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7510|回复: 25

帝舜故里负夏(瑕丘)考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发表于 2011-4-25 23: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蒙面歌手 提交日期:2007-1-5 5:38:00 | 分类: | 访问量:942 : r+ J) K, X$ f5 A; B5 j

9 I, J9 p% d9 P: u  帝舜故里负夏(瑕丘)考
$ V/ {0 e8 S6 j+ s  A5 ~" b  朱绍侯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D) a! Q- l! Y$ z
  
& _6 t9 E8 D3 ?7 `' [8 r& h  摘要:古文献关于帝舜故里的记载分歧并不大,只是由于对古地名的解释不同,才产生了分歧。以濮阳独有的地名负夏(瑕丘)为坐标,可确定帝舜故里在濮阳。根据舜为东夷人,冀州人的记载,可排除舜故里在山西,江南的可能性。至于帝舜故里的山东鄄城,河南范县(濮州)说,乃是历代区域变化产生的误解,实际帝舜故里姚墟,负夏及历山,雷泽,河滨均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域之内。0 x4 l8 x) r5 g3 F
  
5 b) ~5 r6 H0 w1 h4 L9 }6 ^, X  关键词:帝舜故里;姚墟;负夏;历山;雷泽  t3 L7 Y/ f! b4 z
  
. s& h7 s$ L2 Y' r0 q9 z. N  中华民族一向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自豪, 但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之前,我们连夏代的历史也没有落实,而视之为传说时代,就是在《夏商周年表》公布之后,我们也只落实了距今四千年的"三代"历史,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还有一千年的差距,所以我认为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之后,应再前进一步,再搞一个"五帝断代工程",只有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历史落实了,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才得以落实。2 G( ?9 }" I+ [7 j6 A3 _* i
  过去都习惯于把五帝当做实实在在的传说时代,事实上关于五帝的传说,决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尽管有关五帝的记载杂乱而且互相矛盾,但司马迁写《五帝本纪》也是各有所本。
* ?/ P* B. k0 `  近几年红山祭坛遗址及各地仰韶文化古城遗址的发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已显现于地平线,《五帝本纪》所记内容,将逐渐被考古和天文,历史学及其他科学研究所证实。可以想见"五帝断代工程"将比"夏商周断代工程"难上多少倍,但总有一天"五帝断代工程"也要提到研究日程上来。
' @, {8 N" U6 G3 ?* u2 w) L# {* Q  尽管落实五帝历史的研究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但随着全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海外华侨,华裔寻根访祖热潮的到来,与此相伴而来的国内则开展了姓氏研究,名人故里,陵墓及名人活动区域的研究,其中对五帝故里的研究,也就成为热点之一。
  `1 N" n) M: j7 U9 L  舜是五帝中最后一帝,上接尧,下连禹,夏的历史既然已经落实,那么禅让给夏禹帝位的舜,应是比较容易落实的,因此研究舜的故里,对于落实舜的历史也是有益的。因为舜的故里能够定位, 无论是通过考古或用其他科学手段来研究,落实舜的历史都是有帮助的。
3 ~) S0 P: |* C- [. I8 \  
- x" _* c7 X: w4 f" q  关于帝舜故里,古籍记载分歧并不很大,只是由于对古地名解释不同,才对帝舜故里产生扑朔迷离难以确认的情况,只要能用科学的方法破解古地名歧异之谜,舜的故里还是可以确认的。下面就先摘录有关帝舜故里的主要文献资料,然后再破解古地名歧异之谜。
