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37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暮霭沉沉楚天阔(姚恩健)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75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8-18 11:4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摘要    论证由漳州经江西转徙辰沅贵州等地姚氏先人“三公”之远祖,不是唐弘文馆大学士姚思廉,亦非“姚思廉家族的後裔”;“唐初住在漳州”者是随陈元光南下之姚姓“府兵”,代表人物是“府兵队正”姚廉洁。今漳州地区各县姚氏大多为唐初姚姓“府兵”後裔。
关键词    姚氏   姚氏族史    姚氏族谱   姚思廉   姚廉洁   姚氏宗亲网
~~~~~~~~~~~~~~~~~~~~~~~~~~~~
                                    暮霭沉沉楚天阔
                                     姚恩健
      720日,晋江姚庆礼转来2019-7-17“不同声音”有关“三公”争论“帖子”多则,其中姚钟尧教授在详细回顾近十年来诸位姚氏宗亲关于“三公”远祖三公”源流见解后,简约明晰提出忠告,启我心扉。但对几位宗亲关于“三公”“远祖姚思廉”或“姚思廉家族的後裔”说,末学不敢苟同。
                                    (一)
     pszyyao2019-7-17“不同声音:有良能良德良珊三公后裔认是【唐】思廉公后”。“尧曰”之下录“云南昭通姚勇《关于湖南三公支系老谱两点记载的思考》” ,兹录共研:
      “一,关于远祖的记载:······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没有依附记载远祖姚崇,而是记录远祖姚思廉,其可信度还是很强的,······退一步讲,三公即使不是姚思廉直接後裔,也应该是姚思廉家族的後裔,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所以三公是姚思廉家族后裔不容改变,······”
     “二,关于居住地点的记载    各谱中相同的是‘由蒲阪迁漳州’,唐初住在漳州,······”
         姚勇宗亲此两段话,包含两个概念、一个前提:
     第一个概念:“三公”远祖是姚思廉;
     第二个概念:“三公”是姚思廉家族後裔。
      一个前提是:唐初住在漳州。
      以此前提,辨此概念,容下文稍微宕远,而后逐层分析,再探讨是非与结论,何如?
                                   (二)
         宋狄青“狄武襄却谱”故事,值得姚氏宗亲借鉴。狄武襄功勋卓著,或进族谱谓狄青乃唐名臣狄仁杰之後,狄青笑而却之。何也?同姓未必同族,未必同宗派;质言之,狄青不认为“远祖是狄仁杰”,不认为是“狄仁杰家族后裔”,岂敢妄认?
     明闽侯官布衣徐勃批《蔡氏族谱》八伪,妄将蔡襄认作“祖宗”,下八字以概之曰:“牵援扳合、紊乱扭捏”,不为过也。
       类似批评,宋洪迈《容斋随笔》等著作亦多见。因手头未携带资料,不能多引,恕略。然亦足可说明:鉴于旧族谱记述紊乱,今人研讨、追认远祖,困难重重,“暮霭沉沉”。也以“三公”(良能良德良珊)裔争论远祖为例,大约十年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或谓姚崇,或谓姚思廉,或谓彦国公,或谓姚勉,“一山放出一山拦”“只缘身在此山中”,转来转去,打不开思路,迈不开步伐,各立山头,各吹其调。究其因,悉囿于《龙溪凹姚氏族谱》乾隆四十四年姚文贤“序”。
     姚文贤序,正误各半,是非各半。本文限于篇幅,允举其要者如次:
        其正者,谓“唐初住在漳州”及姚荣寻觅九龙江明珠故事;其误者,谓姚思廉“由蒲坂迁漳州住孝贤坊里”。其是者,“有宋聿兴,持盘向洪都而胥居;大明定鼎,携手望辰郡以爰居”;其非者,姚思廉“由蒲坂迁福建漳州住孝贤坊下里。当唐高祖兵入城时,思廉端笏正坐殿栏,厉声曰:尔曹不得无礼!” 云云。
     网上见姚氏宗亲解读姚文贤序,时见正误颠倒,逻辑紊乱;而今网上姚氏宗亲“帖子”,尤多是非不明,附会讹妄。姑依2019-7-17/18 Page 1 of 8 “不同声音:有良能良德良珊三公裔认是【唐】思廉公后”诸位网上帖子,挑其要者如下:
第一, 无论姚文贤抑或今人,新旧《唐书》何曾记载姚思廉“自蒲坂迁居漳州”?姚思廉“喝退高祖入殿唐兵”故事,是在福建漳州?
第二, 或谓“宋时在漳州”“唐初住漳州显然有误!迁居漳州的时间,估计应该是北宋真宗时期”。如此“估计”,如此“应该”,如此断定在“宋真宗时期”,所依所据者何?当非臆测吧?
第三, 姚坦是姚僧坦(垣)九代孙?其血脉世系如何相连?姚坦(1034-1109),宋太宗朝益王府翊善,谓“姚坦后裔匿迹闽省漳州府城西北天宝山住,传至姚荣,九龙江得八宝磁盘,后流寓江西”,姚荣是姚坦後裔?姚荣入九龙江捞明珠时,在哪一年?姚坦此时出生否?
第四, “以元伐訔孙訔裔孙荣匿迹闽省漳州府城西北天宝山住·······”此处摘引原句,不知如何句读?若是,则祖訔为元人,裔孙荣为宋人?
第五, 姚希得“有在福建漳州有任职,女儿嫁那,儿子姚訔抗元前就职于此,母故回家奔丧,抗元牺牲后,子女投奔泉州的家及姑母,还有一个时间上基本对得上”?此句所叙姚希得“一家”史事,可否请说明所本所据?
此五点,为其要者,此外尚有帖子表述类似讹误,恕略。
                                                        (三)
         2019-7-17“川蓬安姚波回复”云:“这些是谱序提到的,根本没有实际世系,反而还比有世系的还火了,要推翻老谱,要找到的史料还早,凭现代人的推理,无异于空手套白狼。”
       斯言前半在理,后半稍欠信心。谓其在理,盖姚文贤序纵论姚舜世系,较姚思廉《姚氏得姓源流变迁直说》尤为简约、跳跃;其欲探究“唐初住在漳州”之“三公”远祖,纠缠于姚僧坦—姚思廉—姚坦—姚荣等等,其间“根本没有实际世系”;谓其欠自信,盖今网络发达,“百度”搜索已成寻常百姓力所能及之事;况各种古籍整理出版丰盈,不难查找“史料”凭据;只要有信心,“空手套白狼”不无可能。
        末学驽钝不敏,记性特差,眼下身居异国,手头欠缺古籍与古谱资料,仅依些微记忆,对以上五点驳正如次,有关立论及相关资料,待回闽后再修正齐全,料宗亲读者一定宽宥鉴谅。
        第一,至今未见正史记载姚思廉涉足福建,犹未见正史记载弘文馆大学士姚思廉“自蒲坂迁漳州”之任何文字;至于说在漳州“喝退高祖入殿唐兵”,不劳翻阅新旧《唐书》,不必翻阅姚耀宁等关于姚氏历史名人专著或名人辞典,轻轻点击您手机“百度”,君将惊讶翻悟,大可不必末学费墨。姚思廉曾任隋代王杨侑侍读,李渊兵入长安在前,漳州立郡在武则天垂拱年间在后,说姚思廉在漳州喝退唐兵,岂不时空颠倒?“三公”原为福建漳州人,谓其祖是姚思廉,岂能成立!
    第二,无依无据谓“三公”祖在宋真宗时,谓“唐初住在漳州”“显然有误”。若引证不出有说服力依据,可视为主观臆断,妄言妄听,一哂了之。须知:“唐初住在漳州”,乃古今人研讨“三公”远祖大前提,明白唐初住在漳州姚氏为谁,即可判断“三公远祖”,岂容臆断妄言!
