鸟似凤也。”《索隐》引司马彪曰:“,山鸡也。许慎云:鸷鸟也。郭璞曰:似凤有光彩,李彤云:神鸟,飞光竟天也。”又《佞幸列传》:“孝惠时,郎、侍中皆冠、贝带。”《索隐》引《淮南子》云:“赵武灵王服贝。《汉官仪》云:秦破赵,以其冠赐侍中。《三苍》云:,神鸟也,飞光映天者也。”赵为东夷之后,故戴鸟羽冠,正是鸟夷的传统习俗。故此,帝俊即以俊鸟、、鹪明亦即凤凰之一为图腾了。
5 N0 |: Z$ R/ ]6 q  p% r; j& s& z8 z
: H+ }0 t  _+ F) {8 `$ h5 m近年在陕西宝鸡县茹家庄、竹园沟发现有西周伯、季墓,墓中出土许多青铜器[74],其中有夋、禾两族铜器,则俊人似有一支于商末西迁者,如甘南有洮河,秦始皇建长城起于临洮,即临洮县、汉置洮阳县,北周置洮州,在今临潭县西南,隋又置洮源县,亦在临潭西南。王夫之说:“洮本洮选之洮,读如桃。……乃西北人语音不辨,桃韬也,今俗作洮洗字,别作淘。”[75]酒泉西南有洮赍河,又称白河、呼蚕水,发源于祁连山。中亚有妫水,即今叫阿姆河,阿姆与有虞氏的一支西嫫或西王母西迁有关。而居于洮水的姚人也有西迁入青海,分布于甘、青一带,与羌人融合而成羌族大姓姚氏。& Z% A# }  t+ ^7 `# l$ e1 y+ i

# ^: U, S/ P, X+ D+ M/ n俊后衍生为俊杰、俊美,我国男子名字亦多以俊为名,而酸、悛、痠、朘、唆等字,恐与俊人的特点产生而来有关。
2 }1 D1 @$ o8 ~1 a' t+ T
3 a  n2 _* [5 E$ u《山海经·大荒北经》谓“(卫)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这可能即倕用以作舟者。卫丘在濮阳,浚水、浚县、浚仪皆在濮阳附近,因此可以肯定帝俊即夋,其所在地即在浚水、浚县。古浚县邻淇县产淇园之竹很有名,直到三国时,曹操还采伐淇园之竹以为箭,故自古以来为竹林遍生之地。而《大荒东经》载:“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土。”又《海内经》:“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陶宗仪《说郛》卷一百《古琴疏》云:“晏龙者,帝俊之子也,有良琴六,一曰菌首,二曰义辅,三曰蓬明,四曰白民,五曰简开,六曰垂漆。”是晏龙继承了有虞氏作琴箫音乐的传统,晏龙之名保持了少皋氏拜日及黄帝族崇龙的图腾痕迹,他可能也与黄帝族通婚而转奉晏龙图腾。: x  A% b: V: h7 m; j
8 _# J6 K/ e( k* P) U9 J6 B3 `7 S
今有俊姓、陵姓、浚氏,俊又作氏,陖也作峻氏。而氏又分作隽氏,西汉有隽不疑,而汉置下隽县于湖北通城县西,梁置上隽郡于湖南湘阴县北,以上各姓与地名,当与帝俊之裔有关。
% C4 n6 P4 h. p/ a4 Z" d6 B1 x# C# l3 l* u2 h- U% U1 v
5 k5 T) F+ a/ n7 W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01:44:21 | 只看该作者
八、姚氏的名义及社树桃的分布- d( \1 C" Q5 s* m3 C6 h
7 H3 |5 l- C( w: _& u/ X; f
, ~" i# v  x! q

