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纵贯线』〈转〉[图文]蒋介石输掉东北不怪部下怪美国:马歇尔害了我们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29 10:3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K; s/ x' }. B) o4 H
  林彪一生打仗,把谨慎作为信条之一,除非万不得已,他是轻易不违背这一信条的。过度的谨慎把这位司令员折磨得痛苦不堪,对于黑土地上的最后一仗,他显得似乎有些小家子气了。
% s: h$ W) y$ m" m- m8 r5 t3 h5 z$ B  对于林彪的反复,不顾全局的行为,毛泽东十分震怒。在给林彪的回电中,毛泽东一连用了三个“不敢打”,就差把统兵百万的林彪说成是百无一用的“胆小鬼”,电报中措词之严厉,语气之凶狠,用语之尖刻,在毛泽东起草的数万份电报中是绝无仅有的。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林彪之所以对南下攻锦左顾右盼、推三阻四、举棋不定,是因为怕打攻坚战。受到毛泽东如此严厉的批评,林彪不愿被看作是胆小鬼,再加上罗荣桓等人一直在旁苦劝,林彪方才下了最后的决心——攻打锦州。
  V' S1 m6 {% |! ~: a5 r9 Q  1948年9月12日,解放军开始了锦州外围作战。在锦州外围义县,解放军重兵压城。蒋介石感到形势严重,急电卫立煌派廖耀湘兵团出兵增援锦州。% C' ?' E9 G1 ?: Y( X# p& q) |/ `
  可是,卫立煌还是主张固守沈阳,他抱定了固守沈阳的宗旨,不发一兵一卒,并一再告诫部下:“共军目前采用的战法是围城打援,我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上其圈套,只有积蓄力量,固守沈阳,以待时局的变化。”4 b6 }6 W" ^' j  l, G* m
  对此,蒋介石很恼火。无奈之下,他将卫立煌召回南京,软硬兼施说服他解锦州之围。卫立煌对是否增援锦州还是没有明确表态。
' ~$ c& F$ E. P8 W% \4 {  临别时,蒋介石派国防部参谋总长顾祝同当“监军”,和卫立煌一起飞往沈阳。
' W; h8 T: M& P! r& b  顾祝同和卫立煌飞回沈阳后,卫立煌立即找廖耀湘商量对策。廖耀湘提出了一个方案:由辽中向南突袭攻占营口,这样既可从海上直接增兵葫芦岛和锦州,还可以经陆路向北突袭义县的侧背,达到增援锦州的目的。
  C. Y' M; E, `& l8 G2 q" \  卫立煌拍手称快,并将方案报给顾祝同,让其带回南京。蒋介石看完方案,气得拍案而起,左思右量之后,决定“御驾亲征”,强令卫立煌增援锦州。6 ?9 c1 }4 J9 c3 o& H, K
  9月30日,蒋介石飞抵北平。他给驻守锦州的范汉杰写了一封信,让范汉杰在“决定突围”、“死守待援”和“不能守”中选择其一,范汉杰选择了“死守待援”。, B8 c! R1 f- }9 h
  随后,蒋介石命令将独立95师海运到葫芦岛,并以第62军代替新五军由秦皇岛开赴葫芦岛,增援部队统归驻守锦西、葫芦岛地区的第54军军长阙汉骞指挥。
  Y2 r: Q1 l) X" v: \4 Z7 Q( P  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召集军长以上会议。蒋介石的意图非常明确:锦州的范汉杰已经把林彪的主力拖住了,大军必须立即自海路和陆路全力增援锦州,以期与东北的共产党军队进行最后决战。, i- n" y6 `, K8 Z6 ?0 G0 t' O) R
  至于决战的结局,蒋介石说得也很清楚:能够歼灭林彪主力,保住东北当然最好;东北即使不能确保,撤退之前也要给林彪主力以重创。3 M. n% m, \6 [  P
  蒋介石特别警告说,锦州一失,沈阳的下场将不如长春,因为现在长春还可以指望沈阳增援,到那个时候沈阳依靠谁来增援。
! b4 d2 F2 a! t8 K  但此时整个东北形势已不容乐观,蒋介石的到来并没有改变整个局面。
