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721|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5 18:5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11-5 19:21 编辑
& S6 F* q- K# I8 N# D( f( R5 E# Q; h
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年又号晚和,别署幸翁。清中叶时安徽省桐
3 R& y* _9 q8 F- o6 d# L1 r城县人。3 ?2 l* }( ?# S6 C" u& b' o
桐城姚家的先祖居在麻溪,后世迁居县城,仍称麻溪姚家,自明朝时便$ Q, A3 r0 l, ]# \* T) m8 Q5 [& G2 p
已是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清朝以来,姚家以政绩、儒学、文艺、义+ c( }) _/ ?, J! t
行等而闻名者有很多人。就近亲说,官至刑部尚书的名臣姚文然,是姚莹的
& F+ n+ Q: E0 a/ K8 d七世祖;以“经学”名世、官至翰林院编修的姚范,是姚莹的曾祖;以学术
) T$ c" l2 b0 `# P1 ]& C' b1 O文章称师表、被目为“桐城文派”主将的姚鼐,是姚莹的叔祖。9 p1 [8 \5 V. g5 M: m% o+ h- K
1785 年11 月8 日,姚莹诞生于桐城县内北后街的这样一个名门世家之; m; E+ Z! `' c7 x* _
中,兄弟排行居三。先世的声名显赫,虽然对他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留
  \7 Q+ [% y% x& e$ I% I下深刻的影响,但到他出世时,家境已趋没落。他祖父姚斟元,秀才出身,
0 j7 r& }) e- L7 n6 V; V6 m; q并未发达,终生在外教书或当幕僚(就是今天所说的秘书)。他父亲姚骙,
9 s$ r+ \$ @, z虽自幼读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只好继续教书为业。. Y0 [$ J. A. _+ e
姚莹家自祖父辈分居,所承祖产本来有限,祖父两代又无什么作为,家$ x9 j. X- X3 N; p! Y9 p
境自然一天不如一天。姚莹生时,家中尚有仆妇四人供差役;到他七岁时,+ `* P6 |' y2 V/ g: J4 [$ [; Y) C8 }
便不得不将旧宅售出,租房居住,父辈再行分居;到他九岁时,连最后保留
! W8 V; _2 H, N, [+ H) s" D; r7 a的一名女仆也只好裁减,家务都由他母亲操作;他十岁时,正赶上夏天发大
. q% k* i* l* q) J  l8 e) f4 c. Q水,屋内水深三尺,他母亲拖带孩子借浮板于水才幸免于不死,断炊之苦,' v: x* I1 K3 Y
更不在话下。& y0 C) Z9 C; O% U/ `& P1 t: s: B$ P
所幸他母亲张氏也出身桐城名门,为清初大学士名臣张英的曾孙女,虽
6 p4 q# K# m$ i$ p7 k* w也家道衰落,但自幼知书明理,志当贤妻良母,特别注重教育后辈成人,家4 T% x9 m$ |* k3 t4 G
境再艰难,也要培养孩子读书向上,即令为此而典衣卖物也在所不惜。姚莹
% [: a5 O) ]* h5 L自六岁开始从师读书以后,张氏不顾日间劳累,每晚必亲自检查他兄弟的课
& I& T  x* {4 Y1 S! v业,见有所长进则喜,若有所赖惰,必加体罚,即使老师原谅他们,她也都
" H9 N7 d0 c9 a2 B丝毫不放过。有时,姚莹兄弟没有机会读书时,张氏便亲任教师,不让孩子
: t+ c( M' z) E学业荒废。姚莹兄弟的《周礼》、《诗经》二书,便得自母亲的口授。等孩% D" K9 L$ J8 l
子开始学作文时,张氏又亲抄范文数十篇、唐诗百首为课本,督促学习。当% j( d. D+ M& z- Z
姚莹苦读至深夜,伏案而睡觉时,张氏怜爱不已,常常故意借冬夜脚冷唤醒1 a* |# a0 p6 }5 }; Y8 H
孩子,姚莹惊醒忙上床为母“捂脚”,“抱母足而眠”。真是母督子严,子
7 s2 N& V0 S( t# m3 I4 h' t, }爱母慈。/ m% z0 S2 ^+ ?% ~
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先世的光荣,家境的衰落,生活的困苦和贤4 t8 V: Q/ d3 W& x
母的督教,深刻激励着幼小的姚莹,使他暗下决心:刻苦读书,发扬先德,
) [% k9 J# P: I+ G8 m4 p重振家声,报效国家与社会,不负贤母的殷切期望。早年的生活坎坷,也使
+ h- V1 H3 x+ d# W; Z- l/ `9 J7 U他对中下层社会的实际,具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养成了他后来为官时关心+ n- ?+ X" j8 Z; w  g( V
民间疾苦的宗旨与作风。同时也造就了他刚正不阿、实心实意办事、不向困. m; I$ ]" t3 t$ Q# r; Y
难低头的性格与志向。
7 R& F$ T% x/ @2 H2 H/ }6 g21 岁那年,姚莹赴安庆参加府学考试(当时桐城县属安庆府)。因为盘
$ S( l5 E, E4 q$ K( Y费有限,只好借住在亲戚家。这位亲戚势力眼,对待姚莹十分不好。姚莹不
" F' ], [4 K% x9 h7 ~" p  }堪羞辱,一气之下,便拔脚回家,待另作经济准备,再参加下期考试。科举
9 B# r( C. V5 C. X% w- n% m时代,应试是读书人的关键时刻。姚莹竟宁可放弃,而不受窝囊气。从这里
4 e& C$ `4 Y4 J' P( v% Y- H" T5 G不难看到他个性的一个侧面。3 b+ k0 \' A; Q$ a- k  h9 B/ S% `8 i
他回家后,正逢叔祖姚鼐在家,见他提前回来,十分奇怪,便问他何故
0 O5 p+ ~# H* ]如此。姚莹只好实说。叔祖闻言,既赞许这个侄孙的志气,又不忍他失去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4:13 | 只看该作者
次考试的机会,便拿出银两资助姚莹赶去应试。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7 [0 r  n- j" }( p
补为府学附生,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他父亲,成了秀才。回家后娶妻方氏,也
! ~0 E6 [, x  W' A是桐城名门之后。隔年,也就是1807 年秋,姚莹又去南京应“丁卯科”江南
0 z7 x6 ]2 V* W4 F% z4 X9 ?0 g2 e乡试,考中第十八名,成为举人。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了他祖父。时年23 岁。4 Z( J0 }- b' a. D4 \* a
次年春天,又到北京参加“戊辰科”会试,考中第三十二名,成为贡士。继