  j8 G/ Q& |9 Z( R: [6 h4 D. L  W; V帝舜始以舜、蕣为图腾,又作橓、椴、榇,即木槿,《诗·郑风》:“颜如舜华。”由于生于姚墟,又以姚为图腾。桃乃姚人的社树,如汉代洮阳县即战国楚国洮阳邑,见于《鄂君启节》,在今广西全州。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中,有一幅是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的地形图,上有“桃阳”[76],则洮可作桃,今江永县有桃川,又叫姚川。1960年在长沙的文景时期汉墓中出土两枚滑石印章,一为“洮阳长印”,一为“逃阳令印”[77]。汉之洮阳县,又可作逃阳,而又作桃阳,《鄂君启节》作阳,故与姚同以兆古音为陶、桃,是则舜帝姚姓,原以桃树为图腾,姚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炙龟甲产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从妫姓分衍出支图腾。
  j3 M* S+ i+ T& j  h" N* T+ p) D, r9 ^$ g; ]% ?( Y, q3 K; m
故“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78]。又谓插桃符于户可辟百鬼,《括地图》曰:“桃都山有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应劭《风俗通》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与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蔡邕《独断》云:“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蟠屈三千里,卑枝,东北有鬼门,万鬼所出入,神荼与郁垒居其门,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竟,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玄中记》说:“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玉烛宝典》云:户上着桃板辟邪,取《山海经》神荼、有陛居东海蟠桃树下,主领众鬼之义。许慎云:羿死桃棓。棓,杖也。故鬼畏桃,今人用桃梗代杙橛,以辟鬼也。《礼记》云:王吊则巫祝以桃茢前引,以辟不祥。茢者,桃枝作帚也。《博物志》云:桃根为印,可以召鬼。《甄异传》云:鬼但畏东南枝尔。据此诸说,则《本草》桃之枝叶桹核、档枭、桃橛,皆辟鬼祟疰忤,盖有由来矣。把桃树奉为神圣辟邪之神树,每年过年总要在门户上插桃枝,至今凡农村残存的巫教中也多用桃木符,如道士、师公、端公、巫师、马脚、扶乩都用桃木剑、桃弓、桃箭、桃木椿、桃板符等,而东方桃都山与帝舜为都君恐也有内在联系,且有天鸡,正是鸟图腾的象征。$ c/ q" l' l! i
) @. k9 t3 s. d2 {( `
