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339|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舜陵祭祀概述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1 11:2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舜陵祭祀概述
张介立
导   言
舜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他的一生中,始终践行孝道,坚持以德治国,勤政爱民,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他创立的以孝为核心的道德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尚书》称:“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正因为如此,舜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上古“五帝”之一。
到了晚年,舜帝在将部落联盟首领的职权移交大禹以后,自己则到南方巡狩。最后,他“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由于舜在上古帝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舜成为历代祭祀的重要对象。古往今来,无论国家、地方或民间,祭祀舜帝均成为重要的祭祀活动。自大禹开祭舜之先河,经先秦两汉,到唐宋明清,祭舜活动长盛不衰。直到现在,祭舜活动仍在不断进行。
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是舜帝崩葬之地,理所当然成为历朝历代祭祀舜帝的圣地。早在三代,九疑山下的大阳溪畔就建有舜祠,祭舜活动就在这里进行。秦汉时,舜祠移至玉琯岩旁。到了明代,移舜祠于舜源峰下。先秦以来,从祭舜的人员看,有历代帝王,他们或亲自祭舜,或遣使到九疑山祭舜;有地方官员,大凡到古代零陵郡、永州府及其所属县为官者,一般都会在上任之初,至九疑山拜祭舜帝;还有历代文人墨客、身份各异的民间人士,到九疑山祭舜者代有记载,从未间断。从祭舜的内容与目的看,因人而异,不尽相同。有纪念舜帝诞辰、忌日的,民间祭舜往往如此。有为告祭某一重大事项的,如明永乐元年(1403),成祖朱棣遣翰林院编修杨溥致祭,告靖难;明宣德元年(1426),英宗朱祁镇遣翰林院修撰曾鹤龄致祭,告即位;清顺治八年(1651),世祖福临遣侍读学士白允谦致祭,告亲政;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遣督捕理事官魏双凤致祭,告平定三藩等。也有陈述个人境遇抱负的。如楚国屈原、东汉蔡邕、唐代李白等,都是如此。从祭舜的形式看,有望祀、郊祀、陵庙祭祀等多种。同时,祭舜留下了大量的祭文,为我们现在和今后研究舜帝、舜帝陵、舜文化乃至整个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舜帝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经四千多年。历代祭舜的情况,散见于各类文献典籍中。为便于了解历代祭舜的情况,加强对舜帝、舜帝陵、舜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书对历代祭舜的情况,分几个时期分别进行简要的介绍。
  h" H0 z: ~- w+ K# P
9 O+ H6 |9 i: B! W, p: L

7 N% X- y; e3 d3 `' B5 ~) C0 H9 E# 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57:38 | 只看该作者
民间祭祀礼仪
8 r. g6 j, o% i$ H' [
+ v; v  I" z* }' R长期的祭拜活动,民间祭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祭祀礼仪,具有着民间不同风格的祭祀文化特色。民祭,由于籍贯不同、祭祀团体的性质不同,祭祀的时间、形式亦有所不同。福建一带的舜裔宗亲团体把3月15日定为舜帝生日,永州一带以8月12日为舜帝生日,举行生日祭祀。世界各地的舜裔宗亲团体将祭舜作为先祖予以祭祀,在九疑舜帝陵祭拜时,同时将自己姓氏的祖宗牌位或画像放置神堂,一同祭祀。九疑山一带百姓,平时祭祀舜帝比较简单,供品是一只鸡、一碗猪肉、一壶酒、一盘糍粑,烧完香烛纸钱,拜上三拜即可。但规模较大的民间民祭特别是社会团体祭舜,其仪程、音乐、祭品均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制。特别是司仪和读祭文,其朗朗上口、节韵分明,有“唱”读的旋律味。4 ]2 M- M1 a' E0 G/ M" y! ^

$ j6 A! h5 H0 R民间祭祀程序变化较大,现选择较典型的一例,即2001年清明节福建泉州舜裔谒陵代表团九疑山祭舜内容:" v0 i. A/ I* u/ V

$ [% `3 I6 D4 _( U& f; `泉州舜裔谒陵团祭祀队伍游街入山门次序:' j+ ]$ c( x! R
- \- m2 P4 m/ U! W0 ?
1.横披匾:泉州舜裔谒陵团
, e. {& |4 S; @3 Z
( Q5 z1 A+ Y$ z: Y2.竖联:“改革开放欣舜日,国泰民安庆尧天”1 k6 P( Z9 m- Z+ a; K
" e" T& d  |2 [) l4 ]! n
3.乐队
6 }8 u8 e. J% r9 @* e9 N' O6 R: i% M" o
4.香旗、“德披华夏”横匾9 A/ o0 q6 A. v0 h+ Q
& \. q5 Q6 }. y& H
5.前导旗
) m9 @- i/ Q9 H; Z6 e: g+ S& P' S, ^! u7 Q+ C
6.三角龙旗八面  b9 u. D5 _' R( `) g6 O7 K% _
7 i4 ]9 r- ^- s
7.五色旗
& o( `  i$ N" k# a
) @" D5 t# A2 s& Y# q1 [  @: Q8.五姓三角旗(胡、田、王、陈、虞)
# Y4 s5 ]) `9 E) o7 Q8 y" S
8 O( b" p4 Y' d- d8 Q8 D' `9.五姓彩灯、五姓横匾:“历山传芳”、“飞钱传芳”、“庄口传芳”、“颍川传芳”、“五姓同宗”% @2 v, m  {& o& x& e5 e& N
; x% G- `7 c0 m3 O% v+ _& r3 [+ I
10.竖旗:“太始祖有虞重华圣帝”、“至孝至公天下第一”、“笃亲笃敬人间无双”! `: A* d* ]- i$ B
$ `; \% o' P5 E+ b' s
11.鸣锣开道
2 E7 u0 u, \: c
" S) j1 _. M9 Q. K* x* x+ V* U12.“肃静”“回避”牌
$ G' v9 e6 ?4 i% }! b( C, x0 m' B& d4 Q1 E) y, u) g
13.清道
0 S7 u# n. I/ A% @% I) n7 t
  N  s* }0 e7 }) _14.宫灯
6 ?/ E6 }" S4 i% L; a5 J
; P+ n) K5 G$ a' d* a3 U15.香炉
5 }% h' H8 ~, T! d  ?! ]) E3 [& `& ^
+ S3 h* }+ q' h& s4 c: W% {16.片幡  E. a% R4 X+ ^, E/ F8 r( A2 v  J! K
1 W6 X, J1 n2 d" m+ n
17.遮阳伞
% `; T% ?, G8 q0 T8 A8 x8 z6 ]) Q: c5 H9 Q4 ~: o4 T
18.拂尘2 v7 |6 Q1 c1 l& t% j7 i

7 n/ e8 j: w. V* R19.圣轿/ U; ~5 ~% J% d, L8 G
0 M- Y5 C$ }) R3 T
20.香队% ^+ V# |# Q; S- X: V3 a

8 v. V2 [: M( x* F泉州谒陵团祭祀仪程:
( n6 R! a$ S' p& E  \. z
, L. O$ V. ?/ i- {+ r% E  _; A) E东班:                                 西班:9 Z& y# ?7 i6 C, @
5 ]( k& o6 s) w' B1 `9 j7 @& {
执事礼生就位                           披红
1 Y8 E! m- o# ^+ D& u5 E8 H5 x. ^
1 _0 Z' G: M0 h$ t; E4 K/ a  {1 j鸣钟三响                               擂鼓五通; B3 N* [8 @! d9 @3 D- [

: E# L+ f0 f* e- m$ c6 @6 T主祭就位                               陪祭就位' k- |! F8 `: a8 V
! b) t) b4 O% E# G% `
绶赐披红                               如意吉祥9 @+ H; Z  ?3 R5 ?, N

/ e, X* t3 m$ [1 x8 z  c盥洗(引赞引主、陪祭诣盥所)             复位
) }  t# F+ D: o9 w# K+ F4 l* v/ T* P# d' ]' A  z
礼祭开始                               鸣炮、奏大乐- _% a7 N/ C4 f