$ D- Z. g# z% S% h% Q4 Z7 e' `  《墨子 尚贤中》:"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 (滨),渔雷泽。"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虚。" 《孟子 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韩非子 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则圳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 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尸子 君治》:"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力。 其渔雷泽也,旱,则为耕者凿渎,俭(险),则为猎者表虎"。 《吕氏春秋 慎人》:"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 钓于雷泽。" 《管子 版法解》:"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 不取其利以教百姓。" 《史记 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新序 杂事一》:"昔者舜自耕稼陶渔而躬孝友……故耕于历山,历山之耕者让畔,陶于河滨, 河滨之陶者器不苦窳,渔于雷泽,雷泽之渔者分均。"《说苑 反质》:"历山之田者善侵畔,而舜耕焉。雷泽之渔者争陂,而舜渔焉。东夷之陶器苦窳,而舜陶焉。故耕渔与陶非舜之事,而舜为之, 以救败也。" 《淮南子 原道训》:"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墝埆,以丰壤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 《说文解字》女部姚字条:"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 《艺文类聚》卷!!引《帝王世纪》曰:"帝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有圣德。 始迁于负夏,贩于顿丘,债于传虚,家本冀州,每徙则百姓归之。" 《初学记》卷"引《帝王世纪》则说:"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字都君,家本冀州。……耕于历山之阳,耕者让畔,渔于雷泽,渔者让渊,陶于河滨,陶者器不窳。" 《孟子 离娄下》焦循《疏》引《尚书大传》:"舜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 《风土记》:"舜东夷人也,生姚墟。" 以上摘录了先秦,秦汉至魏晋!#种古籍有关记载帝舜出生地,故里和早年活动的资料,所涉及到的地名,区域名共!$个。计诸冯,鸣条,寿丘, 传虚各!见,顿丘$见,冀州%见,姚墟(姚丘),东夷,负夏,河滨,雷泽各&见,历山!'见。以上仅就魏晋以前!#种古籍所作的统计。在此后的历史文献中,如北魏温子升的《舜庙碑》,北宋郑樵《通志 氏族志》以及迷信色彩较强的《孝经援神契》,还有各种方志,地记等书关于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不胜枚举。
* p$ o/ Y3 c! G1 O5 ^  3 |: L: R6 n, ?$ w; Y7 D
  总之,从古籍所记的地名中,看不出帝舜故里及其青年时期活动区域有什么不同,但是,把这些地名转化为后世及现代地名时,就产生了舜的故里浙江余姚说,湖北随州说,山西永济说,山东鄄城说,济南说,濮州说, 河南濮阳说,范县说……等等差异。这些差异在各种古书的注疏中早已出现,现代的争议则尤为突出。4 n$ D2 n. \1 I- s- i
  对于帝舜故里的各种不同说法,能不能找出一个准确而合理的地理定位呢 笔者认为只要对以上各个古地名,区域名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从中找出一个或几个可以定位而又没有争议的地名为坐标,淘汰不合理的假说,帝舜故里的真实地址就可以确定下来。! R# m5 ^, @( r! Y$ S$ h( K- `
  下面就想采用这种研究方法,试图解释帝舜故里所在地的问题。" J2 j; x6 G" H
   一,舜生诸冯。诸冯今地,据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年版,以下简称《魏典》)记载有三说:一在山东菏泽市南; 二在山东诸诚市;三在山西垣曲县东诸冯山。但此说仅见于《孟子》。司马迁的《史记》和其他各种古籍均不采用此说,说明此说在历史上早已被否定,不足信。 ) h4 C7 a  `6 _  o- i
  二,舜生姚墟。多种古籍都主此说。但对姚墟(姚丘)今地说法不一。《魏典》说在山东鄄城西,丘菊贤,杨东晨《中华都城要览》(河南大学出版社,!"&"年版)说:"姚邑(姚墟),虞舜生居地, 地望在今河南濮阳。"周处《风土记》则认为虞舜生在上虞余姚(今属浙江)。总之,姚墟今地说法不一,不能成为地理定位的坐标。 / D* z; h' m8 c' H6 K' e