( W4 c+ l2 H9 ^1 O9 Q  N8 w  在东野前线指挥部里,林彪收到一份重要的情报,让他再次犹豫起来。这份情报显示:葫芦岛国民党军队又新增了4个师,“东进兵团”近在咫尺。林彪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他的形容是:“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 F. v" m- f4 e
  考虑多时,10月2日22时,林彪起草了一封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报,表示在锦州方向援敌已至的情况下,攻打长春更有把握。
" a+ W8 ^- o( O  Z8 O; o* i: C# \  罗荣桓再三考虑,认为发出的电报多有不妥:南下攻势已全面展开,临时改变攻锦计划改打长春,不但有违军委的战略部署,而且很可能造成战场混乱。第二天早晨,罗荣桓去找林彪,表示坚持攻打锦州的计划为好。
( X9 C+ Y  x2 Z3 T  林彪特意征求了刘亚楼的意见,刘亚楼也表示同意罗荣桓的建议。林彪思索了一会儿,最终同意了罗荣桓的建议,重拟了一份电报。- E3 e) d3 S0 C3 N
  收到林彪的第二封电报后,毛泽东立即复电:“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在此之前我们与你们之间的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
, [1 }# x4 Q  q6 \3 Q0 Y  10月14日10时,锦州城头一声炮响,随后数百门大炮一齐轰鸣,城防工事大部被猛烈的炮火摧毁。接着,城北、西北突破口的坦克插上红旗,迅猛地向前冲击。
# F# d9 G) Z0 Y/ L  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入城通道被打开,东北野战军第二、三纵队及第六纵队的官兵迅即冲进城内。随后,城南、城东突破口也被打开。各纵队突破城垣后,立即与蒋军展开激烈的巷战。解放军在城内大胆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将国军一一消灭。
: \  H/ H% p8 M8 h3 Y  到15日下午6点,战斗全部结束。整个战斗只用了31个小时,就全歼锦州10万守敌,破城之前化装潜逃的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中将司令官范汉杰,连同其他35名将官统统成了俘虏。/ C# j  d* {3 R! ^* V$ P6 C) l
  攻锦战斗的胜利,实现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把蒋介石在东北的反动统治的“生命线”(沟通华北的咽喉)一举切断。8 E$ e0 X2 n9 r$ r' K
  锦州失守,蒋介石十分恼怒,他从沈阳直飞葫芦岛,命令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立即收复锦州。随后,他飞回了北平,又电令卫立煌进攻锦州,增援长春。但卫立煌仍在迟疑,他认为,锦州已经失守,廖耀湘兵团“再无西进必要”,应该迅速撤回,否则有被“包围消灭的危险”。" x: D. B# ~. ~
  18日,蒋介石再飞沈阳。到达沈阳后,蒋介石立即召集东北将领开会,强硬地命令卫立煌和廖耀湘继续向锦州攻击前进:“协同葫芦岛、锦西间已集中的部队,一举收复锦州。”
' P& T& f8 h7 h: L& [' ?2 `9 t4 a  此时,蒋介石已经决定放弃东北,他的目标是:“将东北各精锐部队撤回江南,保卫南京。”
8 C* @! S/ r2 q% f  收复锦州,从陆地撤退无疑是最佳方案,然而,卫立煌坚持不表态,无论蒋介石如何催问,他都是左右躲闪,含糊其词。
" m& ]! r6 ?' J5 J0 Y  心情恶劣的蒋介石当晚飞回北平去了。蒋介石不知道,廖耀湘不但没有向锦州继续推进的想法,而且他根据自己的计划已经准备带领整个兵团向营口撤退。" h; D8 [" p; M  C9 d% q
  18日晚,廖耀湘一切准备完毕,他打电话给卫立煌,报告明天拂晓进攻黑山。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卫立煌犹豫了,他说明天蒋介石要在北平召集会议,还是等他从北平回来之后再作决定。
