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族谱的方言与文化价值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7 10:4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族谱的方言与文化价值
! ?4 Z& x* f+ |/ q3 n! R口崔荣昌7 X7 i  W1 w! t- M1 K0 s
族谱又名宗谱、家谱、家乘、谱喋, 在四川民间还有- e, G' h4 d% y0 |* B- [( z
叫谱书、意旨谱的。宋人黄庭坚山谷撰有《宜州家乘》。
& z- j5 e* C3 a罗大经《鹤林玉露》卷。“ 山谷晚年作目录, 题日家乘,* H' c% r5 I7 v3 }  |
取《孟子》‘晋之乘’之义。”后相沿称家谱为“ 家乘” 。作为, f8 ]4 r) O3 B
记载一姓世系、族源、迁徙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的
, a* J8 L6 O) V- W家谱, 始于宋代。《宋史· 艺文志三》有司马光《臣寮家9 Y5 y0 ^5 f4 Z5 a' _8 v
谱》一卷。苏沟著有《族谱引》。明清两朝外省籍来川移民  S9 ~& `+ [! [% A* |
普遍都修有家谱, 各地县志曾有所搜集转录, 而更多的, h8 f' H, d7 T5 B
则散藏于民间, 特别是交通闭塞、远离城市的山乡。在十
# B- F' F' B! L- i) d, a% |多年的方言文化调查中, 这些内容翔实的族谱使我们大
) W/ }% n$ ?9 v# U/ ]2 P9 g开了眼界, 拓展了思路, 不仅看到了历次北民南迁与东7 L1 q2 K# T4 n2 u5 r* I
南移民西进, 即“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浪潮,
/ P: Y' `. e; @+ h" Y: J因战争、饥荒、瘟疫迫使人民颠沛流离的真实情景和移
5 p' R/ O9 x; v4 X2 T: p  X2 s民落业异乡的艰苦创业精神, 而且看到了伴随移民浪6 M  O: u4 x% C# I  C5 s8 V, A
潮, 汉语方
. Z( f5 F% v# ?4 w9 e. v# i4 P  r9 |9 _" J& M; R- ^; n. x
言在其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几次波澜壮阔
) [+ {" S8 R) W的扩散运动, 进而弄清了四川方言形成的历史背景, 以
* U' A7 x8 a, h, O/ b及汉语方言间的亲疏关系。本文约略谈谈族谱的方言与
7 @- Q' M4 H/ x. q! J文化价值。
+ V. o) u* T# ]$ c* L. C0 n族谱是一个家族的世系史、迁徙史、文化史, 是正史" F6 a. [+ j: l! r" U/ s. b: f( {% P
和方志之外的保存于民间的重要历史文献。它弥补了正# y1 t# Y# @: v( P# C: P
史和方志的不足, 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对正史和方志的
4 U5 x  c4 j* \/ x6 U补充和注释, 而正史和方志亦往往征引族谱的材料以说- v" J3 [0 Y; O, E" S4 j( k
明某些重大的历史间题。例如方志中的“ 祠祀志” 、“ 宗
7 [0 A& W- C7 N9 A祠” 、“ 氏族”等就是据族谱编写的。民国年《续修大竹# ?! j5 O, d( @: X2 t
县志》卷“ 祠祀志· 宗祠” 大竹有宗祠座, 其中鄂
* ?6 ?$ {/ Y! ^: r* M4 U籍人座, 湘籍人座, 粤籍人座, 闽籍,簿章南
5 ]9 H' n7 B, ]昌籍, 赣籍, 其余籍不明座。这里以宗祠即姓3 i- H" p8 c" u& e. v5 T
氏的数量与省籍的多寡进一步揭示清初移民于大竹的3 J" V! N9 s3 \
情况说明了“ 湖广填四川”的具体内容湖北人为姓
; v! t$ L* I' [祠, 占宗祠数的环湖南人为姓祠, 占湖广籍
