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97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姚察姚思廉父子的文笔与史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4 19:2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1-14 21:40 编辑 2 u/ b  G& r+ d4 `; q5 G! E
( J0 R. ~) L5 V5 p# u
姚波转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李少雍《姚氏父子的文笔与史笔》一文,只有第一节,其他用链接可阅读。3 g- [  c/ F$ v6 D( i
      作者李少雍,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做研究。" o; o. S: T5 T: G
      李少雍《姚氏父子的文笔与史笔》一文值得一读,原想将全文复制到此。《中国文学网》发表的这篇文章是pdf文件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1535,复制严重不全。只好请有兴趣的读者到《中国文学网》上阅读。
. C8 x2 M1 u; L$ d4 n+ z
, t- {1 a' o* a. _& @6 H: I+ a$ |+ H7 D
姚氏父子的文笔与史笔$ p) ~4 a3 J2 p" S% V, C
——读梁书陈书札记: s- V5 o8 B2 @/ V3 _9 J
李少雍' m/ i7 r# Y) l4 ~+ N; O
& q9 }7 I$ F' g  P6 X6 Q1 ^' o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网(文学通史研究)$ i* z' K- v  G% F

' c5 f! {- c; o) Q7 L+ T内容提要  本文以姚察姚思廉父子修撰的梁书 和陈书作为考察的对
8 b) N+ T" [+ Q9 u5 T/ r/ U0 e象,论述其成书的经过。在此基础上具体考察了姚氏父子的政治态度以及修/ H4 m  a8 p1 [1 k5 g# n+ p5 }
史叙事的笔法和技巧, 特别着重分析了他们对于激烈战争场面的动人描写。本/ M$ u5 G; y2 D' w4 }# n+ I4 w
文还以曹景宗、 吕僧珍、侯安都、萧摩诃等历史人物为例,论述了姚氏父子对# v- Y& Q+ ^" ]! O; ]/ U- f
于历史人物个性的把握和准确的描写。  K% Y; c' z2 A7 N6 ~* @
关键词  梁书   陈书   姚氏父子  文笔  史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9:23:31 | 只看该作者
据说日本明历(德川光因年号)三年(1657),江户(今东京)发生大火灾,德川时代初期著名儒学家林罗山(1583——1657)仓促逃难时,什么物品也未携带,只带了一本没有读完的《梁书》。林罗山所以如此耽嗜《梁书》等中国史籍,是因为受到日本古代对史书(指中国史籍)的传统态度的影响。8世纪时,日本已在大学寮里设了名为“文章道”的一门学科。文章道最初以《文选》、《尔雅》为教科书,后来加上“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文章道”(即文学)于是变成了“纪传道”(即史学)。这当然不只是名称的变化,它反映了日本古代对中国史书的态度,即所谓“读史书,学文章”,反映了一种认为历史与文学密不可分的观念。
" f; {% Q" \! I$ @# G) N4 G9 A
5 t' G5 _% g, a/ q# `  V; u  p$ m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史书本身兼具文学表征有很大关系。姚察、姚思廉父子所撰的《梁书》和《陈书》,同其他中国古代史籍一样,也可以从文学角度加以讨论。因为两位史家不仅具有史才和史识,而且兼有“文心”与“诗肠”(即《文心雕龙·史传》所谓“腾褒裁贬,万古魄动”的情怀),两书皆包含一定的文学因素。$ n5 v3 A  _$ r" t
- Z, J4 l' X! J# I) Z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他历仕梁、陈、隋三朝,陈后主时官至吏部尚书。为官清廉,自奉俭朴,不营生计,唯以读书和著书为乐。卒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年七十四。姚察非常博学,“于坟籍无所不睹”,他文章也写得相当好;徐陵“名高一代,每见察制述,尤所推重”,自叹“弗逮”。3 O7 j' n1 _# o: y

/ \) [- s, e$ L! \作为史学家,姚察“撰史”的实践活动早在梁末就已经开始。当时的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陈宣帝时,奉诏“知梁史事”。陈灭入隋,又奉敕“成梁、陈二代史”。可是直到他去世时,所撰梁、陈史皆未“毕功”。未竟之业只得由其“令子”来完成了。' n: [2 e- P9 k' n/ V1 z* H  Z4 ]$ i/ }

& J- `0 B# s4 W3 n( s姚思廉字简之,曾先后在陈、隋、唐三朝为官。唐太宗时官至散骑常侍。贞观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姚思廉与其父颇有类似之处。如他“勤学寡欲,未尝言及家人产业”;又如他“学兼儒史”(《旧唐书》卷七十三),十分博学。在史学方面,姚思廉更不愧是克绍箕裘的史家之子。《旧唐书》思廉本传说他“少受汉史于其父,能尽传家业”。鉴于他学行非凡,史学功底尤为深厚,姚察临终时寄以补续梁、陈二史的大事。但这种“补续”的工作,在隋炀帝时及易代之际是难以顺利进行的。直到贞观初,“诏与魏征共撰梁、陈书”,姚思廉才有机会全力以赴,“采谢灵、顾野王等诸家言,推究综括,为梁、陈二家史,以卒父业”(《新唐书》卷一百二)。虽然魏征“裁其总论”,但“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旧唐书》卷七十三)。贞观十年,即姚思廉去世前一年,《梁书》和《陈书》终于撰成。如果从姚察梁末“撰史”时算起,姚氏父子为撰成这两部史书共用了约八十年的时间。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3#
发表于 2013-1-14 20:06:49 | 只看该作者
据说日本明历(德川光因年号)三年(1657),江户(今东京)发生大火灾,德川时代初期著名儒学家林罗山(1583——1 ...
( b- Q, K' {0 q$ npszyyao 发表于 2013-1-14 19:23
5 B) J9 N4 Q4 y9 j. q
( v+ D$ P- W+ f% T4 A. }1 j! F; l
; @; D3 S: J4 B9 J9 i& F# p0 G
    可惜我复制不下来.那位高手能行.请复制下来贴在这里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发表于 2013-1-14 20:24:40 | 只看该作者
可惜我复制不下来.那位高手能行.请复制下来贴在这里
/ C! I; A1 L" R蓬安姚波 发表于 2013-1-14 20:06

, p+ G0 ~- l# A3 j8 M6 z
& {" |7 b  f" j4 x' f4 I
$ `. Y. b' c, k$ \6 t. B我试了,不行。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2:22:36 | 只看该作者
我试了,不行。. z) d$ Z) M) K' w* s6 y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3-1-14 20:24
4 R* I7 O2 }  C( U8 l# n
% R6 f/ A# _* l* Q

: `1 t# Q' S( i! z/ d: n    楼上两位有心。谢谢姚波转了一个好帖。
2 ]; B: {4 o! T/ P5 G: S- I    我只读了小部分,再找时间读全文,仔细读。有3个好处:
9 F( V1 A  F1 h5 o: x2 ^3 n1 {8 B    加深对姚察姚思廉父子的认识。懂多点梁书和陈书。知道作者的新观点——例如,他认为姚察姚思廉父子早于唐宋八大家开始复古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22 01: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