桃为中国的特产果树,可能为舜所培植而后被尊为神树,亦称作仙桃,如西王母的蟠桃会。在舜的后裔所迁的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吴兴钱山漾遗址、杭州水田畈遗址、青浦县崧泽遗址和云南新石器遗址都发现过桃核,自商至秦汉等墓葬中都发现有桃核,说明桃在我国古代早已被广泛食用。《诗经》、《尔雅》、《礼记》、《左传》中都有桃的记载,《诗·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鲁哀公赐孔子吃桃。又有广为人知的齐景公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尔雅·释木》:“旄,冬桃”,“榹桃、山桃”。冬桃又叫王母桃,古称旄,分布于西北。桃原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山区,在陕甘青、藏东和豫南、滇西以及黄河与长江分水岭都有野生桃树[79],野生桃林还可在秦岭山脉中找到,野生桃树在桥山山脉和梁山山脉,也就是整个陕北地区,分布甚广。而且桃树对其他植物排斥能力很强,一经繁殖,成片生长,例如在陕北有桃花山、桃花砭、桃花湾等地,大都是野生桃树分布地区。野生桃种有甘肃山桃,又叫野桃、毛桃;山毛桃又叫山桃、花桃,古代统称榹桃,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山区。它们都是栽培种的原始祖种[80]。《名医别录》与《图经》谓桃生泰山川谷,今处处皆有之,京东、陕西出者,尤大而美。朱弁《曲洧旧闻》云:“冬桃,密县有一种冬桃,夏花秋实。……味如淇上银桃而加美。”《侯鲭录》说:桃实经冬不落者,俗谓之桃奴。”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九疑山有桃,核半扇,可容米一升。蜀后主有桃核杯,半扇容水五升,良久如酒,可饮;此皆桃之极大者,昔人谓桃为仙果,殆此类欤?”
4 z' i. T# V' k! S0 ~  s% W4 d' a) V
桃全身是宝,花鲜艳可观赏,果可食,核仁、叶可作药,桃胶可糊物。《本草纲目》说桃的品种很多,有红桃、绯桃、碧桃、缃桃、白桃、乌桃、金桃、银桃、胭脂桃,皆色之名也;有绵桃、油桃、御桃、方桃、扁桃、偏核桃,皆以形名者也。有五月早桃、十月冬桃、秋桃、霜桃,皆以时名者也。据俞德俊《中国果树分类学》(农业出版社,1979年2月第1版)分为甘肃桃(毛桃)、山桃、陕甘山桃、光核桃(西藏桃)、新疆桃(大宛桃)、扁桃(巴且杏)、矮扁桃、榆叶桃、西康扁桃、蒙古扁桃、长柄扁桃等八百多个品种,其中著名的有山东肥城佛桃、青州蜜桃,甘肃天水齐桃、临泽紫桃、兰州迟水桃、平顶离核子、灵武黄甘桃,陕西渭南甜桃、眉县冬桃、武功黄肉粘核核桃、东川桃、北山白桃,河北深州水蜜桃(魁桃)、抚宁、昌黎、怀来、魏县、保定的红蜜桃、白蜜桃、割谷桃、春白桃、鹰咀桃,天津水蜜桃、五月鲜、六月红,北京大叶白桃、莱菔桃、麻红桃、秋蜜桃、五月鲜、晚黄金,江苏、上海的水蜜桃、白花桃、红花桃、白凤桃、传十郎、陆林桃、六月团、五月红、牛脚壳蟠桃、龙华蟠桃,浙江奉化玉露、企园水蜜、早黄露;杭州五云、红桃、小秋桃、平碑子、白芒水蜜等。近年培育了不少新品种,如北京农科院培育的庆丰、京红、京玉、麦香;群众自育的垛子一号、绿化三号、绿化九号;旅大市园艺研究所育成罐藏品连黄、丰黄、金魁、黄露、露香;西北农学院育成的西农14、18、19等晚熟品种。
+ @9 Y0 d. E7 J4 F+ {1 ^! t9 K8 s2 z6 t; }
中国桃于西汉以前已由甘、新西传印度、波斯以至欧洲,南传越南,东传日本以至全世界[81],为世界果品作出贡献。
7 L% _5 h0 U6 Z. C$ s) E9 D9 J* b( ~+ S8 O
姚舜之后为姚姓,历代名人辈出,成为中国的大姓。《急就章》注引《世本》云:“姚氏,舜姓,陟方之后,末嗣称焉。”郡望出吴兴郡,而羌人大姓姚氏乃舜后的一支由洮河西迁入甘青融入羌族,为南安郡大姓,郡望南安。0 R* c) o4 l( @. V6 P