' ^( M0 V% p  w1 [+ Y) H一上兰香                               香绕九疑
, w3 C3 K; l- p1 V* k& B% I4 g, \8 _
二上檀香                               香溢潇湘; V- f& u3 W) n% U2 f% \6 Y1 i
* W" j% ?% d% h2 ]. L" q: M' Y6 ~. {
三上沉香                              直上九天
" V& I0 Z0 ]  n2 i$ Y; K$ h) ?3 P% @% R/ z
进红盘                                 红盘如意
; }/ J$ I# g: J. B
8 H, ]( |+ i4 ]/ Z4 L首进香茗                               献武夷异珍
& P% n8 P0 T4 ^- r$ j7 e) T+ O" Y2 o- I- O3 {9 {7 C5 B
再进香茗                               再献华夏佳品$ `& ^8 V8 `5 {- F' u
0 D( E' T" z. Y9 @" Q( S
三进香茗                               敬献无极紫府. p& F* |7 r4 F5 L
' U# |* Y$ |8 m
进爵                                   斟酒
$ }: M6 o) u# f
# B/ h- E* U- l' m* O8 ?进杜康佳酿                             献谷忝香津/ S: j$ b  @, S" b
. z% f9 z' f- L: z& J7 g8 ^9 O' F
再进蟾宫桂酒                           再献天厨玉液" G9 M# V6 \' _9 v$ n

( f4 w0 ~5 a9 A+ @三进玉皇恩赐                           敬献瑶池琼浆
7 k4 W* N( g! h  q0 @1 `! F7 t7 u9 v. F: y( p+ h
奉爵如意                               乐止3 w& [# R6 a2 c. |( b* @* ?' W. s

' |& V" \4 f- v* f" ~( @俯伏                                   读祝生晋
: q% R/ u& Y" |3 I6 _8 x
$ y  h1 G5 E, E6 |/ C9 Y& ?绶赐披红、跪                           恭读祝章0 M- f, B# q4 i! q$ q

  \: d' N+ s4 N2 O: K6 Q3 M读毕退                                 兴9 c% J( R, S3 K3 i$ h- o

7 s2 R0 P: u. K, b, f' \细乐侑食                              进红盘
  b+ j; |. }/ v6 P9 n% ^% z
8 q/ ~: d5 m, ?0 h9 ?$ r进蓬莱仙果                            献仙苑精英! B: f% g) y! j6 H; P

4 k. A" z9 y( N% K' Q( I进三星拱照(三牲)                      献鸿福齐天, x. w8 [8 p/ S( E- L8 A* w7 i
% T0 F/ D, J( k
进琼林春辉(冬粉)                      献乡保弥长) b2 w4 @1 J. |, l7 m: I
8 l8 X2 B; F8 `( T/ K9 F& @' o2 g" [
进御前功宴(猪筋)                      献鹿鸣翰苑# H6 G5 d8 J. h; {* I. U7 S* G

2 v& N$ k' _1 J. @* ?进三江破浪(甲鱼)                      献甲第联芳
. T/ b# s) [0 z, T; i9 E( ]! @; s6 l/ u: d" w, Y' o
进太湖波臣(鲤鱼)                      献高跳龙门1 S+ v/ {/ b' u" {: p

: X6 D% P0 C0 w* c: T, f进济世经纶(猪肚)                      献诗礼传家
) N2 b+ E$ N) ]% c! G4 K. M6 e: n* p9 K( m' w8 ~! {% q
进蛟龙伏波(乌鳗)                      献腾飞有期! v- \* E! v  V* k. v) S1 i* m
  {' B; ?* ~) R6 q! Y' {) r
进大方祯祥(方肉)                      献麟阁题名
5 l- ^) g" C% a9 C# t3 I
2 m) O9 V! K; d7 X( I* x* E, e进五德兼备(鸡)                        献凤凰来仪
6 e0 P7 M; |1 n* ?; V8 x2 K7 w( ^* q
进红霞生辉(龙虾)                      献明堂焕彩
/ n# k" F! d. Y3 b- x2 y# o5 ]9 |3 k5 ^4 ~0 a
进紫燕归巢(鸽)                        献翎顶辉煌) K' R; w$ s0 A

4 M( T. r$ {" x4 W$ M进北海汉臣(羊肉)                      献孺羊跪亲
8 G4 Z3 n" I: L7 O: B* s7 o  G9 R' S- _
进满门集庆(海参)                      献四海升平
* j. f9 |) I7 \7 m! \) s% ?3 v# h( i
进蛙鼓齐鸣(青蛙)                      献春风得意
8 O; U% A3 g3 Z7 ^1 ]
9 \7 h& W, T- X" b) J进翅振翼张(鱼翅)                      献鲲化溟洋2 s) n# q2 p7 K1 ~. D

( r. }! c4 o) H9 \( N# j$ S进麻姑献豆(豆)                        献菽水奉亲0 v1 Q, }$ y5 Z1 f( h( W
" p3 Q, P6 S; @0 g  W
进福里存丹(猪肝)                      献肝胆相照
: A9 L) n! V5 |5 z* O, w+ b
" [" @, Q5 U0 g' E  @; K" h" ?进珠联璧合(干贝)                      献棠棣联辉6 U; Y/ d4 a8 d

3 T/ D% U; ]& A6 R" v进雪冬高士(银耳)                     献银耳呈祥) W, [9 x6 W& T) X

$ b% m4 }) R  ]进翰墨满腹(墨鱼)                      献颍水流芳9 b* `/ V( h! c0 `# R! W) U( Z
0 {/ E" b) t  g* M
进玉贻含珍(甜果)                      献棘围玉印
8 ]0 J* j& p) S6 D  X# a
1 W4 |& i) T6 w( P进瑞钟金吾(鲟)                        献英发芳姿
& j  {0 x; k6 X) m" G
+ R2 X( M, y8 b# o2 D  F& p- M9 s5 I+ k进季子悬梁(糕)                        献长发祺祥
. I8 O2 B' k% o. H$ r7 X; l0 K. _9 E" ]
进朝君海珍(鲍鱼)                      献及第三元
, O& K8 r# O" G: |& z& w1 d' h& G( u) ~! \/ p
进珠丹福圆(四果汤)                    献五福临门, h% k8 H! o4 f
* K/ w& e7 Y; y5 d
进南朝时馐(芋圆)                      献和睦团圆, n$ }1 x: c# v' X

# Z7 }: R$ H: y* e进红珠宝塔(红丸)                      献光芒万丈" u/ b" Z6 g' D$ W! J6 d0 Y0 G
* `$ N$ U7 w6 G1 i
进椒花瑞锦(春花)                      献大有丰年
  T+ x% j7 T6 E- S, P
' _2 b. c0 U  a1 Z进锦丝玉帛(金帛)                      献锦上添花7 Q4 z! k) |1 A) E( Z
3 r5 H. f3 }) e5 D
进田园珍宝(五谷种)                    献丰衣足食4 g+ D6 `4 h( R0 ]% s+ q0 |8 u

7 m& t" g' g9 w4 P进春华秋实(服)                        献金玉满堂# {4 P9 a5 o7 q8 i( _  p; k3 `
+ v0 Y( G" U9 ~( G
进红灯灿烂(卷灯)                      献瓜瓞绵绵' [- p- [: T2 {: T; X: b
  _* m/ U/ ~) ~1 ?
进群芳祝寿(炮)                        献两岸一统0 m! p3 r* n& Z& k) _) h  j* @% p
- b# l2 @: ~/ c. \
侑止                                  红盘如意# T8 c! _7 k$ t1 [( F9 j( `" T% a

0 D7 f, y0 L7 b, c7 U" u8 [奏大乐                                叩首
6 x, P) v  `0 O4 F( l* ~  F! V& a; I: O( N3 g( ]# ^
再叩首                                三叩首
% ~' j* \" Q) X( Y" m
% o! l) A4 s8 [) Y兴                                    平身/ k8 a& R" f9 }5 x1 J  b: h

+ F) K6 Z# U9 ^. }3 |. ]. T焚祝文                                焚宝帛: |. z% O6 N) ~9 r- f; o/ m" B

! J- c/ _6 g9 p- K" P乐止                                  礼炮齐鸣4 g( k/ e2 i: u8 _5 @5 Y

