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3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汇哭丧歌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31 17:1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哭丧歌是民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俗歌,在当地死了亲属,妇女不唱哭丧歌,被视为不孝。哭丧歌分为经、套头和散哭三部分。经是结合丧葬仪式唱的,亡人从断气、入材、出殡一直到做七,每一过程都有一种仪式,伴随仪式都有一种念唱的歌,如《临终经》、《洗浴经》、《梳头经》、《着衣经》、《入殓经》、《盖棺经》、《出材经》等等,套头比较呆板,不能自由抒发,只要掌握套头的基本内容,哭丧时一般可以应付。所谓散哭,就是人死后,他的亲人悼念他时哭唱的歌,越是关系亲近的人,哭起来越是情真意切,如哭丈夫、哭妻子、哭父母、哭子女,痛之深,情也哀,哭者哀欲绝,不能自休。哭死者生前的种种好处,和今后没有亲人的苦况。这种哭还往往勾起对自己一生的坎坷和悲苦的诉说,所以一发而不可收,虽经人家再三劝阻,还情犹未尽,欲止不能。这类哭词,一般都比较长,语言瑰丽多采,想象丰富,比喻连篇,艺术性很强。3 h- U) b" k2 J5 }3 A: f' |" `; a
    南汇地区收集的哭丧歌,在1983年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评选中荣获二等奖,为汉族地区最高奖。1988年《哭丧歌》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南汇哭丧歌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地区,至今还在该区沿海地区流传,在丧葬仪式上哭唱。

0 N$ n4 D% _% ?8 D  \: v, }, Y2 D, d% Q# F, Y- Y6 G8 y

“男怕做文章,女怕哭两声”

, z8 q; D) a) M$ b. B! v: j
    “男怕做文章,女怕哭两声”,这是流传于当地的一句俗话。& y4 F. o1 g) v
    过去,南汇沿海地区的女子几乎人人都会唱哭歌,不但举办婚丧仪式时唱,平时在田头劳动或在家中摇袜时也唱这种歌,这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女孩子长到十三四岁,边劳作边跟妈妈婶婶学唱。听说邻村有姑娘出嫁或办丧事,也赶去学。学哭歌成了女孩子必修课程。待到出嫁时,若不会唱哭嫁歌,会遭到亲人讥讽、藐视,传到婆家,要被婆家人看不起。死了长辈,女儿、媳妇不唱哭丧歌,视为不孝。故每逢红白婚丧之事,每个参加者都想显露一下自己“哭”的本事,好比参加一场赛歌会,比谁的心思巧善于变化,比谁哭的时间长。那些优胜者,往往被人视为楷模,许多女孩子就会拜她为师,受人崇敬。
* U" U" T; l7 V+ J1 m$ R. o- D$ j    当地还有一种专业的哭丧妇,专替丧家哭唱,收取酬金。过去,财主人家的女子一般不会唱哭歌,因家里有钱,女孩子不是上私塾读书,就是躲在闺房里,不参加田间农活,缺少了学唱哭歌的环境。唱哭歌也叫“叹苦处”,富户人家的女子生活有保障,没有坎坷的经历,大多没吃过苦,因无切身感受,也叹不出多少苦处。为此,财主人家死了人,都要花钱雇哭丧妇,以增添悲伤的气氛,表示对长辈的孝敬。, a# ~" c2 W7 K6 ~
    尤其到五七那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的歌,当地有种说法,媳妇不唱“开大门”,亡人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有钱人家雇哭丧妇代唱“开大门”,祈求祖宗亡灵升入天堂。* N1 S; b( @5 J9 O0 U

