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7#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1 21:25:15
|
只看该作者
祖父对家产田地,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尽管他很穷,有时甚至要为全家衣食不给而发愁,但
# I; ?. ~) i3 d, r4 p并没有什么非份之想。邻居某富户看中了我祖父家的3亩好田,想方设法要买下来,哪怕开出高价& C, J( E6 x# ^$ o
也要。我伯父对祖父说,我们就先以100元一亩的价格便宜点抵给他,将来再赎回,这样就可轻而
1 m0 b- M, h0 j5 i5 |易举地得到300元。然后拿这些钱去买二里外沙田岸的劣田,田虽差些,但价钱很便宜,300元可买" N/ Y; D& W$ @
25亩,有这么多田,就不怕穷了 。谁知祖父极不以为然,他且笑且怒地对伯父说:“如果是这样的) ?. Z) ?+ b, R! K
话,那么这3亩好地也就不会再属于我们了。人啊,有时候看起来很会算计,但要动到这样的脑筋,5 A/ s7 l4 l- r& J( g( Y, v
只怕将来非但赎不回那3亩好地,就连沙田岸的25亩劣田也保不住呢!我就听凭上天安排吧,也
' r' s, f* g# h1 `& H% U不过就是这样过Et子而已,还勉强什么呢?”对于自己的身后之事,祖父也看得很淡,不希望家人在, @, O% k! s5 V( K6 Y5 G( Z
自己死后向亲友广发讣闻,理由是,一旦人家收到讣闻,必定要出钱应酬,这样就加重了人家的经济# f! w3 j: t' ]+ q* N8 f3 w
负担,富者破财,穷者益穷。+ \, f: H% c& P9 T* | F- b
二记忆中的伯父
& _7 F& n/ ?$ [: x' |& L) P祖父和我的祖母周氏生了好几个孩子,有的送人,有的夭折,在家里长大的有5个,三男二女。
( l& Q& m7 }. M0 L9 R" `, T7 H分别是:大伯父姚祖泰②、我父亲姚祖颐④、三姑妈、五姑妈,以及叔父姚祖晋④。- I1 b) p5 o" w8 K1 p
姚祖泰,字安甫,卒于1928年,享年63岁。得到过“副榜”的功名,此后虽屡试屡爽,但大家公
- E, N: }5 N0 p/ o5 D3 e7 z认他在三兄弟中学问最大。伯父曾在盛宣怀的幕府中做过事,具体做什么,家中早已没人说得清8 f$ P- i' N' T/ m" N0 Y6 _5 W8 ^9 A
了。他也曾与人合伙经过商,但以亏损而告终。* n+ A' I; w5 |7 K# N/ W* O' o8 C- t1 [
姚家向来提倡读书,祖上有过这样的遗训,并写进了家谱:“子弟须教读书。上可希圣贤,次之
4 b! E3 r7 A V: M$ c4 o可取功名;即下之,亦令识字,稍知礼义。”祖父逃难回乡后,为了振兴家业,更加强调这一点。所以," h( @# _; X0 N" j) @
在父辈们小的时候,家里念书气氛很浓,连大年初一都要念书,还规定,念多少遍书给一文钱,以此) A4 h3 {1 B$ M9 C$ s
刺激孩子们的读书兴趣。这一传统,也延续到了我们这一代。不仅要求男孩子读书,连女孩子也如8 E: u0 z2 d$ j7 T7 o* L a8 ^
此。姚家三兄弟共有15个女儿,个个都读过书,即便是识字少的,也能看看报纸新闻。这种情况,
: j, F+ C, y; P9 E3 v' Y6 V在当时、当地是没有第二家的。
+ Y/ h7 E8 N. }! C& j8 Y0 E伯父小时候正逢太平天国战乱,江南的农田大都无人耕种,以致到处长满了灌木、杂草。伯父
$ W& C* |# c/ X每天午后放学,有时就割几捆柴草带回家,祖父见了,却很不高兴,还斥责道:“你不好好念书,却做# R7 z+ R" l+ R7 w# F% U) b
这等没出息的事情!”伯父就此不再割草,一门心思埋头苦读了。8 L+ U& E" z5 ]: S! n
① 据彭凯翔《清代以来粮价的历史解释与再解释》第5章“历史粮价的解释与再解释”中所列“江南田价和米价* D# [, w3 }% u
(1500-1930)”的图示统计,19世纪末2O世纪初,江南田价约在每亩150元至180元之间。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7 c/ u9 o* }: j- b" |' |% i# T @$ y
“经济发展论坛”(http://www.fed.org.en/index.asp)。从下文有“赎回”之说来看,姚家打算以每亩100元卖与某富户的价
6 x n8 t! `9 z1 }) S格,只是田面价。7 y/ T( @9 |. ?
② 姚祖泰(1865-1928),字安甫,号半轩。18岁补博士弟子员,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乡试中式副榜。之后,先在( G. H2 f. i$ v" F! C
村里创办学聚堂小学堂,又到郑陆桥辋川里创办钟英小学,首任校长。后在常州城内东下堂开门讲学。教人首重立品,学4 A5 M9 g" Q5 i4 X9 \: E _/ ]
问深邃,善书法。一生著述颇丰,大都没有刊刻,因多散失。孙殿起《贩书偶记》卷19载:“《学聚堂初稿》六卷,阳湖姚祖泰、- D7 \0 } r8 g2 d
姚祖颐、姚祖晋等撰,光绪戊戌刊木活字本,卷二分上下,经说居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31页)
* f, U/ z2 }: s+ ]9 U③ 姚祖颐(1867-1934),字养斋,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乡试为岁贡生。初以塾师为业,教授蒙童,后主持三河口& ^# r, T. D: d; N, H5 z
高山书院二十多年,颇负文名,又长于舆地之学。校订许光世、蔡晋成所纂之《西藏新志》,于宣统三年(1911)由上海自治编
; b, P m2 m' P& _辑社出版。- u0 M! }& I% Q6 s
④ 姚祖晋(1881-1930),即姚公鹤。小名七宝,初字康锡,改字之鹤(一说云鹤),再改公鹤,以字行。光绪二十九年! g& b( u' m+ B7 U
(癸卯,1903)举人。曾协助长兄在乡兴办钟英小学,清季到上海谋生。宣统三年(1911)春,与同仁在上海创设自治编辑社,, U: E5 j* v& z; X' c! R9 n# r
并推为主笔;冬,备员江苏省提法司署。曾任《欧州事务报》特约记者、《申报》主笔、江苏交涉员公署顾问等职。1926年上+ J0 B. {, Q$ |
海“地方自治”期间,充当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私人代表,为南北议和事宜与江浙军f砥孙传芳谈判。1930年春因病去世。撰辑# D7 w9 s8 |# B% V0 h+ u k$ V
《华洋诉讼例案汇编》、《中国监狱史》、《上海报业小史》等。1915年起在《时事新报》连载评述近代上海社会的文章,后汇编
0 l0 [6 _! x+ d9 w+ i为《上海闲话》一书,于1917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8 U9 R0 M; ~4 y: }" T# B, m% W# w% I: F· 】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