& s+ m0 d5 g5 p& x% {9 N( w《左传》成公十六年有郑人姚句耳。秦有说客姚贾为上卿。7 `  L( N; ]2 f2 H; n) ~) ~

; }! T* y3 D9 v《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载湖州吴兴郡七姓以姚姓为首,而《太平寰宇记》载吴兴郡四姓也以姚姓为首。《广韵》:“姚姓,出吴兴。”《周书·姚僧垣传》:“吴兴武康人。”又婺州东阳郡五姓有姚姓。《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湖州吴兴郡十六姓有姚氏,又婺州东阳郡七姓有姚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敷生信,吴选曹尚书。八世孙僧垣,隋开府仪同三司、北隆公。二子:察、最。”
" U7 o9 D9 a% \1 A* P0 e7 l7 |" Y7 m( i$ V
南安羌人姚氏,于西晋末占有关中,后来姚苌建立后秦政权,建都长安,传三世三十四年,被东晋所灭,姚氏全融入汉族。到隋唐时,南安郡姚氏成为大姓。《晋书·姚弋仲载记》云:“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其后烧当于洮、罕之间。七世孙填虞,汉中元末寇扰西州,为杨虚侯马武所败,徙出塞。虞九世孙迁那率种人内附,汉朝嘉之,假冠军将军、西羌校尉、归顺王,处之于南安之赤亭。那玄孙柯迴为魏镇西将军、绥戎校尉、西羌都督,迴生弋仲。”按《后汉书·西羌传》:“中元二年秋,烧当羌滇吾与弟滇岸率步骑五千寇陇西塞……捕虏将军马武击滇吾于西邯,大破之。滇吾远引去。”姚薇元谓:是填虞即填吾可知。惟祥检《汉史》,无迁那内附封王事。羌俗以父名母姓为种号,故其人名每父子蝉联(即联名制),重同一字。迁那之名,与《羌传》诸酋名俱不类。疑弋仲特羌中庶民,自姚苌称王后,乃自冒酋帅烧当之后,并伪托有虞氏之苗裔耳[82]。但两晋南北朝时,部落、宗族首领几乎都是世袭,如氐人苻氏、羯人石氏都没有攀比中原帝王族系,五胡十国中就只姚氏一家,当有其家族自身的传说,否则是不会攀比有虞氏为其祖先的。另羌人虽用父子联名制,但仍有姓,即以其父祖或部落名为姓,如同禘、罕幵、钟羌、彡姐等羌,故羌人姚氏称为舜后是有根据的,何况他们居于洮河一带,也正是姚人西迁时所居留之地。赤亭在今甘肃陇西县境。后姚弋仲之子姚苌灭前秦苻氏而建立后秦国,建都长安。( V/ e! C; M; m

$ l' I& R# }, Y) |( ^4 A刘裕灭后秦后,将姚氏“余宗迁于江南”,是南朝姚氏中,亦不乏羌人。如婺州东阳郡之姚氏,可能为羌人姚氏之后,到唐时已融入汉族。此外羌人姚氏之族,尚有姚兴将军姚敛成、姚详、姚广都、略阳太守姚寿都、积弩将军姚良军、尚书令姚晃,黄门侍郎姚文祖,颍川太守姚平都,秦州刺史姚嵩、姚军都,太傅姚旻,北中郎姚洛都,赵兴太守姚穆,将军姚成五、姚佛生、姚平,平凉太守姚周都,太子右卫率姚和都,陇西太守姚秦,镇远将军姚万,恢武将军姚难,徐州刺史姚掌,武卫将军姚丕、姚濬、姚鸾、姚强、姚益男,陈留公司马姚禹,扶风太守姚,护军将军姚墨蠡,建威将军姚娥都,左长史姚洽,镇北将军姚强,尚书姚白瓜,前军将军姚烈,左卫将军姚宝安,建武将军姚进,杨威将军姚蚝。西秦秦州牧姚艾、将军姚献,商州刺史姚、姚珍等。
; N" k% s" E+ B4 P1 P2 I$ }- b
0 e' `/ f& H2 S# @8 e5 B7 r而湘、黔、鄂侗族也有姚氏,如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政协主席姚崇义,湖北宣恩县侗族六大姓:杨、吴、姚、龙、谢、黄。海外华人有姚迪雄、澳大利亚华人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国籍画家姚有信。# }2 b, r& n% X4 A% o6 B
$ A) Y0 Q8 o9 u0 w+ K- {
此外,有一些以姚为地名与羌人姚氏由甘肃洮水南迁有关,如北魏置姚谷县于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四川武胜县西有姚店,平武县东北有姚家渡镇,金堂县南有姚家渡,安岳县东北有姚市、唐于云南置姚州,清改姚安县,保山县东南一百七十里有姚关等。5 i9 L' R+ T- Z7 k
% ~7 e5 C" c- d6 f& G, N5 o* F

