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650|回复: 2

奇僧姚广孝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发表于 2013-5-14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奇僧姚广孝

   在明初的文臣武将中,有这么一个特殊人物。

    他早年出家,是个僧人。作为一个僧人,他一生中又有40多年的时间在从政,是永乐皇帝篡权夺位的密谋者,定策、起兵、征战的功臣;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成功的,封特进、上柱国、荣国公,但他不蓄发不还俗,缁衣秃头住在僧寺里;作为一个学者,他也是可圈可点的,监修《太祖实录》、和谢缙等人撰修《永乐大典》,而且工于诗,颇有文声;作为一个人,他又是褒贬不一。他把皇帝赏赐的财物分给宗族乡人,广结良缘,但他死后屡受诋毁,生前的著作遭到禁焚,成了罕见之物。这个人物就是神奇僧人,永乐朝第一功臣——姚广孝。

   公元1335年,元顺帝至元元年。

   元顺帝至元年间,奸臣当道,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江浙行省平江路,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一个普通的医生家里,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户人家姓姚,姚家长辈抱着小男孩特别高兴,给他起名天禧,字斯道。几年下来,姚家微薄的家产渐渐支撑不了朝廷的横征暴敛,家道日落。于是,刚刚14岁的小天禧就到苏州城外的妙智庵当了一名小沙弥。拜宗传为师,训名道衍。接下来的日子,道衍每天跟着师傅宗传念经颂道,做饭扫地,四年后,年满18岁的道衍才剃发为僧,当了一名真正的和尚。

    道衍和尚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本为医家子弟的他,未承祖业,却选择出家当和尚,是何道理呢?

    原来元代很推崇佛教,佛教因受到朝廷的保护,出家人的地位很高,并且有相当的寺产。小时候,道衍看到僧人穿着僧服,神气的走在街上,心里好生羡慕。小小年纪的他就渴望长大以后能够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在兵荒马乱的元朝末年,寺院反倒成为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当时很多寺院里都有藏书,不仅有佛教经卷,还有不少儒家经典,道衍和尚出家的妙智庵就有大量的经书。由此,道衍出家当和尚就能充分利用佛寺的教育环境来吸收知识。对道衍来说,出家如果学有所成就从政,“荣显父母”。如果不行就潜心学佛,为“方外之乐”,安心当和尚,那样既可以避免外面世界的兵荒马乱,又可以为将来成就一番事业打基础。因此,和明太祖朱元璋出家皇觉寺不同的是,道衍是自觉主动去出家的。

   道衍出家当和尚后,到处拜师求学。道衍先到杭州参访径山智及禅师。在径山,道衍写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道余录》。在《道余录》中,道衍大胆质疑程朱理学,对官方的意识形态提出挑战。《道余录》的出版,在以儒家官僚为主的知识分子当中,造成巨大的压力。这也为道衍死后屡受诋毁埋下了伏笔。三年后,道衍离开径山,不意中,遇道士席应真,得传道教阴阳术数之学。所以道衍和尚后来很像诸葛亮,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连明成祖朱棣也赞叹说,“要不是有道衍禅师,我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成功。”

   在当小和尚的时候,道衍就努力“学好文武艺”准备“货与帝王家”。年轻的时候,他就是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诗僧”,和明初大诗人高启等合称“北郭十子”。有一次,他和同伴在游镇江北固山时,即景赋诗怀古,抒发政治抱负,云:“肃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眼倦看。”那和尚听后连连说,“这那是我们佛门弟子所说的话啊”。道衍报以一笑,成就事业的雄心已经暴露无遗。

    此后,饱学的道衍转而北上参学。一天,游到河洛,在嵩山遇到著名相士袁珙,袁珙见他身为佛子,却隐含杀气,就告诉他:“你真是个奇怪的和尚,三角眼,形如病虎,有嗜杀之相,更有辅国之才,望君珍重。”道衍很赞赏袁珙对自己的评价,于是,二人结为好朋友。

   公元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高皇后去世,诸王赴京奔丧。太祖下诏令选高僧侍奉王子,为诸王诵经荐福。明洪武十五年,道衍受召入宫,奉命侍奉四王子朱棣,这才成其毕生事业的开端。明人刘凤说:“时运方遘(gòu),则异才出。”

    关于道衍和燕王朱棣的关系发展,民间流传着各种传说,有一个传说提到道衍夜观天相,发现北方星空出现异象,于是断定那里必出帝相之才。及至马皇后病逝,明太祖诏选十高僧分赐诸王诵经荐福,道衍为好友左善世宗泐推荐当选。他察看诸王,数燕王朱棣气宇轩昂,最有雄才大略,料到燕王日后必成大器,于是自荐于燕王。那道衍和尚生得十分肥胖,一对三角眼还有点斜视。燕王看他生得这副模样,心里正在嘀咕,这时道衍趋前数步,对燕王附耳说到:“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当为殿下奉上白帽子”。“王”字加“白”,即是“皇”字。燕王听了这话,心头不由一怔,忙引道衍进内室相谈。道衍对燕王所询诸事,对答如流,分析极为精辟有理,很合燕王心意。