  三,舜冀州人也。古冀州,据《书 禹贡》记载, 包括《周礼 职方》,《尔雅 释地》所记冀,幽,并三州之地,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两省全境,河南黄河以北和山东的西北部,辽宁西南部(见《魏典》)。 如以此范围定位,帝舜故里山西说,河南说,山东说都可包括在内,而长江流域诸说则都被排除在外。8 q! X* g8 `. K9 _9 }& J
  四,舜东夷人也。东夷人是泛指中国古代山东和河南东部,东北部的人。如果以此定位,帝舜故里山西说就被排除在外了。+ r" Q7 \+ t  @/ s  w
  五,舜耕历山。历山今地,仅据《魏典》所载, 就有八处之多。一在河北涿鹿县西南桑干河西岸;二在山东济南市东南,又名舜耕山;三在河南范县旧濮阳东南;四在山西永济县东南,又名雷首山;五在浙江余姚县西北;六在浙江永康县南,一 (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名釜历山;七在湖南桑植县西北;八在江苏无锡市西,亦名舜山。又据《括地志》记载,在随州之北也有个历山(厉山)。所以历山在舜故里的传说中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地名,但也是最难定位的一个地名。" K; U: k' k: [& h) P
  六,渔雷泽。雷泽今地也是分歧较大的,臧励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年重印版。以下简称《臧典》)"雷泽"条的解释最为典型:"'雷泽'在山东濮县(河南范县东南旧濮县接菏泽县界)。《书 禹贡》:'雷夏即泽',《孔传》:'雷夏泽名'。《周礼》注:'雷夏在成阳(山东菏泽市东北)。'《史记 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注: '雷泽,兖州泽,今属济阴(山东菏泽市)。'《汉书 地理志》:'济阴郡成阳,雷泽在西北。'《水经注》: '雷泽,在成阳故城西北。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按泽今淤。一说在山西永济南雷首山下,本名雷水,相传舜渔于此。清《一统志》谓好事者因水有雷名, 强为牵合。'"《臧典》引了几种古籍来说明雷泽的所在地,并明确表态,认为雷泽山西永济说,是好事者强为牵合。但需要说明的是《臧典》重犯了《水经注》把雷夏泽与雷泽混而为一的错误,对此陈昌远教授将有专文论证,为避剽窃之嫌,在此存而不论。; `  }! r+ o3 U1 K5 n$ S3 V! i" l
  七,陶河滨。陶,为动名词,是烧制陶器之意。 河滨,其实也不是地名,乃指黄河边。《史记 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的解释是正确的,"于曹州滨河作瓦器也"。如以此来定位,舜故里长江流域诸说全被排除在外,古黄河沿线的山东,河南,山西诸说可以入围。5 ~( W6 B0 G7 N! n3 M. Q$ ]. q6 U
  八,作什器于寿丘。《史记 五帝本纪》裴駰《集解》引皇甫谧曰: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司马贞《索引》曰:"什器,什,数也。盖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尤今云'什物'也。寿丘,地名,黄帝生处。"《魏典》认为寿丘"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北",与皇甫谧之说一致。如以寿丘定位,帝舜故里江南诸说皆被排除在外,对山东说最有利,但由于寿丘作什器之地,而非故里,故与山东连接的河南说则不能排除。
5 ~) e' o+ r: g1 L  九,卒于鸣条。因与论证舜故里无关,故暂不论列。
  j8 F5 P/ R' n! d! v, O- U/ R  十,贩于顿丘。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浚县。 《诗 卫风 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即指此。
/ q1 L& k' W. B  十一,债于传虚。传虚今地不详,只能说与顿丘相近。 4 ^( u4 w0 K" z2 B* r
  十二,迁于负夏,就时于负夏。《史记 五帝本纪》裴駰《集解》引郑玄云:"负夏,卫邑。"司马贞《索隐》曰:"就时犹逐时,若言乘时射利也。"《尚书大传》曰:"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孟子》曰:"迁于负夏,是也。"这就是说,舜贩卖于顿丘(行商)经商于负夏(坐商),并把家由姚墟迁到了负夏。负夏遂成了舜的第二故里。关于负夏的今地,《魏典》说:"负夏卫邑,一作瑕丘,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春秋卫邑。"和郑玄注完全一致。《魏典》在"瑕丘邑"条则说:"瑕丘邑,一作负夏邑,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春秋卫邑。"这就是说,舜的第二故里的负夏邑(瑕丘邑)在今河南濮阳是没有争议的。' I) L6 c; H6 s
