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125|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姚希得及其儿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2 10:06: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8-2 10:49 编辑 5 _1 M" h* a6 o! x

; F& n, ~$ T6 Q. U: }0 b* ~6 _" O% _% u

4 n( l2 Y) x% f/ U                                                              宋副宰相姚希得及其儿子 : j7 I9 v0 G3 M2 ?
八世) n) l# I; {; R7 Q& q& b$ W
      希得(橘洲公)(1198——1269年)    端桂子.字逢源,号橘洲,行传一.宋嘉定癸未(1223年)进土,仕至资政殿大学土、金紫光禄大夫,敕 封潼川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实封八百户。特赠少保,加赠太师。晚年退隐义兴大芦寺,咸仁御书《南山明恕堂》匾额赐之。生于庆元己未年,配贾氏,敕封建安郡夫人。公卒于咸仁己巳年十二月乙丑日,寿七十有一,赐葬宜兴山亭乡大芦山龙耳之原所,著有续言行录《橘洲文集》。 生子三:巌(岩),訔,昆。
6 }# D! g' e; i$ U5 [) z, z

- T# Y4 F$ R5 ]' U, b1 S九世
$ ^3 t' \. z% X$ E8 @+ L0 b    巌    希得公长子.字季瞻,号南堂,行登五,宋咸仁戊辰(1268年)进土,至大理寺丞,配段氏,赠宜人.生子三:奕翰,有翰,制翰1 p' w) j) t, |7 C
    訔(忠毅公)    希得公次子.字季和,号蒙泉,行登六,宋咸淳乙丑(1265年)进土,任福建泉州司李,丁艰归。值常州降元,公与锡山 陈召起兵,民恢复。遂命公为知常州事,带行军器监簿。德佑乙亥,伯颜复统兵围常,至十一月乙酉日城陷,死节于十二月初八日甲辰。赐葬义兴龙颈山,赠龙图阁待制学土,谥曰忠毅,官其三子,仍赐银、绢、祭田,敕建常州忠义祠祀之,大宗祠建于奔牛镇东文昌阁之西,于道光庚子年采入县志.配余氏。生三子:巽翰,维翰,书翰
2 Z. \* |4 p8 I+ {: G* W+ ~: G   昆    希得公三子.字季玉,号颐山,行登七,宋咸淳癸酉(1273年)科举人。配氏。生二子:英翰,文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发表于 2013-8-2 10:17:01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3-8-2 10:06
4 Q' V- \2 @6 d/ x; R; U" ]

; T' h% u4 Q' V( y# i- |- b) x
) L1 b& V& @/ H    江蘇 武進 姚氏族譜 6卷 6冊, 1909年版
; q6 p( Z# T$ X# L( Y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609&fromuid=198745這裏也是有姚訔的行傳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1:18: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8-2 11:20 编辑 & m' g3 b$ ?  t. g: M8 @

% k8 U. {) _1 L  _( t$ k4 Z回复 1# pszyyao
$ @* B: t: R. M8 U5 n  k/ r$ U+ P
     姚希得及其儿子是姚氏先贤,是历代名人,特别是姚希得及其次子姚訔。要讲姚氏忠烈之士,必然要提姚訔(忠毅公)。
* F% A8 v' t4 E: Z      曾在姚网发表了历代姚姓宰相文章,初稿列入希得公,读者提出姚希得是副宰相。今日因有江阴宗亲姚忠华提供的资料,故发此帖。另一目的是提供典型的(旧)族谱行实范例。* e# q, v, E. R' m1 c/ A5 M
      我的本意,1#帖标题应为“从族谱行实看宋副宰相姚希得及其儿子”,1#帖实际也是姚希得及其儿子的行实(或称行状,行传,世系录等),来自姚忠华(及其族谱),其中红字是发帖者和姚忠华加的 。

, G1 e4 \, W+ x/ _- w3 c     行实(或称行状,行传,世系录等)是族谱不可或缺部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4:53:09 | 只看该作者
江蘇 武進 姚氏族譜 6卷 6冊, 1909年版
9 l& {7 L0 B0 B+ L; E1 Y& Y這裏也是有姚訔的行傳0 ~, ?0 O# n- R% Z0 M
蓬安姚波 发表于 2013-8-2 10:17
& j  [0 `- ?( P5 z# m
5 o3 Q0 M7 a% b; X: k5 A

7 n& {+ y# h# y, U, ^    在【江蘇 武進】《 毘陵姚氏族譜》( 6卷 6冊, 1909年版)可能有姚訔的行傳的,而你发的“江蘇 武進 姚氏族譜 6卷 6冊, 1909年版”帖,在1#,2#显示的谱页,是不可能读到姚訔的行实的。——这就是我曾与你交谈过的“要学会用族谱术语交谈和表达”。8 C9 B$ x0 f/ `. N

7 {2 o, d$ C4 m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5#
发表于 2013-8-2 15:01:35 | 只看该作者
在【江蘇 武進】《 毘陵姚氏族譜》( 6卷 6冊, 1909年版)可能有姚訔的行傳的,而你发的“江蘇 武 ...
0 B) y% ~; o+ C, M3 ?pszyyao 发表于 2013-8-2 14:53

