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0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汇哭丧歌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31 17:1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哭丧歌是民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俗歌,在当地死了亲属,妇女不唱哭丧歌,被视为不孝。哭丧歌分为经、套头和散哭三部分。经是结合丧葬仪式唱的,亡人从断气、入材、出殡一直到做七,每一过程都有一种仪式,伴随仪式都有一种念唱的歌,如《临终经》、《洗浴经》、《梳头经》、《着衣经》、《入殓经》、《盖棺经》、《出材经》等等,套头比较呆板,不能自由抒发,只要掌握套头的基本内容,哭丧时一般可以应付。所谓散哭,就是人死后,他的亲人悼念他时哭唱的歌,越是关系亲近的人,哭起来越是情真意切,如哭丈夫、哭妻子、哭父母、哭子女,痛之深,情也哀,哭者哀欲绝,不能自休。哭死者生前的种种好处,和今后没有亲人的苦况。这种哭还往往勾起对自己一生的坎坷和悲苦的诉说,所以一发而不可收,虽经人家再三劝阻,还情犹未尽,欲止不能。这类哭词,一般都比较长,语言瑰丽多采,想象丰富,比喻连篇,艺术性很强。
5 R) R+ I$ A$ A    南汇地区收集的哭丧歌,在1983年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评选中荣获二等奖,为汉族地区最高奖。1988年《哭丧歌》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南汇哭丧歌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地区,至今还在该区沿海地区流传,在丧葬仪式上哭唱。

) D: O9 f# D  d% ^' j5 r
; ^5 g# N2 }$ Z) m8 q; X$ i5 a8 f

“男怕做文章,女怕哭两声”


8 ?: l# N' E- B  p, d8 P    “男怕做文章,女怕哭两声”,这是流传于当地的一句俗话。
1 @( N& I  a2 M  l" K    过去,南汇沿海地区的女子几乎人人都会唱哭歌,不但举办婚丧仪式时唱,平时在田头劳动或在家中摇袜时也唱这种歌,这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女孩子长到十三四岁,边劳作边跟妈妈婶婶学唱。听说邻村有姑娘出嫁或办丧事,也赶去学。学哭歌成了女孩子必修课程。待到出嫁时,若不会唱哭嫁歌,会遭到亲人讥讽、藐视,传到婆家,要被婆家人看不起。死了长辈,女儿、媳妇不唱哭丧歌,视为不孝。故每逢红白婚丧之事,每个参加者都想显露一下自己“哭”的本事,好比参加一场赛歌会,比谁的心思巧善于变化,比谁哭的时间长。那些优胜者,往往被人视为楷模,许多女孩子就会拜她为师,受人崇敬。$ }0 Z6 e) x, m6 h. v
    当地还有一种专业的哭丧妇,专替丧家哭唱,收取酬金。过去,财主人家的女子一般不会唱哭歌,因家里有钱,女孩子不是上私塾读书,就是躲在闺房里,不参加田间农活,缺少了学唱哭歌的环境。唱哭歌也叫“叹苦处”,富户人家的女子生活有保障,没有坎坷的经历,大多没吃过苦,因无切身感受,也叹不出多少苦处。为此,财主人家死了人,都要花钱雇哭丧妇,以增添悲伤的气氛,表示对长辈的孝敬。3 A5 c2 b5 i" P' F+ Z6 Y8 H. @
    尤其到五七那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的歌,当地有种说法,媳妇不唱“开大门”,亡人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有钱人家雇哭丧妇代唱“开大门”,祈求祖宗亡灵升入天堂。: ^: Y% H0 J# `; |$ P9 Q; u7 N

