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姚依林及其家族
一般是这样介绍姚依林:“姚依林(1917.9.6-1994.12.11),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曾用姚克广一名,是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前副总理。”——。
而我则改写为:姚依林(1917.9.6-1994.12.11),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姚街村山里姚人,不是姚街村殷村人。出生于香港,不是出生于姚街村荡里姚。谱名姚克广,是贵池姚氏克字辈。
姚依林生前对祖籍之地有殷切地眷恋之情
1975年,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期间,出席会议的贵池县委书记赵新民在休会时被姚依林召见,向赵询问贵池梅街姚氏家族情况。赵因到位不久,没有思想准备,回说不详。散会后,赵专程到刘街公社姚街、刘街两大队详细了解情况后,写了一份材料寄到北京。1976年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期间,赵主动去拜见姚依林。姚老告诉他:“所寄材料收到了,以后有机会一定回家乡看看。”从此,贵池人才知道:姚依林是姚街村姚氏家族人。
1986年10月,冶金部黄金处处长姚谦(女,贵池人),到贵池视察金矿,顺路看望姚氏家族,受到家乡父老的热情接待。乡、村干部请她问候姚依林副总理。当年12月18日,姚谦在京致信姚依林,汇报在贵池家乡见闻,并转告故乡亲人的问候,邀请姚老回家乡看看。次年1月28日,姚老亲笔复信说:“我原籍是安徽贵池,但因出生在外地,以后也从未到过贵池。县里的同志们和村干部,希望我能回去看看,这种心情我完全理解。感谢他们对我的问候与关怀。我已多年没有去过皖南,以后如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1993年5月13日,刚从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姚依林,偕夫人洪寿子一道来到池州,圆了“回家乡看看”的夙愿。
当时贵池刘街乡党委书记是梅从容。在季昆森介绍到梅从容时,姚依林同志紧握他的手,问“你贵姓?”“梅,梅。”崔朝林代为回答说。“梅,梅花的梅?”姚依林同志问。“对,是您家乡姚村所在的那个乡书记。”
梅从容向姚老汇报刘街乡的经济发展情况,当姚依林同志得知刘街人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十分高兴。
当梅从容汇报结束时,姚依林同志便问梅从容:“你怎么知道我是刘街人?你有什么依据吗?”
“您的祖坟在姚村,我们从家谱上查到的,您是克字辈。”梅从容说。
“对,我是克字辈,你知道家谱是谁续的吗?”姚依林同志问。
姚依林同志停顿了一下说:“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生下来只有六个月,我的一个伯父回来过,就在山里姚续的家谱。我伯父是哪一年去世的?大概是1955年1956年吧!记不清楚了。那个时候续的是克字辈,而且续了一部分家字辈,下一辈是家字辈,家字辈没有续全,小的还没生下来。”
姚依林回乡后约一年零七个月,即1994年12月11日,在北京逝世。1997年7月21日,池州地、市领导赴京参加姚依林骨灰安放仪式。1999年5月15日,经中央批准,在池州城中心百荷公园百牙山举行姚依林铜像揭幕仪式。当时,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姚依林夫人洪寿子,女儿姚明珊、外甥女姚冬梅、郭良玉、张步平、张步华,外甥女婿李恒广和长孙姚庆及其亲属,还有省市县等领导,都参加了揭幕。
姚依林早期情况
姚依林于1917年9月6日出生在香港,因其出生于香港,需用英文名字报户口,小时被取名为“威廉”。又由于姚依林是家庭中的“克”字辈,母亲又给他取名“克广”。“广”取意出生地点,也寄托着母亲的希望。
民国十五年(1926)续修的《姚氏家谱》【即是Y皖00*贵池姚氏六修谱】(唯秉均公派)第42卷第49页载:姚公捷勋之子克广,乳名能官,字威谦,系民国六年(1917)九月七日丁巳年七月二十日辰时生。此记载与姚依林出生年代相吻合。
姚依林进入清华大学读书后,因为他时常穿一件肥大的深灰色长袍,显得身材伟岸,所以同学们都不称其名,直呼其“姚胖子”。据姚依林晚年回忆说,他参加革命后一直无名,被俗称“姚胖子”,去天津工作时曾用假名“许志庸”。直到冀东暴动后,部队给每个人发津贴时要有名字,他想起在上海时曾借给他进步书籍的人叫薏林,就随口给自己定名为依林,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终生。