3 D* P/ g2 Y, O8 H& W+ G" q. }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23: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也许认为有争议,认为负瑕乃鲁邑,在今山东兖州市东北。其实这是一个误会,是把负夏与负瑕, 瑕丘邑与瑕丘县混而为一了,这种误解起自《水经注》卷$%《泗水》。其文曰:"瑕丘,鲁邑,春秋之负瑕矣。襄(哀之误)公七年,季康子伐邾,囚诸负瑕 (注意:这是鲁邑),应劭曰:瑕丘在县西南,昔卫大夫公叔文子升于瑕丘(注意:这是卫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死则我欲葬焉。伯玉曰: 吾子乐之,则瑗请前。刺其欲害民良田也。瑕丘之名,盖因斯以表称矣。曾子吊诸负夏,郑玄,皇甫谧并言卫地。鲁,卫虽殊,土则一也。"俗话说: "智者千得,也有一失",此言非虚。学识渊博的历史地理学大师郦道元在这里竟犯了一个大错误, 硬是把卫邑的负夏(瑕丘邑)与鲁邑的负瑕(瑕丘县)混而为一,而且还要自圆其说:"鲁卫虽殊,土则一也。"鲁,卫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怎么会"土则一也"呢 对此《臧典》也没有搞清楚,故在"瑕丘县"条目下照录《水经注》原文,而不加辨析。现在问题终于解决,《魏典》在"负瑕邑"条目下说:"负瑕邑,在今山东兖州县(已改市)东北,春秋鲁邑, 《左传》哀公七年'囚诸负瑕'即此。在"瑕丘县"条目下则说:"瑕丘县,秦置,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县东北,西晋废,隋复置,移至今兖州县,北宋大观四年改为瑕县。"至此被郦道元混淆一千五六百年的糊涂账已经彻底解决了。3 C7 g" {$ ^9 v1 Z% y
  
- W9 c! B0 v1 N4 I* t% ?8 `0 o  通过以上论证,负夏与负瑕,瑕丘邑与瑕丘县混而为一的问题已经澄清,因此帝舜第二故里负夏(瑕丘)考夏在今河南濮阳县也就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姚墟,历山,河滨,雷泽的方位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道理很简单,按照当时社会实际情况分析, 舜的出生地姚墟及其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等地都不会离负夏很远,超过百里,几百里甚至千里以外,是绝对不可能的。试想舜住在河南濮阳县,能去几百里甚至千里以外去种地,打鱼吗 即使经商贩运可以远一点,也很难超出百里。其实笔者在给舜是冀州人定位时,就把江南舜故里诸说已排除在外了,在给舜东夷人定位时,又把山西诸说排除了,而剩下的还有山东鄄城说,兖州说,濮州说和河南范县说,濮阳说,事实上这些帝舜故里不同说法并不矛盾,这是由于历史区域建置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说法。- r! e& X7 t, n9 C6 w* V% o, Q' g
  9 e, F- ?! Z+ y$ A! e2 L
  据《后汉书 郡国志三》记载, 在汉代濮阳,鄄城,范城(范县)皆属兖州。又据光绪《濮州志》记载,濮州在秦汉时归濮阳郡管辖,隋唐时废濮阳郡,设濮州,州治在鄄城,雷泽,范县, 临濮,濮阳均为濮州的属县。
* _" k* }& c1 F" _" }  u. S  宋时设濮阳郡,治所在鄄城,濮阳则改为镇,隶属鄄城。
+ f0 R) v' l. c1 }6 d2 T  金,元时期,濮州治所均在鄄城。4 z2 q7 C! g( h8 |. s
  明洪武二年,废鄄城入州。景泰二年,濮州治所迁至王村(今河南范县濮城镇)。 + Y4 q: l* O0 ?* e; b* G1 a2 |
  清雍正八年,濮州改为直隶州,十三年,撤直隶州, 濮州属曹州。
$ `/ {+ i! Z4 \9 h& O5 n  , P" j. X( B6 V% G
  由于历史上濮阳,鄄城,濮州互为隶属关系,而且各县之间的隶属关系也互有变动。 据嘉靖《开州志》记载:鄄城乡隶属里十有五,柳村,潘村,徐镇,长乐,孝义,南孟,文罡,张郭,郭龙,朔村,榆林等,其中十八郎,郭龙,长乐,孝义, 柳村,南孟,文罡,朔村等均属濮阳县管辖。
0 ~" o  a0 r; W- q7 V& B# m% F  又新编《鄄城县志》(齐鲁书社版)的第二章建置沿革称:"鄄城县有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五帝时期。" 《太平寰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旧墟, 颛顼遗墟。"《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均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内。以上所述的区域建置变化情况,也正是帝舜故里在不同古籍中所记不同的原因之一。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23: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帝舜文化