     第三,福建闽东姚氏二世祖姚坦,福清海口镇坂头村现存康熙四十九年《龙江姚氏族谱》将宋翊善姚坦史事套戴闽东姚坦头上,可谓典型“乱套”。7-17网上谓姚僧坦九世孙姚坦後裔匿藏漳州天宝山住,後裔姚荣得“八宝磁盘”云云。此段话有两层意思:1,姚荣乃姚坦後裔;2,姚荣捞明珠得“八宝磁盘”事。对此先释后者,后说前者,盖方便耳。
         姚荣见明珠自天宝山飞入九龙江,史有记载。据光绪三年《漳州府志》记载,时邑令王冕《漳州进珠表》书云“······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春,冕自庐陵移典是郡。越明年三月,龙溪属邑民邱善(原字:善+页)于九龙江网鱼,得珠一粒,围阔三寸七分,中有小珠七颗,如七曜;次如七曜者,不可胜数。县不敢留,······于是列表以进,寻奉敕书以旌至宝。······” 天宝山因此得名。
         姚文贤固然以神话“皮玊花盘”“八宝磁盘”写进《龙溪凹姚氏族谱》,亦可说明:1,真有明珠其事;2,真有姚荣其人;3,姚文贤未曾远足福建漳州,未曾读过漳州府志,以致不知姚荣在漳州始祖是谁,竟“牵援扳合,紊乱扭捏” ,将姚思廉挪入漳州认作姚荣、“三公”之祖,误何以堪!
        有资料表明,姚坦生于公元1034年,死于1109年。姚荣入九龙江捞明珠是在大中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这一年姚坦尚未出生。或谓姚荣是姚坦後裔,何谈?有否“乱套”?
     第四,姚文贤序原句,记得似是“以元伐訔,孙訔荣······”今有人添加 “裔孙”两字,改作:“以元伐訔,孙訔裔孙荣匿迹闽省漳州府西北天宝山住”,变成三人:“訔”、“孙訔”、“裔孙荣”。出现三问题:1,语法不通;2,伦理难解;3,訔、荣年代倒置。有资料表明,姚訔生卒时间是?年1275年,姚荣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驾舟入九龙江捞明珠,显然已非少年时代,二者年龄相差近两百岁,姚荣如何成为抗元“忠毅”姚訔孙?时空颠倒,人伦颠倒,能不酬人以柄?
     第五,福建《福州府志》《侯官县志》有记载姚希德(网上作“得”)潼川人,嘉定十六年进士,初授小溪主簿,后通判太平州,改通判福州,“赴任当日,姚希德步行至侯官,官吏不见车马轿夫,亦无亲信随从,不知道就是新上任的上司”(暂据姚耀宁《姚氏历代人物传略》)但未曾见载:1,姚希德在漳州任职事;2,其子訔抗元前任职“福建泉州司理”,“因母亲去世就回宜兴守孝3,其(訔?)“子女投奔泉州的家及姑母”事。(附记:訔是否姚希得子?回国再查)
     辨析以上五点,可以推断:
第一, “三公”远祖唐初住在漳州;
第二, “三公”远祖不是姚思廉;
第三, 宋季,“三公”祖是姚荣;
第四, 姚荣祖不是姚希得姚訔。
第五, 姚荣祖唐初住在漳州。
/ q1 o; J# p8 O! y
                                                    (四)
        从上段可以看出:今人已经明白:前人包括姚文贤在内,认定姚思廉为“三公”之祖,无法成立;或退而求其次,提出“三公“之祖是“姚思廉家族的后裔”,逻辑不通。
           其 “姚思廉家族后裔”,提出者未予明晰,窃揣只是姚思廉子、孙、曾孙乃至云孙一线,至于姚最、姚思聪不属于“姚思廉家族”。之所以如此退而求其次,盖跳不出山头、打不开思路,囿于陈见,束缚于狭隘宗派观。对此,本文再作辨析如次:
     第一,“三公”祖断非姚思廉或“姚思廉家族后裔”,理由有三:
     1,无论福建方志史书,抑或新旧《唐书》均不曾记载姚思廉涉足福建,尤无姚思廉“居住漳州”繁衍子孙记载,即使民间族谱或稗史;
    2,未见福建方志史书记载姚崇、姚思廉子孙履职福建、漳州,并落籍生息行迹;
    3,从现存姚察姚最“世系图”已知者,均无姚荣记载,况明季“三公”。即使莆田姚氏肇基开族始祖姚天明,称为姚思廉之後,也仅仅见于莆田《姚氏族谱》。即便承认姚天明为姚思廉之后,姚天明唐末入闽,与“三公”时空相隔辽远,扯不上。台湾姚昶将“三公”列作姚天明裔,只有“狭隘宗派主义”者认可。
         第二,“三公”祖“唐初住在漳州”,唐初在漳州开族肇基者绝非姚思廉,亦非“姚思廉家族後裔”,而是来自光州固始姚廉洁及其麾下姚姓府兵。此之为说,有根有据,合乎历史时空,合乎历史逻辑。末学专题论述文章《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多篇,可以参阅,现不厌其烦,复再分析如次:
        根据《漳州府志》《云霄厅志》《台湾府志》记载: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360058姓南下镇压“蛮獠啸乱”,其中有姚氏,有姚氏“府兵”,“府兵队正”是姚廉洁。今人谢均祥专著《中原寻根》、林殿阁《漳州姓氏》、二十年前拙作《八闽姚氏源流》,皆依古籍文献认定“府兵”代表人物姚廉洁为姚氏入闽开族肇基第一人,亦为随“圣王”陈元光开漳诸将之一。今漳州地区各县村姚氏,绝大多数是唐初随“开漳圣王”陈元光入闽之姚氏“府兵”後代,代表人物是姚廉洁。
第三, 唐初入闽之姚氏“府兵”及其代表人物姚廉洁,悉驻屯生息于漳浦及从漳浦里奥川分析出之龙溪。至今其後裔族居地,悉仍族居今之漳浦、龙海,蕃播长泰、东山等县。当年陈元光“平獠”驰骋于漳州至粤东,陈元光即因粤东“蛮獠”高某侵扰诏安驻地,在长驱镇压时被高某戳伤不久去世。从逻辑推理,粤东应有唐“府兵”後裔。漳浦后姚村民至今犹传后姚村姚氏有一支分叶东山县,一支分叶揭阳县。
        层层分析至此,末学认为,历史文献表明“三公”祖不是姚思廉或“姚思廉家族后裔”,是唐初姚氏“府兵”,代表人物是姚廉洁。
        姚廉洁与姚思廉属于何种关系?是父子?是後裔?是同一家族?
1, 今有姚思廉《直说》及後人整理姚思廉家族“世系图”,并未见到姚廉洁名列其中,可以肯定姚廉洁不是姚思廉子或孙;
2, 姚廉洁生卒不详,但从总章二年(669)随陈政、陈元光南下分析,可能时已而立;而时姚思廉已殁(637)32年,二者年龄仅仅相差一代到两代;而姚思廉第一、二代乃至第三代,均无姚廉洁,也就不存在“姚思廉家族後裔”之可能。
3, “也退一步说”,纵使是姚察家族之中姚最、姚思聪支系,亦与“三公”祖是“姚思廉家族後裔”说这一论断勉强牵扯,盖前提不一,概念歧义,逻辑不通,不能成立;但7-17帖子旨意在姚思廉,若以“姚思廉家族”套代“三公祖姚思廉”,是偷梁换柱,不顾逻辑。却可以之反证:姚廉洁非姚思廉家族。姚思廉京兆万年人,姚廉洁光州固始人,似亦难牵援扳合。
       从以上分析,重申7-17帖子所表达观点,不能成立!且再简析如下:
1,谓“······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没有依附记载远祖姚崇,而是记录远祖姚思廉,其可信度还是很强的”。“可信度”强在何处?末学岂敢标新立异以招惹讥笑,仍依上述辨析认定:“三公”远祖无论姚崇说,抑或姚思廉说,皆不可信!
2,谓“退一步讲,三公即使不是姚思廉直接後裔,也应该是姚思廉家族的後裔,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从逻辑分析,这仍是A=A,并无实质意义,却给人以狭隘宗派观感觉。如此“确定”,有几多意义?姚思廉是隋末唐初人,其子、孙是初唐或盛唐人。“唐初住在漳州”姚氏是“唐初”人,没可能成“姚思廉家族后裔”。
3,谓“所以三公是姚思廉家族后裔不容改变”,有“不容置辩”之依据否?有否主观武断之嫌?
        行文至此,凭借“直觉、证据、逻辑” 辨析“三公远祖”讹误是非,不揣固陋,权且奉请姚庆礼宗亲投畀高明指正,拟将依不同观点、反驳观点,再作进一步探讨。
                                                         (五)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独筇异域,缅怀故国 ,神游蒲坂,遥望漳赣辰沅,暮霭沉沉,冥思姚荣“三公”,琢磨今人论述,感想翩翩。珥笔草书,画蛇添足,聊述两段心得恭奉宗亲,共商族史研讨观点与取向,信有良多裨益也!
