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舜牧(1543——1622),字虞佐,明代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早年因崇尚唐一庵、许敬庵之学而自号承庵。《乌程县志》《湖州府志》《浙江通志》有个人生平传记,《吴兴姚氏家乘》也有其个人传记的收录以及姚氏后人为其所写传记。姚舜牧品行正直,人多有赞誉,汤显祖(1550——1616)在《与姚承庵》一文中评价他说:“门下苍然蔼然,有正叔之正,而伯子之和自在。”可见其为人方正而又和善可亲。 k8 L( N: g3 d; I$ n
姚舜牧生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其母“产时正值一府官上任,邻人因谓此儿他日亦必为官也”。姚舜牧三岁能呼父母,四岁能言。五岁时,其父教以浅近字义,并开始读《大学》。他天资聪敏,从小便显露出过人的学习天分,八岁那年,一日家中有客来访,二人对句,客人出“烛影摇红”一句,姚舜牧对之“蟾光照白”句,客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并大为称赞。其父姚让也开始“日以读书清高二字诲牧”,此二字后被姚舜牧铭记一生,甚至以此为要旨,贯穿于《药言》的创作全程。 # m% U X q4 o) A; g# D- o+ G6 I
姚舜牧十二岁时跟随冯茂泉先生治《诗》,正式开始了其学业历程。十五岁时在杨家开始学习《易》。十六岁学于顾乔峰家,师仁和陈敬台先生,开始正式准备参加科举之事。十七八岁,姚舜牧“曾题‘做人要存心好,读书要见理明’一联于床上”,这句话后来也被姚舜牧放入《药言》中用以教授子孙。姚舜牧二十岁时“就学于严后溪先生家,见其家世清白也,卓然更思自立”。二十一岁读书杭州大佛寺,二十二岁读书于桃湾府学,二十五岁读书于张剑台庄上,二十六岁读书飞英陈家,二十九岁,读书清源门外。姚舜牧中举之前还在多处设教。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设教于飞英塔院,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设教长兴臧家,不能终”,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又“设教南浔丁家盐院”。
+ {4 m/ F' E1 |9 Q/ s: G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姚舜牧以《易》中乡试第六十七名。但从三十二岁到五十岁,他先后六次参加会试都不得中。姚氏家族也多遭变故,令他的人生雪上加霜。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秋八月,姚舜牧的夫人李氏病卒。姚舜牧在《先孺人李氏行状》中提到,夫人李氏“性至孝,能敬舅姑。然时或有任气处,余每徐伦以礼义,乃一变即至于道”。在日常相处中,李氏也能通晓是非,明察事理。姚舜牧“或间生暴怒,孺人辄从容语曰:‘君尝以是规我矣。’余不觉愧服焉。自是想成,私庆得一贤配也”。因此,夫人李氏的离世对姚舜牧打击极大,以至于二十四年后,姚舜牧仍感叹:“今思之,若旦暮然。非淑善入人心之深,何能系情若是。”万历十五年(1587年)年夏四月,姚舜牧父亲赠君去世。是年浙江发大水,姚舜牧便放出粮食一百五十石救济灾民。大水过后,粮食颗粒无收,于是这年秋天,姚舜牧不得已出走徽州,拜访金桂峰年兄,寻求帮助。万历十六年(1588年),姚舜牧又不得已奔走于湖广等地,为衣食之事来回奔波。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姚舜牧又“因湖广遇歙县潘姓商人,负我后复往徽州”。 - Z4 k1 W [) @# @9 b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姚舜牧第六次会试不中。对科举心灰意冷之际,他的人生却迎来了转机。是年八月,姚舜牧“得授广东肇庆府新兴县知县”,随后于十二月启程前往广东就职。在广东时,姚舜牧不仅勤于政事,清正廉洁,而且十分注重当地的教育事业。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姚舜牧帮助当地百姓“力锄双桥之顽赖辈里甲之扰害,宽丁议狱,无所不至,较得民心”。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新兴旱灾,姚舜牧集结官吏,发放赈灾粮款给当地的受灾百姓。此外,姚舜牧编修了《新兴县志》6卷,此书现已不存,但在其文集中依然能够见到部分内容。编修县志过程中,姚舜牧不知何故触怒了前任知县,因此姚舜牧借为母守孝之机选择了辞官归乡。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姚舜牧补广西按察司照磨,这一年冬天,又被委署全州印务。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赴任广昌。姚舜牧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在任时也颇有惠政。治理广昌时,刻有《家训》一篇,以训邑民。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广昌发生了水灾,他拿出自己钱粮,赈济族人及当地百姓。姚舜牧在新兴、广昌两地任知县时,广受称赞。当地的百姓还在姚舜牧卸任后自发为其建造生祠。清顺治年间,新兴县建五贤祠,将姚舜牧列入其中。直到嘉庆年间,五贤祠数次更易明贤,但姚舜牧一直位列其中。 ) \) I7 S* T% q5 O1 D
