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1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五品郎中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1-9-2 09:41:36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世 亚寿 虞国侯
, B/ m6 r) r- W" k6 k4 I$ N三十一世 原寿 虞国侯 9 r: M0 u- v* d
三十二世 梦延(绍兴姚氏称萝延) 虞国侯
8 ~/ O2 x6 @3 t \& T {# D三十三世 阏父(绍兴姚氏称遏父) 周陶正 负责制作陶器,陶艺精湛,武王伐纣为陶正 河 周
9 W. {4 m4 ^; ^, A三十四世 满 陈胡公 "周武王灭纣后,分封十二个诸侯国,封有虞氏舜帝之后妫满为陈国侯,即为陈氏开山祖,陈国(前1046年至前1024年)在位,生子皋羊、犀。被周武王封诸侯国陈国(公元前1046至前479年),其妻(武王长女)太姬,姬氏所生嫡长子名犀候号申公。支子(出自姬氏)封为胡国(地在陈国境内,为陈之附庸,爵位为子)之君,其名曰[皋羊]其子孙以胡为姓,详可参见《史记》之卷三十六陈(国)杞(国)世家第六];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妫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妫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妫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氏。他们尊田完为田氏的得姓始祖。
* e' M5 L: m" Y3 `" 南 8 W& F& s6 M* G/ E
陈国侯 淮 ' S1 x; s; R( M. L$ y5 |
三十五世 犀侯 陈申公 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阳
- s, u4 w3 {5 Q5 Q* U: S! v陈国侯 6 N% [7 s* e6 o# |5 G6 }& I
犀羊 陈相公 # U" o$ Z+ m* ?6 f: m$ q1 x4 S
三十六世 突 陈孝公 申公子(绍兴姚氏注:犀侯子) . Q7 B3 W) Y: j! _7 Y* X1 D5 A
陈国侯 0 g% Z' w4 P6 |
三十七世 圉戎 陈慎公
7 n' R& F2 C4 O- `5 c* r9 @. f陈国侯
4 A9 K3 n/ g& K0 H$ @% T! r( J7 [三十八世 宁 陈幽公 $ A5 Q V/ u, [3 ~ r3 e' e
陈国侯
8 H/ o( N0 t& j2 j0 \1 A V三十九世 孝 陈釐公 0 S2 m7 i4 y- [; Q. [: o% p
陈国侯 & l7 [- U( q. R, h5 w. X# X4 J, C
四十世 灵 陈武公 4 x( n1 j) v2 [0 g3 X. A
陈国侯
/ |$ \. U$ w: U0 w. [四十一世 夷公 武公长子
3 S- r s2 R3 k燮 陈平公 武公次子
' N* j& m9 B: I; A" z+ p( M陈国侯
$ F, Y- D8 q" w/ O. W l四十二世 圉 陈文公 平公子
; J" v) @+ n; ?" P陈国侯
* m/ m; h) ^ O. H: C: S. r
, |7 t+ R( W: V5 H, X6 @6 x- }$ q7 o$ `* z$ |, X
四十三世 桓公 文公长子,桓公生兔公、利公、庄公、宣公 河 周
3 a- \2 p* y- x4 ~3 T7 l佗 厉公 文公次子,名佗,厉公佗生完公,佗死于宣公,太子御寇善庄公娶嬖姬生款,欲立为太子,乃杀御寇,完惧祸及己,改姓田,名田完,逃齐桓公使为王懿仲妻之以女,卒,谥敬仲,公元前672年投齐桓公 南 - W. t3 E1 F6 I/ E7 N