0 P% e- I9 ?8 B5 ?. p9 f
              其一
        自乾隆朝姚文贤至今人探讨“三公”“唐初住在漳州”之开族肇基始祖,均存在若干误区:
第一, 因循虚荣心作怪,非找个高官名人点缀家史以为荣宗显祖不可。甚劳苦,事倍功半。
第二, 姚氏先人,奚惟姚崇、姚思廉、姚勉诸人?春秋战国有姚句耳、姚贾,汉有姚云、姚光,与姚平、田丰同时代有姚恂,唐有文科状元姚仲豫,武职“府兵队正”姚廉洁,等等。胡何仅在姚思廉、姚崇等几个山头转悠,“一山放过一山栏”,“只缘身在此山中”,殊不知“楚天辽阔”何似!
第三, 隐隐约约感到近十年来,有一股“狭隘宗派历史观” “狭隘宗派主义”,或明或暗,影响中华姚氏对姚舜历史、姚氏源流,尤其对一些省份认宗归族探讨与作业,客观上产生不良导向,导致一些姚氏族居县、村落“一把香插错香炉”。
                 
                   其二
       末学以为,研究姚氏族史,应具三种境界:
        第一,“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诗《海棠》)我姚氏族谱历经兵燹、蠹蛀、浩劫,少数保存至今者,弥足珍贵。幸际明时,旧谱不再沉睡;研究者,遍及神州,而今收藏、研读、珍惜姚氏族谱者众。对此,要如苏东坡爱花、惜花、护花精神,真心研读之,爱心呵护之,孝心纂续之,追根溯源,寻踪归族,准确定位,免得一把香误插香炉,不亦幸哉!
         第二,“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蘗禅师诗《上堂开示颂》:“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俗云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族史,何惧彻骨清寒?况明清前旧谱,多为民间“刀笔吏”纂修,未必详尽了解姚氏族史,附会臆造有之,僭越有之,冒滥有之。研读旧谱,时遇困惑,茫然不解。每遇此时,倘辄伏案查核史书、方志,必常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顿悟,觅得史事真诠,终得姚氏族史(家史)“香雪海” ,不亦快哉!
        第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诗《春日》)。以至上孝心修复族史、家史;以至正公心,解析族史、家史;以负责人正心认识族史、家史,实事求是、去伪存真,以志书文献为依据,以历史思维匡正族史家史,以严密逻辑说服人,则等闲识得族史家史“东风面”,重纂、修正姚氏历史家史,以万紫千红呈现人前,九州姚氏族群无处不春光明媚,大快人心,不亦尚哉!
       遗憾者,能知此三境界者,盖寡;能臻此三境者,鲜矣!故姚钟尧教授微信“不同声音”一则结语云:
      “于现代人,更有甚者,无凭无记硬生生树碑立传;从未见过硬扎实的论证示族人,急于求成,标新立异,以讹传讹,几十几百年后更增乱源”。
       斯言并非耸人听闻,诚乃真诚规谏,至理预言!盖本有乱谱,“更增乱源”,孰可容忍!能臻此“三境界”,则可矣!

8 N8 s" D6 t' G/ `+ l7 i# R1 ?, x
附言
      有关“三公”、漳州姚氏、龙海紫泥姚氏远祖,本人近年撰有《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初作、再作、续作)三篇,《从长泰姓氏说起》、《福建水师提督姚堂身世考》等文,最近继《小荷才露尖尖角》后又作《暮霭沉沉楚天阔》,均将发于“姚氏宗亲网”,祈望宗亲、学者、教授网上搜索,连锁连读,参照研判,认知姚氏史事,用辨正误。   
         《小荷才露尖尖角》《暮霭沉沉楚天阔》7-8月写于檀香山,异国纂汉文,手头了无资料,讹误难免。余固知谫陋,草率行文,敷芬辞浅,文法不章,逻辑欠周;复缘于为人耿直,言语唐突,文辞“率而直”,甚或有尖刻不自知而冒犯尊贵者;且引文悉未核实,随意入文,可能因错而授人以柄,乞谅。窃料高明者不屑屑于小误而斤斤计较,盖其八斗之才,大处着眼,小处宽宥,有雅量,有能量,自能弥补末学之不足。至于观点不能认同者,愿闻教诲,恭丐不吝指正。作揖!
        最后,感谢姚庆礼为成全拙作,及时寻觅翻检资料寄予,不胜感激,万分谢忱!
                                                             福州琴亭瓮翁斋    姚恩健
                                                  2019/8/8于檀香山

8 p$ U6 o& f* |7 w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9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发表于 2019-8-21 22:29: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ZH姚忠华 于 2019-8-21 22:35 编辑 - K' s% I7 t- L% [6 n% c# L' X

' Z; r) b, L' S+ s/ H% T & n( f. U# d; l/ k2 ?3 S0 a0 A
附1929年江阴《蓉江姚氏宗谱》1——10世世表,11——20世简表(部分)& L9 x# X0 M& Y& G
世、铁山,(字景彻)配氏,生子一,祖。按公系隋晋陵郡忠武王嫡裔,世居蜀,五季时以义勇破普州,遂为州牧,有功于民,后人立庙祀之,宋
追赠英惠显灵仁泽王。0 \& M( I0 R2 B& [
第二世、
祖,铁山公子,字宏先,配氏。生子一,胜之。世、胜之,祖公子,字继荣,配氏。生子一,章。% }1 t) M6 H7 H6 O6 K
世、章,胜之公子,字有文。以曾孙希得贵,累赠太子太师。配马氏,累赠卫国夫人。生子一,渊。
, q; s0 F8 e- r# K9 M. M世、渊。章公子,字澜水,以孙希得贵,诰赠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大学土、太子太师,配张氏,诰赠郑国夫人。继配刘氏,诰赠蔡国夫人。渊生三子端桂、端懋、端恕。女一适岳。0 I* x- h& n% h
世、端桂六(1),渊公长子,字仲友,号持堂先生,宋嘉定甲戌(1214年)进土,任广汉纠曹致仕。以子贵,敕赠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大学土,太子太师。配杨氏,敕封许国夫人。继配李氏,敕封隋国夫人。又继配王氏,敕封庆国夫人。公卒,赐葬义兴(江苏宜兴)南岳山。生子一,希得。
2 z) x0 v8 B/ {7 ]) y( d; v( F7 k              端懋六(2),渊公次子,字     配氏     卒
南岳山坟。生子二,希舜,希昭。                                                
' b2 F# \4 w# ~! g% x/ l% {( c) e
                                         希舜,端懋公长子,行传二                                                        (第七世)
( Q/ o& P* T& ]3 n% D7 d1 _                                         希昭,
端懋公次子,行传三,仕总干。生子二 、屷                     

# @: T! `) B+ o1 L1 K5 }                                                 、 希昭公长子,行登九                                                (第八世)  ^$ v; e- B+ d0 D6 m4 |2 c
                                                  希昭公次子,行登十, 生志翰、承翰。 , Q  W% h4 A4 c# r2 r# q
                                                          志翰 ,  公长子,行明九。                                      (第九世)
$ n6 a; Q( V4 O( G3 E承翰, 公次子,行明十一。
% i4 x7 E! B1 A# t% O2 s
              端恕六(3),渊公三子,字   配氏     生子二,希少,希文。                                                                                          希少,端恕公长子,行传四,配氏     生子一,尧。                      (第 七世)) A" j  l6 ~, |5 i
                                                
尧,希少公子 行登十一
# V- r. T2 {% p
                                         希文,端恕公次子,行传五,配氏     生子二,、峻。与侄同殉难。) G8 u# \6 h" E$ F; u+ R
                                                   蓯、希文公长子,号翠岩。行登十二,宋进士,著《白云吟集》。生子三, 师翰、正翰、僖翰。迁居绍兴。(第八世)2 z. n: p1 C8 |! i
                                                        
