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6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纵贯线』彻底惊呆世界:毛泽东逝世后发生一神秘事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6 17:5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76年,中国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吸引了世界的眼球。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6日朱德委员长也以90岁高龄与世长辞。7月28日,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将唐山夷为一片废墟。9月9日下午4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万分悲痛的心情对外宣布,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于当天凌晨0时10分在北京逝世。消息公布后的15分钟内,包括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在内的世界主要通讯社便报道了毛泽东逝世的新闻。紧接着,世界各大媒体发表和转载了大量赞扬毛泽东和介绍毛泽东革命事迹的评论和文章,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报纸甚至用十多个版面刊登介绍毛泽东的文章和照片。世界各国政府、各国际组织也纷纷对此做出反应。
8 ~* u) G8 [  n% W, a* J' S# G& z  
# z2 e& ~! b, E% [5 J+ F5 \: |  53个国家降下半旗,各国领袖给予高度评价
% t  w. _% D9 g  d/ w. j6 R" x6 T  
+ D0 \) ^! w( C% E% Z# x9 p  毛泽东逝世后,世界各地对他的赞扬和哀悼如潮水般涌来。曾有记者这样写道:“9月9日下午4时这一悲痛时刻,似乎地球也停止了转动。”在他逝世后的10天里,共有123个国家的政府和首脑向中国政府发来了唁电或唁函,105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他们的代表到中国使馆吊唁,5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许多国际机构和国际会议上也开展了悼念活动。  C# S; [6 K: b0 b  T9 }; A. ?
  / C& a; \* M, ]
  联合国总部以历史上罕见地快速度在毛泽东逝世的当天就降半旗致哀。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联合国全体大会上发言时盛赞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的世世代代。”联合国大会主席高度评价毛泽东是“我们时代最英雄的人物”,“他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4 ^! @6 K5 `. V* w- V6 k, u& W2 `
  
4 h" V* s; k; A" c" |  毛泽东逝世后,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都给了毛泽东极高的评价。美国总统福特在9日的唁电中称赞毛泽东的著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认为“毛主席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国务卿基辛格以他特有的风格说:“我的孩子们谈到流行音乐歌手身上有一种‘颤流’,我承认我自己对此浑然不觉。但是毛泽东却发出了力量、权力和意志的‘颤流’。”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对毛泽东也赞赏有加,他称“毛泽东主席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创造者之一,是给中国人民指出走向新的未来的道路的人。”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认为,“新兴的中国就是他永久的纪念碑”。4 Q# ]0 f6 U$ |5 R
  4 E; z' `( `7 H8 `5 Z+ Y
  日本首相三木武夫说:“毛主席作为世界的大政治家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业绩”,外相福田纠夫则用带有崇拜的口吻评价说:“无论对他做多么高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评价毛泽东时还引用了后者的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认为“历史学家将会对毛泽东的事业和他对中国人民和世界的影响做出估价。”此外,英国首相卡拉汉、法国总统德斯坦等各国政要都发来唁电对毛泽东大加赞赏。
& _2 ^( |# r, P5 \$ L% {' n  . c& y! W4 j0 r- a
  多国领袖想赴华参加追悼会,美政要纷纷在华盛顿吊唁3 e3 F0 h7 f2 V4 H) o
  
$ Y6 l2 h1 t% m# X5 Q/ ~  毛泽东逝世后不久,中共中央对外宣布:“不准备邀请外国政府、兄弟党和友好人士派代表团或代表来华吊唁。”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国家的领导人提出要来参加毛泽东主席的追悼会。美国对吊唁毛泽东也好像特别上心,国务卿基辛格,副国务卿哈比卜,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前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布什,参议院民主共和两党领袖等都一拨一拨地前往位于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国联络处哀悼。% G6 {+ H' c; t% s
  