, `) t% P5 h4 ^4 G+ E8 L0 ^) C    解放以后,劳动方式发生变化,即由过去的家庭单干向集体劳动转变。但由于农村妇女文化低,娱乐生活极其枯燥,而哭歌的语言都是直接来自群众生活,往往采用借喻的手法,听来生动、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所以,她们在集体劳动中,仍有着学唱哭歌的习惯,并把它当作艺术品来欣赏。遇到婚丧喜事,仍延续着唱哭嫁歌或哭丧歌的习俗。只是那些以此为业的哭丧妇渐遭淘汰。8 k+ k8 U" E, _* K! J, h- G/ n4 u7 @
    “文化大革命”开始,哭歌成了“四旧”中的一旧,给扫除了。
) r" J8 w( Y5 E  O/ E( x3 W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老百姓手头宽裕了,遇着丧事,总想办得隆重和有意义一些。唱哭丧歌,是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习俗,既可增添怀念亲人的悲伤气氛,又可把死者生前的美德颂扬一番,起到追思悼念亲人的作用。于是沿海地区又恢复了哭丧歌的习俗。只是会唱这种歌的人越来越少,原来那些比较出名的歌手,简直成了活宝,凡参加葬礼必唱,沾亲带故的也被请去轧一脚,名气响了,有的成为专业的哭丧歌手。
3 M5 w% J& j+ F    南汇县祝桥镇有个80多岁的老歌手苏炎奎,能唱数千行哭歌,有些唱段被民间文艺刊物发表,曾荣获全国“山歌大王”称号。苏炎奎因唱哭丧歌出了名,经常被举办丧事的人家请去哭丧,他基本功扎实,又善于即兴口头创作,能将死者的经历溶入到哭歌中去,并当场唱出来。苏炎奎成了响当当的哭丧歌手,有时忙不过来,让人把他唱的哭丧歌录了音拿到灵堂去放。
- F) K* t% u' y& c, B   南汇还有一些出名的歌手,如潘彩莲、王学红、张文仙、沈小妹、姚大英、瞿桂莲等,她们在八十年代唱的哭丧歌都曾被《民间文艺季刊》发表,并被《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选用,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 h, G+ k+ g6 b/ h: U6 w& F. d* b7 [0 x

沈小妹哭娘舅

/ U! A/ Z% n' }6 v% X1 f
    20世纪30年代,沈小妹16岁那年,她的娘舅暴病亡故。举行大殓这天,沈小妹去娘舅家奔丧吊孝,踏进灵堂,却遭到舅*的冷落,连块白布都没分给她。按当地农村风俗习惯,凡亲戚朋友前去吊孝,根据来者身份与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由丧家分别发给白兜头、孝服或白束腰带。作为死者的外甥,沈小妹理应穿白戴孝,可舅妈瞧不起她,故意把她晾在一边。
9 I, l! S. \5 ]    沈小妹出身在南汇沿海的农民家庭,由于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全*老祖母拉扯长大。沈小妹的娘舅家赅了几十亩田,是殷实富户,娘舅见食不裹腹的外甥苦恼,便想方设法周济她,隔上十天半个月,把沈小妹领回家里,管吃管住,很是顾惜。可舅妈是个刻薄吝啬的势利人,每见穷外甥上门,爱理不理,十分惹厌,为此经常跟娘舅寻相骂。如今娘舅一死,舅妈毫无顾忌,见沈小妹前来吊孝,觉得年小可欺,故意不发白布给她,把她冷落一旁,巴不得断了这门穷亲戚,省得日后招来麻烦。( I1 k. i" \' T. q5 N/ D1 i
沈小妹遭到舅妈冷待,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她本想与舅妈论理一番,然后一走了之,不再上门,但见娘舅停尸灵堂,好不悲伤!心想自己父母死得早,都亏娘舅哀怜照顾,经常救济,如今他撒手西去,舅妈是个刻薄之人,今后哪有亲人关心自己呢?沈小妹悲伤欲绝,一头扑到娘舅尸体旁,失声恸哭:( u1 [+ I: W* U2 @
    亲娘舅啦,

