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pszyy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徽歙南武担姚姚士龙的华阳武担研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7-1 10:51:14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pszyyao 发表于 2022-7-1 10:49
3 q$ Q9 R" s) G/ ]8 g常璩 方志鼻祖 蜀史巨擘
: U4 T+ _4 R- g& O(来源:四川日报)

/ Y% G+ s9 H/ l9 ?" X" @( t
$ j: F) a( J0 t: z! b- r2 r5 q1 H常璩 方志鼻祖 蜀史巨擘
& u7 r* y' w: ^(来源:四川日报)
; Y4 T1 T& C/ ^( y- x
* H2 v0 t$ S( D/ n2 w1 U0 p: p
/ N- ]) A# U" F' K忧国爱民的散骑常侍
, l" d& r) C; ~+ g0 M# j, A
* s9 w! V' v+ j+ V, j7 y公元320年前后,成汉李氏最好的皇帝李雄依旧在任,但与各个地方的军事势力之间的冲突也多。晚年,李雄最终确定李班为太子。李雄死后,李班尚未继位,便被李越和李期伙同大臣田褒等人谋杀在先帝李雄的灵堂之内。( n( b. J+ v% ?5 M9 d
" S, T; S5 [4 t* K3 [0 X( U
翌日,李期矫诏继位。李期性残暴,又多疑,对于忠于李雄和李班的臣子,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清洗。常璩也被流放哀牢山,妻子冯珍随他同行。当地郡守尹亮,居然是汉章帝时期、夜郎人尹贡的后人。读书人相见,惺惺相惜。常璩以其早年游历之见识和了解,帮助尹亮解决了獠人经常抢劫以茶换盐的普通民众的问题,他建议各居住区民众之间结对抱团,以人多的方式,对抗和解决獠人的侵扰。
; w' u5 L& ?6 H6 K
" M& `9 N6 F& @' ]% o; s这一次流放,也让常璩对南中风土人情等更为了解。为推行圣贤教化,常璩在南中开设了多个学堂和私塾,招收学徒,传播儒家和道家学说。其间,常璩深入哀牢山中,探访獠人;又去夜郎山中,与尹亮等人一起,勘察多个民族和地域的人文风情。
8 u6 c; v6 f/ a8 G/ r, ?; G
) c8 K2 D" G; e# {' p4 q) u9 U8 N靠阴谋和杀戮得来的李期政权也面临着诸多威胁。其中,太子李班的舅父罗演,就与依旧忠于李班的臣子们计划着以牙还牙,杀掉李期,夺回政权。因为忌惮勇猛善战的李寿,李期先是派人毒死了李寿的养弟安北将军李攸。李寿自感危险临近,私下联合几个地方郡守,又以自己的儿子,时为翊军校尉的李势为内应,采用罗演之子罗壮的计略,一番苦心谋划与运作之后,顺利登上了皇帝位。+ G; n! O( C9 C  f6 W+ b
% i# S6 p9 f& E1 ]" L& m' M* P
李寿主政,常璩奉命回到成都,官拜散骑常侍,继续负责修史。
$ Q% z% O. y# s# x6 {6 s" W- v! ~1 S
李寿做了皇帝后,也开始骄奢淫逸,5年后病逝,其子李势继位。常璩仍旧负责修史,完成了巴蜀、南中等地史志的初稿。打了几次胜仗之后,李势开始纵情声色,独断专行,成汉王朝也出现倾颓的迹象。- ^, B1 Z8 j! \) n" `8 p8 I
* e$ W% |% V. w2 c. i7 n
公元345年,巴蜀和南中之地的灾疫横生,民众食不果腹,流民再起。然而,李势沉湎于酒色之中,不闻不问,以至于民心渐失。常璩感到,这样的一个王朝,注定也是短命的,随时都会崩溃。但他尽己所能,充任了赈济灾荒主管的角色。另一方面,在曾胜的协助下,常璩坚持对巴蜀和南中之地历史源流的梳理,以及文章的撰写。他感到,这是他一生的真正使命,是他少小时候追慕先贤司马迁和常宽,发誓著成不朽之作,传之后世的必由之路。
+ u/ B& y$ T& f1 V8 e4 T% C7 h3 U" S
/ m3 `9 o$ b! D' Z) U( y) [但很不幸,曾胜也在此时去世了。常璩悲痛欲绝,亲自为曾胜送行。
& X% v  _: Q* I* S$ m9 l( F3 g4 m9 \; d! t& Z; a
因为李势的苛政,引发了南中地区獠人的不满,聚集起来,与李势政权对抗。常璩自告奋勇,亲自到涪陵,独自面见獠人首领,以其机智和义正辞严,取得了獠人的信任,罢兵休战。
* H/ B8 L; S' w1 b# t1 p. ]# Z" Z2 I) t0 B! u1 R. K9 \4 j( I
斯时已经是东晋时期了,桓温带兵伐蜀。先前,李势仗着蜀道难行,判断桓温这一次出征很难成功,便没有做战略上的防备。谁知,桓温这厮以赌徒的心态和作战方式,居然顺利突破成汉军的防线,深入到了梓潼绵阳等地。
+ h, O9 P- f# o( @4 T! o' O
. o3 z4 p4 J6 K  t; d李势这才下令李福、李权和昝坚等人抵抗。
) h% E4 j" X: z" `0 n' z. D  r6 m' I- o! \6 a- U
但搞笑的是,昝坚领兵傻等,也没有和桓温的军队接上火。李势见大势已去,再加上常璩、王瑕等人极力劝谏,只好写降书,自缚双臂,开城投降。至此,大成汉朝宣告灭亡,融入东晋。这也是常璩长期以来的梦想,他个人深受孔孟思想及中原思想文化的熏陶,也奉儒家文化为正统,自然而然地,便会对再度焕发了一些生机的晋朝产生好感,并极力说服李势,归附于晋朝,从而使得割据多年的巴蜀及南中之地,再度回到了比较统一的中原帝国怀抱。
4 P! A# _% V3 b; [- W# r
1 `, w" }+ R9 B  {; T! d* S
8 h( ~) @* S, v. E/ ]& C; F(5)
+ U* I% n$ f. S0 d: Q+ q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7-1 10:53:52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22-7-1 10:51
. o4 r5 H( z! ^# O  V/ h! S: G+ y8 ^常璩 方志鼻祖 蜀史巨擘4 v: I3 |* N7 O
(来源:四川日报)