& ^+ V0 r' G' }1 r! B+ X/ G- S  在其他国家的中国驻外使领馆,吊唁的人也络绎不绝。在日本,毛泽东逝世后两天内就有1700多位各界人士到中国大使馆吊唁。日本还有一位从1967年开始就收听北京电台广播的朋友,他每年都把他在五月里亲自采制的茶叶寄给毛泽东。在得知毛泽东逝世的消息后,他又带来茶叶委托大使馆转交给毛泽东的家人,以寄托哀思。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许多友好人士是带着全家老少来中国大使馆吊唁的,其中不少父母在毛泽东遗像面前给孩子们讲述毛主席的生平和中国历史,许多刚学会写字的儿童在吊唁簿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 ?  E; j0 b7 E- |  
, X- T4 I; b* q% y: S  埃塞举行10万人纪念游行,刚果决定每年举行纪念活动/ z5 g9 t9 l* J: @) u7 J) r! N$ ^
  ; v# R* k! E  [2 f
  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毛泽东的逝世表现出了更大的悲痛。毛泽东逝世的消息传到朝鲜后,朝鲜党政领导机关决定9月10日到18日为全国哀悼期,并规定18日全国停止一切娱乐体育活动。18日下午4时,当中国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时,朝鲜举国上下也就地肃立三分钟致哀。哀悼期间,朝鲜各党政机关的干部、群众团体的代表、工人、农民、人民军官兵、青年学生共一万多人到中国大使馆吊唁,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共收到朝鲜各界发来的唁电、唁函5200余封。7 U, K6 }8 v  i! V! K2 ^( _3 W+ B* W
  
5 b. \5 O# D! H+ Y5 E  在中美洲的牙买加,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黑人农民从百里以外的农村赶到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他送上了一束新鲜野花默默悼念毛泽东主席。还有很多前往吊唁的人一边痛哭一边唱着国际歌,悲痛欲绝。
3 m( Q$ {; K8 g' S  & {: V- Q# i5 ^+ f; Z0 s. P
  在法国、联邦德国、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以及刚果等国,各界人士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游行。在毛泽东逝世的当晚,联邦德国的一些马列主义组织就分别在几个城市举行了火炬游行。游行人群打着写有“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光荣永远属于毛泽东同志!”“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等大标语,高举火把,抬着用黑纱和鲜花簇围着的毛泽东遗像在大街上缓步前行。埃塞俄比亚借着纪念“革命日”两周年的机会,发动了有10万人参加的纪念毛泽东大游行,是所有国家中游行规模最大的。[!--empirenews.page--]
: B# z9 R/ g9 _  r! v# e: e  " h# y& \8 w! {2 e7 H
  9月11日,法国各界人士1万多人开始游行,游行队伍在巴黎公社社员墙前举行了追悼毛泽东的仪式。刚果政府不但组织了游行,而且还决定今后每年将在毛泽东逝世周年纪念日举行正式纪念活动。在巴基斯坦历史文化名城拉合尔,八百名工人组织了哀悼游行。由于找不到巨幅的毛泽东画像,巴基斯坦着名画家马哈茂德·巴特便连续工作六个小时绘制了一幅,并放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
: T( Z9 D5 n+ D! F  9 z* V0 k) [; U* m8 K
  苏联官方低调报道毛主席逝世8 Q6 [8 R! p; f$ O1 u
  4 p) F- f, z# ]5 z" j6 e$ Q
  世界上唯一对毛泽东逝世“不闻不问”的大国是苏联。就在联合国降半旗、各国政要发唁电、多国群众游行悼念毛泽东这位伟人时,苏联却显得异常地平静。莫斯科的众多报纸甚至都没有报道毛泽东逝世的消息。苏联的《消息报》也只在倒数第二版的一个角落里发了一则寥寥数行的报道。而在苏联的另一份重要报纸《真理报》上却出现了针对中国的威胁性文章,文章称在毛泽东逝世后,如果中国不在一个月内采取与苏联和解的政策,那么苏联有可能采取某些“不可逆转的决定”。其实在苏联的普通民众中有许多人,尤其是一些曾在中国工作过的人,对毛泽东这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怀有深深的敬意,但在当时中苏交恶的政治环境下,他们无法公开表达自己对毛泽东的哀思。+ g- |1 H7 A% ]; ]. Q
  + J. [3 t( H3 e5 ^" P+ o
  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到加拿大后,旅居多伦多的原中共领导人张国焘被问及如何评判昔日的对手之死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然而历史推翻了他的预言,在毛主席逝世30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依然对当今的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8 G" L, `: \2 A- K. E- P3 ]
  