  ]( V$ f3 r9 c, J( _! v奠祭礼成. s' I) T* \5 h
7 G, J2 R, N) D5 h4 z# M' I! b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44:20 | 只看该作者
李白登九疑望湘川
! n0 V0 u1 [% b* m" o) G* @2 p8 h0 m3 i$ U( ~! r& ~2 z8 x2 n+ |$ q, o
随着李唐王朝对祭舜的日益重视,唐代文人前往九疑山舜帝陵祭祀舜帝者空前增多,掀起了一股文人祭舜咏舜高潮。据《宁远县志》、《九疑山志》等记载,唐代到九疑山祭祀舜帝的文人多达近百人,并留下了数以百计的诗文作品。其中著名者有宋之问、李白、刘长卿、元结、张谓、戴叔伦、刘禹锡、韩愈、吕温、柳宗元、项斯、僧齐己等。还有不少文人,虽然没有亲自到九疑山舜帝陵祭舜,但是也以各种不同方式、在不同场合,写诗撰文歌咏舜帝及娥皇、女英,以表达对这位道德文化之祖的崇敬之情。如李峤、李颀、杜甫、郎士元、顾况、孟郊、李贺、元稹、许浑、贾岛、杜牧、李商隐等。在众多祭舜、咏舜的文人墨客中,李白是其中杰出代表。' n% I* E, g) i' I; M8 m% _1 w5 q
1 D* d% u6 x6 b" o7 Q) ~5 d+ A+ Y
李白(70l—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他诞生于西域碎叶城(今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李白随父迁居绵州隆昌(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青年时期,他在蜀中就学、漫游,受儒、道、侠等多种思想影响,隐居行侠,吟诗作赋。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全国各地,探幽访胜,求仙问道,广事交结,干谒权贵,以期建功立业。安史之乱中,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以“附逆”罪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东还时,李白经永州、道州,上九疑山谒舜帝陵,写下了《悲清秋赋》、《远别离》等作品。
# n5 C6 f8 H6 `) }& P
9 a9 A& Q% _4 P/ i( e4 O" Q《悲清秋赋》描绘了绚丽的九疑秋景,视野开阔,意象变幻,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远大抱负,并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的结尾“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则流露出求仙访道、采药炼丹的思想。《远别离》则是一首有其政治寓意的诗,与安史之乱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该诗从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故事入手,讲到安史之乱前后一段时间内,政治昏暗,奸人当道,日惨云冥,猿啼鬼啸。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无可奈何,“我纵言之将何补”?即使自己发表意见,也是无补于事了。因为如果自己发表意见,玄宗会以为自己不忠,还会招来其他大臣的反对与憎恨。于是,李白等忠臣采取了沉默的办法。在总结安史之乱这段历史的时候,李白讲了几句非常重要的话,实际上也是非常沉痛的历史教训:“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也就是说,帝王如果失去了臣子的支持,就会像龙变成了鱼,不会再有什么权威和作为了;而大权旁落到臣子手里,臣子就会由老鼠变成老虎,反过来犯上作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尧舜也只好拱手将权力交给别人了。李白接着写道:“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李白在这里引用的历史典故,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儒家推崇的尧舜禅让典故完全相反,认为尧舜禅让实际上是失去权力的结果,是舜囚禁了尧而篡位;是大禹赶走了舜,使舜死于野外,而自己登上帝位。因此,如今在这九峰相似的九疑山,连舜帝的孤坟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了。最后,李白借用娥皇、女英哭舜、挥泪成斑的典故,道出了自己对安史之乱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与遗恨:“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在李白的诗中,作为个人的感受,写得如此深刻、决绝,这是不多见的。陈沆《诗比兴笺》云:“故《长恨歌》千言不及《远别离》一曲。”安旗所著《李白诗新笺》说:“《远别离》是诗人理想破灭的悲歌,也是诗人唱给行将大乱的唐王朝的一首挽歌。”
* s. ^. u! @' ?, E* Y8 t* @
: o2 h- e# J8 K3 [关于这两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历史上曾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李白没有到过九疑山。其理由是,文献典籍中没有提及李白曾上九疑山。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这两首诗不是李白游九疑时所写,而是在其他地方写的。有的则认为,李白不仅到过九疑山,而且还到过再次。一次是出川之后,上长安之前。另一次是流放夜郎途中或遇赦东还途中。笔者认为,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大,而且李白的这两首诗不是写作于同一时间。其中,《悲清秋赋》乃出川之后所作。诗的开篇之句就说:“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如果李白没有到过九疑,以他的性格是绝不会这样说的。诗中所表现出的那股豪气,也是李白出川后的心境之写照。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中说:“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也是李白出川后到过永州,登过九疑的铁证。而《远别离》则是流放夜郎途中或遇赦途中所作。诗中那种低沉和决绝,也正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
8 f3 \7 \9 V8 K1 ]. o$ n
1 x7 u7 T8 [: @3 c元结迁舜庙于道州城廓
' f/ U% Y: @; y' S
5 T; R1 g" A/ y$ d. h# h% \, E. p$ P唐初,统治者将祭舜由大祀改为群祀,不仅影响了祭舜的规格与规模,也影响了舜帝陵庙的管理与维修。到元结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任道州刺史时,舜帝陵庙由于年代久远,失于维修,已经荒废。“每有诏书令州、县致祭,奠酬荒野,恭命而已”(元结《舜庙状》)。这种状况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对舜帝的例行祭祀仍在进行,但规格已经降低。第二,由于舜庙已经荒废,祭舜是在野外而不是在舜庙进行,并仅仅是应付而已。: P* w5 E1 m& ?2 N- |: @" O; _

1 T5 {3 }5 R2 G$ {2 l  h元结(719—769),字次山,号漫郎,河南鲁山人,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进士,中唐著名文学家、诗人。唐肃宗乾元二年(754),应召进京,被任为右金吾兵曹参军兼监察御史里行,授著作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九月至大历元年(766),元结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尔后,升任容管经略史,加左金吾卫将军。50岁卒,赠礼部侍郎。* t+ B* F' X& K/ R7 t' Q
4 _+ Q- N! R6 D' i2 I
元结赴任道州刺史后,曾按当时地图标绘的位置寻找舜帝陵庙,但未找到。这只能有两种解释,其一,元结找错了地方;其二,舜庙当时已经荒废。于是,元结先斩后奏,就在道州城西的元山下,即今之道州宾馆所在地,修建了一座舜庙。然后具奏朝廷,请求将九疑山的舜庙迁至道州城廓。这一请求,得到了朝廷的同意。舜庙修好后,元结又具奏朝廷,请朝廷“许蠲免近祠一两家,令岁时洒扫,永为恒式”。也就是说,请求朝廷免除舜庙附近一两户人家的赋税,使之经常维护舜庙,并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 t4 E6 g) L) j( U5 r
) k5 m: y% I* J) l- J" y5 k
元结任道州刺史时,不仅将舜庙由九疑山迁至道州城廓,而且还改革祭祀仪程,在正式的祭祀仪程中增加歌祭。歌祭有相对固定的歌词,有器乐伴奏。元结曾作《补乐歌·大韶》作歌祭之用。其词共两章,每章四句,内容为:“森森群象兮,日见生成。欲闻朕初兮,玄封冥冥。洋洋至化兮,日见深柔。欲闻大濩兮,大渊油油。”此后相沿成习,歌祭正式成为祭舜程序中的议程。9 I0 i* x" U5 U/ p: _% e" g+ y

( a& ]8 M& a1 r1 ^8 q% F3 r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58:34 | 只看该作者
舜陵祭祀的相关礼器和制品
; M2 P6 F; U, k& s: E/ d( r/ y; Q3 `* K$ n/ K$ ?" u# `
礼器是在祭祀礼仪中所使用的器具,它是随着礼仪的出现而自然产生的。几千年来,在九疑山舜帝陵祭祀活动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器具和制品繁杂多样。下面仅就主要的礼器和制品予以陈述。4 P% E  }. r7 G5 s3 R
+ O9 N% ^0 M1 g. o4 a7 f
古代舜陵祭祀相关礼器及制品
& m, o% n: j6 S" a2 `  B5 ?$ h' d# H9 i% Q4 j5 b
古代舜陵祭祀祭器有鼎、鬲、簋、簠、豆、笾、俎、爵、尊、壶、卣、觥、觚、觯、盘、匜等十六种。
& @- ~6 \( Y* E( }4 `$ W
& n6 P" N1 e2 H鼎:圆腹、立耳、三足。舜陵的鼎有三类。一类是镬鼎,是用来煮牲及鱼、腊的大鼎。最大的镬鼎可装下一条大黄牛。第二类是食鼎,或叫正鼎,主要功用是盛放镬鼎煮熟的肉食。第三类是羞鼎,又称陪鼎。羞就是滋味鲜美的调味羹。由于舜帝陵有御祭,所以用鼎规格最高,有正鼎九个、镬鼎七个、羞鼎三个。御祭九鼎,第一鼎盛牛,以下羊、猪、鱼、肉脯、肠胃、肤、鲜鱼、鲜腊。. R1 F3 P1 H' r# u0 D

