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工业化的社会里,它似乎没有多少它曾经具有的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8 A2 x5 n( F7 p) a4 _ V
《百家姓》
& U: Z7 m5 N8 V5 K
2 q- d' X7 O; f5 Z' k5 X7 L《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 O0 m' w. |: M0 P1 S# i4 z
2 J# o. |" z9 p9 {/ w作为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5 N: f* m& \4 E a! w0 ^
9 p( s, q+ D( H- R! r2 h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遗传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打开了一扇方便的窗口。
" g1 H8 R$ s+ ]1 j+ L' O5 [; c+ |0 d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6 { {6 J) N9 @: L) @+ g$ M4 J6 m. i) s: b6 l6 \; @* f
姓氏概况
4 n1 j9 v) Z( [7 `+ I: d( o% p6 {! y- `" h: o1 |5 v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 # M" o7 w( n+ E
; c% m+ U. T/ |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5 J* q S5 A( i8 M6 V$ X" z# e, h- b
+ q- p; l$ \ J# g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 F/ N) t; X" m' ]) b$ U4 z/ \
& Y7 `* V8 J* O$ ^, z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3 ^) E5 `( L1 w3 L
: ?- p7 l0 H& O7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 z) T" q" c$ v; i0 D
; Z4 q; w% `" @5 U7 O;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 U" [5 N% \, N0 w
! k- E5 \5 i0 |; O+ L( G8 W9 C% l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3 {, L; ~* U A9 }9 W: u; d% y% c5 e, ?- ^; V
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池等等。 k u, c2 n o
9 O- T: i! h+ i; B
姓氏的形成
3 o- z, I& N) \" A/ Z0 W9 F+ |1 Z5 T: m8 t7 _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 X4 l+ J/ p6 z; W, t/ Q3 \+ [8 J6 u1 {4 S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 W1 @! s6 @4 Z1 u$ {8 Y+ R& B U0 h5 `. i' _8 k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9 d2 v% L8 M- h8 E2 w
; g8 ]! u. @- N( o5 X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 I' ]6 W: S9 o& w4 q4 F
2 B6 ?% P9 b0 u/ _1 v4 Y N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7 o+ r' Q: K1 G p+ E
7 o( d, P- I" H) R7 a3 i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 l5 K. ~: Z# N7 g
2 E$ i( f( {4 Y# @8 \( U5 f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3 S# Z# Z' ?' ?& z+ A6 |. q2 @8 r7 H: n( V. O' A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