在姚依林6个月大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蔡亦民后来带着姚依林和姚依林的姐姐姚锦新投奔当时担任江苏省武进县知事的二伯父。在这里,姚家孤儿寡母得到了悉心照顾。姚依林的母亲思想比较开明,在洋学堂教过外文,她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就带着姚依林和姚锦新来到上海读书。姚母用丈夫的抚恤金,在杭州买了一栋房子出租,用房租和教学工资抚养一双儿女,过着节俭的生活。
贵池方志办等陆续查清:姚依林父亲姚捷勋,学名国耀,字继之,号默斋。清光绪七年(1881)生。曾在清末任江苏候补道,上海巡警总局局长,广东警备处长兼省警察厅厅长等。在澳护法有功,曾获三等文虎章和三等嘉禾章。卒于民国六年(1917),年仅37岁,葬于江西南昌。他有二女一子:大女姚锦萱早逝,次女姚锦新居北京。姚锦新于1934年留学德国,专攻钢琴。是我国最早走出国门,学习西洋音乐的女性之一。子姚克广是他病故前6个月出生的。祖父姚桂林,一生无职,姚捷勋为其第四子。曾祖父姚绍翰,曾任江西永丰、赣县、万载三县巡检员,有补临江府经历。姚桂林是其第七子。
姚依林父辈是显赫的大家族
姚依林的大家族,在民国初年出有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在北洋政府显耀一时。姚依林的父辈兄弟6个,著名的就有4人。
姚绍枝,排行老二,是姚依林的二伯父。曾担任江苏省武进县知事。五四运动期间,曾因学生运动与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的史良在武进县有过激烈的斗争。后移居上海,任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
姚捷勋,排行老四,是姚依林的父亲。清末,任江苏候补道。民国时,任上海巡警总局局长、顺天督捕局总办、京兆巡防营务处处长,1913年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予陆军少将衔。因响应孙中山革命,在粤护法有功,荣膺陆军中将军衔。
姚国桢,排行老五,属段祺瑞派安福系,是当年皖系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先后担任交通传习所(现北京交通大学)所长、交通次长、全国烟酒事务署督办、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北洋军阀垮台后,到天津做了寓公。九一八事变后出任“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顾问和“华北防共自治政府赈济部”次长。1942年去世。
姚震,排行老六,亦属段祺瑞派安福系人物,是姚氏大家族成员中在民国时期地位最显赫的一位。他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法学学士,曾在日本司法省及裁判所实习。宣统二年(1910年)归国,授法科进士,任法部员外郎、大理院推事。1912年,被袁世凯任命为北京政府大理院第一庭庭长兼司法会议成员。后历任大理院院长兼高等捕获审检厅厅长、段祺瑞执政府秘书长、临时法制院院长、司法总长等职。北洋军阀垮台后,和姚国桢一起到天津做了寓公。1935年病故
夫人洪寿子及其子女
夫人洪寿子,是陪伴姚依林一生的女人。老家在安徽东至,但是出生在北京,又分别在杭州、上海、天津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之后又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外语系。洪寿子前二十年的人生始终在漂泊中度过,而且她所有念书的地方都是女子学校,这些经历也塑造了洪寿子温文尔雅的性格。
1993年5月13日,洪寿子陪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姚依林一道来到池州 “回家乡看看”。
1998年洪寿子再次来到池州,参加丈夫姚依林的铜像揭幕仪式,池州人以极其隆重的仪式迎接她,洪寿子也给予了池州“好上更好”的愿景,这是她对婆家人的深情寄语。
姚依林和洪寿子共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三女分别是姚明瑞、姚明珊和姚明端,儿子叫做姚明伟。
