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元周 于 2012-5-15 18:42 编辑 ( ^" E" U0 j8 n- R& V4 N
5 o8 S/ W2 q3 L/ z李依若:《康定情歌》里张家溜溜的大哥8 w( b C: E1 y- O/ c
9 \/ u6 }( d2 e/ f$ p1 {+ x$ o, g' D
U5 m' [" i3 J% G; ~2 Q图为欧阳鹤龄正在考证李依若的有关资料。 2 Y$ d2 d# S- z* z+ d1 u# s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
# `& X' Z* ?& `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一首意象丰富生动、旋律优美抒情的浪漫经典《康定情歌》,自流传以来折服了无数国内外听众,并作为世界10首名曲之一,随宇宙飞船飞上了浩瀚太空,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籁之音。( l: u4 F, I; z r% g: ?: g
那么,是谁创作了《康定情歌》?1996年,康定人重金悬赏寻找作者。投石起浪,国内陆续冒出戴爱莲、王洛宾、吴文季、本土产生说等众多观点。
* `; a/ f5 e. R, w 宣汉县民间艺人欧阳鹤龄历时10年,自费上万元,在女儿和女婿的陪同下,走遍了宣汉、达县城乡,自贡、绵阳、富顺、成都、重庆等地,广泛调查了《康定情歌》的产生背景,认为《康定情歌》是宣汉籍浪漫才子李依若的原创作品,而李依若本人就是歌里那位“张家溜溜的大哥”。
1 V* t4 o5 E" q- d% @5 y9 b5 w 探索10年
4 h! K' w; w- }& p 民间艺人立志解悬疑& R3 p1 u- Y$ d) O; W4 P
今年62岁的欧阳鹤龄是宣汉县的一位民间艺人,酷爱书画、雕刻艺术。& a2 G* ? ?4 Y: p6 T
1996年4月,康定人怀着感恩之心,悬赏万元寻找《康定情歌》的词曲作者。四川轻化工学院教授宋方信发表文章,提出《康定情歌》作者是宣汉人李依若的观点。
, ]2 ?+ O4 G+ u i0 E- a* {- P 作为土生土长的宣汉人,欧阳鹤龄尽管早已耳闻过李依若的故事,但还是觉得有责任、有义务进行详细考证。从1996年起,欧阳鹤龄深入宣汉、达县城乡,走访李依若的家乡人和同时代的见证人,买来摄像机、照相机,收录了众多宝贵的文字、音像资料。' N7 F2 w7 l" q1 ]. [, \
2004年,欧阳鹤龄走南闯北,寻访李依若与《康定情歌》的渊源。当年,他来到自贡市,找到了宋方信教授。宋教授说,1996年他和一个叫熊仲文的教师正翻看媒体转载的悬赏征集《康定情歌》作者的文章,这时,该校大学生粟文明闯入办公室,随口说:“这是我们宣汉马渡人李依若写的,我们那儿家喻户晓!”宋教授大为惊讶,于是刨根究底,采写文章并公开发表。
' `" J& v5 Y8 Y" n, k 后来,欧阳鹤龄还到过绵阳、富顺、成都、重庆等地,寻找李依若与《康定情歌》的蛛丝马迹。2005年,欧阳鹤龄到重庆江津市参加一个全国书画交流活动,其间在重庆市历史文献中心发现了李依若发表于《大江报》、《新蜀报》的上百篇文章。在这里,欧阳鹤龄发现一条重要线索:《康定情歌》最后一段“世上的女子任我爱,世上的男子任你求”,来源于上世纪30年代前后任川大教授的吴方吉(江津人)的白话诗《婉容词》。欧阳鹤龄说,其时李依若正在成都读大学,诗句被引用当属自然。% _/ n2 Q* l, ]6 w" K
爱情故事
$ \& p) Y+ f, W6 g: G' C 《康定情歌》真实原型 # F& C2 E/ G" i3 A2 m* v5 \9 S
欧阳鹤龄多年潜心研究,认为是李依若浪漫的爱情故事成就了《康定情歌》。& u& s9 _: Q! x0 \! G1 Z* x- I& ^- R
李依若原名李天禄,祖籍平昌人,1911年生于宣汉马渡乡百丈岩一个富豪之家。30年代前后就读于成都岷江大学,求学期间与一位康定李姓女子如诉如泣的爱情故事,马渡人无人不知。+ D# `0 E4 C- c4 Y5 [( I' m% c5 o
李依若身高1.78米,风流倜傥,十指修长,写得一手好字,拉得一手好二胡,马渡人形象地说:“戏台上的文小生是啥样子李依若就是啥样子。”当年李依若在成都求学期间,与一位康定李姓富家女相爱,假期曾多次到康定游玩采风。跑马山上,纵马驰骋,蓝天白云,情意缠绵。马渡人说,就是在这个时候,李依若创作了《跑马溜溜的山上》。后来,李依若将李家大姐带回家乡准备完婚,不料家人认为同姓不能通婚,一对鸳鸯,就此拆散。# R! f' X% [4 `4 K
30年代后期,李依若在重庆市政府任秘书科员和《新蜀报》文艺副刊编辑,回乡后由父母包办与一位赵姓农家女结婚,未育子女。解放后,他曾任宣汉县文联主席,命运多舛,1956年病逝前将众多手稿付之一炬,边烧边哭。
8 y+ j, ?; [4 R- I- R4 @. U抗战期间,中央音乐学院迁到重庆青木关,江定仙等音乐家采集到《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歌,名称也改为《康定情歌》。1947年,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在南京首唱《康定情歌》获得巨大成功,之后风靡全国。
