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5 18:55:46
|
只看该作者
明了他的所见不差。
. N# a% U3 ]$ ~0 P( X+ \; D7 X, b今虽不明姚莹曾否将他的这种看法直告百龄,但从他劝百龄“功成身
" ]+ g* v7 l n- U; b6 F" S; H# d退”,可知他还是透露出来。他对百龄说:“张保当年不只一次扰害沿海七
5 [ p! A% R; f) O* @郡地方,仇怨甚多。今既收抚,加以官爵,久后难免再生技节。假若有人寻
' o# i( g' x" q8 m! w2 ?; ^仇,张保被杀,处置起来,便会两难,坐视不问,则张保余众数万必会生事;
8 ~% W" R" S$ p$ L惩治杀手,必被认为包庇降盗,为地方人士所不服。莫若携张保离开广东,, N {, {3 W- C7 i9 c/ ^6 W# s
免致他日被动。”一席话,令百龄于惊愕之余,采纳其议,上书告病。奉旨7 ]* w- x, m' N* P6 L6 L. I- P
允准,召其还朝。百龄遂携带张保离去。
$ X# q8 P: |8 k7 h5 \% b5 }+ H6 e从个人利益来说,此举对姚莹绝无任何好处。独持异论,必为百龄所不
! N5 F. X2 Y4 P7 E% _8 K; E/ T1 y5 Z$ o. X喜;劝百龄去任,更丢了优越的幕僚差使。但姚莹仍然走了这步棋,充分显 P! R2 s0 P# W; b. t* q9 R% U
示了他的以大局为重。倘非具有“经世”的宗旨和自觉,断然不会这样做。2 p# p! Z1 [5 J, E
而他的别具见解,则是他对海盗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获得深2 l& Z- U' M) p/ }. q% n3 X* @0 c
刻了解的结果。1 M9 J& V# z$ u3 ?% p: d* o
此后,姚莹先后在从化、香山(今中山县)等地担任官员的家庭教师,- E \8 _7 B: u1 M) c0 ~8 n9 F' Y
以教授其子弟为生。他也利用这个时候,游历了广东的一些地方。闲暇时他6 z. [8 j: u0 W6 b% M2 A, K' i+ G8 q
便继续读书,研讨世务。但此时的研读,已不尽同于既往,那便是增加了一
+ P9 x) j2 `4 b/ B5 M项新课题:他所说的“海上事”“海外事”。具体说,就是“夷务”和与其
, s$ F' {; l6 o- i) @: U8 M相关的海盗等问题,就是对来自海上的诸外国实情的了解及其对策。他后来* V3 C5 u$ p* i+ |5 B
在《康輶纪行自叙》中说:“外蕃异域之事,学者罕习,心窃疑之。虽历代) D0 C, C5 z8 O* X* P Y a& ]
外夷,史皆有志,而今昔不同,要当随时咨访,以求抚驭之宜,非徒广见闻
5 z8 Q7 O" L" `: n而已。⋯⋯莹自嘉庆中,每闻外夷桀骜,深忧愤,颇留心兹事”。所谓“以
5 m" g8 J+ K. Q Z. b2 ?( n& n求抚叙之宜,非徒广见闻而已”,正反映了他一贯的“经世”宗旨;所谓“外2 m2 s( X0 E/ ], E; [- C
夷桀骜”,当然包括了他在广州亲经实见的外商趾高气扬,抗拒与抵制中国9 `3 o) L5 N& ~
政府的管理与规章;他的“深忧愤”,说明他敏感地认识到对外关系处理不
, X+ J8 b1 H, w9 B. A P3 m, S善,必有损国威,影响世运。) m& p0 @4 H7 B" S* P+ I$ S
深怀忧愤地研讨“海上事”“海外事”,是这次广东之行的重大收获。2 E* k% @; g$ y. o& z/ y2 h
从此以后,姚莹为此进行了不懈的追求与努力,使他成为当时所说的“开眼! W3 A' Y8 I+ v0 J# `
看世界”(林则徐语)的一批杰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而且决定了他后来在
1 }1 V* I5 o$ o& P3 q5 W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的坚定立场。正是由于广东之行,才使他的“经世”抱$ V6 M( V( y1 G) O7 Q- j
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关切与研讨“海上事”“海外事”,来回应
a( I9 }; k9 o. ]7 n$ ?! k当时中国面临的外国侵略的挑战。作为姚莹生平事业的一大关键,此次游粤,
& D0 a$ k+ C2 T( V% n9 J$ W' |. X+ \: f真可说是不虚之行。4 ?" j" n: o7 y& K A- Q
从25 岁抵粤,到30 岁离开广东的这五年多时间里,姚莹虽大增新知,
4 q% p9 @7 @( m但从他这一时期写给师友的书信中,不时可见他怀才不遇、“困顿风尘”、
1 P$ F3 b) f3 [: y) ?“三十未立”的悲怆心情。1814 年11 月,他三十岁生日时写的《甲戌十月
( _$ s, \- \# T7 ^7 G七日,余年三十,奴子早起进鸡酒为膳,有感》诗,对此表露无遗。诗云:& r' l% ~, ~5 l: o
“忽惊三十岁华新,转愧人间壮大身;束发何曾志温饱,人生惟是备艰辛。, L* w9 j8 Z- d4 M
愁看僮仆陈杯酒,泣向天涯拜二亲;风雨六年违定省,可怜伤别更伤贫!”0 p3 M7 K4 L w& u& G7 P3 {( j) a
大概正是由于“三十未立”,才使他决计结束在岭南的生活,北归选官,去
A' E, K4 r- E0 `9 s- x6 F正式干一番事业。
/ E' Z; l6 T. J* ^" M: t" _9 t三、闽吏第一
/ v; C- U. |# e+ I0 e1815 年初,姚莹从广东回到久违的故乡,与家人团聚。转年春,一度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