3 ]; ~: g2 ]7 p9 Y+ \. J9 Z2 Y! ^$ l鬲(lì):圆颈、大口,三足与腹连为一体,主要用途是煮粥和饭。作为礼器的鬲,在使用时,与鼎有一定的组合关系,八个鬲可与九个鼎相配。* t% Y* \5 q) }  p

- s2 B3 x% R& U' x* u% w簋(guǐ):圆形似碗,敞口,凹圜颈、圆腹、圈足,有的带耳、带方座,主要用途是盛黍、稷、稻、粱等熟饭,相当于后世的大饭碗。簋作为礼器以偶数组。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大夫四簋、士两簋,分别与一定数量的鼎、鬲等各种礼器相配。
1 v' H9 {$ q/ @# _. u3 z( j5 d7 R0 x+ N6 V
簠(fǔ):侈口,长方形,由大小、纹饰相同的盖、身两部分组成,用途与簋同。$ h. |$ n  W4 c9 W
" J, W* J5 s7 u! H$ o+ H( h
豆:上为圆盘或碗形盘,高圈足或高柄圈足,或有盖,盛黍稷类,也盛酸菜及肉酱。
" d# B( J, \/ D$ c
( H; C0 A2 {+ O笾(biān):似豆而盘平浅,是豆分化出来的,但也像豆一样,既有竹编,又有木制、陶制和铜制多种。笾的用途是盛果脯之类的供品。
" ~8 b3 L* ?! i5 {9 ?* Z2 ~& g
& T2 m. R7 L) y6 |8 L  M9 Y俎(zǔ):案具,形似小凳,上横长方形板面,中央微凸,横板下两端有立足。俎是用于切熟肉的砧板。! ]' {- r1 X) i) d* q
# j( C( k! K: v/ i
尊:一般为侈口,高颈,鼓腹或筒腹,圈足,盛酒用。在礼器中的地位仅次于鼎。尊又是酒礼器的通名。% T+ V, ]- a$ E) @

' o+ t- {% N& e! t壶:一般为小口,有盖,长颈,圆腹,圈足,贯耳,用于盛酒,兼盛水。
1 D' g- I% R. y4 i& @+ R0 W8 f# I! n' K$ n7 F) ~, |
卣(yǒu):一般为小口,有盖,长颈,椭圆鼓腹,圈足,有提梁,挂于两肩,为中等盛酒器。, ]9 x& s' g1 b
% p0 X% ?6 F' |; E+ y0 P% k# P$ _& l0 `) j
觥(gǒng):椭口带流,有盖,椭圆腹或方腹,圈足或四足,有手提部分。盖多作兽形,去盖后,形似后世带流的有把的漱口盂。觥主要为盛酒器,或兼用饮酒。
5 e8 c) H, w2 J9 U
" Q( v$ I) H. q$ |* Y( w爵:口颈浑一,口侈而狭长,前为流,后为尾。流的根部有两个立柱,柱顶圆帽。也有两个立柱向中靠拢合成单柱,圆腹,凸圜底,三只棱锥足,腹侧有銴。爵的形制多样,后来温酒、饮酒混用。
: N5 X/ L$ X& H, n8 a. w5 X8 b2 h* e, Y; a9 T. l4 s1 u# }! D
觚(gū):大侈口,细腰,高圈足,饮酒之器。; T! M3 e& _* e/ J* d& ?
- `( ?$ S2 E7 A! z
觯(zhì):侈口、短颈、鼓腹、圈足,或有盖,形似尊而小,多为椭圆形或圆形,个别有方形。觯为饮酒器,其用途与觚同。九疑山舜帝陵例祭祭酒多来自瑶民酿制的家酒,此酒薄,多饮无妨,祭祀多用觚觯饮酒,因而礼生把它叫作觚觯酒。瑶民常把觚觯读成瓜单,此瓜单酒名一直沿用至今。
: T+ `0 x+ K6 O  T6 u7 X2 C4 Z
/ `$ }5 u- a5 z. L# p% l( \盘:大口、直沿、浅腹,双耳或无耳,平底,圈足或三只足。盘是盥器,用时需与匜配合。7 p2 R- A! @# ~/ k
4 E3 P( C& D# s5 r1 T9 Y( s1 }" P
匜(yí):椭圆形、敞口、长流、龙形銴,有四足、三足或无足。为盥手注水器,即以匜浇水,供洗手用,流下的污水则用盘接受。$ l- |' d% n9 a( F

6 X; J( z$ ^# a9 @; v古代舜帝陵祭祀用于礼乐的有大钟、鼓、编钟、编磬。其余乐器,朝廷告祭时,由朝廷太常寺乐工带来;例祭则由郡县乐工带来。. X! l. L* `( c$ j" N

1 z4 B0 `8 x, L+ w, f仪仗有幡、旗、表、联幛、舜字灯笼、祭字方旗、龙图案三角旗。朝廷祭祀仪仗由朝廷礼部配给;例祭由郡县制作。
! J7 P, a. k5 I
: w, K# L% z" Y" n4 t服装有礼生服装、干戚舞服装、瑶舞服装。主、陪祭人员穿官服。
' f2 c3 y# |$ s+ G" m' H/ i$ m1 |/ H% ?
另有大小香炉、烛台若干,供燎祭使用。, }% O5 r1 g! |9 i5 R
$ x6 h; a0 Q  E0 f4 U( Q7 u7 k
现代舜陵祭祀相关礼器及制品" a  b7 H: b7 n6 }+ k( e8 a
$ |' u3 A; ?# c3 @! ~% ?$ c
现代舜陵祭祀的礼器比较简单,有香案、供品桌、供品盘、盥手盆、烛台、香炉、焚表炉、酒壶、酒杯、大钟、大鼓、编钟、礼炮、民族乐器。# c$ q9 J/ r% v4 r1 L2 q; M' `3 d* \

6 X8 x% [" d+ L. h香案:仿古案桌,长2米,宽1米,用于神像前摆放香烛。
; v( n" e7 I8 m" @; m0 w
! u$ [% l2 V! Z* R  t供品桌:仿古长条案桌,长4米,宽15米,用于摆放供品。
6 g/ N5 @9 M% a; c/ m0 C/ u) o# `
供品盘:盛三牲(口含尾巴的猪头、牛头、羊头)的供品盘较大,长1米,宽05米。盛五谷百果的供品盘较小一点,一般长宽04米左右。供品盘大多仿制古代簋、簠。
; X' K% `# |, X9 l# n8 n. }/ N  J- x4 ?: w
盥手盆:盛水用的铜盆,供主祭人盥手之用。$ \+ i, w7 G4 I; n8 ?6 p& J& S

4 l3 A( m0 x0 ]烛台:主要用于固定神像前燃烧的蜡烛。3 H; L# _/ X9 V! K5 g: j% r7 m
4 w7 \: l0 {6 Z( Y" g
香炉:铁制仿古香炉,摆放在大殿外,供祭祀时烧香烛之用。现代祭祀,流行烧高香,高香越做越大,因此香炉内应有插放高香的筒架,避免高香倒斜。3 @+ Q& O/ T, z2 Y

$ F! X9 O* f3 `焚表炉:放置正殿前的月台上,用于焚烧黄表纸钱。舜帝陵两座石雕焚表炉造型奇特,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焚表炉。它为建筑造型,重檐攒尖顶,高29米,兽头方脚,方形炉身。炉脚凸出的四角为猛兽头,此兽似狮非狮,似虎非虎,眼珠往外凸出,嘴张开,一副承重像。炉膛的四柱由四个力士组成。力士赤脚、挺肚微蹲,双手托举,身壮如柱。炉膛上部由四个倒立的人像组成四柱,支撑炉顶。这四人虽然倒立,但喜笑颜开,轻松自如,像杂技团的小丑,幽默有趣。上部四面分别是“福”、“禄”、“寿”、“喜”字格板封闭。炉顶是一只凤凰,炉尖就是凤凰头。( B# Y. S! A6 T+ C* d

) f' z/ x, k; W: Q 酒壶、酒杯:盛酒用,仿古造型。8 e: Y5 b" |( ^+ }% @: b! e" j
' C& H5 R& d. |5 S! v& _& l
大钟、大鼓:祭祀时,鸣钟击鼓仪式用。+ X7 O  o6 O/ e

2 e) g! B1 N# l5 z& X; I# n& V编钟:用于祭祀时演奏乐曲。
. j; n3 Q# G/ e8 \5 h6 |2 }& W7 O: Y( t1 M
民族乐器:乐队经常使用的民族乐器有唢呐、筝、琵琶、笛、箫、笙、鼓、锣、钹、京胡、板胡、中胡、低胡。' P8 p6 J3 c7 ~; t5 U! }0 ?