+ ]; y# k% X8 a9 R合计为姓祠, 占。由此可知清初移民至此地的确
% V2 |4 V& ]( u" L: u1 V8 W实以湖广为主。我们在《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一书中收
8 X. l( N6 S+ a& J; \) X# L$ G录族谱下份计宗支, 其中吴姓分两支, 来自& Q4 u' k1 u: {4 h8 W1 r
个省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浙江、安徽、贵州
5 W& b4 P! K  g3 w& d9 E、福建、江西、胡北、湖南、广东。在入川时& u5 p+ i6 \; d0 a4 R8 A
问上, 同一族人有一次来的, 有分批来的, 因此这份3 }9 O) |! ^1 N+ }) e
族谱共计支元末, 明代明初最多, 清代4 f3 g/ F1 n3 J# [! ?6 ]! l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时可
: f6 C  H; I' }0 c4 d% k0 k不明的。从这些族谱所载入川时间, 证明我们把元明清1 A: ?" ^* |4 i6 x% n
的移民分为“ 元末明初”和“ 清朝前期”两次是有史实根
. ?2 R6 R! {' G据的。% i! |& O! ]% q8 |& b% @6 G
族谱是人文历史的珍贵文献。例如, 记载明玉珍父( Z, s7 i4 z. h! |# d% s8 l, a
子及其后裔的《甘氏族谱》, 关于明代将领寥永忠及其子
+ h. P" o( E! G' a5 S/ t. i: ^( Y孙的《廖氏族谱》, 以“ 宗圣”为始祖, 记述曾子后裔的《奉
) _7 X% ~3 @0 a$ h* e旨救封宗圣族谱》等。资阳县档案馆所存《甘氏族谱》于+ a4 E3 W) m' X9 e7 g
年重修, 谱称“ 吾族聚处于资阳五百六十余年- g0 G. a+ z  G$ \+ _
矣, 尤以明代为甚盛。甘楼房沟之按院, 中城街坊之进) t) M; [8 t/ K/ v
士, 载入邑乘, 皆昭昭在人耳目者。泊献贼之乱, 举族歼3 m2 j$ x" r! G4 ?
焉。惟逢荣暨洪父子远遁得存” 。“ 吾族肇自江南, 继迁于
$ J9 [* S. j2 W: l楚。元末明初由楚入蜀, 有明玉珍公抚有四川, 传之明2 ^" p, r% ]0 H3 J; E/ B
升公, 封归义侯。⋯ ⋯明末遭兵火, 逢荣公携其子避难洪
0 @2 w2 u: _0 ]7 {$ j雅, 寇平复归资阳。” 明玉珍, 红巾军将领, 楚随州人, 元
+ |4 Z% z4 @" K9 H) V% E: C% E末据蜀称夏帝。其子明升, 洪武四年入明, 封归义侯, 后
4 U$ e# A0 w3 @$ q1 [, V+ S* z# J徙高丽, 四子八房。该谱以明升为入蜀始祖, 庆三为二世8 L  X$ J. h! ^9 @5 H
祖, 逢荣为三世祖。所记史实比清人谷应泰撰《明史纪事0 A# T  j% v$ j3 x' `% _& P) U& W
本末》为详。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避难, 明升的后世子孙. \' |2 C2 E, x9 e) h  o0 A. K. X3 |
已改姓“ 甘”了。廖永忠是明代德庆侯、右副将军, 原籍安
! J" ~1 {4 ?2 Y4 S# h7 I徽巢人。廖永忠平蜀在方志中多有记载, 其后裔在川落
2 p( y7 O9 I9 i业情况则见于大足县明星乡《廖氏族谱》其先祖“ 伐蜀
" M6 x" H9 S% k4 W2 q明升, 遵庆藩之命, 清阅边疆, 睹棠邑即大足壮丽, 土
3 k0 s+ G% d! E2 a' d田肥美, 而占籍于此” 。明清交接之际, 避兵于遵义府桐
6 H3 d7 O8 p1 n  L. {梓县。康熙二十六年“ 复业原籍五云山今累丰村” 。金9 ?% A* G3 M' d+ c9 s  `# m
堂县曾参的世孙曾国枢珍藏的武城曾氏重修《奉旨
6 k/ ~. p% M! l8 ]# g软封宗圣族谱》, 木刻本, 共册, 页。有曾子等图像/ N# l4 W7 K6 v* j2 k9 Q! i
