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60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选举和科举制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4 22:1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6-16 16:33 编辑

选举和科举制度

古时读书人要当官,大体通过两种方式谋求:一是科举考试,一是辟荐(荐辟)或制举(或统称辟荐);也就是考试的或不考试的方式,前一种方式最普遍和最制度化,影响最大。

制举,即制科或特科,由皇帝临时定科目,下令考选,因皇帝的命令称“制”而得名。历代制举,实则等于荐贤,是封建王朝录用人才的一条途径。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考试是分级的。最低一级的童生试,从县、州、府学考试开始,是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也叫“小考”、“小试”。赴考者叫做童生,经过县考、府考、院考试合格录取者的就是生员,称作“秀才”。送入县学、府学称“进学”(“入泮”)。入泮生员经过岁考和科考合格的,方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在省城进行,考期在八月,分三场,又称“秋试”、“秋闱”。各县秀才云集省城一争高低,考中之后称举人,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第一名举人叫“解元”。广东省3年1科的举人名额,一般是八、九十名,多则上百名。

再高一级是会试,由礼部主持在春天举行,所以又称“礼部试”、“礼闱”、 “春闱”、“春试”。会试在京师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会试第一名是“会元”。

会试揭榜后,中式的贡士一般于下月应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殿试在金銮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的分三甲: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是殿试的前3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几十名或上百名;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上百名至二百名。

明清科举制度取士分正、副榜,正式录取的名列正榜;在正榜之外,另取若干人,名列副榜。清代只有乡试副榜,每正榜5名取副榜1名,可以入国子监肄业,叫做副贡生。

府、州、县学的生员,凡考选升为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有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之分,谓之五贡五贡都算正途所出,身资可靠,经过考核和考试合格和优等的,可引见录用为官。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

由附生通过报捐方式取得贡生资格者称附贡。与之相似的(报捐或捐纳)有廪贡(廪生报捐)、增贡(增生报捐),通过捐纳取得了乡试、做官的资格,但非正途出身。在[光绪]潮阳县志 五贡,见不到例贡、廪贡、增贡、附贡者。

潮阳姚氏族谱原设有“选举”章节,而存世谱缺;即使不缺,也只能是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884)以前的名单。

这里的选举,是潮阳姚氏通过科举或荐辟当官或不当官的名录,截止于清光绪甲申年(公元1884);名录以姓名、祖籍或居住地、科举年或荐举年、功名、官职、备注(县志是否有传等)等项为序叙述。

潮阳姚氏选举名录(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2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发表于 2012-6-14 23:06:05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2-6-15 12:12:5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中国古代社会,“官本位”思想相当浓厚,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无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学而优则仕”成了亘古不变的知识分子的奋斗之路。那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科学技术极不发达,还不可能出现一大批以科学研究为终生事业的专家。因而,苦读寒窗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以文入仕,为的就是跻身宦臣,光宗耀祖。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一旦殿试第一,马上就由吏部考试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从此也就步入了凶险难卜的仕途,开始了宦海沉浮荣辱的漫漫人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终于登上了显赫的高位。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状元147人,事迹可考者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书一级的官员(含次官)。

而清代,114名状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书层次的达20人之多。可以说,在官场努力升职,成为状元这一群体实现人生价值的至上追求。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到了清代,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的不乏其人。四五十岁中进士,人们并不觉得他年龄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如宋代共产生了118个状元,据《中国状元全传》载,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岁—30岁中状元者37人,占%,最小的18岁,50岁以上中状元者2人。清代共有状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岁—30岁中状元者19人,占35%,最小的21岁。50岁以上中状元者5人,最大的62岁。状元之路绝不易于巴蜀之道。

唐代,进士科考试主要是三场,其后各代基本沿用下来。一场是贴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填空。主考官从诸子经书中选取一行,然后把其中的三个字贴盖住,让考生读出被贴的字是哪几个,其用意不过是考考生的背功,测试一下考生对经书的熟练程度。第二场考诗赋,每个考生作诗一首、赋一首,这一场极为重要。如唐开元二年(714年)赋试的试题叫《旗赋》,且规定必须以“风日云野,军国清肃”八字为韵。当朝状元李昂写了一篇27句327个字的赋,全文洋洋洒洒,文辞雄劲,用韵准确,在录取的27名进士中,名列第一。第三场考试策,就时务出个题目,让考生回答自己的见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对治国方略的独到见解,以为国家选择治国平天下的英才。这三场考试都实行淘汰制,每场皆定去留。只要一场考不好,状元梦随之破灭。

宋仁宗后,又对科考进行了修改,按策、赋、贴经、墨义的次序,让参试者并试四场,综合平衡后再定夺。考生考完后,由“读卷大臣”排出前十名,呈送皇上,最终由皇上根据个人评判圈定谁为“第一甲第一名”。