! J3 M. L; z9 S; p+ y6 v0 E    什么叫帝舜文化?帝舜文化就是祖型文化,也就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再明白一点来说就是未定型的伦理文化。从皇帝到周公,到孔子,再到汉代儒学,到宋明理学都是伦理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的特点。伦理文化始于黄帝,黄帝是五帝之首,帝舜是五帝之末,帝舜文化就是黄帝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伦理文化就是以家庭为基础,处理好家庭间的关系,然后扩大到社会、国家。伦理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尧之所以选择舜作接班人,首先看重的就是舜是一个孝子,在父母屡遭迫害的情况下,舜就是用孝处理好家庭关系,遂成为二十四孝之首。尧任命舜为司徒,让舜掌管五典。所谓五典就是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伦理关系,但在帝舜时伦理文化并未定型,到孔子时才有了初步体系,到东汉白虎观会议,伦理文化才基本定型,由白虎观会议产生的《白虎通义》遂成为中国封建法典,从此“三纲六纪”、“三纲五常”就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以后儒家提倡移孝为忠,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理学家倡导的“饿死是小,失节是大”,都是“三纲五常”伦理文化的发展,其中虽然也有合理成分,但其趋势是向愚忠愚孝反动方面发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儒家、伦理文化采取完全打倒的态度,从矫枉必须过正的角度讲,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它的进步性、必然性、合理性,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些毕竟是批过了头。在对家庭、国家方面,只要不是愚忠愚孝,讲孝敬父母、忠于国家和民族的还是适合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通过伦理道德使家庭关系得以协调,家庭稳定,社会也就稳定了。
, E2 \2 M* v2 L& b  x7 S二、研究帝舜文化的意义# i! j7 J3 d) F& p% L; s( T9 W9 f
    研究历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研究帝舜文化同样可以古为今用。在帝舜文化中有很多精华可以吸收,如尧舜时代的原始民主制,或者称为贵族民主制就可以批判地吸收。在尧舜时代,凡属大事都是由四岳和部落酋长会议民主讨论决定的,如在任命治水领导人时,四岳推荐鲧,舜本来不同意,但四岳坚持让鲧试一试,舜也只好同意了,鲧失败后才任命禹去治水。另外,对于弃管农业、契管五教、皋陶管法律、垂管工业,也都是由四岳及部落酋长会议决定的,民主讨论要比个人独裁更有效率,集思广议会避免失误。, b% R4 Q6 p9 e
    关于培养、考核接班人的经验。尧在位70年要选择接班人,说“悉举贵戚及疏远隐者”,实际是要在不分贵贱、亲、疏的人群中推举接班人,四岳推举舜,尧曰:“吾其试哉。”意思是说可以,但要考核,使用一段时间,于是先任命舜为司徒,让他“慎徽五典”,结果是“五典克从”,接着又让他管理百官,结果是“百官时序”。内政考核罢,又让他掌管外交,去四门接待宾客,结果是“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内政外交考核过,又考核舜的应变能力,让舜深入山林川泽,结果是“暴雨雷雨弗迷”。经过三年的严格考核,才让舜“摄行天子位”。舜在摄政期间统一度量衡,修五礼(吉凶宾军嘉),建立百官各司其职的责任制。“流共不与幽陵,以变北秋,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对四凶的处理,“天下咸服”。有了这样的政治建树,尧终于放心了,最后把帝位传给了舜。无论是从政经商或开办工厂,如果能像尧那样培养、考核的接班人,他的事业一定兴旺发达。
