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福建闽侯县大湖乡东姚村姚氏宗祠耕历堂和姚氏祖厝
大湖乡东姚村姚氏宗祠和姚氏祖厝
追寻宗祠印记
这里的姚姓最早源自哪里?
今天(2021-07-11 )就去大湖乡东姚村
品读这里的家风故事
整洁干净的小道,一栋栋统一设计的多层楼房,畅销的苦笋……近年来,大湖乡东姚村从一座僻处偏远的小山村华丽转身,亮出了不逊色于县城的“城市范”。这既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也和小村里姚氏家族流传千年的“耕读传家”“爱国重义”之家风有关。近日,记者来到了东姚村,通过与当地老人的攀谈,记录那些浸透在姚氏族人骨髓里的家风故事。
耕读传家 宗族世代人才鼎盛
东姚村所在地,是古代闽人晋京驿道的要冲,亦是早年间生意人往来闽清、洋里之间经商、购物的交叉地带。交通区位的便利和往来商旅的频繁,造就了旧时东姚村的繁荣。
东姚村因姚姓聚居而得名,村里的姚氏一族源流出自中山姚氏,堂号耕历堂。唐末五代初,河南光州固始人姚启随王审知入闽,以功封武略将军。闽国龙启二年(934年),姚启第四子姚廷义出任盐铁副使,后辞官归隐蜀地,子孙繁衍,后裔支派延伸至闽东,福州诸邑。宋淳熙年间(1174- 1189),姚廷义的一支子孙自洋里乡上洋迁到东姚,姚氏族人遂于此耕读传家、诵文习武,开始了家族的“隆兴”。
“此后,我们家族人才辈出,七世孙姚克济娶赵宋宗女,即民间所称的‘郡马’;十一世孙姚汝琛,洪武二十年,出任明朝开国功臣江夏侯周德兴幕府的兵曹掾,主管幕府之兵事,辅佐其经略福建、防御倭寇。”祠堂管理员姚心宏告诉记者,清乾隆庚寅年进士姚宗元,同治丁卯科举人姚缄堂都是其家族的骄傲,家族的祖厝门口至今还留存有两位先贤的“学历证书”——两对功名旗杆石,这也是姚氏族人坚持耕读传家之文风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此外,出自东姚村姚氏家族的名人还有清道光朝六品衔姚存树、姚存廉兄弟,咸丰朝五品顶戴姚忠鹤,候选直隶州同知姚孝明;担任过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军械处军官的姚孝快,民国时担任马尾港海军司令部监狱长的姚忠蔩等,东姚村姚氏家族可谓人才鼎盛、灿若星辰。
宗祠祖厝 子孙心中永远的根
东姚村姚氏一族繁衍至今,子孙分支众多,分布于福建乃至于粤、桂、浙等省,也有不少海外宗亲赤子。在这些姚氏子孙心中,矗立在村中的姚氏宗祠,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根。
据村里老人说,宗祠始建于宋,现存厅堂部分建于明代,支撑这座大宅的共有29根大柱,除了8根新柱是2014年5月翻修之时加固外;余下21根柱子皆用水松木打造,建造年代既有明清、也有民国,历代多有翻修、加固,从中不难看出每一代姚氏族人对宗祠的崇敬和珍惜之情。
如今重建的中山姚氏宗祠,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系2014年东姚村乡贤族亲集资300多万元翻建。“当年,有乡贤提出翻修祠堂的想法,族人们都踊跃献资,单人最高捐赠达30万元。”姚心宏感慨地说。
祠堂为砖木仿古建筑,规模宏伟、壮观,文化气息浓厚,保留有明、清两朝金榜题名的姚氏贤人的进士、“文魁”匾额,堂内或雕、或刻、或书有数十对楹联,并挂有十三块牌匾,回廊还嵌刻有“二十四孝彩图”及“中山姚氏源流略考”等。
宗祠不远处还建有姚氏祖厝,姚氏族谱记载祖厝始建于宋宝祐年间(1258),后姚氏历代子孙于元延祐元年(1314)、明洪武元年(1368)、明隆庆六年(1572)陆续起建,至明万历年间形成家族聚居式的连片大宅。
“然而,明万历十一年的一场大火将这处大宅焚毁,十余代艰难兴建的连片大厝遂归为尘土。”姚心宏介绍,在大火之后五年的明万历十六年(1588),家族重新修建了一座祖厝,却也无法尽复旧观,整栋建筑只有500多平方米。但是这座祖厝留存了下来,至今已有433年历史。
“如今东姚村民将祖厝作为东姚锣鼓板队的传承示范基地。每当正月过年,拥有几十名队员的锣鼓板队都会在旧祖厝演奏,一直演出到正月十七,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民俗风景。”姚心宏说,东姚锣鼓板传承至今有300-400年历史,2020年,东姚锣鼓板入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年,当地的不少民俗爱好者正逐步对这种锣鼓板文化进行发掘、研究,并对锣鼓板曲进行整理编撰,以期用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让这古老的“非物质文化”得以重焕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