幅, 历代帝王诏、谙篇, 祭、赞、诗、论、序、匾、乐
) {) d; z( d% T" U" O) K篇, 有关对曾子后裔优抚的叙奏、案读篇, 地图幅,
% E0 n1 t4 r0 u8 E1 N+ ]- `曾子言行等舆记与遗事则, 艺文庙碑篇, 以及从" D9 |' N7 {# l
世至世的姓名、配偶、子嗣、任职、迁徙、葬地等史实。& @7 i* `+ q/ O+ b/ P' U9 e, l
族谱对历次移民的真实记载, 为我们展示了北民南
+ E( c6 J+ x0 g8 _" }+ y* g1 B迁, 东南移民西进, 特别是“ 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的' a( \2 C# i- w. m) e
一幅幅动荡而悲壮的历史画卷。例如《奉旨救封宗圣族. {+ m. G$ {  g8 z5 G) U$ k! ^
谱》记述了曾氏后裔历次迁徙情况巧传孙关内侯曾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0:43:40 | 只看该作者
于西汉末王莽始建国二年。年庚午岁月日, 率
; q# B/ }6 M! ^* E" |, C' u5 f) G; D家属近千人徙江南之庐陵今江西吉安吉阳乡传孙
5 g' G  @, j7 M, E/ R8 W' w+ u曾开国由吉阳徙云盖传孙曾志诚由吉水徙长乐广5 b) W; {0 Q( N9 r7 _6 Q/ R& }
东五华传孙曾克让于清康熙年间由长乐徙四川金
4 Q" _( {+ K$ N" o! T' N. P堂。成都《廖氏族谱》民国年重修称廖姓为有熊氏
' a/ F$ j2 h0 a" C& D之后, “ 有熊氏的后裔名叔安, 春秋时受封于廖地河南$ i/ w+ @3 H0 |* J9 n$ {
唐河, 人称廖叔安。子孙以封地为姓。”廖姓望族居矩鹿
; P3 B' Q9 G" K郡河北平乡、汝南郡, 因名“ 汝南堂” 。唐贞观年间廖崇% i$ G( ]2 [2 }
德官江西虔州令, 子孙留居宁都。传至廖四十一郎, 宋时! n  U% O, k1 _2 s. q8 Q; j5 R
避乱入闽, 居汀州宁化石壁。明代廖北泉迁长汀南山廖  \, q2 A4 z/ d& P( n
家坊。明洪武年间廖德源沿江南下, 迁粤之兴宁。廖德源+ o0 b2 y: A6 o2 x
的第世孙廖以敏于康熙十五年平应募出征台' f6 B4 E- Y& F. A
湾, 其子廖明达于雍正四年年由兴宁县上蓝埔来6 w6 r  D: N+ P* ^
, 先居什郁新市镇, 后迁新都繁阳山下。如同多数客家( l2 R. X6 Y, }, F1 l4 Z
人一样, 廖姓先民亦经历了由河南、河北江西, 福建
6 l' j* j  a2 a" B7 y! Q0 R, B! U$ V‘ 四川台湾的次大迁徙。在我们所参阅的份湖
) S4 z, z3 W- f+ a广人族谱中有份明确记载, 他们曾落籍江西, 而且有5 K2 S8 X2 |) U5 K) R; R
。份记载有江西迁湖广的时间。例如, 资中王氏出自“ 太9 n- P  D* F7 [, ^5 h
原郡” 。王氏世为名门望族, 号称“ 麻城第一家” , 因避陈
7 J, a+ u/ `+ g5 d: M友谅之乱, 于明初徙蜀, 落业于嘉定、仁寿、资中、资阳各$ `0 D9 b0 a# p: [
地。* V" j. d' t2 e+ B: H( p
族谱的翔实史料是我们确定四川方言类别的证据
1 t& J$ ?; {8 ]1 @9 R之一。份客家人族谱证明四川的客家人来自江西、福1 z; g4 U0 n0 s7 E. q/ K
建和广东三省的个县市, 即赣南、闽西和粤东北我国
7 {, b$ t. R  l2 b3 g; U客家人最为集中、客家话最为盛行的地区这宗支
: a6 B& w3 V5 ]0 V! G吴姓分两支有宗支来自广东, 宗支来自福建,- {& T' E. T- s! F
宗支来于江西, 入川后落业于个县市入川原因是粤9 U/ \9 P6 P7 D- @
东北连岁荒旱, “ 闻蜀中地旷人稀, 岁丰捻, 流人至者咸
8 u" A2 B2 O$ U  F( g& G) X9 o- y得意, 辄欣然愿往” 来川时间则以清代的康熙、雍正、乾