& Z% |; F, S, Z# g  d! t    舜在位期间重用八恺(高阳氏之子)、八元(高辛氏之子)、“使八恺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使八才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诸夏太平,夷狄向化。任命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以得其实,命伯夷主礼,上下威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以禹治水,其功最大,“披九山,通九泽,定九州,各以其积来贡,不失厥宜”。总之,舜治理国家井井有条,势力空前壮大。“南,抚交陆,北发;西,戎、析支、渠搜,氐、羌;北,山戎、发、息肃;东,长夷,鸟夷”,史称“天下明德,皆行虞帝始”,为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z3 w' H# J9 L    舜被选为接班人前,是一位勤劳的劳动者,“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有着丰富的劳动经历。在劳动中以自己的美德教化和他一起的劳动者,“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之器皆不若窳”,在舜的感召下,人民纷纷投向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是凭自己的品德得到人民的拥戴,他给从政者树立一个可敬的榜样。
% Q7 K/ _. ^- Z* i  O( c    敦亲睦族。研究帝舜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与帝舜有关的姓氏文化,我根据《世本》作过统计,与帝舜有关的姓氏共有56姓,其中直接原于帝舜的有11姓,即姚、虞、妫、陈、胡、田、王、吴、甄、遂、司徒等,从陈国分出的有37姓,如袁、原、庆、孔等姓,从齐国分出的有8姓,如陆、靖、尝、法等姓。在与帝舜有关的姓氏中,以陈姓最大,人口最多,据上个世纪末统计,在世界各地陈姓人口有五千万,在河南有六百万,在台湾有“陈林半天下”之说,说明陈姓人口确实很多,如果把帝舜族姓集团的人口合在一起,最保守的估计也要超过一亿。把这一亿人口的族源搞清楚了,自然能起到敦亲睦族的作用,扩而大之,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5 F7 _, A! F) {    总之,研究帝舜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伦理文化,这是社会稳定的因素,通过帝舜文化可以知道,我们是一个有智慧,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成为团结奋进,开创我们事业的动力,从而为振兴中华,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作出贡献。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23: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帝舜故里考究
; Y9 l5 n" ^" h  Q- l  ]2 `7 G    关于帝舜故里及其早年活动地方,在中国古书记载中并没有分歧。我在《帝舜故里负夏(瑕丘)考》一文中,列举了《墨子》、《竹书纪年》、《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史记》等15种古籍,都说舜生于姚墟,迁于负夏,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贩于顿丘,还说舜为冀州人或东夷人也。但是,这些古地名究竟在什么地方,后世的解释分歧可就大了。于是就出现了帝舜故里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八省说法。因为在这八省中都有历山、雷泽、姚墟、河滨等地名,而在山东又有兖州、鄄城之争,在河南又有范县、濮阳之争。其实舜的故里和出生地只能有一处是真,其余都是假。那么怎样来辨别真假呢?我采取了排除法和地理座标定位法来辨别真伪。) s, U. Y* h5 ?4 c6 d  F' ~
    先说排除法( |8 N2 v# X2 M; Z$ h4 z
    《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也”,东夷在古代泛指山东及河南北部、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等地,以此定位则山西及两湖都被排除,因为孟子再糊涂也不能称两湖及山西人为东夷人,至于江苏,浙江因沾点“东”字边,暂不排除。1 L& q0 t. ?# x) }, g7 S0 q& D
    《史记》说“舜翼州之人”。古翼州据《尚书·禹贡》记载包括《周礼·职方》、《尔雅·释地》所记幽、翼、并三州之地,即今之河南北部、山西、河北全境、山东西北部。如以翼州人定位,江南四省全部排除,北方四省可以入围。( G/ R: p+ V  C
    各种古籍都说“舜陶于河滨”。河,在古代是黄河的专用名词,“陶于河滨”就是在黄河边上铸陶,江南四省与黄河不沾边,可以排除,北方四省都有黄河,但山西、河北都没提河滨,也可以排除。