2 y; d! i5 d7 ]. T) Z3 N  C- q    侬走仔迪条阎王路," k' b% ?7 _. U  z
    小小外甥今后哪得过?
5 V  Q* E  g$ {0 |& M    我早晨开门呒没喂鸡食,
$ A$ f. ]+ T1 T, x, H" \$ g    夜里关门呒没老鼠食。- |' n3 v( Q) D3 N/ y
    我日间钻勒债堆里,$ U# F7 F1 h+ G5 Y+ ]1 X+ }- V! C" e
    夜里肖勒乱柴里。8 P! ^) i2 c& ]1 Y' m
    我出外么眼泪遮没仙人头,
5 {; L  k2 }0 a7 X! n    归来眼泪压碎脚板头。
5 d. r1 ^% l1 Y( a6 ]" ~    伲娘舅勒拉么哀留我咾顾惜我," o; T) S* Y* X
    出只金手牵引我,) H4 `0 _4 o: b( q4 j, B  x2 Y
    出只眼睛看重我,
3 E" [4 f8 f! a: ?8 g2 l    白铜要比银(人)看成,
8 a6 J, ?+ h% _4 \$ _# p* P9 F1 A5 P2 U    黄铜要比金看成,. P( B+ n" _; [" P! r% K
拿我外甥女么囡看成。
7 L8 a' H4 ^- H4 f0 `* _    奈朝后日脚我好象沟里一棵浮萍草,
( d, `) U0 F4 q- |+ O- a  ?
    氽到东来无人撩,6 j- ~1 ?! I+ {- X4 q" ]
    氽到西来无*傍,, H9 T7 c" s% \5 O1 y2 l
    我尤如新开笼里小鸭浪里飘。
5 w: o7 {) Q; r/ S" I) A; s% v, H    ……
$ V$ @- R  V: V0 P- P" I    沈小妹家里穷,从小跟宅上姆妈婶婶下田干农活,尤其在棉田搨花时,经常跟她们学唱哭歌。村里举行婚丧喜事,有人唱哭嫁歌或哭丧歌,她必去听。由于记性好,脑子灵巧,能结合自己的身世哭唱,歌词想象丰富,比喻连篇。加上她的嗓音清亮,音色圆润,唱腔婉转。沈小妹哭开场,前来吊孝的亲朋好友都被她的歌声打动了,灵堂里除了抽泣声,都静静地听她哭唱悲诉,连道士都停止了念经,操起乐器为她伴奏,那凄楚哀婉的歌声把宅上的邻居都吸引了过来。8 p9 Y+ F* b% `. G! z
    “女外甥哭得如此伤心,哪能没有穿白戴孝?”亲戚邻居窃窃议论起来。2 J1 Z1 v! g6 Z) ^/ u
    听着外甥“哭娘舅”,舅妈如坐针毡,极为尴尬,她想不到沈小妹如此会哭,哭得伤心透顶,博得众人同情,哭得既有理又有分寸,找不到任何岔子。舅妈自知理亏,怕受到亲戚邻居的非议,于是借劝哭为由,挤到沈小妹身旁,把孝服白布递到外甥手里。
& O7 B# ?0 O# g% g; {2 N* `( _    从此,沈小妹哭丧歌的名声在附近一带传开了。
% j' B, {- z  m; W0 f' S% R, n

哭丧歌吓退众歹徒


3 I8 w: _2 E0 b6 o0 |
. ?& r! L' r( V, J, p/ E    8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上海某大学中文系的两名女学生,利用暑期,慕名去南汇沿海一带采风,搜集民间歌谣。这天,小林和小黄好不容易找着当地的一位山歌大王,兴奋异常,录了整整两盘磁带,满载而归。
- s( C# X1 v4 e$ F    谁知,小林和小黄赶到镇上的汽车站,末班车早已开走。那时沿海地区交通闭塞,不要说出租车,连辆载客的摩托都没有。眼见夜幕降临,小镇上举目无亲,于是俩人买些饼干糕点,找了一家旅馆安顿下来。
1 M+ G! h0 T; |% y  {5 M    小旅馆地处镇梢,临街为铺面,后棣三间和两边厢房供客人住宿,中间是一个小院子,客房设施极其简陋。此时,院子里寂静无声,余下的房间都没有灯光,显得很安静。
7 ]0 i3 T3 ?) y2 N    奔波了一天的小林和小黄,疲惫不堪,俩人熄了灯,和衣躺在床上,一歇功夫便进入了梦乡。小林一觉醒来,发觉隔壁客房里有响动,贴着墙仔细听听,好象是男子发出的声音,马上引起警惕,喊醒了熟睡中的小黄。小林拉着小黄的手,轻手轻脚地摸到窗前,掀开窗帘一角向外窥探,只见隔壁房里的灯光照射在小院里,院中蹲着一个剃光头的男子,吸着烟,一双贼眼盯着她们的门口……/ I. L; w4 w% ]9 T' H8 R# i7 V
“啊呀!不好,定是遇着坏人了!”小黄吓得差点喊出声来,心里“呯呯”乱跳。小林胆子大,即刻镇静下来,拉着小黄摸到后窗口,想越窗逃跑,那知窗上安了十楞。从前门冲出去,无疑是自投罗网。那时还没有手机,根本无法报警,怎么办呢?俩人在黑暗中商量起对策……
( B# ?- x3 B8 D" B    俩位大学生的猜测没错,隔壁一伙是流窜犯。刚才在汽车站附近,他们发现这两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因赶不上末班车而一付焦急的样子,知道她俩不是本地人,便打起了主意,尾随其后盯上了她们,随后也住进了这家旅馆。

