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11-5 19:21 编辑
4 b" A. Z; c& x- V
3 J4 c* q, f( o6 Y! }; p3 ~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年又号晚和,别署幸翁。清中叶时安徽省桐
7 I- `) N, V- F% z/ b城县人。1 V( c/ {# J( W2 \8 y
桐城姚家的先祖居在麻溪,后世迁居县城,仍称麻溪姚家,自明朝时便( J6 v; E+ L+ a: L! [2 h- ], a
已是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清朝以来,姚家以政绩、儒学、文艺、义) f7 G1 ^* M' d1 |
行等而闻名者有很多人。就近亲说,官至刑部尚书的名臣姚文然,是姚莹的
, u+ W) N# y" S+ {七世祖;以“经学”名世、官至翰林院编修的姚范,是姚莹的曾祖;以学术) b, h7 H- U$ v6 T) G0 M2 l" G
文章称师表、被目为“桐城文派”主将的姚鼐,是姚莹的叔祖。, e3 X" K7 D6 V, q7 u( ~7 ^
1785 年11 月8 日,姚莹诞生于桐城县内北后街的这样一个名门世家之
; I9 G- @5 ^4 \: f4 a, C! i中,兄弟排行居三。先世的声名显赫,虽然对他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留
7 L/ H# n' P. Z# |) u1 A. c& Z9 T( X下深刻的影响,但到他出世时,家境已趋没落。他祖父姚斟元,秀才出身,
$ E# Y- I) ~& l并未发达,终生在外教书或当幕僚(就是今天所说的秘书)。他父亲姚骙,5 g( {4 q: P- ~8 Z
虽自幼读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只好继续教书为业。
4 x; v9 N0 d6 r8 v3 E. T姚莹家自祖父辈分居,所承祖产本来有限,祖父两代又无什么作为,家
% ^. m* H. c$ t境自然一天不如一天。姚莹生时,家中尚有仆妇四人供差役;到他七岁时,& S2 ~% Q0 e: O9 c) q4 i( f
便不得不将旧宅售出,租房居住,父辈再行分居;到他九岁时,连最后保留
. c* C" s! N" h( ]# E1 g的一名女仆也只好裁减,家务都由他母亲操作;他十岁时,正赶上夏天发大
9 C% u! \" q0 y4 @4 t; l5 C水,屋内水深三尺,他母亲拖带孩子借浮板于水才幸免于不死,断炊之苦,
* m: l/ L( B3 {更不在话下。. q8 R2 o( }* @) x1 w
所幸他母亲张氏也出身桐城名门,为清初大学士名臣张英的曾孙女,虽& F" L. ` O. g Z
也家道衰落,但自幼知书明理,志当贤妻良母,特别注重教育后辈成人,家
% _: X7 M( g: c4 s境再艰难,也要培养孩子读书向上,即令为此而典衣卖物也在所不惜。姚莹. ?) p/ ?9 ~! s+ V% D6 ?
自六岁开始从师读书以后,张氏不顾日间劳累,每晚必亲自检查他兄弟的课
' P3 d- Q2 ?: I( J4 w6 D业,见有所长进则喜,若有所赖惰,必加体罚,即使老师原谅他们,她也都
5 _* ]: G1 h4 W3 W! w7 o; q丝毫不放过。有时,姚莹兄弟没有机会读书时,张氏便亲任教师,不让孩子
; v% m( a$ ?% S* {+ l" r& y学业荒废。姚莹兄弟的《周礼》、《诗经》二书,便得自母亲的口授。等孩7 p, [, n# V7 x; V3 l
子开始学作文时,张氏又亲抄范文数十篇、唐诗百首为课本,督促学习。当
" l, X+ ]- i% [/ m! L3 z姚莹苦读至深夜,伏案而睡觉时,张氏怜爱不已,常常故意借冬夜脚冷唤醒
( `- k4 d) x" M' J& J4 ^2 j. n孩子,姚莹惊醒忙上床为母“捂脚”,“抱母足而眠”。真是母督子严,子4 ~7 m9 J. J3 o" c, F+ P/ s
爱母慈。/ M7 J3 V4 {+ @+ x9 h; ]. d
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先世的光荣,家境的衰落,生活的困苦和贤, f) ]8 T) d( x7 b. x
母的督教,深刻激励着幼小的姚莹,使他暗下决心:刻苦读书,发扬先德,
/ S4 T" K$ `8 q. l. i* J; b/ k重振家声,报效国家与社会,不负贤母的殷切期望。早年的生活坎坷,也使
9 q( V" [& Q! U- R, |: f他对中下层社会的实际,具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养成了他后来为官时关心
5 W1 b6 F' G# `/ m( O ?民间疾苦的宗旨与作风。同时也造就了他刚正不阿、实心实意办事、不向困
$ }( c" O; ?( \9 Q( x0 i难低头的性格与志向。% l C4 J7 T6 j+ _" K8 r
21 岁那年,姚莹赴安庆参加府学考试(当时桐城县属安庆府)。因为盘; w& ^# }0 M2 Y1 i3 o
费有限,只好借住在亲戚家。这位亲戚势力眼,对待姚莹十分不好。姚莹不- S- q5 x& j0 x
堪羞辱,一气之下,便拔脚回家,待另作经济准备,再参加下期考试。科举
" h% x; m: |1 B( G, P1 `时代,应试是读书人的关键时刻。姚莹竟宁可放弃,而不受窝囊气。从这里- J+ k7 C' E/ y# ?; I8 A& g* K
不难看到他个性的一个侧面。 R9 ~0 O8 Q y$ |9 M' }
他回家后,正逢叔祖姚鼐在家,见他提前回来,十分奇怪,便问他何故 L2 x+ Z; e& R/ t" j: W" Y
如此。姚莹只好实说。叔祖闻言,既赞许这个侄孙的志气,又不忍他失去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