姚舜牧一生皓首穷经,专治经史,著述颇丰,其作品包括《四书五经疑问》、诗集《乐陶吟草》以及十六卷的文集。他的著作大多创造于晚年,严我斯说:“顾先生晚年,尤勤于著述,自家训而外,他如五经四子,各有诠释。虽理溯程朱,而总不出乎原本孝弟以为传世行远之则。”作品文章内容追溯程朱,总体上不出于儒家伦理的范围之内。关于其核心内涵,竹溪沈树本在姚氏家谱的序言中说,姚舜牧“著书等身,皆本之躬行实践”。在学术研究中,姚舜牧主张回归原典,直接与圣贤对话,从中体悟真理,对于原典以及后代传注作品中有疑问之处,他也会记录积累下来,《四书五经疑问》便是他对儒家传统典籍阅读疑问的汇集。朱太复在《姚承庵先生集序》中说:“先生晚通五经,犹雅深于宋君子理道之书,每会其微,自标所独诣与今古诸师儒训故……自为道浸厌故技慕往善世之用,犹累于才,出入古今名理之间,必用通俗持道,姚先生可谓引经自善,去华而植本者。故不以文行,先生亦自曰不以文。”此学术著作,不以自我理论为主,而是以对圣贤经典的疑问为主体内容,在解答疑问之中,间而叙述自己的学术主张。故而姚舜牧并不以文章名世,其作品也较少有长篇之论。 x$ n+ Z6 I( w% b
姚舜牧在《四书疑问序》中也表达了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看法,他说:“牧幼承父训,潜讨圣真有年,每诵读间一可疑则识之,心不释也,能置不问俾终贸贸焉耳哉。况所疑问非疑于圣贤之经也,疑于训诂传注间有少未融于圣贤之旨者也,尤疑于讲解诸家穿凿附会又加一蒙翳,而不能见圣贤之心者也。思昔儒哲,皓首穷经,为训为诂,为传为注,为继往开来计厥功,若何敢容訾议于其间,然唯一落言诠终与意象稍别,且千虑一失,万分中不无一二以文害辞而以辞害志者,斯亦无伤也。唯老生学究,拘执训诂牢不可破,即有明知其龃龃处,必穿凿以求通,附会以求合。则非独有昔于圣经,且于传注大相矛盾矣,斯岂无可致疑者,不思一问以求真知哉。”他认为圣贤经典的主旨不易明晰,是因为后世儒者对其进行训诂传注,往往会有穿凿附会之处,背离了圣贤创作的本意。因此,想要了解经典中的文意,一定要以儒家原典为主,程朱所阐发之内容,不能作为令人完全信服的依据。
2 G0 C+ v: g6 I8 N, F, H6 S
姚舜牧也有诗集作品传世,虽然成就不高,但在吟咏之间,也能自得其乐。朱彝尊评价说:“承庵以厚德闻乡里,事难悉书。研究六经,各有疑问。诗不专工,然颇自喜。”姚舜牧自己也认为:“诗盖难言矣,况余小子未黯风教之末,其何敢云。”姚舜牧主张诗以言志,他说:“余虽不能诗,尝读晋宋以下,则私有评焉。诗言志也,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志明良则歌喜起,志犹豫则歌修助。”在姚舜牧的诗文作品中,有良多的积极之处,这些内容都是他乐观心态的真实写照。他说:“然岂不可自艾乎?亦岂不可自安乎?不艾不安而含悲怨望殆非人臣之大致矣。况泪岂丈夫所宜时出哉?齎咨涕洟,亦可丑也。或曰:‘子固未罹此患耳’……其见于吟曰:‘未尝一日不心开,未尝一日刻容眉皱。’实余所自道也。平生微吟独喜渊明杂咏”。这种乐观的心态也是姚舜牧能克服人生苦难的重要法宝。
+ v8 d) P: X1 F! U
姚舜牧不仅喜爱写诗,还积极参与本地的文坛盛会。万历年间,许孚远发动当地文人四十余人,组织逸老续社,发起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诗坛盛会。根据《湖州府志》记载,此次集会,其参加者均为名人高官,且年龄多在七十岁以上。姚舜牧参加此会时已经辞官归乡,虽是花甲之年,但心态却十分轻松自然。他在给邹见吾的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愉悦之情:“爱尔金盖常峨峨,羡尔碧浪微生波。无官赢得林泉乐,有酒应须杖履过。况是秋来堪着展,更蒹醉后可征歌。太平逸老能多个,何复称干与弄戈。”诗文中弥漫着饮酒作乐、聚会狂欢的自由之气。
" r0 F. R% x! d" |