% C/ K3 @; o6 M2 ^% w$ k9 E- Z  廖耀湘不知道,他的等待是致命的。2 m" H5 r0 \; m2 E: C
  此时,林彪有了新的战役设想:如沈阳之敌仍继续向锦州前进,则等敌再前进一步后再向敌进攻;但敌人如不再前进,或有向沈阳撤退转向营口撤退的迹象时,我军则立即包围彰武、新立屯两处敌人,以各个击破的方法,将敌军全部歼灭,使之不能退回新民、沈阳和退至营口。
& v( x; A2 h: V  次日,蒋介石在北平召开会议。这又是一个争吵不休的会议。卫立煌坚持固守沈阳,蒋介石坚持收复锦州,两个人的对立令会场弥漫着焦灼不安的气氛。$ ~* `$ b* ~! B& r) _1 \
  蒋介石突然发怒了:“马歇尔害了我们的国家!原来在抗战结束后,我决定军队进到锦州后再不向前推进。但马歇尔一定要接收东北,把我们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调到了东北,弄得现在连守南京的部队也没有了,真是害死人!”0 F4 j2 C0 M7 J3 g
  会议一直持续到晚上,仍旧没有吵出一个结果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局势越来越不利于国民党,失败的巨大阴影悄悄投向蒋介石的心头。- I1 [9 B, z! k
  卫立煌的久拖不决,最终断送了数十万国民党军,新中国成立后,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和猜测不胫而走
1 j8 Q$ n: G" J0 f0 x  1948年10月20日凌晨4点,中央军委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去一封在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电报。在这封电报中,毛泽东再次强调了对国民党军从营口撤退的巨大担忧,并下定决心全歼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 ?, k2 `" W0 @  e) k+ i
  共产党高层迅速统一意见,制定出合乎实际的决策,显示其拥有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上下一致,官兵一心。
; X' f1 k) G) m7 e8 i$ g  林彪立即构想出一个规模宏大的歼灭战蓝图: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北上,在黑山、大虎山地区阻截廖耀湘兵团,不让其继续南进再占锦州;同时在黑山的东北方向,把廖耀湘向沈阳撤退的后路完全堵死。由此,对廖耀湘兵团形成一个巨大的合围圈,最后将其完全歼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0:33:31 | 只看该作者
 而此时此刻的蒋介石却极力说服杜聿明赴东北。杜聿明虽然一再推托,但终究是无奈地接受了任命。这天下午,杜聿明就任东北“剿总”副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的命令发布。国民党军在东北存在三年,由杜聿明开场,也即将由杜聿明结束。
7 t$ u1 U) g9 h/ f- M" D
0 X3 L" H! i9 n  当天18时,林彪签发了全歼东北国军的政治动员令。没多久,杜聿明和卫立煌一起返回沈阳。+ @, M1 ]# v5 z# q- @
, T. y8 H5 j% N/ M
  东北将领们要召开战役决策会议。卫立煌明确表示:“我不同意就不参加会议,也不执行他的命令。”无奈的杜聿明只好打电报让廖耀湘到沈阳开会。心急如焚的廖耀湘立即从新立屯赶赴沈阳。
- v: ~/ p) X. ?" T- Z
2 o* a8 Q2 N0 E" c) X: K% z  东北将领们的会议瞬间就变成了元休止的埋怨和泄愤,最后唯一达成的意见是:无论是从海路撤退,还是争取收复锦州,都得先把黑山攻下来。
& ^8 ]  L% G/ X