3 {  k7 ^0 d) i3 z# s- j+ b1 L    以上通过东夷人、翼州人、陶于河滨就排除了江南四省及山西省、河北省,在围的只有河南、山东两省了。
4 u9 F; j# W. i& r    再说地理座标定位法
! @; k0 \, ~3 _, A( w8 E/ Q4 I! T, y. ]    关于古书所记载的帝舜故里及早年活动地姚墟、历山、雷泽、河滨多为几省所共有,不能作为地理座标,惟独负夏属河南濮阳所专有,可以作为考证帝舜故里的座标。
. R4 Q7 r  J: v5 n, i3 M2 e# `    说起负夏(瑕丘邑),在历史上曾与负瑕(瑕丘县)混为一谈,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把鲁邑负瑕和卫邑负夏混在一起了,说什么“鲁卫虽殊,其土一也”,今人魏嵩山在《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中把负瑕(瑕丘县)与负夏(暇丘邑)搞清楚了,负瑕是鲁邑,秦置为瑕丘县,在今山东兖州市,负夏春秋属卫,又名瑕丘邑,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
7 m4 b# g! h* n, ?9 k8 g0 g    舜的第二故里负夏在今濮阳县的地理座标既已确定。姚墟、历山、雷泽、河滨的地理位置也就迎刃而解了,道理很简单,舜的第二故里瑕丘既然在濮阳县,他的出生地姚墟、耕渔铸陶之地的历山、雷泽、河滨就不会距离很远,按照当时的生产力及交通状况,舜不可能离家几百里、几千里去种地、打鱼、铸陶,就是经商也不可走的很远,所以姚墟、历山、雷泽、河滨、顿丘只能在濮阳县及其附近去找。
. n) g" B2 s% ~7 Q) C    2000年11月我和史学界、考古学界几位朋友陈昌远、张维华、马世元等教授有幸到濮阳县帝舜故里进行一次实地考查,现将考查情况介绍如下。" d# q! a3 w; l* `& T1 i
    1、瑕丘。在濮阳县东南9公里五星乡固堆村,遗址尚在,是东西相连的两个高台,东丘大,上建有碧霞元君庙,正殿供碧霞元君,旁供包括孔母、孟母在内的三圣母及观音菩萨,后殿供释迦牟尼,可谓是三教合一的圣地。西丘略小,原有帝舜庙,现改建小学,小学东墙边又盖有一人来高的帝舜庙,庙虽小,香火不断。瑕丘保持了古代地貌,三面环水,一面通路,绿树相映,浮鸭戏水,幽雅宜人。《礼记·檀弓》所记春秋时公叔文子欣赏瑕丘之美,依稀可见。略加修整,就可成为游览胜地。
$ e; T" f( L1 b9 h$ b5 P2 f/ n    2、姚墟。在濮阳县徐镇镇老街,舜出生地在徐镇镇政府西南一华里处,现在是个大集贸市场,除了还有一口已淤塞的舜井外(在一个仓库院内),已看不到任何遗迹。姚墟又名姚城,《水经注》所说的“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桃城”即指此。桃城据说以桃林而得名,现在连桃树亦少见,真是面目全非,但在当地仍有舜受父母虐待的传说。) G# ^9 r6 D# M3 ]
    3、雷泽。在濮阳县西南2公里新习乡、城关镇、五星乡交界处,现名黑龙潭。我们站在长岭上看到一望无际的低洼地,其深度可想而知。《括地志》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又云“雍、沮二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史记·夏本记》裴马因 集解引马融曰:“雍水、沮水相融而入此泽中。”如果没有如此深广的储水面积,怎能容下雍、沮二水。雷泽在汉魏时尚有东西三十里,南北十五里的面积,现在已大大缩小了。9 M  |. [( w5 }2 F
    4、历山。在濮阳县东南13公里的胡状乡杨岗上村,据当地农民介绍,杨岗上村原来是在一片长岗上,经黄河多次泛滥淤积,山岗已成平地,但现在看来杨岗上村仍比周围地区略高,而且岗上是黑沙土,具有湿粘干硬的特点,与周围的黄土地的土质不同,是典型的古丘陵黑沙土,相传舜耕历山即在此地。在杨岗上村也有一座帝舜庙,庙不大,香火很盛,当地老乡也能讲述一些帝舜的故事。9 U: X& o2 w9 o4 V% p: Y( K
    5、河滨。据濮阳县史志办一位朋友介绍,河滨在濮阳县黄河故道北,已没有什么遗迹存留,所以我们也就没有考查。
9 ?) Y! b& v# ^    通过这次实地考查,我们感到濮阳县现存的有关帝舜出生地、故里、早期活动的遗迹及有关帝舜的故事传说,与古书记载三者基本吻合,这就更坚定我们认为帝舜故里在濮阳县的信心。当然这也只是初步推断,要想完全确认,还有待于更科学的研究加以证实。
$ w$ k: M& k+ \: f- w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初步断定帝舜故里在濮阳,但是,在古史和方志中确有记载在山东鄄城、兖州、濮州,在河南范县也有帝舜故里,当如何解释?其实这是由于历史上区域建置变化所产生的误会。《后汉书·郡国志三》记载,在汉代濮阳、鄄城、范城皆属兖州,故那时说帝舜故里在兖州并不错。