5 V7 J) f( K5 ]$ p9 z    将过半夜,估计姑娘已经熟睡,眼看时机成熟,为首的小胡子带着同伙窜到隔壁窗前,光头贴着窗缝听了听,里面没一点声响,便用利器划破玻璃,伸手拔掉窗销。小胡子早已垂涎欲滴,心痒难忍,迫不及待地翻窗而入。3 Y7 i9 B% y7 C& d
    突然,黑咕隆洞的客房内发出一阵恐怖的哭声:“小郎啦肉啦,侬么走仔迪条阎王路啦,阎罗王伯伯掀错帐薄么捉错人啦……”那哭声撼天动地,撕心裂肺。4 Q! I+ }, V, m  K3 d
    门外的歹徒惊得目瞪口呆,咦?明明看见两位如花似玉的姑娘进了这间客房,门前一直有人把守,怎么老母鸡变鸭,一下变成了老妇人沙哑的声音,莫非屋里闹鬼?吓得你推我搡,谁也不敢进屋接应。
  D% b3 ~2 G+ Z1 o1 t6 Q    那小胡子刚跳进屋内,猛听得一阵沙哑恐怖的哭声,别看他平日里胆大妄为,此时早吓得毛骨
- A8 f( H& n" ?- s" ], ^0 |6 H) X悚然,魂飞魄散,以为自己残害无辜,丧尽天良,阎罗王派人找他算帐来了,连忙翻出窗外,带着一伙歹徒夺路而逃。
7 ?8 U0 S. [# X' X# \* D& c    原来,南汇沿海地区盛行哭丧的习俗,小林、小黄那天录了两盘哭丧歌的磁带,当歹徒翻窗而入时,她俩早有提防,马上按下了放音键。

3 e8 @- A3 {1 ]9 ~- h3 S    从此,“哭丧歌吓退众歹徒”的故事在南汇沿海一带不胫而走0 s6 Q  T0 v9 n3 z1 z
% }, o6 k3 _5 N9 x, n
/ D5 L5 f( E* V" J6 X; Q# n

4 I# S4 c$ T* E/ C4 P) E: Y  e! l( o3 q
- b' g2 E' V6 B7 S8 N+ [5 t

7 A0 t5 K% g; F0 s" M. I


' R% b; L& w4 n; Q+ P
( @! k) i. ^, v
' H: H& F* _* F0 C/ @- Q( z
& z: E- A  o% }9 G) w
' B+ _% D# l- Q% e) N, u, f( q
3 d; L/ P0 G& ~$ C( M
( k( K4 H$ ^6 y) t/ `" v7 Y3 [5 {

7 R6 F8 s2 \$ E2 ^0 G% O6 ?+ g
6 l5 |6 N2 N0 t7 x$ K, S  C3 X6 c5 {" O/ Q5 z2 N

9 i. W, S- O, p- @" w" Y8 V% R5 o# A8 _4 ~
0 |7 j9 ]3 _- w9 H2 g$ r
1 }3 |, {4 @# {
, Z. O4 h0 @) w# d3 Q1 E" ?
/ Z* b; b8 |' q9 H% `: N; W3 h! q& h

