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绍明 于 2013-2-16 14:42 编辑
1 R9 w1 \; f. I+ \
e+ K. n5 }7 n/ Q7 G' m“洪武赶散”是一个在盐城民间流传了很久的故事。连日来,苏州金阊区一个“阊门寻根”小组正在盐城踏访、寻亲,以便建设寻根纪念地,已有许多令人惊讶的发现。 盐城人说“洪武赶散”
8 v" Z; M# L4 X3 N4 R对盐城地方人文历史颇有研究的王荫老人,曾撰文《明代“洪武赶散”初探》,讲述王氏家族移民史:5 l( e* c# R7 a7 y! E& n
王氏的老祖宗,原住在苏州阊门内,就是被“洪武赶散”赶到江北来的。+ ~8 C) ?$ F. z7 u
在《王氏宗谱》上记载着王氏祖先是苏州人。在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时,就把我们的祖先掩石公一家人赶到江北遥远的老盐城县北边离海滩不远的荒滩上插柴草为标、圈地开荒、种植庄稼、捕鱼烧盐为生,生儿育女,繁衍子孙。当时住地叫长北滩,周围有二三十里方圆直属南边建阳长建里(南宋丞相陆秀夫故里)管辖。从我们老祖宗掩石公头一代算起,到笔者春字辈已是十七世了。3 b& a! `( k ^ ` k
阜宁沟墩蔡宗旭老人收藏的《蔡氏宗谱》上也记载着他的老祖宗原住在苏州阊门,在洪武二年三月十八曰被赶散到江北阜宁县沟墩安家落户,插草为标,烧盐捕鱼、种庄稼为生的,世代相传到“宗”字辈了。凡是住在苏北的,不论他是姓赵、钱、孙、李还是姓周、吴、郑、王的……大都是被洪武皇帝赶到江北来的。
2 B, Y' I s1 r4 d住苏北一带的居民中,不完全是被洪武赶散赶到江北来的,据盐城姚宗先生收藏的《姚氏宗谱》记载,其中有一部分居民是江西南昌一带做药材生意而流徙到苏北的,并在苏北落户安家。在盐阜地区姚姓以开药店为生的就很多。如昔日姚宏昌在建湖县湖垛镇开的药店名“天聚堂”。盐城新兴镇姚启康开的姚太生大药房,专营中药材批发,阜宁、建湖、射阳等地的中药房的药材大多从新兴镇大药房批购回去。上冈镇姚栋成开的药店名“天福堂”。还有一家药店“姚绍堂”,南街北头还有两家药店叫“芝德堂” 与“芝穗堂”,是姚氏兄弟俩开的。阜宁县城内开的姚人寿大药房,阜宁沟墩镇悬壶济世的姚绍安开的药店名“长春堂”。8 W/ Y0 D( }8 i% R! i4 k: V
建湖张廷康先生曾撰文述说修谱经历:% t1 f, q+ c; C% o1 X4 U: e1 _+ |
(明初)“洪武赶散”,张氏家族首当其冲被赶到苏北,先后迁徙至淮阴张集、涟水灰墩。第十世张德兴时常外出经营谋生,漂泊到湖垛十八团成家立业,生息繁衍至今已十二代。/ _; c* b, h% L# Z9 n6 D
为了撰写家谱,父亲追根溯源,到处奔波。他去过苏州阊门、淮阴张集、涟水灰墩,打听到哪里有张姓就去拜望。德兴公后裔有三个分支,有的远在上海、南京。父亲他不顾路远劳顿,挨门逐户调查,唯恐遗漏。两年的心血,终于凝成第一版《张氏宗谱》。
! x! H' _( m! R! j木有本、水有源。“洪武赶散”、“苏州阊门”的故事,在盐城及周边地区民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让一代又一代盐城人共有一种寻根情节。眼下,有几位苏州阊门“老乡”正在盐城各地踏访“认亲”,要续上600多年的乡情、亲情。 苏州阊门,人文故乡
5 G5 |* ]3 O1 F/ I4 ~“我家祖先是苏州阊门人,由于‘洪武赶散’才迁到苏北的……”这是盐城人非常熟悉的话,然而,细究“洪武赶散”的因由、规模、路线、落户、繁衍、文化传承,却难以具体言说,成为一代代盐城人的不解心结。
