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
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0 09:38:04
|
只看该作者
笔志水是 情钟汗青
( j. v2 E. P5 L
8 ^& N3 R1 g% f3 R/ E4 m
' e; A& E; R' K: X: n o6 e——对话中国水利史学创始人姚汉源
% I0 N" }" t/ g姚汉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年逾九十,壮心不已。躬身治史,心神俱予。先后主持《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及《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水利史部分的编撰,更有《中国水利史纲要》、《京杭运河史》、《黄河水利史研究》等著作,洋洋泛数百万言;主持审阅国内水利史文论著作种种如《中国水利史稿》、《黄河水利史述要》、《长江水利史略》等。1961年开中国水利史学科先河,始育水利史研究生。至今,桃李满天下。' h1 Q. t1 _. o* T a4 J
1 \4 Y8 C1 D5 l! J, s1 ^1 J% U0 ^" R
5 O/ Z0 m* f5 f: V) |$ t: k; m发起中国水利史学% i- Y+ ^3 O2 X c
Y1 y( Q, Z3 o; y( _7 U$ c3 }
“国外没有水利史这门学科”,姚老满脸自豪,“讲水利史最有资格的是中国人,从大禹治水开始,历朝历代水利史没有断过。”6 X3 @' q# c' N5 B6 H+ A) }: R/ k
1 Q9 ^1 n- ]3 h7 z
姚老生于山东黄河边一个农民家庭,幼年黄河家乡黄河、洙水连年水灾,在他脑海里有深刻印象,所以少时就有志于治水。加之幼学嗜史,犹好“四书”。少年之“志”加史学之“情”造就了他的一生。当时大学没有单独设置的水利专业,多列入土木工程系科之中。所以,姚老在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系。入学后,其“史学情结”痴心不改,毕业的前一年,清华校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水利史研究论文,就是关于黄河史的研究——《黄河旧账翻检》。文中认为,只有深入研究黄河的变迁与治理,才能办好黄河的事情。应该从几千年水利兴衰中,总结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取得启示,使今后少走弯路。
# R# L4 A' @2 @7 m6 k, i! Q$ f6 i& m6 Y
20世纪60年代初,姚汉源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副教务长。学校厉行“双肩挑”,要求教授职称的行政干部勤于治学。结合当年的积淀和志向,姚汉源“水利史”学科于此发端。1961年,姚汉源招收了新中国第一个“中国水利史”研究生。80年代初,姚老和许多同道一起,联合水利、农业、交通、历史、地理、考古等有关方面学者,在中国水利学会下创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他担任了第一、二任会长。8 v' `2 e; _ B. [! E5 X
1 e) z/ ]' F- x) A8 n姚老说:“做任何一个水利工程都需要把历史考虑进去。三峡工程的建设人员一定要有几个懂水利史的人,因为三峡浸透着千年的历史。例如,白鹤梁就是水利史的一个见证,是水位长期的上千年的记录。研究水利史对现在水利工作开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0 b6 l' g' D+ r' Y. @/ f4 o, H( t- x: n: c P
姚老“壮年”时( 70 岁左右)正是我国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水利通史和《中国水利史稿》编写出版的时期,作为审稿人,他为各个水利通史的出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研究中国水利史的最高成就,可以说集中体现在 1987 年出版的《中国水利史纲要》当中,他在《自序》中称,“往往详他书所忽略,略他书所能详者”,“补缺拾漏”,“为百花园内添一小草”。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与传统的中国历史时期划分方式不同,姚老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水利史的历史时期划分问题,受到水利老人张含英的赞叹。 8 L# L0 W3 D0 @
8 |; I! S: U! c ^7 @
情系黄河
# ~! ?7 u9 ]* H. S
( e, x; w5 z% o- K) _4 Z! Y$ v黄河水利的发展是中国水利史的主脉,从古至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历代水患的主源,从幼时的印象,渐长成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姚老对黄河水利史的研究贯穿其水利史研究的始终。从其最早的《黄河旧账翻检》开始,到60—80年代其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泥沙利用的系列文章:《农田淤灌及放淤问题》、《河滩放淤及其他落淤措施》、《放淤和淤灌的技术问题》、《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等,前后共30多篇黄河水利史研究的文章,从放淤、水运、水利工程等各方面对历代黄河水利史进行研究,希以此有助于解决黄河的水利问题。这些近50万字的研究内容,在2003年经黄河水利委员会资助,以《黄河水利史研究》的名称出版。了却一生的黄河情、家国情。
- E: L+ _7 P) I0 L6 p3 Z/ d8 e8 }3 |% O! y
期盼京杭运河的复兴
6 m! i0 M0 h6 y3 I$ t" P
: E2 k* w/ d$ y \. R) q姚老曾经在 1999 年出版了一本书——《京杭运河史》。书中系统而详细地叙述了京杭运河从兴建到发展直至衰败的过程。姚老在自序中写道:水运对于一个国家的形成、历史的影响、文化的造就等意义深广。 ) k, `9 f- r, ^2 x
京杭运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扬州以北开凿的邗沟,迄今已有近 2500 年的历史。它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全长 1747 公里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堪与长城媲美的人工奇迹。千百年来,京杭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对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融合以及对外开放乃至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计划将借助古老的京杭运河部分通道作为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 ! ~/ E2 f0 { }* p5 ^- D1 f( G2 q
姚老说,京杭运河的伟大功绩在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平衡政治经济的影响,使国家更团结、更巩固。还有它在发展历史带来的水运方面工程和管理经验也值得后世借鉴。 ' U& ]( n5 g/ G3 F8 r, s2 ~
姚老特别强调:中国人自己历来就称之“京杭运河”,加一个“大”,既舶来品也。尤其现在有人组织“申遗”,首先要搞清名称。 + @! w# L3 `, h5 }/ u! N' Q. w
5 {+ s' R* H/ z! z5 e耆耄之年的“它山水利”情怀7 A- a! K6 c( T! o, I, A
. O1 x+ l1 L7 m5 l& b7 ^ E
年过九旬了,姚汉源还在筹划一本涉及《四明它山水利备览》的新书。“老一代人都退休了,年轻一代不知道‘它山堰'是什么。”谈起自己探索经年的课题,姚老颇感慨。
3 Z9 J+ V+ U* G- h) x2 ~3 E) I3 {它山堰始建于唐代,位于浙江鄞县鄞江镇西首,它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88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可贵之处在于成书于宋代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详细记载了它山堰及浙东水利情况。《备览》分上下两卷,共两万字左右,民国期间曾经作为《水利珍本丛书》出版过,但年代已久,近于荒散,而且其中错讹很多。但水利史界非常重视该书,上世纪 80~90 年代,姚老对《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注释,更正了其中许多错误,累计撰写评介和注释约 7 万字的内容。
! O! y5 D W/ ^9 {姚老认为《备览》一书可看作开我国水利志先河之作。他说:“书名‘备览'不名‘志',但从内容看,有总论、堰的规划设计、引水工程、渠首防淤、修缮历史、改进方案,附记有关工程、祠庙、作者主持的工程及祠祀、艺文等,已经具有了志的体例。” ! A" m) D0 f2 F4 ?
“如能重印,则是一项对中国水利史研究,以及对浙东水利史、它山堰都很有意义的好事。 ” 姚老切望一酬心愿。他希望自己的心血结晶能连同原著早日出版,传之后世。 7 T& L% |" w! H" Y' l
采访结束后,姚老送给记者一本《黄河水利史研究》,书中写道:“历史研究的意义是总结过去,预期未来,指导现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