4 S2 M# J( f3 o8 A6 |! U6 U5 Q
& |. B. n0 f) n7 ~2 G% p" W6 s6 }' ~2 o5 t2 W: d
    請在姚圖譜中看;圖片太大,上傳不了;有姚訔公行傳的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6#
发表于 2013-8-2 17:01:51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3-8-2 10:06

: x5 f' q1 S9 z7 m0 E' X$ _0 j. e7 b% R8 j% Z" k% Z& r

: T* s# [: i0 i! b) g; O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7:40:07 | 只看该作者
6#谱页是列传,不是行实。版心也标明了。

签到天数: 9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8#
发表于 2013-8-2 21:0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ZH姚忠华 于 2013-8-2 21:30 编辑 : }  L  {: ~( N6 g+ A3 x
5 d3 U+ f( u# C& q" Y! F
纸城铁人                                             百科名片
8 x& S6 M( W" _- ^6 V. a1 H4 B      中国宋朝末年,蒙元南侵,在国家危亡之际,在元蒙军队的侵略下,常州一城于元军精锐围攻下坚守半年,在严峻而恶劣的逆境中捍卫着华夏的尊严。满城军民誓死抵抗,最后在元军攻击下全部玉碎,因其在惨烈的战斗中的坚韧抗击,称为“纸城铁人”。" d: y' p$ M/ V. y- n- a8 A
      相比襄阳保卫战虽然坚持时间更久,但襄阳守军俱是规制军队,而常州守城大多是由自发的百姓组成的义军和少数正规军,在数量占优的精锐元军的围攻下誓死坚守,尤为可贵。元军破城后屠城,只有七个人躲在桥下才幸存。现在常州有一条小巷,叫古村,旧称十八家村,传为幸存者居住的地方。
  Z. g0 U1 b$ j' f! ?! R' b      一二七五年二月,元兵自西而东,伯颜分三路:一路沿江入海取嘉兴府华亭;一路攻打独松关;一路直逼常州城下。常州知州赵汝鉴弃城逃走,安抚戴之泰投降,常州人姚訔当时母丧在家,立刻从宜兴乘船到了无锡,与友人陈昭组织民众发起突袭,擒获戴之泰收复常州。
8 Z. h/ z% f0 H6 j6 C元军以20万精锐,号称百万,发动对常州的进攻。防御军为二万多没有作战经验的义兵和几千淮军,双方激战直到11月,刘师勇等裹伤死守,在战斗激烈时,刘师勇高呼:“吾城即破,金山长矣。”意即即使常州城破,汉家河山长在!蒙古军强迫城外百姓运泥土,连人带土堆成攻城土垒,又“杀民煎膏取油作炮”,以焚烧城上栅寨,又令士卒用牛马皮遮箭矢和石块,拼命攻城,伯颜亲率军急攻,部下把中军帐的赤旗插到城头上,元兵以为伯颜已登城了,士气大振,遂攻陷南门。. U- f  B: q- ^6 d1 R3 [. ^
      宋僧侣万安、莫谦之,立即率领五百僧兵于南门先行投入巷战,全没。姚力尽,自焚死。陈昭死战,有人告诉他,城东门可以逃往常熟,陈昭拒绝,大意说这就是我死的地方吧,遂战殁,部下包圭率军巷战被擒,大骂伯颜,遂被杀害;部下胡应炎力尽被擒,元兵元帅唆都责问应炎:“你说是杀死我许多将校的人吧。”胡应炎面不改色回答:“我想杀你,恨我力不能及。”遂被杀。王安节使双刀力战不屈,手臂被伤,蒙古人问那个勇士是谁,他大声回答,“我是守合州的王坚的儿子”,被俘后不降而被杀,遗蜕葬于城东,后称王守沿。
3 y" O8 X/ l  A! n" m" M% z8 Z- V0 n城破,刘师勇巷战,自东门防区至北门,杀元兵数十人,不走城门而拔开防御用栅栏突围,他弟弟马堕,跃不能起,刘师勇举手与弟弟诀别,与十一骑疾走平江,多年后老病而死。/ V  ^; y' `1 ^$ t1 V
伯颜多年后对别人提到常州,也感叹“纸城铁人“。" N/ X+ s$ D3 q
* a# ?2 u# ?4 h5 A$ O
战争使末
8 i% x/ G. ], Y0 @4 R
7 F7 {# Q: D: C0 u, \$ K( p       明代为死难者立了忠烈祠。
* Y# w5 Q3 ]$ E/ x* i9 i4 O- h( X9 \       陈墅之战援军失败后,常州成了孤城,外无援兵,内无粮食。这座四十里方圆的古城,自从九三六年吴杨溥为割据一方而建修城墙以来,已度过了三百五十年风霜.常州城墙破败不堪,大而难守,那些缺口大的地方,守军只能找些树枝勉强护住,就连亲率大军赶到常州增援的蒙古大元帅伯颜也称其为“纸城”。经过数月围困,常州城的粮食早就吃光,而常州军民他们除了手中的长矛、大刀、木棍和石块之类武器外,几乎一无所有。  但是,正是这群“宁就屠戮而不愿甘为臣仆”的常州军民,手里拿着最原始的武器,坚持与元兵浴血奋战。伯颜派人射书入城劝降,书上写着:“勿以已降复叛为疑,勿以拒敌我师为惧。”守城将士不予理采,伯颜又派降将张彦来城下劝降,陈昭指着张彦痛骂:“你受国家厚禄不思图报,还有脸来见我们。”张彦被骂得满脸通红,羞愧而回。伯颜贼心不死,再派叛将吕文焕来城下劝降,吕文焕是坚守南宋北方重镇襄阳城达五年,最后在援尽的情况下投降的,况且他又是南宋的有名大将。但是,当吕文焕到城下劝降时,城上守军认出了这个叛贼,用箭射伤了这个可耻的说客。并告诉伯颜,城中“自吏士至于民,无一人言降者”。