所以说,能中状元者大多都是当朝才子。他们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或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或有独特的天赋异质,往往具有众人称颂的绝代才华。如明代状元杨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十三岁诗名满京华,被诗坛领袖李东阳收为高足,十九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状元,成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郎。

在这七百多位状元郎中,也不乏平庸之辈。为数不少的人高中状元后,一事无成。他们性格怪僻,饮酒成癖,穷困潦倒,暮年凄惨。唐代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状元卢文焕,穷苦之极,连顿酒也喝不起,可谓够可怜的了。还有许多状元,为官一任,了无政绩,终生平平。更有甚者,投降叛军,诬陷谄媚,被史书称为“奸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纣为虐的北宋状元莫俦。此等状元,无以入史,难留清名,可称状元中的不肖败类。

在状元科考中,有时也并非全凭真才实学,有的人就是靠走关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状元的。唐代就有“许愿状元”牛锡庶、“自荐状元”尹枢、“相扑状元”王嗣宗等,从其绰号即可见其为人。状元裴思谦则更为恶劣,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礼部侍郎高锴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他标榜公正,宣言杜绝请托。裴思谦凭与赫赫有名的大宦官左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的关系,要求高锴让他当状元。当时,文宗皇帝是个傀儡,仇士良权倾朝野,裴思谦怀揣仇士良的信,公然对高锴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沉思良久,自知无力相抗,不然马上就会大祸临头,只好无可奈何地把裴思谦录为状元。天下*,皇权旁落之时,貌似公正的科考常常难脱权宦重臣的掣肘,成为宫廷政治的玩偶,这不能不说是科考状元的悲哀。

历代状元中,大多出身名门望族。他们从小就处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既有重臣之后,又有名士之家。有的甚至是父子状元、祖孙状元、宰相子、尚书婿。父辈的荣耀和辉煌的地位为他们登上科考的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人就是靠名臣的举荐和培养,顺利圆了状元梦。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状元出身寒门。他们全凭自己的才智成为一国学子之冠。

特别是宋太祖,为了革除唐代权贵操纵科举、营私舞弊的沉疴,在科举中加强对权贵子弟的监督限制,有意选拔了一批平民子弟科举及第。如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状元吕蒙正,幼小时就被父亲赶出家门,随母流落龙门山,栖居山间石窟中。元代杂剧名家关汉卿的《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便是以吕蒙正的贫寒生活为素材创作的戏剧。孤贫寒酸的吕蒙正,依靠自己的天赋才智和刻苦学习,31岁大魁天下,42岁位居宰相。成为两朝辅弼,万众景仰。各朝历代,都有像吕蒙正这样的状元郎。他们成为庶民百姓通过科举之路出人头地的幸运骄子。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为国家选拔官吏的一条重要途径。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看见新科进士从考场中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一千多年来,科举制度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有真才实学的治国安邦人才,构成了统治集团从中央到地方官僚队伍的中坚支柱。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种历史奇观:状元们以文得名,而在文学艺术上有较高成就者了无几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家之列。他们身为状元,诗赋词文,无所不通,往往都有诗书传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

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自高中之后,从此潜心仕途,无意文字,热衷于官场得意,专注于富贵得失,已经无心无力对文学艺术加以执著探索。700多位状元中,除杨慎、柳公权等几位获得较高的成就外,大多数人都文绩平平,难传千秋。状元难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难高中状元。唐宋两代265名状元中,苏轼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无一人摘取状元挂冠。这一极为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至今仍是困惑人们的古代文化之谜。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2-6-15 17:0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pszyyao


    教授,一级棒,顶。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6-15 17:0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1156824942


    中国古代社会,“官本位”思想相当浓厚。
现在的“官本位”现像比古代严重百倍。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6-15 19:37:51 | 只看该作者
這樣的現象曆來不缺。只上不下會害很多人。吃老本。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15:5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pszyyao


    补充:
    由附生通过报捐方式取得贡生资格者称附贡。与之相似的(报捐或捐纳)有廪贡(廪生报捐)、增贡(增生报捐)。通过捐纳取得了乡试、做官的资格,但非正途出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16:31:23 | 只看该作者
再补充:
    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由附生通过报捐方式取得贡生资格者称附贡。与之相似的(报捐或捐纳)有廪贡(廪生捐纳)、增贡(增生捐纳)。通过捐纳取得了乡试、做官的资格,但非正途出身。
    在[光绪]潮阳县志 五贡,见不到例贡、廪贡、增贡、附贡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16:31:32 | 只看该作者
再补充:
    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由附生通过报捐方式取得贡生资格者称附贡。与之相似的(报捐或捐纳)有廪贡(廪生捐纳)、增贡(增生捐纳)。通过捐纳取得了乡试、做官的资格,但非正途出身。
    在[光绪]潮阳县志 五贡,见不到例贡、廪贡、增贡、附贡者。

签到天数: 10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10#
发表于 2012-6-16 19:39:5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15 22: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