5 _. }# d0 E# ~. K5 |  V% w  周恩来病危时说出毛泽东一个惊天秘密!3 O; {3 a6 ~) r) L, a. d
  2 b! ~3 j* G+ w  b8 Y7 Q4 ^2 M3 a
  那是1975年12月20日上午,周恩来的体温升至38.7摄氏度,他突然提出要见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当时,中央有个规定,只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才能见周恩来。于是,工作人员便一再打电话请示。“四人帮”竟推来推去。电话最后打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动情地说:“总理都病成这样子了,他要见谁就让他见谁,还请示什么。”于是,值班人员依照周恩来的吩咐,派汽车把罗青长接到医院。罗青长刚进病房,周恩来就昏睡了过去。罗青长只好在病房旁的小客厅等候。一直等到中午时分,周恩来才苏醒过来,立刻请罗青长到病床前。周恩来向罗青长说出了一个毛泽东当年重庆脱险的惊天秘密。
! Y4 F- D$ K% H! a0 F  1 q: U6 m- t4 S, s, c' p
  周恩来用微弱的声音说着,要罗青长不要忘了台湾同胞,更不要忘了那些为革命作过贡献的台湾朋友,哪怕他一生中只做过一件有益于革命的事,比如还在台湾的两位姓张的朋友……没有谈多少,周恩来又一次昏迷过去了。医生马上进病房检查和抢救,谈话被迫中止,罗青长只好退到病房外等候。等了一段时间,周恩来还没有醒来。罗青长知道周恩来病情已很沉重,不能让总理因他来谈工作而再度昏厥。于是,罗青长悄然离开了病房。
) ~( n: D) \! o6 Y2 I1 v+ o4 \# Q  
0 [  I5 @6 v3 n2 e  周恩来说的“两位姓张的朋友”到底指的是谁呢?7 [% w. o: w$ r6 v% T9 f
  ) b. L5 {+ x/ l$ P$ R
  罗青长回忆说,我在周总理身边工作了40多年,无数次聆听他的教诲。根据以往总理的交代,他指的是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和曾任重庆宪兵司令的张镇。2 v, z6 O. w  m: v% X. F( ^( _6 |  J
  & ]0 v2 D3 Q1 a( J  \- N
  原来当年重庆谈判有了结果,毛泽东也准备返回延安。1945年10月8日晚,张治中为毛泽东举行欢送晚会。在重庆的国民党要人、各党派、文化界知名人士共500多人出席。谁知就在这时,却传来一个噩耗。在离红岩村不远的嘉陵江边公路上,传出一声枪响,年方35岁、外表颇似周恩来的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秘书、国民党元老廖仲凯的女婿李少石不幸中弹。听到这个消息,周恩来没有惊动毛泽东。他和张镇匆匆坐车赶到金汤街市民医院探望,而此时李少石已因流血过多不治身亡。) ?* G' `7 h' t! b5 {; s' ~, E
  