! K- J' u; H& H      伯颜终于断绝了让常州投降的想法,催动大军猛烈攻城。中国历史上最悲壮惨烈的常州血战在此刻正式拉开帷幕。  参与攻击常州的元兵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万之众,而常州守军仅二万。力量对比悬殊之大,令人无法想像。而为了一举攻陷常州,元军几乎所有有名的大将全部参加到了战斗之中。除统帅左丞相伯颜外,有“才略过人”的中书右丞相阿塔海和惯于征战的“权枢密院事”的怀都;有都元帅张拔都和“善骑射”的昭勇大将军塔出;有“勇冠三军”的武义将军完者拔都和“为人骁勇”,进攻樊城“勇敢出诸军右”的完者都;有大败宋大将夏贵的昭武大将军帖木儿不花和总督的李庭;有在焦山战斗中“冒流矢沿流麈战八十里,身被数伤,裹伤殊死战”的昭勇大将军忽刺出和宣武将军八十八……  还有那个叛将,充当元军南下急先锋的吕文焕。
: o4 V) w- o& E/ u, S& U8 J      常州城里二万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军民,毫不畏惧,誓死保卫常州。双方激战五十多天,死伤无数。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常州守将刘师勇疾呼:“吾城即破,金山长矣!”意思是即使常州城破了,祖国的山河也长在!用来激励常州军民死战。5 @8 R( B' F+ r$ L) j3 }
面对常州军民的同仇敌忾,伯颜无计可施,只得加紧攻城。他强迫城外百姓运泥土,连人带土堆成攻城土垒。然后又惨无人道杀了无数汉人百姓,熬取他们身上的油膏做油炮,叫人油炮以焚烧城上栅寨,又令士卒用牛马皮遮箭矢和石块,拼命攻城。
, l0 t+ D8 z+ U" I8 k1 y; l伯颜亲率军急攻北城,常州守军奋力击退元军进攻。伯颜又攻南门,强迫投降的宋军打头阵,把中军帐的赤旗插到城头上,元兵以为伯颜已登城了,狂嚎:“丞相登城矣。”拼命向上攻。这时城南的守将张超擅离战斗岗位到庙里去求神,守兵无人指挥作战,城门遂被攻破。
& O3 d- R% r8 M$ A3 r$ F8 D3 T首先得到南门被攻破的护国寺长老万安和莫谦之,立即率领五百僧兵,高举“降魔”大旗,身披袈裟,手操禅仗,一路杀奔南门而来。
4 V7 q  B- Y/ P; B) J& y0 i  W* X迷信喇嘛的元兵,一时被杀得目瞪口呆,还以为是天兵天将从天而降,高叫:“神将助宋军。”伯颜不信,亲率军杀来,看到和尚一个个都像金刚一般,心里也怯了三分,伯颜只得强迫投降的宋兵打头阵,元兵在后进行冲杀。万安和莫谦之率领着僧兵左冲右杀,终究寡不敌众,五百僧兵一个接着一个倒下,无一人畏惧。随着身边最后一个僧兵死去,万安长老脸露微笑,说道:“杀身成仁,死得其所,和尚先去了!”说完反手一杖,砸在自己头上,宁死不屈,一缕忠魂照耀常州。“大师,你已尽力,不如投降如何?”看到战场上只剩下了莫谦之一人,素来敬重僧人的唆都劝说道。莫谦之大笑:“我徒弟有言,‘不念佛来不吃斋,和尚平生把人杀’,可惜今天杀不尽你们这些鞑子,他日必然有人为我们报仇!”
" L9 U! m) N% ]( L* G双膝盘地坐下,莫谦之禅杖横放膝前,双掌合十,闭着双眼,对周围鞑子不理不睬。等唆都靠近细看,莫谦之长老已咬舌自尽。“汉人,汉人,这些汉人难道连和尚都不怕死吗?‘唆都喃喃说道,连连摇头,象是怎么也不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C* l; p$ u5 {4 ?- m7 p2 m
      南门被攻破后,元军大量进城,常州军民浑然不惧,依旧在各处死战。姚訔、陈昭督促各军,努力向前。身边跟着的是王竞尧编练的一百名新军,在蔡戌中和黄声福的带领下,战法骁勇,杀得元兵狼狈不堪。“蔡戌中、黄声福!”战斗到最激烈的时候,陈昭把新军两名头领叫来,吩咐道:“常州已破,我等决议死战。你二人带着新军,保护着妇孺撤退,记得把姚大人的两个女儿带上!”蔡戌中杀得双眼通红,大声道:“大人,我等奉王指挥使之命,卫护大人,你如何叫我等先走?蔡戌中宁死不退!”  “混蛋!”素来好好先生脾气的陈昭破口大骂:“鞑子凶残,男人本该马革裹尸,但又如何能牵连到女人?我以上官身份命令你们,立刻保护妇孺撤退!”“可是姚家两位姑娘又怎么肯走!那么多妇孺我们又怎么带的走!”黄声福双眼含泪:“大人,还是让我们留下吧!”陈昭重重地叹了口气:“能救走多少是多少。二位,就当是陈昭求你们了,快些走吧,他日见到王兄弟,告诉他,老哥哥先走一步,魂魄将来也会佑护着他杀尽鞑子。” (常州血战资料引用“纸城铁人”一书。)0 v/ l  E! [! i; _9 I
* J& c! J5 u" r( W# p2 o
         文天祥诗词$ `' N$ v  z+ J0 @
山河千里在,  烟火一家无。
5 `/ J4 H: y- v1 A* R# W6 ?* c2 l$ S' t壮哉雎阳守,  冤哉马邑屠。
, ?" h5 |4 w$ A% @& O苍天如可问,  赤子果何辜。
- K, [% m" h: F1 n唇齿提封旧,  抚膺三叹吁。