1 z7 s. h6 ^" a! }8 |( t! c" z4 s# P1 y& h- I# |
6 T" b0 {7 Z3 |7 v' M: K+ D

9 Z# A; t/ v: w& Q
# w' {! K! M) @0 Z/ g3 y. X2 l/ L, B# M/ q# S
注释:! \3 t  s1 k/ S# l
8 r3 R7 k2 _/ ~0 W
[1]罗泌:《路史·后纪十一》疏仡纪·有虞氏。
* [7 @& z; [& T: u
) N% g& J- B4 H$ c[2]《路史·发挥五》。- k! R5 b% f- X

& Q$ Y6 d  E4 Z1 }# u[3]《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 t8 ^: m  ^# V. R, p# B9 T  H- `( T9 V; H6 d4 u8 Z5 q
[4][5][6][7][9]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虞幕、句望》,中州书画社,1982年11月。
& k- u7 j, b* q/ h( E- J
) d" ]8 d$ s( A6 n) S[8]《周礼·序官·大师》注。  z& e6 ^6 d' c1 K: k
$ n2 ?1 p; h. J2 Q% r$ k9 _
[10]商承祚:《金文类编》第五卷,第8页。# O- c" B- ]5 H; x  R& u
3 T' M, \5 W  X: P' f: {7 C9 q
[11]孙海波:《甲骨文编》第一○卷,第14页。
5 W  E; N6 ?+ N; o3 h( o/ l4 I) p, G1 D4 x. c$ Q- a
[12]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编》第五卷虞。
! d: F2 ]- k( e. ^) U& \" o0 J6 ?3 b7 `  q  a
[13]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存疑·虞》。
. o* |( Z  G& {2 L! Y4 G! d/ u4 H" X* I5 X" Y
[14]章太炎:《膏兰室札记》卷二驺虞。
' J; Y0 M, {" V( v5 n( I+ x: S3 {/ {, C" \6 j, k
[15]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卷下“于嗟乎驺虞”。
6 X/ r' Q+ C: V
/ k" n, n& y8 X4 R[16]吴式芬:《古录金文》卷二《陈侯鼎》。
  W3 @% V8 S) P. a- T- W' O( L; Z; A; t5 \8 L
[17]徐同柏:《从古》卷一三《陈侯鼎》。; B: d* `3 K- J2 Y0 c  K8 H- Z- ^
& [% c; Q% G: R4 f6 P( u  k3 [
[18]李宗侗:《古代中国社会》。$ [- @1 _6 v" |- E, W

- k' f& {1 Y) @  O9 @[19]王北辰:《妫水河名考》,载《北京史苑》第1辑。
- w/ P# Z  E9 O3 [+ Q; f% W, x% {2 f7 z
[20][21]《山东通志》卷二二疆域志三山川,济南府历城县。( g5 l( T3 x, P/ s! j7 g0 B( O

9 z7 y6 w* n7 \7 I3 Y9 w9 A[22][30][31]皇甫谧:《帝王世纪》。) U" w" d: p! o8 r" ]9 k9 P
% G6 @: d9 m/ S1 y0 K4 G0 i
[23][26]《史记·五帝本纪》。
# x4 e/ g5 s& `9 y! H4 s8 e( ~
, f$ h4 @* x* I" z0 Q: R; a- F[24]《大戴礼记·五帝德》。
2 M6 ~. A+ n; }+ d% l/ D! D8 x5 y0 B( i
[25]《越绝书》。
5 ^) X6 ?9 }" ?$ y6 }% w+ p9 y1 Q
$ ?0 H: Z5 n. j/ {[27]《公孙尼子》。
  f3 a% V3 I9 i
8 S2 h' w2 p% x/ Y6 m$ q4 ^# B[28]《太平御览》卷八一三引《史记》;《敦煌变文集》卷八《孝子传》。
1 t, \4 E% S: N9 F4 P6 P( ]
3 a- z( t, {3 u' m0 @[29]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引林少颖《尚书全解》。" z! R0 l( A6 ~% v- I8 H