' C0 |, k7 R+ l  当时重庆市内道路复杂,社会混乱。加上有情报说国民党特务系统中已经有人扬言,愿以自身性命去换毛泽东一死。如何保证毛泽东主席安全回到红岩村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周恩来要求张镇,请他绝对保证毛主席的安全。张镇立即表示:“请周主任放心,晚会结束后,我陪毛先生乘坐我的车,不论哪方特务,恐怕都还没胆向宪兵司令的汽车开枪。”张镇说到做到确实把毛主席安全送到驻地。第二天,张镇又进一步加强了警卫工作,凡毛主席的任务活动都由张镇亲自布置警戒。10月10日下午,国共和谈协定在梅园签字,张镇得知毛泽东第二天要飞回延安,便赶紧布置警戒,并亲自护送毛主席去机场。
3 @) [: L: a( G5 \, X  
0 P( b3 t9 p! _  周总理曾多次提到张镇在重庆谈判时立了一大功,到去世前还念念不忘。他经常拿这件事提醒做对台工作的同志,说:“张镇的职务是宪兵司令,按我们的政策,是格杀勿论的特务,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只有做对台工作熟悉历史情况的同志记住老朋友,才可能处理合适得体,对得住老朋友,坚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3 o  w% I2 g! ~) E# g  / Q( ]0 L; }$ X9 W, @3 D
  这就是周恩来,他赤诚待人,肝胆照人,不管党内党外,他都是最可依赖的同志和朋友,即使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也不会忘记。
; L3 ?; p* g0 ]3 [  
6 x% e6 J. h* I# m+ D  揭秘毛泽东逝世当日警卫员为何突然"晕倒"?[!--empirenews.page--]$ T1 ]7 O9 `$ Z% e% G& ~) b
  2 j2 @+ L+ r. P+ ?. y& F/ u1 k$ H" R
  毛泽东一生波澜壮阔,恢弘壮丽。爱他、崇拜他的人不少,仇恨、要杀他的敌人也不少。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的安全警卫一直是党中央的一件大事。然而,他多次身历险境而毫发无损,多次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而安然无恙。这一切,除了他本人的大智大勇外,还要归功于他身边那支神秘骁勇的警卫部队。在毛泽东逝世35周年之际,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毛泽东的红色卫队》一书记述了毛泽东警卫部队的壮丽历史。该书第一次披露了毛泽东几位警卫员在这一日的情况。4 v* K* p8 C, M! ?+ E, O
  & m% B' d5 Q5 v4 S7 G. d
  鉴于毛泽东病危,1976年8月28日上午,中央警卫局派车把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接过来了。# k) Z) }  Y$ D; |* ~
  
( Z2 X4 U4 p. e& w+ _) x0 x$ p5 H  陈长江在门口迎接她。李敏下车,见着陈长江便说:“陈叔叔,你好。”
& h$ K. R7 X+ n' }( |* L  - ^  q" h. ?) D8 x  d
  其实,陈长江只比她大几岁,且她已做了妈妈,但她还是像年轻时一样称他叔叔。
6 p5 a% h% _$ Z  7 p: i2 @2 A0 r! N  `& u! R4 X
  “你胖了。”陈长江也打着招呼说,“身体好吗?”
5 w- ^- I- t; P# e8 _$ m4 t  
. j0 J5 ?% @& s% W8 }  “还好。”她笑着说,“好久没见了,你还是这样。”
3 ?1 H* L; L) K0 Z0 P" A  ( |9 o0 `8 g( f
  “我也老了。”说到“老”字,陈长江又想起毛泽东的“老”,难过得再也说不下去。) e& H/ a2 {$ Y" f2 m% k# a* i
  
1 n9 _! a6 j: {& X/ n4 d( |" @$ i  当他把李敏送进毛泽东的卧室时,毛泽东处在半昏迷状态。当张玉凤告诉他李敏来看他时,他居然醒过来了,使劲地微微睁开了眼,想看清站在床前的女儿,嘴巴张了几张。在场的陈长江等人听不清他说什么。张玉凤推断说:“主席在问
) t2 o7 C* }, h) [- Z2 \! A  ( |. n% Q0 G1 m& ~( b- K. `
  李敏:今年多大岁数了?”随后,毛泽东握住李敏的手,闭目不语。5 L. P, k/ Q3 g+ g
  ( I1 t# q8 A2 I5 |' L
  过了许久。李敏以为父亲睡着了,将手慢慢抽出,谁知她的手被父亲紧紧地攥住,不肯放开。毛泽东再次睁开了双眼,但已包含了泪水,望着女儿,用含混不清的发音慢慢地与李敏说话。陈长江明白自己应离开,便退了出来。
  v9 d9 S- L7 j+ W  
/ Y' i7 q, }/ W9 w' D# r" \; ^% R  “姣姣李敏的小名,你怎么不来看我?”毛泽东问。
9 e, o' g! U; B  
$ R2 r$ H$ M6 ]! W6 N  李敏哭着叙述了被江青等人阻拦、不能前来看他的事。毛泽东听着她的诉说感到愕然,不解地说:“还有这样的事情?这种做法不妥,应该批评。”1 F) L; O# r# i; c
  