. p6 p4 u) o% G      这是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在一二七六年被俘后被押北上,路经常州时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因英勇抗击元军而惨遭屠城的常州的悲愤心情。宋末,常州人民抗击元军二十余万,时间长达半年,在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元丞相伯颜在破城后大肆屠城,妇婴老弱也惨遭杀害,相传只有七个人躲在桥下才未遭毒手。现在常州有一条小巷,叫古村,旧称十八家村,据传就是元兵屠城后幸存者居住的地方。8 Y* z: c0 k  u
2 H5 B; D& B8 j( y* s$ ]6 @& q8 ~: j/ M
兵临城下& F0 ?8 h5 L+ z) W
      十三世纪居住在我国北方境内的蒙古兴起,蒙古贵族利用体格健壮、擅长骑射、能够忍饥渴寒暑的牧民,学习了中原和西域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东征西讨,席卷了大半个亚洲,兵锋深入欧洲腹地。当时,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正是“危亡之祸,近在旦夕”。但是,腐朽的南宋王朝在杀害抗金英雄岳飞对金称臣后,更是逍遥自得,在临安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日子。当时有人在杭州的旅邸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方,纵情享乐,把恢复中原的大事丢在一边的情景。把持朝政的宰相贾似享乐,官鬻爵污腐化,他把在西湖建造了豪华的“半闲堂”和储藏进献珠宝的“多宝阁”,整天和妾妓游戏取乐,他是宁可和爱妾蹲在地上斗蟋蟀,却懒得管政事的,故时人言:“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朝廷派他到湖南前线增援,他不敢和元兵作战。贵族官僚侈靡挥霍,纵情声色,根本不顾国家存亡和人民的死活,就连当时南宋首府临安也“饥者夺食于路,市中杀人以卖”,“日未晡,路无行人”。当时常州人民的生活也极悲惨,正是“民饥欲死”。南宋统治集团为宋朝的灭亡准备了条件,宋朝的覆亡,不可免了。* L7 ]. e& Q; s, |. w% k& ?+ k5 u
      一二七四年元军向南宋发动最后一击,铁骑一动,南宋朝廷便惊惶失措、束手无策。. p( B9 t( {0 S& m
      元兵攻下襄樊,他两道进军:伯颜、阿术一路,由襄阳入汉水过长江,进逼临安;一路由合答等率领,自东道取扬州。元兵一路直下,势如破竹南宋守将望风而降,临到末日的南宋朝廷,犹如惊弓之鸟,从“蟋蟀宰相”贾似道被杀后掌握朝廷大权的陈宜中到抗元名将张世杰,他们只是消极防御,从镇江焦山之役到福建海上的最后一战,他们一而再地把大船连在一起,“以示必死”,结果焦山遭到火攻,几乎全军覆沿没;福建海战,初战获捷,却因船缚在一起不能进 攻,最后元兵主力一到,宋海师又全军覆没,陆秀夫抱着九岁的皇帝昺投海死了。他们“畏缩犹豫,策会集议不行”,指挥混乱,使“张世杰步兵而用于水,刘师勇水兵而用于步。”当时朝廷只有文天祥,主张积极抗战,可是,他主张并没有为朝廷采用。南宋朝廷不可能依靠人民抗击元兵,人民却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保卫他们的家园了。
0 Q/ ~. b9 O/ C' [  U( n1 F一二七五年二月,元兵自西而东,伯颜分三路:一路沿江入海取嘉兴府华亭;一路攻打独松关;一路直逼常州城下。常州知州赵汝鉴也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一溜烟逃了,安抚戴之泰勾结屡试不中流落常州的失意秀才王良臣和钱,开门揖贼,卖国求荣,投降了元兵,元兵入城后奸淫掳掠,掠人户为奴,元兵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仇恨,当时正因母丧在家的姚訔到这个消息,立刻从宜兴乘船到了无锡,与志同道拿来陈昭商讨收复常州大计。
1 y( _6 X; F) C: `4 |- r2 U" A      姚訔少年求学时关心国家大事,青年时豪放不羁,以任侠有名,喜读兵书、剑术、刀枪、骑射无不娴熟,为了探求知识,他顿改旧习刻苦读书,平时虚心好学,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沉勇谋略,胸怀大志。咸淳年间考取进士,任福建泉州司理。元兵占领常州时,他正因母丧归居宜兴,得到这个消息,他立刻赶到无锡,与陈昭商讨收复常州的大计。陈昭,年轻时工词赋,后“久任边。知兵。”当时也因母丧归居无锡。姚的到来,有人劝陈昭以母丧为辞推却,他慨然说:“国家沦没,我怎能坐视不管,与其偷全而生,宁可为国而死。”于是与姚 墨衰而出,分头在常州四乡奔波,号召人民保卫家园参加义军,不久就组 织了二万多人参加义军。他们又派王通去和张世杰联络,约定联合攻城。这时,焦山败后的张世杰守正退在江阴,得到这个消息,立即派了都统刘师勇率军来援。宋军与义军配合夜袭常州,两军内外夹攻,元兵还在梦中,就成了刀下之鬼,叛贼戴之泰被活捉,王良臣溜了。接着一鼓作气,又攻下常州西面屏障吕城,并派张彦守御。常州收复的消息传到临安,南宋朝廷下诏,授姚訔为常州知州,陈昭为通判,又派副统制王安节带兵到常州协助守。这时常州成了敌抗第一线,敌人的狂暴进 攻随时可能发动,残酷的战斗随时可能发生。7 d2 r) B1 n2 s3 i( P$ c
“烈火识真金,岁寒知劲松。”