四十四世 完 田敬伸 "完公生五子,长子穆公,次蜜公,三子伾公,四子洙公,五子宰公。[陈完,春秋时陈国公族。厉公之子。字敬仲(一说敬是谥号)。公元前707年,陈国发生宫廷内乱,厉公被杀,太子完被贬为大夫。后宣公太子御寇,被宣公宠妃谋杀;完和御寇相好,恐祸及己身,便离陈出走,投奔齐国,史称“完公奔齐”。完公奔齐后,齐桓公要拜他为卿,陈完推辞,齐桓公就封他为“工正”(管理百工的官),并赐给他很多田地。为了感恩答谢,陈完又改姓“田”(古时陈、田同音)。陈完的后代以“田”为姓,陈完就是田姓始祖,这也是“陈田一家”的由来。传九世至田和而代齐,详可参见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c' I, s' `7 w. r; f2 @" V" a
" 淮 y, y q% U% q" h; q8 {
陈大夫 阳
& K" \% a1 M) W8 x6 m, O) o5 `齐工正
$ V3 N4 z0 a/ [2 }0 ~2 w四十五世 穆公 生共公、伯考 : J! i" b. z. n ?8 j1 b# A
四十六世 共公 穆公子,名翔 山
: p G: D; ?. O9 z7 [* M6 u伯考 齐大夫 东
/ R; i6 C2 o) c1 x) f四十七世 田灵公 共公子,名平国 临
, M" K( n6 ?( L0 u0 J& w J1 G0 [庄 田续公 淄
! D3 U( q2 f& p {6 b& i齐大夫 / H, ]* y5 _( T1 @
四十八世 午 成公 灵公子 , a" Q9 I8 k% A7 a
须无 田文公 续公子
. C9 f" W! i6 H. V3 x齐相
7 q. W9 ^+ F1 `0 r9 f四十九世 弱 哀公 成公子
; f- @" a \) y; I! X无宇 桓公 - I5 R8 j# l& A
齐相
4 Z& r; g) o, g2 q1 q$ x1 S3 X( y
五十世 吴 惠公 哀公子 * H3 ?+ n' n& O% f2 l- w( @
开 田武公 桓公子
. t, T/ A; C1 Z2 I; u! _% |齐相
( L- j: B- I0 S, t五十一世 柳 怀公 惠公子
0 O. X1 \$ J9 F- M5 o乞 田僖子 武公子
# E6 ], B' F4 O# \' c4 ^' I齐相
# N) w1 r( b. g: }8 `2 b3 @五十二世 越 湣王 越四年,公元前479年楚灭亡
0 X8 J+ u2 o1 ~5 d! V5 o常 田成子 僖子子 : ?# p* V* _- p7 }
齐相 ( K: n3 V, K' R: T( a
五十三世 田襄子 成子子
/ K- u- |& R6 m' m! D! B齐相
. E. R0 ]2 {- o) {: x$ H8 f9 y五十四世 白 田庄子
% |5 C' b v5 P4 e' A+ n齐相
' b4 j7 [2 s% ?2 x! @) \五十五世 和 齐侯太公 公元前386年周天子封为诸侯
* ~. U5 E5 }- O; s五十六世 午 齐桓公 0 r! V# G% b9 c* o) I4 l' o. r, t. z
齐侯 1 Q0 m* C( m8 `( z4 y
五十七世 因齐 齐威王 齐康公无后,齐国领地全部并入田氏,自立为王
" i3 Z$ c. K% p3 x齐国王 W j, u$ h o; b, u
五十八世 辟强 齐宣王 # A- [* {0 H4 L* ]5 E' L, g
齐国王
4 o$ X& D! k3 t9 J! ]! ] [# u五十九世 地 齐湣王 燕国攻齐,湣王败逃,求救于楚国,在莒城被楚国援将淖齿凌杀。
' o4 l( y$ A' I2 N5 X( R; Y; X2 w齐国王 & L3 s, c2 x" ^/ i- c2 a) j
六十世 法章 齐襄王 "(公元221年田齐为秦始皇所灭)
( o8 F4 f# l$ d5 e2 b$ K以上共79代(约公元前3250年—公元前221年)。" 2 }2 K5 m+ y$ @+ i3 K
齐国王 { G A( ]2 {) Z* _
六十一世 建 齐王 降秦,国灭.建生长子嘉,次子修,三子良,避秦,徙颍川,姓陈氏,免遭诛,汉高祖八年召诏齐楚大族,后徙关中(今西安),家于长陵(县名,今咸阳东北)等地。 陕 2 b& a/ U! K8 J
六十二世 良 秦兵入宫,奔走折足,得免诛死,生子疾祐、疾祚。疾祐生昌,昌女为景帝后,生武帝,昌生子蚡、胜,均封侯. 西 * w, e) h9 s, H9 @, M; W# x4 [
六十三世 疾祐 咸 1 O8 Z4 ?9 o, g
疾祚 阳
6 i0 k1 x8 N( ]' \( a9 Q. t& Q- N六十四世 昌 昌女为景帝后,生武帝
2 E y' u; i, l9 I3 o' f