& `$ ~  C6 |+ u! L[32]李民:《尧舜时代与陶寺遗址》,载《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
, P" z" X& Q/ v* q
8 I2 u- H  g- ^[33]《邓析子》。
2 i2 R" j! k+ o& o
4 h! k3 _3 y7 p[34]《世本·帝系篇》。0 q8 r) I% q" Y

5 `! F% O, s8 L$ C6 b- B[35]《竹书纪年》。+ `( ?7 m  F; O

4 q2 i% D7 W) B+ G; X% I[36]《金楼子》。
) s7 Z. d, X& P5 H% P9 G6 q
7 S# ^) }% d1 s5 ]* U  G9 l! ?0 t1 F[37]《世本·作篇》。
7 b, w. u( z/ L( `7 @8 I$ S* L; S* d: S- \5 ]5 R
[38]《书·益稷》。/ C5 ?0 S$ g" H2 n" j

3 X$ W! Z, K. J[39]章太炎:《诂经札记·舜歌南风解》。
% ^2 l. M) z2 Q4 }# `1 }/ d+ g2 t5 t0 C* B+ [1 k
[40]《淮南子·修务训》。
' h5 H8 t4 }* }9 h' f) K' t& ]4 X/ S2 i( P" E4 l; Y0 t
[41]《礼记注》。
: L: ?7 W8 K( l
9 s9 t! `, m2 C$ O, R0 [[42]谯周:《古史考》。
7 Q& k3 u$ E8 S- R* b8 E9 C  G& Y, i; V$ _$ ]% j0 k
[43]杨向奎:《应当给有虞氏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载《文史哲》1956年第7期。2 W4 M% }, o  t6 t  ?0 f
# n) L+ U0 Z3 v$ w7 x
[44]《淮南子·原道训》。! d' _' z3 x7 C3 R: q0 N6 y7 P

" [3 W, ]; P: B[45]《淮南子·齐俗训》。' A' Q' X) G/ ?1 d2 J

" W( P6 O5 o! Y[46]《吕氏春秋·尚德》。8 p& f3 b' v- [1 C/ p7 b. d' l: a
7 ]# A* m# Q& O4 _1 c
[47]《吕氏春秋·召类》。" b7 E& z: D4 k9 q/ |% F
' c! b$ G4 K/ v/ f
[48]《尚书大传》。3 P4 ]/ y, |6 M- G( u1 A: A

7 ^3 {8 j7 N4 h% v0 q[49]《汉书·孝武帝纪》。0 Y  I- T& h- {: q5 o+ N( O# e

0 U( ^+ O" V9 c3 |[50]光绪《湖南通志》卷三八。# V0 |! ~9 Y/ _% X6 d% u' P

: S) l2 V) q0 D- V[51]《湖南文征》卷三二,考一。
" M, c; R' N$ o: Y" w8 y" g: W9 ?  P& W$ O0 c6 q- O
[52]《湖南文征》卷三四,考三。
# \- R" e3 d# T) F. {' m- G/ O+ F
. y* e+ V6 t1 J3 C/ I; ][53]郑敦曜:《舜葬苍梧考》,载《不若是斋随笔》卷一。
. b5 R' z6 Y: N7 h) s  p$ l
1 q/ d! Z# B' x6 I; i. C" k0 `[54]《湖南文征》卷三七辩一,陈其扬《有庳辩》。
2 Y" U( q. F  J8 d' E4 E
, X, d6 C6 y9 f[55]王万澍:《衡湘稽古》卷四。
6 @5 `2 e# n" U( G* {8 f
( C' s& c9 b( k  X* y1 F8 r- G& z[56]罗泌:《路史·发挥五》。
( i- g: l) H" p, K; B
  t  L) n4 \5 [[57]《吕氏春秋·去私》。
3 X" V+ o  _, i
8 n0 @. @( j# t+ F& c9 _# W1 J7 o+ @[58]杨向奎:《夏民族起于东方考》,载《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6、7合期。+ t9 {6 V" ]: E2 ~! H0 }: T