姚氏家族是湖州的名门望族,从姚舜牧开始兴盛到清末,门祚绵延两百多年。姚氏家族早年寒素,且无读书科举之人。姚氏始祖为双桥公姚金义,根据《吴兴姚氏家乘》记载,明宣德年间,姚金义由妙溪迁来适溪村,此后使世代业农。姚舜牧父亲姚让为了改变家族的寒素命运,在姚舜牧出生后,便供其四处求学。姚舜牧中举后,也揭开了姚氏家族繁盛的序幕。姚氏家族人才辈出,姚学邃修订族谱时说:“我族自理学承庵公读书发祥迄今二百年来,凡登科第入成均叨仕版膺恩纶者百余人。”F根据家谱中《荣庆录》记载,历代家族成员中有进士9人,举人10人,生员150余人。 9 N ^) O6 @1 I0 T9 }1 c" w+ b. s
从姚氏家族仕宦名录来看,科考之人,大多以《易》中举。例如“舜牧由禀生以《易》中万历癸酉科浙江乡试第六十七名”,其子姚祚端则“由附生以《易》中万历庚子科中浙江乡试第四十四”。此后,姚延著、姚淳涛、姚淳熙、姚淳鸿、姚德里、姚德璘、姚世鑅、姚世道也均以《易》中举,故而《易》学可以看作姚氏家族的家学。
6 w+ q7 W4 m. k! A7 u! G$ A' J$ [
姚氏家族得以繁盛长久,正是因为子孙人才济济。从《家乘》中所记载的家族人物资料来看,姚氏家族的后代子孙可谓是人才辈出,不仅有清正廉明、为民请命的科甲之士,更有学问渊博的学术人才和布衣文人。 2 n) J$ [( q4 M2 j/ Y, |
姚延著(1603——1659),字象悬,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进士。明朝灭亡后,姚延著与姚延启选择了继续科考,为新朝效力。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进犯江宁,姚延著辅佐总督郎廷佐完善江宁守备,此时民间尚有羊尾党扰乱人心,官府在平叛之时,多有连坐。姚延著却认为,外有敌寇,此时不能随意牵连他人,扰乱军心,故而此事得以顺利解决。随后,喀喀木手下士兵私掠被难妇女,姚延著亲自放还回家,并将犯事兵卒杖毙,这一举动忤逆了喀喀木,因此在金坛案中,姚延著被杀。《清史稿》记载:“民间谓延著之死,喀喀木实主之。就刑日,江宁为罢市,士民哭踊。丧归,数百里祭奠不绝,建祠鸡鸣山下私祀焉。”姚延著成就颇多,“从《姚氏家乘》所保存的众多姚延著奏疏,特别是任工科给事中时的奏疏来看,他直言敢谏,对新王朝忠心耿耿,特别是对剿灭郑成功可谓不遗余力,提出了不少具体的如坚壁清野和造船攻打等措施”。
% T- ]9 K+ H- o) D( t
姚文田(1758——1827)是姚舜牧十世孙,字秋农,号梅漪,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进士第一名,世称文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姚文田博览群书、精通天文,早年以时文著名。曾上疏建议劝课农桑得仁宗嘉纳,又上疏请禁漕务浮收,裁革运丁陋规,切中时弊,亦被采纳。一生奔走于官场,未能潜心学问。但姚文田对文字学的研究颇有成果,曾经与严可均一起研究《说文》,还创作了《说文解字考异》。除此之外,所著《邃雅堂学古录》《说文声系》《说文考异》诸书,也为当时的学者重视。姚文田在学术上深受阮元影响,重宋学,张扬义理,却少门户之见,主张博通,故有关《周易》《诗经》《说文》的论著尚能多方吸收,摆脱学派偏见。
* C5 y& W N4 k f
姚觐元(?——1902),字彦侍,晚号复丁老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光绪八年(1882年)任广东布政使。姚文田之孙,藏书家姚晏之子。姚觐元继承家学,广泛搜集各种书籍,建成“咫进斋”藏书楼。姚觐元著作颇多,但价值最高的是《清代禁毁书目四种》,这一作品真实记录了清政府编纂《四库全书》时禁毁图书的全面情况,简要著录了著者、本数及禁毁原因,可以大体得知禁毁书籍的基本信息,便于读者按图索骥、搜访遗书。此书的“书目后所附的禁毁原因中保存了大量的有关辨伪、校勘、史源方面的重要史料信息和研究成果”。同时此书也是后世学者研究四库禁毁书目的开山之作。
4 K( O5 I, Z* S9 M2 Y0 W
姚氏家族的后代子孙,大部分都能恪守祖宗家训,操守儒者气节。太平天国起义波及全国,江浙地区民生凋零,经济损失惨重。在这场波及甚广的动乱中,姚氏家族子弟也大多以身殉节。据《吴兴姚氏家乘》记载:“咸同之间,粤逆由两湖窜扰江浙。我族殉难者,十余年间死于楚于杨于杭于湖就所悉者,凡百一十九人。”不仅如此,其家族产业也损失惨重。但在起义覆灭之后,姚氏家族又重回往日繁盛。 " j0 G' A7 |; D# P8 D. d$ ^5 @
姚舜牧一生治学,造士如师,不仅是振兴姚氏家族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明代后期实学思潮的代表。姚舜牧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但从未放弃对学业的追求。姚氏家族也从姚舜牧开始,一跃成为地方大族,历经明清两代久盛不衰。
3 Y5 i0 z. a5 C0 t* W& p7 R
本文节选自《<药言>思想研究》 ) a; I/ N" o9 Z
刘焕鹤 稷下风物考
% y3 E: m4 M4 \8 ](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