签到天数: 9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9#
发表于 2013-8-2 21:1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ZH姚忠华 于 2013-8-2 21:36 编辑 8 B( M; Y# T0 ~2 r$ |

2 ]% w: R7 H0 R晋陵士人胡应炎挑选了三千壮士进城御敌,行前向他父兄诀别说:“战斗即将开始,这正是为国报效的机会,我不能再回来尽守家的义务了。”他的父兄慨然回答:“为国报效,父子兄弟一样,岂能临难逃命?”于是父子一起率领义兵,进城参加抗元斗争的行列,应炎起署节度通判,沉毅而有谋略的包圭,也应姚訔之邀担任武进知县。护国寺“身皈释梵,志遂忠贞”的万安和莫谦之长老,相传曾组 织并率领五百个和尚兵,高举“降魔”义旗,参加抗元义兵队伍,万安临行作诗:“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以示抗元到底的决心。当时元兵是异常“尊敬”佛教的,“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而自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后,“欲因其俗,以柔其人”,就更加推崇佛教来,甚至定了凡殴打和尚者要截其手,凡骂和尚者要断其舌的法律。因此,一旦当和尚也毅然舍身取义,参加抗元斗争行列时,人们的激昂情绪真可冲贯云霄了。& V3 G: t6 \0 u8 x& l; t5 W
       正是民族危亡之际,正是仁人志士为民报效之时,他们一面加紧进行作战训练,修缮破蔽的城墙,建树栅寨;一面收集粮食,以备久守之计,陈昭等将自已家中的粮食、布匹和甜酒送到城里。常州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 Y8 |7 x' h1 f- q/ Q9 Q
# X9 ?7 S, \$ O+ M# }# V' I" [$ r众志成城
1 s7 U* l- ^+ w2 U: |- b6 ~6 a6 ?      常州得而复失的消息传到元兵统帅伯颜那里,伯颜立即派元帅唆都带兵来攻,镇守吕城的宋将张彦,在作战时马陷泥中,被俘投敌,引元兵包围常州。吕城失守,常州势孤,但守城义兵并不气馁,王安节、胡就炎经常带领义兵出敌不意进行出击。相持四个月,元兵受到很大伤亡,却前进不得半步。 伯颜东下以来,一路上,守将望风而降,鲁港一战,宋水陆主力瓦解,元兵乘胜南侵,镇江、宁国、隆兴、江阴等地守将相继投降,元军兵锋直指临安。出乎意料,常州竟“降而复叛”,浙东一些降元州城也跟着反元,与张世杰会合。
; j7 K! a: b2 b4 I: a# F$ p常州虽无要塞险隘,它却是平江的屏障,那里是以坚决抗元而名闻全国的文天祥的大本营;它的东南又是南宋的首府临安——这正是伯颜最终战斗目标,常州就象一根鱼刺,卡在伯颜的喉咙口。伯颜只得调集各路元兵,亲自来攻了。姚訔见元兵援兵日增,战斗日烈,城卑兵薄,决定派自己的儿子姚让和义民周繐、周绮和五兄弟突围去平江府请求援兵。
, J( i8 K4 |0 [! i  ]0 }5 `7 b) l& m
8 s& D% R) K- @2 r" {% V9 E" x虞桥的周繐# c5 n( {4 G7 N
      周绮和五■兄弟,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英雄。《武阳志余》根据周氏旧谱的记述,说周氏兄弟,年轻时就胸怀大志,他们眼看南宋朝廷的腐 败,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十分愤慨,仰天叹道:“宋高宗有岳飞、韩世忠、刘光世这样的名将,终因奸臣当而未能复恢复中原故土,真叫天下壮士悲愤。”他们一心报国,把自己的名字都有改成思韩、思岳,天天披甲练武,扎了草人,标上元兵的标志,刺杀解恨,就是在睡梦中也常常大呼:“杀贼!杀贼!”元兵渡江的消息传到虞桥,他兄弟俩头发难,组 织义军。* u6 L/ B$ Q/ o$ c5 b! Z
  m- J6 e: w" v  s1 `& c
虞桥、五牧之战, \# l: u" @1 k5 q) N