4 c* b+ o; P( c) Q3 R! ^[59]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探》第9l页,开明书店,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初版。4 }# m8 T+ ?- p) {9 d

" B9 W4 r( z9 W[60]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第10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 M; W8 C8 S! I+ l) v% r, |3 ^
0 s9 a* \2 h) |3 r[61]洪亮吉:《晓读书斋初录》卷上。
0 b3 n. x1 x5 e' [* Q/ }7 D+ Y$ L. d* ?+ K0 K
[62]光绪《湘阴图志》。% A! _. d5 J/ g% s0 P+ r+ b# l
. v0 L7 S# Y7 x  S+ a9 z, [6 r4 H
[63]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二《九歌》。, I7 Z" A3 x4 p) b2 z% R& R
4 r) _: f9 q" K% t
[64]《路史·余论》。* r' K% O( R' S  D" @; [# A1 B

& d& z6 X; _; x+ _0 B+ F[65]《吕氏春秋·尊师》及《当染》高诱注。
3 o8 n$ v8 ?4 N8 ?$ ~6 t; e  w
* [0 m& n- P% Q5 E5 E( P1 u5 U! q[66]《高士传》。
" Y( ?; v9 K% g4 U- `, |! Y3 x) U; @; W3 g( r3 B
[67]《尸子》。
, Z; x0 g; l) j+ g! ?# \
6 M9 c6 C. ?1 B! J0 s, u[68]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篇》卷一二。
6 K8 c& @9 u, Y) S$ S' }$ L
' J( [3 y3 r, M) L, s: B% I[69]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一二,我。0 y( h1 d. D* Y

+ A; f( Y) S( p* {$ p% }[70]叶玉森:《说契》。( Q3 V6 l; r2 h/ t
+ X- J- o! j1 X2 j
[71]林光义:《文源》。
0 U" a' ?4 X/ Q" _' a% f! y  X, d1 r  Z8 K9 o
[72]商承祚:《金文类编》第五卷第15页。
0 D& t. X; ^9 o7 b9 ]" l
- \( `. ]9 H% i8 n9 Q[73]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一《小学述闻》。
5 l$ @( V: l! Q+ A: T+ u
' ~9 U$ y! u, s[74]《山海经·海外东经》。/ ~9 p6 Y( G9 O8 ]6 E
: W1 M# Z" e/ i% f5 w
[75]卢连成、胡智生:《宝鸡菇家庄、竹园沟墓地有关问题》,载《文物》1983年第2期。- \  K6 _. z" A! N) K/ Q

- }4 s# r! y0 t( k$ B7 n: v* Z- r' t" x[76]王夫之:《说文广义》卷二,洮。
! g1 O/ X' r8 B+ l0 ?# M! z1 _8 R* u  s
[77]《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图的整理》,载《文物》1975年第2期。
" z' f; V. [+ h- H( `4 m' r2 y3 [! o: M' b: Z0 u! u
[78]《长沙出土西汉印章及有关问题研究》,载《考古》1978年第4期。
0 j' W! H: C2 b0 z& F4 H3 r0 [& U# l& h
[79]宗懔:《荆楚岁时记》。
& {, ~0 _2 q& E6 V0 a8 |$ S" z) r9 R- ~
[80]浙江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桃》,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年。& ~5 y1 n& t7 ~$ R/ r

- f. e7 o! j; B[81][82]李璠:《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桃》,科学出版社,1984年。
  A" \6 l, H+ t1 }% a/ u1 Z' g+ [3 Y9 h0 s0 `& h- }9 y
[83]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第319、320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D5 ?; e: _  s& y$ ~

. d* ]4 q7 G! z& K( C* F9 y
  O- [" N6 ]) U6 U& y( Y4 s6 c' T
+ O+ H/ Y& `3 E' a  n(何光岳:《舜裔源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 ?6 }( V9 p9 Q! @4 M) n
1 S' S; [5 B# l% n8 G
# e- ?$ p! x) Z4 f: }0 n"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6 10: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