# ^1 s  H2 J5 o$ |! W9 B* O5 u. `7 P    解放以后,劳动方式发生变化,即由过去的家庭单干向集体劳动转变。但由于农村妇女文化低,娱乐生活极其枯燥,而哭歌的语言都是直接来自群众生活,往往采用借喻的手法,听来生动、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所以,她们在集体劳动中,仍有着学唱哭歌的习惯,并把它当作艺术品来欣赏。遇到婚丧喜事,仍延续着唱哭嫁歌或哭丧歌的习俗。只是那些以此为业的哭丧妇渐遭淘汰。
8 x' \- K8 a0 d3 G: f. K* v# I8 d    “文化大革命”开始,哭歌成了“四旧”中的一旧,给扫除了。# A. C: j" c' Z8 f1 d! ~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老百姓手头宽裕了,遇着丧事,总想办得隆重和有意义一些。唱哭丧歌,是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习俗,既可增添怀念亲人的悲伤气氛,又可把死者生前的美德颂扬一番,起到追思悼念亲人的作用。于是沿海地区又恢复了哭丧歌的习俗。只是会唱这种歌的人越来越少,原来那些比较出名的歌手,简直成了活宝,凡参加葬礼必唱,沾亲带故的也被请去轧一脚,名气响了,有的成为专业的哭丧歌手。
: \$ x  i2 r* V8 Z* M1 E    南汇县祝桥镇有个80多岁的老歌手苏炎奎,能唱数千行哭歌,有些唱段被民间文艺刊物发表,曾荣获全国“山歌大王”称号。苏炎奎因唱哭丧歌出了名,经常被举办丧事的人家请去哭丧,他基本功扎实,又善于即兴口头创作,能将死者的经历溶入到哭歌中去,并当场唱出来。苏炎奎成了响当当的哭丧歌手,有时忙不过来,让人把他唱的哭丧歌录了音拿到灵堂去放。
$ B+ D7 z! o6 b% _+ H: F/ W' X' f   南汇还有一些出名的歌手,如潘彩莲、王学红、张文仙、沈小妹、姚大英、瞿桂莲等,她们在八十年代唱的哭丧歌都曾被《民间文艺季刊》发表,并被《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选用,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 T7 w' v5 B

/ Z, \4 ?0 J8 {' l# m1 K) t

沈小妹哭娘舅

7 }3 c" E* }' Z; V
    20世纪30年代,沈小妹16岁那年,她的娘舅暴病亡故。举行大殓这天,沈小妹去娘舅家奔丧吊孝,踏进灵堂,却遭到舅*的冷落,连块白布都没分给她。按当地农村风俗习惯,凡亲戚朋友前去吊孝,根据来者身份与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由丧家分别发给白兜头、孝服或白束腰带。作为死者的外甥,沈小妹理应穿白戴孝,可舅妈瞧不起她,故意把她晾在一边。7 k6 d; U: j2 L/ D$ S
    沈小妹出身在南汇沿海的农民家庭,由于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全*老祖母拉扯长大。沈小妹的娘舅家赅了几十亩田,是殷实富户,娘舅见食不裹腹的外甥苦恼,便想方设法周济她,隔上十天半个月,把沈小妹领回家里,管吃管住,很是顾惜。可舅妈是个刻薄吝啬的势利人,每见穷外甥上门,爱理不理,十分惹厌,为此经常跟娘舅寻相骂。如今娘舅一死,舅妈毫无顾忌,见沈小妹前来吊孝,觉得年小可欺,故意不发白布给她,把她冷落一旁,巴不得断了这门穷亲戚,省得日后招来麻烦。
- \2 \) P8 M/ ]: b4 b  r& S沈小妹遭到舅妈冷待,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她本想与舅妈论理一番,然后一走了之,不再上门,但见娘舅停尸灵堂,好不悲伤!心想自己父母死得早,都亏娘舅哀怜照顾,经常救济,如今他撒手西去,舅妈是个刻薄之人,今后哪有亲人关心自己呢?沈小妹悲伤欲绝,一头扑到娘舅尸体旁,失声恸哭:
( ]6 F; f0 u8 {( A8 @  |9 x/ F/ a    亲娘舅啦,