: t3 w, Z' Q$ W1 W, c经殿试,考中三甲第十名,成为进士。在科举道路上,追上了他叔祖和曾祖。$ ?7 P) _  q' Q8 T
喜报到家,知者无不称赞姚家继起有人,贤母心血没有白费。依当时制$ R. h: e8 J% |1 s) H$ A/ F
度,考取三甲的进士,即可等待有官位时授官。由于官位有限,一时难于轮
; J$ r$ w) F. d: ~( G( [上,久留北京,又开销甚大,非家境所允许,姚莹只好于当年秋请假回家省
, \8 r9 K& ~) k  o. r1 e亲,及早结束了有生以来的首次北游。
  M/ H) G" e: p; g0 Y无论是去南京参加乡试,还是去北京参加会试,都使姚莹开阔了心胸与
& R0 {" N3 L0 i视野,并因同年(同科考中者称同年)、师生(主考官为考中者的座师,分3 |1 v! M2 z) h# y& ^1 ~
科试官为考中者的房师,考中者则为座师、房师的门生)、同乡(同省者为* d  G6 C% @$ |& X
大同乡,同府、同县者为小同乡)、世谊(上辈有交往,后辈继之,为世谊), Z* a2 y- ^( D- @. W# J0 O
等关系,结识了许多新交,有的成为姚莹的终生知友,有的是令他终身不忘
6 b& W9 a  O4 L- ]4 i2 J的知遇。在这些交往中,姚莹的器识与才能,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他# F+ e. V' |1 U' G
的知名度大为提高,官场与知识界由此知道桐城姚家有个后起之秀姚莹。" ?. O- l* t2 @/ ~) V
考中进士,在当时固然是很风光的事,但那只不过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 O" q7 P5 T7 U2 y6 r
在姚莹看来,距离实现他的抱负与理想甚远,并没有什么值得风光之处。他
! Q) v6 A# V3 e/ |* a: Z的理想和抱负是什么呢?姚莹后来在《复李观察书》中,自称:“自束发读
9 C% Z& t+ V9 N书,则有志慕古,以为人生天地间,当图尺寸之益于斯人斯世,乃为此生不2 p! F4 v5 y% w6 \1 c
虚。”这便是先儒极力倡导和知者推重姚莹的所谓“志在经世”,即以治理4 F3 {! |& C5 e2 p+ c/ ]3 ?, Z
世事,利国济民为职志。
- @% b* e: f& K0 D. V% R' k当时的风气是:一些人只为求作官而读书,因而对于官定的经义和“八
5 @4 r' s" T/ d( h. I# h- M" w& u股文”程式,用尽功夫,认为除此而外,再无学问,作官便是人生的终极价
, Z0 k+ ~& s8 N3 R值;另一些人虽不为官定经义和“八股文”程式所限,但受了清初“文字狱”
0 a- H2 N' ?( n& h7 G9 c的影响而脱离现实,不问时事,一意考究古书、古物、古事、古义、竭其专  E) C* B- y0 a3 I2 |
深,号为“朴学”。姚莹正逢“八股”泛滥、“朴学”盛行,读书人奉为时
$ M( m$ c7 B' H9 y: o0 o髦的时代。当此之际,而“志在经世”,便是难得的“越俗”。由此出发,
! n& t% g% y# S- R; Q6 y虽因科举考试而不能不留心于官定经义和“八股文”程式,但他却不为所囿,
/ f. v2 s) s9 R" |0 |6 `; r更博览群书,求其大义,着眼于有用,不斤斤于细琐,凡涉及治国安民的知/ h" q- W# c) m1 ], C% _
识与学问,无不悉心讲求,反之,则不费精力去钻牛角尖。秉承家学,掌握* i) [" w# P" `$ ~2 @2 j: I
要领;关心时局,不为空谈。从而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正确和坚实的第一步。( U$ p( N5 h: \9 Q
二、研讨“海上事”和“海外事”5 I8 P5 f  e# \5 M7 ^0 Q  N
1809 年春,山东巡抚百龄升任两广总督,闻新科进士姚莹之名,遂趁途
2 t' T+ p3 G. P8 _& R, H径桐城之便,邀请姚为幕僚,随他同去赴任。
1 v5 o4 o" p/ U- J百龄,字菊溪,姓张氏,正黄旗汉军人。进士出身,以干练和有魄力而1 `$ Z( X6 Q0 ?
得仁宗皇帝的信任。数年前即已官至总督,后因事被革职。继而,再次被重
8 \# T% |' X+ F. d8 X用,历升至两广总督。
& s7 m: I1 U! X2 N2 \就姚莹来说,去广东既可开阔眼界,熟悉世务,又可顺便看望正在广州
+ I; N7 W( q- i, |( u任教的父亲,更何况聘金对家庭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因而乐得应邀,欣然而% h2 t0 [! D$ [" ]2 l7 _2 L
去。当年秋天,姚莹随百龄抵达两广总督的任所广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4:59 | 只看该作者
当时的广州,不仅是广东、广西两省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广东省1 x( b" r% n& m% {7 c. x
省会,而且是在传统对外贸易口岸基础上,由清政府特定的唯一与海外诸国# N* H- B. Y% f* _/ Q
交往的商业通道。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更把广州视为到中国- Q0 |% Z) I) F+ k+ X
这个封建大国谋取经济政治利益的登陆点。于是,在南国重镇广州,便有了
1 Z6 B+ j8 t! W7 B; _在中国其它城市看不到的两种现象:一是由中国人经营的专门从事垄断性外
' B. b# X5 L- N5 _3 Y6 E4 L贸中介业务的洋行及其联合组织“公行”;一是供外国商人落脚储货的所谓& H, a, Z4 I2 j+ w8 O
“夷馆”或“商馆”。8 C+ Q- W* |- W* G% F) k) F& i
洋行早在明朝时便有,“公行”则为后起。行商除负责确定货物的价格% D/ m, h1 _6 Q& l3 R3 R
外,并负责代中国政府向外商征税,外商也乐于委托其代办这类手续。而政5 |1 `9 Q  {9 o7 w; Y
府对外商的管理,一般也都通过行商来进行。“夷馆”,则由行商依政府规
; J5 ?% X  F1 p* o/ X) S定租与外商使用。政府本来对外商设有严格的规定,但因日久天长,不免流
5 Z8 W6 u# e& ^( d) D# |于形式,而时松时紧。这当中,外商的不法行为和政府官员的腐败,也是重
" d! z' U0 ^$ Q5 e4 r; w2 E要原因。6 p7 Z- o; V* ~- X' q
由于广州的特殊口岸地位,便使两广总督多了一层敏感的任务,即管理0 T& q7 d4 L. Z0 U9 m5 F& l
和保证外贸事宜,并通过此渠道进行与外国的交涉。这些,当时统称“夷务”。8 n3 X/ J' B9 b" w6 I
“夷”,是当时对外国的蔑称,反映了中国传统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和中央/ ~. b# G$ X- |2 D
大国的心理。仅从这个不妥的名称,便不难看出当时对世界形势的了解是多
+ i2 N8 j  q" G: D( B. p2 m么贫乏!