   师翰, 蓯公长子。行明十,生子二,江孙。淑孙。   (第九世)
; Z9 j3 o9 L9 k* h0 x
                                                                    江孙,师翰公长子,字庆远,行长四,配张氏。生子二,應辰,(第十  世)
% f8 @% `6 c4 |7 \6 |  C/ j
應辰,字拱 之,配氏。子二,狄、光。                                                                                            狄,字万里。
  G& Y, M# g* K. x4 A& b# e8 l- h. h1 G4 Y8 b% Q9 J
                                                                                            光,字仲阳。
' F$ X& ~: U* i) z/ N4 `. Y2 h6 {& F
                                                                             應夔,字未详+ X9 B2 v8 Z7 L6 j) X

$ s" a3 p0 l. F+ t) b( u* j                                                                     淑孙,师翰公次子,行长六。
6 z: t# R/ t( f8 j4 v3 p" y                                                           正翰 蓯公次子。行明十二,. D% r$ T  A6 E- y$ _
                                                           僖翰, 蓯公三子。行明十三,
( R" i- E) \, t( k: U' |9 g                                                    峻、希文公次子 ,行登十三,生子一,宸翰。迁居姑苏。  n% I" Q+ Q( q# a& a% [
                                                          宸翰,峻公子,行明十四,生子一,  汭孙     % O& ?7 `# x6 u2 D
                                                                   汭孙,宸翰公子,字厘伯,行长二十,生子一,榕。
& k  c; k- K* w4 O2 r4 L                                                                         榕,字本荣,行福八,配张氏。生子一,国器。明洪武三年给户帖隶籍武进之政成乡即今阳湖之五牧。1 W$ P1 A: [$ q; s
世、希得,端桂公子(1199—1269年),字逢源,号橘洲,行传一,宋嘉定癸未(1223年)进土,仕至资政殿大学土、金紫光禄大夫,封潼川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实封八百户。特赠少保,加赠太师。晚年退隐义兴大芦寺,咸仁御书南山明恕堂匾额赐之。生于庆元己未年,配贾氏,敕封建安郡夫人。女三,长适通直郎通判泉州眞绍祖,次适宣教郎知常熟县曹,三适游浩。公卒于咸仁己巳年十二月乙丑日,寿七十有一,赐葬宜兴山亭乡大芦山龙耳之原所,著有《续言行录》、《橘洲文集》。生子三,巌,訔,崑。              % r: `, \5 u* A; _6 q' K8 T
世、巌 (1),希得公长子,字季瞻,号南堂,行登五,宋咸仁戊辰(1268年)进土,仕至大理寺丞,配叚氏,赠宜人,    生子三,奕翰,有翰,制翰。                       
4 y1 ~5 ?# W8 T* a9 p4 Y0 J                            奕翰,巌公长子,字景韩,
号方山,行明一,仕无为军司。赠修职郎。配朱氏, 封孺人,继配陆氏,封孺人, 生子四,洲孙、潼孙、满孙(从道)、泗孙。(第九世)

- t1 z! e5 ^& A3 M- O/ O                                    洲孙,奕翰公长子,字伯瀛。行长十,生子一,柏。    (第十世)
% L. L6 b  |3 c0 s; |                                    潼孙奕翰公次子,字仲川。行长十二,配氏。 5 H( d, @- t. E0 \' _0 i
                                    泗孙,  奕翰公四子,字庆达。行长十三,配冯氏。生子一,楷 。  % }( u8 S5 F" j3 z8 F4 `& t3 e
                                                 楷,泗孙公子,字师鲁配岳氏,继配李氏,生子二,昱、昶。胡埭分祖。, ]! `0 t2 X/ z) F/ x8 b5 E0 g
                                                               昱,楷公长子,字汝进,生一子,祜
9 T- X% t2 O- p7 O( F$ m2 ^, t               昶,楷公次子,字汝鸣。
% s& A. v* R( e, R% R* u# ]2 D9 y      
5 u# U5 C; |' l7 B
                            有翰巌次子字子韩,行明二,仕淮西总领所大军仓丞,赠承务郎,配氏,赠孺人,生子二,洸孙,沼孙。                    (第九世)# L) `$ w8 W6 }& t2 g
                                       
洸孙,  有翰公长 。字仲武,行长十八。配褚氏。(第十世)
, q; c! e4 Z& G8 q. c4 ^" i  H2 J; @$ {
                                     沼孙,   有翰公次子。 字仲平,行长十九。! j& P# F5 j. V: l4 J" Z
                            制翰, 巌三子,号礼山,行明三。(第九世)
7 S) H; e6 m% R5 B              訔(2),
希得公次子,字季和,号蒙泉,行登六,宋咸淳乙丑(1265年)进土,任福建泉州司李,丁艰归。值常州降元,公与锡山 陈召起兵,民恢复。遂命公为知常州事,带行军器监簿。德佑乙亥(1275年),伯颜复统兵围常,至十一月乙酉日城陷死节,于十二月初八日甲辰。赐葬义兴龙颈山,赠龙图阁待制学土,谥曰忠毅,官其三子,仍赐银、绢、祭田,敕建常州忠义祠祀之,大宗祠建于奔牛镇东文昌阁之西,于道光庚子年采入县志,配余氏,生三子,巽翰,维翰,书翰
- k& B  k0 S, q( P  [! b; R
                           巽翰
(1),訔公长子,行明六,恩荫修职郎,配欧氏,赠孺人,生三子,源孙、澄孙、溢孙卒葬俱未详(第九世)3 Y" x& w# K/ R( P
                                       
孙, 巽翰公长子,字庆长,行长二, 配柳氏。生俱未详。生子一,梓。(第十世)

0 {. u( V* l# f# D; F  m                                               梓,字福一,号鹤林。配宗氏。生子二。思义、思善。公初居邑西十里洞子河,明洪武初徒居金坛即奔牛镇也。以寿终葬洞子河上塘之原。
% Y  a+ D4 b( x+ f# j1 Q; \: x) t                                                       思义,梓公长子,字得夫,生子四,宏、袤、育、方。
" {3 o0 I$ t* Q7 N9 d! Q                                                       思善,梓公次子,徒居宜兴周铁桥。
  `4 a7 w- T) B) `& P; w2 V7 ]/ K& Y                                     澄孙,   巽翰公次子,行长三,配 氏。                生子一,讷。      1 T& Z' o# g, C+ D
                                     溢孙,   巽翰公三子,字庆衍,行长十一,配  氏。生子一,杰。* d" c/ `, o1 N( Y; _: @
                                              杰,字晋卿,配邵氏,生子三,泰、至、频。                                 ( 第十一世 )   
8 V0 o9 J9 R6 I, n2 e, P$ r8 i" Z                                                              泰,杰公长子,字伯大。+ c% }7 m% D' E* h7 k1 e$ E
                                                              至,杰公次子,字叔大。
8 o% n# T4 y) {& G4 U; W( I                                                              频,杰公三子,字仲明。   . K7 i3 u+ _; y' ?

