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6 20:27:49
|
只看该作者
对毛岸英的影响和帮助
5 B' e; |) c) v- C+ n! [ `) J- {/ W! v
毛岸英的信是在我父亲西柏坡的小屋里写的,信中多次提到“田家英”。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田家英的影响对他的思想转变起了很大的作用。
' c z7 G" I. c
2 G, {" j! ]) S6 _: s 和毛岸英同去山东土改复查团的曾彦修对毛岸英一再申明要“在工作中渐渐地改过”,恢复同史敬棠等的“老关系”的原委,记忆犹新。
* S9 R3 n* W: F: f: o! r
. T9 y, C( V! W) v2 M% B 1947年初,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解放区一天天扩大,中央为巩固后方,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旧有土地制度实行改革的工作上。这年3月,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康生,代表中央在晋绥分局指导土改工作,带队到山西临县地区抓点。那次,毛岸英也跟着去了。9 J: G& b7 [6 @" U
; p* ?! E# W! q9 R/ ]9 Q% Q 康生主持的晋西北土改,出现了严重的“左”的偏差。在没收地主的土地之后,还用过激的方式逼打地主交出浮财。曾在晋西北工作过的老同志梅行曾感叹,康生搞的那个“左”呀,就别提了!然而,这种过激的做法,却被视为土改工作的经验在《晋绥日报》被多次报道,并一再被加上“按语”推广。2 t4 b! E5 B# P- n1 O' I
3 k: B& }8 z Q4 Y/ k. a( t 回国不久的毛岸英,对中国农村情况既感新奇又觉陌生,以为阶级斗争本身就是你死我活、残酷的。对康生的做法,他不仅没有怀疑,反生几分钦佩,在给其父毛泽东的信中,称赞“康公真有办法”。. Y5 p9 X r' y; Y7 G G) E
% |3 i/ r; l$ \: g: A2 }6 N# L* K 土改工作的偏差,很快引起中央的重视,在1947年12月的中央会议上,不点名批评了康生的做法。1948年2月,又发布了毛泽东代中央起草的《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948年1月18日)、《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1948年2月11日)、《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1948年2月15日)等党内指示。部分地区根据中央精神,很快进行了土改复查。
& l( V/ R$ P: ?: H; e
$ e5 A0 x- l4 f) x4 S( R 1948年初,毛岸英参加了仍为康生带队的山东渤海区土改复查团,和曾彦修、史敬棠、于光远、吴剑迅同在张家集一个党小组工作了半年。这时的毛岸英,经过学习文件和基层工作的磨砺,对土改中的错误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康生这样的“老资格”,也不再一味地“崇敬”。
& h0 V- z/ ]& I- W5 A
# p" a. B8 F. q9 I( O, o 一次,华东局留守处负责人请土改复查工作团的同志吃饭,毛岸英、史敬棠、曾彦修、于光远等都出席了。饭桌上,华东局领导扬帆反映乡村反动会道门活动猖獗,有些自然村被他们占据,村边挖壕沟,架吊桥,谁也进不了村。我们的伤病员在村中疗养,他们借此讲条件,不答应条件就把伤病员杀了。康生听到此,“啪”的一声拍案而起,桌上的碗筷都被拍得蹦了起来。他瞪大眼睛吼道:“还有这样的事?老子开两个团过去,把他们的村子平了!”在座的都对他的失态举止感到意外,但谁也没有再搭腔。
4 R( u) ^8 P5 v$ M
. m0 K& t- v" D: n3 c) _' G, a 回到张家集工作团住地,大家议论起白天的事,对康生的举止不以为然,但只能心照不宣。因为自延安“抢救运动”,许多人心存余悸。对上级领导的指示,不能有丝毫的质疑,几乎是百分之百地服从。更何况康生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工作团团长。2 N& D" e& r% K# U8 ]2 V
7 R5 ~" z4 _( R# h( q
对于没有这段阅历的毛岸英,顾虑自然少的多,他直率地提出,“今天康生同志太缺乏政治家风度,派两个团轰平了村子,全村的乡亲岂不要都跟着遭殃? 作为中央领导,怎么能这样说话呢?”毛岸英讲的是实话,经历了土改纠“左”的过程,他对康生所作所为显然有了认识。可是史敬棠等就不好对领导妄加评议,在毛岸英面前,还要替康生做些辩护,说那不过是康生的气话,是要压一压反动分子的气焰。7 m! f5 _$ @6 ^! k% H$ t7 M- F
& U- b8 y* T/ j( ] 张家集小组讨论工作时,对于土改复查中仍然存在的某些偏离政策的现象,同志们顾及方方面面的影响,有时不便坚持己见。这就难免,毛岸英和同志之间对问题的认识有分歧。毛岸英认为史敬棠、吴剑迅不能“坚持原则”,对仍然偏“左”的做法持妥协态度。于是,他言词激烈、不留情面地批评了同志。, [1 F- ?- t8 Y/ x6 |$ X J& ]
5 D+ ]6 Q: q9 [9 X 曾彦修老人说,这就是毛岸英提到的“放肆的批评”。
0 B# U3 u7 Q9 P1 F6 i7 p" G