! G. s0 m% b* ]' |/ H/ q; @5 q2 G2 l
2 c6 i5 l- m. m& d+ a4 U留
3 r+ {/ G: N& K1 g0 T六十五世 蚡 昌长子,武帝时封武安侯太尉,为丞相! {7 Z% P3 V& b1 P
胜 昌次子,以盖国封靖侯
3 Z" `* t% }0 S+ j牟 生子延年: b' f. Z" o; ` M
六十六世 梧 蚡之子: }7 ~0 ]2 v" D0 t' D3 ^! n
偃 胜之子% q3 I/ g1 b, m- \6 ?7 L# J
延年 大司农 牟之子,汉昭帝时任大司农,因贪污事发,羞于坐牢,自刎而死.延年字子宾,汉昭帝时为大司农,汉宣帝时封颍川阳城侯,后坐罪,耻入狱,自刎/ L- j6 i& H/ r9 B( `% g# L
六十七世 渊 父亲延年事发,恐诛连,逃吴兴郡,吴兴有归安县与妫同音,改姓妫; s8 ?, ]( q1 s [( Y
六十八世 徵 & U; J* H4 k3 j$ Q" r& A
六十九世 妫平 徵之子,汉冀州刺史,通京房易,始复姓姚为吴兴起家之祖。
9 z9 d$ g7 _+ F# j) }1 B姚
S+ `4 ]9 w) X% ~8 `9 J七十世 姚丰 王莽篡汉求舜后,封代睦侯。丰复姓田,新莽立,求舜后,封为世睦侯(《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中》可证)
& ~6 v% P7 B& J# A+ q7 l七十一世 恢 与父丰复归吴兴.田恢
, L; V$ q! j, I七十二世 显 隐居不仕,钧於箬川,号智川醉翁. u7 `. J* ~( ^5 C; c9 N) x
七十三世 奕 西陵县令 , _0 }9 H) U2 e8 H. W, \
七十四世 敷 武骑帝侍 田恢的五世孙田敷,又改妫姓为姚姓,并迁居吴兴武康(浙江德清县西),其后姓氏一直不变。
: M( P- e; q6 P5 z七十五世 膺 敷长子,字彦和,累官至少府4 O( U3 e% [4 `4 Q8 s
信 敷次子,吴选曹尚书,信长子逄,次子巡
0 L" O; l/ U4 T% v U, |; N. w七十六世 伯 膺子太守,诸葛亮辟为丞相椽
$ n# I+ b; j/ _1 F, S逄 信长子,字得仁,累官获羌校尉,使凶奴拒,因为赤亭羌之祖
+ _% O) {* q. u( e# K巡 信次子,乐于游山玩水,号默叟
4 T+ l) \- L$ [, E七十七世 子恒 巡之子
& n# i# }: S: |七十八世 墨
`# I4 d, b1 M- O4 J5 O/ I# V七十九世 和
- ]% X7 r" U4 S# W! P* [3 l+ w# s1 ?, E0 {八十世 岳 王逊知宁州,拜为大将,大破李让有大功,因谗言被罢官
- u) G+ B0 _) s八十一世 杰 痛父诽命,洁身不仕2 }4 o( `( B* d
八十二世 度 7 V5 ]5 c0 m3 m
八十三世 元 ; T% B5 L4 ~, v# |+ o+ S
八十四世 汾 隐居不出征召) b; b$ A$ F4 |; Z1 G
八十五世 纲 事魏,徙家陕州,生子宣业,南朝梁征东大将军$ N& Y7 o: N1 v) R& a
纪 + v& Q. H$ P: D6 s; q" y
普提 生子僧坦
8 d1 f, ? Q3 V! a% s" M1 D8 Q/ v八十六世 僧坦
: x: M W! D0 L8 \八十七世 察 0 r; k3 [! r2 ~: U) Y0 D, k
八十八世 思廉 察生丰城公思廉,陕西万年人,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撰《梁书》五十卷。/ @( I& Y0 E# H" Y
八十九世 僜(憕)
! m; `" U, H; R3 |4 ] M恽
" w) k$ o2 C/ j九十世 姚璟 官至正少卿,娶葛氏生壹男,法未仕。
3 @2 X& ~( Z+ _九十一世 崇 字元之(公元650-721年),唐陝州硖石人,後定居洛陽,曆任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代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封梁國公,紫微令.已被列入中國曆史名臣錄,開元九年卒,益號文貞,傳三子,彜、異、奕. 察生丰城公思廉,陕西万年人,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撰《梁书》五十卷。