* g* t+ W3 t, x2 Q  w' l    侬走仔迪条阎王路,0 s" v; P7 D( s
    小小外甥今后哪得过?$ o7 U) Z; H- E! H2 x
    我早晨开门呒没喂鸡食,; S: l4 E. C  z/ G( C
    夜里关门呒没老鼠食。5 W8 Y( q( z* T1 U% \
    我日间钻勒债堆里,8 m* c, Y' j$ {5 W' p# V5 G
    夜里肖勒乱柴里。
/ m7 k# J4 T* ^( b& E- C- `    我出外么眼泪遮没仙人头,
) Y1 i  ^5 p' }% N    归来眼泪压碎脚板头。* Y" o: Q" F9 R: ]2 u2 Z) Z
    伲娘舅勒拉么哀留我咾顾惜我,
! S% S# P6 D( i# L: }) W& f# t) r    出只金手牵引我,
0 ~0 l4 ~$ u1 i5 S  j    出只眼睛看重我,
) g5 C( f/ `( `4 D    白铜要比银(人)看成,
  j) j+ |' P( J7 J    黄铜要比金看成,/ N. Z( b0 d% `7 I; u4 E% @' R. Y
拿我外甥女么囡看成。+ b( t  C, n0 N# s
    奈朝后日脚我好象沟里一棵浮萍草,
5 V6 U; s# F" S5 S: q
    氽到东来无人撩,
  v% q8 Y! x+ q& z    氽到西来无*傍,) H: n: N5 b, l( Y+ r# L
    我尤如新开笼里小鸭浪里飘。6 D: v. H" I- d
    ……
, I* ^9 F9 I' m! g1 @/ V    沈小妹家里穷,从小跟宅上姆妈婶婶下田干农活,尤其在棉田搨花时,经常跟她们学唱哭歌。村里举行婚丧喜事,有人唱哭嫁歌或哭丧歌,她必去听。由于记性好,脑子灵巧,能结合自己的身世哭唱,歌词想象丰富,比喻连篇。加上她的嗓音清亮,音色圆润,唱腔婉转。沈小妹哭开场,前来吊孝的亲朋好友都被她的歌声打动了,灵堂里除了抽泣声,都静静地听她哭唱悲诉,连道士都停止了念经,操起乐器为她伴奏,那凄楚哀婉的歌声把宅上的邻居都吸引了过来。
0 W/ R- i7 R+ P. o5 ?, q    “女外甥哭得如此伤心,哪能没有穿白戴孝?”亲戚邻居窃窃议论起来。
; }" [3 P$ P$ [6 m) L! k* l    听着外甥“哭娘舅”,舅妈如坐针毡,极为尴尬,她想不到沈小妹如此会哭,哭得伤心透顶,博得众人同情,哭得既有理又有分寸,找不到任何岔子。舅妈自知理亏,怕受到亲戚邻居的非议,于是借劝哭为由,挤到沈小妹身旁,把孝服白布递到外甥手里。
; `8 ^- z1 z& w    从此,沈小妹哭丧歌的名声在附近一带传开了。; L6 z# M) i  t% K  e

哭丧歌吓退众歹徒

8 n0 K6 R9 J( e, R8 ?

! J/ }9 j+ i7 f9 z6 `/ T1 W    8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上海某大学中文系的两名女学生,利用暑期,慕名去南汇沿海一带采风,搜集民间歌谣。这天,小林和小黄好不容易找着当地的一位山歌大王,兴奋异常,录了整整两盘磁带,满载而归。  m% E* j% O) \4 e; X
    谁知,小林和小黄赶到镇上的汽车站,末班车早已开走。那时沿海地区交通闭塞,不要说出租车,连辆载客的摩托都没有。眼见夜幕降临,小镇上举目无亲,于是俩人买些饼干糕点,找了一家旅馆安顿下来。
" E+ d/ \! d0 r, N1 n: b    小旅馆地处镇梢,临街为铺面,后棣三间和两边厢房供客人住宿,中间是一个小院子,客房设施极其简陋。此时,院子里寂静无声,余下的房间都没有灯光,显得很安静。
( c2 L0 W. _) w1 K' Z- V3 }    奔波了一天的小林和小黄,疲惫不堪,俩人熄了灯,和衣躺在床上,一歇功夫便进入了梦乡。小林一觉醒来,发觉隔壁客房里有响动,贴着墙仔细听听,好象是男子发出的声音,马上引起警惕,喊醒了熟睡中的小黄。小林拉着小黄的手,轻手轻脚地摸到窗前,掀开窗帘一角向外窥探,只见隔壁房里的灯光照射在小院里,院中蹲着一个剃光头的男子,吸着烟,一双贼眼盯着她们的门口……7 ~8 G6 k- y2 @9 g
“啊呀!不好,定是遇着坏人了!”小黄吓得差点喊出声来,心里“呯呯”乱跳。小林胆子大,即刻镇静下来,拉着小黄摸到后窗口,想越窗逃跑,那知窗上安了十楞。从前门冲出去,无疑是自投罗网。那时还没有手机,根本无法报警,怎么办呢?俩人在黑暗中商量起对策……
2 }8 D( c+ Q+ o' T7 i3 b  d    俩位大学生的猜测没错,隔壁一伙是流窜犯。刚才在汽车站附近,他们发现这两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因赶不上末班车而一付焦急的样子,知道她俩不是本地人,便打起了主意,尾随其后盯上了她们,随后也住进了这家旅馆。