- G# L2 W4 a! c9 f7 x* h) F# g: O对外贸易的发达,已令姚莹亲见广州的格外繁盛,而由于英国从事的鸦, g% B+ y/ Q/ a, v9 L, K
片走私贸易日盛,致使清政府的严禁形同虚设,鸦片的毒害在广州反映得最
# R) e2 Q# _* M为明显和突出,更使姚莹深为留意。这还不算,百龄面临的海盗问题,也迫
% V8 H3 y0 Z; }7 S: {9 Y4 d, Z使身为幕僚的姚莹不得不多加关注。9 o8 H3 c- A; d3 K. C0 h8 _
所谓海盗,泛指当时活动于海上,并对抗政府缉察的武装集团。其性质0 p. [9 \7 R, X' _4 d- J+ c
与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职业走私团伙,有的专以劫掠为生,有的是不甘清, A) L. e: Q* X. B
政府统治压迫的反抗者,有的是为外国谋经济利益的滋扰者。但其利用洋面
/ V) v3 u7 X- |( E广阔,清朝水师力量薄弱,特别是因为军政腐败而大举发展。这些海盗不仅4 `  v9 |: v: M7 f+ I3 T
扰乱正常的对外贸易,威胁海道安全,而且不时登陆劫掠,无不成为治安之) h, }7 E, C; w8 H7 g5 B# y& z
大患。前此,清政府曾大力对海盗活动最为猖撅的浙江、福建沿海用兵,使
, k2 b  v3 u; A/ E  E' }# Y- m两省所受威胁大为缓解,但广东的情况反而更加严重。这既是由于海盗活动
! T. D5 L- ?( j+ |方向的转移,也证明广东文武官员的处置不力。3 [' G. ]' [: w8 U' a/ g8 F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仁宗皇帝才特调百龄出镇广东。百龄也不负皇帝厚) C1 k. o. y/ U
望,到任便针对海盗问题,一面振刷军政,惩贪去懦,整顿军队,筹饷练水
7 j& t, f2 r& q" v* S: @师,加强海上军事力量;一面裁撤沿海商船,连运盐也都改为陆路,从而对
% o4 o# i% ]3 y5 `3 m沿海实行戒严,以断绝海盗从陆上获得水米接济和到陆上销脏。经过将近一
/ S# f/ @, t/ @0 _8 j* L年的“日事招讨”,除分别击溃数小股集团,使仅余两大股海盗集团的处境& O  x) r8 N8 G' R
日益受到危胁外,又通过分化瓦解、利诱,招降了势力最大、辖众二万余人3 }. k# W6 ~/ }/ K9 v
有炮船四十余只的张保集团,并利用张保,平定了乌石二集团,宣告广东沿9 k4 j* m& a3 U, J/ H
海平静。闹了十来年的海盗,终于被肃清了。
& R. ^' J& ^& k" P百龄因而获重赏,幕僚们竞相赋诗著文,为他颂功志贺。独姚莹没有参4 W8 r; s* q6 V! _' t( g3 z
加。在他看来,“降人数万,一时散归田里,彼非有所畏而散,盖有所贪也。  W! c7 ~% o8 i% x8 ]1 i
其狠心故智,何尝一日忘耶?外洋暂靖,而内河匪类益众。夫匪类者非他,4 \( ^: |9 H: k' R; u
即前日之洋盗也。昔之患在外者,近悉近内。”所谓大功告成,不过是表面3 I1 h! u7 h" S0 v4 o
现象。潜伏的危机甚重,又有何值得庆贺?这种后来在《上座师赵分巡书》/ `0 j& y6 C) ~& U  v
中透露的看法,既说明姚莹的头脑清醒,也反映了他的不随流俗。事实也证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5:46 | 只看该作者
明了他的所见不差。
- ^3 k3 N- Q2 g8 A* @今虽不明姚莹曾否将他的这种看法直告百龄,但从他劝百龄“功成身, M" ~4 g* C2 B" s& y/ L# {6 Z
退”,可知他还是透露出来。他对百龄说:“张保当年不只一次扰害沿海七1 i, F( F& u; ^  d' U
郡地方,仇怨甚多。今既收抚,加以官爵,久后难免再生技节。假若有人寻8 b. @2 D. f7 `2 q# h) N
仇,张保被杀,处置起来,便会两难,坐视不问,则张保余众数万必会生事;& b  u; o! P. H" K  [; ^$ A: q6 c
惩治杀手,必被认为包庇降盗,为地方人士所不服。莫若携张保离开广东,( U% g# X4 L( D+ K: z* }
免致他日被动。”一席话,令百龄于惊愕之余,采纳其议,上书告病。奉旨: b6 J3 M8 W& p) ~  M
允准,召其还朝。百龄遂携带张保离去。
$ o8 q. A, i- ]1 b: t' d( O! L从个人利益来说,此举对姚莹绝无任何好处。独持异论,必为百龄所不
; }2 J# ?9 Z- Y- E6 f( i) A喜;劝百龄去任,更丢了优越的幕僚差使。但姚莹仍然走了这步棋,充分显) D7 M3 c- f7 _9 F! c+ F8 S
示了他的以大局为重。倘非具有“经世”的宗旨和自觉,断然不会这样做。
7 U8 P6 m  M+ k; {! P' o而他的别具见解,则是他对海盗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获得深
, c5 e( w& a+ }) L( @刻了解的结果。% J% D' \3 t; s  c1 n
此后,姚莹先后在从化、香山(今中山县)等地担任官员的家庭教师,
( Z$ E0 P8 ~  }2 O以教授其子弟为生。他也利用这个时候,游历了广东的一些地方。闲暇时他
; o: s7 H+ O9 Z' B; m便继续读书,研讨世务。但此时的研读,已不尽同于既往,那便是增加了一( g( V! T, h1 e! H( [
项新课题:他所说的“海上事”“海外事”。具体说,就是“夷务”和与其1 W2 l0 w1 y9 T, m" u. G3 ^
相关的海盗等问题,就是对来自海上的诸外国实情的了解及其对策。他后来
; C4 d$ B5 h2 [$ V2 \# D) ~在《康輶纪行自叙》中说:“外蕃异域之事,学者罕习,心窃疑之。虽历代! S2 v- h" s9 W) J2 T% I& X
外夷,史皆有志,而今昔不同,要当随时咨访,以求抚驭之宜,非徒广见闻
* |4 _8 _6 ]! \) Z3 o而已。⋯⋯莹自嘉庆中,每闻外夷桀骜,深忧愤,颇留心兹事”。所谓“以  x  z1 R5 R8 U, f0 ?
