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6-16 16:33 编辑
选举和科举制度 古时读书人要当官,大体通过两种方式谋求:一是科举考试,一是辟荐(荐辟)或制举(或统称辟荐);也就是考试的或不考试的方式,前一种方式最普遍和最制度化,影响最大。 制举,即制科或特科,由皇帝临时定科目,下令考选,因皇帝的命令称“制”而得名。历代制举,实则等于荐贤,是封建王朝录用人才的一条途径。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考试是分级的。最低一级的童生试,从县、州、府学考试开始,是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也叫“小考”、“小试”。赴考者叫做童生,经过县考、府考、院考试合格录取者的就是生员,称作“秀才”。送入县学、府学称“进学”(“入泮”)。入泮生员经过岁考和科考合格的,方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在省城进行,考期在八月,分三场,又称“秋试”、“秋闱”。各县秀才云集省城一争高低,考中之后称举人,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第一名举人叫“解元”。广东省3年1科的举人名额,一般是八、九十名,多则上百名。 再高一级是会试,由礼部主持在春天举行,所以又称“礼部试”、“礼闱”、 “春闱”、“春试”。会试在京师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会试第一名是“会元”。 会试揭榜后,中式的贡士一般于下月应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殿试在金銮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的分三甲: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是殿试的前3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几十名或上百名;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上百名至二百名。 明清科举制度取士分正、副榜,正式录取的名列正榜;在正榜之外,另取若干人,名列副榜。清代只有乡试副榜,每正榜5名取副榜1名,可以入国子监肄业,叫做副贡生。 府、州、县学的生员,凡考选升为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有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之分,谓之五贡。五贡都算正途所出,身资可靠,经过考核和考试合格和优等的,可引见录用为官。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 由附生通过报捐方式取得贡生资格者称附贡。与之相似的(报捐或捐纳)有廪贡(廪生报捐)、增贡(增生报捐),通过捐纳取得了乡试、做官的资格,但非正途出身。在[光绪]潮阳县志 五贡,见不到例贡、廪贡、增贡、附贡者。 潮阳姚氏族谱原设有“选举”章节,而存世谱缺;即使不缺,也只能是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884)以前的名单。 这里的选举,是潮阳姚氏通过科举或荐辟当官或不当官的名录,截止于清光绪甲申年(公元1884);名录以姓名、祖籍或居住地、科举年或荐举年、功名、官职、备注(县志是否有传等)等项为序叙述。 潮阳姚氏选举名录(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