姚明伟曾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2001年逝世。
姚明珊嫁给了王岐山,姚明端嫁给了孟学农,姚依林的这两位女婿都曾担任过北京市市长。
2006年10月8日,姚明珊和姚明端回到故乡池州祭祖、观光,拜谒了坐落于池州城中心的百牙山上的姚依林铜像,并到池州市贵池区刘街乡祭扫祖墓。
姚依林的两女婿王岐山和孟学农
1969年,王岐山中学毕业后,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加入到上山下乡运动中,来到陕西延安冯庄公社插队劳动;两年后,进入陕西省博物馆;1973年,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被推荐进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学习。王岐山在延安知青插队劳动时期,他与同为北京知青的姚明珊相恋,后结为夫妇。后来,王岐山先后任中共中央纪检书记和国家副主席。姚明珊现已退休。
孟学农,1949年8月出生在山东蓬莱。1969年3月参加工作,197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2003年1月,担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的孟学农,在一场SARS风暴袭击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大地之际,因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抵御措施不力,2003年4月20日,被免去北京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接替孟学农担任北京市市长的正是他的连襟王岐山)。2008年01月,孟学农调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2008年09月,又因山西省襄汾县“9.8”尾矿溃坝重大责任事故,被免去山西省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引咎辞去山西省省长职务。
姚依林的兄弟姐妹
姚依林只有同胞姐姐姚锦新,大姐姚锦萱早逝,其他是堂兄弟姐妹。
姚锦新于1934年留学德国,专攻钢琴。是我国最早走出国门学习西洋音乐的女性之一。
叔父姚国桢(五叔)寓居天津时,姚依林利用姚氏大家族掩护革命和开展革命工作。叔伯兄弟姚克祜(姚克佑)和姚克荫(姚周杰)最早受他的思想影响,先后参加革命工作。
姚克祜后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解放后担任
空军副参谋长。原名姚克祜,后赴延安读抗日军政大学,在部队任政委,因常被人把“祜”念成了“佑”,便随俗更名克佑。姚克佑,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7年5月5日逝世,终年仅49岁。可惜英年早逝。
姚克荫曾担任燕京大学中共秘密支部书记,解放后从事外贸工作及翻译工作。
姚锦是姚依林的堂妹。原名姚锦凤,1925年生。父亲姚震民国十四年(1925年)任司法总长、大理院长。姚锦1939年入辅仁中学。1944年入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新中国建立后,到北京市文委做编辑工作。后在北京市文联《说说唱唱》编辑部任编辑,在《北京文艺》编辑部任小说组组长。1952年与著名作家李克异(袁犀)结婚。曾著有小说《幸福》和散文《假日》,发表于《人民日报》文艺版。小说《幸福》后被苏联《火星》文艺刊物转载。1959年与李克异一起离京赴穗,在广东珠江电影制片厂编辑室任编辑,参加创作了《英雄诗篇》,当年曾获文化部奖。1983年离休后,最主要是办两件人生大事:一是和六兄姚依林的“百夕谈”;二是为李克异整理编辑旧作。
《姚依林百夕谈》,是姚锦访问姚依林的访谈录,记录了姚依林在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遭遇和经历。
姚锦,姚依林百夕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2月1日,16开本,36.00元,ISBN 978-7-8019-9960-3
姚依林的侄子叫姚恕。解放前在南昌中正大学读书,秘密加入中共。解放后在江西师范学院任历史系主任。文革后任江西画报社负责人。大约十年前去世。姚恕有一个女儿曾经在江西。现在定居深圳。
姚依林的长孙姚庆,于1999年5月15日到池州城百牙山参加姚依林铜像揭幕仪式。
(完)