6 K! d) T) R; W( N8 l1 s& Z* t% G# _    将过半夜,估计姑娘已经熟睡,眼看时机成熟,为首的小胡子带着同伙窜到隔壁窗前,光头贴着窗缝听了听,里面没一点声响,便用利器划破玻璃,伸手拔掉窗销。小胡子早已垂涎欲滴,心痒难忍,迫不及待地翻窗而入。
+ v" v, t/ a6 R* R/ ^$ n4 h9 P/ o    突然,黑咕隆洞的客房内发出一阵恐怖的哭声:“小郎啦肉啦,侬么走仔迪条阎王路啦,阎罗王伯伯掀错帐薄么捉错人啦……”那哭声撼天动地,撕心裂肺。6 B9 L, U% z" Y7 ]
    门外的歹徒惊得目瞪口呆,咦?明明看见两位如花似玉的姑娘进了这间客房,门前一直有人把守,怎么老母鸡变鸭,一下变成了老妇人沙哑的声音,莫非屋里闹鬼?吓得你推我搡,谁也不敢进屋接应。; @  M: P) k4 P( w( Q' `3 U
    那小胡子刚跳进屋内,猛听得一阵沙哑恐怖的哭声,别看他平日里胆大妄为,此时早吓得毛骨
) r8 R( A9 m1 V1 G% B8 M0 z悚然,魂飞魄散,以为自己残害无辜,丧尽天良,阎罗王派人找他算帐来了,连忙翻出窗外,带着一伙歹徒夺路而逃。9 R* O- M! J$ A
    原来,南汇沿海地区盛行哭丧的习俗,小林、小黄那天录了两盘哭丧歌的磁带,当歹徒翻窗而入时,她俩早有提防,马上按下了放音键。

$ G7 x( L1 k0 R& c    从此,“哭丧歌吓退众歹徒”的故事在南汇沿海一带不胫而走2 j& x; {: H7 {7 ~' h: P

) i6 ]1 @/ ?0 H; y8 V0 g# B# @3 f! L

4 p+ Q! n+ z0 }- L) T5 n
+ V' i1 d6 P! C
$ `1 O- j0 V, v9 S9 G/ m- S- x

  U1 u( e" w' _1 Y+ g


+ [" x: n' I6 u7 e  o# e/ n$ g0 c  b0 }# N, C  ?9 O
4 d$ S4 K( O  D' ^4 A
# c8 x7 Q6 X3 ~+ P- m" V5 ?

