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20-3-21 21:23:34
|
只看该作者
; ?" [# O1 |3 q+ y# T- ~- E姚姓与姬姓、媙姓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今近5000年,是中国四大历史最长的姓之一。* K* m5 l! t3 l d# b* `; y# F) H- f
; f' Q# C0 ~6 ~# ~& k/ ~! }) H0 c. ?
姚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有虞氏,名:重华)生于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7 f9 E% M5 S% K+ h8 e, C' A8 n s6 I6 [$ m2 z" L$ V; J
姚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四省,在宋版《百家姓》中名义上排第101位,在2007年中国百家姓氏名义上排行第51位。. B ~4 l& u( j. Y/ N
T7 _/ o& [% g9 W: S2 z2 d3 e' h
$ n' l% ~+ O! l2 v0 i姚姓起源源流6 g, _9 J. T& i w9 F
2 P& p7 A! B% j& I3 D& }/ ]源流一
{) ]/ Z% i/ R1 a- H出自姚姓。 源于舜帝姚重华,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 “ 《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尚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8 Y6 P$ s8 ~! @) P* [
0 S: C" ^2 B7 b5 ]! [. x% c' H. @9 D& [/ X, o
1 R( Y$ v$ a' A0 S3 f3 \$ D9 A
源流三
& N8 d, [* V; a* ?史记载︰春秋早期有姚国,虞舜后代,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 k2 Z$ @. J+ @2 _
源流四3 Q+ B% q. H! d( O" h, c6 A
源于羌族,出自后汉西羌烧当羌部首领姚弋仲。据史籍《晋书》记载,南安郡赤亭地(今甘肃陇西东南)羌族首领弋仲,本是汉朝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称姚弋仲。在姚弋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所改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 。
/ Y( k* B( C( V" v$ Z" |
@% t! B0 B" v- ]0 h源流五0 R! l6 J& ^- z4 i6 w0 N/ l. z5 `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禹尔部。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明朝时期,有蒙古族人饶五十,因有功于朝廷,受赐姚姓而姓姚,称“姚名智”,其后裔子孙世代称姚氏至今等 。& N9 _' e* H8 a8 v) M
8 O/ {' C, y7 ~+ k' w# ]
源流六. e! ^0 f' ~ Q# b) i$ h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耀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满语为Y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后多冠汉姓为姚姓 。4 H$ w; o* w% u; @! z6 H; d g# y
0 A% L2 `8 k/ j' T& H5 L' m
源流七% s8 b! w! c3 i2 q
源于德昂族,出自明朝时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时,被归入为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姚营兵,驻扎在姚安,因此取汉姓为姚氏 。% |) z7 z2 O0 Z3 T
: i. z; m. V, r* n( C: W' b6 ?9 x
源流八7 f& P1 i0 }; K/ O( R1 a I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 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2 D# o# F! a8 D) Z
+ k, ~5 o) T9 ?, m
其它
9 k$ s& v' ^5 M5 g |《大荒南经》中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 ,《山海经·海外西经》:“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 三身国应在今日西南地域,即四川、贵州一带。4 ]+ o8 b( R3 L U0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