. q$ Z( K* @* L* f% |3 q  毛泽东顿了顿,休息了片刻,又深情地说:“姣姣,你要常来看我,我想你啊!”
- }, R! X+ [& L) Y  
9 _( h; ~, q# i6 e4 C  V  “嗯。”李敏流着眼泪点点头,回答说,“一定要拆除人为的障碍。”4 P: @7 X0 o. V: q% ~
  . ?6 R! S( n# Q
  毛泽东点了点头。5 A: J3 {' X/ _5 h1 r# \
  
3 V& i0 Z+ @8 t7 ?  李敏在父亲的身边呆了一个多小时,然后,满含泪水地上车走了。后来,有人说“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清醒的时刻”。因此从那之后,他就一直处于昏迷之中了。& Y, J+ H; }* c" ]% D! H
  8 R: S) v- \1 @4 Z  r2 b9 L
  9月2日,毛泽东再度病危,中央政治局设立值班制度,常委两人一班,毛泽东身边昼夜保持都有人,其中,王洪文、汪东兴一班,张春桥和华国锋一班。众人轮流在毛泽东住地值班,陪同他渡过最后的人生时刻。
5 l' ~! G. K+ e9 ]  
& n: p3 c) N; T2 t) P  9月5日晚上9时30分,毛泽东突然丧失神志。值班的常委经过研究后,决定打电话给江青,告诉她毛泽东病危,请她立即赶来。江青赶过来后,毛泽东还是没有好转。
$ d. ?/ T3 L' S; S3 O2 Z1 m9 i  
/ I$ q/ I7 c/ F& {  9月7日,毛泽东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下午,除常来的几位常委外,叶剑英、李先念、陈锡联、吴德、吴桂贤等人也赶来了。没过多久,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也从外地风尘仆仆地赶来。他布衣布裤,光着头,肩上搭着一块毛巾。陈长江迎接他进屋后,他只是简单地洗了把脸。陈长江问他道:“要不要吃点东西,点心什么的?”, @" Y# Y+ K$ x( g
  