) F- h" \. t6 @3 z

- S1 t: t4 a! o! K2 ~# W& c- m/ v) D7 C, q

$ [9 x3 v: i& ~' T* S
! M3 y; E& P. Y5 p# N' N2 M3 z$ X  y& P. U4 w+ Y9 S

6 g. r- U$ C* u. o2 Q# V. a7 E

% }, C$ N- n& Z: M, ^* [, P% i9 [' ]; ^% E4 d
. Z0 D  G' o) `. @6 r# X

8 Q( y+ _4 N8 O6 Y* O* y
- P- r5 I4 P6 Z; \9 b& b1 U7 Y( M: w: ]: P: \9 e
# i, x* R6 M5 r8 Q1 e* Z; w

; J9 L- t/ @3 i4 q$ o

6 G7 x( d+ i* K) J, p$ l5 m; u2 `0 r0 o4 v
5 m+ e: ~& F( g- }$ k

" k0 Z5 U& S) T# i; e/ @1 @$ q9 q# h. I# e' y6 H2 e9 R

$ j) r7 Z" l9 s0 a4 ]
7 [0 O2 p; L' R8 U4 Q. }
& r, g, \7 q$ o* J; @$ u. _6 J, [7 q* K! s$ _
+ R+ M8 Y2 b% a
4 Z" R2 X' i  \( N$ p' ~- ?
$ [' \; X0 A9 l
+ `2 R! u( A! A1 @$ J( i

1 d' C& ^' O! E' C8 w3 k) w# i0 \/ f

9 L- j" B: V# L" G
, g5 T' X3 }) [' K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7:1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姚凉观
( L+ b0 i  M# y
  M1 b  |7 m6 o# [; D: U
( K5 R% `! t& ]" O0 i, d   

以“哭”推销《哭丧歌》

! a+ o6 z$ L& ^' Z( p- d/ ^; o! i, J

& n  ?/ }* M2 ^7 a/ U1 J    80年代后期,南汇东海乡有个叫徐野囝的小贩,以卖洋泡泡谋生,他推销有术,生意虽小,日子倒还过得去。这徐野囝会唱许许多多的山歌,他就以唱山歌招揽顾客。当地的老人、小孩最爱听他的山歌,只要他的歌声一传出,就会有人买他的洋泡泡。
, M  ~$ G: P0 y% ^4 |: ]    有一天,徐野囝做生意回来路过一位亲戚家,顺便进门闲聊一会,发现桌上有一本刚出版的《哭丧歌》,信手翻开看看,里面所收几十篇哭丧歌,都是南汇地区采录的,其中有东海乡的歌手,唱词用方言记录,语言朴实,想象丰富,比喻连篇,平时喜好唱山歌的徐野囝爱不择手。亲戚见他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即慷慨相赠。徐野囝回到家里,有空便捧着书看,寻一些精彩的歌词熟记于心。/ y3 a' c$ a. b: Y
过不久,邻村一位长辈亡故,徐野囝上门吊孝,悲伤难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哭丧歌。亲戚朋友都知道他会唱山歌,不曾想到,他的哭丧歌唱得如此悲切感人,催人泪下。有亲戚问他:“野囝,你什么时候学会唱哭歌了?”野囝如实回答:“噢,我是刚从《哭丧歌》书上学来的,这本书收的很全,哭什么辈份的都有,还有各种各样的经。”于是有几位妇女当场托他买《哭丧歌》这本书,徐野囝做惯小本生意,当时就冒出一个念头:如能批发到《哭丧歌》这本书。用此方法进行推销,倒是赚钱的机会。8 s' a$ P9 b! b8 |3 I( q  p9 ^
    《哭丧歌》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南汇文化馆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首印5900册,大部分由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征订,南汇文化馆包销1500册。《哭丧歌》发行后,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来文化馆求购者络绎不绝,连川沙、奉贤的一些妇女也专程赶到南汇买书。当徐野囝找到南汇文化馆时,只剩下300余册书了。双方经商谈后拍板,300本《哭丧歌》按八折书价交徐野囝包销。

& k1 D: L! }" ~5 Y, U( m! B  D    徐野囝每天用自行车驮两捆书,到哭丧歌流传地区串村走宅进行推销。他每到一个村庄,就扯开喉咙唱哭丧歌,以招揽顾客。唱哭丧歌当时虽然不像过去那样盛行,但在老年人群中仍有一定市场。所以,当地有些年纪的妇女特别喜欢听“哭”,想学习别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哭唱水平。徐野囝的“哭”声传出,村里的妇女便围拢来听,他唱好一段,就开始推销起《哭丧歌》来。那些识字的妇女翻书看看,都是流传于当地的哭丧歌,既可欣赏,又有实用价值,于是纷纷掏钱买书。没几天功夫,300本《哭丧歌》销售一空。: ?% M& w: e3 ~4 G) z, y  s! ]: }
  尝到了甜头,徐野囝再次到文化馆与领导商量,要求出版社加印2000册《哭丧歌》,全由他包销。
: {" `* C" Y5 b, V5 x0 O    徐野囝仍用“哭”来推销《哭丧歌》,不到两个月时间,2000本书很快又脱销了。