$ D. b9 g6 d: t4 ^1 s1 v* g    又据《濮州志》记载,濮州在秦汉时属濮阳郡,隋时废濮阳郡设濮州,州冶在鄄城,雷泽、范县、临濮、濮阳均是濮州的属县,故说帝舜故里在濮州也符合历史事实。宋时设濮阳郡,冶所在鄄城,濮阳改为镇,据此说帝舜故里在鄄城也没错。金、元时期设濮州,冶所在鄄城,明洪武二年废鄄城入濮州,景泰二年濮州州冶由鄄城迁至王村(今范县濮城镇),据此说帝舜故里属范县也是有据可查的,实际上帝舜故里本身并没变动,只是因为区域建置的变化而改属过鄄城、兖州、濮州、范县而已。6 K' L6 p  O5 F+ o4 W( d
    嘉靖《开州志》的记载最有典型意义:“鄄城乡隶属里十有五:柳村、潘村、徐镇、长乐、孝义、南孟、文罡、张郭、郭龙、朔村、榆林、十八郎、文安、焦村、龙漂。”其中的徐镇(姚墟所在地)、十八郎,郭龙、长乐、孝义、柳村、南孟、文罡、朔村现在均属濮阳县。最近鄄城有关领导已明确表示:帝舜故里过去曾属于鄄城,而现在属于濮阳县。这一表态,可以说给帝舜故里的争议划上了句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6 07: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老兔子 & {$ c5 [8 `% ?' s: u, \
& y$ n) D( E7 p5 P6 D5 o

: x  m. w: d' z. k- L2 n    顶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发表于 2011-4-26 08: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发表于 2011-4-27 01: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标题,我以为是论证舜帝出生地姚墟呢,原来,朱绍侯先生此篇所论舜帝故里负夏(瑕丘)的文章,说的是舜帝第二故乡,并不是论证姚墟所在地的。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09: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标题,我以为是论证舜帝出生地姚墟呢,原来,朱绍侯先生此篇所论舜帝故里负夏(瑕丘)的文章,说的是舜 ...
6 w/ k5 ]* b( U* A7 d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4-27 01:43
; @, D+ b0 m8 `; g8 Q

/ X, D9 V; p( c* `9 u3 h. q5 B: ^3 I) t! o! `7 \
    舜的第二故里负夏在今濮阳县的地理座标既已确定。姚墟、历山、雷泽、河滨的地理位置也就迎刃而解了,道理很简单,舜的第二故里瑕丘既然在濮阳县,他的出生地姚墟、耕渔铸陶之地的历山、雷泽、河滨就不会距离很远,按照当时的生产力及交通状况,舜不可能离家几百里、几千里去种地、打鱼、铸陶,就是经商也不可走的很远,所以姚墟、历山、雷泽、河滨、顿丘只能在濮阳县及其附近去找。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发表于 2011-4-27 10: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舜的第二故里负夏在今濮阳县的地理座标既已确定。姚墟、历山、雷泽、河滨的地理位置也就迎刃而解 ...
9 c1 U  q6 L0 C8 z4 q老兔子 发表于 2011-4-27 09:47
6 `4 L0 c5 ?: ?' V$ h0 j
. a6 g/ k" e" _5 D1 [/ ?
$ k0 y6 h8 H; `" x
我认为,老飞兔引用的这段话,还是虚无缥缈的话,姚墟具体在哪里?这段话等于没说。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老飞兔引用的这段话,还是虚无缥缈的话,姚墟具体在哪里?这段话等于没说。
+ E$ e' e1 c3 o1 h/ ]- F1 R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4-27 10:29

/ _: x' ]" f- D  T4 w( Y( H8 J( o' g3 w8 E# V: M. @' P1 A

/ M% K' ?) n. _+ Q5 C    2、姚墟。在濮阳县徐镇镇老街,舜出生地在徐镇镇政府西南一华里处,现在是个大集贸市场,除了还有一口已淤塞的舜井外(在一个仓库院内),已看不到任何遗迹。姚墟又名姚城,《水经注》所说的“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桃城”即指此。桃城据说以桃林而得名,现在连桃树亦少见,真是面目全非,但在当地仍有舜受父母虐待的传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19 03: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