求抚叙之宜,非徒广见闻而已”,正反映了他一贯的“经世”宗旨;所谓“外# {" j" I5 F" y2 c4 B( W
夷桀骜”,当然包括了他在广州亲经实见的外商趾高气扬,抗拒与抵制中国
: \& m  O* B* p( V+ \政府的管理与规章;他的“深忧愤”,说明他敏感地认识到对外关系处理不
2 a4 e+ W& I0 u' f善,必有损国威,影响世运。+ Z! X: K! D" m! w0 k! D& p
深怀忧愤地研讨“海上事”“海外事”,是这次广东之行的重大收获。0 _. @6 [; I$ G
从此以后,姚莹为此进行了不懈的追求与努力,使他成为当时所说的“开眼
" j2 Y  t2 Y4 N* R, u7 J% b, f看世界”(林则徐语)的一批杰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而且决定了他后来在
6 F# f4 t3 v% S! p! [& F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的坚定立场。正是由于广东之行,才使他的“经世”抱
5 @) n+ @9 p8 q; G. G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关切与研讨“海上事”“海外事”,来回应
7 f7 R: X$ S% j$ F( q0 q; M! h当时中国面临的外国侵略的挑战。作为姚莹生平事业的一大关键,此次游粤,2 K% q6 q' x$ \+ z
真可说是不虚之行。" C2 O6 W1 |* m7 D. c7 `- y! a
从25 岁抵粤,到30 岁离开广东的这五年多时间里,姚莹虽大增新知,
4 X* B; o/ \( ?但从他这一时期写给师友的书信中,不时可见他怀才不遇、“困顿风尘”、% d. r0 I  e  }4 M9 m  h8 H
“三十未立”的悲怆心情。1814 年11 月,他三十岁生日时写的《甲戌十月1 U1 F; [" F7 u. s' E8 Q: q
七日,余年三十,奴子早起进鸡酒为膳,有感》诗,对此表露无遗。诗云:
7 h5 d' _( V3 C, k0 G( `3 G“忽惊三十岁华新,转愧人间壮大身;束发何曾志温饱,人生惟是备艰辛。
# o  ]" n" W5 ]. ^7 f+ v愁看僮仆陈杯酒,泣向天涯拜二亲;风雨六年违定省,可怜伤别更伤贫!”3 a1 z# ?" B4 l' B& ?0 A  Z
大概正是由于“三十未立”,才使他决计结束在岭南的生活,北归选官,去# a. z% {6 m$ w0 a) N/ {5 D
正式干一番事业。; J) N8 m5 ^, }: \
三、闽吏第一
1 [3 d  Y: r) P) o; @' w# P1815 年初,姚莹从广东回到久违的故乡,与家人团聚。转年春,一度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6:42 | 只看该作者
杭州访友,路过南京时,拜谒了正在那里任教的叔祖姚鼐。秋天,便起程去
. }. r! s6 p" l北京参加吏部的铨选。9 }* J* G% ]4 b- P, G4 o
到1816 年春,铨选有了结果。姚莹被授任福建平和县知县。依例办理手
) j4 \5 r0 n' d3 t续后,告别京中师友,赶赴福建报到。夏末到达福建省会福州,秋初到平和( q1 x' Q9 t8 m" `; t
任职。他的“经世”理想与抱负,第一次有了直接实践的机会,时年32 岁。
0 z, t+ K/ G( g+ \! E( c平和,地处闽东南,时为漳州府所属县。今仍有平和县,属漳州市,但2 N2 N# J$ [* U% K
县治已迁移,不在旧地。关于这个与广东邻界的山区县,姚莹曾在《复汪尚9 v8 K- M0 X" H2 D  O( d! D5 d; ?( D
书》中分析其民情说:“其地溪岭深阻⋯⋯无三里、五里之平远⋯⋯民皆依
8 ?5 B9 I  V  p, l" F$ I山阻水,家自为堡,人自为兵,聚族分疆,世相仇夺,故强凌弱,众暴寡”;
5 M4 G4 I% X, Z" X, `" W6 d  ]好斗、健讼,相沿成风。对此,姚莹认为应“因其俗宜”,以恩、威、信相
; e/ K: D) p! D结合而治之。姑息,并不是恩,而是软弱无力,不负责任;暴虐,并不是威,
# H- M  P0 E6 o) {+ A+ C" m只会失去民心,激化矛盾;贪诈,无从取信于民,必然难有作为,说话全无
, c& x$ Z$ y/ G' q1 _力量。过去的官员或姑息,或暴虐,或贪诈,因而失败。他坚信凭恩、威、
- r8 M+ Z+ {8 t信三字,不难成功。  k7 C- b; y" r6 m9 e
于是,他以满腔热忱和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天将亮,便升堂理事;事
2 x! D( P% ?: J, ~) S9 {无巨细,都亲行决定;民间投诉,迅即审理决不耽搁,而且当众进行,令民! p, F8 a9 T  ?& j
共见,以示劝惩;访闻盗贼,即便是半夜得讯,也亲率员役,前往督捕,而- n" a% m2 ]/ a+ e9 I' b/ E
且外出决不扰民,食用皆自备;每月朔望,亲至四乡,择适中之地进行劝谕,
% v* \' u; d! E6 H! x( `  K* Q6 _召集缙绅民庶来听,至者予赏;诛锄强暴,雷厉风行,决不含糊。这些,都
' p+ O& \1 L  J% ]1 [# g令百姓耳目一新,叹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从心眼里敬佩和服从这位廉、, B$ o# [9 g/ V% V1 b. @
正、清、明的姚知县。! [5 w( B. [& v
挑词架讼者被严惩,捏词诬陷者被当堂揭穿,谁还敢自投罗网来告歪状?8 ^+ ?- f0 c7 ^2 y
鼓动斗殴者被追究,借以讹诈者遭严办,有冤者知县自然为之作主,无理者
, ~) @" D) |  o6 q! d骗不过知县,必遭申斥或令赔偿对方损失。确如知县宣谕的斗殴有百害而无" C2 Q  X$ T, L' h% `
一利,有理的变成无理,无理的错上加罪,谁还愿意小题大作、自讨苦吃地5 w  s, Y6 d, H& j, l
斗殴?于是,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平和的风气便有了明显的改观。正当姚莹
, i0 ]6 x0 t6 _: |9 H0 F. }依既定设想,准备陆续开展倡文教、劝农耕,俗将平和治理出个样子的时候,
# L: }9 @! A; B0 L8 ~上司却于次年冬决定调他为漳州府的首县龙溪县知县。尽管姚莹本人不愿8 x# H8 @/ K' M8 g
意,平和士民百计挽留,皆无效果,只好遵命,到首县任官。, E' S% {2 i+ F' h9 ?2 ~2 }  a
首县,一向由所属最得力的官员出任知县。姚莹被调的原因,就是由于( d/ f1 L; ^# P) A9 s2 H
他在平和的政绩甚著,官声颇佳。依例,首县皆与府治同城,但因漳州地位
( l) ^3 }6 y0 j+ Z十分重要,故漳州镇总兵、省里所派的分巡汀(州)、漳(州)、龙(岩直
8 A7 a# ]. W% f5 B  e, n隶州)海防兵备道,均驻漳州。因此,漳州一城中而聚集总兵、道台、知府、9 K, M9 J6 k6 s- n- C/ U
知县四个衙门。今漳州市仍有龙溪县,但已不辖市区。
* D- T! h; b, \7 ?8 b; r别看漳州府城中衙门众多,但直接理民的龙溪知县却很不好当。姚莹在
% A* E8 {$ j- _! ]《谢周漳州书》中,述当时龙溪难治的症结说:“其民习于强悍,恃众藐法,
- ^8 J- w1 G+ Y% a8 V久为通省最。东万松关,南九龙岭,劫掠不已,行者戒途;北溪一路七十余* J5 s- e. \8 G' Y- ?
里,截河私征者十数处;城内文武、兵役通夜巡访,如临大敌;至于各乡,
+ L' m- t/ R  d+ G5 o/ R: {* w大小一千有八社,积怨深仇,蔓延滋斗,视杀人如草芥,以虏刼为故常,一
1 o" `  Z, z1 u9 W( ~0 a日之中,或十余命,一岁之内,伏尸盈千,剖腹刳肠,莫形凶惨,四郊近地,
8 c% x# X# i% o4 R皆为战场,⋯⋯官至,视兵役众则逃,少则抗。官但见民之梗顽,民亦视官
) S$ h" J! W- A! Q3 l为儿戏,上下隔绝,胥役缘以为奸。”
# y6 b2 d: a+ f1 I& u! n' O针对这种实际,姚莹认定不能以常规来治理。刚到任,便出其不意地亲) d8 x7 r) N/ C  m) o
率员役,夜入强社,逮捕著名积恶者数人,审明其劫掠、械斗、杀人之事甚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7:52 | 只看该作者
多,便悬榜城门,公布其罪状,分别于其为害之各当地,召万人环观而杀之。6 W8 ~$ a8 o, e- l5 w' L  j5 X
立即正法,可免“迁延岁月,株累无穷”;正法于当地,召众环观,影响远
9 `( V2 t. }5 O) w* [  \大于“正法省中”的“不足以警当地”。一番“下马威”立竿见影,“四境1 a: g5 L9 l9 o( v" O) O# Q) S
凶徒,闻风股溧”,发挥了法律的威慑作用。
/ w$ V, i! f4 Y接着,于各地张贴《召乡民入城告示》宣布:“各衙门兵役暂停拘捕,
7 p( s# |: h0 h& e$ i6 R( T6 @听尔等各乡社士民入城来见”,“凡有旧仇夙怨者,各该社之家长务须约束
5 t/ d! g5 k. u& e. ]5 B$ ]% \( b小侄,静侯本县选派之公正绅耆到社为尔等排释调处,无许再行滋事。仍一
) W2 d. s" m" P* T. x面率带子弟入城来见,本县亲加访问,所有委曲无不可以面陈⋯⋯务使尔等* z2 m0 p9 e( V7 [) f
无不达之隐,无不通之情”。以便彻底解决上下隔绝,官莫察民之情,民“视, O3 I: A7 |- Z2 b* S3 l
兵役如仇仇,望城市如陷井,经年不敢一入,于是讼师奸更得以任意舞文”
0 E# j( h7 E: I1 C- h1 m3 v害民之积弊。对入城面陈者均接之以礼,许以自新,派其素所信重之绅耆相/ h; Z! h9 V/ e1 N, `2 Y( d
偕往察十数年仇怨相寻之故,巨细皆予辨白,知县又亲至各社见其头领,晓4 }" p& c3 d) u% R' V: k
之以理,约之以法,“使侵地夺社者,各还旧业;焚庐毁屋者,偿价修葺;  ^) ~+ _% x7 q% o) f& Z0 o# V
死者之家,寡妇孤儿,命各社族人醵钱养卹;其杀人者,令家长自捕送,不. [. Q" ~) Y$ \* ?
