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7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岳飞的母亲姚氏与“精忠报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11 18:3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
3 [5 s$ \3 I, o" T7 a8 l: E% s
                    
: w9 `$ W. G" \% x) C" K* W  举世无双的千古佳话“岳母刺字”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母教经典。有人说,岳飞背上的那四个字是“尽忠报国”,有人说是“精忠报国”。一字之差,到底是哪一个呢?0 g! T3 i9 t$ h8 |2 t  m
北宋灭亡后,国难当头。在这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岳母姚氏以大局为重,毅然送儿子投入这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她深知自己的儿子拜师周侗后,武艺高强,一身系于宋室安危,又怕儿子在复杂局势下思想动摇,于是,临行前,在儿子脊背上刺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意在叮嘱岳飞要时刻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 Q2 U4 u7 X' n% u5 w
那么,“精忠报国”又是怎么回事呢?岳飞从军后,屡建奇功,收复失地。绍兴三年秋,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皇后又将这四字绣刺在锦旗上,赠送给岳飞,以示鼓励和褒奖。因封建皇帝的居高临下,人们就把岳飞称为“精忠”元帅,“精忠”二字成了岳飞的代名词,再加上他秉承母训,尽忠报国,所以,人们就将“精忠岳飞”和“尽忠报国”合称为“精忠报国”。 : o# M% ~! E! m/ m8 }2 J
                                   
) P6 a  {( r* t9 ?: G: O% c
一代贤母 魂归庐山
! j1 z7 w8 ~( }3 ]- m' f: R8 M! q) A
' ?% l4 L+ `+ k- t7 b( E* H- w
  岳飞母亲姚太夫人,是妇女的楷模,母教的典范。在国家危亡之秋,励子从戎,教子尽忠报国,被国人尊为贤母,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岳母刺字”成为中华民族母教的经典。陈慕华、雷洁琼、宋平、岳岐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为岳母墓题词。
$ g/ b: |- {2 `6 U众所周知,岳飞幼时是在艰难困境中度过的,岳母惊涛救子,含辛茹苦,为国培育了栋梁之材。故乡汤阴沦陷后,岳母因子从戎,颠沛流离,后随岳飞军中奉养。当时岳飞驻守江州,因深爱这里的地理环境,故把江州概诺第二故乡。绍兴六年(1136年)三月二十六日,一代贤母姚氏谢世鄂州(今湖北武昌)。当时,故乡汤阴还在沦陷中,魂归故里已是不能。岳飞奏报朝廷。为此,高宗帝特支银1000两、绢1000匹,并赐葬江州今址(九江县沙河乡株岭山)。岳飞和岳云等跣足徒步,扶灵柩直往第二故乡江州庐山之株岭处安葬。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开阔,形似卧虎,故以名之“卧虎舔尾”。岳飞在“丁忧”期间,悲痛万分,于墓侧建屋守孝。为追思母恩,建亭于母墓后。青山有幸埋贤母,层峦叠翠如堆螺。于是,亭因山应景而呼之曰“叠翠亭”。不久,战事再起,岳飞移孝作忠,奔赴抗金战场。夫人李氏携族人在这里居住守墓。* `5 b( Y; k2 |# `8 Y. q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飞沉冤遇害,精忠门第跌入万丈深渊,岳夫人等家中老小被流放岭南,墓区一度无人守护。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岳飞冤案平反昭雪,飞妻李氏携子孙返回九江岳家市居住。自此,墓地又由裔孙守护祭祀。明、清时期,当地政府曾出资修茸。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岳母墓非常重视,多次出资修护。1959年11月公布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设专门机构(九江县岳母墓管理处)负责墓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一代贤母姚太夫人之墓历经870余年至今保存完好。
5 H/ {& X3 R, e' w' i+ n  为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1996年春,九江县委、县政府投资200余万元,征地30余亩,在墓区故址上修复仪门、岳母祠、孝庐、叠翠亭、石翁仲等设施。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热情赞助下,工程历时8个月,于1997年元月28日竣工对外开放。/ n! Z/ Y# j% |3 v- U6 Q- ]1 A4 F
2 _  C& Z0 h% J1 @0 g% ?: r6 v7 x
  修建后的仪门、岳母祠、孝庐、叠翠亭依次而上,仿古建筑,庄重典雅,布局合理。仪门右侧墙壁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上方横匾为舒同题词“一代贤母”,两边悬挂着“鞠育劬劳励子从戎尊懿范;躬行慈教尽忠报国仰干城”楹联。进入院门沿着两侧立有石马、翁仲的甬道,登石阶30余级到岳母祠,“岳母祠”匾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敬题,祠门两边的楹联为“精忠报国惊寰宇点点背花依稀宋史纵横斑斑犹渍英雄血;贤母义方树懿模煌煌彤管弈叶江州形胜赫赫长留姓氏香。”门左边还挂着“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铜牌,祠内有岳母坐姿塑像,上方横匾“母仪万世”,像侧为楹联“刺字精忠子垂史册孙垂史册就义成千秋共仰;教儿报国功在家邦利在家邦高风懿范万古咸钦”。像前设香案。厅左壁嵌三碑,为雷洁琼题书的“母教传千古;美德励后人”、岳飞后裔岳士杰题书的“母教典范”、石刻“岳母教子图”;厅右壁亦嵌三碑,为陈慕华题书的“千古母范”、宋平题写的“伟大的母亲”、石刻“岳母刺字图”。2 F: ~, u5 R' ?
  出岳母祠,登20余级石阶就到了孝庐。这是当年岳飞为母守孝时住的房子,庐门两边的对联为“母真巾帼完人今古宜哉第一;子誓河山还我忠孝允矣无双”。再上20级石阶达墓。墓向西北,墓地纵6.1米,封土高1.7米,圆形拱顶,石灰石结构,碑正中刻“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之墓”。前有宽10米、深4米的拜台和祭器。墓前两侧为九江县人民委员会1962年“重修岳母墓碑记”。拜台前置秦桧等五奸跪像,左立“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右立1997年“重修岳飞母亲姚太夫人墓记”,台左有石阶登“叠翠亭”。
4 V1 C) m) V. }
: n. g- k% h7 k& U  八百多年来,谁也记不清,谁也数不清,海内外有多少华夏儿女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来这里谒墓,庐山脚下的株岭山因此名扬四海,光华四射!生长在株岭山一带的人们,也因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埋骨在自己的家乡而感到自豪。每当清明时节,总有络绎不绝的人群来到岳母墓前祭扫。作为岳母墓的管理人员,我们长年累月守候在这里,保卫着这里,建设着这里。因为,在这座古坟里长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人人敬仰的伟大母亲!
9 n! d$ n$ Q7 D% J8 v, n1 L5 l- {6 c