# |5 |, a& s- J4 w- ~* ^' n- N                           维翰(2),訔公次子,行明七,恩荫承务郎,配顾氏,赠孺人。生俱未详。生二子,淇孙,忠孙卒葬俱未详(第九世)
2 U) U2 K* \; u( M5 x) G淇孙,维翰公长子,字庆源,行长一,配包氏。生子一,模。卒葬俱未详(第十世)
4 K3 D! c+ q4 B
模,字寿一,号鹤坡。配俞氏。子三,国宝、国宾、国贤。公初居离墨山,洪武初迁居郡城锁龙里。                                                               国宝,模公长子,字文珍。配唐氏,生卒葬未详。生子一,袗。3 g) ^/ B' ^3 n& e
                                                               国宾,模公次子,配白氏。生子一,祁。 ! r6 u1 E; \+ G. X+ h
                                                               国贤,模公三子,字文彬。配萧氏。子二,袑、褆。
& N2 O1 ?+ B4 ~$ e6 ~  i                                                                        
8 e. r0 e% r- X& P                                     忠孙,维翰公次子,行长七。
6 M; ]) o( r1 H( F; g
9 t0 E2 k$ \/ ]4 R2 O
                           书翰(3),訔公三子,行明八,恩荫将仕郎,配氏,赠孺人,生俱未详。生二子,,浩孙。卒葬俱未详(第九世)
& Y% w0 i2 T/ S" w淳孙,   书翰公长子,字良甫,行长五,配邵氏生俱未详,(第十世)生子一,复祖 。卒葬俱未详(吴渎 分祖第十一世)" v& z0 r" k2 ^. B: r2 N# X+ _- K# J
                                     浩孙,    书翰公次子,行长八。
4 ]- d. w. j8 @9 V% e) q2 R
             昆(3)。希得公三子,字季玉,号颐山,行登七,宋咸淳癸酉(1273年)科举人,配氏,生二子,英翰,文翰。(第八世)4 T6 h9 [% S7 B
                                
英翰,昆公长子,行明四,官提干,生二子,澎孙,冲孙
。                                                       (第九世)7 r, X, c/ O2 f; k3 M  m" F& _
                                       
澎孙,英翰公长子,字致和,行长十六。                                                                             (第十世)
) l1 {1 Y6 i% b8 E
                                      冲孙,英翰公次子,字仲翬,行长十七。生子二,樸、  
/ |4 k" J5 v+ Y                                                 樸,字汝玉。
7 V+ T- O# b5 o# U# X  M( _+ t                                                 槤,字汝器。
2 T7 s2 `. v5 m- n2 v文翰,昆公次子,行明五,仕都仓寺丞,赠承务郎,配氏,赠孺人,生子二,洪孙、泳孙(第九世)2 [8 ^  I' l. ^+ p) I; N8 K" L# d
洪孙,文翰公长子,行长十四                                                                               (第十世)
: @7 H' W# u0 V& c: X+ w5 S2 X泳孙,文翰公次子,字仲游,行长十五。 配王氏生子一,寿山 3 I  i* m1 G' z
十一世、   复祖,字克显,以子贵,诰赠中宪大夫,配卢氏,诰赠 恭人。(吴渎分祖第十一世)生子二, 临、旭。吴渎分祖' b- E) K3 u3 D% h  Q4 A
十二世、   临(1), 复祖公长子,字文临,一字大临,号离墨山樵,明洪武丙辰征(1376年)举人才起,知济南府德州德平县事,转莱州府同知,升保定府知府,敕授中宪大夫。配金氏,赠恭人,于至正壬辰(1352年),江东寇犯浙、宜兴,陷。避兵入湖,贼迫之,遂抱幼女死于水,享祀宜兴周王庙内。续配邵氏,赠恭人。生未详。生子一,初。公卒于官署,归葬祖坟,金氏葬吴渎西毛坟,邵氏卒未详,葬祖坟。
4 i# j, F" R4 `% ^1 Z7 F
                旭(2),复祖公次子,字文升,号景阳,景泰庚午(1450年)科举人,辛未登进土第,授北京刑科给事中,外转江西南安府知府  。敕授中宪大夫,配俞氏,赠恭人,继配吴氏,赠恭人。旭生二子,容、希廉。公于宣德间(1425—1435)自宜兴吴渎迁居安庆之桐城。3 p' p8 A; C! _% R9 }
十三、容   (1),旭公长子,字宇怀,赘居江阴青阳陆氏。生子亮。1 A! U! i$ |" \# l1 v/ X9 c# T
          希廉(2),旭公次子,字未详
4 N7 a/ @! v' A4 s. v十四、亮,容公子,字彦广,号松石,
赘田里冯浩然女,公始卜基泗河闸,卒葬桐岐纱帽坟壬山丙向。生二子,麒、麟

* }+ v7 C# H! O+ ]( V( A, I
十五、麒,亮公长子,。公始迁于江邑东外金童桥之白沙里,是为白沙姚氏始迁祖。生子二,天恩,子明
( k1 z' X+ V7 G; }4 H; _          麟,亮公次子,字惟宁,号怡闵,配新桥姜氏,继配陆氏。生子四,鉴、钰、铨、镗。卒葬后塘生穴,仍居泗河。
4 i* E+ v4 d, @$ _3 A& m$ o% }

签到天数: 9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发表于 2019-8-21 22:4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ZH姚忠华 于 2019-8-21 22:43 编辑
& y8 {( r  l# J) \/ K; @0 F+ p  R* E3 _8 r1 n7 Z
宋希得公就职地区与官职( `7 y& H/ C  ~! v

) h% O. a; G) L, l- z6 |  {% P宋史列传180
( Q* p/ y% a4 h
" f/ n0 ~1 G0 \) N      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授小溪主簿,待次三年,朝夕讨论《六经》、诸子百家之言。调盘石令。会蜀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更调嘉定府司理参军。改知蒲江县。巨室挟势,邑号难治。希得绥强扶弱,声闻著闻。同知枢密院事游似以希得名闻,召审察,迁行在都进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至候官,吏不知为通判也。
0 z8 z; f3 W) c; [: M

! L  v) A, V5 r& s- d- a( z* a     为国子监丞,迁太府寺丞,时暂书拟金部文字兼沂靖王府教授。时帝斥逐权奸,收召名德,举朝相庆。希得以为外观形状,似若清明之朝;内察脉息,有类危亡之证。乃上疏言:“尧、舜、三代之。。。。。。
* x( ~: X0 _8 r7 G9 {. q& o$ Y% }6 Q2 b( m; K6 f

' n  ~# c% G, y. e0 i0 s9 k      迁知大宗正丞兼权金部郎官。李韶以病告,十上疏欲去。希得言:。。。。。。
6 A; c. |5 I. ~1 _1 l0 j' V* ?
# N! H  B1 E# q3 f      进秘书丞,寻迁著作郎,授江西提举常平。役法久坏,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 希得竟罪之。遂提点刑狱,加直秘阁。未几,加度支员外郎,寻直宝章阁,移治赣州。盗有伪号“崔太尉”者,据石壁,连结数郡;刘老龙等聚众焚掠,一方绎骚。 希得指授方略,不五旬平之。以直宝谟阁、广西转运判官兼权静江府。寻授直徽猷阁、知静江府、主管广西经略安抚司公事兼转运判官。母丧,免。召为秘书少监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入对,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辩,且曰:“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小人自植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为身计,非为国计也。”迁宗正少卿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兼权给事中,兼权刑部侍郎、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时西方用兵,有为嵩之复出计者,谓非此人不能办。帝有意再用,知希得必执之,出旨谕意,希得毅然具疏密奏,不报。又缴邓泳予祠之命。右正言邵泽、监察御史吴衍、殿中侍御史朱熠相继论罢。
/ u# H7 G* ^  v3 E9 ~
5 Y9 T9 t  o. a      久之,以集英殿修撰提点千秋鸿禧观。未几,依旧职两淮宣抚使司判官,俄加宝谟阁待制,移京西、湖南北、四川。诏叙复元官。护江陵有功,召为户部侍郎。帝曰:“姚希得才望可为阃帅。”乃进焕章阁待制、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继升敷文阁待制。诏增沿海舟师,希得为之广募水军,造战舰,蓄粮食,蠲米一万二千石、旧逋一百万。去官,库余羡悉以代民输。召为工部尚书兼侍读。入侍经筵,帝问庆元之政甚悉。以华文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行宫留守。 希得按行江上,慰劳士卒,众皆欢说。溧阳饥,发禀劝分,全活者众。创宁江军,自建康、太平至池州列砦置屋二万余间,屯戍七千余人。帝闻之,一再降诏奖谕。加宝章阁学士,寻加刑部尚书,依旧任兼淮西总领。 3 r. _0 L; W$ v1 C- m0 l
6 D3 Y1 ~, Q+ y2 h2 U
      景定五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乃言用人才、修政事、治兵甲、惜财用四事。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公星变,上疏引咎,乞解机务。兼权参知政事。度宗即位,授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寻授参知政事。以言罢,授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起知潭州、湖南安抚使,以疾甚,辞,乃仍旧职奉祠。请致仕,诏不许,力请,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致仕。咸淳五年,卒。遗表闻,帝辍朝,赠少保。 : i% A3 x& r, V" @& s2 A
, [; N* S  o6 s. ?0 A& d
    溪县,梁(502~557),德阳县萧更名小溪县(遂宁市船山区),隶属东遂宁郡。西魏(535~556),小溪县更名方义县,仍隶属东遂宁郡。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宋太宗名讳,改方义县名小溪县。属遂州。政和五年(1115),升遂州为遂宁府,小溪县隶属遂宁府。南宋宝祐六年(1258),小溪县隶属遂宁都督府。元至元十九年(1282),属遂宁州。明洪武九年(1376),废小溪县。
1 g  L2 l0 ~+ ?' e
8 C+ A$ }: J6 G1 \5 _    磐石县,1、北周保定中(公元561-565年)析置磐石县,县址在今四川资中县北门外两路口一带,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资州州治由资阳县迁到盘石县。明洪武四年(1371),明军平蜀,夏亡,降资州为县。盘石县改为资县。   
2 |0 O' c% h4 `6 m% m0 O. Q    嘉定府,南宋庆元二年(1190年)以宁宗潜邸升嘉州置,治龙游县(清改名乐山,今市)。属成都府路,辖境相当今四川省乐山、犍为、峨眉山、夹江、洪雅、沐川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嘉定府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为府。属四川省。九年降为嘉定州[1]。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复升为府。辖境相当今乐山、犍为、峨眉山、夹江、洪雅、峨边、荣县、威远等市县地。1913年废。
. q) [7 m  D3 ~8 ?4 ]: _& B
8 z7 E( T6 ]7 T8 v! k* ?, p    蒲江县,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580平方千米,人口26万。邮政编码611630。县人民政府驻鹤山镇。