: f1 H- L& d1 e7 B
& g; R7 A/ G# J" R常璩 方志鼻祖 蜀史巨擘
$ s- a1 a2 P5 H(来源:四川日报)' G1 e- V: S- G- O% n% H

9 ^: Q3 G: @; W9 ^/ A5 \% h0 ]' p) V% ~/ [# j
失意者的经典之作
- w5 U: I) `2 g9 L
" B" {6 \# C* S, z8 G常璩等人跟着李势,以降臣的身份,去南京,他肯定是抱着一定的信心和期望的,更重要的是,他想以一个蜀中良臣的身份,进入到东晋的统治阶层。这也难怪,常璩自小对大一统或者说中原文化的向往,有一种寻根式的心理或者说精神皈依的冲动。可世上之事,事与愿违者多。常璩这样的人,到南京后,根本就无法插足东晋的政治高层,一方面,整个晋朝都是士族阶层的天下,西蜀之地的人初来乍到,想要真正地融入其中,是很艰难的。另一方面,东晋的统治集团并没有把投降的成汉李氏及其部属放在眼里,把他们养起来,无非是做给其他人看,尤其是还在反叛,寻求恢复成汉王朝的范贲、邓定等人。
9 o; d8 ]! S: N8 e6 Z' s% ^! j( r6 K
面对此景,常璩有些心灰意冷,对于晋朝的内部统治和阶层固化,不是随便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常璩也只好静下心来,熄灭进取为官的打算,专心做他自己的事。
; Q$ x8 ?; T7 u& E
0 k: S4 R! y; h* p8 h/ i! B此时的常璩,因为归晋,站的位置又不同了。
3 k" j; Z0 P; ^2 t2 e; Z6 ^6 B, M' a, X( v5 F6 M  D7 r
按照当时的意识形态和行政疆域,他之前的历史书写需要做大的改动,首先,是皇帝年号,以及纪传体例等问题。如,既然归附于晋朝,成汉李氏的年号就不可再用;既然作为藩属,成汉李氏的几任皇帝就不可以再用“纪”的方式了,必须要列入传的范畴;再一个,就是叙述角度,以前是巴蜀李氏大成汉朝俯瞰和条分记述,现在则需要大幅度地扩充。+ K$ B2 X  d4 `) b  K
% S" }# f# E- n  }
面对这个难题,常璩前后思量,最终还是觉得,巴蜀和南中等地的历史书写才是他的强项。这时候的常璩,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巴汉记、蜀记、南中记、梁州等地方志初稿的撰写,下一步要做的,便是盛汉王朝李氏兴衰更迭的历史,即《蜀李书》。
7 {) C/ K' m/ Q' ?' L  J! r
& I  g  z& R! P, g) J8 c7 _天有不测风云,因为他的恩师范长生之子范贲聚众反叛,且又在成都称王的悖逆与不轨,也牵连到了常璩。所幸,一番审讯之后,常璩无罪出狱。* p4 U- h' o8 W3 h6 r+ h/ d) s