7 a! j5 L0 {8 V- m" ?礼炮:土硝地炮,俗名地铳,用于仪式中的鸣炮。近几年,虽然引进了接待外宾的现代先进礼炮,但却失去了民族民间特有的祭祀气氛。: n/ A7 }2 ^: {8 K$ y$ X1 C8 H1 s

5 I# ]) u$ R- @1 W1 O4 F4 \# a现代舜陵祭祀的有关制品有旗幡制品、服装制品、道具制品。7 o: B, P% R- \0 A7 i3 }

! o2 S5 ^- I% X; z+ P旗幡制品:
- L% p# E' z( f+ e3 E1 z" }% S' r7 u% y, W* y- G7 Q
舜麾,长24米,宽12米,上顶部篆书“祭”,中部隶书“中华始祖舜帝”,绣有龙凤。
  |( c/ q' _1 w/ }/ h% h
$ q4 U+ u3 u0 A/ Z太常旗,面高3米,宽2米,枣红色,周边及旒为黄色,绘日月星辰、升龙降龙等。
3 I5 |+ Q6 |$ O% `# ~! a: l" n4 L, C( V: p! x
刀旗,旗面高3米,宽12米,旒长06米,旗面分别绣凤凰、虎、豹、狼、熊、狮、鹰、象等禽兽。6 e1 }: E, Q! `1 x
! @1 z- f) l6 q. S
道具制品:4 a: L& t, b8 n! I+ @
4 B$ W) k8 s! i+ [1 i& s! p  n
兵仗8对,钺、斧、刀、叉、戈、戟、矛、殳。
1 P' _; H; V/ x! t7 A! S
/ t' M- ]% M$ L+ T; n/ A/ Z( n告祭乐舞道具有笏、梧桐凤凰。笏供身穿古代官服的合唱队员双手握着,作上朝状。梧桐凤凰为舞蹈道具。
5 S4 p$ b, y# A% o' E7 G
6 l1 X8 L" u* \3 |4 o" E$ R挂有舜帝像的中国结佩饰:参祭来宾佩戴挂有徽章的中国结,徽章正面为舜帝像,背面为公祭图案。
2 e7 K& t7 o5 @4 k9 n4 P7 y3 U! ]6 k
$ P& \: F+ a- P1 R
7 k8 j. Q) I% k& i. _
) m1 a3 A# v- o$ @: u( _(《历代祭舜》,方志出版社,2008年)! R5 ]$ R  [5 @7 O, L/ S

/ l! X7 j' i# h7 ]
  p/ ]* }7 u8 h: d( \
0 b* n' Y4 J5 n2 p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56:51 | 只看该作者
祭祀仪程
2 W' g# s8 j8 f' Y9 i- j) @2 V! b1 h  S5 W
祭祀是一项非常庄重严肃的活动,历来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或约定俗成的规定,任何人不得违反。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祭祀仪程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
# g. J' u) j" Z+ y0 H) U& A( U3 Q5 \! k$ _. r" i+ ^7 Y/ s, P2 S
告祭的一般程序与要求。遣官诣陵致祭前,由钦天监择定宜祭之日,翰林院撰拟祭文,太常寺、工部、户部分别预备祭品、仪仗;由礼部开列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名单,题请钦派致祭官。致祭官行前一日斋戒,届期赴礼部恭取祭品、祭文、仪仗,如遇皇帝亲阅,则另有程序。祭祀官择日从京师出发,前面以伞仗龙旗引路。告祭官到地方后,各官朝服跪迎,并恭奉御祭文、香帛置龙亭内,供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首礼。祭前三日,告祭官斋戒,地方官备鼓乐、仪仗,行一跪三叩首礼,迎龙亭往祭所。明代对祭前三日的斋戒,提出了以下八项具体要求:一是不食荤腥,不吸烟(一时做不到也要注意口中不得有烟味),不饮用、食用、使用任何带刺激性气味的东西。二是不参与丧事,不去污秽的地方或做过度劳累的工作。三是可食鱼肉但不可超过素菜,且肉必须新鲜。四是可饮酒但不得稍醉,不得饮用口气大的烈性酒。五是克制食色之思,不听音乐。六是三日必洗头,五日必沐浴。七是确保饮食健康,不食用、饮用、使用来路不明之物。八是如有病且有损威仪(如感冒腹泻抽搐),行礼不参礼,可观礼,不得耽误治疗。祭前一日到达路亭村,于路亭王氏书堂歇息,或者直达永福寺歇息。在歇息时,由于奉诏祭舜的官员与陪祭官常常吟诗助兴,逐年累积,形成了王氏书堂特有的诗歌集。祭前一日,由告祭官省视祭品、祭器,地方官监视宰牲,然后率礼生演习礼仪。祭日四鼓,陈设祭器、祭品、牲俎,乐工集庙门外恭候。当地瑶总率瑶族青年男女百余人敲锣打鼓,盛装列队五里外,沿途铺以松针翠柏。祭祀队伍到来时,瑶族歌舞迎接。清代赵有德曾以诗记之:“长腰小鼓和笙簧,黄蜡梳头竹板妆。虞帝祠前歌舞罢,口中犹自唱盘王。”祭日五鼓,告、陪祭官各朝服,由山门入殿。待击鼓三通,告、陪祭官就位。仪式为前后行三跪九叩首礼,中间三献、读祭文。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受胙、撤馔、送神等,每一项均演奏专用乐章。仪程进行中各官与参祭人员均按司仪的呼请行跪拜叩首之礼。其中,亚献礼奏恢平之章乐曲时,由朝廷太常寺乐舞生伴干戚舞;终献礼奏靖平之章,由九疑山瑶族男女青年三十二人伴舞。执事礼生达三十九人。
( y$ O$ o% z3 K8 j. E& H
" R2 g% y& e7 v' ?, t告祭仪式人员。这些人员包括献官、执事、参礼者、协助行礼者、观礼者等。献官由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组成,如果有配位,设若干分献官。位置在北,面向神位,也可以立于东侧,但不得立于西侧。献官是行礼的主体,必须注重礼容。按照周制,侍奉于尊者当趋进,但明制无此规定。执事由引赞、捧爵者、执帛者以及读祝、司洗、司樽、乐生、舞生等组成。引赞,为每一次献爵的献官设一位引赞(人不够可省略)。捧爵者,每坛位一位。捧帛者,每坛位一位(人不够可以捧爵者兼任)。协助行礼人员由读祝、司洗(献官洗完供巾)、司樽、乐生、舞生等组成。参礼者随众官具礼即可。观礼者不作威仪要求,在参礼者之后。, Z$ [$ B7 t7 r  D/ k
# p, [; ?) g. K+ ~: q! q
祭典仪程。以明代为例,仪程有以下11项:
5 p$ ^( M) Q! [% ]: b4 {* i6 P) a/ ]9 o4 I4 x( r7 X6 |- W4 r/ Y, q% L
1.瘗毛血。(牲牢之献,先瘗毛血。焚香是迎神于阳,瘗毛血,是用阴物迎神于阴。先人以人死之后魄属阴,归于大地,而魂属阳,则无所不在,故祭祀于阴阳皆有所沟通。)
9 {# P6 h1 r  P; s3 Q, ]8 v" v5 P, y. d; J1 B% \( o
2.就位。陈设完毕,献官、执事行四拜礼,盥洗,就位。执事焚香。(行礼必着履,履者礼也,饰足以行礼也。)3 P& C+ r8 g/ T9 v3 b; c0 P
. p: I& J) t2 V7 W7 y6 e# F! y
3.迎神。奏乐。(乐属阳,也是迎神于阳。所以乐奏半时,神其来格,乃行四拜礼迎神。)四拜: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 X6 i( o- |5 n0 t5 V* O4 V" e6 a7 ]; b) c
4.奠帛、初献礼。奏乐。(引赞引献官诣盥洗所。然后诣酒樽所,此时司樽为所有捧爵者斟酒,捧爵者及捧帛者立刻到神位前东侧朝北立。初献官诣神位前,跪奠帛,奠爵,俯伏兴,平身。然后到读祝位,读祝在献官左侧,乐止,众官皆跪,读祝,读毕继续奏乐,众官俯伏兴,平身。帛用素帛,是古人行礼的信物。乐是礼的一部分,所以是在奏乐同时行礼。古代没有单独奏乐的。礼仪当中皆立,唯读祝需跪听。读祝也不需话筒,且面向神位,读与舜帝听,非读与大众。注意上下台阶要聚足:上下台阶先迈外侧脚,上下一级,两脚并拢,还是外侧迈出。但执事不必。
6 R1 G6 Z* m& Q/ x* k; `8 m/ g. a" K& _- @! `
5.亚献,由亚献官献爵如上,但不献帛。
6 _. C* b) R4 O8 G/ Q2 t; C. p
1 w2 o5 P% p2 m6.终献,由终献官献爵如上。
: F+ O- [( _! p, R6 p; q# G; M
- `& m; Z& ]. |( [; W6 X/ l  T7.饮福受胙。奏乐。初献官到位,跪饮福酒,受福胙,俯伏兴,平身。复位。执事捧胙出,众官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众官一起分享酒蔬,其乐也融融。
) v3 h5 a* z) @8 j; J) G
( d& N% W( ~+ w5 L0 y8.撤馔。执事象征性移动一下酒爵。
8 |6 q/ B4 V) ^( E3 @+ T/ T% e( d8 ^  w. O/ {9 y* S& c) o7 r
9.辞神。奏乐,四拜。以上事死如事生,一如现实中迎宾、献酒、共餐、送宾。
9 o' f! w4 p4 [3 z: n! J5 C$ S+ z5 k4 |' L
10.望瘗。通过焚祝文、焚帛,上达于天。1 c5 U8 O' d, {2 c% p0 h5 c* j