% V1 }$ }+ I  E/ ?) V3 A" Y    太平府, ①五代南唐保大末置新和州,寻改雄远军,宋改曰平南军,升为太平州,元为太平路,明为太平府,清因之,属安徽省,民国废,故治即今当涂县。
  ]% u" n2 q8 J7 [5 f4 c. m- P9 a# x6 O% K
②汉临尘雍溪等县地,晋以后为蛮獠所居,唐置羁縻州,宋析置太平砦,元置太平路,明改为太平府,清因之,属广西省,民国废,故治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9 t4 x& w! X0 [$ r' ?" l! \  s% G2 G7 g3 l  F5 t3 u
③太平府是明、清两代的一个府,位于长江下游南岸,辖区大致相当于今日安徽省的马鞍山市及芜湖市辖境。元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丁巳,朱元璋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太平府在明代属于南直隶,清代属于安徽省。太平府下辖3个县:当涂县(首县)、芜湖县、繁昌县。清代,苏皖分省后,太平府与安徽省的宁国府、池州府及江苏省江宁府相邻,与安徽省庐州府及和州直隶州隔长江相望。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太平府。
4 z* g7 C5 |) F! C
9 g% n5 r0 D( X* k    福州: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口、经济、文化都达到一个高峰。[28][35]974年和1069年,刺史钱昱和程师孟先后扩建城池。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间大兴水利。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6] 福州的城市内河水网体系也在宋代形成。宋代福州人口众多,经济极其繁荣,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6][11] 南宋时人口超过59万,其中城内人口超过十万。[36][37] 宋代福州的农业高度发展,[38] 还是宋朝造船业的中心,其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展迅速。[39] 文化上,两宋时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状元10名,武状元11名,进士2247名,奠定了福州科举文教在中国领先的地位。[6][36]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十一月,蒙古军队攻占福州,赵昰从海路南逃。[35][40] 元代福州大部分时间作为福建首府,元末的1359年到1362年,亦思巴奚军一度占领福州,其后元朝的陈友定取而代之。1368年(洪武元年)明朝军队占领福州。[6][41]
+ G3 ?7 s1 \1 f3 D
; [1 k% Q1 u- T8 `  `2 w
    江西,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元代设置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制度。辖区包括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原江西东北部分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以及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3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8 z' @1 W  K0 z1 _! Y& M$ V) Z
+ n) q' h( }- p$ Z
* @3 s; m: p$ ]6 N
    赣州市,简称虔,常称为赣南地区,全国七十个大中城市之一。赣州东接福建三明和龙岩,南至西南临广东梅州、河源和韶关,西靠湖南郴州,北连江西吉安、抚州,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中国两大主要稀土产地之一。中共红军时期主要的红色割据区域之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南野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之始。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唐朝虔州治赣县,在今赣州市区,而不是今天的赣县。宋淳化元年(990),以虔州原辖南康、大庾、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庾。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为赣州。明吴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县直隶于省。三年(1914)设赣南道。十五年(1926),废赣南道,县直隶于省。
# f% K7 G( l- N$ y0 @3 z, D2 e7 v6 s' r% \6 E5 {
    广西,宋代初期在岭南恢复“岭南道”,后来改为“广南道”,继又把“道”改成“路”。宋至道三年将广南路一分为二,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其中广南西路包括今日广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广西”之称由此而来。元朝大部分时候,岭南地区和海南岛没有单独设置一级行政区划,而是将原宋朝广南东路辖区归江西行省管辖;原广南西路划归湖广行省管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广东省雷州半岛,都归湖广行省管辖。元代末期,设“广西行中书省”,是广西建制“省”开始,以后一直设“广西省”。明朝初期,两广与江西、湖南分开。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广西门户钦、廉州划归广东。清朝大体上沿用明的区划。7 ^: d9 P, Q) _

# m8 d8 K3 j2 A% I) Z7 e: g/ W$ z5 q1 {( G% F2 s' t* X
     静江府,南宋绍兴三年(1138年)升桂州置,治临桂县(今广西桂林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临桂、灵川、阳朔、荔浦、兴安、龙胜、永福等市县地。为广南西路治所。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为静江路。明洪武初复改静江府,寻改桂林府。$ h7 |$ G: K/ S' H" Y$ T
2 u% i" K# w5 \  p# p/ ^. C
    建康,唐代,建康故地受到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重又发展起来。唐初置江宁郡,后置升州。五代时杨吴改为金陵府,并修筑规模空前的金陵城。唐朝灭亡后,南唐建都金陵,改称江宁府,并扩建了城邑。[16]北宋共灭南唐后,重置升州,后又改为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改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并设行宫。元朝时改为集庆路,是当时东南纺织业的中心。[17]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为京师,当年明军攻入元大都,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京城,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师总人口约70万人,其中居民约47万人、卫戍部队20万人,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保留至今的南京城墙、明孝陵等建筑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1421年迁都顺天府,将应天府改为南京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首都[注 9][注 10]。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建立南明。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降为江宁府,但民间仍习称为南京。清初,江宁为江南省[注 11] 省府。康熙六年将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直到清末,江宁是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驻地,同时在江宁设立江宁布政使,管辖江宁府和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隶州、通州直隶州和海门厅[18],管辖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在1780年以前也曾长期驻扎在江宁。江宁城东明故宫旧址驻扎有八旗军队,设江宁将军管辖。清廷在江宁设立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厂,生产供应皇家需求的丝织品,因此在经济方面江宁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Q( \3 J9 q5 _6 @

$ S& h. t% Z6 D$ Z2 {, ^: L     江淮宣抚使的辖区,江淮宣抚使辖区包括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及两浙路的一部分,在南宋中期一直处于分合不定的状态。其辖区不规则,与各监司或帅司路并不一定重合,多数时候或置四个宣抚使辖区,或置两淮宣抚使,亦有时四路皆不置宣抚使。高宗建炎三年(1129)六月,以东京留守杜充兼宣抚处置副使,节制淮南、京东西路。八月,又以杜充兼江、淮宣抚使守建康。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守镇江,刘光世为江东宣抚使守太平、池州,并受杜充节制。由此可看出,南宋初年,江淮宣抚使辖区划分为不同的机构,有一部份是由制置司统领的,这种情况在此后也不断出现。如绍兴七年(1137)八月,以“少保、江南东路宣抚使张俊为淮南西路宣抚使,盱眙军置司。保成军节度使、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为淮南西路制置使。右武大夫、开州团练使、权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刘铸为淮南西路制置副使,并庐州置司。”① 在高宗建炎三年(1129)九月,朝廷以周望为两浙、荆湖等路宣抚使②,同年,杜充出任淮南、京东西宣抚副使,则是江淮与京湖两大战区之间出现了部分重合。绍兴初年,江淮分为四个宣抚使或制置使辖区。绍兴三十二年(1162)张浚为两淮宣抚使时,辖有淮东、淮西两制置司,其它时间一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三绍兴七年八月乙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A,建炎三年九月癸丑。 第二章南宋时期的官抚使制度般朝廷置两淮或江淮宣抚使时,会撤销淮东、淮西两制置司,反之亦是,以确保指挥号令出于一方,并避免机构重叠,号令不~。这种变化在南宋时期发生多次,基本辖区的合并是原有或分割。如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朝廷罢江淮宣抚使司,将其辖区分为淮东、淮西、沿江三个制置使辖区。一般说来,两淮宣抚使辖区为淮东、淮西两路,而江淮宣抚使辖区情况则比较复杂。受资料所限,尚不能完全明了,大体辖有淮南东、西路,江南东路、两浙路的一部份,江南西路一部分或全部。南宋时期, 一般江淮宣抚使司置司建康府,两淮宣抚使司则置司扬州。淮东、西宣抚使司治所则变动不常。南宋初,淮东宣抚使司治所先在镇江,其后楚州、建康;淮西宣抚使司治所则由太平州而盱眙,复移庐州。从中可见这一地区因战争形势的变化,对宣抚使治所位置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9 U9 t! N8 ~- c' e0 R. q( L

" L0 ?0 W$ j& V" ?( }0 x      庆元府,南宋绍熙六年(1195年)改明州置,治鄞县(今浙江宁波市)。辖境约当今浙江省甬江流域及慈溪、象山、舟山、岱山等市县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庆元路。
2 |/ P5 ?/ Y; T0 i8 e5 ?