0 t2 U6 @4 p. v6 {8 T
, P( k6 s, {  d$ R: M3 W" F5 v' C) M
' @1 M% m% G* ^
9 a+ n, @$ R9 s* \1 n
2 V2 P+ x& o# n5 r' N
* f9 w7 L# B3 H6 t7 _, I
" i/ j4 S) a5 G) E7 m& H. y2 W8 ]

5 p: k6 Q4 G6 g0 {4 V. P3 L: c2 l6 J- f  }# E% t: S1 R  b" ]3 m

. b' j- r( a2 o( V0 k/ ?+ c; W4 U* R: J
/ v  i; j+ p4 |8 o  T/ k
4 b. G- P3 i, K% @  m$ d+ h( J( E
1 x( b  B4 S+ |4 `

6 |1 |3 ~& e. D0 o# b, W; z" T. d, G2 ~- X- _, D( E$ ~
2 U! {( @3 Q6 ]) e+ {

5 |9 j" x9 u4 @
7 U6 F4 K* [" o1 _. w
# }2 b. a6 U( j+ S% g+ P$ c
; R0 v8 d8 Y6 f7 W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7:1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姚凉观
1 A' ^8 b" y( h- L" I, i
/ a8 F4 E( O5 Q4 n
$ i$ K1 `0 H9 B  U1 Z" R$ G   

以“哭”推销《哭丧歌》


3 G% h* _  J7 T4 @3 l8 d( s7 t+ o! X
    80年代后期,南汇东海乡有个叫徐野囝的小贩,以卖洋泡泡谋生,他推销有术,生意虽小,日子倒还过得去。这徐野囝会唱许许多多的山歌,他就以唱山歌招揽顾客。当地的老人、小孩最爱听他的山歌,只要他的歌声一传出,就会有人买他的洋泡泡。. l% E7 o8 X( A9 r+ r
    有一天,徐野囝做生意回来路过一位亲戚家,顺便进门闲聊一会,发现桌上有一本刚出版的《哭丧歌》,信手翻开看看,里面所收几十篇哭丧歌,都是南汇地区采录的,其中有东海乡的歌手,唱词用方言记录,语言朴实,想象丰富,比喻连篇,平时喜好唱山歌的徐野囝爱不择手。亲戚见他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即慷慨相赠。徐野囝回到家里,有空便捧着书看,寻一些精彩的歌词熟记于心。
' q+ m5 y. D3 e& _过不久,邻村一位长辈亡故,徐野囝上门吊孝,悲伤难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哭丧歌。亲戚朋友都知道他会唱山歌,不曾想到,他的哭丧歌唱得如此悲切感人,催人泪下。有亲戚问他:“野囝,你什么时候学会唱哭歌了?”野囝如实回答:“噢,我是刚从《哭丧歌》书上学来的,这本书收的很全,哭什么辈份的都有,还有各种各样的经。”于是有几位妇女当场托他买《哭丧歌》这本书,徐野囝做惯小本生意,当时就冒出一个念头:如能批发到《哭丧歌》这本书。用此方法进行推销,倒是赚钱的机会。2 a8 a$ w# e6 T1 b
    《哭丧歌》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南汇文化馆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首印5900册,大部分由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征订,南汇文化馆包销1500册。《哭丧歌》发行后,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来文化馆求购者络绎不绝,连川沙、奉贤的一些妇女也专程赶到南汇买书。当徐野囝找到南汇文化馆时,只剩下300余册书了。双方经商谈后拍板,300本《哭丧歌》按八折书价交徐野囝包销。
' G2 o' [, F* K9 [& ~/ h; K8 H
    徐野囝每天用自行车驮两捆书,到哭丧歌流传地区串村走宅进行推销。他每到一个村庄,就扯开喉咙唱哭丧歌,以招揽顾客。唱哭丧歌当时虽然不像过去那样盛行,但在老年人群中仍有一定市场。所以,当地有些年纪的妇女特别喜欢听“哭”,想学习别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哭唱水平。徐野囝的“哭”声传出,村里的妇女便围拢来听,他唱好一段,就开始推销起《哭丧歌》来。那些识字的妇女翻书看看,都是流传于当地的哭丧歌,既可欣赏,又有实用价值,于是纷纷掏钱买书。没几天功夫,300本《哭丧歌》销售一空。
8 ?! U2 A) A9 o. P7 e2 h5 O3 C  尝到了甜头,徐野囝再次到文化馆与领导商量,要求出版社加印2000册《哭丧歌》,全由他包销。' B% q/ z; {, X3 {! ^5 ?9 z
    徐野囝仍用“哭”来推销《哭丧歌》,不到两个月时间,2000本书很快又脱销了。

