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84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再谈姚僧坦之名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74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11 21:32: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再谈姚僧坦之名


姚僧坦,又名僧垣(498-583),是南北朝时期吴兴姚代表性人物。因“医术高妙”,为多朝皇宫所重,名盖当世,位至公爵。自唐以来,二名并行,学人亦然。直至当今,姚姓中有几个人,为了张扬自己的研究水平,编造文章,以僧垣为是,否认僧坦之名。一人二名,一人多名,自古有之。姚姓人跳起来否认祖先的名号,难道不受到良心的责备吗?

说“僧坦”者,是依据姚思廉的《陈书》,说“僧垣”者是依据令狐德棻的《周书》。1980年左右,中华书局出版二十四史时,以《周书》本传为依据,注校“姚僧坦”加括号(垣),并无人否认“僧坦”之名。自2011年以来,有人以《周书》为据,否认“姚僧坦”之说。最早的“僧坦”之说,是姚氏先祖姚思廉的《陈书》与李延寿的《南史》上的记载。姚僧坦是姚思廉的祖父,僧坦公去世时,思廉公已有26岁,他对祖父的名字在记忆中肯定准确。李延寿与姚思廉都是初唐史官,也不会下笔无据。但作为一个自称是“僧坦”公后裔的姚姓人,不仅不承认祖先姚思廉的正确说法,反而一次再次在网上只承认令狐德棻的《周书》之说。这种背离祖先,否认祖先的做法,实质上是对祖先的大不敬。针对这个人的错误说法,我曾致信,对其进行提醒和规劝,但他不仅不接受劝导,反而在网上一连给我发了九封公开信,坚持错误言论。有一位网名野姚的人撰写了《姚僧垣或坦历史问题研究》明确指出,僧坦之名存在于多部权威古籍之中。为了祖先的名誉,我不得不再次指出那个人的问题所在。不要因为有几个“粉丝”吆喝,其实那是几个很不认真的人。凡事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人不怕不懂,就怕装懂,人不怕有错,就怕有错不改。
  究其某人固执僧垣之说的原因,是因他所处的广东潮汕一带的《姚氏族谱》把祖先僧坦称为僧垣。但在潮汕之外的增城、天河、平远甚至香港等地的早期《姚氏族谱》都称之为僧坦。姚僧坦的后人主要居住在浙江、福建二省,而这两省的《姚氏宗谱》旧本都称之为增坦。这姚某人想粉饰自己的族谱,来否定大多数《姚氏族谱》的正确称谓,其出发点不可思议。
  然而,此人极力为自己寻找论据,甚至找出中唐时期的三块碑文,这三碑都是僧坦公五世六世孙之后,撰碑人及其后代根本不知先祖本名,只是沿袭《周书》本传的说法,没有金条价值。因为这些证据只能证明是增垣,但不能证明无僧坦之称。只知其一,不知有二,只能说明无知。找的片面证据越多,越说明无知之极。这些论据虽能糊弄部分读者,但大多数人是知书达理的。这些论据只能说明有“僧垣”之说,如果找论据,历代称“僧坦”的比称“僧垣”的更多、更可信、更准确。
  兹列古代主要著述为例:
  1、姚僧坦医学专著《集验方》旧本署名姚僧坦。
  2、姚思廉历史专著《陈书·姚察传》称姚僧坦。
  3、姚思廉创修的《虞舜姚公重华世系大族谱》称僧坦。

  4、李延寿《南史》卷六十九《姚察传》称僧坦。  

5、姚思廉《姚氏得姓源流世系直说》称僧坦。

6、《隋书·经籍志》称姚僧坦。
  7、唐代丘悦《三国典略》称姚僧坦。
  8、北宋李昉等学者编辑的《太平御览·人事部》称姚僧坦。
  9、北宋王若钦《册府元龟》卷八五九称姚僧坦。
  10、北宋李光《题姚氏大宗世系图》称僧坦。
  此外元明清三代称姚增坦的有关专著更多,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且不一一列举。现代研究药学的专著《中国医学史略》《中药大辞典》《中国医籍考》《中草药传说》……等都称之为姚僧坦。现代还有研究姚姓历史的专著如姚天赐《虞舜姚氏世系大族谱》、姚昶《舜裔姚氏世系研究》、姚恩健《八闽姚氏源流》……等代表著作都称之为姚僧坦。尤其上虞《古虞姚氏宗谱》,此支为僧坦嫡孙思聪之后,历代修谱皆称“僧坦公”。
  通过上叙引证和比较,笔者认为,“僧坦”是其早期用名,僧垣是其后来用名。所以二名常见于各种文献。既然由来已久,我们应让二名并存。承认历史的客观性,这是一个常识,不是学术问题。不要作人为的否定这个而肯定那个,轻易肯定和轻易否定都不是应有的学术态度。更不能为了个人的面子和名誉,以谎言一百遍就是真理的办法,混淆是非。当代社会虽说有的谬论比真理还畅销,但我们的学者和姚姓人都会尊重历史,绝不会相信那种企图改变历史,混淆视听的文字游戏。


