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明教堂” 宋代培育出 三位状元 —— + i7 t8 j4 }" }. v% N
明崇祯版《长乐县志》卷九《存往志》古迹栏目中载:元台碑在二十三都明教堂内宋状元陈文龙记曰:“新宁县(即长乐)治之中有堂曰明教堂,乃皇祐二年(1050年)里人方子安所创也。绍兴三年(1133年)参议姚能举(姚坑始祖)拓而张之……庆元三年(1197年)林尚书采更而置之鹳岳之东……堂甫成,而尚书之子得中、侄亚文,姚状元(即姚颖状元)之裔曰同曰逢午……肄业其中……日就月将,咸登科第……龙生也晚,仰慕前哲,不觉勃勃思奋,携明姚勉淬励斯堂。宝祐元年,勉兄廷对第一,着先鞭矣……不想开庆元年(开庆元年,陈文龙举孝廉,咸淳四年戊辰殿试状元)缪遇主知,里中父老揖龙而言曰:《志》载后山之中巨石上又有一石叠其上……无翼而飞,不招自来,其天符与地瑞欤?其三元发迹之阶台欤?佥议立元台之碑于是石之傍……龙承父老命,书而镌之,以垂不朽。” 0 F6 ^2 X8 J5 y& y$ p
@: C: _4 c: G% i" \& E7 j- C9 s. Q
4 G) a2 ]" L# [; w
9 I* {) w$ |* N \8 v
6 P+ w5 b% e- K+ K' I: ]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明教堂”培养出姚颖、姚勉、陈文龙三位状元。 ' j/ x" H5 g: l9 d1 ]& H# F
! H2 J4 d0 S3 J' A( Q$ m2 H4 M1 G
6 N+ J4 T: [ Y3 w7 I5 Z% N
/ d2 \# x" C; C' ?* A$ s4 D
【 三状元 】 崇祯版《长乐县志》是由长乐知县夏允彝主持、纂修于崇祯十四年辛巳岁(1641年)。另,闽侯县南通镇文山村(原名芒山)在《陈氏族谱》也记载了上述内容。文山村陈氏是状元陈文龙直系裔孙,其先祖19世弘字下三户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由长乐阜山迁居文山。 陈文龙中状元后,于咸淳壬申年回长乐后山(阜山)省亲时,承父老命书而镌之的“元台碑”有二块,一块立在明教堂对面的山坡上“飞来石”旁,今保存在阜山陈文龙纪念馆内;一块立在明教堂内。这是陈文龙状元存世唯一的石碑记载,也是明教堂培养出姚颖、姚勉、陈文龙三位状元的历史证据。 姚坑《姚氏族谱》记载了状元姚颖、姚勉的生存行状。姚勉生于绍定二年(陈文龙生于绍定五年),所以陈文龙称姚勉为“勉兄”。姚勉夫人是长乐沙堤人,姚勉墓在福州大乘寺山(即东山),林采墓也在福州东山。《姚氏族谱》始修于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同时自宋 、元、明、清及至今续修谱八次,保存至今。 & G9 c: {* o8 J0 j5 G. f' p) P
0 m$ n: I/ {1 t3 v
& g4 k9 \+ U7 F* m2 |$ c2 _
5 k( w" v! {7 s" Q* E1 r' u; E2 K' d% |( w/ e% g7 T
4 B9 B! U5 t6 Z8 [7 t o5 u6 @9 U; g7 [* f7 W2 p. f
) ?9 X2 d$ l& S/ j1 j
5 r7 `, r, W5 a" Q* `
" o s1 P& m) f7 k& P1 r. Q2 W, {
. T3 j: {1 _ I, h& T9 ?( m, q9 f6 C' k9 U$ @; x: T
9 m' c t* j" p8 H2 \6 ^* m8 f9 r! t6 I" ?" p
里人兵部尚书林采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重建明教堂时所撰写的“明教堂序”中,记载了他在“鹳岳(鹳石)之巅与状元姚颖唱和行乐”之事。林采是进士出身的高官,累官到礼部侍郎、兵部尚书、玉牒检讨官。可以上书皇帝陈岳飞之冤,不至误称旁人为状元。 4 Y; j/ y' A2 I3 u$ y* I9 l+ a
. E+ ~! E5 P% ^7 m, Q
: M$ L( ]# l4 l# Q3 k
4 ~+ T7 w; Q8 z- G( l
- g/ k: G$ R& T7 w5 U& p, B8 l5 j# E- k$ x! r2 e9 U
- p! d3 s/ U6 w# B- b+ o林琼蕤(文武砂镇壶井人,清雍正八年进士)撰写的《长乐纪盛文》中,不但列举了长乐状元名单,还有“一门三举三翰林,江田独钟其盛;七世二元十进士,姚坑克世其家”的句子。特别提及姚妔七世中有姚颖、姚勉二位状元十位进士的美名。 1998年4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福建省志》(教育志)、(人物志)两部省志中都记载了长乐状元中就有姚颖、姚勉状元。 ! P, g& P I6 z# z