0 E8 a/ Y& Q2 h! E& W阊门所在地苏州金阊区政协牵头组织的“阊门寻根”活动,系数百年来官方第一次大规模寻访、考证“洪武赶散”,可望解开历史谜团。( s# w) w: R) ^' C: p! }4 Q" I
“阊门为苏州古城西门。600多年前的明初洪武年间,曾有数万甚至更多苏、松、湖、嘉、杭五府百姓在此聚集,沿京杭大运河北上迁至江北,到今日泰州、盐城、淮安等地生息繁衍。”活动负责人顾子文先生对记者说,“历经600多年,苏州阊门一直是移民后裔心目中的人文故乡,叙起来非常亲近。”' T8 j. G' U! C6 N' H
另外,今日特庸、青墩境内的明代白果树、皂角树,疑为当初移民带来种植。亭湖区政协老领导黄克强回忆,解放前盐城人到苏州打工,牵砻、罱泥,秋去春回,每每说是“到老外婆家去”。解放初盐城干部南下,到苏州创业都非常开心,有一种“回老家”的亲切感。 盐城豪杰,引发迁徙 + P; h8 o: {3 x2 }
在泰州踏访,顾子文见到一个令人惊讶的情景,“姜堰一吴姓家族,人生时姓吴,死后牌位上却写姓张。吴家代代相传,本族系吴王张士诚后人。张兵败被害后,家人为避祸改姓吴,死后归宗。”
0 `4 R5 S! _ C' j. a* v顾子文告诉记者,在对16个县(市、区)寻访后,佐之历史资料,可知“洪武赶散”与一个盐城人关系极大,那就是在大丰白驹起义的张士诚。张在苏州建政,颇得民心。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后,对拥张居民实施惩罚性移民。民国年间的《盐城县志》写道:“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逐苏民实淮扬两郡”。# P& l8 u2 V4 U0 z
顾子文说,移民还有经济因素。江淮一带连年战乱,人烟稀少,田地荒芜,江南移民开辟荆榛,垦荒种地,烧盐治水,顽强地生存下来。 移民后裔,名人辈出 % Y4 c, o4 B9 R, Z
前天傍晚,顾子文一行来到枯枝牡丹园,查阅《卞氏宗谱》,意外发现卞氏祖籍为苏州枫桥。枯枝牡丹第一代主人卞元亨曾为张士诚麾下战将,系洪武朝知名人士。
2 @1 i& O' M, D3 Y+ J: a据85岁的亭湖区政协老主席任杰介绍,位于盐都区南龙港的朱升墓,疑与“洪武赶散”有关。朱升在明初激流勇退,不回安徽休宁老家,却远徙偏僻的苏北水乡终老,为“洪武赶散”留一悬案。
5 l3 j. |* I, P- L7 Q" J5 X+ l顾子文等在盐都葛武郝氏故居查看宗谱,发现郝柏村先生祖上系因“洪武赶散”迁居此地。而与郝氏有姻亲的郑板桥,其祖上也是被从阊门赶散,来到与郝氏相邻的兴化落户。' F {; d; I/ z# m( `; U, H; g
在大丰白驹施耐庵故居、兴化施氏宗祠等地踏访,发现施氏祖上原在苏州,因“赶散”而过江。 阊门寻根,来年可期 4 E. @! k( c0 b5 L8 t9 \
到苏州阊门寻根问祖,始终是移民后裔无法释怀的情结。顾子文告诉记者,近年来,不断有包括盐城人在内的江淮人到苏州阊门寻根,有的年事已高,在古阊门、山塘街久久流连,令人感动。
4 g7 w! f8 p& Q+ j/ E金阊区有感于愈来愈热的寻根潮,决定于阊门与虎丘之间的山塘街建设“阊门寻根纪念地”。顾子文介绍,纪念地以两层高的金阊阁为主体,周边的古建筑与之相配套。布展分历史背景、迁移路线、后裔寻踪、杰出人物等,通过展板和展柜陈列史料,还将采用多媒体技术,再现那段特殊历史。+ i8 j. J D6 s+ J4 V
为此,金阊区专门派出寻亲小组,于月初过江踏访移民后裔,计划寻访30个左右的县(市、区),盐城境内已走访东台、大丰、盐都、亭湖、建湖等地。此后,将请专家设计寻根纪念地建设方案,明年建成,接待阊门后裔寻根问祖,了却积淀600多年的一桩心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