      文天祥得到常州被围告急的消息后,一面整顿兵马,做御敌准备,常州有失,平江便是前敌了;一面派尹玉、麻士龙各率赣军三千,并派朱华率广军二千,配合朝廷派来的张全统领二千淮军,一同前来常州救援。这支援军在常州城东的陈墅,与元兵遭遇,麻士龙一马当先,活捉元将胡里喝,周 的家丁丁连捷也活捉了元将火麻也赤。伯颜得此消息,马上派王良臣来招降,姚让将王良臣放在锅里,活活烹死了,叛徒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伯颜得到王良臣被烹的消息大怒,立即亲率精锐来战,沿途烧毁房屋、庄稼,断绝援军粮源。
6 ^& Y; n$ Z9 `* T  }      援军由麻士龙和张全设伏虞桥,麻士龙亲自率军掘堑濠、筑土城,与元兵激战多日,而胆小如鼠的张全竟不战而退回五牧,麻士龙终因寡不敌众,英勇战死。今在虞桥东,当年古战场遗迹尚依稀可认。虞桥东南半里有青龙冈、土龙冈和黄龙冈,连绵半里,上下均熟土,岗前有东井潭、西井潭,此即当年所筑的土城和堑壕,土城西二百公尺有一大土墩,叫郭城墩,上面有望敌楼,此即当年麻士龙指挥作战的中军帐。郭城墩原叫“骨成堆”援军英勇战死后,附近人民拾麻士龙和死难将士的遗骨葬于此。人民还在虞桥边造了尹麻两将军庙,祭祀殉难将士。清兵入关后,害怕人民反清,改“骨成堆”为郭城墩,又把风马牛不相及的明末一个名叫杨一的孝子塞进祠里,改祠名为忠孝祠。+ {5 O8 O6 o) E' y
      在虞桥战败后,援军又与元兵在五牧展开激战,这时援军军粮已告馨尽,只得忍饥背水与敌死战,元兵首先进 攻朱华的广军,双方自早晨激战到中午,胜负未决,到了晚上,被元兵迂回过来,团团包围,尹玉率赣军力战,杀敌千余。而心怀叵测的张全,在战前不准朱华掘沟堑设鹿角,现在又隔着一条河,“不发一矢。不助一饷”,袖手旁观。尹玉孤军无援战败了,宋军渡水挽张全的军船,张全却令诸军斩断挽船者的手指,因而溺死了不少人。7 c: @7 y# e' S
      当年连运河,想见血如汤”,尹玉收集残军五百人,继续与元兵死战,以寡敌众,支持到晚上,张全和曾玉乘夜逃走,只剩下尹玉率残军与元兵死战一夜,杀元兵“人马委积田间”,五百宋兵除四人脱险外,其余全部战死,没有一人投降,尹玉亲手杀敌数十人,浑身上下中了许多箭,“箭集胄如猬毛,甲裳尽赤”,他还生龙活虎地浴血苦斗,元兵不敢近他,最后把四根长枪架住他的头颈,用棍击死了,与尹玉同时战死的还有虞桥的周氏兄弟。现在人们还把尹玉当年血战的地方叫“双忠墩”,又叫“饿死岸头”,并在附近建二忠祠,以祀忠魂,尹麻两将军英勇抗敌的故事至今地人民中间流传着。
9 }0 F8 ?5 y0 R2 a2 P4 R      虞桥、五牧这一次增援常州的战斗,尹麻两将军、周 、周绮和五 兄弟率领的援军,显示了无比英雄气概,文天祥估计当时的形势,如果张全全力夹攻,援军很可能得胜,可是他畏缩不前,误了大事。事后,文天祥打算把张全斩首,以明军法,因为张全不是本部将官,不得不向朝廷请示,结果朝廷又姑息了事,及到余杭文天祥只得斩了和张全一起逃走的副将曾玉。文天祥为了这事,十分感慨,写下了《吊五牧》诗,表示他悲愤,诗云:“首赴勤王役,功成事则天。富平名委地,好水泪成川。我作招魂想,谁为淹骼缘。中兴须再举,寄与慰重泉。”以后,文天祥虽想再派援军,但道路已被元兵堵住了。
! W6 E& b7 v/ P+ e8 y2 g% M4 l2 H8 W( i% N# {$ C7 y# W
纸城铁人2 }4 D+ y- N3 A4 D6 ^
      / j! j# e+ l# O
      五牧之战援军失败后,常州成了孤城,外无援兵,内无粮食。这座四十里方圆的古城,自从九三六年吴杨溥为割据一方而建修城墙以来,已近三百五十年了,绍兴四年(西元二三四年)重修以后,至今也已一百四十多年了,城墙破蔽不堪,“大而难守”,“屡破于敌”,“常之为城至孤危特甚”,虽然守城义兵临时树栅修墙,也只能勉糊其事而已,连伯颜也称它是座“纸城 ’。城里,虽然战前收集了一些粮食,但是,本来在南宋王朝残酷掠夺下已十分贫困的常州人民,经过四个月围困,粮食已快吃光了,他们除了手中的长茅、大刀、木棍和石块之类武器外,几乎一无所有的,南宋统治者在江南的横征暴敛,在史书中事有可证。但是,正是这群“宁就屠 戮而不愿甘为臣仆”的人民,手操原始的武器,坚持与元兵浴血奋战。伯颜派人射书入城劝降,书上写着:“勿以已降复叛为疑,勿以拒敌我师为惧。”守城将士不予理采,伯颜又派降将张彦来城下劝降,刘师勇指着张彦痛骂:“你受国家厚禄不思图报,还有脸来见我们。”张彦遭骂,羞愧而回。伯颜贼心不死,再派叛将吕文焕来城下劝降,吕文焕是坚守南宋北方重镇襄阳城达五年,最后在援尽的情况下投降的,况且他又是南宋的有名大将。但是,当吕文焕到城下劝降时,城上守军认出了这个叛贼,用伏箭射伤了这个可耻的说客。城中“自吏士至于民,无一人言降者”。伯颜总以为城中粮绝,但姚訔却叫守城义兵用纸剪成饼样,端着盆子在城墙上吃着,更气得伯颜七窍生烟。