$ d% Y/ w2 z7 E; S& N7 h: M& T$ a) ` g' I/ |0 U% t1 Y- B
8 z( m" }2 N$ i, Q: W4 _
九十二世 , @8 z: J2 r# C# [4 |
$ j" F& t0 ]$ [6 a/ r# f九十三世
7 z C2 r/ Q4 A9 q- A九十四世 姚合 姚崇曾孙,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 ` E4 z( P: m% S: X% E5 y2 }- \
九十五世 姚瑁 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3 t+ Q' S3 c: t$ `/ f; g" O九十六世 弘庆 恽之六世孙弘庆,苏州刺吏。9 ^* w) t, f; ^# @# @
九十七世 孟玉(一名迁) 弘庆生二子;孟玉(一名迁),孟瑜(一名远)1 R. e' W) Z7 Q* k( i2 L
孟远(一名远) - [4 ~" u8 O3 S9 s( |+ Y
九十八世 天明 远生天明(察之裔孫),居莆福韶溪,唐赐进士第,官拜太常奉礼郎,因事避居河南固始,唐光启年间,天下大乱,从王审知入闽,为侯官县大尹,择居福清、莆田交界处的诏溪,是为闽地姚氏始祖,同天明一起来福建的还有其堂弟姚凤。
5 T+ O+ o2 V; I6 B6 X九十九世 孟 天明生三子,三子孟、仲、季,分居各地开族,孟派由度而惠,至宋进士广东签判亨震,则其八世孙也;仲派由庆而升,至六世孙朝圭,为漳之祖,十世伯绍、伯纯兄弟入广居海丰,而揭阳始祖又其十二世孙岱徙居也;季派由业而益,至念一公兄弟四人,念二生廷喜,迁居畅山,念八、念九生千四、千二、千三、未徙也。念一公与潮阳之祖孚,均出季派十世支队。孚为潮阳尉因家焉,念一公为驿梅州,休官承旬,遂家均田,平之有姚氏,自始也。6 K$ e4 f+ J1 `5 l4 G. C
仲
& s0 U" B0 y3 i季
* Q V+ S: m" H( a& V一百世 源 僜(憕)之十世孙源(为会稽山阴祖)3 j1 |7 U% _8 Y" a' k: i) x
一百零一世 求仁 天明六世孙求仁,安仁、怀仁、求仁居莆田开族;怀仁失考;+ t/ J, I5 T9 F! J( D7 ~9 l
安仁 安仁登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以文林郎知晋江县,政和六年(1116)以从政郎知永春县,居官廉明,所入俸俱出以济施,士民向慕。夫人唐氏,生三子曰朝珍、朝望、朝班。
$ i, ?! S, O! e' d5 }* h# ]3 i0 Q怀仁 失考
9 G+ m2 u+ ~ H, |2 b4 K. u# t0 `一百零二世 朝珍 朝珍登士不仕,建居南安八都湖山洋坪
& f2 U5 y9 r0 W+ g5 }1 R$ _- ^朝望 朝望夫人王氏,生子三,曰:源祖,流祖、派祖。9 o- f$ I4 a# w9 J: Z
朝班 朝班居永春;朝望名观,国子监太学生,旋车不仕,开族于晋江桔里(晋江内坑古称)。$ N* n- s/ q; A: N
一百零三世 源祖 源祖传子四,曰刚道、柔道、隐道,显道.
* m6 `+ C9 k4 I) _" l流祖
. O- f7 M3 J8 Y& m; S2 o8 O派祖
% E q) `( p, q0 l一百零四世 刚道 刚道传子十郎、十四郎,柔道传子十二郎,隐道传子十三郎,显道传子十一郎.注:注:(育孙有性、理、德、业四房,今存性一派传桔里岭上房及分支南安田坂房、内坑山头房,安海后埭头房;理一派传桔里下田房及分支青阳曾井房,安海、永宁、罗山玉井房;业一派传桔里村边房。柔道传子十二郎,裔孙四:仁、义、智、信,今存安海窑前房、桔里金厝房、永和钱仓房。隐道传子十三郎,孙五:礼、乐、艺、学、忠,今存罗山玉井房及分支磁灶南村,南安埔头等房。显道传子十一郎,孙三:元、亨、贞,今存内坑加塘、英林伍堡房)- X+ G' N' p& {5 m( J
柔道 柔道传子十二郎/ K- F" y; F; k: S& m- d4 p1 u
隐道 隐道传子十三郎) n9 F/ g( J. R5 Z
显道 显道传子十一郎
3 W4 y! f( d" R' U3 l0 a5 S, w; y* W#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