    “帮朱棣戴白帽子”这当然是一种附会。但道衍与燕王朱棣面晤之后,彼此确有相见恨晚的感受。当时,朱棣即向太祖建议,让道衍随他去北平(今北京),得到太祖的恩准。到北平后,道衍被朱棣安排在北平的庆寿寺做住持。没多久,道衍就经常出入王府,成为燕王的心腹谋士。道衍是怀着知遇之恩去北平的,他自己赋诗:“艰难不惮归燕地,因感亲王宠顾优”来表明心迹。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巩固朱家江山,一统不变,他将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进封为王,立疆全国各地。其中,有能力的九个王分封北方边塞,以防作乱,尤其燕王棣驻守北平(今北京),势力最大。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故,皇太孙允炆即位,即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前,意识到藩王势力影响到朝廷。当政后,先以“杀鸡叫猴看”的办法,削除了周、齐等五个藩王的势力。

    这时,燕王的地位岌岌可危,道衍便密劝朱棣及早举兵造反,夺取朝权。但举兵造反,此事非同小可,燕王尚有顾虑,认为起兵造反不得民心,没有成功的把握。道衍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在燕王朱棣“靖难”起兵的关键时刻,道衍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明人的笔记小说中记载当时道衍曾以对联、占卜等方式促使燕王起兵。虽然有些离奇,但也有几分真实,笔记中写到:有一天,燕王化装成武士,与其他相貌差不多的武士,在一起饮酒。正饮之间,忽然来了一个老者,坐下后回顾四周,既趋步至朱棣面前,倒地便拜,口中说道:“殿下为何如此轻身?”这时,其他九人硬说:“认错了!”而老者一口咬定“不错!”。朱棣便问:“你是何人?”那人回答说:“小人袁珙,精于易理,能知天命,卜未来。”于是燕王召袁珙入府,袁珙仔细端详燕王一番后,神秘说道:“殿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俨然太平天子相,四十岁时定能登上帝座!”燕王心中暗喜。为不露形迹,立即将袁珙送回嵩山。原来,这是道衍精心设计的一出戏。嵩山相士袁珙本来是道衍的好友,道衍见燕王下不了谋反的决心,既找袁珙商量,当他得知燕王扮侍卫去喝酒,立即通知袁珙,并告知朱棣的相貌特征。袁珙即按道衍的策划,前往演了这出戏。燕王又召金忠入府占卜,得“铸印乘轩”的上等卦,金忠说:“此卦貴不可言!”劝燕王尽早举兵。燕王于是心中有数,加紧谋反的步伐。

    燕王得道衍谋划,装病闭府不出,又装成疯疯癫癫的样子,南京派来的侦探,也信以为真。朱棣谋反决心已定,立即暗中广罗人才,招兵买马,由道衍负责在燕王后苑练兵,铸造兵器,积极准备起兵。

    燕王府第,本是元朝皇宫,宏大深邃,道衍为掩人耳目,在后苑挖掘了宽大的地下室,上面盖了房屋,屋外再筑起高大宽厚的围墙,墙中放置了密密一层瓴瓶瓮罐,用以隔音。此外还在苑内养了很多鸡鸭鹅等家禽,令人不停地驱赶,让它们发出嘈杂的声音来混淆视听。

    燕王紧锣密鼓,积极准备谋反,事情虽然做得十分机密,但有道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的小吏倪谅向朝廷告密了。

于是,建文帝下诏命工部侍郎张昺,都指挥史谢貴率兵围攻燕王府,让北平都指挥张信进府捕捉燕王。谁知张信进府后,去向燕王告了密。燕王闻讯大惊,急召道衍等商量对策。大家正在商议之际,忽然风雨大作,把数片檐瓦刮落在地,燕王见状大惊失色,认为这是不详之兆。这时的道衍展示出了他异常的聪明机敏,面对燕王的过度反应,他笑着说道:“这可是大吉大利的好兆头啊!殿下可知,飞龙在天,从以风雨,屋瓦坠地,正预示殿下要换黄瓦了,此乃天意也!”燕王闻说此言,转忧为喜,当下立即决定举兵。