使兵役妄拘;不听死者家妄诉连逮。”
0 J& {1 U9 b& b' {  \  E3 N$ G通过这一系列细致工作和亲加抚辑,“一时弃刃修和者,七百余社”,) ], f% F. h' e: V- i
“十余年著名械斗之区,听命息斗”。然后,“择其强有力者使为家长,给
: ~" v0 i) n2 g% K2 }) n' B与信记官牒,约束族众,复择壮丁,大社百人,小社五十人,籍其名与年貌7 [5 g; V4 ~; S' t2 [  c
为乡勇,以逐捕盗贼,无事则交各家长董率业农。此皆横悍桀骜之徒,平时4 V1 N$ _9 ^8 O) A# l
恃众无名,滋为不法,及名已入籍,有不逞,就各家长缚送县,无所逃匿,
7 I8 x, A6 [5 l) r自是帖然。凡捕盗贼及强梁恶民,皆处以重法”。于是,械斗与盗贼之积患,
, t+ l1 H6 x  I1 S7 _0 U: N* W初步得到解决,龙溪的治安大为好转。: B7 E& R) y* d+ q. M+ s
经如此雷厉风行地大加整顿之后,姚莹又大力课农劝学,推行教化,倡+ e  i# e* h7 _( ^
导礼义,龙溪百姓因而大悦。姚莹的魄力、识见与干练,大为漳州知府所推
3 q1 A4 v" X* `% e重,不时向姚征求施政方面的意见,相处极为融洽,结成深厚的友谊。当时7 R! F% @& ?0 j$ P) c  d6 a
的闽浙总督董教增,亲见龙溪局面迅速改观,也高度评价姚莹的治绩,推他
- h" Q+ ]. t# L9 b2 I为“闽吏第一”,多次接见姚莹,就大政征询意见,凡有赴漳州任官者,都
/ j5 K$ c1 o& ]) n) v  m指示他们:“究应如何为官施政,可去问龙溪姚令!”- s1 D+ `! M6 I5 e8 m2 k
姚莹的成功,正如他所说的是当时文武上下,“合力同心,彼此信任,
. L! x7 B0 {) ?- V* C毫不间言”的结果。当然也是他“治事自朝入夜,常不解衣而卧”,倾注全( S! c+ H/ x) m1 I  x
部精力,实心任事,“心神况瘁,气血为之虚耗”的结果。“闽吏第一”,
5 f8 o$ L* u' m4 e, @. b: z是用他“头发已白”换来的。两年后省里决定调姚莹为台湾县知县,漳州士
- ?+ I& [" Q+ T  k' w民不肯放他走,纷纷要求留下姚知县。最后,省里略作妥协,答应留待转年2 L' H; c4 g* u6 [
春再赴新任,聊慰民望,但台湾还是得去,因为那里更需要这样有本事的官- e' r1 U2 D$ B( G0 z! J3 ~! g: {
员。# y2 z7 t7 P1 a  x
四、初官台湾: c0 e( }4 j! b& U1 j; I2 c, F
当时,台湾尚未建省,只是福建省所属的一个府。台湾府的治所,即今
/ B; W/ S$ }* [& k  C* e% h# S5 ^台南市,与后来的台湾军政中心在台北,情形不同。当时,台北尚未设府;
* b; ~' V9 n0 i& p! v  ?, r* @今台北市,当时仅为一个镇。台湾府辖台湾、凤山(今高雄市)、彰化(今
% |% D( Y  j  S5 n; J名同)、嘉义(今名同)四县。首县台湾县与府治同城。由于府境辽阔,故
8 e1 v9 K0 [) h! m0 R# g" J+ }6 Q/ u  o6 X另于重要之地,分设澎湖(今澎湖县)、淡水(今新竹县)、鹿港(今属彰% `9 G2 s1 n0 ]$ L6 H8 [: c
化县境)、噶玛兰(今宜兰县)、海防(原驻鹿耳门,在今台南市境,后移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8:40 | 只看该作者
驻府城五厅。厅,为清代行政建置序列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直隶厅与散厅之
/ ^2 t- `  f% D6 f& r别。台湾五厅,即属散厅,虽说与县平行,但其官长的品级却比知县(文正0 K: U- R! o6 D' H9 A
七品)为高。其中,海防同知兼“南路理番”衔,“鹿港同知兼”“北路理
8 [! [6 m( x& Q$ L$ C番”衔。一府、四县、五厅便构成了当时台湾的行政网络。
& K& M3 s0 p0 e* @0 j台湾虽为府,但文从四品的台湾知府,却非台湾的最高文官。这是因为4 t( ^3 A6 x9 }' @/ _
另有文正四品的分巡台湾兵备道,代表省来监察和协调台湾的军政事务,驻' O; K* K. P, F+ U
台湾府城。内地虽也设道,但多监数府。因为台湾孤悬海上的特殊战略地位,
. x# w; G0 S, ^% f又定例分巡台湾兵备道均加按察使(文正三品)衔。内地之道,虽亦有此情
3 b, Q& ~$ S$ f: [& \4 p: o况,但属个别。这还不算,更规定分巡台湾兵备道可以通过邮驿,直接向皇
6 V4 g  A9 s9 r6 k( y帝专折奏事,不必转由省代奏。这种绝无仅有的特殊待遇,旨在避免贻误事: v9 i0 X# s* ?6 Z0 ^  T+ }: B
机。因而,台湾的最高文官首长是道,而非府。/ i8 F. D1 R3 i0 T5 w4 ]
自清初平定郑氏势力,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以来,在军事方面更对台湾: M' O9 F* x& T9 W$ o5 p
特别加以倾斜,派重兵镇戍。设台湾镇挂印总兵官(武正二品)领之。内地
( T" m% n5 ]8 F$ a3 p总兵官的防区较小,而且很少兼统水师、陆营,更无台湾这么多兵。为了崇
* E  i, c7 E, P$ s重事权,故特于其官衔冠以内地所无的“挂印”二字,隐示其含有“钦差”
+ k" @7 t& r& L5 n% \的性质。台镇所辖,除直属的镇标三营外,还有:台湾水师协(三营)、澎& x2 O" w  B! L5 g8 n7 N
湖水师协(二营)、北路协(二营)、台湾城守营、南路营、艋舺营、南路
4 u  p/ D0 l; B3 T1 ?5 W8 ]& ^下淡水营、沪尾水师营、噶玛兰营。合计为水陆十三营,分兵布防。弃兵则  L, k  A9 u& q1 k; E& z6 |5 D
由福建陆上各地抽调,三年一换。6 k' K- d, U" M4 F+ J
由于姚莹的生平事业,与台湾密不可分,故有必要就当时台湾的文、武: X2 E% X7 J5 b' `% X
建置,简要说明如上。8 J5 @0 G, g( _6 q- c7 u" }
1819 年春,35 岁的姚莹渡海履新,出任台湾县知县,旋加海防同知衔。
: _! e8 D: X# ~8 ^5 s0 f任官台湾,掀开姚莹生平事业的新章,也是他成为当时著名“台湾通”的起  B7 e' d4 S/ N6 L( g% d