6 Z2 t9 @+ U0 c% W7 Y 1948年上半年,毛岸英从山东渤海区回到西柏坡中央驻地。作为学生和朋友,毛岸英经常到我父亲的小屋上课、谈心。渤海区土改复查工作中的种种情况,以及和同志们发生的争执,显然都是他和老师交谈的话题。/ A3 L9 d; l6 d# O
( l- x, B/ {$ @; e8 p# n, W 今天我们不会知道当年老师和学生是怎样分析探讨问题了,但毛岸英在以后的工作中,较之过去,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在实践中更加自觉地磨炼自己,当是与老师田家英的影响分不开的。
2 p. c- ~6 U! a+ f- f4 q7 {$ C
5 @4 T( u; r7 ]+ g/ ?. ? 父亲16岁到延安,26岁经胡乔木推荐,给毛泽东做了秘书。胡乔木非常了解田家英,不仅知道他很早就研究中国近代史,以后又研究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他还了解田家英研究讲究方法,注重收集一手资料和做编年大事记等基础工作,出版过《民国以来大事记》。田家英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著作的研究也很深入,肯下工夫。因此,当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决战,战事异常繁忙,毛泽东身边非常需要人手时,胡乔木首先想到了田家英。
8 H* a. D5 N5 Y
5 o. n' X3 w1 M! Q 这时父亲已经给毛岸英做了三年老师,父亲的思想方法、人格品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毛岸英。当毛岸英反思自己看问题过于简单化,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思考;反思自己一年来对纠“左”希望一蹴而就,是不现实不成熟的表现时,他一定明白了一个道理——事物本身存在着多面性和复杂性;他一定更多地了解了他自己的父亲成为党的领袖,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经过了怎样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国革命走到接近胜利的今天,又经历了多么复杂的艰苦历程。& z* J/ J7 C; w
; V8 z- o* C; Z5 @5 G 毛岸英从古文中找到两个座右铭( P7 s1 H. x- k% [5 H9 g
: H4 ^' L3 L# [3 Y 从毛岸英这封信,看到他的文史知识、国文水平进步之快,是足以令人惊讶的。
( I7 M/ q: q3 l4 p' Z! w ?
% O6 I1 G$ m, m& S, Y+ C 杨开慧牺牲时,毛岸英年仅8岁。到1936年组织上送他和毛岸青去苏联时,他14岁。中间6年的时间,有5年是他和弟弟在上海流浪度过的。毛岸英在中国基本没有受过正规学校的教育。1936年至1946年,他在苏联生活了近十年,读完了中学和大学,可以想象,这个在异国成长的青年,祖国文化会学到多少。他识得的汉字还是小时候母亲教的,上海流浪的岁月,靠一本字典又自学了一些。在苏联时,最初读父亲毛泽东的信,还要请人翻译,回复也仅仅是简短的一段。这样的基础,回国仅三年,就能用中文流畅地给朋友写信,且灵活运用成语典故,是多大的飞跃啊。
3 q) z* m1 x$ D, j, _
7 b+ f) }( X# U( i2 O# q, b 还是回到这封珍贵的书信。毛岸英曾以“跛鳖千里”一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6 D6 T6 ]7 `2 c
6 E; e& J5 M$ A 听了田家英讲授的《荀子·修身篇》:“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意思是跛脚的鳖,虽然走得不快,但只要一直不停,也能远行千里……意喻力气再小的人,只要坚持不懈,终能达到目的。为了鞭策自己永不停步地进取,毛岸英用“跛鳖”的谐音给自己取名“波别”,愿学远行千里的“跛鳖”,虽鲁钝,只要努力,终有所成。; N# l4 H7 [& `
2 ~8 b" B; A' `" f! u2 c1 J 从张家集土改回来后,田家英又送他一句古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是《礼记·中庸》里的一句话。其上下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广博的学习,详细的求教,慎重的思考,明白的辨别,踏踏实实地实行。除非不学,要学而没有学会,绝不放弃……除非不做,要做而没有做出成绩,绝不放弃。别人一遍学会的,我学一百遍;别人十遍学会的,我学一千遍。果能如此,即使笨人也会变为聪明人;即使弱者也会变为强者。- l% ]. B9 W9 `/ `
4 A8 C3 Z1 y; } 这段古话使正在反思自己的毛岸英深受触动和鼓舞:用百倍于别人的努力去工作学习,就是愚人也会变为聪明人。于是毛岸英决心把这句古语“作为今后工作与学习的座右铭”,而不再以含有更多自我意识的“跛鳌千里”为座右铭了。: n9 [% g: e: Q" P5 H3 L: V
0 W: `" O+ V$ e% c7 o 从第一个“座右铭”到第二个“座右铭”,可以说,毛岸英的精神境界发生了一次飞跃。如果说前一个“座右铭”,反映了毛岸英坚信自己只要百折不挠,就一定会实现父亲毛泽东的期望、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决心;那么后一个“座右铭”,则不仅反映了他的坚韧的毅力,还反映出他觉悟到自知之明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决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开始新起点。