. r7 ^9 g8 a2 H9 A0 e" t                                (骆训生)

岳飞的母亲姚氏与“精忠报国”.jpg (18 KB, 下载次数: 91)

岳飞的母亲姚氏与“精忠报国”.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18:37:05 | 只看该作者

令人费解:到底是谁给岳飞背后刺上“精忠报国”的?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岳飞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没有详细记载,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岳母刺字,激励岳飞报效国家。也有人考证说,岳飞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究竟从何而来,历史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z6 ]+ b0 N$ L3 E8 B

( O, O2 u8 @/ y5 a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的意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
% T7 J: J2 Z- \  S( w0 O1 P% C
$ ~4 y1 E) z" m) ^5 \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 ~( b' z) r7 ~5 i  g' F) P
8 w  ]7 s5 W" t0 R$ L- n. L- f  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彪认为,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1 V+ [3 g# Z( B6 Z. U. v( X' L6 {+ |% H( N2 b/ \
  宋代实行募兵制,为了加强对士兵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刺字为兵”% n. L. e7 ]! v" e! T! w
- G5 ?2 A1 Q/ I3 M" f- G/ h
  关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1122年)19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 G& H- U! G- ?# h" A4 J' r* I1 U
  游彪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分析宋代的兵制,可以推断岳飞背上的字不是因为他当兵才刺的。% }0 x& c8 [3 q: c1 a$ k
6 ^* s+ F6 G4 T& u% A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
% ]9 ~- w: _5 Z( v/ t
9 i; c) `1 f  B$ r% E  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代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1 P* |; R8 `0 b$ B

( L$ l: z6 p/ o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2 01: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