                         湖北姚思源

2019年夏再稿于经编小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9-6-19 12:40: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9-6-19 18:28 编辑
姚道海 发表于 2019-6-11 21:38
姚思源,原名姚高才,另有笔名姚高悟、姚高霖等,湖北仙桃文史研究员

姚书《中国姚氏知见录》征稿和催稿
    你愿意向姚书供稿?
    广州姚钟尧正在编写《中国姚氏知见录》(简称姚书)。这将是一本与《中国家谱总目》类似的目录学专著,是分省按县记录或报道全国各地姚族的分布和状况的纪实著作。
     姚书向全国姚氏宗亲和姚族征稿,截止收稿的时间是2019年6月30日。今天是2019-06-20。

道海宗亲:
       你与姚高才专家是同宗吗?
       欢迎你们编写你族简介入《中国姚氏知见录》(简称姚书)。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74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21:38:37 | 只看该作者
姚思源,原名姚高才,另有笔名姚高悟、姚高霖等,湖北仙桃文史研究员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9-6-11 22:39:26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有意思。姚高才专家念念不忘“是姚僧垣还是姚僧坦”之辩(辨)!那年,姚网多少人已知是姚僧垣不是姚僧坦。
      姚道海宗亲,今日姚高才专家的眼力尚好?有劳你将这块唐碑(“六代祖僧垣”)转给他辨读,并代问候他安康吉祥。谢谢你。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9-6-11 22:54:06 | 只看该作者
姚道海 发表于 2019-6-11 21:38
姚思源,原名姚高才,另有笔名姚高悟、姚高霖等,湖北仙桃文史研究员

道海宗亲:你好。
       看到你代姚高才专家 发的1#和2#帖。我也转发到微信群去,有所反应。   

尧曰:“姚思源,原名姚高才,另有笔名姚高悟、姚高霖等,湖北仙桃文史研究员”,刚刚请姚道海在姚网发帖《再谈姚僧坦之名》
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6668&fromuid=17165(出处: 姚氏宗亲网)。
   我是懒得费口水,只将这块含“六代祖僧垣”的唐碑再次拿出来,供姚高才文史专家欣赏。
@武康 -建国
@姚尚明
@渝-涪陵姚中友


浙江武康姚建国:@广州姚钟尧号老头子-18922427876 关于此事,我已经跟南京大学张学锋教授说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9-6-13 11:24:38 | 只看该作者
道海宗亲:
       你好。
       请转告姚高才专家:
       一,可以直呼鄙人姓名姚钟尧。当年姚网会员宗亲都知道我这工科男应战他文史专家姚高才。
       二,姚高才专家新观点——“笔者认为,“僧坦”是其早期用名,僧垣是其后来用名。”——姚钟尧说:“”这是姚高才专家的杜撰”。
       谢谢你。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6#
发表于 2019-6-14 15:43:30 | 只看该作者
这恐怕要僧垣公自己起来解释咯!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9-6-17 13:57: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闻闻 于 2019-6-17 13:59 编辑

要吗是“僧坦”,要吗是“僧垣”,绝不可能既是“僧坦”,又是“僧垣”。因为至今还没有任何一部历史文献可证此说,仅见姚思廉的《陈书》“僧坦”说,和令狐德棻的《周书》“僧垣”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9-6-17 17:47:52 | 只看该作者
姚闻闻 发表于 2019-6-17 13:57
要吗是“僧坦”,要吗是“僧垣”,绝不可能既是“僧坦”,又是“僧垣”。因为至今还没有任何一部历史文献可 ...

谢谢你的直言。
不可能既是僧坦又是僧垣,完全是姚高才专家的杜撰!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9-6-18 10:53:34 | 只看该作者
        请读6#姚中友留言,他今天在我的群中说:
墓志,都是离墓主辞世时间相吻或重合。当代人写当代人会有错,并且还是关键名、字。
至于“名录、名集、传记”等,多数是转抄、翻印等形式流传至今。再说又有多少“真迹”传下来?
墓志都不能说明问题,恐怕只有墓主才能说明一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18 07: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