- F0 B: l: r3 A2 F/ J7 |' z6 J- ]  R* W0 q: \

《汉奸婆哭七七》编唱记


5 V: q. A5 j& h) u! C* C( p
$ O. g' {( e9 c' Y1 M; R    《哭七七》是在南汇民间流传数百年之久,至今还不绝于耳的《哭丧歌》中的一个段子,只不过是生者对死者抒发感情而已,本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哭七七》却拥有了特别的意义……
; |8 V5 C0 G+ D    1942年春夏之间,南汇的抗战形势同全国一样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在日寇庇护下,汉奸的气焰十分嚣张,时不时地向我处于弱势的抗日军民逞凶。% m# h: h9 ^# e) ]* _* Z% _. S' ^
    时任我党领导的“保卫四中”中队长连柏生,连日来寝食不安,这些土生土长的汉奸伪军对我抗日游击队的情况十分熟悉,如让他们无所顾忌,死心塌地地投*日寇,后果将不堪设想。连柏生想,必须想办法警告汉奸,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 J% k1 o% r# @    在“保卫四中”的一次干部会上,连柏生提议编一首“汉奸婆哭七七”的歌,发动妇女姐妹到处演唱,以达到警告汉奸的作用。0 {3 O4 T* T. Y5 }# o
大家都赞同这一提议,连柏生亲自招来几位哭歌高手,一句一句编了起来。
- S5 d3 M. R0 J  f  C    不到一天一夜功夫,《汉奸婆哭七七》歌编成了:

8 B) t4 l' d: l    头七到来哭哀哀,东洋鬼子打过来,
  h0 f* {) A  S3 _6 [    杀人放火样样做,百姓苦头吃勿完;
! d$ P( M( S) ]& A" M2 X4 C+ f$ c  d    二七到来细思量,思思量量哭一场,5 g, }$ |) e* K
    讨饭挨饿都情愿,为啥要去穿黄衣裳(当伪军);
1 n4 {3 Z' A$ Z2 T7 M/ X3 \  }0 x    三七到来哭号啕,帮助鬼子打同胞,
7 y0 v7 ~! k1 i, i7 p: o7 ~$ r, D    恰巧碰着游击队,一条性命就送掉;
2 |& l3 d3 ]% _7 v/ E* d    四七到来眼泪多,人人骂我汉奸婆,
3 E4 F7 R+ l& z6 Q/ I1 E    一家面子都丢尽,想想心里真难过;5 [( H! z' p2 F" }: X2 r
    五七到来哭伤心,侬今死了倒安宁,
  q5 Q- _' `+ a7 Q    害我吃尽千般苦,还要遗臭万年害子孙;) `# o+ {+ Z" z3 K: P
    六七到来泪淋淋,打算快点去嫁人,  f, Q" g* t6 w0 j% |7 }) g) F  Z
    勿是我做人心肠硬,汉奸婆名声真难听;8 ?+ h% E; u& R0 C( o+ c# h
    七七到来哭出场,交待乡亲两三声,! \: z' X( G$ B3 ~7 y
    百样事体都好做,千万不要把汉奸当!
6 O/ u5 M% E' c. a  紧接着,“保卫四中”油印了许许多多《汉奸婆哭七七》,分发到每家每户,并派出歌手到处教唱。
- T6 P. s* B- V" D* L8 ^$ N* R    一时间,在“保卫四中”战斗活动的区域内,田头、场角到处响起了《汉奸婆哭七七》的歌声,一些伪军下级军官、士兵和伪保、甲长家属听得心惊肉跳,纷纷和“保卫四中”打招呼拉关系,再三再四保证:跟着日本人是为了混饭吃,决不会做坏事。有的还表示:“四中”需要他做啥就做啥。
3 u* L% w1 P  ^; A  B" R$ U! c
    但是一些伪乡、县政府里的汉奸和伪军中、上军官,他们的妻子一般都住在深宅大院,“保卫四中”的歌手们无法使她们听到《汉奸婆哭七七》,而此时她们的丈夫则一步一步向日寇*拢,对我造成很大威胁。6 `; A& \/ j  U. d
    一日,连柏生接到报告,说是塘东一个伪乡长的母亲死了,后天做“三七”。
6 _8 j) ?: ?1 a: p1 }    连柏生想:这个伪乡长本来就是个大恶霸,狐朋狗友甚多,他又以老大自居,他为母亲做“三七”,和他有牵丝爬藤关系的人不少是铁杆汉奸,他们一定会带着家眷去奔丧,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啊。连柏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召开中队干部会,制订了一个特别的作战方案。/ \( F% L/ V$ e0 H% C2 k
    那天,伪乡长家四周岗哨林立,大门口两侧架起了机枪。因为奔丧的人如潮水般涌来,看似戒备森严,无一疏漏,实际上漏洞百出防不胜防,所以连柏生派出的精兵强将带着几位歌手毫无阻拦地进了大门。* i4 @& B' t' ]' h6 `0 ~9 ?0 `
不一会儿,午餐时间到了。在几位伪军官的安排下,吊孝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席位。
- r4 V: B0 k3 c9 c7 y$ e    四十位女眷安排在第四埭房子的正厅。门口站着一个班的伪军。端盘送菜的人只能把菜端到门口,然后由伪军送入。

