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7-4 10:32 编辑
姚氏分姓七十余 姚振宗
振宗曰:秦氏世本氏姓篇辑补所载(秦氏《世本辑补》氏姓篇所载)姚氏之后有司徒氏(*);虞国之后有虞氏、吴氏、幕氏、甄氏;商国之后有商氏;遂国之后有遂氏;观国之后有观氏、有釐子氏;陈国之后有妫氏(10)、陈氏(*)、胡氏、袁氏、子仲氏、颛孙氏、庆氏、子夏氏、少西氏、子宋氏、宗氏(20)、来氏、仪氏、孔氏、司徒氏(*)、司城氏、胡非氏、偃师氏;齐国之后有陈氏(*)、敬氏、田氏;田氏之后有子石氏(30)、子占氏、孙氏、子沮氏、子舆氏、子献氏、讐子氏、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尚氏(40)、廪(lin)邱氏、子芒氏、子禽氏、子窹(wu)氏、胡母氏、陸氏、靖氏、甞氏、穰氏、威氏(50)、王氏、五王氏、法氏;廬国之后有廬氏(56);凡五十六族。其中司徒氏、陈氏两见,盖其时其地前后不同,非关重复。【又此五十六族之中,虞氏别出陶氏,幕氏别出莫氏,袁氏别出辕氏、爰氏,子夏氏别出夏氏、穰氏别出苴(ju)氏(66)】 尚有原氏、鍼氏、闘(dou)门氏、恩氏、公良氏、赐氏、?(此字看不清)陵氏七族,或云齐大夫,或云陈大夫,或云陈人,不云陈公族。稽之《氏族略》,亦皆不言妫姓,恐与姚、妫、陈、田四姓无涉,故置不復録。 《世本》旧文田皆作陈,从其始也。其书断自三代(夏商周)迄于汉初,汉以后例不当阑入,故止于汉初。王氏、五王氏、法氏,而庐国之后之庐氏编次最后,似其补遗也,仍之。今取汉以后别出氏族,汇次于后: 第一氏 第二氏 第三氏 第四氏 第五氏 第六氏 第七氏 第八氏(74) 潜夫论《氏姓志》:汉高祖徙诸田关中,有第一至第八氏。《氏族略》曰:田氏之族见于后世者,有第二,有第五,有第八。又曰:第二氏,其先齐诸田,汉武帝徙之诸陵,以门秩次第之。田广之孙田登为第二氏。又曰:第五氏妫姓。齐诸田之后田氏大族,汉初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又曰第八氏,《风俗通》云,田广弟田英为第八门,因氏焉。王莽时有讲学大夫第八矫【《元和姓篹》云:望出陈留】《邓氏古今姓氏书》辨证第三氏:汉武帝徙诸田于園陵,以门族次第为氏,田广孙田癸为第三氏【按,此似即第二氏田登之伪】。又曰:唐有第五华弟琦,相肃宗;又有宦官第五可範【《元和姓纂》云:望出京兆长陵。后汉司空第五伦,字伯鱼,生颉,将作大匠。伦曾孙穜,兖州刺史,又获羌校尉。第五访,亦京兆人。又曰:第五琦,生峰、平、申。峰,台州刺史。平,京兆兵曹。申,御史中丞】。 息氏 《元和姓纂》:息,妫姓。侯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今新息县即其故地也,望出襄阳。 《氏族略》曰,亦作鄎(xi)。侯爵妫姓,今蔡州新息县,是左庄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息夫氏 《氏族略》曰:妫姓之国为息氏,息公子边受爵为大夫。又有息夫氏出焉,汉有光禄大夫息夫躬,世居河内河阳【按:息夫躬,汉书有传】。 文氏 恭氏 《氏族略》曰:敬氏至宋朝,以讳改为文,今潞公家是其氏也。亦改为恭氏【按:宋文彦博封潞国公,宋史有传】。 光氏 《氏族略》曰:齐人以名为氏者有光氏。《状》云:田光之后,秦末子孙避地以光为氏。 车氏 《氏族略》曰:汉武帝时田千秋为丞相,以年老诏乘小车出入省中,时号“车丞相”,其后因以为氏【按:田千秋汉书有传,富民侯也】。 铫氏 《邓氏辨证》曰:其先姚姓,避难去女从金,颍川郏(jia)县铫氏。汉桂阳太守猛,生卫尉安成侯期,期二子:葛陵侯丹,建平侯统。丹生舒,舒生羽,羽生蔡,皆嗣侯。谨按:唐以前,铫字未有音姚者。汉《李广传》注曰:刁斗形如鋗(juan)。师古曰:鋗即铫也,音姚。 振宗曰:《世本辑补》所载,自三代(夏商周)以迄汉初,别出为姓者凡五十六族。汉以后,据潜夫论诸氏姓书,则又有自第一至第八氏,息氏、息夫氏、文氏、恭氏、光氏、车氏、铫氏(56+15=71)凡十有五,合之已七十余族矣,皆有虞氏之后,陈胡公、田敬仲之苗裔也。而姚氏系出田氏,两汉时不过田氏一小支,远不及诸田之盛。自唐以来见于史者,姚不亚于田。而旷观当世户口人民之众庶,田且不多于姚矣。以上二篇(指“传世第一”和“氏姓第二”),总叙传世本末及改姓别族源流,大略如此。
(见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上卷 氏姓第二 廿二~廿六)
说明: 用姚建中的帖基础上校对、编辑和加注。 帖标题和文章题名是编者加的。 方括号【】内是原著的,注或按语。 圆括号()内是编者加的,或注音,(juan);或注释名词,(夏商周);或标注表观重复的姓氏,(*);或标注别姓数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