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

楼主 |
发表于 2007-7-11 18:37:05
|
只看该作者
令人费解:到底是谁给岳飞背后刺上“精忠报国”的?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岳飞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没有详细记载,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岳母刺字,激励岳飞报效国家。也有人考证说,岳飞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究竟从何而来,历史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s# k$ H a6 F, M8 ?5 I
# b( @4 a& B( @; O3 ]3 ~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的意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 @' d) b; g. \& P
5 s1 g: e0 {9 z# I6 V3 A$ l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 U0 r# L9 j) @" L) Y7 F
1 f! t- z/ y C) m# R3 U- |. @. O+ j 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彪认为,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 }* }( T8 {* [7 K- W% V6 \# B
% j0 L9 {, ?/ G7 J 宋代实行募兵制,为了加强对士兵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刺字为兵”" r4 H/ `5 b+ [, b9 f2 R6 z
" p( o6 `( I( \6 O( G" A
关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1122年)19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R! ]8 O! h% G# a, E
0 V9 ?/ E' ]/ [+ v3 I% y
游彪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分析宋代的兵制,可以推断岳飞背上的字不是因为他当兵才刺的。
* Q5 W7 g* C7 d% [" L/ W- ` F' _ o P/ t: ?. N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
0 ^0 M" Q7 U; N9 Q" s3 j
, `8 d( z( E Z9 w1 W 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代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 Z% \1 f/ d: e! h' W8 t
2 R- T5 [7 |3 U' j2 Q4 d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