- V6 O" a9 u2 N: A. g7 o/ `0 Q. t9 a; @1 T2 p8 h$ @) U3 `" G
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D" _7 R& V5 J# m
" M% R! v1 J! r# o
毛岸英回国后,分配到中宣部做翻译,和田家英、陈真、于光远、曾彦修、何均住在杨家岭同一排窑洞。由于延安物质生活困难,点灯的煤油常供应不上。晚上几个年龄相仿的朋友,就摸黑凑到一个窑洞,挤在大炕上说古论今,谈见闻,谈读书,海阔天空。我父亲脑力好,记忆力过人,能背很多古诗文,尤其喜爱辛弃疾的词。由于他古文功底好又爱好文学,成语典故、古诗古文经他释译成白话文,生动易懂,文采奕奕。于光远不仅懂经济,还涉猎哲学、自然辩证法,知识面广。曾彦修则强于思辨,大家爱听他谈见解、解析问题。不经意间,没有油灯的夜晚,在宽松的交流气氛中,大家相互学到许多知识。毛岸英有幸和一群“书生”在一起,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吮着文化知识。
, b( [- K: ]0 B9 Q- x9 Q" V e0 b1 z2 C! _
据曾彦修老人回忆:+ ]* U/ G2 G8 E, _0 | b
+ N C8 p( ]& ~0 ?7 h+ O2 o
他们那时喜爱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命题,这和毛泽东关注先秦哲学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受陈伯达的影响。陈伯达在杨家岭的窑洞,周末成为青年人聚会的地方,田家英和我都是常去的人,到时总是挤得满满的,大家听陈伯达讲历史、讲哲学。, O4 l r* J* p2 B( b# b+ A0 w
+ |( B5 \' N }7 Y
陈伯达从1939年给毛泽东做政治秘书,他研究先秦诸子百家,是毛泽东的窑洞里除公事以外可以随便聊天的唯一一人。他的《窃国大盗袁世凯》、《中国四大家族》两本书,其理论贡献和创作能力,是公认的。
0 {3 ?! ^# b* n; f& Q0 @) w- ?. V- N4 z* h( |2 D
当年延安的年轻人,都佩服陈伯达。田家英就在很多方面受陈伯达的影响。以后田家英和陈伯达关系不好那是后话了。" F4 f% A2 w f( }
4 G4 y) q2 f1 I& l 探讨问题,田家英思维活跃,爱提点新见解出来。例如他说,“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虽简单,但内中的哲理却很深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似乎意寓的仅仅是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以变化为福,万物变化难以预料。实际这里还告诉人们,人的思维往往会出现偏颇:人们都知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道理,可很少有人去追问“衰”的极限,而都在追寻“盛”的极限。他讲的确实耐人寻味。
/ v) A7 ?9 ^. Q3 T1 O5 [' _
/ I" V* r; S1 v 从毛岸英给战友的一封普通信件,也能说明当时的青年人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浓厚兴趣。
! l: l& J# x: T5 h4 | X5 w5 O/ d1 B, U, C
毛岸英针对史敬棠工作上出现的不顺利和困难,告诫战友,看事物可以从另一面去理解,困难“不正是你所渴望碰到的东西吗?”“事与愿违”,“恐怕还须加上一句:违而安知非福?”毛岸英运用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思想,说明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 D, `/ H( M, e0 J: Q6 I2 I: B1 F& o; H* K/ y* p
顺着这层意思,他联系到自己,“我想如果我不‘失马’,一直‘飞奔’恐怕‘永福’当成‘永祸’的讽刺语了。” 他的乳名叫“永福”,他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运用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里,自喻自律,且运用得诙谐自如。& {" k7 m( m% L4 L- [9 r
& @0 W, Q2 D/ o9 o/ n. {7 F5 @
可以想象,聪明又充满活力的毛岸英,是怎样在老师的引领下,游弋于文化的海洋,享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F, N0 A' R) G0 s
, ^5 |0 A r5 {
一封书信,很难记载所有和全貌,但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毛岸英与他情同手足的老师田家英至深的友情,看到当年那群追求真理的青年人火热的生活风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