: j5 ~& y% }) s. b+ J6 u' ~11.礼成,散胙。凡与祭者,皆受福胙。
. u1 P* e% D% r- P2 u- Z
% E8 n% y' T# m古代例祭乐章  \! x: m  m0 \$ d
7 s; p( _3 K! b; W- O. f
清代以前,地方官代朝廷举行的例行祭舜活动,均有其固定使用的乐章,且分为春季和秋季两种。春祭时用春季乐章,共七章;秋祭时则用秋季乐章,亦为七章。
; A/ A/ u4 h; O, U; I3 a8 W& ]( F

! P% J5 K) W* c& M; }; d+ O( |3 }. A- F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48:31 | 只看该作者
朱元璋与明代祭舜的制度化、规范化
! N9 }$ L; h7 C% G: g" K5 B) M- x2 e. E# d8 ]5 b4 o+ [
朱元璋在打败元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后,于1368年建立起明王朝。朱元璋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他出生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后来参加红巾军,走上起义道路,逐步成为义军首领,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起明王朝。
# t0 T; u- y( X8 i
  C! ^) ~+ S+ F明王朝建立后,加强了历代帝王特别是上古帝王的祭祀。在祭舜方面,朱元璋采取了三项重大举措。
8 {3 T/ \- [3 @! }* M; k( X/ F: B3 I  M6 \2 t( k- W$ V
第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将舜帝陵庙由玉琯岩前迁至舜源峰下。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不久,就派专人前往九疑山,走访查看舜帝陵庙,绘制舜帝陵庙图和整个九疑山的地形图,从而为迁建舜帝陵庙做准备。按照民间的传说,朱元璋的军师、明朝开国元勋、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基(伯温),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大师、预言家和阴阳先生。相传刘伯温在认真审视九疑山舜帝陵庙图和九疑山地形图以后,认为根据时代和天道的变化,九疑山玉琯岩这个地方,已经不再适应做舜帝陵庙,而最合适的地方应当在舜源峰下。朱元璋最后决定,将舜帝陵庙从玉琯岩迁至舜源峰下。' s( L, b' D! j5 d: M( q( t& D

0 _7 f+ \9 Y5 ^( f3 O3 t! s6 O第二项重大举措,就是把祭舜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秦汉以来,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祭舜制度。大体上是每年春秋二祭。如遇国家大事,则不定时向舜帝陵致祭。同时,为了加强对舜帝陵庙的保护与管理,自新莽王朝起,设守陵户守护舜帝陵,多则五人,少则三人。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历代祭舜活动并非一成不变地进行,宋元以前,有记载的帝王或朝廷祭舜活动并不多见。朱元璋登基后,即采取有力措施,将祭舜制度化、规范化。《宁远县志》载:
! K# V- Y5 N! v1 `9 \6 X. u2 x6 M; R: |" u" P% ?
明代洪武四年(1371),敕以春秋仲月上甲,县令具牲帛致祭。凡遇国家庆典,撰祭文赍香遣官致祭,牲用太牢。其祭品祭仪俱与文庙同。惟有正献不用,分献乐章亦缺如也。朱子(熹)有《虞庙乐歌词》,最渊雅,可以被诸管弦,据为典要矣。2 B  L7 Z& h3 @$ k

, u1 x/ |2 X* I3 K按《宁远县志》这一记载,朱元璋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每年春季第二个月和秋季第二个月的上甲日,由县令奉上祭品致祭。凡是遇到有国家庆典,就由朝廷撰写祭文带香火蜡烛派官员到九疑山祭祀舜帝陵。朱元璋还规定,朝廷祭舜,“牲用太牢”。太牢,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亦作“大牢”。其他祭品和祭祀礼仪均与文庙相同。由于祭舜乐章缺失,就将朱熹所作《虞庙乐歌词》谱上曲调,在祭舜时作为演奏的乐章。
3 m7 a1 h; }2 E
$ z+ U" b% y) u6 |& _第三项重大举措,亲自撰写御祭文,派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疑山祭舜。与其他帝王祭舜不同,朱元璋的祭舜文是他自己亲自撰写的。这篇《祭陵祝文》,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充分体现了作为布衣天子的朱元璋的特色,说的是实在话,有着非同一般的朴实情感与人格魅力,全文如下:1 l  W) ^8 U# W$ w- R! y% r
- A- ?  A& u6 I4 [; x( V
朕生在后世,为黎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前世,作烝民主,大德无穷,垂法至今,后人不忘者,以其量同天地故也。朕典百神之祀,考君陵墓在此,然相去三千余年,观于帝典,大哉圣德,非天者何?虽窃慕于心,奈禀性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谟,万世所法。特遣专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尚祈鉴纳。
% }" K8 O. s: H+ R* ?/ a" @! x" }2 P$ T0 @, c
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重视,明代形成了自新莽王朝以来的第二个祭舜高潮。此后,凡遇国家大典、大事,朝廷都要派遣大臣到九疑山祭舜。从《宁远县志》和《永州府志》的记载看,明代一共御祭舜帝陵十五次,其中可考者十三次。明代在舜源峰下修建的舜帝陵庙,其规模比汉代要小,约占地21万平方米,仅为汉代三分之二。到正德十六年(1521),永州推官王端之重修舜庙正殿,增设香亭三间、仪门三间、左右斋廊各三间。但是,到了明末,随着明王朝的衰落,舜庙也已呈现破败之势。
. }2 g7 f6 z6 Q7 f6 ^1 i/ h8 _% J/ X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29:29 | 只看该作者
(一)先秦时期
5 i5 r* ~  F+ [% v7 L, G9 S' ]; }4 l
夏商周三代是祭舜活动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大禹开祭舜之先河。当地人在九疑山下大阳溪畔修建了舜庙,以供祭祀。殷商和楚国人有着强烈的崇舜情结。特别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更是把舜帝作为自己心目中的神予以顶礼膜拜。: V& G+ @5 Y5 a4 H8 m8 J9 @4 ^* d, {