, p5 ~+ T$ i0 f9 E
7 g8 ?- ~9 q, i8 @( E6 {

《汉奸婆哭七七》编唱记

+ ?8 ~! L, j5 f" O

5 f/ w5 n: {1 R8 ]    《哭七七》是在南汇民间流传数百年之久,至今还不绝于耳的《哭丧歌》中的一个段子,只不过是生者对死者抒发感情而已,本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哭七七》却拥有了特别的意义……
0 M! I5 t  E& _    1942年春夏之间,南汇的抗战形势同全国一样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在日寇庇护下,汉奸的气焰十分嚣张,时不时地向我处于弱势的抗日军民逞凶。
( V% d5 n; H* B2 g7 v! t+ e' n    时任我党领导的“保卫四中”中队长连柏生,连日来寝食不安,这些土生土长的汉奸伪军对我抗日游击队的情况十分熟悉,如让他们无所顾忌,死心塌地地投*日寇,后果将不堪设想。连柏生想,必须想办法警告汉奸,不让他们胡作非为。4 u$ b6 |. W- v9 ^
    在“保卫四中”的一次干部会上,连柏生提议编一首“汉奸婆哭七七”的歌,发动妇女姐妹到处演唱,以达到警告汉奸的作用。, r" ]' n2 p6 [  v/ x9 V/ ]# i
大家都赞同这一提议,连柏生亲自招来几位哭歌高手,一句一句编了起来。
( C$ H) z+ H- P5 u! v0 D9 m2 x    不到一天一夜功夫,《汉奸婆哭七七》歌编成了:
' f; L5 X4 X' I6 ^% U& ^- e
    头七到来哭哀哀,东洋鬼子打过来,8 [# a. y+ p/ k2 Y; u- J* A
    杀人放火样样做,百姓苦头吃勿完;  ^+ a& m5 D% J9 v8 [3 m9 D
    二七到来细思量,思思量量哭一场,
% I2 C  Q& U; R    讨饭挨饿都情愿,为啥要去穿黄衣裳(当伪军);- _$ l% B; l' a9 m! t- N* q
    三七到来哭号啕,帮助鬼子打同胞,
* V3 c' U  m# s* c9 a" q    恰巧碰着游击队,一条性命就送掉;
6 x3 x+ [  J$ t    四七到来眼泪多,人人骂我汉奸婆,1 X( J7 X$ r4 d" X8 O+ V" j0 U
    一家面子都丢尽,想想心里真难过;
8 _4 i2 Y9 [8 @& B2 q    五七到来哭伤心,侬今死了倒安宁,
# |' b# i/ i1 G& E8 U    害我吃尽千般苦,还要遗臭万年害子孙;9 x6 r, L$ |- Q0 o" I4 ~
    六七到来泪淋淋,打算快点去嫁人,
* {, j& \' I% I  f/ v5 C' m+ r0 n    勿是我做人心肠硬,汉奸婆名声真难听;( \. `8 Z9 _) b+ K1 d. J
    七七到来哭出场,交待乡亲两三声,  Q" c9 J, a1 G. ?/ P4 \& o6 _
    百样事体都好做,千万不要把汉奸当!
0 {7 x, I8 Y0 y7 w( ]$ Y( |/ y9 c( M$ t  紧接着,“保卫四中”油印了许许多多《汉奸婆哭七七》,分发到每家每户,并派出歌手到处教唱。4 F  t' @0 C6 {1 S! v
    一时间,在“保卫四中”战斗活动的区域内,田头、场角到处响起了《汉奸婆哭七七》的歌声,一些伪军下级军官、士兵和伪保、甲长家属听得心惊肉跳,纷纷和“保卫四中”打招呼拉关系,再三再四保证:跟着日本人是为了混饭吃,决不会做坏事。有的还表示:“四中”需要他做啥就做啥。
# [3 w+ D- \8 X9 F% s. @: D5 j- q
    但是一些伪乡、县政府里的汉奸和伪军中、上军官,他们的妻子一般都住在深宅大院,“保卫四中”的歌手们无法使她们听到《汉奸婆哭七七》,而此时她们的丈夫则一步一步向日寇*拢,对我造成很大威胁。- {6 A3 t( @* m& c6 y* w9 C
    一日,连柏生接到报告,说是塘东一个伪乡长的母亲死了,后天做“三七”。
0 I* U- T+ Z0 v. @8 ~4 K    连柏生想:这个伪乡长本来就是个大恶霸,狐朋狗友甚多,他又以老大自居,他为母亲做“三七”,和他有牵丝爬藤关系的人不少是铁杆汉奸,他们一定会带着家眷去奔丧,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啊。连柏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召开中队干部会,制订了一个特别的作战方案。
: r# y4 f" Q( l    那天,伪乡长家四周岗哨林立,大门口两侧架起了机枪。因为奔丧的人如潮水般涌来,看似戒备森严,无一疏漏,实际上漏洞百出防不胜防,所以连柏生派出的精兵强将带着几位歌手毫无阻拦地进了大门。$ u) K4 N, p0 s1 H- m9 C
不一会儿,午餐时间到了。在几位伪军官的安排下,吊孝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席位。: U) @# @! Q, U/ l) K: ~7 M* P
    四十位女眷安排在第四埭房子的正厅。门口站着一个班的伪军。端盘送菜的人只能把菜端到门口,然后由伪军送入。