   建文元年,燕王在道衍协助下很快组织好了“靖难”军,以“清君侧”的名义,在北平召开誓师大会,决定发动“靖难之役”,靖难军号称为“靖难之师”。浩浩荡荡的大军,一路南下,直指南京城。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靖难之师”进入山东。四月,两军交战,靖难军有所失利。不久,建文帝认为靖难军因失利会北撤,命前线军队调回京师。燕王也意欲稍事休整再战。这时道衍认为应乘敌军胜利后骄兵轻敌之机,迅速出击。于是,在道衍催促下,燕王重整旗鼓,乘此机会接连袭击驻防的南军,结果南军大败。这时,由于建文帝对宦官管理较严,而燕王对宦官管理较为宽厚,所以不少宦官纷纷从南京跑出来归附燕王。宦官了解宫中内情,谓重兵在外,南京空虚,劝燕王火速直取南京。接着,道衍为燕王定下“毋下城邑,疾赴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的战略方针。五月,燕王招降扬州。受扬州归降的影响,高邮和靠着江北的通州和泰州也都归降了靖难军。靖难军很快就攻下仪真,集沿江船只于江上,往来穿梭,旗鼓蔽天,其阵容足令南军生畏。六月三日,靖难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自瓜州渡江,渡江这天是个晴天,万里无云,微风轻拂,江上风平浪静。靖难军战船相接,旌旗蔽空,金鼓大震,戈甲耀日,南军遥见靖难军如此雄壮,早已胆落,很快溃败。靖难军胜利渡江后,十三日抵达南京金川门,守将李景隆等开门迎降。建文帝闻讯在宫中失踪。燕王随后不久就登极,史称“明成祖”,改元“永乐”。

    姚广孝一生最突出的政治活动,是策划发动“靖难”之役。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全赖道衍运筹帷幄,遥控指挥,明永乐帝论功行赏,以道衍为第一。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总领全国佛教。次年四月,永乐帝又授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恢复他的原姓姚,特赐名广孝,又把姚广孝的父亲,祖父都赠了官。

永乐帝很想让道衍还俗从政,道衍坚决拒绝;永乐帝又赐给他豪华的宅第和宫女,道衍也谢绝了。道衍虽为僧官,上班着朝服,但下班后仍着僧衣,住寺院从事僧事活动。故后来日本人称他为“黑衣宰相”。

    永乐帝当政后姚广孝比较突出的事迹有两件,那就是重修《永乐大典》和负责监修《太祖实录》。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永乐帝命文渊阁侍读解缙等三人为监修,《永乐大典》初修为解缙,永乐帝不满意,令姚广孝重修。解缙、姚广孝等先后主持编纂工作,参加编务工作的人多达二千一百六十九人之多,到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编纂告竣。全书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凡例六十卷,分抄一万零九十五册,总字数三万七千万,永乐帝亲自作序,特赐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永乐帝又名道衍监修《太祖实录》。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三月,道衍拖着病体,风尘仆仆地从南京到北平觐见永乐皇帝,因长途劳累,病情加重,暂居庆寿寺。永乐帝得知,立即命驾赴庆寿寺看望道衍,并赠给他一只金唾壶。永乐帝问道衍还有什么要求,道衍说:“僧人溥洽关押多年了,请皇帝赦免了他吧?”溥洽是建文帝时的主录。燕王攻下南京时有人告他:建文帝化装成僧人,是经溥洽给剃度的。因为没有实证,可疑性大,永乐帝借口关押了他。后来,一直寻找建文帝,不见人影。现在,永乐帝深感受江山己固,也不怕建文帝“东山再起”,所以就顺口荅应了道衍的请求,放了溥洽。

   道衍在得知溥洽和尚出狱后,即圆寂于北平庆寿寺,享年八十四岁。永乐帝悲悼不己,特“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追赠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永乐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

   姚广孝的一生是充满奇迹的,他在14岁出家前,就对自己人生的去向有清晰的目标。他不愿意继承祖业学医,是因为他心中认定前途有更辉煌的远景。他很了解自己的才华、性格和志趣。因此他可以结交三教久流的人物、吸取他们知识和经验,却不放弃出家人的立场,在艰难的岁月里,他坚定的为理想奔波。因为马皇后的死,他奉诏随侍燕王,于是峰回路转,有机会奔赴北国,去开拓人生的新机运。

   在明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抓住历史的机遇,以他卓越的才能辅助朱棣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对明代历史向前发展起了开拓性的作用。不幸的是,后人多从封建伦理和正统观念出发,给他加上“大逆不道”、“奸僧”的帽子。姚广孝死后屡受诋毁,生前的著作遭到禁焚,死后的哀和生前的荣恰成鲜明的对比!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5-16 10: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广孝,后来功成回到老家,连他的亲姐姐也不见他!朋友们都说:和尚,错了!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发表于 2013-5-18 10: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作者是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3-29 07: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