$ b3 s. [" S; ^大禹望九疑而祭舜7 Z1 X8 U4 l% _, Q5 J5 U' t

  @9 u2 k$ V/ p+ |. {《大清一统志》载:“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这是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祭祀舜帝的帝王。; f# V& q8 @2 q- O* W/ U
( D" U! E" `' F" A. O* O+ [
巡狩也称巡守,是上古时期宣示王权、巡视所属氏族部落、方国所守的地方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始于黄帝时期,定型于舜帝时期。《尚书·舜典》对舜帝摄政后的巡狩情况进行了详细记载:“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8 v4 h4 b+ {- Z1 E; g3 G. g; m+ v- X1 l2 V$ B8 X$ W8 O4 D
大禹是上古时代影响最大的帝王之一。他在舜帝摄政和执政时期接受治理洪水的重任,并取得了成功,为我国上古时期的大洪水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被舜帝选定为接班人。在将部落联盟首领职位移交大禹以后,舜帝就离开了当时的都城蒲坂(在今山西永济县),到南方巡狩。由于年事已高,路途劳顿,舜帝逝世于今九疑山一带。按照当时的情况,舜帝陵不封不树,因年代久远,具体葬于何处,已经成为千古之谜。大禹继承帝位后,仍然沿袭了这一制度。《史记·封禅书》:“五载一巡守,禹遵之。”后来,大禹南巡到今衡山一带。出于对舜帝的敬崇,也出于当时安抚三苗的需要,大禹就在衡山搞了一次祭舜活动,从而开中国几千年祭祀舜帝之先河。3 q# ~7 u. B& T4 s% W. ?8 U
3 n4 I. ~/ S" K; z
大禹衡山祭舜,采用望祀的形式即“望九疑而祭舜”。望祀是由郊祀发展而来,也是古代一种正规的祭祀仪式,而不是随便朝九疑山方向鞠几个躬就了事。在举行望祀仪式之前要筑坛,沐浴更衣。然后在祭坛上奉上三牲,按一定程序朝九疑山方向进行拜祭。当时的祭舜程序如何,现在尚不得而知。
2 {5 `( T7 L8 B# C( b0 |$ |( i5 G9 Y) p+ H; ^- w0 q) }
大禹在衡山祭舜的祭坛,在今衡山县西三里,其台为圆形,直径三丈。大禹南巡至衡山,还在衡山一带留下了诸多传说。如衡山有“夏禹求简”的传说。衡山之上有大禹石、岣嵝峰、云窑峰、禹王城以及神禹碑等等。到了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韩愈曾到南岳衡山寻找神禹碑,并有诗记叙其事。宋代人陈田夫在《南岳总胜集》记载:“禹建清泠宫以祀舜。”尔后的《南岳志》、《九疑山志》均对此有所记载。: R) ~  i: C  [* w2 m0 s: m9 s

/ [8 o2 X7 |6 y0 U大禹在衡山望祀九疑山舜帝陵,还有力地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大禹是一个大德之人。他是舜帝选定的接班人,又与舜帝有杀父之仇。其父鲧在舜帝摄政时,因治水不力而被流放羽山(在今山东郯城东北,也有的认为在今山东蓬莱东南)。后来,舜又派遣祝融氏到羽山将鲧处死。对此,大禹不可能不在心中记恨。但是,大禹南巡到衡山,仍然望祀九疑山舜帝陵,表明大禹有着宽大的胸襟。二是舜帝确实崩葬于九疑山。大禹既然要在衡山用望祀的形式祭舜,其前提就是舜帝崩葬于九疑山。如果连舜帝是否崩葬于九疑山都没有搞清楚,就匆匆忙忙地搞起了“望九疑而祭舜”,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 v$ {8 T7 U" Q  w+ Q! {
1 h! m1 f- A1 Q( ]& ^+ i; J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29:49 | 只看该作者
殷商祭舜
1 B3 [5 s5 `% Y( h1 a
( g4 ?9 q2 n: h, c; S; ]! _舜为殷商之祖。楚辞《天问》大体与《诗经》、《尚书》同时,所叙历史范围与《诗经》、《尚书》也大致相近。《天问》全文以三百六十九句提了一百七十八个问题。在《天问》中,以夏、商、周为中国古史体系,夏之前有了鲧、禹、共工、尧、舜等人物。在叙述商代历史时,以舜为商祖,并对尧舜、舜与父瞽、舜与尧之二女、舜与弟象等的关系作了描述。
6 R" \3 }: R9 X+ Q) r! e+ {# Y3 y8 ?+ W$ F* E- Q3 I
按上古礼制,对祭祀的帝王是有严格规定的。《国语·鲁语》展禽论祀爰居:“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属也,不在祀典。”《礼祭·祭法》也有相同记载。舜既为商祖,又是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扞大患的上古帝王,殷商王族当然要进行祭祀。不过,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尚不得而知。但是,在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舜的记载。
2 Q. c8 k# t7 K0 R, i4 H1 _* t8 g' V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30:05 | 只看该作者
三代时的大阳溪舜庙
4 Y3 K9 B6 F7 p; L# d+ T0 Z( f3 }
1 H! e3 O) A9 U* A& o1 M' u8 O( i舜帝南巡崩葬于九疑山后,九疑山即成为祭祀舜帝的朝圣之地。后人为了祭祀方便,便在九疑山一带建立舜庙。舜庙始建时间,已经很难考证。舜庙始建地点,在今宁远县天堂镇大阳洞村一带。《中国历史文献和方志》记载,舜庙始建于夏代,最早的舜庙在九疑山大阳溪白鹤观前,三代时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宁远县志》:“舜庙在大阳溪,盖三代时祀于此。其遗址在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这里的大阳溪,就是今之大阳洞,为九疑河流经大阳洞村一带的河段名称。大阳溪与大阳洞,为九疑河这一河段的古今不同叫法。这里的白鹤观,位于大阳洞村的牛头山。1993年,当地人在这里取土制砖,挖出了双孔石制钺。石钺长10厘米,宽5厘米,厚05厘米,为柔石制成。这显然不是实用器物,而是祭祀礼器。这就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大阳洞一带就有古人祭祀活动。' W9 U, T+ G9 e4 B( V8 {9 r9 F

9 T# x6 Z" o: w0 k* s2 f4 `4 I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楚人崇舜4 a2 w# s5 z" h0 U  s8 R% T
0 a4 Y7 O: V# T
尧舜时期,三苗是长江中游地区或者说是南方最强大的部落联盟,曾与尧舜为首领的中原部落联盟进行了长期战争。而在如何对待三苗的问题上,舜帝同尧、禹的观点与做法是不一样的。尧、禹主张以武力征服为主。舜则主张以教化为主,武力为辅。在舜摄政和执政期间,始终坚持教化为主的方针,通过推进中原部落的先进文化,化解同三苗之间的矛盾与问题,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舜在晚年将部落联盟首领职位移交大禹后,又到三苗地区巡狩,与三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对以后三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其神灵仍然在三苗有着崇高的地位。可以说,楚人崇舜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舜帝有恩于三苗,并与三苗有着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舜帝葬于九疑山,而九疑山位于楚国南部,在楚国势力范围之内。
, H7 N% |7 s/ B" y# Y% T% w$ O- t8 D8 d4 \5 w
大禹执政后,发动了对三苗的大规模战争,并打败了三苗,使这个曾长期与中原部落联盟为敌的南方部落联盟从上古时代消失了。三苗部落的遗民,组成了新的部落联盟——荆楚,成为后来楚人的祖先。夏、商时期,荆楚继续与中原政权为敌。直到商末,荆楚与周的关系有所缓和,并出兵助周武王攻打商纣王朝。其后裔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为子爵,立国于荆山(今湖北秭归东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逐步强大起来,最终又成为敢与中原各国抗衡的南方大国。自禹灭三苗到楚国强大起来的近两千年时间里,楚人虽然仇视中原政权,并不断与之发生冲突,但他们始终对舜帝有一种感恩的心态,始终将舜帝作为楚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保护神来祭祀。他们在舜帝崩葬之地九疑山建起了舜庙,四时拜祭舜帝,祈求舜帝的保佑。
$ e3 g, m: }; r1 _
  Z; o3 O; k) f4 M* n. D楚人对舜帝的敬崇,还可以从楚灵王花巨资建造“章华台”窥见一斑。楚灵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左传·昭公七年》载:“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杜预注:“台在今华容城内。”《水经注·沔水》:“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岳麓书社1995年1月版431页为十五丈)由此可见章华台规模之大。然而章华台的建造,却是与祭舜有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乃筑台于章台之上,阙为石廓,陂汉,以象帝舜。”韦昭注:“舜葬九疑,其山体水旋其丘,故壅汉江水伎旋石廓,此象之也。”这也就是说,章华台是仿照九疑山大阳溪舜庙的模式建造的,也是为了方便祭舜而建造的。撇开楚灵王极尽奢华之风不说,单就为祭舜方便而建造章华台这一点,起码可以说明两点:其一,舜帝在楚人心目中的地位确实崇高,确实是作为自己的保护神来祭祀的。其二,当时,九疑山大阳溪一带确实建有舜庙,而且规模还相当大。否则,就谈不上楚灵王按九疑山舜庙的模式来建造章华台。
+ a( @; Z% H, F$ z" a
4 t2 f7 }5 p% a6 m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31:38 | 只看该作者
屈原“就重华而陈词”
) m) f6 h8 }, w+ a2 X3 ^$ }8 E# j" r0 u/ V9 N+ m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并自称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他的学识非常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开始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按《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舜帝也是颛顼的后裔。这样,屈原与舜帝同祖。屈原同所有楚人一样,有着浓厚的崇舜情结。当时,楚国正值多事之秋。在屈原的心目中,舜帝是最贤明的上古帝王。他非常向往上古时期“尧天舜日”的政治环境,非常推崇舜帝举贤任能的政治品质,非常希望实现楚国强大的政治理想。2 |+ \& D7 I4 x1 t1 L