点。4 D- ?9 ?# A7 I5 s0 g$ |( O& P% L. [1 [
当时台湾的情势,可用时人所说的“叛服不常,时存危象”来概括。由6 z, i: I: F, q2 V8 \; `
于潜在的反清意识,加之治理政策的不当和官员的暴虐恶行,故自台湾为清
; U& S' o( r5 l0 {6 n! g朝所有后,屡屡发生抗清起义,严重时几乎动摇清朝在台湾的统治。尽管一3 P- b. a7 L" D, P% v
次次起义都被镇压下去,但从多者三十年、少者十余年便又爆发起义,便足1 W5 m' e0 Y0 {& Q
见危机的深重和矛盾的错综复杂。
& m$ @9 x5 w0 P( ^4 l当时,纳入政府直接施政管理的只是沿海地区,主要是西部沿海地区。
, {& _! y, q1 d7 D/ s6 C& m岛上纵亘南北的山区和东部沿海的大部,尚未开发,或为无人区,或为当地
' J; i; \" N( C  ]兄弟民族(时称为“番”)居住区,即所谓番地。番有生、熟。浅山或重要- \4 [6 q5 d6 O5 y! l
之地,为政府号令所及之处,多由其首领(时称“头人”)代政府管理,接
6 ~0 K8 e/ {, {8 L6 U, o8 x受官员的指导,称“熟番”;居于深山,为政府号令所不及,自已独立不受/ d: g4 ~1 Q8 f0 A  F% u: \$ v
政府管辖,则称“生番”。政府只是控制其不出山,互不影响而已。实则,
. H8 O! S3 D( I- S民族关系时见紧张。# M' x. I6 b+ Z! z+ w) Y
沿海居民,则以原籍福建漳州、泉州,广东嘉应州、潮州的迁民为主体。) W. R: m8 v. {$ W+ v& `# ~
虽迁来有早晚,但以原籍为纽带的而连系在一起,但地域的界限很突出。而
& u+ \% C8 {0 D# ]9 s2 z* V各该原籍又都是民风强悍,习于械斗的地区。受此影响,往往因个人纠纷演! H% K7 Y+ Z# U3 _% q: h
变为地域来源不同者间的群体磨擦。
( V# u3 C! c! B2 h7 b# ?尽管台湾驻军多达一万四千余众,可称内地罕有的重镇,但防区辽阔,
: x) Y: i* P, F% q8 ^. l- E. K海岸线长,分散开来,依然不足,平时巡缉尚多漏洞,一旦发生变故,只好
8 m% _0 d& S) S; u8 a1 E. I1 l仰仗由内陆派兵越海。这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由于弁兵皆由福建陆上各地
# H" b  w8 E# I$ a" {5 E# Q抽调,尤以漳州等地兵员为多,地域意识和部队间的关系,最易发生摩擦,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9:31 | 只看该作者
有时甚至酿成大规模的械斗。至于骄横不法、违犯军规、甚至不服管束,更
9 j5 x5 ^# @9 y- Z; K. B是常事。, }# C- f/ |. j- P5 ~* f) m
因而,除了统治与反统治、压迫与反压迫的根本矛盾外,从形式上便表
3 W: K0 j* x$ m8 V. T现为姚莹在《答李信斋论台湾治事书》中所说的:“民与民不相能也,兵与
5 S1 l+ I( N# [* s6 M1 Y( V5 ~5 `: u兵不相能也,民与兵不相能也,番与兵、与民不相能也。”加之“沿海僻静
7 |$ a2 {& t2 ~) R" `! o港汊分歧,多可径渡,不独商贾负贩之徒往来不时,居处靡定,其内地游手、
. @( Q- n& Z0 A; ^9 a: p无赖及重罪逋逃者,溷迹杂沓而来,有业者十无一二,地力人工不足以养,3 @$ _, F3 L0 l  Z( M: x
群相聚为盗,为奸恶”,这种难于控制的游民,尤为治安之大患。凡此种种,
% ^/ u# u( A" K$ t故姚莹认为当时台湾的情势是:“人心浮动,风淫易生,变乱之萌,不知何: O1 ]1 `# C8 b6 X3 H8 e
时”。总之,是矛盾重重,一触即发的形势。
$ n# s8 l; l2 K+ {相对于全境的不稳定,台湾县因为开发历史最久,商贸繁盛,户多殷实,
4 ~: e8 }) D& l! A且镇、道、府、县等衙门林立,并有重兵弹压,形势相对来说较好,但全境- k+ y$ c. `2 U& S8 f. G/ ^
存在的隐患这里也难以平静,尤需治理得人。否则,更会招惹麻烦,动摇根  I( o( B( d! K) ]1 e3 n( I: X
本。
  D* _7 }; z% [# s" j* {姚莹到任以后,仍如在漳州般地谨遵“清、勤、慎”的官戒,以“恩、7 f! L4 Y& _; f: E, Y( o
威、信”为施政方针,很快便搏得士民的拥护与爱戴。仅从两事,便可知其
; V, M4 E, U3 ^/ g9 x" k在台湾知县任上的一斑。) l+ T4 R5 i: v# i2 r
一次,姚莹乘轿出巡,正逢一帮兵卒聚在市上赌搏。县役令其依例回避,7 l0 r7 N1 U: j1 a' G
众兵非但不服,其中一个竟还诬称该役抢钱,与之揪扭起来,一时秩序大乱。) a* `; G4 X, ?1 u
姚莹即命停轿,将该兵带至轿前讯问。众兵先不知轿中为何官,未放在眼里,: g! _5 ]5 ?4 @4 F2 |
闻是以厉害闻名的姚知县,早已四散。后见有同伙被逮去,担心被供出姓名,
7 {. u/ T/ A3 M. B& c便约集数十人,手持武器,前来抢求。" W7 M, p9 _% h: D
悍兵持械行凶的事,从前就有,并不新鲜。见此形势,随役都捏了一把
! e/ s0 w8 A- `3 `$ J0 F* G% G! o汗。姚莹却十分镇定地下轿,亲执锁练,拉着该兵迎上前去。来众见势,反
2 ^& T( h  r. O3 e4 h倒迟疑下来。姚莹当面晓谕众兵说:“你们公开赌搏,已经违犯军规,现又
4 |+ E1 h1 U' @9 p% ^: E4 ?持械前来,难道不知伤害官长要处死?你们豁出去了,难道就不怕连累家中
5 B) \, c& f) [: O7 N+ Y4 i8 h5 @- @老小?我本来不想追究你们冲撞官长仪仗,不行回避的过错,只想把他交给
/ U+ R  t' d1 l总兵大人,教育他别再赌搏。你们竟敢前来行凶!也不打听打听姚知县从来
1 J) P) ?* {1 B3 {不怕死。不怕死的,只管上来,看看谁豁得出去。”
' N# C' W) L- O众兵闻言,大吃一惊,方知头脑发昏,惹出大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 i! v) G) v3 }1 y1 |都没精打采地放下武器讨饶。姚莹却一概不理,手牵该兵,径直从众兵中穿