% n$ ]$ y( Q5 F    第三道菜刚送到,三男一女朝门口的哨兵点点头走进大厅,关上了大门。那女的是位二十多岁的姑娘,一副学生模样,却长得眉清目秀,艳丽动人。她朝汉奸太太们挥挥手说:“大家静一静,请大家听我唱一段‘哭七七’。”
1 D/ t) ?. p$ f9 j    立刻,太太们尖叫起来:“谁要听你唱‘哭七七’,滚!”9 K5 m, I- e; ~# o& I/ `9 S2 O+ v. j
    那三个男的刷地拔出驳壳枪,也不说话,把枪口对准了几个狂呼乱叫的汉奸太太。
; Z- ^% D( A3 H  S+ D6 q: R0 T    姑娘展开歌喉,有声有色地唱起了《汉奸婆哭七七》。4 d2 D* o  u. `# L7 P. }
    听了第一遍,汉奸太太们面色刷白。
3 \  b' F9 ]; K* R+ N, L% ]) N    听了第二遍,汉奸太太们浑身筛糠。
) E/ d0 A% Y4 M8 @% @' A9 }    最后,那三个男的向汉奸太太们每人发了一张歌纸一发子弹,说:“歌纸给你们,赶快把它背出来,等会老太太入殓时,你们都要唱。至于这颗子弹嘛,是留给你们丈夫的,要是他真当铁汉奸,这颗子弹就会钻到他的心窝里去。”- y) I3 X0 ?+ q- Y6 ~  a3 r/ S# O
    汉奸太太们唯唯是喏。- W5 d' D( w  j( {$ W8 o+ M7 R# q
    唱歌的姑娘说:“要是老太太入殓时你们不唱《汉奸婆哭七七》,有人就会用手枪瞄准你们。”说罢,三男一女走出门外,朝站岗的伪军招招手,若无其事地朝大门走去。6 T5 n3 c8 Q2 [
    下午三时正,伪乡长母亲入殓,那四十个汉奸太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不约而同唱起了《汉奸婆哭七七》,唱着唱着不由得进入角色,唱得涕泪交加,悲痛欲绝,气得伪乡长当场昏死过去。8 ^) O1 z3 _7 G* _- ?7 ?& F( C
    当晚,四十个汉奸都从太太手里看到了“保卫四中”送给他们的子弹,还有一封措辞严厉的警告信……
$ `  d2 Y1 G& h7 \# U9 \! B" u0 k! s7 x5 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9 12: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