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03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5-4 10:49: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卷首第九篇: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 }. f* b, c% o- V+ v" \
3 X$ M" c3 X5 ~) M7 K
姚氏宗谱原序

; U8 _6 Z7 i% y4 I, g8 |% @

. U" R$ E8 X$ H# B8 P' c/ k    我现在朝廷值班兼做内廷侍从。宫中人没有片刻的闲暇,适才我的老家乡邻的子侄辈邮寄来姚氏家谱,要我为此家谱作序。( i; ^$ B# U1 |, O5 e' s0 F

8 K9 Z/ v6 b1 J- j0 U! g0 u' Z2 B- [, Z" T
    姚氏家族后代繁茂,家运昌盛,那些为家谱做编修之事的人,修缮之事将要完成,嘱托我写几句话作为序言来叙述此事。我与姚君有邻里、亲戚的非同一般的情谊写此序言是义不容辞。那就让我用姚家的家世来做个梗概性的叙述吧。
' @- j$ N% ?; A  G$ J

1 U. i5 o5 T2 _# f1 }7 |6 |6 e    追溯姚氏之源是始于胡公满之孙,因居“姚墟”,于是得“姚”姓氏。待到他的后代在周朝时,就有姚光推求已往之事,他手中拿的一本书,即使是吴王也不能解通;在汉代时有像姚平、在隋朝时有像姚察,到唐朝的姚果毅(隋唐武官名),有像他的儿子姚崇,他的丰功伟绩赫然记载在史书上的事就像在前几天才发生的一样;其他的像严傑、像兼济、与铉他们的琴、书、诗、酒方面的轶事就不竭尽叙述了。相传到宋代如姚崇明、如姚兕、姚嗣宗、姚獬孙十几辈后代子孙分布在此,这都是虞氏弘扬仁义、积善积德的结果。待到明代有短时间更换姓氏为“李”姓。揣度其中缘由不是我与姚君有几代的联姻、亲戚关系则不能知晓。到明代洪武初年有姚君在渭阳李姓的人来皖求仕宦游,在桐城西择地筑屋,定居下来,他携年幼的外甥姚君。胜祖公给予了不少帮助。李君不幸逝世,他无后代,于是用外甥来做李家后人。姚氏不忘舅家的恩德又用这种恩德来报答给没有后嗣的人。家谱是用来记录家世传承的,姓氏不能错乱,姚君做李氏后人就不能做姚氏后代,这种承继关系是很重要的。所以才有今天相传的超过十一代的文章、道德。姚氏后人在做文事、立武功方面做了许多振作家族名声,壮大家族影响、扩大宗祠规模的事,到现在是地位显赫,姚氏已是天下闻名,但仍以平常称谓不忘李姓,而吉庆一类的大礼仪在吴兴郡都很著名。请看他们家的后代远孙繁衍昌盛,诗礼传家名扬乡里,我相信他们家历朝数十辈的的贤哲之人的光耀不会衰退,我将继续拭目以待。

- i% c, O. _( ?' j
+ P* B( {/ W  }4 O% U    我虽年岁已高,但有幸在天子身边侍奉,得空暇写下几句话给诸位编写者,并将此序言寄给侄辈叫他们交给乡人,待到日后姚家家声显赫、子孙同进翰林时,再来恭贺。  ~+ L( L& c8 A7 L
1 ]3 f3 A! b4 A+ P, }
    好文章出自大手笔,要亲手为此谱乘增添光彩不是我今天的一两句话所能表达清楚的。- [$ t* b7 N& V% e
2 ~4 F8 B2 ~2 ?* n# S3 X2 q
    这就是我做的序言。
0 c, E: p2 H2 K5 l3 S0 j
. F. N- _9 l+ N% u& i& f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撰写
( d1 h; S0 s, c/ L3 O" h: [# d1 D* f$ X, U
( b  u$ e8 f1 a# I5 G

% T# ?! E+ @8 m
7 X9 W$ u3 {/ h  g0 O0 F

640.jpg (246.93 KB, 下载次数: 175)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6401.jpg (406.81 KB, 下载次数: 180)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6402.jpg (462.84 KB, 下载次数: 156)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6403.jpg (362.6 KB, 下载次数: 149)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姚氏宗谱原序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序文(译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18-5-4 17:2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8-5-4 17:33 编辑 : B( B# T- ^) |3 c( s

9 y3 `8 f- }' e清嘉庆四年版桐城西河垂裕堂姚氏宗谱
* e1 Z3 N. @% a: \% [
      含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撰写的姚氏宗谱原序(卷首原序第九篇)。' _8 \) }8 \; \, X8 w) B7 x
当时是十一、十二、十三世人当值理事。2 t( t  G% k, X9 v: g