( H% k9 c& p- E1 q过,直奔总督衙门。众兵先是让路,继而相随,求情不止。结果,总兵据情
  b2 S7 Z, u, F2 m况把为首者加以严处,重申禁赌之令。从此,悍兵见姚知县轿到,赶忙回避,. V5 w  p3 j! w
无人敢生事端。老百姓也由此知道:姚知县不但不爱财,而且不怕死!9 a4 e8 T& W# L. B6 c6 v
台湾当时的迷信鬼神,较内地尤甚。有病痛,不问医服药,却认为是得
# B7 [" g9 U- X0 b5 B1 d8 x7 A- u: p/ P罪了鬼神,一味磕头烧香,尤其敬畏五妖神。姚莹早就打算扭转这种陋习。+ j5 W$ h" f3 r: K# c
县民许某,小贩为生,年未三十,邻里无不称其老实,忽染重病,据说是得. M" c+ B( G2 u4 ?2 e5 e; V
罪了五妖神,因而得祸。他家烧香求恕不止,许某之病却日甚一日,临死对( m" ]& W9 o! S
兄说:“神恕祭祀未周,我死之后恐将降祸全家。”既死,家中大惧,不惜& j$ Q- M0 e2 z( m7 u- [: o' m
破家举债而塑该神像,大举祭祀,以求免灾。姚莹闻讯,即命衙役将塑神像2 c( ]  ^0 G, ]0 g& j; t% \+ ^
锁系到堂,传集许家及百姓前来观其审判。至时,姚莹当众列举其罪,指斥:& \% R/ F/ I! D, v- I* V; z) Z
“今尔敢虐吾良民,肆为妖妄,岂可纵容!”下令当众杖碎投火,以绝妖邪。
/ @0 R  G. k9 m并宣布:“傥尔有灵,三日内降祸吾身,使吾得闻诸上帝(到上帝那里去起, @3 \1 ^# H  O- C; h
诉你)!”县民起先还对此举将信将疑,后见姚知县一切如常,才大为信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9:00:18 | 只看该作者
姚知县审判五妖神,成为一时的新闻。
4 C( G# D. @' d' t1821 年春,姚莹调任噶玛兰厅,摄(暂代)该厅通判,主持该厅政务。
: s" A5 Z' f2 j- d  y0 q该厅地处府境东北,始设于1811 年,新建不久,一切尚属草创时期。不但境
" S+ e3 _: Z% M民最穷苦,而且治安状况也最差。因而,姚莹到任后下大力量完善制度和缉
- D/ F- A. }: u' ?# z8 v9 y4 m3 f盗。曾因捕获著名海盗林牛等十余人,经镇、道奏功,奉旨送部引见,即到9 U: ~5 h; w/ A  R$ b' ?
吏部报到,接受皇帝的召见,意味着将予提升。
6 R1 x% u2 A% ?% p8 ^6 T就在圣旨未到时,姚莹却出人意外的因在龙溪县的所谓审案错误被追究! [) j  S$ A& @5 A
责任,撤职查办。简单说是:龙溪县民郑源与族人某有矛盾,率亲众杀某而
  y/ l8 ^  R' A9 s/ M掠其财物。郑源被获服罪,姚莹以仇杀定案。未及解省复审,便调任台湾。' h  Q9 B7 P% h$ H% U7 a
后来,此案拖延两年,才由经手者重新定郑源为强盗。姚莹因而获审查不实
9 V8 c: \& W; t4 o2 R! K0 A之罪。其实,这只不过是早就忌妒姚莹者,趁督、抚等上官换人而落井下石,4 o$ i) n4 `$ B
作了手脚。$ d' c- b" f  U$ p3 ~/ H1 \* U
姚莹初官台湾不到三年,便以这飞来的横祸而告终。台湾县及噶玛兰厅* x2 L; x+ m- l9 S; |- n& @  O
士民闻姚莹罢官,竞相奔走道、府为他呼冤乞留。及知事已定局,均大失望。
7 Q' y# h5 \. L: k+ F2 x姚莹自出任平和时,便将家人接至任上,后随来台湾。突然罢官,生活顿感$ X* Y8 c9 _& _' V' E8 X
困难。幸靠当地百姓时赠柴米接济,才勉强过活。拖延至转年秋,才因当地  l6 D% e4 g* f: Q( W
官民集资代为还清官债,得以举家启程回省。船尚未开,其父突发重病,死
* L( x) T. e5 e" @$ D5 o( W2 j' l于船上,只好扶棺内渡。" h1 Y! [8 i$ M& ?4 S2 O" b
五、蹉跎与复起
; G+ X8 B9 Y* A' e! ~罢官的挫折,并未影响姚莹的壮志。他在当时写的《与刘明东书》中说:
) N0 U& a4 j0 a5 F“造物者能厄人之遇,不能厄人之心。古人君子虽极颠连困苦,而秉志坚定,3 ]9 I" b$ `4 t% W; p- ?9 S
百折不回。仆于古人,何能为役?然穷困愈甚,乃见理愈明,觉确然有据,  k  a5 G" v/ }7 b) m- M4 T! a; e
故倔强自好之气,亦愈不为人屈。盖此心不为穷达所系久矣,造物其如人& q6 t" U- E9 X$ t+ g8 I
何?”更何况是在“平素不合之上官,方耽耽欲投石于井”的情况下,“幸. o! j4 F2 _% M0 h( l% P
得洁身而行,不为缪辱”,说明自己的清廉,使他们实在抓不住什么把柄,
: ^1 c9 K5 p. B7 y' ^, R' Q" q只好在公务方面作文章。事既不实,又有何愧疚?而罢官后百姓的热情接济、+ b: X6 I3 ^9 d5 U7 |% k9 q  j- J
代偿夙债,临行时“又送者相随数十里,至于舟中甚众,”更是最大的欣慰。
! F( n( M" m1 ], i“政声人去后”。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
. N  f0 B6 d' [$ b7 ~: r然而,老父的突然去世,却打乱了内渡后遵旨入京引见的计划,只好暂
; H) |4 x. u8 {# i& G居福州,为父“守制”(停官服丧)。按理,应回乡安葬亡者之后“守制”,) f# ?# Q0 a* I4 A& F% [
但扶柩归里,耗费甚大,一时无从筹措,只好从简。在封建时代,父丧不能
  [7 K) I* `( o2 _- m  Y安葬,是做儿子者最大的不安。“守制”三年,举家生活又将如何料理?这
+ M. K$ E+ Z# H些都不能不令姚莹倍感焦虑。
! i& w7 Z7 Y7 ^: O" X天无绝人之路。这年(1823 年)秋,姚莹的乡试座师赵慎畛由广西巡抚
( T6 R& x2 h& v3 M; t' h' U升任闽浙总督。赵对姚莹这个门生一向颇为欣赏鼓励。他任官广东时,姚莹) D) R0 v. P; b
正好游粤,有过接触。后虽分手,仍保持联系。赵至福建做官,眼见门生处$ t0 h! \% ^! s0 p2 y
于困窘,即慷概解囊,资助其归葬,并挽留姚莹在闽。姚莹难违恩师盛意,