- P/ ]4 |. b& ?' b* N! k  他摇了摇头,痛苦地说:“我什么也不要,给我弄两包烟就行了。”
* C: J3 m, E  Y3 N  
/ i# y, o8 y' `$ o  接着,他低头不语,边听汪东兴等人介绍毛泽东的病情,边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烟瘾比往常出奇地大,抽得眼前满是烟雾。
5 l6 F3 ]* f6 A* g: ^  
" |2 A2 @; t1 ]: U  随后,中央领导齐集在202南大厅开会,中心议题是准备安排毛泽东的后事。
, s$ Y8 j3 B1 k0 g  G  
4 o; i+ \9 u) ]9 t  |% q  9月8日,毛泽东已进入弥留状态。江青给他翻了一次身。谁知他已虚弱得连翻身也承受不了,这一翻身竟然颜面青紫,血压上升。医护人员不得不进行抢救。但一直没取得明显的效果。
- Y/ G1 d% w8 I+ P/ d9 x  
, F0 ]8 A9 P, W$ Z* Y8 {  H  9月9日零时,毛泽东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84岁。
% y- D+ k) `$ \  / N3 I! Q) U0 Q9 L
  他没留下任何遗书,也没向任何人交代过一句遗言。/ b5 u. O2 Y5 [0 {8 Q# O! A7 s! F3 s, e: d
  * m- D  Z& f, M3 V" v
  当夜,警卫一中队的干部和战士们和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睡,每个人都陷入了深切的悲伤之中。
, b" y- q# n$ v! ?5 \0 v; c! ]: d  
0 D0 ~3 j+ M5 S% w$ x  202房子里灯火通明。中央政治局正在开会,讨论、安排毛泽东的后事。由于以前一直对毛泽东后事没进行过考虑,会议从深夜1时许一直开到黎明时分,后事如何安排、遗体如何处理、如何发丧和规模如何、是否邀请或允许外国代表团前来吊唁等等问题,讨论来讨论去,没有一个定论。3 m% R$ m$ D& W4 u9 X1 a
    s( a. {4 r9 u! r; r
  陈长江、李连庆率领警卫战士在门口值班,不时往里面递送一些开水。9 b- Y- A5 O1 c" \  V/ V
  + H. M' \$ {( X
  这些事情迟迟确定不下来,但已不能再等了。其中,如何处置遗体,尤为迫切,亟须决定下来。一种意见认为,根据毛泽东所倡导的,中央也早有决定,遗体实行火化为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毛泽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应学习苏联的做法,像保存列宁遗体一样,永久地保留遗体,让子孙后代都能瞻仰,以学习他的精神。两种意见相持很久,谁也没说服对方,谁也没被对方说服。好几个小时过去,还是没有结果。[!--empirenews.page--]
/ l8 d2 H; j4 w6 E. T* P5 I  + N! ^4 M( Z) d2 E0 V
  这时连医疗小组的专家都着急了,抱怨说:“天气这么热,再等下去不得了……”最后,华国锋和叶剑英商议后,提出分两步走:先对遗体实施防腐处理,进行发丧、吊唁;然后再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决定是火化还是遗体保存。
3 X+ z/ F; j% k7 c* Z  
6 l; I5 `  H. X# H& i' c$ g. L# T  这个决定定下来时,天都快亮了。于是,华国锋布置各项工作,各成员分头抓落实。& D* y0 H) n4 K% d* E: n2 S
  
, r, [1 _# w: m4 n( M  ~  汪东兴从会议室出来后,匆匆地来到警卫值班室,打电话给卫生部,找专家研究遗体防腐处理工作。因为时间紧迫,他说话很急,而对方本来就缺乏思想准备,结果,对他讲的话,怎么也没听明白,不得不反反复复地问了好几次。汪东兴也不得不回答、解释了好几次,才把这个决定传达下去。
9 Q+ q! L6 B3 P- i: n  
+ n6 h3 L# I( m) `& g  很快,卫生部的几名专家来了,研究毛泽东的遗体防腐处理问题,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具体防腐操作工作。
0 v1 O% K+ _/ p$ ?8 b2 D$ A7 [  . x, w4 m0 Z% k% X! |
  这时,汪东兴把张耀祠和陈长江找去,交代说:“毛主席在世时,他的警卫工作一直是你们一中队负责。现在,根据政治局的决定,毛主席遗体的警卫任务,仍由你们一中队担任。”
+ g. x2 _& C6 p2 r9 ~: K5 \7 C  
8 ^# j% o0 R# ^$ O6 Z+ g! L  r  张耀祠叮嘱陈长江说:“老陈啊,你们要和主席在世时一样,严肃认真地做好这项工作。这也是非常光荣的!”
9 H' W. d. h0 L& Q  6 j$ x& J0 \& E. t0 ?
  “这无需多说,我和战士们都会尽心尽力的。”陈长江坚决地表了态。
* N6 C- J4 P4 p8 B8 m* `  
* _. J9 ~) A: d: S# a  随后,陈长江从一中队挑选20多名战士,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如何做好遗体的住地警卫和护送工作,并如何配合卫生部专家们的工作。大家含着泪水,忍着悲痛表示:“一定要做好每一件事情。”1 D# ]1 K* }! u: E
  