8 ~+ p! h4 I2 K1 ]1 O3 C) u) b3 \隆为最盛时。“ 份湘籍族谱证明这些移民来自今夭湖' i4 d! s. P6 P1 e" q( r
南省的个县市, 基本上是由湘方言区来的入川后落! m$ T+ E) ]+ E" D3 y' S- ~
业于四川的个县市, 这些地区至今仍是湘方言在四
8 i) Y$ i: F, \9 R5 U川境内的流行区域入川时间以清代康熙年间最盛, 其* r- E; B! ~9 r8 {7 f/ F
原因是“ 明末献逆屠川, 人烟几无。清一夭下, 令楚填
% ]3 v* k7 I) P! H6 Z2 g1 A蜀” , “ 康熙中因四川省地广人稀, 奉旨迁蜀” , “ 康熙三十) e6 l0 ^7 c) {2 ^/ e/ ]+ J
三年, 下诏迁民” 。湘民人川比客家人早, 人川原因亦不: k2 q" W0 Q) R; e. n3 b7 d2 v/ k+ D
尽同。我们查阅的份闽籍族谱中, 有份属闽西客& D% N4 B* b2 `! S& Z$ Q
家移民, 份属闽南闽语区移民。这些族谱使我们得知闽
! V6 H, i5 Q) T) d, r5 J. u西的客家人与福建人讲闽语的福建入、客家话与闽方
1 P9 l9 Q! }3 F- ~9 F言曾经有过长时期的接触和交往。同时我们也弄清了直/ M" m; v; n- x$ \! \
接由闽方言区来川的移民, 先后落业于金堂、青白江、新
; q. J6 A3 B* \/ p3 a1 ?7 |都、广汉、什郁、中江、灌县、彭县、大足、安岳等地。我们
  b  i5 E' E/ W; F# o6 w! K曾多次到这些地区调查, 从乡民的交谈中常常听到一些
3 a# _- w: F/ I% {/ @3 s带有闽语特征的方言词语。
3 T0 S& }$ m7 Q族谱所载的大量史实, 让我们目睹了先民们颠沛流- o# g/ M, a1 M' q7 W
离的艰辛, 对昔日故土同宗的眷恋以及落籍异乡后奋发
$ y" K/ {1 A2 l" u" t图强的创业精神。例如金堂《贺氏族谱· 柯公墓志》云: R  u/ v( G6 A' A
西蜀始祖贺才柯, 世居楚南宝庆府武冈州之龙管乡。雍
$ @; {7 h0 m0 n- H& v正二年年自楚之蜀, 仅龄耳。赤贫, 来金堂佣& z1 w  s; a" M- b. p+ M
工食力, 三载不倦。以所积工资佃田耕种二年。有余, 购
8 Y+ {8 c- Q' G2 E! I1 c产于五凤溪陈家沟。于是回楚接二老之蜀中, 二老携弱
- u8 Z) ^( t' M  h  [- p% r弟从行。有行李二肩, 皆公一人往返负运。嘻此皆迎亲
0 M$ r, m0 {- p' j% @  s, v之心, 与友爱之念, 奚惮万里之劳, 而负兼人之任哉成$ X4 T! e& W# ^; _+ i+ _+ T/ {
都《钟氏族谱》述其先祖兄弟分散, 南宋高宗十年/ h1 z, H: v& [7 }) y
年春各立谱书一本, 载明源流, 以贻后世子孙。别有誓
1 m7 |9 k3 U' @" v8 X. r辞云“ 系本钟离一脉传, 愿兹世世产英贤后来若卖宗7 L/ u, b9 x3 h/ z# @4 H  X
支者, 永代家无立锥田。”同姓同族的强烈的宗族观念于
1 Q" C  B- P  }" m8 w# ~! @此可见。6 i9 R0 J- s6 T
族谱的内容极为丰富, 所载姓氏来源, 历次迁徙的; Z" v0 H$ k) o/ W
原因、时间、地点、碑记、墓志, 族规、族约, 异闻、趣事, 重& m- y# I; h5 G
要人物事迹等, 对我们研究氏族史, 人口史以至语言、文
7 P* ^0 b" C: r; ]# a. `. v化、民俗无疑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因此对族谱的搜集、* U, E/ e9 _0 S( |3 t
整理和研究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 O" }3 J: _- Z- V0 i0 I- f
资任校对秦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3 23: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