9 P; _. `0 S2 b* Y; V8 v      安庆府,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安庆军置,治怀宁县(今安徽省潜山县),景定元年(1260年)移治今安庆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岳西、桐城两县市以南,枞阳县以西,长江以北地区。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安庆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为宁江府,次年复为安庆府。清为安徽省治。1912年废。安庆府下辖6个县:怀宁县(首县)、桐城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清代,安庆府与本省的庐州府、六安直隶州及湖北省黄州府相邻,南面隔长江与本省池州府以及江西省九江府相望。6 j6 D% x7 m$ t* Q2 S

( B# k% C6 o1 _9 Y# }( s. g* S3 l+ K2 \0 K     太平府,雅称鸠州或鸠兹,是明清两代的一个府,位于长江下游南岸,辖区大致相当于今日安徽省的马鞍山市及芜湖市辖境。太平府在明代属于南直隶,下辖3个县:当涂县(首县)、芜湖县、繁昌县。春秋时代此地湖泊草丛中鸠鸟众多,被吴国命名为鸠兹邑,流经此地的长江一段,亦由此别名鸠江,故此地士大夫雅称鸠兹、鸠州。清代江南省分立,江苏、安徽各分行省后,太平府与安徽省的宁国府、池州府及江苏省江宁府相邻,与安徽省庐州府及和州直隶州隔长江相望。清代太平府:隶徽宁池太广道。长江水师提督驻。领县三: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1]。
& Y$ a; s8 a& n. w) J
0 G+ g* Q* T2 O3 V% n0 d& [      池州府,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九华府置,治贵池县(今安徽池州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池州、铜陵、青阳、石台、东至等市县地。池州府在明代属于南直隶,清代属于安徽省。池州府下辖6个县:贵池县(首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清代,池州府与本省的徽州府、太平府、宁国府、广德直隶州以及江西省九江府相邻,与本省安庆府、庐州府隔长江相望。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池州府。
; j$ y: v; e  |7 ?$ D+ v6 @3 X      总领,南宋官名。绍兴十一年(1141)收诸将兵,改为御前军,分屯诸处,置淮东、淮西、湖广总领,掌所在地诸军钱粮并参预军政。十五年(1145)又置四川总领。总领财赋所简称总所,亦称饷所,或称饷司。 / C: }5 b/ \1 z! D$ A
+ t" G" D$ ?" ^+ T4 B
; c# u% z, f, w" T  k
; ]1 v1 N& |/ @! U% l0 I$ ?

* z( K! X* n# d+ h
3 @0 `2 [0 W/ B) ?$ K      潭州,唐武德三年(621年),又改长沙郡为潭州。五代梁天成二年(927年),马殷建楚国,改潭州为长沙,作国都。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复置潭州。元至元十四年(1274年),改潭州为潭州路,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文宗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4年),朱元璋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再改为长沙府。  _/ o, S3 k/ g; R) y( k  x
  z& F& M2 \% ~" S1 e
  V, R, D& |5 C9 a; [$ D: S
      湖南,北宋时,湖南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这时洞庭湖区得到大规模开发,湖南在全国的地位迅速上升。宋代全国四大书院,湖南即得其二。北宋末年,湖南人口达570多万。元代时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省会武汉),设湖南宣慰司于衡州(后迁治潭州);明代时属湖广布政使司(省会武汉);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为湖广左、右布政使司,其中右司下设长宝、岳常澧、衡永郴桂、辰沅永靖4道和长沙、宝庆、岳州、常德、衡州、辰州、沅州、永州、永顺九府。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迁长沙,湖南正式作为省级行政单位。, C4 x2 C0 v$ i, `7 ^$ J. U. R
) r$ ~/ |2 q( w6 A/ X8 q
4 z# Y* a2 m" s4 |( d
      潼川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治今四川省梓潼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梓潼县地。属潼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废。
* u. t4 I0 F5 U8 v% H' H7 ^4 m5 W4 c" x+ t7 v
宋代官职表(三师) (三公) (三孤)
# X! x1 k! C& j1 F+ a* r7 J* ~+ E- w* A! f, E0 l& G
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正一品" O" q0 }0 }. L1 Y
8 R1 [8 B2 I8 t7 d1 E" x7 F' a
(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总理全国政事参知政事正二品副相: I. x  J5 V- A. N$ W' U4 t) s2 m
9 {. {5 h. ^7 @, M6 k' m
枢密院枢密使(知院事)从一品正二品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t$ N0 C3 }5 ]5 o' F' b: ^) I

; V" ]& `6 i  k% K$ O5 g3 q副使(同知院事)正二品
8 z  E/ z5 |9 q$ A+ t, u$ S( F  c4 g% o0 z
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 }' J9 _9 ^7 @$ y; t2 [% `* H$ |' @& Y& i# L) ?2 {& f
门下侍郎佐侍中
* [8 H- p1 H6 ?9 h9 W$ P! g5 m! i4 h5 ]/ \( m; }# C9 F
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侍郎佐令- s" Z% x+ {$ M& i# ]# h- q
) i, u) r2 m" `
尚书令奉天子命而施政尚书省左、右仆射佐令左、右丞相佐令7 t0 c9 s- O: U" T% i6 s9 `

7 C0 t% F3 t4 K# i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副使
1 L! y. O* g) Y
. L9 m' r/ s0 a* T" P6 J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翰林侍读学士正三品翰林侍讲学士正七品崇政殿说书从七品
: J5 k: \! }) {0 M7 M+ A6 l/ [( W9 g
" n7 P5 X& Q1 |8 j( j2 x% m谏院知谏院掌规谏朝政缺失
8 u# T9 ~- x( l* Z7 p; ^; K( M; b' B* g) `. p% N. L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 P% d4 B5 N+ \4 Y& y5 J& T0 t3 T% Q% A0 P9 w! y
尚书(各一人)从二品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8 q- d6 ]/ A  v" t# b* E

2 ?; G1 W" j" S* k, u侍郎(各一、二人)从三品郎中正六品员外郎从六品
' e3 r/ \+ p+ y5 |1 v5 a5 L# x0 x3 }% G7 k# ^
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二品专掌监察、执法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2 k& f9 X+ K' G# C+ W5 G

: m0 s1 u, Q8 n! b御史中丞从三品台长侍御史(台院)从六品殿中侍御史(殿院)正七品监察御史(察院)从七品  R' \6 M: ^& M5 W& k2 ?