+ k: G i3 w! ^+ E( K+ o" c 民歌之乡
7 Z, l; h5 s7 q9 Z" G$ f 孕育情歌王子李依若9 [: e( G0 z8 b! o9 x2 m" z) v
李依若生长于马渡百丈岩下鲁班河畔,当地民歌就像雨后的山菌,俯首即拾,被誉为民歌之乡,正是丰厚的土壤孕育了一代情歌王子。
1 ^2 y* g0 E8 W4 v4 s# S 据马渡的众多老人讲,李依若解放前经常收集、整理、创作民歌山歌,教他们唱民歌,其中包括《跑马歌》、《苏二姐放牛》、《石头歌》等数十首,并常在马渡和县城进行表演比赛。
' D' _) P0 ~9 p) p2 \, M) Z 欧阳鹤龄认为,《康定情歌》的词句完全采用了宣汉人耳熟能详的方言土语,比如“端端”、“溜溜”、“一来”、“二来”、“人才好”、“会当家”,而且曲调基本是在宣汉民歌(主要是《十把扇子》)的基调上改编的。宣汉民歌用衬词“溜溜”的达数十首之多。$ [( a) u, T" w) D9 I
马渡人欧明学给欧阳鹤龄说:10岁时父亲给他办生,赴宴的李依若见他长得聪明,便问他想不想学唱歌。欧明学问:“那你教我唱啥子歌呢?”李依若说教唱一首《康定城歌》。六七十年后,欧明学即兴演唱了这首歌曲,曲调与《康定情歌》一致,只是歌词略有改动,成了“劳动溜溜的好”。. V* C7 I a( f# ?/ r
欧阳鹤龄还提供了一个可靠证据:2004年,马渡举办民歌会,期间听解放初任县新华书店首任经理的龚汝强回忆,1950年李依若同文化馆长符风和宣汉师范音乐教师冉永纪找到他,协商出版《宣汉民歌选》。此书是三十二开本,用的是土纸,红黄封面,收录的30多首民歌中有6首署名作者是李依若,其中包括《跑马溜溜的山上》和《苏二姐》。该书共印500本,新华书店销售300本,县文联内部送出200本。当年的音乐教师和音乐爱好者如刘梓权、余泽雷、向本林等也绘声绘色地指证看到过这本书。因年代久远、纸质差,目前尚未被发现。
9 c! W4 `- b% ^/ K7 P Y# H 马渡乡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说,《跑马歌》最早是“李家溜溜的大哥”,而不是后来“张家溜溜的大哥”。这是李依若根据自己的经历,考虑到地方宗族“同姓男女不能通婚”所作的改动,同时也是纪念其姓张的生母。
' l3 [: I& G: W3 O! i& T( C 欧阳鹤龄说:前几年李依若的夫人尚在,她讲以前不叫《康定情歌》,原名《跑马歌》,当地人还有叫《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城歌》的。# f7 I6 X) W0 B
观点对抗
/ q3 }+ Z, z: ^ i0 T 旷世情歌李依若原创$ \3 }- V O5 k7 [5 z
这些年,《康定情歌》的作者有多种说法,欧阳鹤龄一一进行了辩驳:
: S' U ~; M: P* j8 V5 m; g9 w 以前的《康定情歌》均署名四川民歌,音乐家江定仙1947年7月25日在为《中国民歌》第一集作序时写到:“编者要我为各曲校定,同时要我将最近编的一首《康定情歌》也加入凑热闹……”。这说明江定仙是此歌的编者而不是作者。& R! r7 ^! D2 u D9 O
还有人说《康定情歌》是王洛宾改编的。王洛宾是写西部民歌的,风格不同,况且从未到过康定和大巴山。2004年,甘孜州委一位领导作客央视节目时,明确表示非王洛宾的作品,其作者是个谜。0 J" L, m" l0 g; k9 R; H" y1 N0 ?) ^
至于舞蹈家戴爱莲,只是到康巴地区采风收集到了这首歌,并在传播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不是歌曲原创。
, P% O0 [4 n8 F2 H) F+ [ 近年,有人说是福建泉州惠安人吴文季,当地更是打出了“世界十大民歌作者吴文季故居”招牌。实际上,吴文季是1946年从甘孜的军人中收集到这首歌的,时名《跑马溜溜的山上》。而公认的说法,《康定情歌》诞生于30年代。
. p+ j* g; Q( z 后来康定又有人说“是康定本土自然产生的,没有具体的作者”。这种观点经不住推敲,与当初悬赏作者自相矛盾,何况康巴民歌粗犷豪放。3 O( M$ L$ a, U3 g
一首经典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歌曲和好的文艺作品能够流芳百世,大多与作者丰富传奇的生活经历分不开。试想,没有一个具体的生活原型,该作品无疑是无源之水。这些年,各地争的实际上都不是原创,而是改编、传播。正是李依若传奇的爱情经历、家乡民歌的滋养和横溢的音乐才华,成就了这首旷世情歌。至于一些词句的变动,是流传过程中人们以不同心态各取所需进行的改动,如:“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张家溜溜的大哥,劳动溜溜的好”等。$ G. N3 g% G2 b; {
(记者 蒲建国 魏全益 罗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