已经是十月的深秋了,伯颜百计施尽,却是无法,只得加紧攻城。元兵攻城日急,义兵守城志也更坚,在激战的日日夜夜,守城将士忍饥苦战着。我们从双方兵力的对比,可以略见当时战斗的激烈和艰苦,据《元史》列传统计,进 攻常州的元将,除统帅左丞相伯颜外,有“才略过人”的中书右丞相阿塔海和惯于征战的“权枢密院事”的怀都;有都元帅张拔都和“善骑射”的昭勇大将军塔出;有进 攻樊城以勇猛出名的宣武将军高闹儿和“刚勇有志”的武节将军四家奴;有“勇冠三军”的武义将军完者拔都和“为人骁勇”。进 攻樊城“勇敢出诸军右”的完者都;有大败宋大将夏贵的昭武大将军帖木儿不花和总督的李庭;有在焦山战斗中“冒流矢沿流麈战八十里,身被数伤,裹伤殊死战”的昭勇大将军忽刺出和宣武将军八十八;有进 攻樊城的监军、定远大将军谒只里和元世祖尝识的管军总把百家奴;提升为炮水手元帅的张君佐和“久居宋,险固备知”的襄樊镇抚沙全,有武略将军石祖兴和屡有战功的忙兀台,还有叛将吕文焕,现在是元兵南下的先锋。据常州地方志记载,还有元建康镇抚唆都和降元的宋殿前指挥范文虎,也参加进 攻常州的战斗。围攻的兵力有多少,有说“当时压境兵百万”,当然言过其实。据武阳志余记载攻城元兵二十万以上,确有黑云压城之势。城里二万多没有作战经验的义兵和数千宋兵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毫不怯懦,双方激战了五十多天,时间已到十一月,刘师勇等裹伤死守,在战斗激烈时,刘师勇高呼:“吾城即破,金山长矣。”激励义兵,即使常州城破,祖国的山河长在!伯颜听了以为是谶语,立即派人火速去金山寺和尚那里问计,金山寺长那来锦囊妙计,就胡编一套鬼话说,常州城形状象乌龟,只要猛击他的尾巴,四只脚就露出来了。伯颜无法,只得加紧攻城,强迫城外百姓运泥土,连人带土堆成攻城土垒,又“杀民煎膏取油作炮”,叫人油炮以焚烧城上栅寨,又令士卒用牛马皮遮箭矢和石块,拼命攻城,伯颜亲率军急攻北城,义军奋力击退元军进 攻,伯颜攻南门,强迫投降的宋军打头阵,把中军帐的赤旗插到城头上,元兵以为伯颜已登城了,狂嚎:“丞相登城矣。”拼命向上攻,这时城南的守将张超擅离战斗岗位到庙里去求神,守兵无人指挥作战,城门遂攻破,首先得到南门被攻破消息的万安、莫谦之,立即率领五百和尚兵,高举“降魔”大旗,身披袈裟,手操禅仗,一路杀奔南门而来,迷信喇嘛的元兵,一时被杀得目瞪口呆,还以为是天兵天将从天而降,高叫:“神将助宋军。”伯颜不信,亲率军杀来,看到和尚一个个都像金刚一般,心里也怯了三分,伯颜只得强迫投降的宋兵打头阵,元兵在后进行冲杀。终因寡不敌众,和尚英勇战斗到最后一人,万安、莫谦之在打死了无数元兵后也壮烈牺牲。( v% d$ @2 Q7 f3 `) F8 q  I  D
       城虽破,姚訔、陈昭、胡应炎和包圭率义兵死战,姚訔力尽,纵身跳入火中自焚。陈昭率兵死战,有人告诉他,城东门可以逃命,陈昭誓道:“离此一步非死所。”最后英勇战死;包圭率军巷战被擒,大骂伯颜,遂被杀害;胡应炎力尽被擒,元兵元帅唆都责问应炎:“你说是杀死我许多将校的人吧。”胡应炎面不改色回答:“我想杀你,恨我力不能及。”遂也被杀害。 城虽破,“知兵有计略”的王安节挥午刀率军死战。“双刀王。锐莫当”,王安节率军转战到州学前(即今市第二中学)手臂被刺伤,他仍“杀敌如刈草”,元兵斩伤他左股,他屈着双腿继续死战,最后力竭被捉,伯颜爱他忠勇,劝他投降,王安节大呼:“我是坚守合州的王坚的儿子,岂有投降之理。”遂被伯颜杀害。
: V! i* w5 f. K' `$ Z       城虽破,守御东门的刘师勇率军巷战,杀元兵十人,转战至北门,拔栅突围,他弟弟马堕,跃不能起,刘师勇举手弟弟诀别,与十一骑疾走平江。% {2 o+ t, C, a7 Q; ]
       城虽破,战不休,淮军六勇士相背而柱,且战且前,一路杀敌数十人。 元兵破城后,大肆屠城。头可断,志不可辱,元兵杀至天庆观,道士徐道明焚香危坐,读老子书,元兵命他下拜,道明不理,元兵又以刀加颈命他下拜,道明仍读老子书,未屑一顾,元兵挥刀杀之,遂遇害。当时妇幼老弱也惨遭屠杀,据传只有七人躲身桥下,才未遭毒手。4 S5 m  I2 X9 m( C, {6 l$ x1 J7 q
       宋末的梁栋在元兵屠杀不久,乘船路过常州,写下《哀毗陵》一诗,真实反映了常州人民抗元和元兵屠城后的情景,诗云:“荆溪水腥泊船早,落日无人行古道。髑髅有眼不识春,东风吹出青青草。荒基犹认是人家,败栅曾将当四旬,毒手无纪律拳日攻境兵百万,不脱靴尖堪蹴倒。短兵相接 ,四旬,毒手老拳日攻讨。内储外援两消沉,一缕人心坚自保。孤臣守士轻性命,赤子效死涂肝脑,朝廷有爵降附,幽壤无恩泽枯槁。愿笺司令录英雄,收拾忠魂穹魂。