% C, H0 l3 H2 V' E0 q# g  b! O(九卿)" W5 e; `' u! b+ F
& j, g1 @1 G) C4 M
(九寺)! j" G% @) M6 i- A6 ~3 L( ^! M+ q

$ A6 O* E* m% _8 \& m; U卿(各一人)正四品(或从四品)5 Z( a+ o) @: J6 Z" j
+ S2 o3 i! c& k, X0 D/ N6 n
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少卿(各一至二人)从五品(或正六品)
# Y: l6 n, I/ X1 V4 D4 e3 f4 o6 g
7 |& t: L7 m5 V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掌教育行政司业正六品国子博士正八品国子监丞正八品* s- _: l0 ]6 n; b6 V; d
0 y, `- `: n) ~2 V
路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 j" v" [6 @9 b+ C
4 |9 Q' q' A9 X# r# l% Q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南宋谓“宪司”
0 i- ^- e3 Q% N! [+ Z$ h# [) _' R/ ?" {; @: O; q1 {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南宋谓“仓司”
# k1 ?8 p* r' \/ i! Z7 ]
) r, Q; E* h  z4 K- W) w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3 H" i% l* I8 z
+ ?9 l" z; Q) R; z# f  ]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南宋谓“帅司”) c1 o5 z0 ~* T' e
8 l! `* t3 I4 |( g' b4 P
府知府事(各一人)
/ X- A4 b& \% @6 f
, N3 H" F( m0 n6 g6 z2 y# X(府尹)开封尹正三品掌府之事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 y9 A6 f1 [) D* z2 q+ D7 T4 I, F2 o
(少尹)开封少尹从六品(判官)
6 J$ |: T9 H( e4 @
" Y: ~/ M) h; N(推官)开封府均从六品
0 H- m/ ~" V  X, N
" c1 P. q: u( p* _: k州(判某州事). Q) N/ X0 F% ?1 \: w' F

5 u, v. A0 H6 l5 |0 J( f1 l/ n" V(刺史)从五品掌州之治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 n) c, M# v* Z7 {' ?" j5 N" b! y2 v$ \$ N6 E* O
判某州事(权知某州军州事)2 k7 N+ P8 ?. T% ]$ @+ |

% N- \7 w' o+ l5 V$ K知州(简称)兼指挥军事监县知某军事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宋代之县,分为:赤县:在京城内畿县:京城外望县:四千户以上紧县:三千户以上上县:二千户以上中县:千户以上中下县:不中千户下县:五百户以下
; k. O+ S, ]  `$ W7 z
: z! L; m4 j: I' n: k2 a( U2 M知某监事知县(县令)赤县:正七品畿县:正八品其它:从八品掌县之治县丞(小邑不置)赤县:正八品畿县:从八品其它:从八品主簿(小邑不置者以尉兼)赤县:从八品畿县:正九品其它:从九品尉赤县:从八品畿县:正九品其它:从九品

签到天数: 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推荐
发表于 2019-9-1 22:27: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19-9-1 22:29 编辑
/ F( o- ?- q1 b% x0 Z2 }4 t
* g# }/ _3 d8 A1 d, C3 a三公后裔最早修谱时间明朝万历四十二年,第二次修谱是康熙四十八年,根据康熙四十八年主修黄公整理的其曾祖一龙公笔记,认思廉公为始祖。
/ h4 ]1 v/ T6 @. r) g* X嘉庆七年的《姚氏谱传》中所记:近则祖于坦荣,远亦宗于期伷。近祖是姚坦、姚荣,看过恩健老的《八闽姚氏流源》,福建支姚氏世系中有姚坦、姚荣的只有古田潮渔姚氏,但古田潮渔姚氏是乎与天宝山无关联。恩健老多次提到的姚廉洁,又无处可接。总体来说,三公后裔家谱让人琢磨不透,很多时候好像看到希望却无法求证。
0 m6 J9 U, Z* Q- t& y/ `3 x& F, l9 n6 S$ T, O' M
近期三公后裔有人在做基因检测,我也是其中之一,已有初步结果,但仅凭一两人是无法定论整个三公后裔家族的,希望感兴趣的可以试试。通过基因检测,其实发现家谱是有很多问题的,难怪具有权威性的《史记》一样被人怀疑。' \+ Y& }5 N* _
' M3 H, W  A1 Z; S

签到天数: 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推荐
发表于 2019-9-1 22:26: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19-9-1 22:29 编辑
; X5 v( J0 N) R1 r2 R' c
  [. `! D) _: J! m6 c6 H三公后裔最早修谱时间明朝万历四十二年,第二次修谱是康熙四十八年,根据康熙四十八年主修黄公整理的其曾祖一龙公笔记,认思廉公为始祖。
6 V0 }9 D2 h* ?0 {- A嘉庆七年的《姚氏谱传》中所记:近则祖于坦荣,远亦宗于期伷。近祖是姚坦、姚荣,看过恩健老的《八闽姚氏流源》,福建支姚氏世系中有姚坦、姚荣的只有古田潮渔姚氏,但古田潮渔姚氏是乎与天宝山无关联。恩健老多次提到的姚廉洁,又无处可接。总体来说,三公后裔家谱让人琢磨不透,很多时候好像看到希望却无法求证。  ]% c1 B2 w" `% T- Q! c, [
) e$ l- o( K: `1 b3 S
近期三公后裔有人在做基因检测,我也是其中之一,已有初步结果,但仅凭一两人是无法定论整个三公后裔家族的,希望感兴趣的可以试试。通过基因检测,其实发现家谱是有很多问题的,难怪具有权威性的《史记》一样被人怀疑。

签到天数: 175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13:45:23 | 只看该作者
姚小平 发表于 2019-8-18 21:37
  Z# r6 l4 ?+ R, M2 Q1 H学习了.谢谢庆礼分享!
" c6 s4 G1 I/ \4 }+ N  m6 N! t- v
拙作《小荷才露尖尖角》《暮霭沉沉楚天阔》两篇草毕,聊步宋楊诚斋《小池》诗原韵,作《小荷》,类民谣,寄深意,不计工拙,谨奉姚钟尧教授等粤黔辰沅等姚氏宗亲一哂。诗曰:" k5 S6 U6 g9 Z, @
               一出污泥便一流,  T7 k7 y% M% z1 V# E
               尖尖初露爱晴柔;* g, p' \3 T8 X0 m* }
               蜻蜓眷恋婷婷立,! ?# Y0 U3 c( Z
               应是荷塘好兆头。9 H! n- O! k; w; X) v  O

# Q  H; {6 C$ R, }

签到天数: 175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11:52: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9-8-18 12:07 编辑
- B7 S0 D' e6 u# q
; R0 E1 r* ~* t5 g% t  U" p 诚如钟尧教授所感所言“佩服恩健老老当益壮,精力充沛,在异国他乡尚念念不忘漳州姚朝珪和姚堂“,。庆礼有感于斯,因此很乐意做个搬运工,铺砖搭桥,更希望家人们关注与佐证之。

签到天数: 3603 天

连续签到: 2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发表于 2019-8-18 21:37:20 | 只看该作者
yqllz 发表于 2019-8-18 11:526 O% [7 J, J# T
诚如钟尧教授所感所言“佩服恩健老老当益壮,精力充沛,在异国他乡尚念念不忘漳州姚朝珪和姚堂“,。庆礼 ...
: z" y8 O1 p1 `! S, d# @4 T
学习了.谢谢庆礼分享!
9 L; S5 u: A# R/ V8 }, D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9-8-21 08:38:01 | 只看该作者
yqllz 发表于 2019-8-20 13:45  `2 w# s! `% w3 d  d+ Y8 U
拙作《小荷才露尖尖角》《暮霭沉沉楚天阔》两篇草毕,聊步宋楊诚斋《小池》诗原韵,作《小荷》,类民谣, ...
2 B6 B7 J7 c7 l# p3 \
       广州姚钟尧忙于编写姚书,很羡慕和佩服恩健老,老当益壮,精力充沛,还有闲情逸致吟诗。- C# C: h2 P% h3 K' a

签到天数: 3612 天

连续签到: 10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9-8-21 09:44:20 | 只看该作者
yqllz 发表于 2019-8-18 11:52. l+ Z% ~7 P( j
诚如钟尧教授所感所言“佩服恩健老老当益壮,精力充沛,在异国他乡尚念念不忘漳州姚朝珪和姚堂“,。庆礼 ...

- M( z" x2 K0 p2 Y0 z: B感谢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9-8-21 17:20:52 | 只看该作者
转来转去,打不开思路,迈不开步伐,各立山头,各吹其调。.........赞一个!

签到天数: 175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6:26:39 | 只看该作者
yqllz 发表于 2019-8-20 13:45
* t* B: b4 W( e6 C7 {拙作《小荷才露尖尖角》《暮霭沉沉楚天阔》两篇草毕,聊步宋楊诚斋《小池》诗原韵,作《小荷》,类民谣, ...

. C2 B. \! ]8 T/ W) y' D* ^步健恩诗原韵,聊述其感:
5 v: }, Q& Q( O2 E# m( k              凌波涤荡志清流;
: _* ~) W6 I# g( d               遂浪迎风耻性柔。
  m0 J& l- `9 w- L               蛱蝶无何来戏水 ;
5 U! ~! j5 I' W) {* A               蜻蜓但喜伫莲头。
$ k& X. J3 w. _' x! _

" n1 W7 c% c8 F- ~! T- J7 m- X4 O' A
* q2 o6 c0 W7 Z' u0 P- ~% ]( }, ^
& d4 @# m* m* [& v

6 F5 {, ]+ d0 ]7 |3 i;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26 05:4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