! ~- e0 u2 `) q0 z2 E  这一日早晨,时任沈阳军区后勤部第二政治委员的龙开富起床后,第一句话竟对老伴说:“我不行了,你们考虑后事吧!”说完,便自己又躺到床上了。7 A) M% W8 q! j' V+ A
  
" s# P" C7 F, }' t' \( i" K  这时龙开富才68岁不算老,身体也不差。老伴很纳闷:“你前天还去钓鱼呢,怎么突然间说自己不行了!”
3 a1 b* X8 N3 s! |  
* G5 T0 }8 U- A1 Z  龙开富也不解释,只是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地睡了一天。
/ H. R' a7 Q4 X6 H/ Q* n  
9 C4 l4 F1 C7 U! b& X  下午4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毛泽东逝世的消息。全中国的人们都震惊了,随即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龙开富的家人这才恍然大悟:毛泽东走了,老警卫员龙开富有预感啊!
& ]& d' W& W5 L6 g: Z7 D  - Q! E3 q' m, L6 V( l% K
  当获知毛泽东去世的消息时,龙开富又一声不响从床上爬起来,走着走着,过了好一阵子,才突然号啕大哭:“主席啊,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啊?”当即昏过去了。
" v2 ~; Q2 E! Y  * T  h( F( d* T
  此时,毛泽东的另一名老警卫员吴吉清正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始,他死活不相信这个噩耗:“主席咋死了呢?他咋会死呢?”不停地问着,就是不相信。当家人告诉他这个消息准确无误时,他突然放声大哭,声音又尖又难听。因为太伤心,一把倒在地上,竟然也昏迷过去了。9 T- U: x) _, ^" v3 U0 A& a
  
0 ]& ^$ N, Y. m6 f' Z( f) c  当他醒过来后,抱着当初毛泽东接见他时送给他的那张照片,继续大哭大号,又昏迷过去。3 p+ z1 e* J  D9 G0 U9 @
  
9 ?  G2 o8 v! F  家人大惊,急忙请来医生。医生诊断说:“大恸昏厥!”
9 v: h; q% Y) P  
1 `1 Y& v& k; V1 b: o% |% i  以后,吴吉清又醒过来了,接着又哭,一哭又昏迷过去。这样,连续好几日,家人和医生们都没有任何的办法。
- G+ f# G. p  Y" O: R( ], k) N  
, W5 B: T' ^8 B& C  老警卫员贺清华此时正在北京。获知毛泽东逝世,也是先嚎啕大哭,妻子李锦在一旁也跟着放声哭泣。哭着哭着,突然,贺清华一把倒在地上,像小孩子一样打滚儿,哭得死来活去。以后,他不吃饭,不睡觉,比父亲去世时还伤心。哭够了,夫妇俩带着孩子,一起站在毛泽东遗像前,举起拳头宣誓:“永远忠于毛主席,誓死保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6 Z$ _6 J6 v. I1 ^( |! G+ Z- H  
+ `, {0 L9 U0 B$ D  毛泽东逝世的消息传到哈尔滨时,老警卫员李家骥泪流满面,悲痛得心像刀割一样难受。随即,他流着泪,跑去向组织上提出申请:要求到北京去,为毛主席守灵。但是,他所在的哈尔滨市委、市轻工局都不同意,答复说:“中央有精神,不许去。”$ C0 Q: R' y( M. B# D8 a
  ( w: l, _- U! W5 I1 |' y
  结果,他几天几夜睡不好觉,悲痛万分,以泪洗面。) y/ ~, \0 @% d5 J  H& p( O) V
  8 a+ F6 @4 V+ g, T# F$ O3 ^$ O
  ……9 R# C& Z( o. K
  
. k: x' i- d" o+ w6 D  在人们的悲痛与痛哭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个伟大时代结束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25 23: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