+ e! c/ B7 N3 O  O" ], [3 ?3 U5 t7 H4 O, l     桐城西河姚氏与桐城望族张氏和汪氏是姻亲。
% ^! ]6 u' q! y( @( \& \3 ?0 f5 p  y9 J3 w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8-5-5 09:53:58 | 只看该作者
          这段译文是否忠于原意?
  b& J/ ]& k) e) P+ H/ O0 ?——“ 追溯姚氏之源是始于胡公满之孙,因居“姚墟”,于是得“姚”姓氏。待到他的后代在周朝时,就有姚光推求已往之事,他手中拿的一本书,即使是吴王也不能解通;在汉代时有像姚平、在隋朝时有像姚察,到唐朝的姚果毅(隋唐武官名),有像他的儿子姚崇,他的丰功伟绩赫然记载在史书上的事,就像在前几天才发生的一样;其他的像严傑、像兼济、与铉他们的琴、书、诗、酒方面的轶事就不竭尽叙述了。相传到宋代如姚崇明、如姚兕、姚嗣宗、姚獬孙十几辈后代子孙分布在此,这都是虞氏弘扬仁义、积善积德的结果。待到明代,有短时间更换姓氏为“李”姓,揣度其中缘由,不是我与姚君有几代的联姻、亲戚关系则不能知晓。到明代洪武初年,有姚君在渭阳李姓的人来皖求仕宦游,在桐城西择地筑屋,定居下来。他携年幼的外甥姚君。胜祖公给予了不少帮助。李君不幸逝世,他无后代,于是用外甥来做李家后人。姚氏不忘舅家的恩德又用这种恩德来报答给没有后嗣的人。家谱是用来记录家世传承的,姓氏不能错乱。姚君做李氏后人就不能做姚氏后代,这种承继关系是很重要的。所以才有今天相传的超过十一代的文章、道德。姚氏后人在做文事、立武功方面做了许多振作家族名声,壮大家族影响、扩大宗祠规模的事,到现在是地位显赫,姚氏已是天下闻名,但仍以平常称谓不忘李姓。而吉庆一类的大礼仪在吴兴郡都很著名。请看他们家的后代远孙繁衍昌盛,诗礼传家名扬乡里。我相信他们家历朝数十辈的的贤哲之人的光耀不会衰退,我将继续拭目以待。$ ^7 G+ X- G: O2 n) }

6 Q: s4 W) g9 |% x——原文
4 a( W6 i! r/ c$ T # {! v6 T% [& m" \  z, _  k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8-5-5 14:45:47 | 只看该作者
      译文未能完全体现原文原意。' Y' t, j8 d9 x* y5 J4 f
    已另发表《〔清〕桐城六尺巷张英序桐城西河姚氏宗谱》,誊录原文,并加以分段、断句和加标点符号。
5 I& V" v' B) z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8-5-5 22:24:28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发表《〔清〕桐城六尺巷张英序桐城西河姚氏宗谱》?
首先,要看译文的水平,特别检查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
其次,好奇,要看名流大家是怎样为人写谱序的。
第三,想看张宰相张英是怎样为姚氏亲戚写谱序的。
最后,姚氏亲戚比较特别,始祖胜祖公由李姓舅氏提携到桐城,由于李姓舅无后而承嗣李氏。张英是怎样看待这种事。
誊录和编辑过程也是一种认真的阅读,以上4个问题都得到解决:这是一篇有水平的谱序,张英宰相不愧是名流大家,对姚君和姚家情真意切。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8-5-7 10:5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8-5-7 10:54 编辑
. R% E% B. N4 ~  I) A
8 t) h8 |! p% i- {诚如钟尧教授所言,此译文未能完全领会原文,有几处译文明显出错。
. t3 H7 Q% C: L4 o% f9 `7 e
         原文:适予舍诸侄辈邮寄姚君家谱,
         译文:适才我的老家乡邻的子侄辈邮寄来姚氏家谱,5 T. `0 i* s8 H/ c) u* H
         适:刚好,正好。诸侄辈:老家的子侄辈。
5 d) K9 B+ ]) p1 r6 P6 y6 d          刚好我老家的子侄辈邮寄来姚氏家谱。
7 A9 j  }  o1 G. l8 D# e% ^原文:盖洪武初有姚君,渭阳李姓者宦游六皖,卜筑桐西,携其少甥姚君胜祖公,相助为理。
/ {$ Y4 j" a' [. P译文:到明代洪武初年有姚君在渭阳李姓的人来皖求仕宦游,在桐城西择地筑屋,定居下来,他携年幼的外甥姚君。胜祖公给予了不少帮助。6 h6 K( G: ]  f4 s" F) V3 @& V( X
          到明代洪武初年有姚君这个人,跟随渭阳李姓来皖地做官,在桐城西择地筑屋,定居下来,他携带年幼的外甥姚君胜祖公随行,帮他料理日常事务。5 S: C0 A& F% G7 t# v6 ?6 w
原文:姚君系李而实不能没其姚,
- g, j8 t1 A% e8 t译文:姚君做李氏后人就不能做姚氏后代,
* o- m" d' [7 [" j- [) }, M3 h           姚君做李氏后人,但他不忘自己姚氏先祖,
+ L/ r  C* g, K, y; e5 w原文:以故居平称谓虽不忘李而吉庆诸大礼,仍以吳兴郡者著焉。4 M+ D. E0 C4 X0 C* ^- x& C) Z
译文:但仍以平常称谓不忘李姓,而吉庆一类的大礼仪在吴兴郡都很著名。
. @* L: r8 w1 P3 d! p- B          因此平常称谓不忘李姓,而吉庆一类的大礼仪,都是采用吴兴郡姚氏仪制。! p' Y0 l) B7 ~, e, {
庆礼指出的这几处差错是比较明显的,又有违原意的,其他的小错就不一一指出了。
: v0 I1 \( u9 E8 @7 @' b
6 Y" u* x# H* B8 N' u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8-5-7 17:05:00 | 只看该作者
            1#译文,译者也是曹新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19 18: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