签到天数: 9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10#
发表于 2013-8-2 21:2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ZH姚忠华 于 2013-8-2 21:35 编辑
" ], [# ~/ `* }. A+ Y  \' k
8 R$ Z, c0 q/ G' _: y8 Y9 Z& P! Z4 s后续人民为了纪念斗争的死难将士,到了明清才在常州的双桂坊建忠义祠,后于祠内建浩然亭,后人为之诗日:“千年赫奕褒忠地,一代从容就义人。白骨虽遭蒙古厄,英灵犹照晋陵春。”“英雄已去清风在,披指难忘此郡民。”每逢节日,人们纷纷来凭吊。 为了纪念殉难和尚,人们把找到的向件残破的袈裟偷偷埋在护国寺内(位现省常中)这个地方就叫袈裟,又过了二十多年,才在袈裟上造了座壮严朴素的袈裟塔,后人为之铭日:“方坟峨峨,累石五层。陵谷已变,袈裟尚称。”“地傍香火,气升日星,千秋万岁,碧血长凝”。
) V8 B2 ~! A1 l王安节死后,人们把他的遗体偷偷埋在水关的东北,并把其地叫一带王守沿,以后他的四世孙子王伯屿从故乡临川来到常州,守坟尽孝,后人把亿的住处叫临川。至于死难的义兵和遭害的人民,“白骨盈野”,直到一二八一年才有人收枯骨“以万计”,埋葬在城外的周巷,人们把这个大冢,叫“古忠义冢”。
% Z. A( u& {  K& G3 W( [4 |  p8 ^      常州人民抗击元兵的英勇业绩为世人所传颂,就连伯颜也不得步承认常州人民是坚强的“铁人”。在灭宋后,伯颜满载江南的金玉布帛和“驱口”洋洋自得北返时,却厚颜无耻地赋〈南征诗〉云:“担头不带江南物,只插香梅一两枝。”人民是杀不绝的,常州人民抗击元兵的英勇精神永远激励着人民,常州殉难人民将永垂人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11 06: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