5 V1 X" A# z9 r3 S; ]9 y便由兄扶柩还乡,自己与家属留闽,但监于忌恨者仍在窥伺,深恐因而影响6 r# q3 u' y4 G' F& c! M$ r, u+ r
恩师。恰巧漳州方知府调任台湾知府,方素知姚莹的才干,特邀他为幕僚,' u% l* S  u8 P( X* T" e
随其赴任。姚在得到赵的谅解后,便于当年冬再去台湾。台湾士民闻姚复至,% s: D3 x8 `2 {$ H# b! U  |4 N8 t
“争以鼓吹来迎”。
2 Y  }7 m$ k; G: x$ f! J" V' A, c倘说前此任官台湾,是姚莹成为“台湾通”的开始,那么,这次以知府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9:01:11 | 只看该作者
幕友身份入台,便使姚莹对台湾的研究更为升华而成熟。这是因为:当初集
( h1 |) q- |0 g' L) Y* B7 _中考虑到的多是面临的县、厅具体政务,现在不仅是知府的幕僚,且不时因- o3 j5 v* _. v2 f8 X: U
赵慎畛的咨访而充当总督事实上的顾问,因而更多着眼于台岛全局,更多集$ G/ Q) M$ N0 C: M& w5 V
中于体制和政策,因感赵、方的知遇而知无不言,以往所建议而未被采纳者,: Q$ q& O$ X7 q3 s: v2 ~- y
均和盘托出,得为采纳,付诸实施。
. i. f  [# s- L! t9 k3 B9 ]  T后来,姚莹就他前番在台任官和此番去台充幕期间的调查、见闻施设与
, B/ M) g; J1 H$ A论议,汇编为《东槎纪略》五卷。他说:这本书“述海外岩疆所以安危之要% N' f# k5 z! F. D
及近时贤执政之所兴革、论建”,“事皆纪实,言归切要”。吴德旋为该书9 X' E; {0 g/ t6 K- x: c9 Y9 [
作序,称姚莹“夙留意经世之学,不为詹詹小言”,“后之从事台湾者,必
8 ?9 l, w6 B; P0 j- y取其言以为鉴”。作为一部有价值的关于台湾事务的专书,它既是姚莹的“经$ Y# l3 u8 j, t
世”成果,也奠定了姚莹的“台湾通”的地位。( r# N9 {: a+ A' I( q. `, i& m1 j
1825 年,姚莹“守制”期终,向方知府告辞内渡,经故乡而入都引见。2 ?' {& z4 T  K4 E
1826 年初,得引见,奉旨:“以获盗功,改为降二级调用。”又依时例,捐
1 r% X* h) j5 a' }( G& q9 Y复原官,归部铨选。因次年春末便可当选,故索性在京等待。期间,与魏源、; S  b+ J3 V6 J# Q
龚自珍、张际亮、汤鹏等过从甚密,切磋世务,探讨学问,彼此间赠答诗文. K2 Q: ]8 j2 N: x/ E
甚多,结成深厚的友谊。不幸的是1827 年初,母亲张氏在福州病故。姚莹闻
8 [9 r/ j$ r/ q% T讯,忙告丧假,赶回福州。
3 j# l9 i( T) d  z+ P$ j5 x本来马上便可选得官职,重入仕途,再展抱负。然而突来的不幸,使他4 L) p' n2 ]2 \
又开始了三年的“守制”。经济的困难,尤如当年父丧之时。念及慈母的抚
9 U) V7 a/ {* J7 p; x! s5 G& P育教养和近年的随之奔波流离,痛心疾首的心情比当年丧父时还重。这时,
, x1 n7 V" p  p( z* f; \恩师赵慎畛已调任云贵总督。方传遂已升福建汀漳龙道,闻姚莹之窘,又延
0 n$ `" B; [. i: n请他去漳州入幕,以为生计。次年秋,他便将家眷打发还乡,以节约开支。3 m1 ~0 f& c  z. \* ?1 S, K( F
这一时期的姚莹,除继续为贫困所笼罩外,更因岁月磋跎而焦急。他在
) N8 e$ F! U, k% }  E/ f9 j0 f《与李永州书》中透露当时的心境说:“仆幼贫贱,备极艰苦,甫欲见伸即8 t: a6 @, W: v2 r. @+ m3 o  _
重遭困踬”,连遭罢官、丧父、丧母的打击,虽“坎坷而不知悔”,仍“期
. C, Y4 t) Z2 a( t: I7 ]- ~0 n有所振厉”,但“人生无多岁月耳”,及此壮盛之年,不得有所施为,“更
! n! ~- L( Q. g! o! }2 O0 j历数年,境遇之穷益甚,精力尚堪用乎!”
8 N% l5 J& [3 {1830 年春,“守丧”期终,姚莹经浙返里,谋北上入都补官。此前,其
& I8 K! c# {3 ~' c, M恩师赵慎畛已病故于云贵总督任上,归葬原籍湖南武陵(今常德市)。姚莹1 D7 I( f# I8 f1 G2 L8 R% m
感念恩德,专程前往湖南拜祭于墓下。1831 年春,姚莹由桐城抵京,等候补。
& Z* j1 Q3 [6 M5 ]3 u: H$ m因这年夏天江南大水,善后工作急需人员,两江总督陶澍等奏请朝廷派知县% q& G1 C6 ?* J
六人。姚莹经“引见”后,奉旨前往江苏,于9 月到南京报到。若非江苏奏
* R/ P* F+ g% x- ^- f/ X请缺人,姚莹既未必能这么快就补上缺,而且补上官也只能在福建。1 ?$ F1 N+ |* t6 T0 ?& ]
姚莹自37 岁因事罢官,中间又经过了十年的时间,再次任官,时已47
; Z/ n1 w1 w9 ~: i, J( D岁。报到后,先是被派跟随总督巡查河工、漕运,然后被任为临时代理武进1 t+ w2 @( S7 u9 |& W! n* h
知县。
! q" d, _) O* G9 {% |# r4 E& e% }( E武进与阳湖二县,当时同为常州府的首县。二县衙门与知府衙门同城,2 ~* W; d# R' \1 \$ v8 [' U! C
二县分辖府城之城、郊。即今江苏省常州市。由于当地为经济发达、人口繁
, A- N- T4 V0 }! ]( B( U7 b% H& ]) E盛之区,又处交通要道,事务较多,故设两首县。. l; l7 e$ H6 @# v$ Q
1832 年春,姚莹赴任武进。县境孟渎三河为农田灌溉之所资,因于淤塞8 u; U9 K2 Y4 C1 \) B" k8 h3 l
不畅而奏准兴工疏浚。去年冬即已开工,未成便因大雨雪而报废。姚莹上任
& D- Q2 J2 ~! t$ m9 L+ H: E! z5 i前,上司便令他抓好此项工程。开春后,即督办此事,经实地勘察之后,姚
0 {4 S* j/ M! g6 X* u莹坚持延缓到秋后兴工,理由是:“水利之兴原以利农。今当春中,使民废& r6 [- ]) g& O9 g1 {* Z$ M
耕而工作,非便。”他考虑的是不利于春耕。而且,此时兴工,因于河道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5-13 13: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