# t2 Z/ |" n$ a" d/ \但是,到了楚怀王后期,信用权臣子兰、靳尚等人,打击朝廷忠良,屈原也因此遭谗去职。此后,楚国先后被秦、齐等国打败,楚怀王到秦国被扣留并最后死于秦国。这一切,对屈原的打击特别大,内心充满了巨大的痛苦与无奈。在这种情况下,屈原想到了舜帝。去职期间,屈原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他在诗中反复倾诉对楚国前途命运的关心,想要“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希望楚国的君王能够效法舜帝,从谏如流,使楚国重新强大起来。而残酷的现实同他的希望与理想截然相反。到了顷襄王时期,他不仅不能返回朝廷,官复原职,反而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Q- k' M. J& V  d& E
4 U8 N6 Z2 j0 x) d
那么,屈原是否到过九疑山?是否像他在《离骚》中据说的那样“就重华而陈词”。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屈原没有到过九疑山。也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屈原肯定到过九疑山。在屈原遭谗去职期间,屈原有着强烈的“就重华而陈词”的愿望,由于行动受到限制,因而不可能到九疑山拜谒舜帝陵。但是,当他流放沅湘后,在这一带流浪达十余年之久。朝廷对他在这里的行动没有作出具体限制,只规定他不能返回江北,不能返回楚国的都城——郢。以屈原的个性和他当时的忧国忧民情怀,他肯定会寻找机会了却自己“就重华而陈词”愿望。如果真的如此,屈原就是最早到九疑山祭舜的文人。( [, ?1 s; W$ Z# Y
! U9 R' ?) U/ {7 ]2 k# G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32:00 | 只看该作者
(二)秦汉时期6 x) k7 g  |5 U( l) k

& C9 Y2 C+ S' [- m7 @2 O+ Y3 u0 M秦汉时期,是历代祭舜的第一个高潮期。
' U2 n9 n2 K# o& G9 y& N  i) f; I+ [! G* l9 x% U4 E
这一时期,舜庙由大阳溪迁建于玉琯岩旁,与舜陵合而为一。具体迁建时间尚不得而知,大体时间应在秦汉之际。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地图上,明确标有舜帝陵庙位置。帛书地图主绘区为深水流域,即今之潇水流域。经测算,舜帝陵庙的位置,就在今之九疑山玉琯岩旁。这些帛书地图是于公元前168年随墓主人埋入地下的,地图绘制的时间当然不会晚于这一时间,舜帝陵庙建造的时间更应在这之前。2000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九疑山玉琯岩西南到汉唐坪一带发现有文化遗存,专家确认其年代不晚于汉。经2002—2004年的三次考古发掘,确定这一文化遗存为秦汉至宋元时期的舜帝陵庙遗存。司马迁二十岁时,曾“探禹穴,窥九疑”,见到过当时的舜帝陵庙,从而后来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下千古定论:“(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些表明,早在秦汉之际,九疑山玉琯岩已经建有舜帝陵庙,这是千真万确的历史真实。同时表明,九疑山舜帝陵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夏以前帝王陵庙,且已成为祭祀舜帝的圣地。7 [% E7 Z& @8 E" c

0 B2 T# E5 r. L  v6 b+ y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32:26 | 只看该作者
秦始皇望祀虞帝于九疑山2 T8 E$ p+ z+ |+ f5 j1 o' ]0 S
4 l. p" E/ k2 O; G; y; N
秦始皇是典籍记载的第二个祭祀舜帝的帝王。《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帝于九疑山。”
$ H; T3 ^5 j8 s; n# [& m, ?
) Z: W. J& V" G; a3 q0 q. g秦始皇姓嬴。嬴姓是舜帝后裔。秦始皇作为舜帝后裔,理所当然地非常崇拜自己的祖宗——舜帝。他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为中华民族与国家疆域、封建制度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他是舜帝后裔,当然忘不了祭祀自己的老祖宗。因此,他于三十七年(前210)南巡来到云梦时,就在云梦举行仪式,向着九疑山的方向祭祀舜帝。云梦即今天的洞庭湖一带。作为舜帝后裔的秦始皇,在这里望祀九疑山舜帝陵,表明舜帝陵在九疑山是千真万确的。因为如果要在这里望祀九疑山舜帝陵,首先必须搞清楚舜帝确实是崩葬于九疑山。如果不是这样,秦始皇连自己的老祖宗葬在什么地方都没有搞清楚,就在云梦来了个望祀九疑山舜帝陵的祭典,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7 z) d  C8 z: K- V6 i! G; A

7 j& ?9 w5 s% F4 U/ r. L+ J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32:49 | 只看该作者
汉武帝盛唐望祀舜帝' f9 x( Y  R3 C: ]

3 R6 F. j6 n" a9 \西汉帝王都非常崇舜。《汉书·高帝纪》载,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就在关中“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这里的上帝,《辞海》释:“一是指天帝,二是指舜帝。天帝,《尚书·立政》‘旴俊尊上帝’,今文家以上帝为古代帝王,指舜。”汉文帝也十分敬崇舜帝,他的性格与治国之道都与舜帝有相似之处。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在渭阳建“五帝庙”,并用郊祭礼仪参见五帝。- K! G$ \1 n2 ]  C+ `. e7 Z
2 |" ?$ w1 H% l- L4 q
汉武帝(前156—前87)刘彻,是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疆域的形成与拓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汉武帝在统治期间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于汉武帝的推崇,“儒术”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
1 v0 Q1 i) \1 d* Q! m
0 H% O5 V5 A5 L4 S- c* O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源头是舜帝的道德思想。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特别是孔子、孟子,“言必称尧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必须尊崇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尊崇孔孟极力推崇的舜帝。正因为如此,汉武帝对舜帝非常地尊崇。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首次到雍邑,用郊祭的礼仪参见五帝。《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前105)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帝于九疑。”这是古代典籍中记载的第三位望祀九疑山舜帝陵的帝王。
4 w7 C/ B- X/ u; ]% L. {# d5 a0 M* R, A$ E$ c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1:34:41 | 只看该作者
王莽把皇家祭舜推向高峰; q# m% M  @! ~" L: e
4 V7 `0 `) l0 M( }$ R4 c- m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他在得势后,便处心积虑地谋求九五之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于是打起了舜帝牌。他认为,“凡王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为使舜帝牌真正成为他坐上皇帝宝座的工具,他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7 h0 w  Y# u1 @$ q+ j* S# ?

0 U6 Q( j3 S& j5 x& b第一,在都郊设立虞帝始祖昭庙。王莽尊黄帝为“皇初祖考”,称舜帝为“皇始祖考”。于是,“以宗祀于明堂,宜序于祖宗之亲庙”,即把舜帝尊祭于皇祖明堂。《汉书》载,始建国元年(9),王莽决定在长安都郊建黄帝太初祖庙、虞帝始祖昭庙,定期祭祀。! i; V4 B% ?" N& n  U

  Y6 L; C! ^8 z3 |! i, N7 B$ K! i第二,在九疑山建虞帝园。《汉书·王莽传》载,始建国元年(9),王莽“遣骑都尉嚣等分治黄帝园于上都桥畤,虞帝于零陵九疑”。为了突出舜帝崩葬之地九疑山这一地名,王莽还下令将零陵郡改为“九疑郡”,将泠道县改为“泠陵县”,将营道县改为“九疑亭”。王莽采取的这些措施,客观上把祭舜崇舜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 A7 U, W* @; ^% C4 a5 j# z' Q7 M# H# O/ ]: f9 D3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19 18: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