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厉山姚姓古碑背面的数字和数值,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数字数值表示方式,据说叫“苏州码子”,也叫“草码、花码、或商码”;在我乡潮阳叫“番薯码”;在潮汕一些地区则被称为猪仔码、猪母数、柴码。
【转发】“番薯码”产生于苏州 这种传统数字数值标记方法,我的家乡潮阳叫“番薯码”。“番薯”者,意思是自嘲吃番薯的农民或乡下人使用。其实最早叫苏州码子,产生于中国的苏州,也叫草码、花码、番仔码或商码,在潮汕一些地区则被称为猪仔码、猪母数、柴码,属于南宋时期从算筹分化出来的一种计数方式。 苏州码子是中国数字文化演变的产物,更是阿拉伯数字在我国广泛应用前的一种简便、快捷的记录数码。苏州码子比汉语数目字简单易学,比汉语大写数字更为简便易行。特别是在使用竖写账本记账的时代,在商业金融及普通百姓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实际上,苏州码子的书写确实是比较简单,即用“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分别代表数字1-9。由于它的形象性很强,因此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即便是文盲,都极易掌握,并且能熟练地书写,所以又被赋予“商业数字”的称号 。
苏州码子是一种进位制记数系统,在实际运用中通常以位置表示大小。记数符号要写成两行,首行记数值,第二行记量级和计量单位。个别地区(比如港澳地区)第二行表示首行首个数字的单位。
关注下列“番薯码”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