; G1 P, I- p+ F  深夜,廖耀湘返回新立屯。卫立煌和杜聿明彻夜难眠。杜聿明的担心是:如果廖耀湘兵团行动迅速,就有可能从营口撤退,否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卫立煌问:“那沈阳怎么办呢?”杜聿明的看法是:“沈阳久守是无望的。”
( n8 b( @5 I( Z  }/ I. ]" o0 S
) o1 K, v, }" y) y( L5 S  卫立煌马上说:“新立屯的后路一断,黑山再过不去,廖耀湘就会很危险。咱们叫工兵到辽中架几座桥,万一廖部退不到营口,也可以退到沈阳。”
& z+ @2 [3 M# w+ U! s% H
+ B+ P. C* `4 P; U' Z  u7 _  后来,杜聿明回忆道:“卫立煌的意思还是尽可能巩固沈阳,而不愿廖耀湘兵团从营口撤退。当然,蒋介石的内心是决定放弃沈阳,但又不明确对卫立煌表示,而要卫立煌以周福成的第53军守沈阳,卫立煌当然感到兵力太少,想把廖兵团拉回沈阳。”但“卫又迫于蒋介石”的严令,“不敢事先毅然决然将廖兵团撤回沈阳,想等到情势危急再令其撤回”。- f: V7 ?  c+ `$ g) f* f( \! d
  I# O. o" U2 a* P6 V1 M: l
  卫立煌不会想到,一旦情势真的危急了,廖耀湘也就没有任何退路了。国民党军高层的这种各有所私,断送了廖耀湘兵团整整5个军的兵力。
7 s! z/ }5 Q1 m7 J
: M2 M( E" F' _! X1 n  10月28日,当廖耀湘兵团被围歼时,沈阳附近的国民党军已开始收缩,各部队纷纷退回沈阳。当廖耀湘兵团全军覆灭后,东北地区残存的国民党军作出的抉择是:营口的第52军撤退,其他部队继续固守沈阳。6 h+ `) _* W5 c4 I5 l# x% ]

  Z6 E; R+ t" R* D+ T$ O  卫立煌没有让沈阳守军向营口撤退,尽管他知道那座“水门”依旧敞开着。他没能挽救东北国民党军最后的部队,其原因十分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卫立煌认为,沈阳的十几万部队根本走不到营口,就会像廖耀湘一样被包围和歼灭。此刻,他和他的军队都已失去与共产党军队作战的勇气和信心,尤其是要离开城市和堡垒置身于无边无际的旷野之中。* `+ G4 f) r. q4 Z: [

, p# B  A! ?, I+ p  卫立煌见大势已去,于10月30日乘飞机离开了沈阳。0 n8 y, M; ~" H7 |
! [. v. N  Z% x7 M: P
  东野各部队迅速向沈阳前进,10月31日,便完成了对沈阳的包围。11月2日,我军乘胜直下沈阳、营口,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 S2 B1 n+ [$ L: A! i

: |) B5 I8 I5 }3 y  卫立煌接了东北这个烂摊子还不到一年,1948年11月初,东北人民解放军所发动的辽沈战役即宣告结束,在东北的国民党军的精锐被歼殆尽,卫立煌成了替罪羊。
$ ]! \( d& B4 o9 C- z
+ r. X5 g6 s7 p0 S  11月26日,气急败坏的蒋介石下令:“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战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于是,从沈阳炮火中逃回南京的卫立煌便被蒋介石软禁了起来。后来,由于蒋介石“下野”离开南京回老家奉化,卫立煌才得以逃出南京。随后,关于辽沈战役,人们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有人在谈论这场战役时,猜测说卫立煌有“通共”嫌疑,他是有意拖延,暗助中共赢下辽沈之战。, u, f" \$ N; v

6 Z% ~7 g* `  n3 s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的1947年春,卫立煌离美赴欧。到了英国,夫人韩权华便致信在法国的姨侄婿汪德昭。汪德昭是中国留法进步学生领袖,与中国共产党有秘密联系。到巴黎后,卫立煌秘约汪德昭,两人相见恨晚。卫立煌分析中国未来形势说:“将来回国,老蒋还要用我,但我不会跟他走。”“那就起义?”“我决心这样干!”