5 u. X4 R% k. m( n: |* s' b) `    第三道菜刚送到,三男一女朝门口的哨兵点点头走进大厅,关上了大门。那女的是位二十多岁的姑娘,一副学生模样,却长得眉清目秀,艳丽动人。她朝汉奸太太们挥挥手说:“大家静一静,请大家听我唱一段‘哭七七’。”. Z8 e+ l' f9 x5 `% E
    立刻,太太们尖叫起来:“谁要听你唱‘哭七七’,滚!”
1 x0 d+ q1 ]) z# c; k# O    那三个男的刷地拔出驳壳枪,也不说话,把枪口对准了几个狂呼乱叫的汉奸太太。
" }, P0 X* ?& U* |8 r2 y    姑娘展开歌喉,有声有色地唱起了《汉奸婆哭七七》。7 d' ~$ ^/ M0 y3 a, v  V, u0 R
    听了第一遍,汉奸太太们面色刷白。9 x" [0 o) _+ }
    听了第二遍,汉奸太太们浑身筛糠。
" @$ }, [- e4 G1 n    最后,那三个男的向汉奸太太们每人发了一张歌纸一发子弹,说:“歌纸给你们,赶快把它背出来,等会老太太入殓时,你们都要唱。至于这颗子弹嘛,是留给你们丈夫的,要是他真当铁汉奸,这颗子弹就会钻到他的心窝里去。”
' A) F8 C& i: ^  {: J2 W5 W    汉奸太太们唯唯是喏。; ]$ g$ r" ?3 m) K/ m/ _3 e  o5 I, S
    唱歌的姑娘说:“要是老太太入殓时你们不唱《汉奸婆哭七七》,有人就会用手枪瞄准你们。”说罢,三男一女走出门外,朝站岗的伪军招招手,若无其事地朝大门走去。( Z3 f4 R  Z# h
    下午三时正,伪乡长母亲入殓,那四十个汉奸太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不约而同唱起了《汉奸婆哭七七》,唱着唱着不由得进入角色,唱得涕泪交加,悲痛欲绝,气得伪乡长当场昏死过去。6 M3 y( _# ]8 Q, b5 y8 n
    当晚,四十个汉奸都从太太手里看到了“保卫四中”送给他们的子弹,还有一封措辞严厉的警告信……
+ O- N0 g; u0 b# X5 a. M( i7 \
( S1 h" K  b4 v5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5 17: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