. s1 H, u4 x. F经过这一次磨难,常璩愈加心灰意冷。几经思量和修改,常璩所著的史志打通了巴蜀之地从神话传说时期到东晋初年的漫漫历史演进和变革,历数先朝往事,指点兴衰,总结诸种大事对后人的警示启发,为能臣良将、忠义贤孝及贞女烈士及乱臣贼子、奸佞小人作传,记录众生之中那些舍生取义、言而有信,道德操守高尚的人。
; D7 u; Q' }7 C! r- r
. W" A2 m9 R$ m" F) G4 i公元361年,常璩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华阳国志》之后,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日暮西山的时刻。此书刚刚写成不久,便广受赞誉,多方传抄。后世凡涉及西南地区的官方史志,以及个人的历史笔记当中,多引用自《华阳国志》。因为这本书,将常璩称为千百年来中国地方志鼻祖、唯一一位以地方志书写而称雄历史学界的先贤大师、文史巨擘是丝毫不为过的。
% V/ q! h' M$ t- {4 M# J: M: Q
1 H0 P) D, M& l0 u: ?( t/ k9 b' q预感到自己将要作别人世,常璩写信给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希望能够临终之前见他们一面。女儿等人不日赶到南京,陪侍左右,数日之后,常璩与世长辞。妻子和女儿等人护送常璩灵柩,乘船回到了故里崇州常家坎安葬。一代文豪巨匠,最终魂归故里,长眠在神奇丰饶,文脉流长的巴蜀大地。: d5 B6 I* c6 N

2 ~$ ?& m/ ^: N来源: 2020-09-16 四川日报+ u' m) V  T9 u/ A1 `2 D# }( q' S
5 X  f' U; k  w1 ^
3 ~/ F2 W8 v& D9 }# |4 |
(6-完)+ R( n$ Y. b: W3 w! R

签到天数: 3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3#
发表于 2022-7-1 12:01:24 | 只看该作者
教授厉害了,理解与分析透彻

签到天数: 3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4#
发表于 2022-7-1 12:16:44 | 只看该作者
结合资料,本氏原为京兆(/北地)郡

签到天数: 3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5#
发表于 2022-7-2 07:33:38 | 只看该作者
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各地实行郡县制,两级行政管理,在首都咸阳设内史,不属于任何郡县,直属中央政府。% h5 w4 }, B  q
+ ~- G2 V1 h$ L- x
内史管辖京畿各县,行政区划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今西安市辖域属其管辖范围之内。+ J$ [0 k* Q+ B5 |* ]( g; K/ O
0 X3 V2 t- c4 _# M1 U# P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西部改为右扶风,左内史改为左冯翊,称"三辅",共治长安城中。2 Q5 p/ E$ ?: M2 o) y

0 \+ [9 L8 }9 i这三者既为行政区划,也为官职名,与郡守相当,共同管辖京畿地区。9 w3 `# k2 X1 t7 C' H1 P& f* n" X1 U' j. ^