8 X# q) |& t# A* [
今长乐市文岭镇阜山村“陈氏宗祠”的照墙右侧,移竖有一块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现已修复的石碑。碑居中刻约2尺见方的3个大字,直书:“∴元台”;左下方小字落款,刻:“宋咸淳八年壬申岁桃月谷旦里人状元陈文龙书。”这是被近代伟人、乡贤林则徐崇为与文天祥“隆名并峙”,同为“一代忠贞”的南宋末年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留下的仅有的碑刻。距今已有726年的历史,诚为极珍贵的文物。这“∴元台”,按陈文龙所作的《元台碑铭》载:“∴”可作“三”解。“其天符欤,地瑞欤,抑三元发迹之台阶欤。” 4 X1 F, W: b6 S* F, S. X9 d
! D' B* B0 M+ \1 g, D$ t4 S$ `& v- x$ k/ F" J* Z* v5 ^
" K) W! W6 |% N% R) m Q( ]' l
陈文龙(1232—1277),系兴化军(莆田)湄州人。乃与李纲可先后辉映的南宋抗金良相陈俊卿的五世从孙。后因家道中落,9岁时随其父陈粢外出贩布谋生。到达长乐阜山后,就在此定居。 3 _- m8 m6 S# C, J* ~5 x% i
△明教堂背靠潮山,山顶处的三块巨石就是“三印台” 今阜山,原称后山,濒临闽江口,又叫后山澳。自唐迄宋,澳民据山聚居,有郑、林、曹、王、周、姚、黄、陈诸姓;以捕鱼、养蛏,兼种山园为生。故老相传,其中陈姓从省城迁一支于玉融岱石,另迁一支于长乐后山。迁长乐后山的一支,因“第序绪衰微”,数传后仅剩夫妇2人,年届花甲,膝下犹虚,极羡慕人家有子,时萦梦想。一夜,梦见小青龙攀门前柱上腾升。翌晨应兆,却见有过路客人父子来到庭前歇息。小孩眉清目秀,一身全青打扮,总在门前柱上抱攀欲升。陈老汉触及昨晚梦境,便即招呼父子进屋歇息闲聊。知也姓陈,更是欢喜,表示要收其子作养子,并培养读书。征得其父同意后,小孩也乐意留下。从此就在邻村潮山,即姚坑的私塾“明教堂”就读。给取名“子龙”,希冀日后能以文章发迹,腾达成龙。 3 O5 d% r. K1 @. u( c
: y6 V2 v& y+ [+ k0 n# D
% w( S( ]( u5 L9 A* T, x8 J
$ M8 j3 A/ _2 L" X O2 ? k
闭塞、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潮山,依山傍海,村前山口礁石成堆如莲花,上建“龙君祖殿”。涨潮时,潮水经过龙君祖殿两旁涌进村前山麓,故名。村民世代业农兼渔,一姓为姚,于是也称姚坑。村后山有巨岩,岩前松林阴中建一书堂,就是明教堂。邻近各村人口很少,没有私塾,要读书的孩子都到这里就读。姚坑因有明教堂而名闻遐迩。有宋一代先后出了3个状元,即姚颖、姚勉和陈文龙传为闽海佳话。明教堂乃宋元祐二年(1087)里人方子安所建。绍兴三年(1133)又经参政姚能举重修,并“拓而张之。”县尊吴仲举匾其堂曰:“明教堂”。庆元三年(1197),尚书林采又将明教堂移址于“钟山川之秀气”的鹳石山东,堂内额其上的“读书处”3字,乃陈文龙中状后所书。
8 S9 M2 R" c/ |. F& \0 k5 M. f) n△门前的几根旗杆石见证了明教堂曾经的荣耀
: }* d& W3 c6 O, `# t3 f) {
g% L) {# d6 x6 x 由于这里“师儒云集,教学有方”;学生也“穷养达施,有意上进”,所以“诵经论文”的风气极浓。”四方文士诵读其际者,咸跻贵显。”在不长的时间内,姚颖、姚勉、陈文龙先后都中了状元。之后,还有林采之子林得中、侄林亚文,姚状元之裔姚同、姚逢午和沙堤陈如晦之子陈觉伯也先后中了进士。陈觉伯与陈文龙同科,后闻崖山宋师亡,陆秀夫抱末帝昺投海死,他也绝食身亡,气节可嘉。陈文龙对明教堂给以极高的评价,明教堂在偏僻的小山村,培育出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成为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史上的美谈。 △从左到右依次是姚颖、姚勉、陈文龙三状元 △从左到右依次是姚能举、方子安、林采三位初创、重建、迁址者 * Y4 \/ G" R4 j
明教堂建后历数百年,于清乾隆年间圮毁。但原置于堂内的陈文龙传世不多的遗文刻石《元台碑记》、《元台碑铭》和《明教学赞》至今犹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 l2 p# D4 I$ O t
8 k" W2 O G1 V9 T- b9 z* v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