% C" Z' ?6 D* Q- S. F. ?- Q# ]3 N8 I0 J
  1947年10月,蒋介石催卫立煌回国。同年底,卫立煌回国,担任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就任“剿总”要职,但并未起义,此事成为历史之谜。
$ i/ A8 [" l, p2 K; p9 f) _
5 a; ]) v" Y& f- [  只有了解内情的人才知道,蒋介石对卫立煌只给军事指挥权,不给人事任命权,高官任命,须由蒋下达,卫立煌难以全权调动部队,连身边的警卫团都难以指挥,而卫立煌的重要举动随时有特务向蒋介石密报。因、此,卫立煌到东北,除要求派援军外,只能按兵不动,故意延误战机。4 {& Z6 a. ?. K# R% W+ X* T
( ]1 N) [( w  W9 N7 h& N; ~
  但是,至今没有证据显示卫立煌有意拖延战机,暗助共产党。然而,自卫立煌上任之后,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军事局势急转直下,这个确实是事实。1 G  {4 o  z, t9 _  L' `

# }  H5 {+ j& N1 s  1949年春节,卫立煌与夫人韩权华从南京坐汽车到上海,在那里登上英国轮船到达香港,开始在香港隐居。
0 Q  F/ b9 Y/ p' K* @7 G+ L  P% g7 L8 V; J& a5 W5 J
  10月3日,卫立煌亲拟贺电,祝贺新中国开国大典。电文仍由原来和他联系的地下工作同志经手发往北京。
4 i" }' E% m: v' M% Q+ i; B6 T+ A5 z5 a' p- S0 B* D, s
  在香港期间,中共方面也一直通过张治中争取卫立煌,不希望卫立煌到台湾去。对于大陆方面的热情呼唤,卫立煌既感动又犹豫,下不了决心,便以“脚痛,行动不便,暂时不能成行”为由拖延。
1 A/ p4 I2 L6 q* n3 ]2 j
* P0 H0 P; k0 {  直到1955年3月,卫立煌才在有关组织的周密安排下,回到大陆。不久,毛泽东亲自接见卫立煌,说:“先生返国,甚表欢迎。”
4 H4 @7 g* {$ T; N
$ X  S' c" X( _; a  这年“十一”,卫立煌还参加了国庆大典活动,登上天安门城楼。回国之后的卫立煌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 Z1 F% s; C$ i+ A6 H
3 H4 ?1 J  A. ?! G$ H. _1 }% [
  1960年1月17日凌晨,卫立煌因患心肌梗塞并发肺炎医治无效,在北京溘然长逝,结束了他戎马倥偬的一生。7 d3 X- j& }. c
: v  O' c5 m! C' M& n( ^) ?, q
  与卫立煌截然不同的是,解放后的林彪因为健康状况欠佳,日益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参加社会活动。1954年起,林彪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8年5月,林彪参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和八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
5 I! z5 u/ F: t, I2 Y
3 @/ Y- b7 @$ H# m0 q% k/ {9 Q  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林彪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并写进了党章。
1 W9 `: k% c4 N- E+ T" j" [2 `- p$ V& F' ^
  1971年9月8日,林彪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企图谋害毛泽东,另立中央。在其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0时与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从山海关机场强行乘飞机外逃,凌晨3时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公里处机毁人亡。
5 N0 W0 ^' C5 ~8 @' N5 z4 {
0 e3 C4 ?6 B( S  小结3 h9 _1 t  _( Z2 o

; n! l' J1 ^4 f4 F  林彪作为天才军事家,胆量、魄力和见识确有过人之处,这使他成为中共最出色的将领之一。虽然他谨慎小心,有过犹豫不决,但最终都和毛泽东达成了一致意见,从而抢占先机。然而,国民党方面,将领却是各有所思,想法不一,这对于国民党军队来说是致命伤。
, |9 s# }8 ]' L+ K3 O# |: X3 X2 G1 D- Y, W
  整个辽沈战役,实际上都是蒋介石在指挥,蒋介石甚至两次来沈阳监督作战,杜聿明也跟着来,还亲自在空中指挥。然而,卫立煌与蒋介石意见始终不统一,这也使得国民党将帅在暗自较劲中贻误了战机,造成国共战场上的失败。
6 Q2 B) S% W: q5 P7 X9 X7 u: U0 P8 K4 H
  如果卫立煌迅速执行了蒋介石的决定,或者蒋介石不干涉卫立煌的指挥,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是否能够如历史已经呈现的状态发生,从而使战争在1949年基本结束,将很难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20 11:3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