- [7 T) s1 ?! H5 V( j/ `. H东汉复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隶于驻洛阳的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治所迁至高陵,右扶风迁至槐里(今咸阳兴平)。) g- W, N8 c0 i( _( W+ o
" }5 H3 [8 V0 g( D3 F; `  T) W
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黄初二年(221)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 j$ z1 _2 |- o: Y9 E5 v/ A
1 G& @4 t8 g$ ~/ C
魏明帝青龙三年(235)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改为京兆郡,今西安市属5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
& u! Z5 h/ U# W7 C  q- |( q, q5 Y- i+ q! n8 J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
1 ?6 j' E7 Z& T) O1 `7 V
5 W! D/ S* d- r3 K$ }, ]# i0 k/ h隋唐两代均都长安,在汉长安城之南另建新城,隋称之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改名长安城。8 a3 P9 m2 d8 k' _" ^
! V" w+ D5 l6 D9 a( V2 ~7 Y
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隋唐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20余县。
2 p* f  p6 o2 W* o+ Q6 U! u$ p1 s- [" k2 Q0 x7 z) l0 c  ^) i
唐代以后,长安不再是国都,但仍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于是被多个王朝定为西方重镇。
! H3 t& _- e) W( j  V$ l. g& t  p$ z; f' }) ]! e6 t
五代的后唐,把长安改称为京兆府,作为国家的西北和西南的地区性重镇。此后的北宋和金朝,也以京兆府作为控制中国西北和西南的地区性重镇,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楼主| 发表于 2022-7-2 11:37:29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22-6-30 11:43: g  g- U( M8 E+ j3 @& S) ?
姚士龙:" |' V* H- Z2 Q% L) O
   梳理了《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书》中的姚姓人物们,列个名单:姚贡、姚光、姚琼、 ...
& v0 i2 `# m) d9 Y, \9 n. v, q
姚士龙:/ j" v0 e  b6 u4 `* `
& v$ U6 R; x* ?3 u  i
姚伷; x& V8 J* t: B9 T8 [
    姚伷,三国蜀汉大臣,字子绪。先主定益州后,为功曹书佐。建兴元年,为广汉太守。丞相亮北驻汉中,辟为掾。并进文武之士,迁为参军。亮卒,稍迁为尚书仆射。时人服其真诚笃粹。延熙五年(238年-257年)卒。诸葛亮如此评价他:忠益者莫大於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今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原诸掾各希此事,以属其望238年-257年
  e! Z# C7 Q1 E6 u
9 C3 {3 Q1 w( A5 y2 G8 X2 ?姚信
  B7 L7 S1 _; \' G- j- L3 @: l    ​姚信,魏晋时期人物。生卒年不详,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三国志》、《晋书》未列其传。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史传和其它文献中。
. V' g7 N# p0 o5 Q7 ?9 J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22-7-2 11:42:28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22-6-30 16:47
9 O1 `1 K" c5 |2 o' o7 B姚士龙:
- Y1 n, `4 [% D! c% n' Z
) H/ V& K/ o! d6 q* w/ i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市一部分)

1 ?" h/ X( n8 y$ P' s- A2 W1 H7 Y# J# |姚士龙:& Y+ J" Q% Q: T

; I6 u! ]; x( q0 _! ^! @1 \3 j. C东汉复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隶于驻洛阳的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治所迁至高陵,右扶风迁至槐里(今咸阳兴平)。
& V( p( o# L) |3 w- @6 M' V. q1 F3 w
: I8 M6 F* s  p  f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黄初二年(221)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 d3 X9 e9 W5 t& |; E2 {; s
: i) v# M, Z  a
魏明帝青龙三年(235)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改为京兆郡,今西安市属5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 c9 F5 c; v0 ^: s, i
: P0 S4 _! [: S# h; m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
9 J- @- ]: K+ {% S) [; @/ t* f" {- r6 z+ `
隋唐两代均都长安,在汉长安城之南另建新城,隋称之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改名长安城2 o- `9 f7 z  ]; u6 `'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5 15: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