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G+ }. A, A- `2 w5 F+ b0 r
1 m4 Y7 Y2 ^7 H# c4 G
麻城孝感乡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 8 p( e+ F' c' h8 `8 G
葛剑雄 : U4 I* t. c X1 |* ?* R2 @6 ]
如果今天你在四川盆地旅行,或者询问你的四川朋友,大概都可以听到“湖广填四川”的故事。而说到自己的来历,很多四川人都知道“湖广麻城”,其中大多数人还说是迁自“麻城孝感乡”,甚至有的彝族人说自己的祖先也是从“湖北麻城”迁来的。
$ v, p1 x; o- j! v- {9 R+ m: S# b
麻城或麻城孝感乡与移民究竟有什么关系?这还得从600年前的元末明初说起。 + x3 e% Z3 q: l2 p% |7 l2 @8 w
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徐寿辉与彭莹玉、邹普胜等在蕲州路、黄州路(今湖北黄冈地区南半部)起义,称红巾军;十月,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称帝。布王三、孟海马起兵于襄阳(今襄樊市)、汉水一带,称北锁、南锁红军。至十二年(1352)正月,布王三、孟海马攻克襄阳、荆门一带,徐寿辉攻克汉阳、武昌、安陆府(今钟祥市、京山县)、中兴路(今荆沙市一带)。同年四月,元兵攻陷汉阳、武昌,不久又被红巾军夺回。五月,元兵攻陷中兴路、襄阳,至九月,红巾军再克中兴路,但立即又被元兵攻下。至正十三年(1353)秋后,元军陆续攻陷安陆、武昌、汉阳、蕲州等地,徐寿辉部退入黄梅山区和沔阳湖中。
& v+ B1 h: ]8 ^( g6 |
红巾军的起义与元兵的镇压波及今湖北大部分地区,战争激烈而残酷,在一些反复争夺的地方尤其如此,迫使百姓纷纷外逃避祸。但元兵从北、南两路压来,下游的今安徽、江西也是红巾军等起义军与元兵的战场,只有西迁比较安全,所以大批逃民迁往四川。 8 \$ z! V1 C( }! f
至正十五年(1355),徐寿辉军势复振,先后攻克沔阳、襄阳、中兴路、武昌、汉阳等地,至次年正月迁都汉阳,据有今湖北大部。至正十七年(1357),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率部西征,溯江而上,当年十二月攻克重庆,至正十八年(1358)攻下成都,占有今四川省的大部分。明玉珍是随州人,他的部属也大多是湖北人,因而有很多湖北人随同迁往四川。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杀徐寿辉后自立称帝,明玉珍不服,与陈氏断绝联系,自称陇蜀王,至正二十二年(1362)称帝,国号夏。一些反对陈友谅的徐寿辉旧部,入川投奔明氏政权。由于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人迁入。
4 O$ w. F# {6 @% i5 c7 C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军攻灭陈友谅,次年据有湖北。由于陈友谅曾多次对朱元璋造成严重威胁,朱元璋十分痛恨,对当地人的杀戮相当严重,至今还在民间留下不少恐怖的传说。加上明初在湖北大规模“跺军”(强征百姓为军户),甚至见人就抓(如嘉靖《罗田县志》卷六《修武志•军政》称“见烟起户垛之”)。所以明氏政权统治的四川更成为难民的乐土,百姓继续逃往四川。
5 `) {, b, u9 f2 u, N5 R
明洪武四年(1371),明将汤和、廖永忠、傅友德分两路率军入蜀,明氏政权亡。朱元璋命诸将所率军队就地驻守,又有部分湖北籍兵士定居四川。按照明朝的制度,他们的家属都应随迁。明氏旧部被收编后,也都就地安置。由于四川人口稀少,登记到的户籍仅八万多户,实际人口也不满百万,洪武年间曾多次组织移民迁入,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也是来自湖北,明初以后,仍有湖北人陆续迁往四川。从现存的地方志、族谱和其他史料看,明朝的湖北移民遍布四川各地,连川西南汉彝杂居地区也有他们的踪迹。
6 y G2 Y( a- ]+ j3 A" Q- i
今湖北省长江以北部分,元代属河南江北行省,明属代湖广布政使司(俗称行省或省),简称湖广。湖广还包括今湖南省,但元末明初迁入四川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广的北部,即今湖北。
6 E; Z$ E: A' K2 d# A5 ?
明清之际,四川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损耗殆尽。从清初开始,又有大批外来移民迁入四川,其中绝大部分也是来自湖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这次移民中也有湖南人,但更多的还是湖北人,包括以往从江西迁入湖北的移民后裔。所以,人们在“湖广填四川”前面,往往会再加上一句“江西填湖广”。
) k, C" o+ o2 V+ C
“湖广填四川”的说法虽然到清朝才形成,但这一事实出现在此前300年的元末明初,并一直持续到清朝中期,可以说是一场历时400多年的移民运动,迁出地和迁入地都如此集中,在中国移民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 e' p7 [$ d6 Q' S+ W
* m5 b* A3 Z2 P- r1 N
! z$ a# t7 v0 k8 U1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